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民间故事(春节的民间故事50字)

70 0 2024-03-18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春节的民间故事,以及春节的民间故事50字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春节的民间故事,以及春节的民间故事50字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春节有哪些传说故事?

关于春节的故事有很多版本,但是我相信大家都听说过最耳熟能详的一个传说故事:在上古时期,有一种怪兽就叫做“年”,体形象狗,每到现在农历大年三十的时候出来作乱。很多人受其侵害,人们一到每年这个时候都非常的害怕!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后来发现年怕爆竹爆炸时的声音,所以每到它要出来的时候人们就放爆竹吓它,叫它不敢下山害人。所以,人们就可以平安的度过这段时间了.而且由此就把这段时间叫做“过年”。不得不说,这个故事一直是我们童年的回忆。

当然还有很多很多的关于春节的故事,下面我为大家一一道来:

1、春节接财神的传说——春节接财神的日子是正月初五,传说这是财神的生日。出了初一,就要准备迎接财神。初四晚上,家家户户都会置办酒席,庆祝财神生日,迎接财神到来。这财神是谁呢?传说,宋朝时,民间认为宰相蔡京十分富有,就说他是财神降生,又因其生于正月初五,所以民间就将蔡京作为财神爷祭拜。后来蔡京倒了,民间就换了财神,宋朝国姓为赵,百姓就给财神起名为“赵玄坛”,然后加以敬拜。

2、腊八扰败配粥的故事——“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枯册天”,这是北方过年的歌谣,开始就是腊月初八,喝腊八粥。腊月初八喝腊八粥这个习俗并不是来源于民间,而是佛教。据说,佛教的创始者释迦摩尼出家修道,苦修六年,于腊月初八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于是其弟子为了铭记释迦摩尼为创立佛教所受的六年苦难,便在每年的腊月初八吃粥,腊八也成了“佛祖成道纪念日”。腊八是佛教的盛大节日,每到这天,有条件的寺庙都会举行浴佛会,制作腊八粥,供佛诵经,并将腊八粥赠送给前来祈求平安的普通民众。后来,这就传到民间成了习俗。

3、万年创历法的传说——万年历是中国古代传说中最古老的一部太阳历,一种历书,不是历法。传说古时候有个叫万历的年轻人,觉得当时的节令很乱,便想创缓指造一种准时、准确的方法。万历上山砍柴时受到树影和山崖上滴泉的启发,创造了测日影以定时刻的晷仪,以及计算时间的五层漏壶。万历知道当时的国君祖乙因为天时不确而发愁时,便毛遂自荐。祖乙听过万历的方法后便将其留下,希望万历能推算出准确的晨夕时间,创造历法,以福万民。几年后,祖乙去看望万历,看到测定天时的日月坛上刻录的天时诗,就知道立法已成。万年指着天象,对祖乙说:“新春复始,请陛下定个节日吧。” 祖乙说:“春为岁首,就叫春节吧。”据说这就是春节的由来。

4、北方老鼠嫁女的传说——是在正月二十五的晚上,这天夜里家家户户不开灯,全家人坐在一起,一声不吭,摸黑吃着面粉做的炒大豆、“老鼠爪爪”和“蝎子尾巴”。不开灯、不出声是为老鼠嫁女提供方便,怕惊扰了亲事。不知道你们那有没有这个习俗,我们这似乎并没有听说过这个习俗。

5、“年”兽的传说——传说古时候有一种叫做“年”的怪兽,凶猛十分,每到大年三十都会肆虐人间,吞吃牲畜,害人性命。后来有一个老神仙来到村子里,教人们驱赶“年”。“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所以家家户户每到春节,都会穿红新衣、贴大红年画、贴红纸、放爆竹,然后就演变成了过年的习俗。

6、过年放爆竹的传说——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过年放爆竹最初的用意就是驱散瘟、晦气,带来吉祥。据古籍记载,爆竹最初就带有神秘色彩,古时是一种驱邪的用品,野外露宿时也可以用它驱赶野兽。后来人们除了在春节,在其他盛大的节日和喜庆日子都会燃放爆竹,表示吉祥庆贺。

