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第十篇(论语第十篇原文带拼音)

86 0 2024-03-18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论语第十篇,以及论语第十篇原文带拼音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论语第十篇,以及论语第十篇原文带拼音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论语第十篇

第十篇 舌头不要跑得比大脑快

——掌握言辞的分寸

①言多必失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宪问》

孔子说:“一个君子对自己的言过其行感到耻辱。”他的这一主张对于形成我们中华民族的内敛型性格有很大的关系。

一个人长于言辞、口若悬河自然会暴露出许多问题。比如你对事物的态度,你对事态发展的看法,你今后的打算等,都会从谈话中流露出来,被你的对手所了解,从而制定出相应的策略来战胜你。而且,由于所处的环境不同,人的心理感受不同,而同一句话由于地点不同、语气不同,所表达式的意思也不尽相同,别人在转述的过程中也难免会加入他个人的的主观理解,最后的传话内容可能已大相径庭,势必造成误解、隔阂。

在人际交待的过程中,一言一行都关系着每个人的成就荣辱,言多必失,要将“三缄其口“作为处世的座右铭。说话要把握分寸,要落落大方,说话得体。

②话说三分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

孔子说御岁:“一个君子你看他表面好象是很笨拙,不会说话,但是做起事情来却很敏捷。”

我们在说话的时候应做到“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人心是最复杂的东西,把心腹之言都掏出来,固然真诚可敬,但往往会触犯别人身上的逆鳞。把话说的太满,就会印证那句“水满则溢,月盈则亏”的金玉良言,使自己陷入被动的境地。

“马有失蹄,人有失言”,把话说得太满可能会掐断自己的退路,可能会在交际场上招来误会,所以给自己留一条退路,而且要学会“说理三分”。

“说理三分”是一种说话技巧。你若有理,聪明人一点就懂,不用说十分,三分足够了;碰到蠢人或固执的人,你再怎么多费口舌也无用,不妨假以十日,让他自己慢慢去悟;至于蛮汉,他本不讲理,你即使讲上十二分,也无异于对牛弹琴,还说不定是对虎弹琴呢,弹得老虎上了火,“啊呜”一声要了你的小命!

人总有缺点,或多或少总有完美的地方,你巧妙地说上几句,点到为止,是与人为善,这会让他心存感激;若是穷追猛打,非要弄得人家面子都留不住,好心就会被当成恶意。

古人写作时讲究:“含而不露,便是好处”,“用意十分,下语三分,可见风雅;下语六分,可追李杜;下语十分,晚唐之作也”。其实这也是做人的诀窍,做人太露就是“晚唐之作”。含蓄是一种大气、一种教养、一种风度,懂得明明占理十分却只说三分,而且要宽容的做到“得理也让人。”

③守住嘴巴的关,用好舌头的箭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论语·为政》

子贡向他的老师请教怎样说话才算是君子,孔子说:“君子都是说到做到,不会虚吹。”我们每个人都需要说话,我们的生命意志从来都要借助语言来表达,但是如果我们还仅仅停留在会说话的地步,那么我们和孩镇码睁童没有什么两样,我们要的是真正掌握好“语言”这门艺术。

嘴巴和舌头犹如一柄双刃剑,一句话说得不恰当,就会反过来伤害到自己。因为话是自己说的,别人听到就没有办法阻止他去传播,所带来的影响自己也无法控制。

我们的嘴巴就像是一扇门,每天都要开关多次,你开得次数越多,你城堡里的景物也就越会被众人一览无余;舌头就象一支箭,稍不留神就要把“游客”伤害。因此我们的大脑要时刻警惕自己不要胡乱开门,更不能随意射箭。

④言多必失

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模此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论语·卫灵公》

孔子说:“该你提醒别人的时候,你没有把话说到,这是失人;不应该你说的时候,你却跟人家说了,这就是失言。一个智者既不失人也不会失言。”见仁见智,真的很难,有时我们知道自己应该提示他人的时候,但还是要做好自己的本分,否则失人比失言更严重。说话难,难说话。但是我们的交流又不得不借助于语言的表达,也许说话真的如做人一样难。

⑤道听途说不可靠

子曰: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论语·阳贷》

是说你从路边(别人)那听来的话,你又把他大肆渲染,不问其真实性,就到处传播,这样的人不道德!

道听途说、散布谣言是可怕的。三人成虎,众口铄金;谗言三至,慈母不亲。有句歌词说:“伤人的话总出自温柔的嘴。”是的,舌头——也就是语言,它能“一句说得人笑,一句话说得人跳”,所以我们要管好我们的嘴巴,切莫道听途说,更不要把听到的谣言到处传播。

⑥谣言止于智者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子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论语·雍也》

南子是卫国国君的宠妃,但她在外面的名声不好。子路听说孔子去见了南子,很着急也很生气,主要是担心老师的声誉被毁。但是孔子并不这样认为,他说:“子路阿,你不要人云亦云。难道你不知道人言可畏吗?别人说南子不好——是个天厌之人,但是我见了她觉得她很好,并不是外面所传说的那样。”

这就是一个智者的修养:背后不论人是人非,而且让谣言止于智者。这一点,古今中外的思想家空前一致。

我们要把听到的消息先用三个筛子筛一下,再决定要不要相信或转告别人。

第一个筛子叫真实;第二个筛子叫审查;第三个筛子叫重要。这就是智者的胸怀,如果经不过这三道筛子,那么就让扰乱人心的谣言终止吧!

