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原文全文诵读(论语原文全文诵读视频)
### 简介《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主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论语》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多级标题1. 学而篇第一 2. 为政篇第二 3. 八佾篇第三 4. 里仁篇第四 5. 公冶长篇第五 6. 雍也篇第六 7. 述而篇第七 8. 泰伯篇第八 9. 子罕篇第九 10. 乡党篇第十 11. 先进篇第十一 12. 颜渊篇第十二 13. 子路篇第十三 14. 宪问篇第十四 15. 卫灵公篇第十五 16. 季氏篇第十六 17. 阳货篇第十七 18. 微子篇第十八 19. 子张篇第十九 20. 尧曰篇第二十### 内容详细说明#### 学而篇第一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为政篇第二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八佾篇第三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里仁篇第四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公冶长篇第五 “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雍也篇第六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述而篇第七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泰伯篇第八 “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子罕篇第九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乡党篇第十 “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 先进篇第十一 “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颜渊篇第十二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子路篇第十三 “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 宪问篇第十四 “宪问耻。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 卫灵公篇第十五 “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 季氏篇第十六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阳货篇第十七 “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途。”#### 微子篇第十八 “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子张篇第十九 “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尧曰篇第二十 “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通过以上内容的详细说明,《论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深远影响不仅限于古代,更延伸到了现代社会,对个人修养、社会秩序乃至国家治理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 简介《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主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论语》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多级标题1. 学而篇第一 2. 为政篇第二 3. 八佾篇第三 4. 里仁篇第四 5. 公冶长篇第五 6. 雍也篇第六 7. 述而篇第七 8. 泰伯篇第八 9. 子罕篇第九 10. 乡党篇第十 11. 先进篇第十一 12. 颜渊篇第十二 13. 子路篇第十三 14. 宪问篇第十四 15. 卫灵公篇第十五 16. 季氏篇第十六 17. 阳货篇第十七 18. 微子篇第十八 19. 子张篇第十九 20. 尧曰篇第二十### 内容详细说明#### 学而篇第一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为政篇第二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八佾篇第三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里仁篇第四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公冶长篇第五 “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雍也篇第六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述而篇第七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泰伯篇第八 “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子罕篇第九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乡党篇第十 “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 先进篇第十一 “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颜渊篇第十二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子路篇第十三 “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 宪问篇第十四 “宪问耻。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 卫灵公篇第十五 “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 季氏篇第十六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阳货篇第十七 “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途。”#### 微子篇第十八 “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子张篇第十九 “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尧曰篇第二十 “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通过以上内容的详细说明,《论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深远影响不仅限于古代,更延伸到了现代社会,对个人修养、社会秩序乃至国家治理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简介《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主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论语》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多级标题1. 学而篇第一 2. 为政篇第二 3. 八佾篇第三 4. 里仁篇第四 5. 公冶长篇第五 6. 雍也篇第六 7. 述而篇第七 8. 泰伯篇第八 9. 子罕篇第九 10. 乡党篇第十 11. 先进篇第十一 12. 颜渊篇第十二 13. 子路篇第十三 14. 宪问篇第十四 15. 卫灵公篇第十五 16. 季氏篇第十六 17. 阳货篇第十七 18. 微子篇第十八 19. 子张篇第十九 20. 尧曰篇第二十
内容详细说明
学而篇第一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为政篇第二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八佾篇第三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里仁篇第四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公冶长篇第五 “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雍也篇第六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述而篇第七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泰伯篇第八 “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子罕篇第九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乡党篇第十 “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
先进篇第十一 “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颜渊篇第十二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子路篇第十三 “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
宪问篇第十四 “宪问耻。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
卫灵公篇第十五 “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
季氏篇第十六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阳货篇第十七 “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途。”
微子篇第十八 “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子张篇第十九 “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尧曰篇第二十 “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通过以上内容的详细说明,《论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深远影响不仅限于古代,更延伸到了现代社会,对个人修养、社会秩序乃至国家治理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