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原文)
## 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 孝之本源### 简介《孝经》开篇第一章“开宗明义”,以简短的问答形式,点明了全书的核心主题——“孝”。 此章以孔子与曾子的对话开篇,阐述了孝道的起源、重要性以及它与治国之间的关系,为整部《孝经》奠定了理论基础。### 一、 天地之性,人之本乎?
1. 曾子问曰:“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能行之,不亦怪乎?”
解读:
## 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 孝之本源### 简介《孝经》开篇第一章“开宗明义”,以简短的问答形式,点明了全书的核心主题——“孝”。 此章以孔子与曾子的对话开篇,阐述了孝道的起源、重要性以及它与治国之间的关系,为整部《孝经》奠定了理论基础。### 一、 天地之性,人之本乎?
1. 曾子问曰:“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能行之,不亦怪乎?”
解读:
曾子首先提出了他对“孝”的理解:“孝”是天的法则,地的准则,百姓的行为规范。
他感到困惑的是,既然“孝”是天地运行的规律,为何只有人能够践行,而天地不能呢?
2. 子曰:“
夫孝
,本于事亲;
稽古
,则生于孝;
说礼
,则顺于父母;
处分
,则悦于亲;
死葬
,则哀于君;
祭祀
,则思于神;
是故,身不修,不可以齐家;家不齐,不可以莅官;官不备,不可以治民;民不正,不可以化天下。
”
解读:
孔子解释道,“孝”的根本在于侍奉父母。
他从五个方面阐述了“孝”的具体体现:
稽古:
考察古代的礼仪制度,可以发现“孝”是社会和文明的起源。
说礼:
研习礼仪规范,可以明白“孝”是人伦关系的基础,要顺从父母。
处分:
日常生活中,要让父母感到喜悦。
死葬:
父母去世后,要以礼安葬,表达哀思。
祭祀:
通过祭祀仪式,表达对先人的追思和敬意。
孔子进而将“孝”提升到治国安邦的高度:
个人修养是齐家之本,家和才能治国,治理国家需要贤明的官员,百姓正直才能教化天下。
“孝”不仅是个人道德修养的根本,也是社会治理的基石。### 二、 教化之本,万善之源
子曰:“孝之至,莫大于尊亲;尊亲之至,莫大于以天下养。”
解读:
孔子强调了“孝”的最高境界是尊重父母。
“以天下养”并非指物质上的供养,而是指以治理天下的仁义道德来侍奉父母,使父母感到荣耀和欣慰。### 三、 总结“开宗明义”章以简洁的语言,深刻地阐明了“孝”的本质和意义。 “孝”不仅是人伦之本,也是社会和谐、国家长治久安的道德基础,更是一个人立身处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 附:本章出现的关键词解释:
经:
法则,规律。
义:
准则,道理。
稽古:
考察古代的礼仪制度。
说礼:
研习礼仪规范。
处分:
处理事务,指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举止。
莅官:
担任官职,治理国家。
化天下:
教化天下,使百姓归于道德。
以天下养:
以治理天下的仁义道德来侍奉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