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中秋月》苏轼(古诗中秋月苏轼表达什么感情)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古诗《中秋月》苏轼,以及古诗中秋月苏轼表达什么感情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中秋月宋苏轼的古诗(古诗词里的中秋月)
不知不觉,秋将过半,又是传统的中秋佳节。对于这一天,人们充满了期待,尽享阖家团圆之乐,人间处处洋溢喜气。而中秋赏月,更是必不可少的内容。古语道:月到中秋分外明。
月亮本就承载着人们太多的情感,更何况,是以月亮为主角的中秋节呢。
闲吟秋景外,万事觉悠悠。
此夜若无月,一年虚过秋。
——唐·司空图《中秋》
闲来在秋天的夜色里漫步,吟咏,只觉万事悠然如过眼云烟。这个夜晚,假如没有月亮,那整个秋天也算虚度了。诗人在等待着天空跳出一轮明月,等待着清辉遍地,方才有节日的氛围啊。
中秋的月亮,比别的时候更圆,更亮,值得细细观赏。
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
平分秋色雀凳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
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
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
——唐·李朴《中秋》
明月升上天空,如同一面镜子挂在那里,到处一片寂静,云彩间好像连仙乐也停止了演奏,把舞台留给了皎洁的月光。这一轮月亮,足以平分秋色,高悬云层,照亮了千家万户。月亮之上,有玉兔,有蛤蟆吧?诗人想着那些传说,不由得更心驰神往,真想和月亮一起乘坐着船儿,待星河彻底清明后,一起遨游其中。
一轮明月,给中秋节增添了多少光彩,又为人们带来多少喜悦和向往啊。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宋·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一轮秋月洒下了明亮的月光,就像是重新磨好的镜子飞上了天空。词人在月光之中,一边饮酒,一边问月中的仙子,白发日益增多,好像故意欺负人,我该怎么办呢?不如乘风归去,飞上长空万里,俯看大好河山。我还要砍去月宫里的桂树,人们说,这样会使洒向人间的清光更多。诗人的豪情与雄心,并没有随着衰老而有所减少啊。
在月光中,酒不醉人人自醉,月光就是饮之不尽的美酒啊。
一轮飞镜者岁尘谁磨?照彻乾坤,印透山河。
玉露泠泠,洗秋空银汉无波,
比常夜清光更多,尽无碍桂影婆娑。
老子高歌,为问嫦娥,良夜恹恹,不醉如何?
——元·张养浩《折桂令·中秋》
那一轮高悬空中的明镜,是谁打磨的呢?笼罩着天地,照遍了山河。秋夜白露清凉,水洗过般的夜空里,银河平静无波,比往常的月光更多,好像可以看得到月宫中桂树那轻舞的影子。老夫不由得引吭高歌,如此美好的夜晚,不痛快饮酒,实在是辜负了,应该是一醉方休!
中秋时,不仅月儿明亮,更有桂子飘香,真是花好月圆啊。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唐·皮日休《天竺寺八月十五夜桂子》
桂花颗颗落下,好像是从月宫中掉落的。在殿前拾得落花,还带着初生的露水。诗人至今想不明白,为何吴刚要和桂树过不去,不停地砍斫,而这飘落的桂花,应该是嫦娥撒下来给人们的吧。月光,桂花来到人间,真是相得益彰啊,中秋之夜更是美好了。
中秋之夜,素有“玩月”,“望月”的习俗,月亮代表的是团圆,喜庆,只是如同月有阴晴圆缺一样,人间也不可能事事圆满,尽遂人意。
昔年八月十五夜首禅,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唐·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诗人回忆起,曾经的中秋夜,自己在曲江池畔的杏园赏月。而今年的中秋夜,又在湓浦沙头水馆前。向着西北方,却望不见故乡在哪里,向着东南方,只见月亮圆了好几次。昨天了很久的风,也没有人理会,风吹散了云彩和阴霾,今夜的月光啊,分外清亮!回不了故乡,还是好好地赏月,聊以慰藉吧。
对于羁旅之人来说,中秋,却更添了孤独和感伤。
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
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宋·晏殊《中秋月》
中秋的月亮洒下清辉,庭院里的梧桐树在月光中婆娑,此时诗人在他乡作客,独自看着月光下的树影,时间缓缓流逝,月光流转,地上的影子也在移动。诗人想,月宫里的嫦娥未必没有悔恨,陪伴着她的,只有清冷的蟾蜍和孤寂的桂树。地上人孤独,月中仙亦孤独,这个中秋节,笼罩着淡淡的惆怅啊。
明月年年有,而身在世间的人,如一粒尘埃,漂浮而不定啊。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宋·苏轼《阳关曲·中秋月》
夜幕降临,云彩散尽,天地间溢出清冷的寒意。银河寂寂无声,转出一轮明月。诗人一边观赏,一边感慨,从前的中秋,很难碰到这样好的月色,只是明年这个时候,我又在哪里看月亮呢?
