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中庸节选(礼记中庸节选慎独)
## 礼记中庸节选### 简介《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它出于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年—前402年)之手,是战国时期子思的门人记录整理的。全篇以“中庸”为核心概念,阐述了儒家的道德哲学思想体系,包含了天道观、人性论、修养论和政治论等内容。本文将节选《中庸》中的一些重要段落,并对其进行详细的解释说明。### 一、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 礼记中庸节选### 简介《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它出于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年—前402年)之手,是战国时期子思的门人记录整理的。全篇以“中庸”为核心概念,阐述了儒家的道德哲学思想体系,包含了天道观、人性论、修养论和政治论等内容。本文将节选《中庸》中的一些重要段落,并对其进行详细的解释说明。### 一、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解释】
天命之谓性:
天赋予人的本性叫做“性”。“性”是人先天具有的,是善的源头。
率性之谓道:
遵循本性行事叫做“道”。“道”是人应该遵循的 universal principle 和行为规范。
修道之谓教:
学习和践行“道”就叫做“教”。“教”是帮助人们认识和遵循“道”的方法和途径。这段话阐述了儒家对“性”、“道”、“教”三者关系的理解,强调了遵循天性、践行道德的重要性。
【详细说明】
1.
天命之谓性:
“天命”指上天赋予人的使命和本质,这里指的是人的本性。儒家认为,人性本善,这种善性是天赋的,是道德的根源。 2.
率性之谓道:
“率”意为遵循、依照。“道”是宇宙万物的运行规律,也是人伦道德的准则。遵循本性行事,就是依照“道”而行,就能实现道德的完善。 3.
修道之谓教:
“修”是学习、践行的意思。“教”是指教育、教化。通过学习和践行“道”,可以使人们更加明了道德规范,提升道德修养。
【君子慎独】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道”是无时无刻不在的,可以离开的都不是真正的“道”。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所以,君子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也要谨慎,在别人听不到的地方也要警惕。没有比隐藏的事情更容易被发现的了,没有比细微的事情更容易显露的了,所以君子在独处时也要谨慎小心。这段话强调了“道”的无所不在和“慎独”的重要性。“慎独”是指在独处时也要保持自律,不做任何违背道德的事情。### 二、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民鲜久矣。
【解释】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中庸”作为一种道德,是最高境界的道德了!
民鲜久矣:
但是,百姓能够做到的人已经很少了。这段话点明了“中庸”是道德的最高境界,同时也感叹能够真正做到“中庸”的人非常少。
【详细说明】
1.
中庸:
“中”指不偏不倚,“庸”指平常、恒久。“中庸”是指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保持不偏不倚、恰到好处的状态,是一种至高无上的道德境界。 2.
民鲜久矣:
“鲜”是少的意思。“久”是指时间长。“民鲜久矣”是说能够做到“中庸”的人已经很少,并且这种情况已经持续了很久。### 三、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焉。
【解释】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诚”是天道,追求“诚”是人道。
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
“诚”是自然而然地达到“中”的状态,不需要刻意努力,也不需要刻意思考,就能达到“中庸之道”,这就是圣人的境界。
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焉:
追求“诚”的人,要选择善的道路,并坚定地走下去。这段话阐述了“诚”的含义和重要性,以及如何追求“诚”。
【详细说明】
1.
诚:
“诚”是真实无妄、表里如一的状态,是儒家道德的最高原则。 2.
天之道:
指宇宙万物的运行规律。 3.
人之道:
指人应该遵循的道德规范。 4.
不勉而中,不思而得:
指“诚”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状态,不需要刻意为之。 5.
从容中道:
指“诚”的人能够自然而然地达到“中庸之道”。 6.
圣人:
指道德达到最高境界的人。 7.
择善而固执之焉:
指要选择正确的道路,并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结语《中庸》是儒家思想的精髓,它所倡导的“中庸之道”、“慎独”和“诚”等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即使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