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含资治通鉴是正史吗的词条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资治通鉴是正史吗,以及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 1、资治通鉴是正史吗
- 2、同样是融贯古今,为何《资治通鉴》不是中国的正史?
- 3、不算二十四史之内的资治通鉴算正史吗
- 4、为什么《资治通鉴》不是二十四史之一?
- 5、史记和资治通鉴哪个是正史?
- 6、《史记》和《资治通鉴》是正史吗
资治通鉴是正史吗
《资治通鉴》不是正史。
正史是指以纪传体为编纂体例的史书。代表史书有纪宴森二十四史。资治通鉴是编年体史书,因而不是正史。
'资治通鉴'是“给所有治理国家社会的人做借鉴”的意思,其中'资'字是“供给”的意思,'通'是“全”的意思。
《资治通鉴》,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晌御亩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此书引起司马光之后许多史学家的醒思,史学家面临改朝换代,君臣异位的尴尬时期时,往往以资治通鉴的撰写精神为原则拆旁,强调君臣处理事情与一般人处理事情有所不同与学习思考。这一个特点由书名也可看出,「资治」两字意谓著帮助。「通」则意谓著博通古今,「鉴」则有引为借镜之意。书名为宋神宗所定,取意「有鉴於往事,以资於治道」。
[img]同样是融贯古今,为何《资治通鉴》不是中国的正史?
1、纪传体VS编年体
二十四史为什么叫二十四史呢?顾名思义就是24部历史,这传达了一个重要信息:每一个朝代都有一部自己的史书,这就是纪传体!
纪传体的好处,是能够将每一个朝代,每一个重要的人物,从生到死都能记录完整,对于人们学习和借鉴历史有重要的意义。
纪传体是司马迁开创的,他的《史记》为后世的史书定下了基调,从此纪传体成为中国官方史书的标准格式。
而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是编年体。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西元前403年)写起,一直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西元959年)征淮南,共1362年的历史。
编年体的意思,就是从某个时间开始,哪年哪月发生过什么事情,都一一记录下来,各王朝、人物不再是一个完整的整体,《资治通鉴》共涵盖了16个朝代。
这样做的好处是便于平行对比,但是不能系统地知晓事物的兴衰,因此只能看成是流水账。
所以《资治通鉴》在文体上不符合。
2、官修VS私修
是个人就可以写史书吗?
那是不可能的!
在古代,有新蔽备王朝为前朝修史的“潜规则”,而且必须是国家层面,由皇帝钦点的史官为前朝修史。
普通人是不具备修史的资格的。
在二十四史中,除了司马迁著《史记》,班固著《汉书》,后面的22部史书都是官方编修的。
而《资治通鉴》是司马光自己写的。因为在政治主张上和王安石相反,变法期间司马光被贬官,于是有了大量时间编写史书。
司马光写书期间,曾首并租将写好的部分稿子献给宋英宗,英宗赞赏他的工作,为他设立一个编写机构,叫他继续编书。宋神宗即位后,司马光又把编好的一部分献给宋神宗,神宗同样支持司马光,并把自己收藏的2400卷书都送给司马光。但即使是皇帝这样的支持,司马光也改变不了《资治通鉴》是私修的身份。
是私修,就没有资格入选国史!
不过虽然《资治通鉴》没有被列为国史,但是它的地位非常重要。自成书以来,历代帝王将相、文人骚客、各界正要争相拜读。成为为官从政者案头必备的教科书,被奉为金科玉律,无上宝典。伟大领袖毛润之曾者兆17次批注《资治通鉴》,并他对司马光及《资治通鉴》给予了极高评价。
不算二十四史之内的资治通鉴算正史吗
当然档老是正史。二十四史都是传记体。资治通鉴是编年体,与二十四史体例不相配,但是系司马光奉宋朝皇帝之命编簒,肯定行胡升也是官修正做姿史。不能因为体例不同而否认其正史地位。
为什么《资治通鉴》不是二十四史之一?