7、贴门神——古代神话说中有两员大将捉鬼、保平安,名神荼、郁垒,民间便由此用桃木板制作桃符,上写神荼郁垒名字或者刻画像,挂于家门口,镇邪恶、保平安。宋代时桃符变成了春联,一来不失其意,二来表达美好愿望,三来装饰美观。民间认为,门神是正气和武力的象征,可以驱散妖魔鬼怪。怒目圆睁、武器高大、成对,这就是门神的样子。唐朝以后,秦叔宝和尉迟恭因保卫唐太宗安然入睡,也成了门神。现在一般都是这两人,神荼郁垒倒是极为少见了。

8、贴春联的传说——春联最初的来源就是上面所说的神荼郁垒,五代时人们开始将连语代替神荼郁垒的名字,宋朝开始春联变得普遍,明清时期兴盛,据说朱元璋定都金陵后,命令全城百姓贴春联,还亲自出游欣赏,后来文人也将写对联当做文风雅事,成为社会时尚。

9、倒贴福字的传说——倒贴福字有恭亲王府说、慈禧太后说和朱元璋、马皇后说等三个传说,三个传说几乎无一例外都是下人、百姓不识字,导致倒贴了福字,但“福倒”谐音“福到”,所以传为一时佳话,流入民间。

10、熬年守岁的传说——大年三十晚上熬夜守岁的习俗现在是一去不复返了,几乎没有人家再过这个习俗。这个习俗的由来也是跟怪兽“年”有关。传说古时候,性情凶残的怪兽“年”每到大年三十都会到人间肆虐一次,于是百姓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后,就把大年三十晚上称作“年关”,晚上提前做好饭,家家户户围坐在一起,“躲”在屋里吃年夜饭,因为“吉凶未卜”,所以年夜饭都很丰盛。吃完饭后,大家都不睡觉,坐在一起闲聊壮胆。这就是大年夜熬年守岁的来由。

——相信大家一定有些故事还没听过吧,那么关于春节的一些故事就介绍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多多了解我们的传统节日文化!

春节故事简短五篇

春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有着非常多的民间传说。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些民间传说故事似乎正在被逐渐遗忘,我整理了几个关于春节的传说故事,一起来看看吧~

(1)、年兽的故事

年兽又称"夕"。是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中的恶兽,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年兽就会进攻村子,人们利用年兽的三大弱点,放爆竹(会吓坏年兽),贴春联,驱赶年兽的进攻,后来渐渐成为节日习俗,春节由此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之一。

(2)、舜继部落首领的故事

传说公元前2000多年的一天,舜(上古部落联盟首领)继部落联盟首领,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正月初一(岁首)。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

(3) 、祈福美好愿望的故事

过年的“年”字,就是年景好、五谷丰登的意思。几千年来,人们一直把农历收成好叫做“年成好”,把正月初一作为“年日”,棚贺每逢这一天,到处锣鼓喧天,喜气洋洋,以后人们就把这一天看做一岁之首,一年开始,成为中华民族乃至世界华人的一个最盛大的传统节日。

(4)、贴门神的故事

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有一个鬼域的世界,当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派和燃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后来就形成了春节贴门神的传统习惯。

(5)、春节接财神的传说故事

民间传说正月初五是财神的生日,过了年初一,就要接财神。在财神生日到来的前一天晚上,各家置办酒席,为财神贺辰。关于财神,民间有诸多传说:宋朝蔡京富有,民间传说他是富神降生,他恰生于正月出五,所以民间把他当作财神来祭把。后祭京被贬,民间另换财神,当时宋朝的国姓为赵,变给财神起了一个赵玄坛的名字加以敬拜。玄坛面似锅底,手执钢鞭,身骑黑虎,极其威武。除了赵玄坛被尊为“正财神”外,民间还有“偏财神”五显财神、“文财神”财帛星君和“武财神”关圣帝君的说法。

