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诗原文(马诗原文及翻译注释)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马诗原文,以及马诗原文及翻译注释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 1、马诗李贺古诗原文及翻译
- 2、《马诗》原文
- 3、李贺 《马诗二十三首》(全文)
- 4、马诗的全诗是什么?
- 5、《马诗》全诗翻译及赏析
- 6、马诗全文是什么?
马诗李贺古诗原文及翻译
马诗李贺古诗原文及翻译如下:
1、原文。
《马诗》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2、翻译。
广阔的沙漠在月的映照下如铺上了一层霜雪,燕山之上悬挂着一轮如银钩(兵器)的弯月。何时能配上金饰的络头,在清爽的秋季里奔驰在沙场上。
3、作品注释。
大漠:广大的沙漠。燕山:在河北省,东西走向,构成了一些重要隘口,如古北口,喜峰口等。一说为燕然山,即今之杭爱山,在蒙古人民共和国西部。
何当:何时,何日。金络脑;即金络头,用尘吵黄金装饰的马笼头。踏:走,跑。此处有“奔驰”之意。清秋:清朗的秋天。
比喻弯月。宋李弥逊《游梅坡席上杂酬》之二:“竹篱茅屋倾樽酒,坐看银钩上晚川。”古人睡觉床上都有幔,睡觉时拉上,白天就用帘钩挂起在两旁(很像现在的蚊帐)。古人很有雅致,有时候就卧在床上赏景。秦观有词“宝帘闲挂小银钩”,当时月亮正巧出现在帘钩的位置,于是此人就把银色的月亮比作了帘钩。
作者简介:
李贺,字长吉。河南府福昌县昌谷乡(今河南省宜阳县)人,祖籍陇西郡。唐朝中期浪漫主义诗人,与诗仙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后世称李昌谷。李贺出身唐朝宗室大郑王(李亮)房,门荫入仕,授奉礼郎。仕途不顺,热心于诗歌创作。
作派坦侍品慨叹生不逢时、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反映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信绝社会剥削的历史画面。诗作想象极为丰富,引用神话传说,托古寓今,后人誉为“诗鬼”。27岁(一说24岁)英年早逝。
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
作为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代表人物,李贺与“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佛”王维齐名,留下了“黑云压城城欲摧”“雄鸡一声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著有《昌谷集》。
《马诗》原文
是(马 说) 韩 愈吧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氏肆岁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雹码无马。”呜呼!其真歼睁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img]李贺 《马诗二十三首》(全文)
李贺《马诗二十三首》
1、龙脊贴连钱,银蹄白踏烟。无人织锦韂,谁为铸金鞭。
2、腊月草根甜,天街雪似盐。未知口硬软,先拟蒺藜衔。
3、.忽忆周天子,驱车上玉山。鸣驺辞凤苑,赤骥最承恩。
4、此马非凡马,房星本是星。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
5、大漠山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路清秋。
6、饥卧骨查牙,粗毛刺破花。鬣焦朱色落,发断锯长麻。
7、西母酒将阑,东王饭已干。君王若燕去,谁为拽车辕
8、赤兔无人用,当须吕布骑。吾闻果下马凳肢,羁策任蛮儿。
9、飂叔去匆匆,如今不豢龙。夜来霜压栈,骏骨折西风。
10、催榜渡乌江,神骓泣向风。君王今解剑,何处逐英雄。
11、内马赐宫人,银鞯刺骐驎。午时盐坂上,蹭蹬溘风尘。
12、批竹初攒耳,桃花未上身。他时须搅阵,牵去借将军。
13、宝玦谁家子,长闻侠骨香。堆金买骏骨,将送楚襄王。
14、香襆赭罗新,盘龙蹙镫鳞。回看南陌上,谁道不逢春。
15、不从桓公猎,何能伏虎威。一朝沟陇出,看取拂云飞。
16、唐剑斩隋公,拳毛属太宗。莫嫌金甲重,且去捉颴风。
17、白铁锉青禾,砧间落细莎。世人怜小颈,金埒畏长牙。
18、伯乐向前看,旋毛在腹间。只今掊白草,何日蓦青山。
19、萧寺驮经马,元从竺国来。空知有善相,不解走章台。
20、重围如燕尾,宝剑似鱼肠。欲求千里脚,先采眼中光。
21、暂系腾黄马,仙人上彩楼。须鞭玉勒吏,何事谪高州。
22、汗血到王家,随鸾撼玉珂。少君骑海上,人见是青骡。
23、武帝爱神仙,烧金得紫烟。厩中皆肉马,不解上青天。
白话译文赏析:
1、首一个龙字已写此马非比寻常,又有背脊连钱图案之外观奇特,银蹄踏烟之体格矫健,终是良马无疑。可纵是良马,无人赏识,织得锦韂,铸成金鞭,又有何用,徒悲乎!
