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太史公自序原文及翻译(史记选读太史公自序原文)
简介:
《史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史书,作者是太史公司的司马迁,共分为本纪、表、志、列传等四部分。太史公司一直负责编纂和统计历史资料,司马迁由此受到启发,决心编写这部史书。
多级标题:
一、太史公自序原文
二、太史公自序翻译
一、太史公自序原文:
嗟乎!命之不常,言之有难。古之良史,固可以尽其言乎!吾读鲁,获其大义,考之既详,辞顾遁而不成。慨然激乎,每欲起而投筆,又止而勿之。然吾有遗稿,成书之志,可以记于庙庭之间,传之后世,名俗虽亡,至理常存。夫道者,所以兴迅物也。别其是非,定其生死,俯仰浩然,固天地之大经也。以是观之,史者,人之所以置疑而后信,所以存异而后一也。
简介:
《史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史书,作者是太史公司的司马迁,共分为本纪、表、志、列传等四部分。太史公司一直负责编纂和统计历史资料,司马迁由此受到启发,决心编写这部史书。
多级标题:
一、太史公自序原文
二、太史公自序翻译
一、太史公自序原文:
嗟乎!命之不常,言之有难。古之良史,固可以尽其言乎!吾读鲁,获其大义,考之既详,辞顾遁而不成。慨然激乎,每欲起而投筆,又止而勿之。然吾有遗稿,成书之志,可以记于庙庭之间,传之后世,名俗虽亡,至理常存。夫道者,所以兴迅物也。别其是非,定其生死,俯仰浩然,固天地之大经也。以是观之,史者,人之所以置疑而后信,所以存异而后一也。
余虽愚陋,学浅才短,好古文、兼擅百家,斧凿十年,所得磨礲,然后名敞其事,通其变,统其同,判断其辞。夫史者,本以辑要为宜,非谈妄恣造次之所得矣。当是之时,不可遏言,而后已也。此启事之始,辨是非之正,而《禹贡》寓言璇璣,此之谓矣。
余因家贫难从事,志在编述,而未能竟行。后岁稍尝退藏之志,始习于为人子,忽奖掖二十余年之未成而以愧绝。既而嵇康梁山泊,痛哭江淹游太湖,无不让域,辞归而永别焉。余因而始起意也,旦暮思之,涕泪滂沱。
其於草庐而秦楼之高,不吝其章句短长;
其於武庙之祠,而陈言者不异;
其於大王之颜,而辞令不殊。
功之不偶,载之不终,谨以发愤笔端,奋发若厕其涂者。
二、太史公自序翻译:
呜呼,人命不永恒,言辞亦有难言之处。然而古时的好的史官,确是能够尽其对历史的见解以言传之。我读过鲁史,深思大义,深挖细究,却困难重重,难以成章。我时常怅恨不已,想要拿起笔来,却又难以启笔,即便如此,我已有了遗稿,也有了撰写史书的决心,这可以流传于庙宇之间,传承于后世,就算是名称被遗忘,至理常存。因此,我认为史书扮演了推动事物的角色,保留了是非迷茫的话语,确认了生与死的区别,平视着万物磅礴,是宇宙之大纲。
以此作为观照,我们发现,史书扮演着人们怀疑以后信任的作用,记录着差异以后趋于一致的作用。
我虽然愚笨,学识浅薄,才华不高能,喜好古文,兼通百家之说,斧凿刻刻不辍,用了十年之光阴,才得到名望以显露其事理通透,变化多端,相会相通,作出判断。在史书之中,最好归纳糅合是非得宜,而不是胡言乱语的张冠李戴。我认为开始撰写的时候,话语不能窒息,要先行言辞,然后才能完成。这就是谈论事初步,正视是非的意义了。
接下来,以“禹贡”中的寓言璇璣为例,我想说明一下捕捉事物本质的判断思维过程。
由于贫穷状况难以干事,我志愿写史却不能完全实现。长大后曾想隐藏起来,直到二十余年之后还未能完成,所以害羞自卑。后来因借鉴了嵇康的《梁山泊》的感触,或者因袭江淹的《游太湖》的感叹,大家都觉得沟通易于阅读的文章有着可互相扫描的问卷调查,大概不会让这两位前辈的领域,因此我即致力于修路了。天天昼夜思量着,怀着不停哭泣的心情。
写文章时,有向草庐一样指向秦楼玲珑的境界,也有在武庙祭拜时才能展开的探寻,以及尽显的辞令与功绩。但是,终究逃避难以寻找,在编写史书的篇章之外,有更多的片段和断言需要完善,需以奋发高昂的热情,积极迈向成功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