⑦不必三思而后行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论语·公治长》

季文子性格过于谨慎,不敢冒险,凡事没有十拿九稳就不会去做。这样的人总是思虑过多,做起事来瞻前顾后。孔子听说后说:“不用思考那么多,两次就可以了。”孔子话的依据是:第一,它节约了时间成本;第二,也不是想到了就去做,它还是要我们去思考的,避免了因为盲目冲动而犯错。显然季文子的做法,浪费的时间不说,还有可能会错失良机。过分谨慎不是理性的标志,而是谨小慎微的性格,这样的人难免会落入小家子气的俗套。俗话说得好:“当你在为没有抓住机遇老人的头发而暗自后悔的时候,你只能摸到它的秃头了!”

如果将人生一分为二,那么前半生应该是不犹豫,后半生应该是不后悔。人生中的很多问题都需要我们用心去思考,然而不是花费的时间越多就越能取得成效,所以遇到需要决定的时候,我们也要有勇气对自己说一句:“不必三思而后行,两次就够了!”

⑧君子敏于事而慎于言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

孔子说:“一个君子只要能吃饱了就不要把精力放在如何吃的更好上面,只要有个能睡觉的地方,就不要过分追求住所的条件。做事敏捷,而说话谨慎,这样的学问修养才叫真思想。”孔子不是叫我们去过苦日子,他是要我们注意心灵的修养。

南怀谨先生认为古人很讲究修身,所以有“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名言传世。而我们现代人有些比古人更迷茫,虽然表面上看来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可是人们的幸福指数却在急速下降,这就是人们心灵久已失修,荒芜一片、杂草丛生的缘故,我们要努力做到像古人那样心灵平和。

“敏于事而慎于言”,要学会用最简单的语言表达最复杂的思想,给人留下言简意骇的深刻印象。“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其实蠢话一句,驷马也难追。

我们知道世上最可怕的字就是“早知道”和“如果”,因为世上没有后悔药。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在夸谈上花了许多时间,那我们思考的时间就少了,做其它事情的智慧含量也会减少,所以我们要把精力和心力多放在做事上,这样才更有利于我们个人的成长和成功

参考资料:

当然你还可以去这里看看:

[img]

论语第十篇篇原文及翻译

论语第十篇乡党篇

乡悔雀兆党篇

本篇主要记录孔子言谈举止,衣食住行和生活习惯

1.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

孔子在家乡时,非常恭顺,好像不太会说话的样子。他在宗庙和朝廷里,说话明白而流畅,只是说得很谨慎。

2.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如也。君在,踧踖如也,与与如也。

上朝的时候,(孔子)跟下大夫谈话,显得温和而快乐;跟上大夫谈话时,显得正直而恭敬。君主临朝时,他显得恭敬而不安,走起路来却又安祥适度。

3.君召使摈,色勃如也,足躩如也。揖所与立,左右手,衣前后襜如也。趋进,翼如也。宾退,必复命曰:“宾不顾矣。”

鲁君召孔子去接待使臣宾客,他的面色庄重矜持,步伐轻快。向同他站在一起的人作揖,向左向右拱手,衣裳随之前后摆动,却显得整齐。快步向前时,好像鸟儿舒展开了翅膀。宾客告退了,他一定向君王回报说:“客人已经不回头了。”

4.入公门,鞠躬如也,如不容。立不中门,行不履阈。过位,色勃如也,足躩如也,其言似不足者。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出,降一等,逞颜色,怡怡如也;没阶,趋进,翼如也;复其位,踧踖如也。

孔子走进朝堂的大门,显出小心谨慎的样子,好像没有容身之地。他不站在门的中间,进门时不踩门坎。经过国君的座位时,脸色变得庄重起来,脚步也快起来,说话的声音低微得像气力不足似的。他提起衣服的下摆走上堂去,显得小心谨慎,憋住气,好像不呼吸一样。走出来,下了一级台阶,面色舒展,怡然和乐。走完了台阶,快步向前,姿态好像鸟儿展翅一样。回到自己的位置,又是恭敬而谨慎的样子。

5.执圭,鞠躬如也,如不胜。上如揖,下如授。勃如战色,足蹜蹜如有循。享礼,有容色。私觌,愉愉如也。

(孔子出使到别的诸侯国,行聘问礼时)拿着圭,恭敬而谨慎,好像拿不动一般。向上举圭时好在作揖,向下放圭时好像在交给别人。神色庄重,战战兢兢;脚步紧凑,好像在沿着一条线行走“献礼物的时候,和颜悦色。私下里和外国君臣会见时,则显得轻松愉快。”

6.君子不以绀緅饰,红紫不以为亵服。当暑,袗絺绤,必表而出之。缁衣羔裘,素衣麑裘,黄衣狐裘。亵裘长,短右袂。必有寝衣,长一身有半。狐貉之厚以居。去丧,无所不佩。非帷裳,必杀之。羔裘玄冠不以吊。吉月,必朝服而朝。

君子不用青中透红或黑中透红的布做镶边,红色和紫色不用来做平常家居的便服。暑天,穿细葛布或粗葛布做的单衣,一定是套在外面。黑色的衣配羔羊皮袍,白色的衣配小鹿皮袍,黄色的衣配狐皮袍。居家穿的皮袄比较长,可是右边的袖子要短一些。睡觉一定要有小被,长碧租度是人身长的一倍半。用厚厚的狐貉皮做坐垫。服丧期满之后,任何饰物都可以佩带。不是上朝和祭祀时穿的礼服,一定要经过裁剪。羊羔皮袍和黑色礼帽都不能穿戴着去吊丧。每月初一,一定要穿着上朝的礼服去朝贺。