2、腊月,无草可食,唯有草根聊以充饥,却也深埋于盐雪之下。饥肠辘辘,哪管得入口是硬是软。如此境地,连草根都变成了甜的,可怎知,衔到的还是带刺的蒺藜。马之饥,还是人之饥,马之困,还是人之困。
3、忽然想起周穆王西域取玉,赤骥终于离开凤苑这游乐之地,有了一方展示神力之天地。羡慕,还是期盼?
4、房星,马星也。此马非凡马,乃天马,马星铸其精魂。三句中之瘦字尤其传神,于嶙峋瘦骨下,仍犹带铜声铿锵向前,神骏无比,马之精神可见一斑。大多诗本二句为房星本是星,偶见一处,为精,疑此谬矣,然似乎精字更为贴切。
5、大漠、白雪、弦月、高山,广袤而又略带寒意。在这盛产名马的燕然山中,良马自然是不甘寂寞,等待着佩戴金络脑,于一方空间驰骋飞腾。何当、快,迫切心情跃然纸上。
6、马之状,惨不忍睹!是对现实的无奈、未来的恐惧,还是一种警醒、告诫。
7、酒阑饭干之后,君王燕去,马曳车辕。君王之马当非凡马,然骏马岂能只于此种境况中为一个拖拉车辕的角色,谁字吼出了一腔不平!
8、果下马高三尺,乘之可于果树下行。奇骏之马,非刚健之人无以驾驭,下乘之马,蛮儿亦可驱使。此乃奇骏之士的傲世之言,亦有对吕布的思慕之情。
9、飂叔喜龙,豢龙,善待龙。如今飂叔匆匆而去,骏马无怙,西风霜重,栈坍骨折。古者,八尺以上为龙马。以龙喻马,骏马无疑,及其惨状,更痛人心。
10、霸王嫌粗镇已去,英雄难觅。神骓当风而泣,于何处逐英雄的大慨中,对明主的怀念感激乃赫赫然。
11、盐坂,因千里马拖盐车经过而得名。供宫女享乐的驽马,可以麒麟银鞯加身,芹粗甘食美物更不必说,待遇何其优也!而千里马,顶着午时烈日,蹭蹬于盐坂上,奄奄于风尘兮!对比强烈,意境鲜明。
12、批竹初攒耳,桃花未上身,马之轻骏。若有搅阵之用,当可借将军一臂之力。
13、游侠,身佩宝玦,更有侠骨长香。若有千金,换得骏骨,将欲乘之,赴我襄王之梦。
14、香幞赭罗,鳞蹬盘龙,一个新字,一个蹙字,更写奢华。心骄意矜于南陌,驽马逢春!
15、你如果不是跟随了恒公,焉能有降龙伏虎的赫赫伟绩。有朝一日,我从沟壑中腾空而出,自让你见识掠云飞驰的雄姿。羡慕,还是愤懑,无奈,还是自信,说不清。
16、唐剑斩了隋公,骏马归了明主。怎还会去计较金甲太重,只叹飘风太慢,待我疾驰追去。
17、白铁锉青禾,砧间落细莎,一生荆棘坎坷。叹韶华已尽,世人唯爱壮年小颈,年老力衰,长牙渐露,无法于金埒中射杀驰骋了。
18、伯乐,善相马。旋毛在腹,马千里者也。然,白草,萎草一般,尚要克扣,马纵有千里之能,又如何能跨越青山。
19、梁武帝萧衍造佛寺,命萧子云飞白大书曰萧寺。后世因亦称佛寺为萧寺。章台,秦宫殿。竺国之马,空有善相,驮经已矣,到不得章台。
20、燕尾重围,将军已有鱼肠宝剑,但需千里马助臂。将军,且看这边,看我眼中那熠熠神光。
21、仙人已去,腾黄暂系。须鞭玉勒吏啊,难道腾黄不用,你也就被贬谪到了这高州吗?