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二十四史,包括那基本书,记述时间多长,资治通鉴亦然。
下面分别介绍桐兆,会很长,要有耐心哦。
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著名历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和他的助手刘攽、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人历时十九年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书名的意思是:“鉴于往事,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叫《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全书294卷,约300多万字,另有《考异》、《目录》各三十卷。《资治通鉴》所记历史断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前后共1361年。全书按朝代分为十六纪,即《周纪》五卷、《秦纪》三卷、《汉纪》六十卷、《魏纪》十卷、《晋纪》四十卷、《宋纪》十六卷、《齐纪》十卷、《梁纪》二十二卷、《陈纪》十卷、《隋纪》八卷、《唐纪》八十一卷、《后梁纪》六卷、《后唐纪》八卷、《后晋纪》六卷、《后汉纪》四卷、《后周纪》五卷。
《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以警示后人。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生于宋真宗天禧三年,卒于宋哲宗元佑元年,享年68岁。陕州夏县(现在属山西省夏县)涑水乡人,出生于河南省光山县,世称涑水先生。
司马光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他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司马光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举荐兴国之才——黄中庸(1030-1110),字长行,号军城居士,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福建兴化军城西驿前街府西巷(即今莆田城西雷山巷110号其故居尚存)黄太常寺卿第。北宋景佑甲戌进士大理寺评事黄宠之子。黄中庸从小受到其父宋进士宝文阁大理寺评事黄宠的熏陶,学习刻苦,勤奋上进,皇佑四年(1052)中福建乡试举人,次年,赴京会试第一即会元;经殿试中进士二甲第一名即传胪。以司马光温国公论荐,累官至太常寺卿、侍中兼枢密院副使,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
二十四史
我国的史籍浩如烟海,其中最著名也是最具代表性的,当首推二十四史。
可是,我们有时候说二十四史,有时候说二十五史,还有说二十一史的时候,倒底有多少“史”呢?
原来,无论是二十四史或二十五史,都是对官修的历代史书的总称。明朝时,人们把《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新唐书》、《新五代史》、《宋史》或侍、《辽史》、《金史》、《元史》合称“二十一史”。
到了清朝乾隆年间,《明史》行世,人们就把它与“二十一史”合称“二十二史”。
此后,人们又把《旧唐书》并入其中,合称“二十三史”。
史书中有一个很有名也很有价值的《旧五代史》,已经散失了。在乾隆年间,学者们主要依据《永乐大典》,又把《旧五代史》辑录整理成书,经乾隆皇帝钦定,与“二十三史”合称“二十四史”,成为过去传统史学领域中的“正史”。这样,我们所熟悉的二十四史就正式形成了。
到了民国,人们又把《清史稿》容纳其中,于是,二十四史就又变成了二十五史。
所谓新史稿,是指二十四史以外的两部纪传体史书——《新元史》和《清史稿》。从《史记》到《明史》,这二十四部「正史」记述了中国自古代黄帝到明朝的漫长历史。在二十四史之外,还有两部比较重要的史籍,一部是民国初年由柯劭忞编撰的《新元史》,纠正了旧《元史》中的一些谬误,补充了一些重要史实。1921年北洋政府大总统徐世昌下令将《新元史》列为「正史」,与旧有二十四史合称二十五史。另一部是赵尔巽编撰的《清史稿》,529卷,纪传体清史未定稿,把二十四史没有包括的清代历史,做了比较完整的整理,在某种程度上完成了中华民局团租国之前的中国历史长卷,因其为未定稿,故未列入「正史」之中,但也有人将《清史稿》与上列二十五史合称二十六史。
《二十四史》加上《清史稿》记录了从中国古代传说中的黄帝开始,直到清朝灭亡大约5,000年的历史进程,构成了一个前后衔接、连续不断的整体。
由于历代王朝的君臣和史学家都十分重视「以古为鉴」,因此各朝代史家修史的动机不尽相同,但在要求写出历史上的治乱盛衰、得失成败的真象,不使事实湮灭上,却有着基本的共识。司马迁开创的「秉笔直书」是《二十四史》的主流,曲笔作史受到后人的唾弃,所以《二十四史》各史中的本纪部分,逐年记载每一代皇帝在位时的军国大事、社会变化、人事活动,以至大自然的变化,顺序连贯起来就成了一部相当完整的中国历史全纪录,这在世界上是首屈一指的。
在中国浩如烟海、多种体裁的史书中,纪传体史书被称为「正史」,居于各种史书的首位。到清朝乾隆年代编辑《四库全书总目》时,以纪传体史书记述的内容为正统历史,并诏定《史记》至《明史》二十四种史书为「正史」;自此以后,「正史」便成为《二十四史》的专有名称。
《二十四史》的内容包括了从中国古代传说中的黄帝开始,直到明朝灭亡大约四、五千年的历史,构成了前后衔接、连续不断的整体,是中国古代历朝「正史」的总结,也是中国古代史学的卓然成果。
史记和资治通鉴哪个是正史?
《春秋》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或者称《左氏春秋》,是后人将它配合《春秋》作为解经之书,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友宽”。
《资治通鉴》是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春秋》,是鲁国的史书,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历史,它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春枝卜秋》一书的史料价值很高,记载的内容基本是可信的,但是却不完备。
在中国上古时期,春季和秋季是诸侯朝聘王室的时节,另外,春秋在古代也代表一好搭亮年四季,而史书记载的都是一年四季中发生的大事,因此“春秋”是史书的统称,而鲁国的史书的正式名称就是《春秋》。
《史记》和《资治通鉴》是正史吗
正史是指以纪传体为编撰体例的史书。代表史书有纪二十四史。
史记是纪传体史书,是正史埋铅,二十四史之一。
资治通鉴是编耐腊年体史书,因而弯亩好不是正史。
关于资治通鉴是正史吗和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