7.齐,必有明衣,布。齐必变岁旦食,居必迁坐。

斋戒沐浴时,一定有浴衣,用麻布做的。斋戒时,一定改变平时的饮食;居住一定要改换卧室。

8.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

粮食不嫌舂得精,鱼和肉不嫌切得细。粮食腐败发臭,鱼和肉腐烂,都不吃。食物颜色难看,不吃。气味难闻,不吃。烹调不当,不吃。不到该吃饭时,不吃。切割方式不得当的食物,不吃。没有一定的酱醋调料,不吃。席上的肉虽多,吃它不超过主食。只有酒不限量,但不能喝到神志昏乱的地步。从市上买来的酒和肉干,不吃。吃完了,姜不撤除,但吃得不多。

9.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参加国家祭祀典礼,分到的祭肉(当天就食用)不放过夜。一般祭肉的留存不超过三天。放超过了三天,就不吃了。

10.食不语,寝不言。

吃饭的时候不谈话,睡觉的时候不言语。

11.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

即使是粗米饭蔬菜汤,吃饭前也要先把它们取出一些来祭祀一番,而且祭祀要像斋戒时那样严肃恭敬。

12.席不正,不坐。

坐席摆放得不端正,不就坐。

13.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

同本乡人在一块儿饮酒,等老年人都出去了,自己这才出去。

14.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

乡里人举行迎神驱疫的仪式时,孔子穿着朝服站在东边的台阶上。

15.问人于他邦,再拜而送之。

托人向住在其他诸侯国的朋友问候时,便向受托者拜两次送行。

16.康子馈药,拜而受之。曰:“丘未达,不敢尝。”

季康子馈赠药给孔子,孔子拜谢后接受了,却说道:“我对这种药的药性不了解,不敢尝用试服。”

17.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孔子家的)马厩失火了。孔子退朝回来,说:“伤到人了吗?”没问马怎么样了。

18.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君赐腥,必熟而荐之;君赐生,必畜之。侍食于君,君祭,先饭。

国君赐给食物,孔子一定会摆正席位先尝一尝。国君赐给生肉,他一定会煮熟了,先给祖先上供。国君赐给活物,他一定会养起来。陪侍国君吃饭,当国君进行饭前祭祀的时候,他先取国君面前的饭菜为他尝食。

19.疾,君视之,东首,加朝服,拖绅。

孔子病了,君主来探望,他便头朝东而卧,把上朝的礼服盖在身上,拖着大带子。

20.君命召,不俟驾行矣。

君主下令召见孔子,他不等车马驾好就先步行过去了。

21.入太庙,每事问。

孔子进人太庙中,每件事都问。

22.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

朋友死了,没有人负责收殓,孔子说:“由我来料理丧事吧。”

23.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

对于朋友的馈赠,即使是车和马,(只要)不是祭祀用的肉,孔子在接受时,也不会行拜谢礼。

24.寝不尸,居不客。

孔子睡觉时不像死尸一样直躺着,在家里并不讲究仪容。

25.见齐衰者,虽狎,必变。见冕者与瞽者,虽亵,必以貌。凶服者式之,式负版者。有盛馔,必变色而作。迅雷风烈,必变。

孔子看见穿丧服的人,即使是关系亲密的,也一定会改变神色。看见戴着礼帽和失明的人,即使是很熟悉的,也一定表现得有礼貌。乘车时遇见穿丧服的人,便低头俯伏在车前的横木上表示同情。遇见背负着国家图籍的人,也同样俯身在车前的横木上表示敬意。有丰盛的肴馔,一定改变神色,站起来。遇到迅雷和大风时,一定改变神色。

26.升车,必正立,执绥。车中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

孔子上车时,一定站立端正,拉住扶手的带子登车。在车中,不向里面环顾,不快速说话,不用手指指画画。

27色斯举矣,翔而后集。曰:“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

(孔子在山谷中行走,看见几只野鸡。)孔子神色一动,野鸡飞着盘旋了一阵后,又落在了一处。孔子说:“这些山梁上的母野鸡,得其时啊!得其时啊!”子路向它们拱拱手,野鸡振几下翅膀飞走了。

