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经典句子(简单介绍一下孔子)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孔子经典句子,以及简单介绍一下孔子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孔子的名言4句
孔子的名言4句如下:
1、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2、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3、不学礼,无以立。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5、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6、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7、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俘不干盟,兵不逼好。
8、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9、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0、运携汪小不忍则乱大谋。
11、匹夫不可夺志也。
12、道不同,不相为谋。
1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4、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15、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隐桐也已。”
16、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17、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18、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9、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0、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21、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22、子旁仔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img]孔子的名言10句
孔子的名言10句如下:
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孔子
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孔子
有其德而无其言,君子耻之。 有其言而无其行,君子耻之。 既得之而又失之,君子耻之。 地有余而民不足,君子耻之。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 皮埋在斗 ;及其 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孔丘 《论语.季氏》
不患无位,患燃乱蚂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与其易也,宁陪段戚。
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听其言而观其行。 君于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不逮也。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放于利而行,多怨。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礼之用,和为贵。 放于利而行,多怨。
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巧言令色,鲜矣仁 人而不仁,如礼何? 择不处仁,焉得知?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匹夫见辱,拔剑而起,不足为勇也。
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君者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者哉!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我欲仁,斯仁至矣 人而不仁,疾之已甚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刚、毅、木、讷近仁。
孔子的常用经典语录
孔子是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以下是我整理的关于孔子的常用经典语录,欢迎阅读。
1、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2、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4、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同上)
5、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6、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同上)
7、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孔子经典语录
8、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9、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同上)
10、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11、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
1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同上)
1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1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同上)
15、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同上)
16、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
17、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同上)
