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个简短的成语故事(十个简短的成语故事20字以内)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十个简短的成语故事,以及十个简短的成语故事20字以内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简短成语故事精选十篇
【 #婴幼儿# 导语】成语是语言中的精华,是历史的产物,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下面是 考 网分享的简短成语故事精选十篇。欢迎阅读参考!
1.简短成语故事精选
胸有成竹
宋朝时,有个知名的文人叫文与可,能诗擅文,特别喜欢绘画。
他最爱画竹子,他画的竹子远近闻名,每天总有不少人登门求画,文与可画竹的秘诀在哪里呢?
原来文与可在自己家的房前屋后种上各种样的竹子,无论春夏秋冬,阴晴风雨,他经常去竹林观察竹子的生长变化情况,琢磨竹枝的长短粗细,叶子的形态颜色。每当有新的感受就回到书房铺纸研墨,把心中的印象画在纸上。
日积月累,竹子在不同季节,不同天气,不同时辰的形象,都深深的印在他的心中。只要凝神提笔,在画纸前一站,平日观察到的各种形态的竹子立刻浮现在眼前。所以每次画竹,他都显得非常从容自信,画出的竹子无不逼真传神。
当人们夸奖他画得好时,他总是谦虚的说:“我只是把心中琢磨成熟的竹子画下来罢了。”
文与可的朋友一天来访,看到文与可画的竹子,不禁题诗赞扬: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
胸有成竹这个成语比喻做事前已做好充分准备,对事情的成功已经有了十分的把握,又比喻遇事不慌,十分沉着。
2.简短成语故事精选
名落孙山
古时候,有一个名叫孙山的读书人想到省城去考试,他很有才华,能言善辩,说话也很风趣。
临行时,乡里一位老人前来拜访孙山,请他带老人的儿子一起去省城应考,以便他儿子能得到一些照应,孙山爽快的答应了。
两人到省城后很顺利的参加了考试,接着是等待发榜。
发榜那天,孙山怀着紧张的心情到发榜处去观看。看榜的人很多,孙山拼命往前挤才挤到前面,一连看了几遍,都没有看到自己的名字,他的心一下子凉了半截,准备再看一遍,如果榜上确实没有自己的名字,他就离开,结果他竟在最后一行中见到了自己的名字。原来,他的名字排在最后,他顿时转忧为喜。
至于一起来应试的同乡薯镇的名字,则无论如何也找不到,他肯定是落选了。
孙山回到旅社,把发榜的情况向同乡说了,对方听说自己没有考上,闷闷不乐,表示想再在省城呆几天。孙山归心似箭,第二天一早就回乡了。
孙山回到家里,乡邻得知他中举,都前来祝贺他,那老人见儿子未回来,便问孙山他儿子考中了没有,孙山没有正面回答,而是诙谐的念了两句诗:借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举人的最后一名是我孙山,你儿子的大名还在我孙山之后,言下之意就是你儿子落选了。
那老人见很有才气的孙山也只考了最后一名,而他儿子的才气不如孙山,没有考上也是理所应当,也就没说什么,便离开了。
后来大家就由这个故事演变出了名落孙山这个成语,专指考试不及格或者未被录取。
3.简短成语故事精选
画饼充饥
三国时期,魏国有一个叫卢毓[yù]的人,他是前东汉名臣卢植的小儿子,卢毓为人忠厚,学识渊博,魏文帝把他提拔为侍中。
在职三年卢毓对魏文帝曹丕提出过很多好的建议,魏文帝最初不太高兴,但是后来见他忠心耿耿,踏踏实实,就提拔他做了吏部尚书。接着魏文帝要卢毓推荐一个与他自己差不多的人接替侍中的职位,卢毓推荐了郑冲。
魏文帝说,郑冲这个人你不推荐我也知道,你重新推荐一个我不知道的人吧,卢玉推举了阮武和孙幽二人,后来魏文帝选择孙幽担任了侍中。
