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滕文公下原文及翻译(孟子·滕文公下原文及翻译公都子)

20 0 2025-02-13

### 孟子·滕文公下原文及翻译#### 简介 《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记载了孟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滕文公下》是其中的一篇,主要记录了孟子与滕文公之间的对话,讨论了政治、道德等话题。#### 一、原文 1. 滕文公问政于孟子。 2. 曰:“先生何为不言?” 3. 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4.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5.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二、译文 1. 滕文公向孟子请教治国之道。 2. (孟子)说:“您为什么不说话呢?” 3. (滕文公)说:“我知道言辞,我也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 4. (滕文公)问道:“请问什么是浩然之气?” 5. (孟子)回答说:“难以用言语表达。它是一种气,极其宏大刚强,通过正直的方式培养而不受到伤害,就可以充满天地之间。”#### 三、内容详细说明 1.

### 孟子·滕文公下原文及翻译#### 简介 《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记载了孟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滕文公下》是其中的一篇,主要记录了孟子与滕文公之间的对话,讨论了政治、道德等话题。#### 一、原文 1. 滕文公问政于孟子。 2. 曰:“先生何为不言?” 3. 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4.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5.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二、译文 1. 滕文公向孟子请教治国之道。 2. (孟子)说:“您为什么不说话呢?” 3. (滕文公)说:“我知道言辞,我也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 4. (滕文公)问道:“请问什么是浩然之气?” 5. (孟子)回答说:“难以用言语表达。它是一种气,极其宏大刚强,通过正直的方式培养而不受到伤害,就可以充满天地之间。”#### 三、内容详细说明 1.

滕文公问政于孟子

- 这里描述了滕文公主动向孟子请教如何治理国家。这反映了滕文公对孟子智慧和见解的信任。2.

曰:“先生何为不言?”

- 孟子在此表示自己知道如何言辞得当,并且擅长培养一种叫做“浩然之气”的精神状态。3.

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 孟子进一步解释了他所说的“浩然之气”是什么意思。他认为这是一种非常强大且正直的精神力量,能够影响到人的行为和思想。4.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 滕文公对这种“浩然之气”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并请求孟子具体解释。5.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 孟子解释说,“浩然之气”是一种极其宏大刚强的精神状态,通过正直的行为来培养,不会受到任何损害,最终会充满整个天地之间。#### 四、总结 《滕文公下》中孟子与滕文公的对话,强调了培养正直精神的重要性,这种精神可以达到“浩然之气”的境界,从而影响人的行为和思想,进而影响国家的治理。这段对话体现了儒家关于个人修养与国家治理的思想。

孟子·滕文公下原文及翻译

简介 《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记载了孟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滕文公下》是其中的一篇,主要记录了孟子与滕文公之间的对话,讨论了政治、道德等话题。

一、原文 1. 滕文公问政于孟子。 2. 曰:“先生何为不言?” 3. 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4.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5.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二、译文 1. 滕文公向孟子请教治国之道。 2. (孟子)说:“您为什么不说话呢?” 3. (滕文公)说:“我知道言辞,我也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 4. (滕文公)问道:“请问什么是浩然之气?” 5. (孟子)回答说:“难以用言语表达。它是一种气,极其宏大刚强,通过正直的方式培养而不受到伤害,就可以充满天地之间。”

三、内容详细说明 1. **滕文公问政于孟子**- 这里描述了滕文公主动向孟子请教如何治理国家。这反映了滕文公对孟子智慧和见解的信任。2. **曰:“先生何为不言?”**- 孟子在此表示自己知道如何言辞得当,并且擅长培养一种叫做“浩然之气”的精神状态。3. **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孟子进一步解释了他所说的“浩然之气”是什么意思。他认为这是一种非常强大且正直的精神力量,能够影响到人的行为和思想。4.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滕文公对这种“浩然之气”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并请求孟子具体解释。5.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孟子解释说,“浩然之气”是一种极其宏大刚强的精神状态,通过正直的行为来培养,不会受到任何损害,最终会充满整个天地之间。

四、总结 《滕文公下》中孟子与滕文公的对话,强调了培养正直精神的重要性,这种精神可以达到“浩然之气”的境界,从而影响人的行为和思想,进而影响国家的治理。这段对话体现了儒家关于个人修养与国家治理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