春节的由来

春节即中国农历新年,俗称新春、新岁、岁旦等,口头上又称过年、过大年,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尘虚祈岁祭祀演变而来。在古代,“岁”是一种收割和祭祀工具,“年”字表示庄稼成熟(年字最早的写法是一个人背负成熟的禾的形象)。人们以多种形式庆祝丰收、祭天祭祖、驱除鬼神,逐渐形成了过年的习俗,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关于春节的传说故事还有好多,无法一一讲述,它们都是集体心灵的提炼,无不具有心灵的启迪意义。故事一般都是讲给孩子听的,而春节最吸引人的是它是一个玩乐放松的节日,在紧张忙碌了一年之后,我们丢掉“盔甲”,回归家族,回归文化传统,回归本心,回归儿童,而故事就是这样一个好的载体,那里蕴藏着爱、激情和活力。

[img]

春节的由来和传说故事有哪些?

节日起源:

关于春节的起源有说法诸多,其中有几种较具代表性的说法。春节源于腊祭、源于灶辩余巫术仪式说、源于鬼节说等。其中最被普遍接受的说法是春节由虞舜时期兴起。

公元前2000多年的一天,舜继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

春节的传说故事:

现代民间习惯上把过隐滚春节又叫做灶宴过年,春节是家家户户团聚的日子。关于过年还流传着这样的传说:相传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它长时间住在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噬牲畜伤害人命。所以每年到除夕这一天,村里的人就带着家眷躲避年兽。

这年除夕,“年”兽闯进村。它看到一户人家烛火通明,门贴大红纸,“年”狂叫着扑过去。接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不敢靠近。这时,院门大开,只见老人身披红袍在院中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走了。这事很快就在别的村里传开了,大家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

从此以后,每年除夕之夜,家家户户都贴红对联、放爆竹,用来驱赶“年”兽。这个风俗越传越广,从此就有了“过年”。

春节民族特色:

朝鲜族受汉文化影响也有过春节的习俗。除夕全家守岁通宵达旦,耶琴和筒箫乐曲将人们带入新的一年。正月十五晚上举行传统的庆祝集会,由被推选出来的几位老人登上“望月架”,以先看到明月为福,意味他们的儿孙健康、进步、万事如意。随后,大家围着点燃的“望月架”,伴着长鼓、筒箫、唢呐乐曲翩翩起舞。

雅鲁藏布江中游地区,都有秋收前过“望果”节的传统。相传,这都是古代西藏六月过年的遗留。还有藏历十月过新年,源起于那些古老的时代。大约公元13世纪,萨迦王朝统治西藏的年代,藏胞便在藏历正月过年了。

关于春节的传说有哪些?

故事一:七郎射夕

传说古代有一只四角四足的恶兽——夕,当大雪封山,夕聚会到附近伤害乡邻找食物,每到腊月底,人们都整理衣物扶老携幼,到附近的竹林里躲避夕。 这年,村子人在准备避难时,一位好心的婆婆救了饿晕在路边的孩子,并带到竹林躲避夕。婆婆告诉孩子,夕追到这,看到人们在伐竹就匆忙走了。

孩子一思索,告诉大家,他有办法除掉夕,让大家多砍一些竹节带着,回家后各家的门外挂一块红布。

等到夕再次来袭,孩子出面吸引夕的注意,让村民往火里扔碎竹节,可大家因为害怕,都僵住了。这个瞬间“夕”用他的角把孩子挑了起来重重的陪腊甩在了地上。村民们听到孩子落地的声音反应过来,纷纷往火里扔起了竹节。由于是砍伐不久,湿湿的竹节遇到旺火纷纷爆裂,噼里啪啦的响了起来。“夕”听到这响声掉头鼠窜,没有再损坏村里的东西。

夕被吓跑了核镇,住户家因为门前挂的红条,夕没有进所以保住了,但是那个救了村庄的聪明孩子却死了。而这一天就是正月初一。这个聪明的孩子,他的名字叫做七郎。 因为“夕”没有死,所以每年的腊月三十,大家都守着碎竹节等待着,希望早日除掉“夕”。据说这就是除夕之名的由来,而挂红布、点竹节,逐渐演化为后世的贴福字、放炮竹。

