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中的成语(五个诗经中的成语)
简介:
《诗经》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的一颗瑰宝,它反映了我国古代社会、文化、风情等多个方面的内容,也是我们学习语文的不可多得的好素材。其中,不乏一些成语,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下《诗经》中的成语。
多级标题:
一、蝉(忧心如焚)
二、黄鸟(口吐芬芳)
三、杨柳(依依惜别)
四、梧桐(大公至正)
五、蒹葭(苦尽甘来)
六、青蛙(见兔顾犬)
内容详细说明:
一、蝉(忧心如焚)
简介:
《诗经》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的一颗瑰宝,它反映了我国古代社会、文化、风情等多个方面的内容,也是我们学习语文的不可多得的好素材。其中,不乏一些成语,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下《诗经》中的成语。
多级标题:
一、蝉(忧心如焚)
二、黄鸟(口吐芬芳)
三、杨柳(依依惜别)
四、梧桐(大公至正)
五、蒹葭(苦尽甘来)
六、青蛙(见兔顾犬)
内容详细说明:
一、蝉(忧心如焚)
在《关雎》中有“蝉噪于梧,微子之子衍,尚于少孔。”这句话。这句话形容蝉鸣的声音传来,让人产生一种忧心如焚的感觉,比喻心中的忧虑非常深刻,让人不能安心。
二、黄鸟(口吐芬芳)
在《卫风·木瓜》中有“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其鸟口牙牙。”这句话。这句话中的“口牙牙”就是指黄鸟口中吐出的香气。这个成语就比喻说话动听、妙不可言。
三、杨柳(依依惜别)
在《离骚》中有“众孔比周,秦孝王忧瘁,伏戏谢躬,遗臭万载。吾恶乎难久,惟庶几时。雌雉之鸣,虽发不扣,人之所不闻,我亦已矣。杨柳岸晓,钟应已归。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句话。其中的“杨柳岸晓”就成为了一个成语,形容人与人之间的依依惜别。
四、梧桐(大公至正)
在《鹿鸣之什·大田》中有“济济多士,文王以宁。不显惟德,百辟何功。于以四方,无不率从。执玉以为章,膺天之群。”这句话。其中的“执玉以为章”,就是形容文王修身正心,秉公执政,成为为人所尊夸的美德,这个“章”,既可以指做官时的政令章程,也可以指成语中的“至正至公”。其中的梧桐,就因这句话而成了成语,代表“大公至正”的美德。
五、蒹葭(苦尽甘来)
《国风·周南·关雎》中有“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这首诗的主旨在于表达离别之苦和相见之喜,其中的“蒹葭”这个植物就成了一个成语,意为经过苦难后终于得到好结果。
六、青蛙(见兔顾犬)
《国风·邶风·青蛙》中有“东方之日,其紫则留;西方之日,其青则去。青蛙捕鱼,于彼水中。有颡颡者,三千里昏。枯骨之败,及肉之馁。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这首诗中的“青蛙”就成为了一个成语,形容人的目光短浅,面对局势不能准确判断,看不清大势,只会跟风走,颠三倒四。
总之,诗经中的成语是我们应该学习的珍贵财富,它们既有古老的历史底蕴,也有推陈出新的价值应用。通过学习这些成语,我们就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语言中的文化精髓,进而更好地传承、发扬中华民族的精神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