有一次,魏文帝对卢玉说,国家能不能得到有才能的人,关键在于选拔人才,选拔人才不要只看那些有名声的,名气不过像在地上画的饼一样,是不能吃的。
卢毓回答说,靠名声不可能真正得到有才能的人,只能发现一般的人。我认为好的办法是对他们进行考答兄核,看他们是否真的有才学,现在废除了考试法,全靠名誉提升或降职,所以真伪难辨,虚实混淆。
后来,魏文帝采纳了卢毓的意见,下令制定考试法,用推荐和考试相结合的办法录用人才,受到了人们的称赞。
现在人们就用画饼充饥来比喻只凭虚名空谈或者空想,清手袭借以自我安慰,而不能解决实际的问题。
4.简短成语故事精选
对牛弹琴
春秋时期,鲁国有个的音乐家,名字叫公明仪。
他对音乐有极深的造诣,善于弹琴,他的琴声优美动听,人们听到如此美妙的琴声后,往往如醉如痴。
有一年的春天,他带着琴来到城郊的田野散步,和煦的春风将青草的芳香吹到他的面前,让他心情非常舒畅。
他环顾四周,发现不远处有一头大公牛正在吃草。他兴致勃发,突发奇想,要为这头公牛演奏一曲,于是他拨动琴弦,对着这头公牛弹奏了一首高雅的清角之操曲。
虽然公明仪弹奏的曲子非常悦耳动听,但是那头吃草的牛儿却根本不理会那高雅的曲调,仍然低着头继续吃草。
因为公牛虽然能听到琴弦发出的声音,但是并不能理解曲子当中的美妙意境。
公明仪见这美妙的琴声并不能打动这头不懂音乐的公牛,非常无奈,过了一会儿,他又想出一个办法。
公明抚动琴弦,弹出一段段奇怪杂乱的声音,有的像嗡嗡的蚊蝇声,有的像迷路的小牛犊发出的叫声。
这时候,这头大公牛才像突然明白了什么似的,摇摇尾巴,竖起耳朵听了起来。
后来人们就用对牛弹琴来比喻对愚蠢的人讲深刻的道理,或对外行人说内行话,白白浪费时间。现在也用来讥笑人说话不看对象,对牛弹琴。
5.简短成语故事精选
闭门思过
韩延寿是西汉时期一个的官吏,他做官崇尚礼义,以教化感化人们做善事,以礼让解决纠纷,平息诉讼。
因为在淮阳太守任上政绩显著,朝廷让他到更难治理的颍川当太守。
有一次,他出去巡行,经过了高陵县,看见兄弟两个人为了争夺田产而大打出手。
韩延寿见此情景,十分沮丧,他觉得这是对他一贯推行的礼义教化的巨大嘲讽。
他于是说,“我有幸成为这里的长官,却没给老百姓做出表率,百姓没有蒙受教化的熏陶,以致兄弟失和,骨肉争讼。这个责任全都是因为我无德无能造成的,我必须引咎辞职,关起门来好好地反省检讨自己的过失,听候朝廷处分。”
说完之后,他就回到住处,不再出门,终日反省自己的不足。他的行为使当地官员都不知所措,最后只好一个个的把自己捆起来投到监狱里,表示请罪。
争田产的兄弟俩这下全傻了,连他们的家族也都惶恐不安,指责他俩犯了大罪。
兄弟俩被深深地感动,痛悔自己的错误,剃光了头,*着上身到县衙请罪。
两人都表示,愿将田产让给对方,希望韩太守能原谅他们。
韩延寿于是出门和县里的官员以及兄弟两个见了面,并且大设酒宴和他们同欢共乐。
闭门思过成语意思:后来人们就用闭门思过这个成语来比喻,有了过失和错误之后,要自我反省和检讨。闭门思过中的过就是过失错误。
6.简短成语故事精选
望梅止渴
东汉末年的一个夏天,曹操率领军队行进时,路上缺水,士兵们都很口渴,快要走不动了。
曹操见士兵们又热又渴,纷纷舔着干裂的嘴唇,心里非常着急。
曹操让士兵们到处去找水,结果都空手而回,
这时,曹操忽然计上心来,他驱马驰往山头,然后回头大声向士兵们说,“前面有一大片梅树林,那里的梅子很多,又酸又甜!我们快点赶路,绕过这个山坡,马上就要到梅林了。”
士兵们听了,好像已经吃到了梅子,口水直流,不再感到口渴了,一齐争先恐后地向前行进。
后来望梅止渴这个成语故事用来比喻愿望无法实现,只好用空想来加以安慰。
7.简短成语故事精选
疑邻盗斧
山里住着两个樵夫,是左右邻居。王樵夫喜欢热闹,经常跟邻居家的儿子在家里玩。
有一天他要进山去砍柴,在路上却发现斧子忘记带了,回到了家里,屋里屋外找遍了,也没有见到斧子的影子。
“是不是邻居家的儿子把斧子偷去了呢?因为他经常来我家里玩啊!”