论语第十章翻译

乡党篇第十 【本篇引语】 本篇共 27 章,集中记载了孔子的容色言动、衣食住行,颂扬孔子是个一举一动都符合礼的 正人君子。例如孔子在面见国君时、面见大夫时的态度;他出入于公门和出使别国时的表现, 都显示出正直、仁德的品格。本篇中还记载了孔子日常生活的一些侧面,为人们全面了解孔 子、研究孔子,提供了生动的素材。 【原文】 10·1 孔子于乡党,恂恂(1)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2)言,唯谨尔。 【注释】 (1)恂恂:音xù,温和恭顺。 (2)便便:辩,善于辞令。 【译文】 孔子在本乡的地方上显得很温和恭敬,像是不会说话的样子。但他在宗庙里、朝廷上,却很 善于言辞,只是说得比较谨慎而已。 【原文】 10·2 朝,与下大夫言,侃侃(1)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2)如也。君在,踧踖(3)如也, 与与(4)如也。 【注释】 (1)侃侃:说话理直气壮,不卑不亢,温和快乐的样子。 (2)訚訚:音yín,正直,和颜悦色而又能直言诤辩。 (3)踧踖:音cú jí,恭敬而不安的样子。 (4)与与:小心谨慎、威仪适中的样子。 【译文】 孔子在上朝的时候,(国君还没有到来,)同下大夫说话,温和而快乐的样子;同上大夫说话, 正直而公正的样子;国君已经来了,恭敬而心中不安的样子,但又仪态适中。 【原文】 10·3 君召使摈(1),色勃如也(2);足躩(3)如也。揖所与立,左右手,衣前后,襜(4)如也。 趋进,翼如也(5)。宾退,必复命曰:“宾不顾矣。” 【注释】 (1)摈:音bìn,动词,负责招待国君的官员。 (2)色勃如也:脸色立即庄重起来。 (3)足躩:躩,音jué,脚步快的样子。 (4)襜:音chān,整齐之貌。 (5)翼如也:如鸟儿展翅一样。 【译文】 国君召孔子去接待宾客,孔子脸色立即庄重起来,脚步也快起来,他向和他站在一起的人作 揖,手向左或向右作揖,衣服前后摆动,却整齐不乱。快步走的时候,像鸟儿展开双翅一样。 宾客走后,必定向君主回报说:“客人已经不回头张望了。” 【原文】 10·4 入公门,鞠躬如(1)也,如不容。立不中门,行不履阈(2)。过位,色勃如也,足躩如 也,其言似不足者。摄齐(3)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出,降一等(4),逞(5)颜色, 怡怡如也。没阶(6),趋进,翼如也。复其位,踧踖如也。 【注释】 (1)鞠躬如:谨慎而恭敬的样子。 (2)履阈:阈,音yù,门槛,脚踩门坎。 (3)摄齐:齐,音zī,衣服的下摆。摄,提起。提起衣服的下摆。 (4)降一等:从台阶上走下一级。 (5)逞:舒展开,松口气。 (6)没阶:走完了台阶。 【译文】 孔子走进朝廷的大门,谨慎而恭敬的样子,好像没有他的容身之地。站,他不站在门的中间; 走,也不踩门坎。经过国君的座位时,他脸色立刻庄重起来,脚步也加快起来,说话也好像 中气不足一样。提起衣服下摆向堂上走的时候,恭敬谨慎的样子,憋住气好像不呼吸一样。 退出来,走下台阶,脸色便舒展开了,怡然自得的样子。走完了台阶,快快地向前走几步, 姿态像鸟儿展翅一样。回到自己的位置,是恭敬而不安的样子。 【原文】 10·5 执圭(1),鞠躬如也,如不胜。上如揖,下如授。勃如战色(2),足蹜蹜(3),如有循 (4)。享礼(5),有容色。私觌(6),愉愉如也。 【注释】 (1)圭:一种上圆下方的玉器,举行典礼时,不同身份的人拿着不同的圭。出使邻国,大夫 拿着圭作为代表君主的凭信。 (2)战色:战战兢兢的样子。 (3)蹜蹜:小步走路的样子。 (4)如有循:循,沿着。好像沿着一条直线往前走一样。 (5)享礼:享,献上。指向对方贡献礼物的仪式。使者受到接见后,接着举行献礼仪式。 (6)觌:音dí,会见。 【译文】 (孔子出使别的诸侯国,)拿着圭,恭敬谨慎,像是举不起来的样子。向上举时好像在作揖, 放在下面时好像是给人递东西。脸色庄重得像战栗的样子,步子很小,好像沿着一条直线往 前走。在举行赠送礼物的仪式时,显得和颜悦色。和国君举行私下会见的时候,更轻松愉快 了。 【评析】 以上这五章,集中记载了孔子在朝、在乡的言谈举止、音容笑貌,给人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 孔子在不同的场合,对待不同的人,往往容貌、神态、言行都不同。他在家乡时,给人的印 象是谦逊、和善的老实人;他在朝廷上,则态度恭敬而有威仪,不卑不亢,敢于讲话,他在 国君面前,温和恭顺,局促不安,庄重严肃又诚惶诚恐。所有这些,为人们深入研究孔子, 提供了具体的资料。 【原文】 10·6 君子不以绀緅饰(1),红紫不以为亵服(2)。当暑,袗絺绤(3),必表而出之(4)。缁衣 (5),羔裘(6);素衣,麑(7)裘;黄衣,狐裘。亵裘长,短右袂(8)。必有寝衣(9),长一身 有半。狐貉之厚以居(10)。去丧,无所不佩。非帷裳(11),必杀之(12)。羔裘玄冠(13)不以 吊(14)。吉月(15),必/Bzly_01/BZ服而朝。 【注释】 (1)不以绀緅饰:绀,音gàn,深青透红,斋戒时服装的颜色。緅,音zōu,黑中透红, 丧服的颜色。这里是说,不以深青透红或黑中透红的颜色布给平常穿的衣服镶上边作饰物。 (2)红紫不以为亵服:亵服,平时在家里穿的衣服。古人认为,红紫不是正色,便服不宜用 红紫色。 (3)袗絺绤:袗绤,音zhěn,单衣。絺,音chī,细葛布。绤,音xì,粗葛布。这里是 说,穿粗的或细的葛布单衣。 (4)必表而出之:把麻布单衣穿在外面,里面还要衬有内衣。 (5)缁衣:黑色的衣服。 (6)羔裘:羔皮衣。古代的羔裘都是黑羊皮,毛皮向外。 (7)麑:音ní,小鹿,白色。 (8)短右袂:袂,音mè,袖子。右袖短一点,是为了便于做事。 (9)寝衣:睡衣。 (10)狐貉之厚以居:狐貉之厚,厚毛的狐貉皮。居,坐。 (11)帷裳:上朝和祭祀时穿的礼服,用整幅布制作,不加以裁剪。折叠缝上。 (12)必杀之:一定要裁去多余的布。杀,裁。 (13)羔裘玄冠:黑色皮礼貌。 (14)不以吊:不用于丧事。 (15)吉月:每月初一。一说正月初一。 【译文】 君子不用深青透红或黑中透红的布镶边,不用红色或紫色的布做平常在家穿的衣服。夏天穿 粗的或细的葛布单衣,但一定要套在内衣外面。黑色的羔羊皮袍,配黑色的罩衣。白色的鹿 皮袍,配白色的罩衣。黄色的狐皮袍,配黄色的罩衣。平常在家穿的皮袍做得长一些,右边 的袖子短一些。睡觉一定要有睡衣,要有一身半长。用狐貉的厚毛皮做坐垫。丧服期满,脱 下丧服后,便佩带上各种各样的装饰品。如果不是礼服,一定要加以剪裁。不穿着黑色的羔 羊皮袍和戴着黑色的帽子去吊丧。每月初一,一定要穿着礼服去朝拜君主。 【原文】10·7 齐(1),必有明衣(2),布。齐必变食(3),居必迁坐(4)。 【注释】 (1)齐:同斋。 (2)明衣:斋前沐浴后穿的浴衣。 (3)变食:改变平常的饮食。指不饮酒,不吃葱、蒜等有刺激味的东西。 (4)居必迁坐:指从内室迁到外室居住,不和妻妾同房。 【译文】 斋戒沐浴的时候,一定要有浴衣,用布做的。斋戒的时候,一定要改变平常的饮食,居住也 一定搬移地方,(不与妻妾同房)。 【原文】 10·8 食不厌精,脍(1)不厌细。食饐(2)而餲(3),鱼馁(4)而肉败(5),不食。色恶,不食。 臭恶,不食。失饪(6),不食。不时(7),不食,割不正(8),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 多,不使胜食气(9)。唯酒无量,不及乱(10)。沽酒市脯(11),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 【注释】 (1)脍:音kuài,切细的鱼、肉。 (2)饐:音yì,陈旧。食物放置时间长了。 (3)餲:音 ài,变味了。 (4)馁:音něi,鱼腐烂,这里指鱼不新鲜。 (5)败:肉腐烂,这里指肉不新鲜。 (6)饪:烹调制作饭菜。 (7)不时:应时,时鲜。 (8)割不正:肉切得不方正。 (9)气:同“饩”,音xì,即粮食。 (10)不及乱:乱,指酒醉。不到酒醉时。 (11)脯:音fǔ,熟肉干。 【译文】 粮食不嫌舂得精,鱼和肉不嫌切得细。粮食陈旧和变味了,鱼和肉腐烂了,都不吃。食物的 颜色变了,不吃。气味变了,不吃。烹调不当,不吃。不时新的东西,不吃。肉切得不方正, 不吃。佐料放得不适当,不吃。席上的肉虽多,但吃的量不超过米面的量。只有酒没有限制, 但不喝醉。从市上买来的肉干和酒,不吃。每餐必须有姜,但也不多吃。 【原文】 10·9 祭于公,不宿肉(1),祭肉(2)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注释】 (1)不宿肉:不使肉过夜。古代大夫参加国君祭祀以后,可以得到国君赐的祭肉。但祭祀活 动一般要持续二三天,所以这些肉就已经不新鲜,不能再过夜了。超过三天,就不能再过夜 了。 (2)祭肉:这是祭祀用的肉。 【译文】 孔子参加国君祭祀典礼时分到的肉,不能留到第二天。祭祀用过的肉不超过三天。超过三天, 就不吃了。 【评析】 以上 4 章里,记述了孔子的衣着和饮食习惯。孔子对“礼”的遵循,不仅表现在与国君和大 夫们见面时的言谈举止和仪式,而且表现在衣着方面。他对祭祀时、服丧时和平时所穿的衣 服都有不同的要求,如单衣、罩衣、麻衣、皮袍、睡衣、浴衣、礼服、便服等,都有不同的 规定。在吃的方面,“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而且对于食物,有八种他不吃。吃了,就有 害于健康。 【原文】 10·10 食不语,寝不言。 【译文】 吃饭的时候不说话,睡觉的时候也不说话。 【原文】 10·11 虽疏食菜羹(1),瓜祭(2),必齐(3)如也。 【注释】 (1)菜羹:用菜做成的汤。 (2)瓜祭:古人在吃饭前,把席上各种食品分出少许,放在食具之间祭祖。 (3)齐:同斋。 【译文】 即使是粗米饭蔬菜汤,吃饭前也要把它们取出一些来祭祖,而且表情要像斋戒时那样严肃恭 敬。 【原文】 10·12 席(1)不正,不坐。 【注释】 (1)席:古代没有椅子和桌子,都坐在铺于地面的席子上。 【译文】 席子放得不端正,不坐。 【原文】 10·13 乡人饮酒(1),杖者(2)出,斯出矣。 【注释】 (1)乡人饮酒:指当时的乡饮酒礼。 (2)杖者:拿拐杖的人,指老年人。 【译文】 行乡饮酒的礼仪结束后,(孔子)一定要等老年人先出去,然后自己才出去。 【原文】 10·14 乡人傩(1),朝服而立于阼阶(2)。 【注释】 (1)傩:音nuó。古代迎神驱鬼的宗教仪式。 (2)阼阶:阼,音zuò,东面的台阶。主人立在大堂东面的台阶,在这里欢迎客人。 【译文】 乡里人举行迎神驱鬼的宗教仪式时,孔子总是穿着朝服站在东边的台阶上。 【原文】 10·15 问(1)人于他邦,再拜而送之(2)。 【注释】 (1)问:问候。古代人在问候时往往要致送礼物。 (2)再拜而送之:在送别客人时,两次拜别。 【译文】 (孔子)托人向在其他诸侯国的朋友问候送礼,便向受托者拜两次送行。 【评析】 以上 6 章中,记载了孔子举止言谈的某些规矩或者习惯。他时时处处以正人君子的标准要求 自己,使自己的言行尽量符合礼的规定。他认为,“礼”是至高无上的,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那么,一投足、一举手都必须依照礼的原则。这一方面是孔子个人修养的具体反映,一方面 也是他向学生们传授知识和仁德时所身体力行的。 【原文】 10·16 康子馈药,拜而受之。曰:“丘未达,不敢尝。” 