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文言文的方法(小学翻译文言文的方法)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翻译文言文的方法,以及小学翻译文言文的方法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 1、文言文句子翻译五大法
- 2、文言文翻译方法技巧
- 3、文言文翻译方法
文言文句子翻译五大法
文言文句子翻译五大法,指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时的五种技巧,即“替、调、留、补、删”五种方法:
一、“替”——替换差异词语。文言句子中有些词语古今差异很大,需要用现代汉语双音节词来替换其中的单音节词。1、用双音词替换单音词。例如:“闲静少言,不慕荣利”(《五柳先生传》)译为:安闲文静寡言少语,不羡慕荣华利禄。2、用本字替换通假字,用今词语替换古词语。例如:“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这里的“知”通“智”,可翻译成“智慧”。3、用现代汉语替换古今词义发生变化的词。如“江”“河”指长江、黄河,“妻子”指妻子和儿女,“牺牲”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二、“调”——调整特殊语序。由于语法的演变,文言文的语序与现代汉语的语序发生了变化,应按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适当调整。1、调整主谓倒装的语序。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译为:你太不聪明了。2、调整宾语前置的语序。如 “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译为: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3、调整定语后置的语序。如“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译为:是挑选长而窄的桃核雕刻而成的。4、调整互文见义的语序。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译为:将军和壮士们出征十年,经历了很多次战斗,有的战死,有的归来。
三 、“留”——保留专有名词。凡是专用词语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年号、官职名、器具、度量衡名称等,均保留不译。例如: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句子中的“庆历”是年号,“滕子京”是人名,“巴陵郡”是地名。这些专有名词不必翻译,照搬即可。正拆
四、“补”——增补省略成分。文言文句子中常有省略,翻译时需补出省略的成分。1、补出省略的主语。如“未至,道渴而死”(举闷枣《夸父追日》)译为:(夸父)还没到,半路上因口渴而死了。2、补出省略的谓语。如“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译为:环绕滁洲城四周的都(是)山。3、补出省略的宾语。如“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译为:便邀请(渔人)到家中,摆酒、杀鸡,做好饭菜款待他。4、补出省略的量词。如“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译为:撤掉屏风一看,不过是一(个)人、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5、补出省略的介词。如“天下苦秦久矣”(《陈涉世家》)译为:天下的人苦(于)秦王朝的统治已经很久了。
五、“删”——删除无义虚词。有些文言虚词在句中只起语法作用,无实在意义,在翻译时不必也不能落实,可删去不译。1、删掉句首句尾的语气词。如“夫战,勇气也。罩森”(《曹刿论战》)译为:作战,是靠勇气的。2、删掉句中表顺接的连词。如“温故而知新”(《论语十则》)译为:温习学过的知识,可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3、删掉只起结构作用的助词。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译为:我惟独喜爱莲花在污泥中生长却不受一点污染。
以上五种翻译方法,在运用时不是孤立的,往往是几种方法综合运用。因此,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表达的需要灵活运用,使翻译出的文字达到“信、达、雅”的要求。
[img]文言文翻译方法技巧
句子翻译是文言文考查的重点,翻译时要落实到字词和句式上。下面是文言文翻译方法技巧,欢迎查阅!
文言文翻译有两种形式:一是直译,即用现代汉语对原文进行机械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一是意译,即不采取实词虚词字字都落实的办法,仅是根据文章的意思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的意思。但无论是采取直译还是意译都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认真领会原文,把词放入句中去理解,把句放入篇中去理解,不要望文生义。比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绝境”就不能望文生义地理解为现代汉语的“没有出路的境地”。因为从全文看,那里是“世外桃源”,不存在生活无着落的问题,因此,“绝境”应是“与世隔绝的地方”。
(二)翻译时要落实好关键词语。如翻译《狼》中的“其一犬坐于前”,关键是弄清“犬”在句中是名词作状语,翻译成“像狗一样”,才能正确翻译出这个句子。关键词语落实了,句子翻译就比较顺利。
(三)文言中省略句较多,翻译时应注意补充。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译为“第一次击鼓,士气振作;第二次(击鼓),士气就雹差指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泄尽了。”这里的“再”“三”后应补译上“鼓”(击鼓)。
(四)一般用直译,如直译不便表达意思时,则用意译。如“明察秋毫”,直译为“能看清楚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这样翻译无法表意,应意译为“能看清楚很细小的问题”。
(五)有些词可以略去不译。在文言文中,有的`助词只起表达语气的作用,有时可以不译;有的助词只是表示停顿,也无需译;有的字在句中没有意义,只是为凑足音节,可略去不译;有的字只是起某种连接作用,也可不译。源配如“夫战,勇气也”,此处的“夫”是发语词,翻译时应删去;又如“久之,目似瞑”,此处的“之”是音节助词,用在表示时间的词之后凑足音节,无需译。
(六)凡属地名、人名、官名、年号、帝号以及古今意义相同的词,都可照抄不译。如“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出师表》),“侍中”“侍郎”是官名,“郭攸之”“费祎”“董允”是人名,“等”古今意义相同,因此,都可照抄不译。
(七)文言文中有些庆衡句子的语序和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应调整语序,使之与现代汉语的表达顺序相同。如介宾短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主谓倒装句、定语后置句等。如“屠惧,投以骨”(《狼》),应译为“屠户害怕了,把骨头扔给狼(啃)”。
另外,还应注意的是,译文要保持原文的语气,是陈述的应译成陈述语气,是感叹的应译成感叹语气,是疑问的应译成疑问语气。
文言文的翻译方法:
1、保留法:
即文言文中的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爵名、谥号、庙号、年号、书名,等等,不必翻译。
2、加字法:
即在单音节词前或后加字,使之成为双音节词或短语。
3、解释法:
即对某个词怎么解释就怎么翻译。
4、转述法:
用符合现代汉语习惯的词语来表述用了某种修辞格的词语。
5、改写法:
即将文言文中习惯用语改译为现代说法。
6、补充法:
即先补上文言句中的省略成分,然后再翻译。
7、调序法:
即把文言文中的倒装句(主谓倒装句、宾主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译成非倒装句。
文言文翻译方法
文言文的翻译方法如下:
一、 直译和意译:
1、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2、意译: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这两种翻译方档昌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二、 留、删、补、换、调、变。
1、“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2、“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例如:“寡人反取病焉”的“焉”是语气助词,可不译,本句的意思就是“我反而自讨没趣。”(《晏子使楚》)又如:“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中的“而”是连词,可不译,整句意思是“子猷与子敬都病重,子敬先死去。”
3、“补”,就是增补。(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一词是“妻子、儿女”的意思;(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如《人琴俱亡》中“语时了不悲”,翻译为:(子猷)说话时候完全不悲伤。
4、“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5、“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例如《人琴俱亡》中“何以都不闻消息”,“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宾语前置句,意思是侍蠢燃“为什么”。
6、“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老虚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子猷问左右”(人琴俱亡))中的“左右”指的是“手下的人”,“左右对曰”(《晏子使楚》中的“左右”指的是“近臣”。
关于翻译文言文的方法和小学翻译文言文的方法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