于是,他暗中注意邻居家的孩子,“这孩子太可疑了,不论一言一语,一举一动都像是偷过斧头的的样子啊!”
于是,他断定,准是这小子偷的,“嗯!没有错,我早就料到这小子不怀好意。“
第二天,他上山去打柴,他被什么东西绊倒了,绊他的东西就是自己的斧子。
回家以后他再观察那个孩子,发现那孩子走起路来并不是鬼鬼祟祟的,他再仔细观察那孩子的神情态度,丝毫也没有可疑之处。不论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不像是偷过斧子的样子。
疑邻盗斧成语是比喻缺乏认真的调查研究,只凭主观臆断,胡乱猜疑,甚至由此加罪于人,是难免要造成错误的。
8.简短成语故事精选
顽石点头
晋代时期,有一位和尚,他的名字叫道生和尚,他对佛学很有研究。但是,他的同道们都不同意他的理论。
有一天,他来到了虎丘山上,在山上他找了许多大石头,然后他把这些石头都搬回到寺里去了。
在寺里,他把石头一行行排列起来,把他们当作了听众,然后他每天都对着石头讲经说法,阐述自己的论点。他讲的特别的认真生动,而且天天都讲,坚持不懈。
日子久了,这些石头居然都有了动静。
有一天,让他讲完,对石头们说:“你们说我说的对不对?”
石头们竟然个个点头,似乎在回答:“对对,讲得很好,讲得好。”
顽石点头这个故事出自《莲社高贤传》道生法师。
顽石点头成语意思是,连无知觉的石头都点头认可,顽石点头成语形容道理说得透彻,使人信服。
9.简短成语故事精选
杯水车薪
从前有个樵夫,在山上砍了很多柴。下午,他装了一大车柴草准备回家,他抽着烟斗悠闲地走着,烟斗冒出的火星溅到车上,柴草被点燃了。
“着火啦,着火啦!”有人在喊。
他吃了一惊,“啊!!怎么办呢?怎么办呢!”
樵夫忙跳下了车,不知所措,火越烧越大,“怎么办啊?这……”
樵夫匆忙地拿起喝水的杯子跑下山坡,他用杯子盛了水,然后又跑去柴车,水浇上去变成了蒸汽,火势越来越凶,不一会儿一车柴草都被烧光了。
成语杯水车薪比喻力量薄弱,不足以克服困难解决问题。
10.简短成语故事精选
朝三暮四
春秋时代,宋国有个养猴子的老人,人们都叫他狙公,狙公养的猴子很有灵性,他们互相都能听懂对方的话,就像爷爷和孙子似的,很有些乐趣。但是有一件事情常使他头疼,因为他家里并不富裕,养了那么多只猴子,家里的粮食常常不够吃。可是狙公宁可自己和家里人减少些口粮,尽量让心爱的猴子吃饱。但是,他家里的经济实在困难,他不得不考虑要减少猴子的口粮了。
这一天,他对猴子们说:“哎!以后啊,你们吃的栗子由我来公平分配,每天早晨我给你们三个,晚上呢,我再给你们四个好吧!”
“啊?”猴子们听了琢磨了一下齐声说:“太少了。太少了”
“先别吵,先别吵,要不然这样吧,早上呢,每人给四个,晚上再给三个,怎么样啊?”
