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与谁有关(谁跟清明节有关)

56 0 2024-03-19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清明节与谁有关,以及谁跟清明节有关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清明节与谁有关,以及谁跟清明节有关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关于清明节的来历 清明节的来源与谁有关

关于清明节的来历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厅键者亲去请。

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清明节的来源与谁有关

清明节的来源与介子推有关。春秋时晋文公重耳流亡,途中又累又饿,随臣介子推从大腿上割下一块肉,为重耳煮汤扮薯,重耳得知后感激涕零。晋文公即位后封赏群臣时忘了介子推,介子推则不慕名利隐居绵山。重耳追悔莫及,火烧绵山以寻找,事后却发现介子推背着老母死在一棵枯柳下,并留下遗言:“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亮含将当天定为寒食节,第二年晋文公登山祭奠,柳树竟然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以寒食后一天为清明。

经过两千多年的演变,清明节已经超出节气的意义,具有极为丰富的内涵。各地都发展出了不同习俗,而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

扫墓源自商朝,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到唐朝才开始盛行,并相传至今。从唐朝开始,上至君王大臣,下至平头百姓,都要在这一节日祭拜先人亡魂。扫墓时首先要整修坟墓,主要是清除杂草,培添新土。

这种仪式,一方面可以表达祭祀者对亡人的孝敬和关怀;另一方面,古人认为祖先的坟墓和子孙后代的兴衰祸福有着密切联系,所以培墓是极为重要的祭奠仪式。

[img]

清明节与那个历史人物有关?

清明节:清明节是怎么来的?历史上都有哪些习俗呢?

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还要从古代的寒食节说起。

寒食,顾名思义就是禁火,不生火做饭,吃冷食。寒食节的由来,最为广泛的说法是为了纪念旦模介子推。相传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而流亡他国,追随他的人中就有介子推。在流亡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取得了晋国的政权,成为历史上有名的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重耳当上国君后,遍行封赏,却把介子推落下了。于是,介子推带着他的母亲到绵山隐居。晋文公悔悟,邀其出山,介子推不从,晋文公乃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与其母抱木而死。晋文公将其葬于绵山,并下令在介子推的死难之日禁火寒食。

然而,寒食祭奠介子推之说,大致源于东汉桓谭的《新论》。尽管《左传》中提及介子推隐居绵山,晋文公封山一事,却没有关于烧山和寒食的说法。《史记》也是如此。其实,寒食节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据《周礼·秋官·司寇》记载,周王朝有个管理火种的官员司烜氏,每到仲春时节,他便敲着木铎告诫人们,要严格遵守用火禁令。实际上这是古人对季节变化的认识,由于春季气候干燥,不仅人们保存的火种容易引起火灾,而且春雷也易引起山火。为防止火灾的发生,人们要把上一年传下来的火种全部熄灭,即“禁火”。寒食节一过,则重新点燃火种,称之为“改火”。

寒食节最初时只是禁火、吃冷食物,在后来模扮缓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插柳、荡秋千、放风筝、蹴鞠等习俗。以寒食为题的古诗词非常多,如唐韩翃的《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唐罗隐《寒食日早出城东》:“青门欲曙天,车马已喧阗。禁柳疏风雨,墙花拆露鲜。向谁夸丽景,只是叹流年。不得高飞便缺行,回头望纸鸢。”

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也就是说,自上一年的冬至向后数105天便是寒食节,所以寒食节又称“百五节”。前面提到,清明是冬至后的第106天,由于二者的日期接近,到了唐代,寒食节与清明节就合而为一,并成为国家的法定假日。寒食节的上述习俗也融入到清明节而得以延续,其中最主要的是扫墓祭祖和踏青。

清明节和谁有关系 清明节的历史人物有哪些

导读:很多节日都流传着神话传说,有些故事与历史上的某个人物有关,比如端午节就与屈原有关,中秋节和朱元璋有关,清明节也是一个传统节日,那么清明节和谁有关系呢?想知道清明节的历史人物有哪些,就来瞧瞧我的介绍吧。

清明节和介之推有关。

重耳是春秋时期有名的霸主,但是在他成名之前,也有一段心酸的往事。当年他的父亲宠爱骊姬和少姬两个美人,后来骊姬胜出,晋献公被骊姬完全迷惑。骊姬生下儿子后,便鼓动晋献公封自己的儿子为太子,并对其他的几个皇子赶尽杀绝。晚年的晋献公十分昏庸,万事全听骊姬的,重耳没办法,只好四处逃命。

当时跟着他一起逃跑的还有手下的几个随从。这些人对重耳是忠心耿耿,尽管重耳已经是亡命徒,他们却仍然将他看做太子一般照料。有一次在走了几天几夜后,重耳体力不支,再加上好几天没吃一顿饱饭,眼见着奄奄一息。这时他手下的一个随从叫介子推,他没有丝毫犹豫将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了下来,又从附近找来一些野菜和肉一起熬成汤让重耳吃了,这才救活了他的命。事后,重耳十分的感激,并承诺有朝一日自己上位一定要好好回报介子推。

最后重耳顺利的当上了国君,但此时的他却对介子推记不起来了。还是周围有人提醒他,他才想起来。于是他命人去请介子推,要封他做大官。可此时的介子推早已看透官场,不想再卷入是是非非中来,于是便对重耳派来的人避而不见。为了让重耳死心,他背着自己的老母亲到山林里隐居起来,不问世事。

晋文公苦于无氏指奈,一心想要报当年的割肉之恩,他听了一个下属的建议,用放火烧山的办法,将介子推引出山来。没想到介子推誓死不从,最后和老母亲被活活烧死在一棵柳树下。听闻死讯的晋文公痛悔不已,为了纪念介子推,他命令介子推的忌日这天为寒食节,也就是说在这一天谁都不许烧火。

到了来年,晋文公再次来祭拜他时,却发现那棵柳树长出了新枝,于是他命这天为清明节,一直流传到了现在。

清明节都干什么

清明节是一个充满乡愁的节日,它融合了上思节和寒食节的礼仪和习俗。同时,由于清明节的气氛,清明节也是徒步旅行、徒步旅行和亲近大自然的节日。应该说清明节是一个充满民族色彩的歼缺配节日。这不仅是悼念亲人的节日,也是欢笑的节日。

清明节在其历史发展中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由于地区不同,全国各地的风俗、内容和细节也不同。虽然节日活动因地区而异,但扫墓、祭祖和郊游是常见的基本仪式主题。清明节期间,无论人们身在何处,他们都会回到家乡纪念祖先,向祖先致敬。

在清明节期间,人们也选择放风筝来表达他们的想法。古人认为,如果一个人生病或不幸,他可以把疾病写在风筝上,把它高高地挂在空中,割断绳子,疾病和坏事就会被风筝带走,这在当时不仅是一种放松的娱乐活动,也是一种在当时极富蛊惑力的巫术做法。

与放风筝相似的是,古人曾把清明节称为秋千节,所以你也可以选择在清明节期间荡秋千,这也是清明节习俗的一扮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用于人们的娱乐。

祖先信仰和祭祀文化是清明节形成的重要因素。清明节是信仰和家庭伦理传承的重要载体。清明祭是一种文化的表达,也是表达对祖先的感激和亲密人际关系的重要方式。清明扫墓、祭祖和踏青已经成为一个固定的仪式主题。

关于清明节与谁有关和谁跟清明节有关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