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二则(礼记二则朗读音频)

24 0 2024-06-10

## 《礼记》二则### 简介《礼记》是儒家十三经之一,由西汉经学家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它内容庞杂,涉及社会、政治、文化、伦理、哲学、宗教等各个方面,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和思想文化的重要文献。本文选取《礼记》中的两则,分别是《学记》和《礼运》篇的节选,并对其内容进行详细说明。### 一、 《学记》节选

1.1 原文:

>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 《礼记》二则### 简介《礼记》是儒家十三经之一,由西汉经学家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它内容庞杂,涉及社会、政治、文化、伦理、哲学、宗教等各个方面,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和思想文化的重要文献。本文选取《礼记》中的两则,分别是《学记》和《礼运》篇的节选,并对其内容进行详细说明。### 一、 《学记》节选

1.1 原文:

>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1.2 内容说明:

比喻论证学习的重要性:

开篇以“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为喻,说明学习的重要性。玉石即使材质再好,若不经过雕琢,也不能成为精美的器物;人也是一样,即使有天赋,如果不学习,也不能明白事理,有所成就。

引用佐证教育的必要性:

接着引用《尚书·兑命》中的话——“念终始典于学”,意为要思虑周全,就必须以学为准则。这句话佐证了前文观点,强调了教育对于个人和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古代的君王深谙此理,因此在建立国家、治理百姓时,都把教育放在首位。

1.3 启示:

这段文字简短精炼,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它告诉我们,学习是成长的必要途径,是社会进步的阶梯。无论个人还是国家,都应该重视教育,将学习作为终身事业。### 二、 《礼运》节选

2.1 原文: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2.2 内容说明:

描绘大同社会的美好图景:

这段文字描绘了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在大同社会里,天下是所有人的天下,人们选举贤能之人治理国家,人与人之间相互信任,和睦相处。

阐述大同社会的特征:

大同社会中,人们的爱不局限于自己的亲人,而是将仁爱之心扩展到所有人。社会保障完善,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弱势群体都能得到照顾。人们安居乐业,没有阴谋诡计,没有盗窃抢劫,甚至夜不闭户。

体现儒家思想:

这段文字体现了儒家“仁爱” “和谐” “天下为公” 等思想,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和向往。

2.3 意义:

“大同”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理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它不仅是古代思想家构建理想社会的蓝图,也为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 结语《礼记》作为儒家经典,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刻的哲理。这两则选文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却足以让我们领略到其思想的博大精深,也激励着我们不断学习,完善自我,为构建更加美好的社会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