22、汉武帝时,方士李少君,死后百余天,有见其乘青骡行走水边。武帝闻言,开其棺,棺空。青骡,生前伴鸾驾,生后神仙列。
23、汉武帝痴心于神仙梦,炼丹也只得到缕缕紫烟。他不明白,厩中豢养的终不过是些肉马、凡马,压根就升不了天。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作者所处的贞元(785年-805年)、元和(806年-820年)之际,正是藩镇极为跋扈的时代,而“燕山”暗示的幽州蓟门一带又是藩镇肆虐为时最久、为祸最烈的地带,所以诗意是颇有现实感慨的。
思战之意也有针对性。平沙如雪的疆场寒气凛凛,但它是英雄用武之地。所以这两句写景,实际上是开启后两句的抒情,又具有兴起的意义。
李贺:
李贺(约公元791年-约817年),字长吉,汉族,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
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有《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等名篇。著有《昌谷集》。
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
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
留下了“黑云压城城欲摧”,“雄鸡一声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
李贺的诗作想象极为丰富,经常应用神话传说来托古寓今,所以后人常称他为“鬼才”,“诗鬼”,创作的诗文为“鬼仙之辞”。
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
李贺因长期的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元和八年(813年)因病辞去奉礼郎回昌谷,27岁英年早逝。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马诗二十三首
马诗的全诗是什么?
《马诗》原文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意思是: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如弯钩一般。何时才能受到皇帝赏识,给我这匹骏马佩戴上黄金打造的辔头,让我在秋天的战场上驰骋,立下功劳呢?
另外,《马诗》通过咏马、赞马或慨叹马的命运,以马喻人,来表现诗人的奇才异质、远大抱负以及不遇于时的感慨与愤懑。
扩展资料
作者简介
李团锋凳贺(790~816),唐代诗人,字长吉,祖籍陇西。李贺是唐宗室远支,其家世早已没落,生活困顿。李贺少年时就已才华横溢且勤奋苦学,但有人忌妒他的才华就毁谤说他父亲名晋肃,他应当避父讳不得参加进士科举考试。韩愈曾为此作《讳辩》一文,驳斥流言。但无奈李贺还是因此而仕途偃蹇,不能应试中第,只担任过从九品的小官。
李贺的诗作喜欢在神话故事、鬼魅世界里以大胆、诡异的想象,构造出虚幻迷离的艺术境界,抒发好景不长、时光易逝的感伤情绪,因其部分作品情调阴郁低沉,故李贺被后世称为“诗鬼”。
创作背景
作者李贺所处的唐代中后期,藩镇割据非常严重,中央政府对藩镇势力几乎无能为力。诗中的燕山代指河北幽州一带藩镇肆虐最为严重的地区,作者以咏马来表达希望建功立业,平定割据的理想,同时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作品赏析
这首诗主要运用比兴手法,借马抒情,通过咏马来表现志士的能力、抱负以及怀才不遇的感慨。
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极富边地特色的景物基戚,描绘出一幅宁静旷远的画卷。边地的燕山山脉连绵不绝,清秋的晚上,一弯明月悬挂天空;荒凉的沙漠戈壁平坦无垠,砂砾在月光映照下仿佛霜雪一般,给人清冷的感觉。“月似钩”中的“钩”是武器的一种,从弯月联想到武器的形象,说明诗中包含着作者疆场杀敌,报效国家的内心活动,战场环境恶劣,但却是英雄用武之地。这两句的背景描写,用了两个比喻,同时以景物引出抒情,又是运用了“兴”的手法。
网络图片,侵权即删
诗的后两句是抒发感情,诗人想象骏马何时才能披挂全副武装,装备起来驰骋疆场,建立功勋。因为当时边氛未靖,作者有才而不能伸,企盼建功立业而不被赏识,所以诗中既有郁郁不平的悲愤之气,又不免雄心勃勃,跃跃欲试,想要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金络脑”是贵重的装饰,象征的是受到重用。“何当”一词,强烈地传达了诗人的无限希冀之意。“快走踏清秋”一句,则形象地突出了轻骏矫捷的良马风姿,表达了作者苟能世用,致远不难的感慨。
文学常识
长吉体:李贺诗歌创作长于乐府,多表现政治上不得意的悲愤。在诗作中善于运用神话传说,熔铸词采,驰骋想像,创造新奇瑰丽的诗境,在诗史上独树一帜,其风格被称为“长吉体”。
成语典故
“呕心沥血”这个成语原是塌旅两个词,“呕心”两个字出自李贺的故事,“沥血”两个字出自韩愈的作品。
《新唐书·李贺传》中说,李贺从小就喜欢写诗,常常骑着驴到处游览,见到好的题材,便立刻动手记下来作为资料,放入随身携带的书囊中,回家后再将诗歌素材集写成篇。他的母亲知道儿子由于写诗过于勤奋而严重地损害了健康,便关切地说:“是儿要呕出心乃已耳”(这孩子要把心呕出来才肯罢休啊)!