18、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19、既来滑隐之,则安之。(论语·季氏)
20、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21、敏于事而慎于言。《论语·学而》
22、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23、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
24、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
25、敬鬼神而远之。《论语·雍也》
26、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语出。《论语·雍也》
27、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论语·述而》
28、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29、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
30、知者不惑,仁者信裤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
31、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
32、君子成人之美。《论语·颜渊》
33、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论语·泰伯》
34、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35、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36、小不忍则乱大谋。《论语·卫灵公》
37、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卫灵公》
38、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39、巧言令色,鲜矣仁!《学而》
40、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41、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42、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43、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44、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4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7、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48、《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49、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50、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相关阅读:孔子人物生平
贵族出身
孔子的祖上是宋国的贵族,先祖是商朝开国君主商汤。 周初三监之乱后,为了安抚商朝的贵族及后裔,周公以周成王之命封商纣王的庶兄微子启 于商丘建立宋国,奉殷商祀。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是孔子的十五世祖。六世祖得孔氏纯亏,称孔父嘉。孔父嘉是宋国大夫,曾为大司马,封地位于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后来在宫廷内乱中被太宰华督所杀。孔父嘉子木金父,木金父生孔防叔,孔防叔的孙子叔梁纥就是孔子的父亲,叔梁纥为避宋国战乱逃到鲁国的陬邑(今山东曲阜)定居,其官职为陬邑大夫。
圣人降世
叔梁纥的正妻施氏,生了九个女儿却没有一个儿子,小妾为他生了长子孟皮,孟皮有足疾,叔梁纥很不满意。 于是叔梁纥请求颜氏让她三个女儿之中的一个立为妾,颜氏念叔梁年老且性情急躁,于是征求三个女儿的意见。长女和次女都不同意,只有小女儿颜征在(颜徵在)愿嫁叔梁纥。
颜征在时年不满二十岁,而叔梁纥已经六十六岁, 年龄相差悬殊,两人为婚于礼不合,夫妻在尼山居住并且怀孕,故谓之“野合”。孔子在鲁襄公二十二年十月 (儒略历公元前年;格里历公元前年月日。关于孔子出生年月有两种记载,相差一年,一般依《史记·孔子世家》说。)申时于陬邑昌平乡诞生。
孔子生而七漏,头上圩顶(yú dǐng,意为头顶凹陷),而又因其母曾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
早年经历
鲁襄公二十四年(公元前年),孔子三岁的时候,叔梁纥病逝,葬于防。 叔梁纥死后,颜征在失去庇佑,被叔梁纥正妻施氏所逐,于是带孔子庶兄孟皮与孔子至曲阜阙里,过着清贫的生活。
鲁昭公五年(公元前年),孔子日见其长,已意识到要努力学习做人与生活之本领,所以称自己虽然已经十五岁了,但志向在于做学问。
鲁昭公七年(公元前年),孔子的母亲颜征在去世。这一年,季氏宴请士一级贵族,孔子去赴宴,被季氏家臣阳虎拒之门外。
鲁昭公九年(公元前年),孔子已经十九岁了,为了能够经常回到祖籍地宋国祭拜祖先,便迎娶了宋国人丌官氏之女为妻。-
步入仕途
鲁昭公十年(公元前年),亓官氏生子。据传此时正好赶上鲁昭公赐鲤鱼于孔子,故给其子起名为鲤,字伯鱼。 孔子自多岁起,就想走仕途,所以对天下大事非常关注,对治理国家的诸种问题,经常进行思考,也常发表一些见解。是年孔子开始为委吏,管理仓库。
鲁昭公十一年(公元前年),孔子改作乘田,管理畜牧。孔子小时候生活艰难,所以会干一些粗活。
鲁昭公十七年(公元前年),郯子来到鲁国朝见,孔子向郯子询问郯国古代官制。孔子开办私人学校,当在此前后。
鲁昭公二十年(公元前年),孔子到岁时,已有些名气,所以自称三十岁前后有所成就。 这一年,齐景公与晏婴来出访鲁国时召见了孔子,与他讨论秦穆公称霸的问题,孔子由此结识了齐景公。
鲁昭公二十四年(公元前年),孟懿子和南宫敬叔学礼于孔子。相传孔子与南宫敬叔适周问礼于老聃,问乐于苌弘。
鲁国内乱
鲁昭公二十五年(公元前年),鲁国发生内乱。鲁昭公被迫逃往齐国,孔子也离开鲁国,到了齐国,受到齐景公的赏识和厚待,甚至曾准备把尼溪一带的田地封给孔子,但被大夫晏婴阻止。
鲁昭公二十六年(公元前年),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说君王要像个君王,臣下要像个臣下,父亲要像个父亲,儿子要像个儿子。 孔子得到了齐景公的赏识,景公欲以尼溪之田封孔子,被晏子阻止。孔子在齐闻《韶》乐,如醉如痴,三月不知肉味。
鲁昭公二十七年(公元前年),齐国的大夫想加害孔子,孔子听说后向齐景公求救,齐景公说自己老了,不能用了。孔子只好仓皇逃回鲁国。
鲁昭公二十八年(公元前年),晋魏献子执政,举贤才不论亲疏。孔子认为这是义举,在近处不会埋没与自己亲近而有贤德的人,在远处不会埋没受人推举而有贤德的人,这可以说是仁义了。
鲁昭公二十九年(公元前年)冬天,晋国铸刑鼎。孔子认为晋国的灭亡,主要是因为统治者没有好的制度和法度。