“嗯,很好,就这样!”猴子们听到早上从三个增加到四个,都以为是增加了,他们叽叽喳喳地欢叫起来。
成语朝三暮四,运用愚弄欺骗的手法玩弄人,现在比喻常常变卦,反复无常。
十个短篇成语故事
成语故事有着独特的魅力,很多成语故事都富含了很多哲理。下面是我分享的十个短篇成语故事,一起来看一下吧。
1、暗渡陈仓
《史记.高祖本纪》。秦朝刚被推翻的时候,项羽负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而封刘邦为汉王,统辖这个典故载于巴、蜀和汉中。刘邦也有独霸天下之心,很不服气。他发现手下有一位才华出众的军事家,就是韩信。刘邦拜韩信为大将,策划夺取天下。刘邦去汉中途中烧毁栈道,表示无意东还谋取天下,使项羽放心。然后采用韩信的计策,派出几百名士兵去修复栈道。项羽手下大将章邯镇守关中西部,听到消息笑道:"这么大工程只派几百名士兵,哪年才能修完?"章邯对刘邦、韩信这一行动,根本没引起重视。韩信表面上装作要从栈道东进,实际上却和刘邦率主力部队从小路暗袭陈仓(今陕西省宝鸡县东)。当章邯接到急报时,刘邦大军已攻入关中。章邯被逼自杀。关中地区一下子被刘邦占领了。
这一典故常被人们用来比喻利用假象以给别人造成错觉,而暗中采取另一些措施来达到目的计策。
2、才高八斗
本典故源自宋无名氏《释常谈。八斗之才》。谢灵运以斗量才。他说:"普天下的才学放在一处,总共有一石。曹子建(曹植的字,又称陈思王)一人就独占八斗才华;我占一斗;余下的由天下人共分了。"
后来人们用"才高八斗"、"八斗陈思"、"多才子建"等比喻高才,有才学的人;用"一斗才"、"才无一斗"等指才能平庸者。
3、白龙鱼眼
这个典故出自《说苑.正谏》。吴王想要和百姓们饮酒,伍子胥劝谏说:"不可以,昔日白龙下清泠深渊,化为鱼,被打渔人豫且射中了眼睛。白龙就此事上告到天帝,天帝说那个时候你在什么地方,是什么样子?白龙回答说:到了清泠深渊,化为鱼形。天帝说:鱼本来就是人类该射的,如果是这样的话,豫且是没有罪的。因此说,白龙是天帝的珍贵畜牲;豫且宋国的`贱臣。白龙如果不化装成鱼形,豫且也不会射他。今吴王你舍弃万乘之皇位,而与布衣平民们一起喝酒。我害怕你有豫且的串祸。"吴王于是停止了与平民喝酒这件事。
此典故借喻当政者化装出行。
4、白首为郎
悉裤这个典故出自《汉武纪事》。汉武帝曾经乘辇到郎署,看见一老翁,须鬓皓白,衣服不整。武帝问他说:"你何时当郎官,这么老!"回答说:"我姓颜名字叫驷,是江都人,在汉文帝时作郎官。"武帝问:"为什么这么老没有得到重用呢?"回答说:"文帝好文,而我好武;景帝好老,而我还年轻;陛下好少,而我已老。所以三代遭遇不好,所以老在郎署。"武帝被他感动,提拔他为会稽都尉。
后用"白首为郎"比喻遭遇不好,人才长久被埋没
5、白驹过隙
这个典故出自《宋史。石守信传》。宋太祖赵匡胤重文轻武。他即位后想方设法解除重要将帅的兵权。一天,赵匡胤请一些武将喝酒,喝到一半时,他对众人说:"假若不是依靠你们的拥护和支持,我不会到今天这个地步。但是皇帝也太难了,还不如当一个节度使省心。"大将石守信赶忙问:"现天下已平定,谁也没有私心杂念了,你还有何忧虑呢?"宋太祖说:"你们虽无私心杂念,可是你们的部下贪图享乐。如果也为你们黄袍回身,你们不也会自成一统吗?"石守信等将领一听此言,立该明白皇上的弦外之音,自己不能在朝廷再呆下去了。便纷纷跪地请求皇帝指出一条生路,赵匡胤说:"人生在世,就好比少壮的马在细小的缝隙前飞快地越过一样。你们不如多攒些钱财,去过舒适的生活,这样君臣相安无挂,不是很好的事吗?"石守信等将领见宋太祖驱武用文的决心已定,为了活命保存生路,只顷正好交出了兵权。
