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颉造字的神话传说(仓颉造字的神话传说视频)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仓颉造字的神话传说,以及仓颉造字的神话传说视频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仓颉造字”的传说是什么,“鬼夜哭”的真相是什么?
实际上仓颉造字确实是一种传说,现在很多学者普遍认为他最大的可能是对当时的字进行了整理和改变,相传他是黄帝时期的史官,对汉厅闷字的传播和使用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传说仓颉出生的时候就是双瞳,而且智商也十分之高,在黄帝管理的时期,涌现出了很多有用的发明,这样的环境也让仓颉有了创作的想法。
他观察到身边的很多东西都拥有不同的形状,山川和鱼鸟都有各自的特点,他就把它们的外形临摹下来,变成不一样的符号,并且赋予了它们不同的意义。其他人在看了他所整理的符号之后也能很明手快明白,于是仓颉就把这种符号称为了字。不过随着仓颉的名气越来越大,他也做出了一些马虎的事情,把“鱼”字和“牛”字给弄混了,好在一位老者及时的指出了他的错误,从此之后他对于造字也更加的用心了。
而“鬼夜哭”也是关于仓颉的一段传说,据说在仓颉创造了文字以后,天空直接下起了大雨,到了晚上人们还会经常听到鬼哭泣的声音,这是因为文字的创造虽然能够帮助人们去记录事情、更好的表达自身的情感。但是也存在一定的弊端,那就是出现了问题之后,人们的智力也就有了变化,心灵之间的距离也会变得越来越远,因此哪些激伏嫌争抢以及杀戮的事情也就不会间断了,鬼和人以后都难有太平的日子了,所以才会在夜晚哭泣。
其实从这些传说中也能够看到仓颉为文字所做出的贡献,而且这些传说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广为流传了,可见人们对他还是十分尊敬的。
仓颉造字故事
仓颉造字故事【热门】
中国古代神话随着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而不断累积沉淀,无一不展现这古代中国劳动人民对自然的认知与幻想,体现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神话当然是经过艺术掘慎加工过的夸张与想象,但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一定的历史真实性,比如仓颉造字,便是反映了中华民族文字出现的过程,见证了中华民族文化的进步。
仓颉,轩辕黄帝史官,对中华民族的文字传承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曾搜集整理流传于先民中的文字,并将其统一化、规范化,推广使用,在文字的创造过程中担纲重要角色。
传说中仓颉生有“双瞳四目”,在那个还没有文化承载之物的时代,仓颉“始作书契,以代结绳”,原本大家习惯用结绳记事来标记事件,仓颉将结绳发展成为用刀子在竹片上刻画符号,标志着符号的出现,这也是文字发展的重要标志。
随着文明渐进,事情变得越来越繁杂,所需的符号也越来越复杂,创造文字的需求越来越迫切。黄帝时期,文明开化,养蚕做丝,舟车代步,弓弩器具等皆有发明,仓颉便下决心要创造出一系列文字。
仓颉埋首于创作,日思夜想,随处观察,分析夜幕中星宿的分布,登高遥望山川脉络的走向,俯身观察鸟兽鱼虫的样貌、草木器皿的形状,都将其所观察的东西描绘下来,创造出形状各异的符号,并且都被赋予各自所指代的含义,黄帝也极力支持他的事业,将其所绘制出的符号,推行于世,仓颉称这些符号为“字”。
仓颉造字
仓颉造字作为我国古代神话传说,在战国时期便广为流传,被称为我国原始象形文字的创造者,汉代之后,在《淮南子》和《论衡》中将仓颉此人物形象神话,流传出“仓颉四目”等神话故事。
“始作书契,以代结绳”讲述的便是仓颉逐步推广符号应用,并且在此基础上,开始创造文字。起初,仓颉终日苦思冥想,却始终毫无头绪,一日天降大雪,仓颉上山打猎,见漫山遍野皆是银装素裹的景象,场面极为神圣,醉心之间,林中忽然蹿出两只山鸡出来觅食,所经过之地皆留下了一串状似竹叶的印迹,紧接着又有一只小鹿在雪地上跋涉,留下的脚印也极为清晰,仓颉沉迷于观察,早把打猎之事抛之脑后。他反复比对山鸡与小鹿的脚印,发现两者形状各异,但又各具特色,仓颉随即灵感涌现,山鸡留下的'脚印代表山鸡,把小鹿留下的脚印代表小鹿,这世界上任何东西都有其形状,只要将其描绘下来,就可以代为字了。
这之后,仓颉茅塞顿开,回到故乡后,随处观察,分析夜幕中星宿的分布,登高遥望山川脉络的走向,俯身观察鸟兽鱼虫的样貌、草木器皿的形状,都将其所观察的东西描绘下来,创造出形状各异的符号,并且都被赋予各自所指代的含义,创造了一系列的字。
仓颉造字是真的吗
汉字的诞生并非一人之功,而是汇集了先民长期积累的结果,上古时期民众大都采取原始记事的方式来记事,例如结绳、木刻、图画,随着文明日益渐进,民众开始使用复杂的符号,一些通俗的符号被反复利用,以及一些经验的积累,大约距今4500年左右,文字因运而生。
