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的政治主张)
简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孟子提出的一个著名论断,出自《孟子·公孙丑上》。它强调了道德品行和社会支持之间的密切关系,旨在说明为政者必须奉行仁道才能得到百姓的拥护,而背离道义则会失去民心。
一、得道多助
仁义道德:
得道者具备仁义道德,尊重人民的利益,爱护百姓,因而能得到民众的拥护和爱戴。
简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孟子提出的一个著名论断,出自《孟子·公孙丑上》。它强调了道德品行和社会支持之间的密切关系,旨在说明为政者必须奉行仁道才能得到百姓的拥护,而背离道义则会失去民心。
一、得道多助
仁义道德:
得道者具备仁义道德,尊重人民的利益,爱护百姓,因而能得到民众的拥护和爱戴。
以民为本:
得道者以民为本,重视人民的福祉,施政以民心为导向,自然会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德行感召:
得道者的德行能够感召民众,激发他们的善念和共鸣,从而愿意追随和支持。
二、失道寡助
暴虐无道:
失道者残暴无道,只顾自己的利益,不顾人民的死活,必定会失去民心。
自私自利:
失道者自私自利,只考虑自己的利益,不关心百姓的疾苦,必然会遭到人民的反对和抛弃。
背离民意:
失道者背离民意,不关心人民的诉求,强行推行不公正的政策,会激起民愤,导致民心离散。
三、为政之道
孟子认为,为政者必须遵循道义,以仁义道德为准则,重视人民的利益和诉求。只有得道者才能得到民心,取得社会的广泛支持,从而实现长治久安。相反,失道者必然会失去民心,孤立无援,最终导致政权覆灭。
四、现实意义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一论断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提醒为政者,必须坚持以民为本,重视道德修养,才能赢得民心,凝聚人心,实现社会稳定和发展。背离民意,违背道德的政权,最终只会失去人民的支持,走向衰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