鲁昭公三十年(公元前年),孔子已经岁了,孔子经过几十年的磨练,对人生各种问题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所以自称四十岁不疑惑。
出仕修经
鲁定公六年(公元前年),季氏家臣阳虎擅权日重。孔子称之为家臣掌政。 所以孔子不上任,退隐而修著《诗》、《书》、《礼》、《乐》,众多弟子跟着孔子走遍各国,跟随他学习。 阳虎想要见孔子,而孔子却不想见到阳虎,后来两人在路上相遇。阳虎劝孔子出仕,孔子没有明确表态,随后孔子被升为小司空。
鲁定公十一年(公元前年),孔子升为鲁国大司寇,摄相事,七日而诛少正卯,曝尸三日,鲁国大治。
离开鲁国
鲁定公十二年(公元前年),孔子为削弱三桓(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世卿,因为是鲁桓公的三个儿子的后代,故称三桓。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他们手中,而三桓的一些家臣又在不同程度上控制着三桓)采取了隳三都的措施,拆毁三桓所建城堡。后来隳三都的行动半途而废,孔子与三桓的矛盾也随之暴露。
鲁定公十三年(公元前年)春天,齐国送名美女到鲁国。季桓子接受了女乐,君臣迷恋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与季氏出现不和。孔子非常失望。不久鲁国举行郊祭,祭祀后按惯例送祭肉给大夫们时并没有送给孔子,这表明季氏不想再任用他了,孔子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离开鲁国,到外国去寻找出路,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旅程,这一年,孔子岁。
周游列国
鲁定公十四年(公元前年),孔子带领弟子离开鲁国来到了卫国。孔子在卫国被卫灵公夫人南子召见。孔子的弟子子路对孔子见南子这件事极有意见批评了孔子。郑国的子产去世,孔子听到消息后,十分难过,称赞子产是从古代流传下来的慈惠的人。
孔子带弟子先到了卫国,卫灵公开始非常尊重孔子,按照鲁国的俸禄标准发给孔子俸粟万,但并没给他什么官职,没让他参与政事。孔子在卫国住了约个月,因有人在卫灵公面前进谗言,卫灵公对孔子起了疑心,派人公开监视孔子的行动,因此孔子带弟子离开卫国,打算去陈国。
孔子路过匡城(今河南睢县)时,因误会被人围困了日,逃离匡城,到了蒲地,又碰上卫国贵族公叔氏发动叛乱,再次被围。逃脱后,孔子又返回了卫国,卫灵公听说孔子师徒从蒲地返回,非常高兴,亲自出城迎接。此后孔子几次离开卫国,又几次回到卫国,这一方面是由于卫灵公对孔子时好时坏,另一方面是孔子离开卫国后,没有去处,只好又返回卫国。
鲁定公十五年(公元前年),孔子离开卫国回到鲁国。
鲁哀公元年(公元前年),吴国使人聘鲁国,就“骨节专车”一事问于孔子。
鲁哀公二年(公元前年),孔子由鲁国来到卫国。卫灵公问阵于孔子,孔子婉言拒绝了卫灵公。孔子在卫国住不下去,离开卫国西行。经过曹国到宋国。宋司马桓魋讨厌孔子,扬言要加害孔子,孔子微服而行。
岁的孔子离开卫国经曹国、宋国、郑国至陈国,陈国于是派服劳役的'人将孔子师徒围困在半道,前不靠村,后不靠店,所带粮食吃完,绝粮七日,最后还是子贡找到楚人,楚国派兵迎孔子,孔子师徒才免于一死。
鲁哀公三年(公元前年),孔子六十岁,称自己这时候,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 孔子过郑到陈国,在郑国都城与弟子失散独自在东门等候弟子来寻找,被人嘲笑,称自己颓丧的样子如同丧家之犬。
鲁哀公四年(公元前年),孔子离开陈国,来到了蔡国。
鲁哀公五年(公元前年),孔子从蔡国来到叶国。叶国君主叶公向孔子问政,并与孔子讨论有关正直的道德问题。在离开叶国返回蔡国的途中,孔子遇到一位隐者。
鲁哀公六年(公元前年),孔子与弟子在陈国、蔡国之间被困绝粮,许多弟子因困饿而病,后被楚国人相救。由楚国返回卫国,途中又遇隐者。
鲁哀公七年(公元前年),孔子又回到卫国, 主张在卫国为政先要正名。
鲁哀公八年(公元前年),吴国讨伐鲁国,吴国战败。孔子的弟子有若参战有功。
鲁哀公十年(公元前年),孔子在卫国,孔子的夫人亓官氏去世了。
鲁哀公十一年(公元前年),齐国派师讨伐鲁国,孔子弟子冉求帅鲁师与齐战,获胜。季康子问冉有指挥才能从何而来,冉有说是向孔子学来的。岁的孔子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季康子派人以币迎孔子归鲁国。孔子周游列国年,至此结束。孔子仍有心从政,但仍是被敬而不用。 季康子欲施行田赋,孔子反对。对冉有说判断一个人的行为是不是君子的行为,应该用他的礼数来判断。施舍的时候,会从重付出。做事的时候,会中庸而行之。死的时候,会对自己薄葬。
回到鲁国
鲁哀公十二年(公元前年),孔子继续从事教育及整理文献工作。这一年冬天,孔子的儿子孔鲤去世了。
鲁哀公十三年(公元前年),孔子已经岁了,称自己这时候随心行事也可以不逾越规矩了。
身处乱世的孔子所主张的仁政没有施展的空间,但在治理鲁国的三个月中,使强大的齐国也畏惧孔子的才能,足见孔子无愧于杰出政治家的称号。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将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业上。孔子曾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入东周向老子请教。最终返回鲁国,专心执教。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先驱,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七十二,便是著名的七十二贤士。七十二人中有很多为各国高官栋梁,又为儒家学派延续了辉煌。这“七十二贤士”中,又数颜回是孔子最爱的弟子。
这一年,颜回先他而死,孔子十分悲伤,感慨到昔日曾跟随自己从陈国到蔡国去的学生,此时却都不在身边受教了。
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年)春天,西狩获麟。孔子认为这不是好征兆,说吾道穷矣。于是停止修《春秋》。同年六月,齐国陈恒弑齐简公,孔子斋戒沐浴三天,孔子见鲁哀公,请求鲁国出兵讨伐陈恒,没有得到支持。孔子又向季孙请求出兵,结果遭到拒绝。
驾鹤西归
鲁哀公十五年(公元前年),孔子另一得意门生子路死于卫国内乱,而且还被剁成肉酱。经过这一系列打击后,孔子知道自己时日不多。
鲁哀公十六年二月初四日(公元前年月日),子贡来见孔子,孔子柱杖依于门前遥遥相望。他责问子贡为何那么晚来见自己。于是叹息说泰山将要坍塌了,梁柱将要腐朽折断了,哲人将要如同草木一样枯萎腐烂了。孔子流下了眼泪,讲到天下无道已经很久很久了,没有人肯采纳自己的主张。自己的主张不可能实现了。夏朝的人死时在东阶殡殓,周朝的人死时在西阶殡殓,殷商的人死时在两个楹柱之间。昨天黄昏梦见自己坐在两楹之间祭奠,自己的祖先就是殷商人啊。-
鲁哀公十六年二月十一日(公元前年月日),孔子患病不愈而卒,终年七十三岁,葬于鲁城北泗水岸边。不少弟子为之守墓三年,唯独子贡为孔子守墓六年。弟子及鲁国人从墓而家者上百家,得名孔里。孔子的故居改为庙堂,孔子受到人们的奉祀。
孔子的经典语录
导语:我们都知道孔子是我们古代的一位圣人,他也留下了许许多多有哲理的话。那你都还记得哪些呢?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孔子的经典语录50句,希望对你有帮助!