根据文字的组字方式及规律大致可分为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象形字顾名思义,来自于图画文字,是一种最原始的造字方法,局限性很大,大部分实体事物与象征事物难以描绘出来。在象形字的基础之上,又出现了表意文字,例如会意、指事、形声,这些新的造字方法,在象形字的基础上,拼合、删减象征符号而成。其中指事就是指用一点一划来代表人或物的动作、状态、或位置,是一种抽象的描绘,弥补了象形字的不足;会意是指组合两个以上原本成型的字,表达新的意思;形声由两部分组成,形旁与声旁,形旁指示字的意思或属性,声旁表示相同或想近的发音,现代汉语中近80%都是形声字。
汉字由图画文字发展而来,文字的发展便是将其图画性逐渐退化的过程,这种退化并不是要让文字变成一堆纯粹假定性的符号,而是为了增强文字的表意功能,以满足和适应人类语言与思维的发展。
汉字数千年的衍变过程,是文明进步的过程,是符号与语言发展的过程,仓判首敬颉可能是在那个时期率先提出文芹运字重要性的人,但并非是他所创造。
仓颉造字的意义
文字的产生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期的重要标志,而中华民族所传承的汉文字是世界上至今仍在使用的最古老的文字,其历史价值更加不言而喻。在世界文字的形成演变的漫长岁月中,古老的文字大都寿终正寝,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唯有中华文字历久弥新,成为最富内涵与深意的人类语言。
关于汉文字的起源,众所周知的就是仓颉造字,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便有资料记载仓颉此人,大学者荀子在《荀子》一书中指出:“古之好书者众也,而仓颉独传者,一也。”之后的《韩非子》、《吕氏春秋》、《世本》等著书中也明确了仓颉造字的历史事实。按理说名师大家之言并非空穴来风,而且春秋时期先比如今距离仓颉的时代更为接近,应该不会差错。
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的考古发现,人们发现早在仓颉之前,便已经有了文字符号,在西安半坡村出土的陶器上,刻画着众多记号,考古研究者坚定其为早期的文字符号,距今已有六千年左右,比仓颉的时代还要早了一千多年。除此之外还有比半坡文明更早的符号出土更是印证了这个事实,但这些符号大都零散单一,尚未形成有序的文字。
由最初的单独符号发展成为大家公认的文字,成为一个完整的表达系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想必仓颉就是处在文字逐渐成熟的关键点上,因而成为了集大成者。
仓颉造字终归是一个传说,文字作为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并非一人所能独创,但以仓颉为代表的汉文字创造者,标志着结绳记事、契木为文的原始时代告一段落,华夏民族从此进入了新的文明时代。
仓颉造字的传说是什么?
相传仓颉在黄帝手下当官。那时,当官的可并不显威风,和平常人一样,只是分工不同。黄帝分派他专门管理圈里牲口的数目、屯里食物的多少。仓颉这人挺聪明,做事又尽力尽心,很快熟悉了所管的牲口和食物,心里都有了谱,难得出差错。可慢慢的,牲口、食物的储藏在逐渐增加、变化,光凭脑袋记不住了。当时又没有文字,更没有纸和笔。怎么办呢?仓颉犯难了。
仓颉整日整夜地想办法,先是在绳子上打结,用各种不同颜色的绳子,表示各种不同的牲口、食物,用绳子打的结代表每个数目。但时间一长久,就不奏效了。这增加的数目在绳子上打个结很便当,而减少数目时,在绳子上解个结就麻烦了。仓颉又想到了在绳子上打圈圈,在圈子里挂上各式罩简各样的贝壳,来代替他所管的东西。增加了就添一个贝壳,减少了就去掉一个贝壳。这法子顶管用,一连用了好几年。
黄帝见仓颉这样能干,叫他管的事情愈来愈多,年年祭祀的次数,回回狩猎的分配,部落人丁的增减,也统统叫仓颉管。仓颉又犯悉了,凭着添绳子、挂贝壳已不抵事了。怎么才能不出差错呢?
这天,他参加集体狩猎,走到一个三岔路口时,几个老人为往哪条路走争辩起来。一个老人坚持要往东,说有羚羊;一个老人要往北,说前面不远可以追到鹿群;一个老人偏要往西,说有两只老虎,不及时打死,就会错过了机会。仓颉一问,原来他们都是看着地下野兽的脚印才认定的。仓颉心中猛然一喜:既然一个脚印代表一种野兽,我为什么不能用一种符号来表示我所管的东西呢?他高兴地拔腿奔回家,开始创造各种符号来表示事物。果然,把事情管理得头头是道。
黄帝知道后,大加赞赏,命令仓颉到各个部落去传授这种方法。渐渐地,这些符号的用法,全推广开了。就这么,形成了文字。
仓颉造了字,黄帝十分器重他,人人都称赞他,他的名声越来越大。仓颉头脑就有点发热了,眼睛慢慢向上移,移到头顶心里去了,什么人也看不起,造的字也马虎起来。
这话传到黄帝耳朵里,黄帝很恼火。他眼里容不得一个臣子变坏。怎么叫仓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呢?黄帝召来了身边最年长的老人商量。这老人长长的胡子上打了一百二十多个结,表示他已是一百二十多岁的人了。老人沉吟了一会,独自去找仓颉了。
仓颉正在教各个部落的人识字,老人默默地坐在最后,和别人一样认真地听着。仓颉讲完,别人都散去了,唯独这老人不走,还坐在老地方。仓颉有点好奇,上前问他为什么不走。
老人说:“仓颉啊,你造的字已经家喻户晓,可我人老眼花,有几个字至今还糊涂着呢,你肯不肯再教教我?”