【译文】 季康子给孔子赠送药品,孔子拜谢之后接受了,说:“我对药性不了解,不敢尝。” 【原文】 10·17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译文】 马棚失火烧掉了。孔子退朝回来,说:“伤人了吗?”不问马的情况怎么样。 【评析】 孔子家里的马棚失火被烧掉了。当他听到这个消息后,首先问人有没有受伤。有人说,儒家 学说是“人学”,这一条可以作佐证材料。他只问人,不问马,表明他重人不重财,十分关 心下面的人。事实上,这是中国自古以来人道主义思想的发端。 【原文】 10·18 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君赐腥(1),必熟而荐(2)之。君赐生,必畜之。侍食于君, 君祭,先饭。 【注释】 (1)腥:牛肉。 (2)荐:供奉。 【译文】 国君赐给熟食,孔子一定摆正座席先尝一尝。国君赐给生肉,一定煮熟了,先给祖宗上供。 国君赐给活物,一定要饲养起来。同国君一道吃饭,在国君举行饭前祭礼的时候,一定要先 尝一尝。 【评析】 古时候君主吃饭前,要有人先尝一尝,君主才吃。孔子对国君十分尊重。他在与国君吃饭时, 都主动尝一下,表明他对礼的遵从。 【原文】 10·19 疾,君视之,东首(1),加朝服,拖绅(2)。 【注释】 (1)东首:头朝东。 (2)绅:束在腰间的大带子。 【译文】 孔子病了,国君来探视,他便头朝东躺着,身上盖上朝服,拖着大带子。 【评析】 孔子患了病,躺在床上,国君来探视他,他无法起身穿朝服,这似乎对国君不尊重,有违于 礼,于是他就把朝服盖在身上。这反映出孔子即使在病榻上,也不会失礼于国君。 【原文】 10·20 君命召,不俟驾行矣。 【译文】 国君召见(孔子),他不等车马驾好就先步行走去了。 【原文】 10·21 入太庙,每事问(1)。 【注释】 (1)此章重出。译文参见《八佾》篇第三之第 15章。 【原文】 10·22 朋友(1)死,无所归,曰:“于我殡(2)。” 【注释】 (1)朋友:指与孔子志同道合的人。 (2)殡:停放灵柩和埋葬都可以叫殡,这里是泛指丧葬事务。 【译文】 (孔子的)朋友死了,没有亲属负责敛埋,孔子说:“丧事由我来办吧。” 【原文】 10·23 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 【译文】 朋友馈赠物品,即使是车马,不是祭肉,(孔子在接受时)也是不拜的。 【评析】 孔子把祭肉看得比车马还重要,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祭肉关系到“孝”的问题。用肉祭祀祖 先之后,这块肉就不仅仅是一块可以食用的东西了,而是对祖先尽孝的一个载体。 【原文】 10·24 寝不尸,居不客。 【译文】 (孔子)睡觉不像死尸一样挺着,平日家居也不像作客或接待客人时那样庄重严肃。 【原文】 10·25 见齐衰(1)者,虽狎(2),必变。见冕者与瞽者(3),虽亵(4),必以貌。凶服(5)者式 (6)之。式负版者(7)。有盛馔(8),必变色而作(9)。迅雷风烈必变。 【注释】 (1)齐衰:zī cuī,指丧服。 (2)狎:音xiá,亲近的意思。 (3)瞽者:盲人,指乐师。 (4)亵:音xiè,常见、熟悉。 (5)凶服:丧服。 (6)式:同轼,古代车辆前部的横木。这里作动词用。遇见地位高的人或其他人时,驭手身 子向前微俯,伏在横木上,以示尊敬或者同情。这在当时是一种礼节。 (7)负版者:背负国家图籍的人。当时无纸,用木版来书写,故称“版”。 (8)馔:音zhuàn,饮食。盛馔,盛大的宴席。 (9)作:站起来。 【译文】 (孔子)看见穿丧服的人,即使是关系很亲密的,也一定要把态度变得严肃起来。看见当官 的和盲人,即使是常在一起的,也一定要有礼貌。在乘车时遇见穿丧服的人,便俯伏在车前 横木上(以示同情)。遇见背负国家图籍的人,也这样做(以示敬意)。(作客时,)如果有丰 盛的筵席,就神色一变,并站起来致谢。遇见迅雷大风,一定要改变神色(以示对上天的敬 畏)。 【原文】 10·26 升车,必正立,执绥(1)。车中,不内顾(2),不疾言(3),不亲指(4)。 【注释】 (1)绥:上车时扶手用的索带。 (2)内顾:回头看。 (3)疾言:大声说话。 (4)不亲指:不用自己的手指划。 【译文】 上车时,一定先直立站好,然后拉着扶手带上车。在车上,不回头,不高声说话,不用自己 的手指指点点。 【评析】 以上这几章,讲的都是孔子如何遵从周礼的。在许多举动上,他都能按礼行事,对不同的人、 不同的事、不同的环境,应该有什么表情、什么动作、什么语言,他都一丝不苟,准确而妥 贴。所以,孔子的学生们在谈起这些时,津津乐道,极其佩服。 【原文】 10·27 色斯举矣(1),翔而后集(2)。曰:“山梁雌雉(3),时哉时哉!(4)”子路共(5)之, 三嗅而作(6)。 【注释】 (1)色斯举矣:色,脸色。举,鸟飞起来。 (2)翔而后集:飞翔一阵,然后落到树上。鸟群停在树上叫“集”。 (3)山梁雌雉:聚集在山梁上的母野鸡。 (4)时哉时哉:得其时呀!得其时呀!这是说野鸡时运好,能自由飞翔,自由落下。 (5)共:同“拱”。 (6)三嗅而作:嗅应为狊字之误。狊,音jù,鸟张开两翅。一本作“戛”字,鸟的长叫声。 【译文】 孔子在山谷中行走,看见一群野鸡在那儿飞,孔子神色动了一下,野鸡飞翔了一阵落在树上。 孔子说:“这些山梁上的母野鸡,得其时呀!得其时呀!”子路向他们拱拱手,野鸡便叫了 几声飞走了。 【评析】 这里似乎是在游山观景,其实孔子是有感而发。他感到山谷里的野鸡能够自由飞翔,自由落 下,这是“得其时”,而自己却不得其时,东奔西走,却没有获得普遍响应。因此,他看到 野鸡时,神色动了一下,随之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论语第十篇乡党拼音

