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身工教学设计(包身工教学设计核心素养)

10 0 2024-10-18

## 包身工 教学设计### 一、简介《包身工》是现代作家夏衍创作的一篇报告文学,最早发表于1936年6月上海《光明》杂志创刊号。文章真实的记叙了三十年代上海纺织工厂中包身工悲惨的遭遇,揭露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残酷压榨中国工人阶级的罪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深刻的教育意义。本教学设计旨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运用多种手法刻画人物,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和社会价值。

## 包身工 教学设计### 一、简介《包身工》是现代作家夏衍创作的一篇报告文学,最早发表于1936年6月上海《光明》杂志创刊号。文章真实的记叙了三十年代上海纺织工厂中包身工悲惨的遭遇,揭露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残酷压榨中国工人阶级的罪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深刻的教育意义。本教学设计旨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运用多种手法刻画人物,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和社会价值。

掌握本文运用对比、细节描写等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理解文中关键词语的含义及作用。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阅读、合作探究、师生互动的方式,理解作品内容,把握作品主题。

通过对比阅读、角色扮演等活动,体会包身工的悲惨命运,增强社会责任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和人道主义精神。

认识到劳动的光荣和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三、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理解包身工悲惨命运的根源。

体会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和作品的现实意义。

2. 教学难点:

分析作品中对比、细节描写等写作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5分钟)

1. 播放反映旧社会工人悲惨生活的图片或视频,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引导学生思考:

图片或视频中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

你对这种现象有什么感受?

(二)整体感知 (10分钟)

1. 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思考:

文章的体裁是什么?

文章记叙了包身工的哪些方面?

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 学生分享阅读感受,教师进行概括总结。

(三)深入研读 (25分钟)

1.

分组合作,探究学习:

第一组:

以“黑暗”为关键词,找出文中描写包身工生活和工作环境的语句,分析其表达效果。

第二组:

以“对比”为关键词,分析“芦柴棒”和“带工老板”的形象特点,以及这种对比手法的作用。

第三组:

以“细节”为关键词,赏析文中印象深刻的细节描写,体会其表达效果。 2.

小组代表汇报学习成果,师生共同评价。

3.

教师点拨: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运用对比、细节描写等手法揭露黑暗现实、控诉剥削制度的写作意图。

引导学生体会包身工的悲惨命运是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和买办资本家残酷剥削的结果。

(四)拓展延伸 (10分钟)

1.

角色扮演:

请几位同学分别扮演“芦柴棒”、“带工老板”、“旁观者”,模拟包身工被压迫剥削的情景,并发表自己的感想。 2.

课堂讨论:

结合现实生活,谈谈学习本文的感想和收获。

(五)课堂小结 (5分钟)

1. 教师总结本课学习内容,强调作品的现实意义和教育价值。 2. 布置作业:

搜集有关旧社会劳动人民悲惨生活的资料,撰写一篇读后感。### 五、板书设计

包身工

一、黑暗的深渊

恶劣的工作环境

悲惨的生活状况

二、鲜明的对比

芦柴棒:麻木、绝望

带工老板:凶狠、贪婪

三、深刻的控诉

对剥削制度的控诉

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力求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联系现实生活,增强社会责任感。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积极思考,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附录:教学资源1. 纪录片:《近代中国社会状况》 2. 图片资料:旧上海纺织工厂、包身工 3. 相关书籍:《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文学史》## 说明:本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