仓颉看这么大年纪的老人,都这样尊重他,很高兴,催他快说。
老人说:“你造的‘马’字,‘驴’字,‘骡’字,都有四条腿吧?,而牛也有四条腿,你造出来的‘牛’字数答怎么没有四条腿,只剩下一条尾巴呢?”
仓颉一听,心里有点慌了:自己原先造“鱼”字时,是写成“牛”样的,造“牛”字时,是写成“鱼”样的。都怪自己粗心大意,竟然教颠倒了。
老人接着又说:“你造的‘重’字,是说有千里之远,应该念出远门的‘出’字,而你却教人念成重量的‘重’字。反过来,两座山合在一起的‘出’字,本该为重量的‘物毕裤重’字,你倒教成了出远门的‘出’字。这几个字真叫我难以琢磨,只好来请教你了。”
这时仓颉羞得无地自容,深知自己因为骄傲铸成了大错。这些字已经教给各个部落,传遍了天下,改都改不了。他连忙跪下,痛哭流涕地表示忏悔。
老人拉着仓颉的手,诚挚地说:“仓颉啊,你创造了字,使我们老一代的经验能记录下来,传下去,你做了件大好事,世世代代的人都会记住你的。你可不能骄傲自大啊!”
从此以后,仓颉每造一个字,总要将字义反复推敲,还行拿去征求人们的意见,一点也不敢粗心。大家都说好,才定下来,然后逐渐传到每个部落去。
仓颉造字的故事
仓颉造字是中国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之一。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和昌盛做出了不朽的功绩。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关于仓颉造字的故事,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仓颉造字的故事
仓颉,称苍颉,姓侯刚,号史皇氏,黄帝时史官。
故里陕西白水,造字于陕西洛南,曾把流传于先民中的文字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在汉字创造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和昌盛作出了不朽的功绩。但普遍认为汉字由仓颉一人创造只是传说,不过他可能是汉字的整理者,被后人尊为“造字圣人”。
《荀子》、《河图玉版》、《策海》、《史记》、《路史》、《述异记》、《辞海》、《中国通史》、《白水县志》、《洛南县志》等文献史料对仓颉在洛南造字都均有详实记载,历史事实证明,仓颉是中国汉字的首创人,洛南是中国文字的发祥地。
洛南,深藏于莽莽秦岭东南部的一个山区县,既有陕南山水的灵秀,又有毗邻关中平原的大气和耿直。因处于黄河一级支流洛河之南而得名。古时候,亦称华阳,谓华山之阳也。据史料记载,我国的汉字最早为黄帝时的史官仓禅备颉在洛南所造,造字地址在洛南县城以西的眉底黑潭,所造二十八字石刻于元扈山阴,结束结绳记事历史,历经五千多年,演化成炎黄子孙今天共同使用的汉字。
有一年,仓颉到南方巡狩,登上一座阳虚之山(现在陕西省洛南县),临于玄扈洛邙之水,忽然看见一只大龟,龟背上面有许多青色花纹。仓颉看了觉得稀奇,就取来细细研究。他看来看去,发现龟背上的花纹竟是有意义可通的。他想花纹既能表示意义,如果定下一个规则,岂不晌袭前是人人都可用来传达心意,记载事情么?