中秋之夜,未得团圆,又勾起了人们多少的思念!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唐·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庭院中铺着白色月光,树上栖着寒鸦。桂花被寒冷的露水打湿,幽香漂浮。今天夜晚,人们纷纷举头观赏明亮的秋月,不知道,秋天的思念落到了谁家。同一片月光,却有多少不同的心情啊。有团聚,也有分离,有人喜也有人愁。只有月光知道吧。
就算远隔千里,也不能阻断相思。如果可以,不如掬一捧月光送给彼此。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唐·张九龄《望月怀远》
江面上升起一轮明月,人们在天涯共同抬头看月。有情人抱怨夜晚太漫长,相思真是磨人。熄灭了烛光,怜爱这满屋温柔的月光,披上衣裳,只觉得夜露寒意浸人。不能把月光捧给你,只盼着在梦里能相见。
无论是晴是雨,是皓月当空,还是无缘一见中秋的月亮,让人遗憾,中秋也还是要过的,又何不开心一些呢?
忆对中秋丹桂丛,花也杯中,月也杯中。
今宵楼上一尊同,云湿纱窗,雨湿纱窗。
浑欲乘风问化工,路也难通,信也难通。
满堂唯有烛花红,歌且从容,杯且从容。
——宋·辛弃疾《一剪梅·中秋元月》
往年中秋节,在丹桂丛中赏月,饮酒,花儿在杯中,月亮也在杯中,多么惬意!今年的中秋,下起了雨,只能在楼上度过,酒还是相同的,但没有月亮,窗外云雨氤氲,凉气袭人。诗人想要乘风上天问问,无奈没有门路,连信儿也不通。画堂里只有红烛映照,赏不了月,还是从容地欣赏歌舞,从容地举杯饮酒吧。天气使人无奈,但如何度过,却是自己的选择。
中秋节,月光是媒,牵起了爱和思念。无论何时,最重要的是团圆,是相亲相爱的人能常常相聚,共赏美丽温柔的月光。我们感恩月亮,也感恩世上所有的情感。只要心中有爱,就算独自度过,也不会觉得孤独。在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再远的距离都不再是问题,月光静静照耀,如千万年前,而世间最宝贵的东西,从不曾改变。
禾雨,喜欢诗词的女子,在四季中寻找一个个美丽的细节,愿时光留下温暖的记忆。
宋苏轼中秋月的古诗
《中秋月》苏轼 赏析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中秋月》苏轼
白日的喧嚣掩去了生命的真实,人们在虚浮的幻象中行走。而当黑夜来临,暮色渐渐收尽,凉意暗生,月亮无声无息地转过了中天,让人真切地感受到了时间的流逝。时间静静地又是一刻不停地游走,把所有的存在变成了虚无。
当一个人站在这黑夜之中,面对着亘古如斯的宇宙,生命是何等的脆弱渺小,只不过是瞬间的存在;今宵的月色固然美丽,却只是一瞬间的拥有,此后如何,无人知晓。在短暂的圆满之后,是数不尽的未知的日子,还得继续承受着生之痛苦,偶然的希望伴随着无数的失望。
苏轼此诗通过对一个美丽的月夜的细微体察,表现了人类永恒的母题——时光易逝生命无常及随之而来的巨大孤独感。
相对于永恒的宇宙,个体的生命是如此微不足道。人生数十载,匆匆而已,什么也带不走,无论多么地留恋生命,也只是暂时驻足尘世宽带。而生命的旅途只能一个人跋涉,生命本身就是孤独的。
面对天地的无穷无尽,陈子昂痛切地感受到了存在的虚幻与孤独,他“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无依无靠地行走于时间的长河中。苏轼是孤独的,短时的欢乐换来了长久的漂泊:“明月明年何处看?”月或许还是同样的月,但处境已完全不同了,语中显出核姿了无限的苍凉。
