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避三舍的成语故事简短(退避三舍的故事10字)

28 0 2024-07-10

退避三舍

简介

“退避三舍”是一个源自春秋时期的成语,比喻主动退让,避免与对方发生正面冲突。

成语故事

晋国和楚国发生战争,晋国主帅荀林父率军迎战。临战前,楚军统帅子玉派使者到晋军营地,要求晋军后退三舍(约9公里),否则将发动进攻。荀林父认为晋军兵力弱于楚军,遂接受了楚军的请求。

退让的理由

退避三舍

简介

“退避三舍”是一个源自春秋时期的成语,比喻主动退让,避免与对方发生正面冲突。

成语故事

晋国和楚国发生战争,晋国主帅荀林父率军迎战。临战前,楚军统帅子玉派使者到晋军营地,要求晋军后退三舍(约9公里),否则将发动进攻。荀林父认为晋军兵力弱于楚军,遂接受了楚军的请求。

退让的理由

荀林父退让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避其锋芒:

晋军虽然占据先机,但楚军兵强马壮,士气旺盛。退让可以避免与楚军正面较量,减少伤亡。

争取时间:

退让可以为晋军争取时间,等待援军到来或做好防御准备。

示敌以弱:

主动退让可以迷惑楚军,让他们放松警惕,为晋军创造反攻机会。

后续发展

晋军后退三舍后,楚军并未立即进攻,而是驻扎在原处。荀林父利用这段时间整兵备战,并制定了反击计划。当楚军轻敌冒进时,晋军奋起反击,大败楚军。

成语寓意

“退避三舍”的成语寓意是:在面对强大的对手时,有时需要主动退让,避其锋芒,以图谋后发制人。退让并不是软弱的表现,而是一种策略,旨在保存实力,伺机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