现一般用此典故比喻时间过得很快。
6、白面书生
这个典故出自《宋书。雀陆悔沈庆之传》。公元450年,南朝宋文帝刘义隆想要举兵北伐,太子步兵校尉沈庆之便劝谏文帝,认为不可轻举妄动。可是宋文帝不但没有采纳,反而叫丹阳尹徐湛之和吏部尚书江湛等文官向沈庆之乱出难题狡辩。沈庆之当场气愤地说:"皇上准备出兵北伐,而与白面书生之辈谋划此举,事情怎么能办好呢?"宋文帝由于没有听劝沈庆之的正确意见,终于导致北伐失败。
现一般用此典故讽刺那些只有书本知识,而社会阅历不多的人。
7、白往黑归
这个典故出自《韩非子。说林下》。杨布养了一只狗,只认识杨布衣服的颜色,而不认识杨布本人。有一次杨布穿白衣服外出。天下雨,脱下白色衣服,穿黑色衣服返回。他的狗不认识而大叫。杨布很生气,要打狗,杨布的哥哥杨朱说:"你不要打,你也是这样,假若你是狗,主人穿白衣处出,穿黑衣返回,你能不奇怪吗?"
后以"白往黑归"比喻只看表面现象,不注意本质,或喻为前后不一致。
8、白衣送酒
典故见《续晋阳秋》、《宋书。陶潜传》。东晋诗人陶渊明极好饮酒,因家贫常不能尽兴。一次重阳节,虽篱下菊盛,却无酒助兴。正怅惘间,忽闻江洲刺史王弘遗白业人载酒来,即在花前畅饮至大醉。后人以"白衣送酒"喻所求之物不期而至。李郢《重阳日》诗有"愁里又闻清笛怨,望中难见白衣来"句。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诗有"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句。
9、百发百中
这个典故出自《史记。周本纪》。春秋时楚国有个叫养由基的人,善于射箭。距离柳叶百步之外而射,百发百中。左右围观的几千人,都说他善于射箭。有一个男子站在他旁边说:"好!我可以教导你怎样来射!"养由基很生气,放开弓握着剑,说"你怎么能教我射箭?"男子回答:"不是我教你射箭法式。距离柳叶百步而射,百发百中,不趁着恰好时休止,一会儿气衰力倦,持弓不稳有摆动,箭易射偏了。如果有一发射不着,以前百发百中的声誉就全抛弃,前功尽弃。"
后以"百发百中"比喻善于谋事。
10、白云亲舍
这个典故载于《新唐书。狄仁杰传》。唐朝高宗和武则天时代的一位名臣,名叫狄仁杰,曾官居大理臣、河南巡抚、宰相。狄仁杰年轻时在并州(山西省太原市西)都督府任法曹参军(司法部门的官员)那时,他的父母在河南(河南省孟县)居住。一天,狄仁杰登太行山,向河南方向看云,那边有一片白云在天空中飘浮着。他指着白云对左右同行的人说:"吾亲舍其下。"就是说,我的双亲住在那片白云下面。
现在用这一典故作为怀念父母亲人的词语。
[img]十个简短的成语故事,20~30字的有哪些?
1、刻舟求剑
战国时,楚国有个人坐船渡江。船到江心,他一不小心,把随身携带的一把宝剑掉落江中。船上的人对此感到非常惋惜,但那楚国人似乎胸有成竹,马上掏出一余咐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一个记号,并向大家说:“这是我宝剑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个记号。”
大家虽然都不理解他为什么这样做,但也不再去问他。 船靠岸后那楚国人立即在船上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捞取掉落的宝剑。捞了半天,不见宝剑的影子。他觉得很奇怪,自言自语说:“我的宝剑不就是在这里掉下去吗?我还在这里刻了记号呢,怎么会找不到的呢?”
