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不释卷的成语故事100字(手不释卷的成语故事一百字)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手不释卷的成语故事100字,以及手不释卷的成语故事一百字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手不释卷的故事内容概括简短
手不释卷出处《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注引《江表传》。
成语故事
三国时,吕蒙是吴国的大将。
一次,他点兵3万,用船80余只袭击荆州。水手一律身着白衣,大批精兵埋伏在船舱里。黑夜,船到当阳江边,烽火台的汉兵厉声盘问。吴军诈称是商船,要求靠岸避风,汉兵信以为真。约至二更,船上吴军突然袭击,占据了烽火台。随后,吕蒙带兵长散森蚂驱直入,轻取荆州。
吕蒙冲埋作战勇猛,平时却不肯读书。孙权劝道:你读点历史和兵法,用兵更高明。孙权道:汉先武帝从前行伍出身,却‘手不释卷’。从此,吕蒙勤勉自学,受益匪浅。
手不释卷:手里不离开书本,形容读书勤奋。
吕蒙简介
吕蒙(178—219年),字子明,汝南富坡(今安徽阜南东南)人,三国时期吴国著名军事家。少依孙策部将邓当,当死,代领其部属。从孙权攻战各地,任横野中郎将。后随周瑜、程普等大破曹操于赤壁。
初不习文,受孙权之劝,多读史书、兵书,学识英博,鲁肃称其“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鲁肃卒,代领其军,袭破蜀将关羽,占领荆州。不久病死。
孙权与陆逊论周瑜、鲁肃及蒙曰:“……子明少时,孤谓不辞剧(剧,艰难、困苦)易,果敢有胆而已;及身长大,学问开益,筹略奇至,可以次于公瑾,但言议英发不及之耳。图取春如关羽,胜于子敬。”
[img]手不释卷的故事(100字左右)
吕蒙是三国时期吴国的一员大将,他小时候家徒四壁,没有钱读书,后来英勇善战当上了将军。吕蒙作战虽然很猛,但是因为目不识丁没有文化所以没办法把自已的经验用文字总结起来,孙权鼓励他去读书学点知识。
但是吕蒙说军人只要能上战场打好仗就可以了,读书练字是文人墨客的事情,另外他有很多军事需要处理没有时间用来读书,就一直推托。
孙权举了很多例子推心置腹地对他说:“曹操一把年纪了还是很好学;汉朝光武帝刘秀当兵的时候也手不释卷。我在年轻的时候努力的读了很多书,觉得自已有了很大的长进,你为什么不可持续发展寻求上进呢。
你年轻聪明,闷空如果能多读一些史书和兵书,一定能取得更大的成就。”吕蒙听了孙权的话以后非常感动,便抓时间开始学习《左传》《孙子》《史记》《六韬》等很多书籍。
因为吕蒙孜孜不倦的努力与坚持,没过多久,他能够引用很多古文来说话了,周围的人都说他不再是那个“吴下阿蒙”了。
吕蒙在后来的打仗与行军中灵活运用了很多文韬武略,有智有勇屡建奇功,最后成为了吴国赫赫有名的主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像吕蒙那样蚂凳瞎知道正确的做法后要立即改正。
扩展资料
【成语释义】:意为书本不离手,借以形容十分勤奋好学。
【出处】:《三国志·吴书·吕蒙传》
【近义词】:学而不厌、爱不释手
【反义词】: 不学无术
【粗册造句】:
1、哥哥正准备考研究生,一天到晚手不释卷。
2、这本书多么吸引人啊,谁读都会手不释卷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手不释卷
成语故事:手不释卷
故事一:
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没有文化知识,孙权鼓励他学习史书与兵法。吕蒙总是推说军队事多没有时间学习,孙权说:“时间嘛,要自己去挤出来。从前汉光武帝在 行军作战的紧张关头,手里还总是拿着一本书不肯放下来呢!为什么你就没有时间呢?”
停了停, 孙权又说:“你的事情总没有我多吧?我并不是要你去研究学问, 而只是要你翻阅一些古书,从中得到一些启发罢了。”吕蒙问:“可我不知道应该去读哪些书?”