仓颉日思夜想,到处观察,看尽了天上星宿的分布情况、地上山川脉络的样子、鸟兽虫鱼的痕迹、草木器具的形状,描摹绘写,造出种种不同的符号,并且定下了每个符号所代表的意义。他按自己的心意用符号拼凑成几段,拿给人看,经他解说,倒也看得明白。仓颉把这种符号叫作"字"。
据《策海·六书》、《陕西金石志》等史料记载:仓颉随轩辕黄帝南巡于洛南之西北四十五里黑潭,登阳虚之山,临于玄扈洛汭之水,遇灵龟负书,丹甲青宴清文,遂穷天地之变,仰观奎星圆曲宇宙之势,俯察龟纹鸟虫之迹,指掌而创二十八字,曾镌刻于玄扈山阴,从此石破天惊,字引人类,终止结绳,天降谷雨,鬼哭龙藏。二十八字其释文曰:“戊己甲乙、居首共友、所至列世、式气光明、左互从家、受赤水尊、戈干斧芾。”“每皇华过境,必拓复印,镌持以去,而官史督责,工役骚然,民甚苦之,一夕雷雨大作,居人乘机纵火焚之。”黑岩亦在,遗迹尚存,《荀子》、《河图玉版》、《策海》、《史记》、《路史》、《述异记》、《辞海》、《中国通史》、《白水县志》、《洛南县志》等文献史料对仓颉在洛南造字都均有详实记载,历史事实证明,仓颉是中国汉字的首创人,洛南是中国文字的发祥地。
据《洛南县志》记载:“清道光元年(1821年),洛南知县王森文从许庙(仓颉造书处)民间征得此二十八字摹记勒石立在仓颉造字处(石碑现存洛南县博物馆),同治十一年(1872年)、光绪四、五年(1878、1879),洛南知县伊允桢、诺敏在县城东街修建仓圣祠(祠堂至今尚在),祭祀仪式相当隆重,此活动一直沿续到解放前。
改革开放后,洛南县在县城南边馒头山上重建仓颉园,于红花绿草中点缀无数文化石,篆刻仓颉造字,成一大景观,让各地游客流连忘返,拍照留念,获益匪浅。
“中华汉字故里,华夏文明摇篮”,洛南当之无愧。
当前,其二十八个兽蹄鸟迹石崖临摹拓片已成为稀世珍品,“仓颉造字传说”和“谷雨公祭仓颉典礼”已列入非遗名录,这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拓展延续
仓颉造字的意义
文字的产生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期的重要标志,而中华民族所传承的汉文字是世界上至今仍在使用的最古老的文字,其历史价值更加不言而喻。在世界文字的形成演变的漫长岁月中,古老的文字大都寿终正寝,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唯有中华文字历久弥新,成为最富内涵与深意的人类语言。
关于汉文字的`起源,众所周知的就是仓颉造字,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便有资料记载仓颉此人,大学者荀子在《荀子》一书中指出:“古之好书者众也,而仓颉独传者,一也。”之后的《韩非子》、《吕氏春秋》、《世本》等著书中也明确了仓颉造字的历史事实。按理说名师大家之言并非空穴来风,而且春秋时期先比如今距离仓颉的时代更为接近,应该不会差错。
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的考古发现,人们发现早在仓颉之前,便已经有了文字符号,在西安半坡村出土的陶器上,刻画着众多记号,考古研究者坚定其为早期的文字符号,距今已有六千年左右,比仓颉的时代还要早了一千多年。除此之外还有比半坡文明更早的符号出土更是印证了这个事实,但这些符号大都零散单一,尚未形成有序的文字。
由最初的单独符号发展成为大家公认的文字,成为一个完整的表达系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想必仓颉就是处在文字逐渐成熟的关键点上,因而成为了集大成者。
仓颉造字终归是一个传说,文字作为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并非一人所能独创,但以仓颉为代表的汉文字创造者,标志着结绳记事、契木为文的原始时代告一段落,华夏民族从此进入了新的文明时代。
仓颉是在哪里造字的?
仓颉造字处