论语第十篇乡党拼音如下:

【10.1】 孔Kǒnɡ子zǐ于yú乡xiānɡ党dǎnɡ,恂xún恂xún如rú也yě,似shì不bù能nénɡ言yán者zhě;其qí在zài宗zōnɡ庙miào朝cháo庭tínɡ,便biàn便裤历薯biàn言yán,唯wéi谨jǐn尔ěr。

【10.2】 朝Cháo,与yǔ下xià大dà夫fu言yán,侃kǎn侃kǎn如rú也yě;与yǔ上shànɡ大dà夫fu言yán,訚yín訚yín如rú也yě。君Jūn在zài,踧cù踖jí如rú也yě,与yǔ与yǔ如rú也yě。

【10.3】 君Jūn召zhào使shǐ摈bìn,色sè勃bó如rú也yě,足zú躩jué如rú也yě。揖Yī所suǒ与yǔ立lì,左zuǒ右yòu手shǒu,衣yì前qián后hòu襜chān如rú也yě。趋Qū进jìn,翼yì如rú也yě。宾Bīn退tuì,必bì复fù命mìnɡ曰yuē:“宾bīn不bù顾ɡù矣yǐ。”

【10.4】 入Rù公ɡōnɡ门mén,鞠jū躬ɡōnɡ如rú也yě,如rú不bù容烂卜rónɡ。立Lì不bù中zhōnɡ门mén,行xínɡ不bù履lǚ阈yù。过Guò位wèi,色sè勃bó如rú也yě,足zú躩jué如rú也yě,其qí言yán似shì不bù足zú者zhě。

摄Shè齐qí升shēnɡ堂tánɡ,鞠jū躬ɡōnɡ如rú也yě,屏bǐnɡ气qì似shì不bù息xī者zhě。出Chū,降jiànɡ一yī等děnɡ,逞chěnɡ颜yán色sè,怡胡者yí怡yí如rú也yě;没mò阶jiē,趋qū进jìn,翼yì如rú也yě;复fù其qí位wèi,踧cù踖jí如rú也yě。

【10.5】 执Zhí圭ɡuī,鞠jū躬ɡōnɡ如rú也yě,如rú不bù胜shènɡ。上Shànɡ如rú揖yī,下xià如rú授shòu。勃Bó如rú战zhàn色sè,足zú蹜sù蹜sù如rú有yǒu循xún。享Xiǎnɡ礼lǐ,有yǒu容rónɡ色sè。私Sī觌dí,愉yú愉yú如rú也yě。

