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三章翻译及原文(孟子三章翻译及原文注释)
孟子三章译文及原文
简介
《孟子》是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著作的汇编,共七篇。其中,“三章”指《离娄上》的开篇三章,分别是《离娄之章》、《公孙丑之章》和《告子之章》。这三章的内容主要论述了孟子的性善论、仁政论和义利之辨等思想。
多级标题
一、《离娄之章》
1. 原文
孟子三章译文及原文
简介
《孟子》是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著作的汇编,共七篇。其中,“三章”指《离娄上》的开篇三章,分别是《离娄之章》、《公孙丑之章》和《告子之章》。这三章的内容主要论述了孟子的性善论、仁政论和义利之辨等思想。
多级标题
一、《离娄之章》
1. 原文
孟子曰:“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今有仁心仁闻,而民不被其泽,不可法于尧舜,则亦不能谓仁政。虽有舟车,无所用之,虽有衣裘,无所施之,此谓仁政已失其所以也。”
2. 译文
孟子说:“像离娄那样视力敏锐,像鲁班那样心灵手巧,不使用圆规和角尺,就不能画出方和圆。像师旷那样听力敏捷,不依照六律,就不能正确调出五音。尧舜的治国之道,不实行仁政,就不能治理天下。现在有的君王有仁慈之心,也有仁义的声名,但百姓却得不到他们的恩泽,不能用尧舜来评价他们,那么也不能称之为仁政。有船有车,却没地方可用;有衣服有裘,却没地方穿戴,这是因为仁政已经失去了它应有的功用。”
二、《公孙丑之章》
1. 原文
公孙丑曰:“尧舜与桀跖,其智相若,其力相若;其舜之所以先尧舜,跖之所以后桀跖者,其唯智与力有异于是乎?”孟子曰:“否。曰:‘其智力奚如?’曰:‘皆至矣。’曰:‘既皆至矣,焉乃有先后之异?’曰:‘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於民。其斯以为舜乎?’孟子曰:“其斯以为舜乎!’”
2. 译文
公孙丑说:“尧舜和桀纣,他们的智力似乎没有什么差别,他们的能力也差不多;那么尧舜之所以胜过桀纣,桀纣之所以不如尧舜,难道仅仅是智力与能力不同吗?”孟子回答说:“不是。公孙丑又问:“那么他们的智力和能力怎么样?”孟子说:“都很高超。”公孙丑说:“既然都很高超,那为什么会有先后的差别?”孟子说:“舜喜欢向别人请教,喜欢观察身边的事物,隐藏别人的恶行,表扬别人的善行,坚持两者之间的平衡,在治理人民时采取折中之道。难道这才是舜之所以为舜的原因吗?”孟子说:“是的,这正是舜之所以为舜的原因!”
三、《告子之章》
1. 原文
告子曰:“性无善无不善也。或以为善,或以为不善,其分定也;然而果无定分,焉有善不善?”孟子曰:“请无问其无定分者,有定分者,须知其说。”告子曰:“善,乃所性;不善,乃所伪。”曰:“性善耶?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曰:‘然则水无分于上下乎?’曰:‘有。’曰:‘孰谓之上下乎?’曰:‘逝者为上,来者为下。’曰:‘然则水之性固有上矣。’曰:‘性犹杞柳也,欲生而正者,勿伤其性而已矣。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善之心焉,犹杞柳之生而有向上之心也。故君子生非异也,善假其势而已矣。’”
2. 译文
告子说:“人性本来没有善或不善。有人认为是善,有人认为是不善,这是人为区分的;然而既然没有固定的区分,又何来善和不善?”孟子说:“先不要谈论没有固定的区分,对于有固定区分的,你应该知道我的说法。”告子说:“善是本性,不善是人为的。”孟子问:“性是善的吗?”告子说:“性就像奔腾的流水,往东流就会向东流,往西流就会向西流。人性不受善与不善的限制,就像水不受东西方向的限制一样。”孟子说:“那么水不受上下方向的限制吗?”告子说:“受限制。”孟子说:“谁决定了上下方向?”告子说:“流动的为上,静止的为下。”孟子说:“那么水的本性本来就有上流的趋势了。”告子说:“本性就像枸杞和柳树,想要它们生长得笔直,只要不伤害它们的本性就可以了。现在人的本性,生来就有好善之心,就像杞柳生来就有向上的趋势一样。所以君子天生并不特别,只是善于利用这种趋势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