仓颉造字的传说在全国流传得更为广泛。《淮南子·本经训》载“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说文解字》序说:“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爪之迹,知今之可相别异也,构造书契。”由于仓颉造字的贡献实在太大,所以关于仓颉造字的传说和遗迹遍布黄河中下游许多地方。这其中,临汾的洞儿村即今尧庙镇西赵村影响较为广泛。据说,汉唐以来,村中一直建有仓颉祠堂,称作“仓颉圣祠”,每年春天都要进行祭祀活动。该祠有房屋400余间,祠内两厢,一边为崇文会馆,一边为培英义庄,乡会试在此举行。清代,此祠被烧毁后,又建祠三间。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临汾县令、河间李早荣在仓颉祠旁修建碑亭,石碑上书写了“仓颉造字处”五个阴刻正楷大字。现祠已被毁,石碑存于尧庙。当地相传,仓颉是从猎人按虎、狼、牛、羊的脚印捕猎的故事中得到启发,造出了象形文字。据《平阳府志》记载:“上古仓颉为黄帝古史,生而四目有德,见灵龟负图,书丹甲青文,遂穷天地之变,仰视奎星圆曲之变,俯察龟文、鸟羽、山川,指掌而创文字,文字既成,天为雨粟,鬼为夜哭,龙为潜藏。今城南有仓颉故里碑。”这足以印证,今西赵村或是仓颉故里,或是仓颉造字之地。
南乐仓颉陵
仓颉陵位于河南南乐县,原称仓颉祠,位于县西北吴村附近,始建于东汉永兴二年(154年),其后屡毁屡建,1966年一次毁灭性的劫难,使仓颉庙成为废墟,仓颉墓亦被挖开,出土大量龙山和仰韶时期的器物。仓颉庙现存有两通旧碑:其一为元代延佑年间的残碑,有“仓颉生于斯葬于斯,乃邑人之光也”的碑文;另一旧碑刻有北宋名相寇准祭拜仓颉庙时留下的联语:“盘古斯文地,开天圣人家”。[29]陵墓西侧有始建于东汉永兴二年(公元154年)的仓颉庙宇,规模宏大的建筑群在**中毁坏殆尽。2000年9月25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关于仓颉的葬地,史书多有记载,《禅通记》上称“仓颉居阳武,而葬利乡”。明朝的《汴京遗迹志》上有载:“仓颉墓在城北时和保”。南乐县元代延佑年间的残碑,记有“仓颉生于斯葬于斯,乃邑人之光也”的碑文。
白水仓颉庙
仓颉庙是为了纪念文字始祖仓颉所启的庙宇。仓颉是轩辕黄帝的史官,汉字的创造者,生于白水杨武(今北源乡杨武村),葬于武庄(今史官乡武庄村)。墓地建有仓颉庙,距县城东北35公里,现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占地1.7公顷,仓颉庙主体有山门、东西戏楼、前殿、报厅、中殿、寝殿、钟鼓楼、东西厢房等。元代修建的寝殿,以蒿木为前殿大檩,长16米,粗55厘米,径匀体直,世所罕见,内正殿、后殿为明代建筑,前殿、献殿、戏楼、钟楼、鼓楼为清代及民国年间复修。庙内有古壁画19幅,历代碑刻数十通,40余棵千年古柏坏绕于庙、墓四周,郁郁葱葱,其树龄之久‘树形之奇,殊属罕见。仓颉庙古柏是我国三大古柏群之一,这里的古柏论起年龄来,可比山东曲阜孔庙、黄帝陵的古柏都长寿,居我国三大古柏群之首。
白水仓颉庙历史悠久,根据史料记载,早在东汉延熹年间已有"建庙之举",并形成一定规模。所以,有文字可考的庙史已有1800余年,无文字记载的历史,据民间传说,则可上溯到黄帝时代。
但普遍认为汉字由仓颉一人创造只是传说,不过他可能是汉字的整理者,被后人尊为“造字圣人”。今白水县城西北35华里史官村有仓颉墓、仓颉庙,仓颉庙为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庙内有古柏50余颗,居三大古柏群之一,史学家认为仓颉生于斯,葬于斯。文字学家也认为白水才是仓颉造字的发源地,因为“源泉”的泉字分开来就是白水。
仓颉造字的神话故事
一、发奋造字
仓颉是黄帝的史官,开始一直用祖传结绳记事的老办法记载史实。但时间一长,那些大大小小,奇形怪状的绳结都记了些什么,连仓颉自己也没法辨认了。
有一次,黄帝要和炎帝谈判,命仓颉整理几年来炎帝侵境杀民的事实。仓颉在记史的库房里泡了几天,泡得头昏眼胀,耳鸣目眩,仍然出了差错,使黄帝的氏族受了损失,为此遭到黄帝的指责。
这件事使仓颉受到了很大的 *** 。他决心要搞出一种简单易记的符号,让大众都能用符号表达思想,传授经验,记载历史。他想了又想,一直未想出办法来。后来,母亲劝他到父老乡亲中去开开眼界,妻子送他上了阳关道。他跑了九九八十一个村落,翻了七七四十九座大山,趟过八八六十四条河流,拜访了九百九十九个善思会道的人。腿跑肿了,脸饿瘦了,汗水淌干了,头脑终于开窍了。他回到家乡的白水县杨武村,躲进村西头的山沟里,着手整理从大众中采访收集的材料,创造代表世间万事万物的各种符号。为了不受外界干扰,他不让亲朋知晓,不让妻子近身,连吃饭也不回家,让母亲送饭也只放在约定的地方。