【10.6】 君Jūn子zǐ不bù以yǐ绀ɡàn緅zōu饰shì,红hónɡ紫zǐ不bù以yǐ为wéi亵xiè服fú。当Dānɡ暑shǔ袗zhěn絺chī绤xì,必bì表biǎo而ér出chū之zhī。缁Zī衣yì羔ɡāo裘qiú,素sù衣yì麑ní裘qiú,黄huánɡ衣yì狐hú裘qiú。亵Xiè裘qiú长chánɡ,短duǎn右yòu袂mèi。

必Bì有yǒu寝qǐn衣yī,长chánɡ一yī身shēn有yǒu半bàn。狐Hú貉hé之zhī厚hòu以yǐ居jū。去Qù丧sānɡ,无wú所suǒ不bù佩pèi。非Fēi帷wéi裳chánɡ,必bì杀shā之zhī。羔Gāo裘qiú玄xuán冠ɡuān不bù以yǐ吊diào。吉Jí月yuè,必bì朝cháo服fú而ér朝cháo。

【10.7】 齐Zhāi,必bì有yǒu明mínɡ衣yì,布bù。齐Zhāi必bì变biàn食shí,居jū必bì迁qiān坐zuò。

【10.8】 食Shí不bù厌yàn精jīnɡ,脍kuài不bù厌yàn细xì。食Shí饐yì而ér餲ài,鱼yú馁něi而ér肉ròu败bài,不bù食shí;色sè恶wù,不bù食shí;臭chòu恶wù,不bù食shí;失shī饪rèn,不bù食shí;不bù时shí,不bù食shí;割ɡē不bù正zhènɡ,不bù食shí;

不bù得dé其qí酱jiànɡ,不bù食shí。肉Ròu虽suī多duō,不bù使shǐ胜shènɡ食shí气qì。唯Wéi酒jiǔ无wú量liànɡ,不bù及jí乱luàn。沽Gū酒jiǔ市shì脯fǔ,不bù食shí。不Bù撤chè姜jiānɡ食shí,不bù多duō食shí。

【10.9】 祭Jì于yú公ɡōnɡ,不bù宿sù肉ròu。祭Jì肉ròu不bù出chū三sān日rì,出chū三sān日rì不bù食shí之zhī矣yǐ。

【10.10】 食Shí不bù语yǔ,寝qǐn不bù言yán。

【10.11】 虽Suī疏shū食shí菜cài羹ɡēnɡ,必bì祭jì,必bì齐Zhāi如rú也yě。

【10.12】 席Xí不bù正zhènɡ,不bù坐zuò。

【10.13】 乡Xiānɡ人rén饮yǐn酒jiǔ,杖zhànɡ者zhě出chū,斯sī出chū矣yǐ。

【10.14】 乡Xiānɡ人rén傩nuó,朝cháo服fú而ér立lì于yú阼zuò阶jiē。

【10.15】 问Wèn人rén于yú他tā邦bānɡ,再zài拜bài而ér送sònɡ之zhī。

【10.16】 康Kānɡ子zǐ馈kuì药yào,拜bài而ér受shòu之zhī。曰Yuē:“丘qiū未wèi达dá,不bù敢ɡǎn尝chánɡ。”

【10.17】 厩Jiù焚fén,子zǐ退tuì朝cháo,曰yuē:“伤shānɡ人rén乎hū?”不bù问wèn马mǎ。

【10.18】 君Jūn赐cì食shí,必bì正zhènɡ席xí先xiān尝chánɡ之zhī;君jūn赐cì腥xīnɡ,必bì熟shú而ér荐jiàn之zhī;君jūn赐cì生shēnɡ,必bì畜xù之zhī。侍Shì食shí于yú君jūn,君jūn祭jì,先xiān饭fàn。

【10.19】 疾Jí,君jūn视shì之zhī,东dōnɡ首shǒu,加jiā朝cháo服fú,拖tuō绅shēn。

【10.20】 君Jūn命mìnɡ召zhào,不bù俟sì驾jià行xínɡ矣yǐ。

【10.21】 入Rù太tài庙miào,每měi事shì问wèn。

【10.22】 朋Pénɡ友you死sǐ,无wú所suǒ归ɡuī,曰yuē:“于yú我wǒ殡bìn。”

【10.23】 朋Pénɡ友you之zhī馈kuì,虽suī车chē马mǎ,非fēi祭jì肉ròu,不bù拜bài。

【10.24】 寝Qǐn不bù尸shī,居jū不bù客kè。

【10.25】 见Jiàn齐zī衰cuī者zhě,虽suī狎xiá,必bì变biàn。见Jiàn冕miǎn者zhě与yǔ瞽ɡǔ者zhě,虽suī亵xiè,必bì以yǐ貌mào。凶Xiōnɡ服fú者zhě式shì之zhī,式shì负fù版bǎn者zhě。有yǒu盛chénɡ馔zhuàn,必bì变biàn色sè而ér作zuò。迅Xùn雷léi风fēnɡ烈liè,必bì变biàn。

【10.26】 升Shēnɡ车chē,必bì正zhènɡ立lì,执zhí绥suí。车Chē中zhōnɡ不bù内nèi顾ɡù,不bù疾jí言yán,不bù亲qīn指zhǐ。

【10.27】 色Sè斯sī举jǔ矣yǐ,翔xiánɡ而ér后hòu集jí。曰Yuē:“山shān梁liánɡ雌cí雉zhì,时shí哉zāi时shí哉zāi!”子zǐ路lù共ɡōnɡ之zhī,三sān嗅xiù而ér作zuò。

关于论语第十篇和论语第十篇原文带拼音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