至此,船上的人纷纷大笑起来,说:“船一直在行进,而你的宝剑却沉入了水底不动,你怎么找得到你的剑呢?” 其实,剑掉落在江中后,船继续行驶,而宝剑却不会再移动。像他这样去找剑,真是太愚蠢可笑了。
2、凿壁偷光
西汉时期,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
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于是,匡衡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匡衡就这样刻苦地学习,后来成了一个大学问家。
3、手不释卷
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没有文化知识,孙权鼓励他学习史书与兵法。吕蒙总是推说军队事多没有时间学习,孙权说:“时间嘛,要自己去挤出来。从前汉光武帝在 行军作战的紧张关头,手里还总是拿着渣宴一本书不肯放下来呢!为什么你就没有时间呢?”
停了停, 孙权又说:“你的事情总没有我多吧?我并不是要你去研究学问, 而只是要你翻阅一些古书,从中得到一些启发罢了。”吕蒙问:“可我不知道应该去读哪些书?”
孙权听了,微笑着说:“你可以先读些《孙子》、《六韬》等兵法书, 再读些《左传》、《史记》等一些历史书,这些书对于以后带兵打仗很有好处。”吕蒙听了孙权的话,回去便开始读书学习,从此手不释卷,并坚持不懈。最后做了吴国的主将,有勇有谋,屡建奇功。
4、揠苗助长
有个担忧他的禾苗长不高而把禾苗往上拔的宋国人,一天下来十分疲劳但很满足,回到家对他的家人说:“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儿子听说后急忙到地里去看苗(的情况),然而苗都枯萎了。
天下不希望自己禾苗长得快一些的人很少啊!以为禾苗长大没有用处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妄自帮助它生长的人,就像这个拔苗助长的人,不但没有好处,反而害了它。
5、掩耳盗铃
春秋时候,晋国世家赵氏灭掉了范氏。有人趁机跑到范氏家里想偷点东西,看见院子里吊着一口大钟。钟是用上等青铜铸成的,造型和图案都很精美。小偷心里高兴极了,想把这口精美的大钟背回自己家去。可是钟又大又重,怎么也挪不动。他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把钟敲碎,然后再分别搬回家。
小偷找来一把大锤子,拼命朝钟砸去,咣的一声巨响,把他吓了一大跳。小偷着慌,心想这下糟了,这钟声不就等于是告诉人们我正在这里偷钟吗?他心里一急,身子一下子扑到了钟上,张开双臂想捂住钟声,可钟声又怎么捂得住呢!钟声依然悠悠地传向远方。
他越听越害怕,不由自主地抽回双手,使劲捂住自已的耳朵。“咦,钟声变小了,听不见了!”小偷高兴起来,“妙极了!把耳朵捂住不就听不进钟声了吗!”他立刻找来两个布团,把耳朵塞住,心想,这下谁也听不见钟声了。于是就放手砸起钟来,一下一下,钟声响亮地传到很远的地方。人们听到钟声蜂拥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6、背水一战
韩信,淮阴(今江苏清江西南)人。他是汉王刘邦手下的大将。为了打败项羽,夺取天下,他为刘邦定计,先攻取了关中,然后东渡黄河,打败并俘虏了背叛刘邦、听命于项羽的魏王豹,接着往东攻打赵王歇。
韩信的部队要通过一道极狭的山口,叫井陉口。赵王手下的谋士李左军主张一面堵住井陉口,一面派兵抄小路切断汉军的辎重粮草,韩信的远征部队没有后援,就一定会败走;但大将陈余不听,仗着兵力优势,坚持要与汉军正面作战。
韩信了解到这一情况,非常高兴。他命令部队在离井陉三十里的地方安营,到了半夜,让将士们吃些点心,告诉他们打了胜仗再吃饱饭。随后,他派出两千轻骑从小路隐蔽前进,要他们在赵军离开营地后迅速冲入赵军营地,换上汉军旗号;又派一万军队故意背靠河如毁银水排列阵势来引诱赵军。
到了天明,韩信率军发动进攻,双方展开激战。不一会,汉军假意败回水边阵地,赵军全部离开营地,前来追击。
这时,韩信命令主力部队出击,背水结阵的士兵因为没有退路,也回身猛扑敌军。赵军无法取胜,正要回营,忽然营中已插遍了汉军旗帜,于是四散奔逃。汉军乘胜追击,打了一个大胜仗。
在庆祝胜利的时候,将领们问韩信:兵法上说,列阵可以背靠山,前面可以临水泽,现在您让我们背靠水排阵,还说打败赵军再饱饱地吃一顿,我们当时不相信,然而竟然取胜了,这是一种什么策略呢?