这样连续两年时间,他一直钻在山沟里不肯露面。有一天,母亲去山沟送饭,事先不打招呼,悄悄走进了儿子住的地方。到那儿一看,母亲大吃一惊,只见满沟满岔的石猪石羊唉哟唉哟地驮石头,数不清的石人吭哧吭哧地砌楼房。母亲惊讶地喊道:“乖乖看把石人累坏了,石猪石羊多可怜,快让他们歇歇吧”话音刚落,石人扑倒在地,石猪石羊也都卧倒了,山沟立即变得寂静无声。仓颉听到母亲的声音,急忙跑出山洞,见此情景,干着急而没有办法。
原来,仓颉孤身住在山沟内,日夜忙着创造新的符号,为了叫起来方便,他给每一个符号都起了名字,这种符号的名字就是字。这些字是仿照万物的形态造出来的。比如:“日”字,是照着太阳红圆红圆的模样画的;“月”字是仿照月亮牙儿的形态描的;“蚂凯塌人”字是端祥看人的侧影画的;爪字是观察着鸟兽的爪印涂的……。仓颉就是这样细心观察万事万物,辛辛苦苦创造着字儿,时间长了,他造的字越来越多。那时,世间还没有现在使用的笔墨纸砚,孙慎他就折来沟岔里的树枝,把字写在山洞的墙壁和地上,一个山洞写满了,他又挖出第二个山洞继续写。他的这种精神感动了玉皇大帝。玉皇大帝给仓颉托梦说:“人间没有字,万古如黑夜。你快点造字吧,不要担心没处写,我给你造一座石楼,能把你造的字全部藏在里面。”第二天,仓颉出门一看,只见石人挖地基打夯,石猪石羊驮石头,心知天神在暗助他,十分高兴,造字的劲头更大了。等他把第二个山洞画满后,石楼已砌了一半了,仓颉又挖出第三个山洞,正在紧张地造字。不料母亲贸然进来,一句话泄露了天机,破了仙气,石楼没有修成。至今,杨武村西头的沟仍叫楼子沟,石楼东西两边的腿子还能看到痕迹。据说,石楼修成后,在楼顶可以俯视西安,卧看北京,能听见天宫群仙聚会时的说话声,可招来百鸟绕楼齐鸣,白水附近地方,也要出三石六斗油菜籽多的官呢。
仓颉造出的三窑字因此无处妥善保存,只好全部记在心里。然后,他走出山洞,回到村庄,去教给兄弟姐妹们。但是,家乡的人习惯用老办法记事,他们不肯学习用字记事。仓颉一气之下,跑到外地给人们教字去了。据说,仓颉在长安的张宫村设馆收徒,教出了数千名会写字的学生,还到河南、山东、河北各地闷圆去过,在那里办过教人写字的学堂。
后来仓颉又回到故乡,那时他已年过半百,眼睛昏花了。家乡的子弟这时也都觉悟了,求他教字。他高兴地坐在凳子上,伏着桌子,一个字一个字地教,终于使家乡的子弟学会了写字。不过,他年轻时是站着悬腕写字,写得龙飞凤舞,笔力雄劲,教出的学生也是站着悬腕写字。而教家乡子弟时,因为他年纪大了,是坐着伏在桌子上写,家乡的人也只会这样写字。这件事,使仓颉很伤心。
仓颉到底创造了多少字,据说有一斗油菜籽那么多。而人们却没有学全,就是后来的孔圣人也只学了七升,还有三升没有记全。仓颉就将它们撒到边远之地了,这才使外国人有了文字。
二、仓颉造“法”字
仓颉造了那么多字,却为一个“法”字忧愁了好久,想来想去,仍不得要领,烦得实在不行了,就到村外去散步。忽然,一只状如山牛、头长一犄角的怪兽,从他身边跑过,跑到一片小树林子里,就用自己尖利的触角去顶那些长得七扭八歪的树,顶倒一棵,又顶一棵,样子十分凶狠。不一会儿,那些不端正的树都被它顶倒了,独独剩下一些端正高大的法树。仓颉感到奇怪,悄悄地跟在野兽后边,看它要干什么。
怪兽休息了一会儿,满意地看了看树林子后,便悠哉游哉地走去了。正走着,前边突然传来吵闹的声音,怪兽便停下来,警惕地竖起耳朵静听。听了一会儿,又愤怒地向吵闹的地方奔过去。仓颉吓懵了,惊呆了,及至醒转过来,慌忙尾随其后,紧追不舍。他正要大声警告吵闹的人赶快避开,但是,还没等他跑到跟前,那怪兽已用独角把一个彪形大汉顶落在溪水中,还要顶时,只见那大汉跪在水中作揖磕头,口里不住地呼叫求饶。而岸边站着个人手里死死抓着一头野猪,眼看着怪兽攻击落水者,他丝毫也不害怕,更没有搭救落水者的表示,脸上还流露着得意之色。仓颉看到这些,对这个见死不救的人心里产生了憎恨的情绪。他把落水者救上岸来,让他上岸快逃。谁知落水者不但不逃,还给站在旁边看笑话的那人作揖说好话。仓颉感到非常奇怪。原来,这两个人同住在一个村子里,清早间作伴上山打猎。落水者懒惰,走到半路不走了,躺下来睡大觉。站着的那位独自进山打猎,冒死打回一只野猪,费力背了回来。而落水者见到后,非要分一半不可。站着的那位不给,俩人便吵了起来,那彪形大汉正要动手打人,怪兽过来一角把大汉顶倒水中,要不是大汉知错求饶,恐怕连命也难保了。仓颉好奇地问:“那野兽不伤人吗”站着的那位说:“不伤好人,专伤坏人。如果它见到有人争执,就攻击邪恶的一方,听到有人争论,就咬不正的一方,公正允当,不出偏差。”听到这儿,仓颉感慨万分,问那野兽叫什么名字,两人都回答说叫音豸zhi 。
就这样,在仓颉的头脑里留下了良好的印象。当他回到家里,又要造“法”字时,便不由得又想起了。他想,法是应该端正的,端正得像法树那样;法也是公正允当的,见邪恶就要敢于攻击,像那样正直公道。我何不从这样的角度来造“法”字呢于是,他终于想出了一个理想的写法:“”。这个写法的意思是,顶不正的人和物,一直把他顶倒,使世界变得公平,平得像水一样。因此,“法”字为“”字下边一个“去”字,左旁加三点水儿。以后,才逐渐把它演变简化成今天这种写法。
