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简介(资治通鉴简介50字左右)
简介:
《资治通鉴》是中国史书中的一部编年体通史,由宋代史学家司马光所撰写,共涵盖了公元前403年到公元959年的历史事件,是中国历史上编年史的集大成者之一。
多级标题:
一、《资治通鉴》的起源和特点
二、《资治通鉴》的编写和传承过程
三、《资治通鉴》对史学研究和思想文化的影响
一、《资治通鉴》的起源和特点
《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一部描写历史的鉴史通书,它以“纪事本末”为编制原则,收录自公元前403年至公元959年的历史事件,共卷三百余卷。早在唐代,统合此盛就首次提出了编纂一部通史的构想,但直到北宋时期,司马光根据自己多年的史料搜集和研究,完成了《资治通鉴》的写作。
简介:
《资治通鉴》是中国史书中的一部编年体通史,由宋代史学家司马光所撰写,共涵盖了公元前403年到公元959年的历史事件,是中国历史上编年史的集大成者之一。
多级标题:
一、《资治通鉴》的起源和特点
二、《资治通鉴》的编写和传承过程
三、《资治通鉴》对史学研究和思想文化的影响
一、《资治通鉴》的起源和特点
《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一部描写历史的鉴史通书,它以“纪事本末”为编制原则,收录自公元前403年至公元959年的历史事件,共卷三百余卷。早在唐代,统合此盛就首次提出了编纂一部通史的构想,但直到北宋时期,司马光根据自己多年的史料搜集和研究,完成了《资治通鉴》的写作。
《资治通鉴》独具特色的编写风格,以史为鉴、以史明理,它充分利用动人的故事、用情感表达历史意义,语言简练、朴实无华,始终贯穿着明辨是非、立身处世的思想,对历史人物的正负面都作出了公正评价,严肃的态度和精细的文笔使之成为了中国史学发展史上的经典之一。
二、《资治通鉴》的编写和传承过程
司马光开始编写《资治通鉴》始于1077年,历时十余年,四更之后始更,独插奇志,以巨细虑,浸润于各种史料,是历史文献的综合运用,是中国史学发展历程中,重要的里程碑和奠定中国史学研究方向之一。《资治通鉴》作为中国历史上的经典之作,几乎是历代帝王阅读必备,对于中华文明发展的记录、承传和塑造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通行过程中,《资治通鉴》曾多次修订、影印、抄录和修订,多次校勘并出版,其中明朝乾隆年间的《正统道藏》更是进行了规范校勘,大大提高了质量,成为中国史学发展的经典之一。
三、《资治通鉴》对史学研究和思想文化的影响
《资治通鉴》通览金石、铭刻、篆书、碑刻、汉简、家谱、名录、 ,应有尽而尽,是勤研史料、深思内在、突出精神性、严肃学术,成为中国史学研究的重要基石和标准教材,曾影响了历代的文化、政治和社会发展。 《资治通鉴》对于中国社会的人文精神和社会文化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人们通过《资治通鉴》所记录下来的历史事件和风貌,更能够使人们更为清晰、深入地认识自己的文化传统与身份认同。
总之,《资治通鉴》凭借其独特的编撰特点和思想内涵,成为中国史学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著作,对于梳理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发展轨迹、承接和塑造文化传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