“沥血”出自韩愈《归彭城》:“刳肝以为纸,沥血以书辞”。意思是割下肝来作纸,滴出血来作墨以书写诗文。
人们把“呕心”和“沥血”合在一起,表达费尽心思,用尽心血。现在也指认真从事教育事业,或苦心钻研科技、刻苦研讨技艺等。
李贺其他作品选读
马诗二十三首其四
唐·李贺
此马非凡马,房星本是星。
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
雁门太守行
唐·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马诗》全诗翻译及赏析
《马诗》全诗翻译及赏析 篇1
李贺《马诗二十三首》之五
大漠沙如雪, 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脊肆亩络脑樱森, 快走踏清秋。
注释:
①大漠:沙漠。
②燕山:燕然山,今蒙古人民共和国的杭爱山。大漠和燕山,俱是当时边塞争战之处,是良马、英雄绝好的用武之地。
③何当:何时。
④金络脑:络脑,络头、辔头。以金作络头,表示主人对马的宠爱、重视。
⑤清秋:天清气爽的秋天。
译文1:
广阔的沙漠在月的映照下如铺上了一层霜雪,燕山之上悬挂着一轮如银钩的弯月。何时能配上金饰的络头,在清爽的秋季里奔驰在沙场上。
译文2:
大漠里尘沙似雪,一弯如钩残月挂在燕山之上。何时才能骑上快马,在清秋时节尽情驰骋。
赏析
这首以马喻人,托物言志,抒发诗人怀才不遇,借良马希望带上金络头,以图得到重用,一显身手的心愿——广阔的沙漠,沙白如雪,燕山新月初上,其弯如钩,这种边塞争战之处,正是良马和英雄绝好的用武之地;然而,何时战马才能配上金络脑,快步驰骋在清秋的大地上?语言明快,风格健爽。一个“踏”字,仿佛听到了战马奔腾的声音,又好像看到战马风驰电掣的雄姿,给人以立体感。四句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景非实地,情是真情;情景相衬,鲜明地表达了诗人意图立功疆场的强烈感情。
一、二句展现出一片富于特色的边疆战场景色,如同运用赋的手法: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是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这幅战场景色,一般人也许只觉悲凉肃杀,但对于志在报国之士却有异乎寻常的吸引力。“燕山月似钩”与“晓月当帘挂玉弓”(《南园·寻章摘句老雕虫》)匠心正同,“钩”是一种弯刀,与“玉弓”均属武器,从明晃晃的月牙联想到武器的形象,也就含有思战斗之意。作者所处的贞元(785年-805年)、元和(806年-820年)之际,正是藩镇极为跋扈的时代,而“燕山”暗示的幽州蓟门一带又是藩镇肆虐为时最久、为祸最烈的地带,所以诗意是颇有现实感慨的。思战之意也有针对性。平沙如雪的疆场寒气凛凛,但它是英雄用武之地。所以这两句写景,实际上是开启后两句的抒情,又具有兴起的意义。
三、四句,诗人借马以抒情:“什么时候才能披上威武的鞍具,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驰骋,建树功勋呢?”《马诗·龙脊贴连钱》里说:“龙背铁连钱,银蹄白踏烟。无人织锦襜,谁为铸金鞭?”其中“无人织锦襜”二句的慨叹与“何当金络脑”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就是企盼把良马当作良马对待,以效大用。“金络脑”、“锦襜”、“金鞭”统属贵重鞍具,都是象征马受重用。这是作者渴望建功立业而又不被赏识所发出的嘶鸣。
《马诗》全诗翻译及赏析 篇2
马诗二十三首·其四
此马非凡马,房星本是星。
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
翻译
这匹马不像是人间的凡马,似乎是天上的房星下凡。
它看上去瘦骨磷峋,可你如果上前去敲一敲它的瘦骨,好像还能听见铮铮的'铜声。
译文
这匹马不像是人间的凡马,
似乎是天上的房星下凡。
它看上去瘦骨磷峋,可你如果上前去敲一敲它的瘦骨,
好像还能听见铮铮的铜声。
鉴赏
首句开门见山,直言本意,肯定并且强调诗歌所表现的是一匹非同寻常的好马。起句平直,实在没有多少诗味。
次句“房星本是星”,乍看起来像是重复第一句的意思。“房星”指马,句谓房星原是天上的星宿,也就是说这匹马本不是尘世间的凡物。如果这句的含义仅限于此,与首句几乎雹氏一模一样,那就犯了重沓的毛病。诗只四句,首句平平,次句又作了一次重复,那么这首诗就有一半索然无味,没有价值。但如细细咀嚼,便会发现第二句别有新意,只是意在言外,比较隐晦曲折。《晋书·天文志》中有这样一段话:“房四星,亦曰天驷,为天马,主车驾。房星明,则王者明。”它把“房星”和“王者”直接联系起来,就是说马的处境如何与王者的明暗、国家的治乱息息相关。既然马的素质好遭遇不好,那么,王者不明,政事不理的状况就不言可喻了。这是一种“渗透法”,通过曲折引申,使它所表达的实际意义远远超过字面的含义。
