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吕刑(尚书吕刑原文及翻译注释)

51 0 2024-11-23

## 尚书·吕刑

简介

《吕刑》篇,又称《甫刑》,收录于《尚书》,是周穆王训诫吕侯(一说即周公旦之子伯禽)关于刑罚运用之道的文献。它阐述了“明德慎罚”的思想,强调德治优先,刑罚为辅,并对当时的刑法原则、司法程序以及各种犯罪和刑罚作了详细规定,是研究中国古代法律思想和制度的重要资料。它体现了早期中华文明中对法治的探索和追求公正的理念,对后世法律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 明德慎罚:核心思想《吕刑》的核心思想是“明德慎罚”。强调道德教化是治理国家的根本,刑罚只是辅助手段。 只有先用道德教化民众,才能减少犯罪,才能使刑罚发挥应有的作用。“明德”是指彰明道德,教化百姓;“慎罚”是指谨慎地使用刑罚,避免滥用。文章开篇即强调“皇帝钦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克明德慎罚”,点明了统治者首先要自身光明正德,才能谨慎地运用刑罚。### 二、 五刑:刑罚体系《吕刑》中提到了“五刑”,但与后世常说的五刑(笞、杖、徒、流、死)有所不同。这里的五刑指的是:

## 尚书·吕刑

简介

《吕刑》篇,又称《甫刑》,收录于《尚书》,是周穆王训诫吕侯(一说即周公旦之子伯禽)关于刑罚运用之道的文献。它阐述了“明德慎罚”的思想,强调德治优先,刑罚为辅,并对当时的刑法原则、司法程序以及各种犯罪和刑罚作了详细规定,是研究中国古代法律思想和制度的重要资料。它体现了早期中华文明中对法治的探索和追求公正的理念,对后世法律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 明德慎罚:核心思想《吕刑》的核心思想是“明德慎罚”。强调道德教化是治理国家的根本,刑罚只是辅助手段。 只有先用道德教化民众,才能减少犯罪,才能使刑罚发挥应有的作用。“明德”是指彰明道德,教化百姓;“慎罚”是指谨慎地使用刑罚,避免滥用。文章开篇即强调“皇帝钦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克明德慎罚”,点明了统治者首先要自身光明正德,才能谨慎地运用刑罚。### 二、 五刑:刑罚体系《吕刑》中提到了“五刑”,但与后世常说的五刑(笞、杖、徒、流、死)有所不同。这里的五刑指的是:

墨刑:

在脸上刺字或涂墨,是一种耻辱刑。

劓刑:

割鼻子。

刖刑:

砍脚。

宫刑:

破坏生殖器官。

大辟:

死刑,其中包含多种方式,如“炮烙”、“醢”、“脯”。这些刑罚体现了当时刑罚的残酷性,但也反映了统治者试图通过严刑峻法来维护社会秩序的意图。 《吕刑》中对不同罪行对应的刑罚进行了规定,力求做到罪刑相适应。### 三、 三德:司法原则为了避免刑罚的滥用,《吕刑》提出了“三德”原则,作为司法判决的指导思想:

明德:

审判官员要明察秋毫,了解案情真相,秉公执法。

立德:

要坚持原则,不徇私枉法,维护法律的尊严。

惠德:

要体恤民众疾苦,慎用刑罚,尽量以教化感人为先。这“三德”原则体现了古代司法追求公正、公平的理念,强调了法官的道德修养和责任感。### 四、 三刺:司法程序《吕刑》还规定了“三刺”的司法程序,以保证判决的公正性:

讯:

即审问,收集证据。

鞫:

即拷问,进一步查明案情。

三刺:

指将案件判决结果公示于众,接受民众的监督,类似于现代的公开审判制度。“三刺”制度体现了古代法律制度中对民众参与司法、监督司法的重视。### 五、 后世影响《吕刑》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的法律文献,对后世法律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明德慎罚”的思想,以及对司法原则和程序的规定,都为后世立法和司法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它强调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理念,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当然,其中的一些残酷刑罚,在现代社会是不可取的,需要我们以历史的眼光来看待。总而言之,《吕刑》是研究中国古代法律制度和法律思想的珍贵文献,它反映了早期中华文明在法治建设方面的探索和努力,对我们理解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