三、仓颉造“够”字
够字咋造,仓颉一时想不明白,于是就去问黄帝。黄帝是个大智大勇的人,当时也被难住了,于是就和仓颉一起商量。他问仓颉:“天下的事情,什么使你感到满足了,什么使你感到不满足”仓颉回答说:“食能饱腹,衣可蔽体,我就感到满足了,而知识再多,却永远感到不能满足。”黄帝说:“食仅饱腹,衣仅可蔽体,这只是最起码的要求,而我作为黄帝,其目标是使天下人不仅能吃饱,还要能吃好,不仅要穿暖,而且还要穿得体面好看。你对衣食感到满足,是因为你一门心思想着造字,别的事顾不得去想,而我是一族首领,总感到我们民族在这方面还很缺乏,感到还不够。”仓颉问:“那什么使你感到厌烦了呢”黄帝答:“大臣们议事,口罗哩口罗嗦,我听着他们说那些多余的话,心里厌烦极了,再多说一句话,我就感到烦得不行了。”
黄帝这么一说,仓颉的头脑立即开窍了,忙蹲下身子,用指头在地上写了两个不同的字,一个是“多”左“句”右,一个是“句”左“多”右,这两个字哪一个作为够字,他一时拿不定主意。黄帝看了看,想了想,说:“就让这两种写法都存在吧,叫人们记住,少说废话。”就这样,够字造出来了,且有两种写法。
四、仓颉造字鬼哭龙藏
仓颉生活的那个时代,山鬼成精,到处害人,妖龙魔法更大,动不动发一场大水取乐,百姓遭殃,只得用整猪整羊整牛敬献它们,祈祷它们可怜百姓。山鬼妖龙更加猖狂,作恶不止。
仓颉创造了文字,就能把世间所有的善行恶德统统记下来,传之后世,让人们记住它们干的坏事。山鬼听到这个消息,心里发慌,惟恐自己的丑行被记录下来,便四处寻找仓颉,想把仓颉害死,但寻来寻去没有找到仓颉。于是就去联络妖龙。妖龙听了山鬼的话,满不在乎地哈哈大笑,说:“让我给你显点本领,管保他十个仓颉死掉五双。”说罢,妖龙喝来虾兵蟹将,掀起巨浪狂涛。刹那间,千百里地面立即变成了汪洋大海。山鬼高兴得手舞足蹈,料定仓颉死路一条。
但是,妖龙高兴得太早了。仓颉不但没有被淹死,还被玉皇大帝请去赴了一次蟠桃宴会。宴会上,玉帝还表扬了仓颉造字的功绩,并下令天宫诸路神仙和金童玉女都要学会仓颉创造的文字。这样以来,仓颉的名声更大了,而且处处都有神仙保佑。
待到仓颉返回人间,只见赤地千里,人死房塌,心中好不悲伤。他知道这是妖龙在作恶,心里愤恨极了,决心把他的丑行记录下来。但是, 他看到人间生民全都被害而亡,悲痛欲绝,便昏昏沉沉地走到一处悬崖上号啕大哭,哭得天昏地暗,冷风飕飕。哭罢之后,他便跃身准备从悬崖上跳下去。说也奇怪,他跳下悬崖,却像浮在水上,怎么也落不下去,他又走上悬崖,举起一块三楞巨石,要把自己砸死。当他举起巨石,正要朝自己头上砸下去时,却不知谁在空中把巨石接走了,他抬眼去看,四海茫茫,无有一人,他正觉奇怪,忽听空中有人说话:“苍生已经复苏,一切恢复原貌。你还不快点回去。”话音刚落,他看见全村男女老幼向他奔来。他问乡亲:“这是怎么回事我在阴间还是在阳世”乡亲们都说是在阳世哩。他又问:“你们不是被大水淹死了吗怎么能跑到阳世来呢”大家都说没有发大水,是做了个梦,梦中听见有人喊:“快去救仓颉。”他们这才跑来了。他们又问仓颉为什么寻短见,是不是碰见啥不顺心的事了仓颉说了事情的原委,大家方知是玉帝在天显灵,使他们死而复生,便爬起来朝天叩拜了一番,才返回村子去了。
这件事传到山鬼妖龙那里,使他们大大地吃了一惊,但他们仍不甘心,认为不除掉仓颉,以后永远不得安生。经一番计划,他们依计分头活动去了。
有一天,仓颉正在整理他造的字书,忽听有人叫他,抬头看时,只见一妙龄女子站在身边,天真活泼,含羞带笑,几番启动朱唇,欲言又止。仓颉是个正派人,见此行动,不由恼怒,沉下脸问她有什么事。那女子忽然低下头去,可怜巴巴地说,他家住在后山,久闻仓颉造字,全村人都想学。她走亲戚路过这里,想请先生一道同行去给他们教字,只怕先生不肯答应,故欲言又止,万望先生切勿见怪。仓颉信以为真,转怒为喜,好言安慰后,便背上书捆,和那女子一同朝后山走去,走到深山处,尽是骷髅跳舞,死鬼唱歌,仓颉一看不好,急忙转身要逃,却见那女子瘫软在地。仓颉急忙用手去搀,那女子却就地一滚,腾空而起,转眼变成了另一副模样:口如血盆,舌头吐出一尺多长,只见她哈哈大笑,声震崖壁,一双长长的干骨头手指伸来,一把抓走了仓颉的书捆。眼看一生的心血将要毁于一旦,仓颉心中十分着急。正在这时,那书捆中突然飞起一团火球,直朝那女子身上飞去,待到挨近女子,忽然烈焰腾空,火势强猛,直烧得那女子痛声惨叫,丢下书捆,逃入山洞。而丢在地上的书捆,虽经大火,依旧完好。仓颉挣扎着爬到书捆旁,一把抓住,双手紧紧地抱在怀里,好像护着心肝宝贝一样。但是,他浑身发软,不管怎样挣扎都爬不起来,心里既着急又害怕。正在这时,半空中传来声音:“仓先生,不要怕,有本山神在此,料他山鬼把你无可奈何。快随我走。”话音刚落,仓颉像被人搀上云端似的,一股清风从身后吹来,不一会儿就飘飘悠悠地回到了家中。这件事一经传开,人们都说字是宝贝,能避邪气,能镇山鬼,学写字的劲头更大了。