1、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孔子
2、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孔子
3、巧言令色,鲜矣仁。——孔子
4、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孔子
5、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孔子
6、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孔子
7、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孔子
8、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
9、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10、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子
11、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孔子
1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13、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孔子
14、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孔子
15、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孔子
1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17、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俘不干盟,兵不逼好。——孔子
18、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孔子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孔子
19、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孔子
20、不迁怒,不二过。——孔子
21、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孔子
22、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矣。——孔子
23、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孔子
24、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25、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孔子
悔野26、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孔子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孔子
27、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孔子
28、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孔子
29、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孔子
30、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
31、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孔子
32、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孔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孔子
33、盖有不知而作者,我无是也。——孔子
34、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35、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孔子
36、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
37、不学诗,无以言。——孔子
38、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孔子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孔缓前雹子
39、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40、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见利思义,见危授命。——孔子
41、不学礼,无以立。——孔子
42、居是邦,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孔子
43、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孔子
44、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45、无欲速,无见小利。——孔子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孔子
46、苟正其身,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47、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孔子
48、君子之行也,度于礼。——孔子
49、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孔子
50、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孔子
结语:看完了以上我为你整理的关于孔子的经典语录,你是不是都记住了呢?我们所认识的孔子,是一位特别了不起扰帆的'伟人。孔子一生中有非常多的成就,也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如果你还想积累更多的经典语录,可以深入去了解。以上是我为你整理的关于孔子的经典语录,希望对你有帮助!
孔子 的名言20句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翻译:学习,并不断实践,有什么能比这更令人感源缓到愉快的吗?
出自:春秋.孔子《论语》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翻译:只学习不思考,容易迷惑不解。只思考不学习,很危险。
出自:春秋.孔子《论语》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翻译: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知!
出自:春秋.孔子《论语》
4、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翻译:聪敏好学,又能虚心地向地位低于自己的人请教,而不以为耻。
出自:春秋.孔子《论语》
5、温故而纳拆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温习过去的东西并且由其中获得新的领悟,过去的事是可以作为老师的。
出自:春秋.孔子《论语》
6、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翻译:父母活着的时,子女不远游外地;即使出远门,也必须要有一定的去处。
出自:春秋.孔子《论语》
7、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翻译:君子的心地开阔宽广,小人却总是心地局促,带着烦恼。
出自:春秋.孔子《论语》
8、言必信,行必果。
翻译:说话一定要诚信,做事一定要坚定果断。
出自:春秋.孔子《论语》
9、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翻译:自己所不想要的事物,就不要强加给别人。
出自:春秋.孔子《论语》
10、德不孤,必有邻。
翻译:品德高尚的人不会孤独,一定有志同道合的人和他做伴。
出自:春秋.孔子《论语》
1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而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的学说,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出自:春秋.孔子《论语》
1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实?交友是否守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出自:春秋.孔子《论语》
1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孔子说:“复习旧知识时,又能领悟到新的东西,就可以凭着做老师了。”
出自:春秋.孔子《论语》
1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孔子说:“读书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不读书,就无所的。”
出自:春秋.孔子《论语》
15、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译文:聪敏好学,又能虚心地向地位低于自己的人请教,而不以为耻。
出自:春秋.孔子《论语》
16、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译文:话一出囗,四匹马也追不回来。
出自:春秋.孔子《论语》
17、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译文:一国的军队,可以强行使它丧失主帅:一个男子汉,却不可以强行夺去他洞裂枣的志向。.
出自:春秋.孔子《论语》
18、道不同,不相为谋。
译文:志向主张不同,不在一起谋划共事。
出自:春秋.孔子《论语》
19、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译文:父母活着的时,子女不远游外地;即使出远门,也必须要有一定的去处。
出自:春秋.孔子《论语》
20、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译文:君子的心地开阔宽广,小人却总是心地局促,带着烦恼。
出自:春秋.孔子《论语》
关于孔子经典句子和简单介绍一下孔子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