孙权听了,微笑着说:“你可以先读些《孙子》、《六韬》等兵法书, 再读些《左传》、《史记》等一些历史书,这些书对于以后带兵打仗很有好处。”
吕蒙听了孙权的话,回去便开始读书学习,从此手不释卷,并坚持不懈。最后做了吴国的主将,有勇有谋,屡建奇功。
故事二:
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曹操死后,曹丕继位为魏王,不久即自立为帝。曹丕在政治的抱负和成就上虽远不及曹操,但对于文学的重视,则不在其父之下,《典论·论文》记载:“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可见一斑。
曹丕写过许多的诗歌、散文、辞赋,其中《典论·论文》更是开我国文学批评的先河。曹丕对于文学的爱好,实有家学渊源。父亲曹操不但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著名的诗人;弟弟曹植的文采则更是不在话下,被后人誉为”才高八斗”。父子三人对当时文学的蓬勃发展,更是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曹丕在《典论·自叙》一文里记述了父亲曹操勤于治学,即使身在军队之中,军务繁忙之际,仍随时拿着书本阅读,以充实自己,并常跟曹丕说,一个空氏人年轻的时候学习容易、思虑专一,但等到长大,就容易忘记所学。曹丕以父亲的话自我勉励,即使年长之后,仍旧不断努力学习。
扩展资料:
手不释卷的近义词:学而不厌、爱不释手。
1、学而不厌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是xué ér bú yàn。意思是学习没有满足的时候,比喻非常好学。
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满足,要认真学习一点东西,必须从不自满开始。对自己,“学而不厌”,对人家,“诲人不倦”,我们应取这种态度。(毛泽东——《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
2、爱不释手,亦作“爱不忍释”。谓喜欢得舍不斗滑散得放手。
虽是不合他的路数,可奈文有定评,他看了也知道爱不释手。(清文康《儿女英雄让核传》第三十五回)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手不释卷
手不释卷的故事内容
手不释卷成语故事 篇1
手不释卷这段故事,原文见《三国志·吴志·吕蒙传》裴松之的注文。
三国时,吴国的大将吕蒙,行伍出身,读书很少。孙权见他年轻有为,而且身当要职,劝他要多读些书,以增长知识。吕蒙想:读书是文人学者们的事,领兵上阵的人只要能打胜仗就行,哪里要读什么书呢?便推托道:“军队里事情太忙,没有空闲时间读书
孙权听了,很严肃地跟他谈了半天,说:“你说事情忙,难道比我还要忙吗?我少年时代,就曾读过一些经书,后来主持国家军政大计,又在百忙之中陆续读了一些历史和兵法的书箱,自己觉得很有长进,对做事情也很有益处5像你这样的青年,聪明,记性好,如果认真读书,特别是多读些历史和兵法,那一定能够取得更大的收获和成就。”孙权还举了两个好学的.军人为例,说:“光武(即汉光武帝刘秀)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孟德(即曹操)也是老而好学,你为什么不能自求上进呢?"
吕蒙很受感动,从此勤奋读书,努力自学,终于成为一代名将。
手不释卷成语故事 篇2
【拼音】
shǒu bù shì juàn
【解释】:
释:放下;卷:指书籍。书本不离手。形容勤奋好学。
【出处】:
《三国志·吴书·吕蒙传》注引《江表传》:“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
【故事】:
三国时,吕蒙是吴国的大将。
一次,他点兵3万,用船80余只袭击荆州。水手一律身着白衣,大批精兵埋伏在船舱里。黑夜,船到当阳江边,烽火台的汉兵厉声盘问。吴军诈称是商船,要求靠岸避风,汉兵信以为真。约至二更,船上吴军突然袭击,占据了烽火台。随后,吕蒙带兵长驱直入,轻取荆州。
吕蒙并启作战勇猛,平时却不肯读书。孙权劝道:“你读点历史和兵法,用兵更高明。”孙权道:“汉先武帝从前行伍出身,却‘手不释卷’。”从此,吕蒙勤勉自学,受益匪浅。
手不释卷成语故事 篇3
手不释卷的故事【释义】卷:指书。
手中的书不肯放下来,比喻抓紧时间勤学,或看书着了迷。
【出处】晋·陈寿《三国志·吴书·吕蒙传》汪引《江表传》。
吕蒙是三国时东吴的一员大将。
从小食不果腹,没有念过几天书。
但从军后,冲锋陷阵,屡立战功,可由于没绝行如有文化,却无法记录成功的战例。
有一天,吴主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是一员大将,掌权管事,更应该好好地读一些书,增长自己的才干。
吕蒙一听主公要他学习,便为难地推托说:“军队里的事情又多又杂,都要我亲自过问,恐怕挤不出时间来读书啊!”孙权说:“你的事情总没有我多吧?我并不是要你去研究学问,当专家,而只是要你翻阅一些古书,从中得到一些启发罢了。
你很聪明,更应该读些书。
吕蒙问:“可我不知道应该去读哪些书?”孙权听了,微笑着说:“你可以先读些《孙子》、《六韬》等兵法书,然后再读些《左传》、《史记》等历史书,这些书对于以后带兵打仗很有好处。
过了一会儿,孙权又说:“时间嘛,要自己去挤。
从前汉光武帝在行军作战的紧张关头,手里还总是拿着一本书不肯放下来呢!你们年轻人更应该忙中偷闲多读点书。
吕蒙听了孙权的话,回去便开始读书学习,坚持不懈。
同时他还研究评论书中的一些观点。
这样他的见解也越来越精辟,有时连当时那些学识渊博的人也自叹不如了。
吕蒙通过一段时间学习后,和鲁肃共同成为吴国的重要将领。
手不释卷的主人公是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这个成语出自《三国志·吴书·吕蒙传》,是指手里拿着书不放下,形容一个人读书非常认真,非常好学。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没有文带芹化知识,孙权鼓励他学习史书与兵法。吕蒙听了孙权的话,回去便开始读书学习,从此手不释卷。
关于手不释卷的成语故事100字和手不释卷的成语故事一百字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