故事二:熬年守岁

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

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守岁习俗兴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岁的诗文。“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故事三:春联门神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相传有一个鬼域的世界,当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

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

到了宋代,人们便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达自己美好心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又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两边,用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的美好心愿。为了祈求一家的福寿康宁,一些地方的人们还保留着贴门神的习惯。据说,大门上贴上两位门神,一切妖魔鬼怪都会望而生畏。

在民间,门神是正气和武力的象征,古人认为,相貌出奇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禀性和不凡的本领。他们心地正直善良,捉鬼擒魔是他们的天性和责任,人们所仰慕的捉鬼天师钟馗,即是此种奇形怪相。所以民间的门神永远都怒目圆睁,相貌狰狞,手里拿着各种传统的武器,随时准备同敢于上门来的鬼魅战斗。由于我国民居的大门,通常都是两扇对开,所以门神总是成双成对。

唐朝以后,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垒二将以外,人们又把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唐代武将当作门神。相传,唐太宗生病,听见门外鬼魅呼号,彻夜不得安宁芦氏滑。于是他让这两位将军手持武器立于门旁镇守,第二天夜里就再也没有鬼魅骚扰了。其后,唐太宗让人把这两位将军的形象画下来贴在门上,这一习俗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

春节的故事传说有哪些

春节是我国人民最重视的传纯早统节日,人们相信在此时吃些传统饮食,能给自己家人带来好运。春节对于中国人民来说是一个特殊的节日,春节也有很多民间传说,那么你了解哪些呢?

春节传说一:万年的故事

相传,在古时候,有个名叫万年的青年,看到当时节令很乱,就有了想把节令定准的打算。但是苦于找不到计算时间的方法,一天,他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树阴下休息,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他设计了一个测日影计天时的晷仪,测定一天的时间,后来,山崖上的滴泉启发了他的灵感,他又动手做了一个五层漏壶,来计算时间。天长日久,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轮回一次,天时的长短就重复一遍。

当时的国君叫祖乙,也常为天气风云的不测感到苦恼。万年知道后,就带着日晷和漏壶去见皇上,对祖乙讲清了日月运行的道理。祖乙听后龙颜大悦,感到有道理。于是把万年留下,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起日晷台和漏壶亭。并希望能测准日月规律,推算出准确的晨夕时间,创建历法,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有一次,祖乙去了解万年测试历法的进展情况。当他登上日月坛时,看见天坛边的石壁上刻着一首诗: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草木枯荣分四时,一岁月有十二圆。知道万年创建历法已成,亲自登上日月阁看望万年。万年指着天象,对祖乙说:“现在正是十二个月满,旧岁已完,新春复始,祈请国君定个节吧”。祖乙说:“春为岁首,就叫春节吧”。据说这就是春节的来历。

冬去春来,年复一年,万年经过长期观察,精心推算,制定出了准确的太阳历,当他把太阳历呈奉给继任的国君时,已是满面银须。国君深为感动,为纪念万年的功绩,便将太阳历命名为“万年历”,封万年为日月寿星。以后,人们在过年时挂上寿星图,据说就是为了纪念德高望重的万年。

春节传说二:饺子里放东西的故事

“为什么要在饺子里放东西呢?”老人的说法是:“过年赢个好彩头”。饺子里放东西这个习俗起源于晚期时期的慈禧太后,她是清朝晚期的实际统治者,她有一个习惯,每年大年三十,都领着皇后和众嫔妃们一起包饺子,说是捏住小人的嘴,让他们再也不能胡说八道。当然,说是亲自动手,但实际上还是太监和宫女代劳,她在旁边站着指挥指挥就行了。

慈禧太后参与的这锅饺子,她都会提一个要求:要把四只小金元宝包进去,看谁能吃到。那些伺候在一边的太监,都很有眼力见,他们会牢牢地记住哪个饺子是包了金元宝的,煮熟之后,捞起来奉给慈禧太后。慈禧太后每年吃饺子,都会吃出四个金元宝来,大家就赶紧在旁边贺喜,慈禧太后就会觉得自己中了彩头,很高兴,觉得自己很有福气。

1908 年,也就是慈禧太后去世的那年,很意外的,她只吃到了三只金元宝。可能是因为当时清朝快要灭亡了,她身边的太监们都不太负责任了,把第四只金元宝饺子捞给了当时的隆裕皇后侍迹。慈禧太后这下肯定该不高兴了,太后不高兴,后果很严重的,怎么办呢?