“却不道流年暗中偷换”——时间悄悄地改变了一切,包括所有的青春热情,甚至也淹没了对流逝的喟叹。“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浩叹的苏轼慎氏芦成为了过去,异时的人却又在为他浩叹,时间无声无息却冷酷地洗刷着一切痕迹。 但是,人类却不是消极地存在着的。自然是永恒的,但它却是无生命的;人生虽然短促,却充满了对生命的追索沉思,丰富着所拥有的每一天,由此消减了死亡的虚无。在他对生命进行反思扣问的那一刹那,他与永恒的自然取得了平等。
在思考的瞬间,苏轼是真切存在的。而他的思考与感受在后来人身上得以延续,他的生命也因之得以延续;作为个体的人,苏轼是孤独的,但由他和千千万万个体代代相传构成的人类整体却与时间共存。若能作如是想,苏轼定会欣慰地微笑吧?
[img]古诗《中秋月》的古诗意思是什么?
意思是:月光下梧桐树影随着时间推移,不知不觉的移动着,在这团圆夜仍是独自面对着角落。
月宫中的嫦源碧娥现在也未尝不感遗憾吧,陪伴她的,毕竟只有那清冷的月宫和孤寂桂树。
出自:《中秋月》是宋代诗人晏殊的诗作。
原文:
中秋月
宋代:晏殊
十轮霜影转雹芹举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
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扩展资料:
赏析:
晏殊的这首《中秋月》并不算是他的名篇,但也有别恨之意,且表述得委婉曲折,很符合晏殊的词风。明明是诗人的惆怅与怨恨,他却偏说是嫦娥仙子在清冷的月宫中自怨自艾。
反复吟诵时,发现就写了一个“独”和“孤”字。你看,飘落他乡的旅人是“独向隅”,地处偏僻,客居远地,怎不孤独寂寞、思念亲朋呢?
再看,独居月宫的嫦娥呢,“玉蟾清冷桂花孤”,陪伴她的只有不会说话的玉兔、蟾蜍和一棵桂花树,怎不顾影自怜、睹物思人?
两者的意象就这样自然而巧妙地联接在了一起,诗人没有道明,但在他的《蝶恋花》中明白地写着:“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意思是明月不明白离别之苦,斜斜的银辉直到破晓还穿入朱户。
作者介绍:
晏殊(991年—1055年2月27日),字同叔,抚州临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生于宋太宗淳化二年(991年),十四岁以神童入试,赐同进士出身,命为秘书省正字。
官至右谏议大夫、集贤殿学士、同平章事兼枢密使、礼部刑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知永兴军、兵部尚书,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年)病逝于京中,封临淄公,谥号元献,世称晏元献。
晏殊在文学上有多方面的成就和贡献。他能诗、善词,文章典丽,书法皆工,而以词最为突出,有“宰相词人”之称。
他的词,吸收了南唐“花间派”和冯延巳的典雅流丽词风,开创北宋婉约词风,被称为“北宋倚声家之初祖”。他的词语言清丽,声调和谐,如其闲雅之情调、旷达之怀抱。
其写富贵而不鄙首碰俗、写艳情而不纤佻,写景重其精神,赋于自然物以生命,能将理性之思致,融入抒情之叙写中。
在伤春怨别之情绪内,表现出一种理性之反省及操持,在柔情锐感之中,透露出一种圆融旷达之理性的观照,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中秋月苏轼原文及翻译
中秋月苏轼原文及翻译如下:
原文: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翻译:夜幕降临,云气收尽,天地间充满了寒气,银河流泻无声,皎洁的月儿转到了天空,就像玉盘那样洁白晶莹。我这一生中每逢中秋之夜,月光多为风云所掩颤局,很少碰到像今天这样的美景,真是难得啊!可明年的中秋,我又会到何处观赏月亮呢?
