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春望杜甫(唐诗300首春望)

18 0 2024-11-30

## 唐诗三百首·春望·杜甫

简介:

《春望》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于安史之乱期间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以简洁的语言,深刻地反映了战乱给诗人及其家人带来的痛苦和忧虑,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它以其浓烈的悲凉气氛和强烈的爱国情怀,成为唐诗中的名篇,被选入多种唐诗选本,包括广为流传的《唐诗三百首》。### 一、 作品背景安史之乱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这场叛乱给大唐王朝带来了巨大的灾难。长安沦陷,国破家亡,无数百姓流离失所。杜甫亲历了这场战争的残酷,目睹了战争带来的巨大痛苦,这首《春望》正是他乱世体验的真实写照。 诗中所展现的不仅仅是个人情感,更是家国破碎的缩影,反映了那个时代普遍的悲惨景象。### 二、 诗歌原文及赏析#### 2.1 原文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2.2 逐句赏析

## 唐诗三百首·春望·杜甫

简介:

《春望》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于安史之乱期间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以简洁的语言,深刻地反映了战乱给诗人及其家人带来的痛苦和忧虑,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它以其浓烈的悲凉气氛和强烈的爱国情怀,成为唐诗中的名篇,被选入多种唐诗选本,包括广为流传的《唐诗三百首》。### 一、 作品背景安史之乱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这场叛乱给大唐王朝带来了巨大的灾难。长安沦陷,国破家亡,无数百姓流离失所。杜甫亲历了这场战争的残酷,目睹了战争带来的巨大痛苦,这首《春望》正是他乱世体验的真实写照。 诗中所展现的不仅仅是个人情感,更是家国破碎的缩影,反映了那个时代普遍的悲惨景象。### 二、 诗歌原文及赏析#### 2.1 原文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2.2 逐句赏析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首联点明背景,看似平静的“山河在”、“城春”实则蕴含着巨大的悲剧。国家虽然沦陷,但山河依旧存在,春天也依然到来,草木也依然繁茂,这反衬出诗人内心的悲痛和无奈。 “国破”二字奠定了全诗悲凉的基调。“城春草木深”则描写了长安城春意盎然的景象,却与“国破”形成强烈的对比,更突显了诗人内心的悲愤。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颔联运用移情于物的手法,将诗人内心的悲痛寄托于花鸟。“感时花溅泪”一句,并非花朵真的流泪,而是诗人睹物思情,将自己的悲伤情感赋予了花朵。“恨别鸟惊心”一句,则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和对战争的憎恨融入鸟鸣之中,使诗歌的意境更加凄凉悲壮。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颈联描写了战争的残酷和对家人的思念。“烽火连三月”展现了战争的持久和惨烈,也暗示了诗人与家人的长期分离。“家书抵万金”则道出了诗人对家书的渴望,以及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寥寥数语,却饱含深情。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尾联描写了诗人年华老去,愁苦不堪的形象。“白头搔更短”是诗人年老体衰的真实写照,“浑欲不胜簪”则表达了诗人对自身命运的无奈和悲观,也暗示了国家命运的岌岌可危。### 三、 艺术特色

对比手法:

诗歌运用对比的手法,将山河依旧的景象与国破家亡的现实对比,将春天的勃勃生机与诗人内心的悲痛对比,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移情于物:

诗人将自己的情感寄托于花鸟,使诗歌的意境更加丰富,情感更加深沉。

白描手法:

诗歌语言简洁,不加渲染,却能深刻地表达诗人的情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象征手法:

烽火象征战争的残酷,家书象征对亲人的思念,白发象征诗人年华老去和国破家亡的悲痛。### 四、 历史地位和影响《春望》作为一首反映安史之乱的杰出作品,深刻地展现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它被广泛传诵,成为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经典之作,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悲凉沉郁的基调和精炼凝练的语言风格,至今仍令人动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