三、四句写马的形态和素质。如果说前二句主要是判断和推理,缺乏鲜明生动的形象,那么,后二句恰恰相反,它们绘声绘影,完全借助形象表情达意。李贺写诗,善于捕捉形象,“状难见之景如在目前”,这两句就是突出的例子。“瘦骨”写形,表现马的处境;“铜声”写质,反映马的素质。这匹马瘦骨嶙嶙,说明境遇不好。在常人的眼里,它不过是匹筋疲力尽的凡马,只有真正爱马并且善于相马的人,才不把它当作凡马看待。“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尽管它境遇恶劣,被折腾得不成样子,却仍然骨带铜声。“铜声”二字,读来浑厚凝重,有立体感。它所包含的意思也很丰富:铜声悦耳,表明器质精良,从而生动地显示了这匹马骨力坚劲的美好素质,使内在的东西外现为可闻、可见、可感、可知的物象。“素质”原很抽象,“声音”也比较难于捉摸,它们都是“虚”的东西。以虚写虚,而又要化虚为实,的确很不容易,而诗人只用了短短五个字就做到了,形象化技法之高妙,可说已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尤其可贵的是,诗歌通过写马,创造出物我两契的深远意境。诗人怀才不遇,景况凄凉,恰似这匹瘦马。他写马,不过是婉曲地表达出郁积心中的怨愤之情。
《马诗》全诗翻译及赏析 篇3
原文
腊月草根甜,天街雪似盐。
未知口硬软,先拟蒺藜衔。
翻译
寒冬腊月里,草根也发甜,京城道路上,白雪撒如盐。
不知自己嘴,是硬还是软,就是碰蒺藜,也要去吞衔。
注释
腊月:农历十二月。
天街:京城里的街道。
雪似盐:《世说新语·言语》:“
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蒺藜:植物名,实有刺。
鉴赏
李贺《马诗》是通过咏马、赞马或慨叹马的命运,来表现志士的奇才异质、远大抱负及不遇于时的感慨与愤懑,共二十三首。这是第二首。这首诗通过骏马在寒冬腊月里无草可食,饥肠辘辘,只能到白雪覆盖的土里寻找草根,这时连草根都变成了甜的,就算是碰到了带刺的蒺藜,也要把它吃掉。此诗表现了有志之士的穷苦困顿的遭遇和倔强不屈的性格。
马诗全文是什么?
《马诗》原文: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马诗》译文:
平沙覆盖着大漠,有如无边的积雪,月亮高悬在燕山上,恰似一把弯钩。什么时候我能给它带上金络头,飞快奔驰着,踏遍这清爽秋日时的原野!
词句注释
1、大漠:广大的沙漠。
2、燕山:在河北省。一说为燕然山,即今之杭爱山,在蒙古人民共和国西部。钩:古代兵器。
3、何当:什么时候。金络脑:即金络头,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
4、踏:走,跑。此处有“奔驰”之意。清秋:清朗的秋天。
出处:《全唐诗》——唐·李贺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作者所处的贞元(785~805)、元和(806~820)之际,正是藩镇极为跋扈的时代,诗中“燕山”暗示的幽州蓟门一带又是藩镇肆虐为时最久、宴缓为祸最烈的地带。
这是一组咏马诗,通过对马和与马有关的许多历史故事的咏叹,表现了英杰异士的抱负和愿望,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感叹和愤慨。合观组诗,浑然天成,紧紧围绕着主旋律弹奏;分而观之,每首又各有侧重而自成一体。
从明晃晃的月牙联想到武器的形象,也就含有思缓祥橘战斗之意。联系背景,即可知此诗意是颇有现实感慨的。思战之意也有针对性。平沙如雪的疆场寒气凛凛,但它是英雄用武之地。所以这两句写景,实际上是开启后两句的抒情,又具有兴起的意义。、
这首诗与《南园·男儿何不带吴钩》都是写同一种投笔从戎、削平藩镇、为国建功的热切愿望。但《南园十三首》是直抒胸臆,此诗则属寓言体或比体。直抒胸臆,较为扰团痛快淋漓;而用比体,则显得委婉含蓄,耐人寻味。而诗的一、二句中,以雪比喻沙,以钩比喻月,也是比;从一个富有特征性的景色写起以引出抒情,又是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马诗·大漠沙如雪
关于马诗原文和马诗原文及翻译注释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