又有一天,仓颉正在给一群青年后生教字,突然一股旋风吹来,旋风中夹裹着灰土沙石,打得人抱头缩身,不敢睁眼。待到风静之后,仓颉睁开眼睛一看,却见书页被风卷上半天。追了一天一夜,追到浊浪腾空的黄河岸边,却无法前进了。这时,旋风突然停止,书页纷纷落进水中。仓颉一急,索性舍出性命去水中搭救书页。这时河水暴涨,浪如山峰。但仓颉触礁不死,撞树不伤,他眼看就要抓住一页书字了,却见一条大鱼像座小房子一样游过来,口张得像城门洞一样大。仓颉害怕地急忙后退,那鱼却把头向他伸过来。正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忽然一声巨响,大鱼顿时消失,河水分开一条金光大道。仓颉沿着大道前行,行至一座金碧辉煌的宝殿之内,却见一捆书摆在黄金镶边的珍珠书案上,上前一看,正是自己被风卷走的那捆书,他喜出望外,抱书出殿,不一会儿就回到河岸上。他回头看时,却不见了金光大道,依旧是茫茫黄浪,大水一片。他细细一想,方知是妖龙作怪,不知是那路神仙显灵相救,才幸免一场大灾。于是他朝空中九叩八拜,以谢神灵。从此,天下多年未遭水灾。人们高兴地说,仓颉造字震撼天地,连妖龙也吓得藏起来了。
这两件事一经传开,便越传越广,越传越奇,以至于传出了字能避邪的说法。直到现在,一些老年人还说,晚上睡觉枕一本书,鬼神不敢近身,连噩梦也不会做。他们还说,读书人身上有一股正气,能避祸消灾,逢凶化吉,寿命比不识字的人长得多。
五、仓颉姓氏的两种写法
古书上关于仓颉的姓氏出现过两种写法,一种是不带草头的仓字,一种是带草头的苍字,到底哪一种写法正确呢?其实,仓颉本不姓仓,复姓侯冈,单名颉,叫侯冈颉。他创造了文字之后,普天下的人都把他当作神仙敬重,黄帝从内心深处更感到自己远不如他的才能。为了表彰侯冈颉,也为了提倡这种创造精神,黄帝想给侯冈颉赐一个姓氏。赐什么姓氏呢他想来想去,终于在侯冈颉创造的字书里找到一个仓字。于是,他把侯冈颉叫来说:“你创造了文字,功并日月,利在万代,这世上没有能和你并肩而站的人,我也不敢和你相比。因此,我赐给你一个仓字为姓,想说明你是君王上面的一个大写的人,而在你这个大写的人字底下,才有我这个君王注:繁体字仓字的写法是君上一人,人下一君的仓 。我请你不要推辞,从今天起,就把姓改过来吧” 仓颉一听,慌忙跪倒在地,连声说,使不得,使不得。大王你的才能就像大海一样,深不可测,宽无边际。我侯冈颉的才能像大海的一滴水,永远也不敢和大王相比。这个姓,我千万不敢领受。黄帝说,此事我已决定了,你不必再多说了,照办就行了。说罢,便自写告示晓谕天下。于是,人们见了侯冈颉,就叫他仓颉了,渐渐地忘记了侯冈这个姓氏。
仓颉自感才能不及君王,始终自己不敢写这个仓姓,但时间长了也不是个办法。于是,他灵机一动,在仓字上边加了个草字头,表示自己是一介草民。这样既接受了君王的恩赐,也表达了自己的真诚心意。由于仓颉经常把自己的名字写成苍颉,这就在古书上出现了仓颉姓氏的两种写法。但世代相传的过程中,人们仍把仓颉看作圣人,认为黄帝赐的这个仓姓很切合实际,因此,百分之九十的人都认为他姓这个仓而不是这个苍。这就是仓颉姓氏两种写法的来历。
仓颉造字的神话传说与谁有关
仓颉造字的神话传说闷薯与黄帝有关。仓颉是黄帝的史官,黄帝统一华夏之后,感到用结绳的方法记事,远远满足不了要求,就命仓颉造字来记录事情。于是,仓颉就在当时的消水河南岸的一个高台上造屋专心造起字来。
仓颉造字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之一,它造字的地方叫“凤凰衔书台”。相传仓蚂册者颉是通过鸟的足迹来造字的,他在文字创造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被后人尊称为“造字圣人”。仓颉造字让先人的科学文化得姿氏以延续传承,有了可以用于记载的形式,对于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有很重要的意义。
仓颉造字台遗址
[img]关于仓颉造字的神话传说和仓颉造字的神话传说视频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