赏析:这首小词,题为“中秋月”,自然是写“人月圆”的喜悦;调寄《阳关曲》,则又涉及别情。记述的是作者与其胞弟苏辙久别重逢,共赏中秋月的赏心乐事,同时也抒发了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哀伤与感慨。“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这首小词前两句是说,夜幕降临,云气收尽,天地间充满了寒气,银河流泻无声,皎洁的月儿转到了天空,就像玉盘那样洁白晶莹。月到中秋分外明,是中秋月的特点。
苏轼介绍: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一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苏仙 、坡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茄州让、美食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参加殿试中乙科 ,赐迹蚂进士及第,一说赐进士出身。嘉祐六年(1061年),应中制科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宋神宗时曾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宋孝宗时追谥“文忠”。
苏轼的中秋节古诗
苏轼的中秋节古诗是《中秋月》。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译文:
夜幕降临,云气收尽,天地间充满了寒气,满天繁星闪烁的银河,围绕拿皎白如玉盘的月亮无声流转不休。
我这一生中每逢中秋之夜,月光多为风云所掩,很少碰到像今天这样的美景,真是难得啊!可明年的中秋,我又会到何处观赏月亮呢?
作品简介与赏析
公元1077年(熙宁十年)八月十五日作于徐州。是年二月胞弟苏辙与东坡相见,四月间陪他同赴徐州,八月中秋之后方才离去。这是暌别七年来兄渣晌弟首次相聚并共度中秋。
这首词从月色的美好写到“人月圆”的愉快,又从当年当夜推想次年中秋,归结到别情。末二句意思衔接,对仗天成。“此生此夜”与“明月明年”哪梁陪作对,字面工整,假借巧妙。“明月”之“明”与“明年”之“明”义异而字同,借来与二“此”字对仗,实是妙手偶得。叠字唱答,再加上“不长好”、“何处看”一否定一疑问作唱答,便产生出悠悠不尽的情韵。
形象集中,境界高远,语言清丽,意味深长。《阳关曲》原以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为歌词,苏轼此词与王维诗平仄四声,大体切合,是李蠢词家依谱填词之作。
苏轼的《中秋月》是什么诗意?
宋代苏轼《阳关曲·中秋月》题为“中秋月好团”,这首诗的诗意是写作者与其胞弟苏辙久别重逢,共赏中秋月的赏心乐事,月明星稀,从月色的美好写到“人月圆”的愉快,又从当年当夜推想次年中秋,归结到别情,抒发了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哀伤与感慨。
全诗原文如下: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全诗白话文诗意如下:夜幕降临,云气收尽,天地间充满了寒气,银河流泻无声,皎洁的月儿转到了天空,就像玉盘那样洁白晶莹仿握。我这一生中每逢中秋之夜,月光多为风云所掩,很少碰到像今天这样的美景,真是难得啊!可明年的中秋,我又会到何处观赏月亮呢?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熙宁十年(1077)八月十五日作于徐州。是年二月胞弟苏辙与东坡相见,四月间陪他同赴徐州,八友大橘月中秋之后方才离去。这是暌别七年来兄弟首次相聚并共度中秋。此词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
首句言月到中秋分外明之意,但并不直接从月光下笔,而从“暮云”说起,用笔富于波折。明月先被云遮,一旦“暮云收尽”,转觉清光更多。句中并无“月光”、“如水”等字面,都深得月光如水的神趣,全是积水空明的感觉。
明月圆,更值兄弟团聚,引发了诗人对要“此生此夜”之“好”的赞叹。从这层意思说,“此生此夜不长好”大有佳会难得,当尽情游乐,不负今宵之意。不过,恰如明月是暂满还亏一样,人生也是会难别易的。兄弟分离即,又不能不令词人慨叹“此生此夜”之短。
关于古诗《中秋月》苏轼和古诗中秋月苏轼表达什么感情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