隆裕皇后很聪明,她偷偷地把金元宝塞给了管事的太监,太监又把金元宝偷偷放进锅里了,谎称是煮破了。慈禧太后一听,金元宝在锅里,没人抢自己的彩头,这才又高兴起来了。

春节传说三:年的故事

相传,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这种怪兽头长触角,尖牙利齿,凶猛异常。年兽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会上岸。

到了除夕这一天,年就会出现在各种地方去吃人,年兽凶猛异常,为了躲避它,人们只好在除夕之夜把老弱病残送到深山老林里避难,青壮年的男人留在家里拿着大刀锄头,把门反锁着,生怕被年给吃掉。 人们反锁着家门坐在一块,互相壮胆。当人们饿的时候,就开始做饭,切菜做饭的声音很大,不久之后年兽就来了。

看到屋内灯火通明,年兽兴奋不已就要冲进去,谁知道,突然一阵响声,看到里燃起一团火红篝火,原来是一堆竹子正在“噼噼啪啪”地作响。年兽看到后瑟瑟发抖。人们才发现年这种怪兽怕火光和声音。

于是在年兽将要到来的时候,人们提前贴红纸、挂红灯笼,放鞭炮来驱赶年兽。年兽被赶走以后,人们总会高兴地互道:“又熬过一个年了。”

老百姓为了纪念在这一天除掉了年兽,就把农历每年的最后一天叫“做谈雀除夕”,把新年的第一天叫作过年。

春节传说四:倒贴福字的故事

“福”字倒贴在民间有一则传说。明太祖朱璋当年用“福”字作暗记准备杀人。好心的马皇后为消除这场灾祸,令全城大小人家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门上贴上一“福”字。马皇后的旨意自然没人敢违抗,于是家家门上都贴了“福”字。其中有户人家不识字,竟把“福”字贴倒了。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发现家家都贴了“福”字,还有一家把“福”字贴倒了。皇帝听了禀报大怒,立即命令御林军把那家满门抄斩。马皇后一看事情不好,忙对朱元漳说:“那家人知道您今日来访,故意把福字贴倒了,这不是‘福到’的意思吗?”皇帝一听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场大祸终于消除了。从此人们过年便将福字倒贴起来,一求吉利,二为纪念马皇后。

春节传说五:年糕的故事

春秋战国时期吴国有一个大官叫伍子胥,他是吴王阖闾手下的重臣,还是姑苏城(现在的苏州)的营造者。当时为了防止外来者的侵略,伍子胥带人修起了著名的阖闾城,它就是姑苏城的前身。城修好后,伍子胥对心腹说:“我死后,如果国家遭难,人民受饥,可以在城门下掘土数尺,就可以找到食物。”

后来,伍子胥遭人陷害自杀身亡。越国乘机伐吴,战事连绵,当地饿殍遍野。危难时,有人想起了伍子胥生前的嘱咐,就暗中在城墙根下挖。这一挖不得了,原来城基是用糯米制成的砖石,人们把它挖出来制成食物,渡过了难关。这种食物就是年糕。

后来,人们就用糯米制成年糕来祭祀伍子胥,另外,年糕的发音跟“年高”一样,人们觉得吃年糕有“年年步步登高”的意思,觉得它是一种吉祥的食物。所以如今除了饺子外,很多人过年期间还会吃一种食物:年糕。

以上就是我了解的关于春节的故事传说了,小伙伴们,你们还知道哪些呢?在评论区里说一下吧。

关于春节的民间故事和春节的民间故事50字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