韩信笑着说:这也是兵法上有的,只是你们没有注意到罢了。兵法上不是说‘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吗?如果是有退路的地方,士兵都逃散了,怎么能让他们拼命呢!
这个故事演化出成语背水一战,多用于军事行动,也可用于比哺有决战性质的行动。
7、纸上谈兵
赵括从小学习兵法,自以为天下没有人能够与其匹敌。他的父亲赵奢曾经评论说:“打仗是非常危险的事情,而赵括把它说得太容易了,假使将来赵国不任命他为将军,那也就算了,如果一定要拜他为将军,导致赵军大败的人必定是赵括无疑。”
后来赵括果然代替廉颇做了大将军,长平一战被秦将白起打败,四十万赵军全部被消灭,赵括自己也战死了。
8、四面楚歌
项羽和刘邦原来约定以鸿沟(在今河南荣县境贾鲁河)东西边作为界限,互不侵犯。后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规劝,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又和韩信、彭越、刘贾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城(即今江苏徐州)的项羽部队。
终于布置了几层兵力,把项羽紧紧围在垓下(在今安徽灵璧县东南)。这时,项羽手下的兵士已经很少,粮食又没有了。夜里听见四面围住他的军队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惊地说:刘邦已经得到了楚地了吗?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呢?
说看,心里已丧失了斗志,便从床上爬起来,在营帐里面喝酒,并和他最宠爱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泪,在一旁的人也非常难过,都觉得抬不起头来。虞姬自刎于项羽的马前,项羽英雄末路,带了仅剩兵卒至乌江,最终自刎于江边。
9、盲人摸象
有一天,四个盲人坐在树下乘凉。有个赶象的人走过来,大声喊着:“象来了,让开点!”其中一个盲人便提议说:“象是什么样子的呢?咱们来摸一摸好吗?”另外三个盲人齐声说:“好,摸一摸就知道了。”
他们向赶象的人说了他们的想法。赶象的人同意了,把象拴在树上,让他们摸一摸。
一个盲人摸了摸象的身子,就说:“我知道了,象就像一堵墙。”第二个盲人摸着象的牙,说道:“象和又圆又滑的棍子一样。”第三个盲人摸着象的腿,就反驳他们说:“你们俩说得都不对,象跟柱子差不多。”第四个盲人摸着象的尾巴,大声叫起来:“你们都错了!象和粗绳子一模一样。”
四个盲人你争我辩,都认为自己说得对,谁也不服谁。这时,赶象的人对他们说:“你们都没有说对。一定要摸遍了象的全身,才能知道象是什么样子的。你们每个人只摸了象的一部分,怎么能说得对呢?”
比喻对事物只凭片面的了解或局部的经验,就乱加猜测,想做出全面的判断。
10、映雪囊萤
晋朝时候,有一个人名叫孙康,非常好学。他家里很穷买不起灯油,夜晚不能读书,他就想尽办法刻苦地学习。冬天夜里,他常常不顾天寒地冻,在户外借着白雪的光亮读书。(孙康映雪苦读)
当时还有一个人,名叫车胤(yin),也和孙康一样,没有钱买灯油。夏天夜晚,他就捉了许多萤火虫,盛在纱袋里,用萤光照亮,夜以继日地学习。
关于十个简短的成语故事和十个简短的成语故事20字以内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