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故事集(伊索寓言是什么寓言故事集)

67 0 2024-03-19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寓言故事集,以及伊索寓言是什么寓言故事集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寓言故事集,以及伊索寓言是什么寓言故事集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寓言故事有哪些100个

寓言故事有:

1、守株待兔:

古时候,有一个种田的人在田里干活,突然从树林里窜出一只兔子,一下撞在树桩上死了。那个种田人急忙跑过去,乐滋滋地把兔子捡回家去了。从此以后,他丢下了锄头,整天坐在树桩旁等着,看还有没有兔子撞死在树桩上。最后,他的庄稼全都枯死了。

2、掩耳盗铃:

从前有一个人,看见人家大门上挂着一个铃铛,想把它偷走。他知道铃铛只要用手一碰,就会丁零地响起来。可是他想自己捂住耳朵不就好了嘛,没想到手刚碰到铃铛,迟宽他就被人发觉了。

3、画龙点睛

南朝梁代著名书画家张僧繇特别擅长画龙,梁武帝在金陵孝局建安乐寺,让张僧繇在墙上画龙,他画了四条龙栩栩如生,但都没有点眼睛。众人不解,怂恿他点上龙眼,他刚刚点了两条龙的眼睛,顿时闪电四起,两条龙腾空而去。

4、入木三分

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王羲之7岁时开始练习书法,他练字十分刻苦,经常在水池边练字,池水都染黑了。33岁时写《兰亭集序》,37岁写《黄庭经》,后来因更换写字的木板,工匠巧旦让发现王羲之笔力强劲,字迹已透入木板三分深。

5、胸有成竹

宋朝文人画家苏轼和文同都擅长画竹,苏轼习惯画墨竹,认为画竹必先成竹于胸中。文同在自家宅前种了很多竹子,每天观察竹子的成长变化,因此画出的竹子各具形态,栩栩如生。画家晁补之称赞文同画竹是“成竹已在胸”。

[img]

给我找20个寓言故事

一、掩耳盗铃

出自《吕氏春秋》原为“掩耳盗钟”,范氏灭亡了,有人趁机偷了一口钟。

想要背着它逃跑,又背不动,于是用锤子把钟砸碎,刚一砸,钟就发出了很大的声响,他生怕别人听到钟声,把钟抢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耳朵捂住。

他以为捂住自己的耳朵,别人就听不到了。最终也被别人抓获了。

寓意:如果对客观存在的现实不正视、不研究、采取闭目塞听的态度的话,最终便会自食其果。

二、夜郎自大

出自《史记 西南夷列传》滇王同汉朝的使者说道:“汉朝和我国相比,哪个更大?”汉朝使者到达夜郎,夜郎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这是因为道路不通的缘故,各自以为自己是一州之主,不知道汉朝的广大。

寓意:比喻骄傲无知的肤浅自负或自大的行为。

三、揠苗助长

出自《孟子 公孙丑上》古时候宋国有个人,嫌禾苗长得太慢,就一棵一棵地往上拔一点,回家还夸口说:“今天我帮助禾苗长高了”。

他儿子听说后,到地里一看,禾苗都已经死了。

寓意: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四、画蛇添足

出自《战国策》楚国有一个人请人喝酒,酒少人多,大家约定:在地上画蛇,谁先画好,谁喝酒。

一个人最先画好了,左手拿过酒准备喝纤正李,同时用右手为蛇画脚,并说:“我还能给蛇画脚呢!”脚还没有画完。

另一个人已经把蛇画好,说:“蛇本来是没有脚的,你怎么给他添上脚了呢?”于是,拿过酒,一饮而尽。

寓意:比喻做多余的事情,反而弄巧成拙。

五、杯弓蛇影

出自《晋书

乐广传》乐广在河南做官,曾经有一个特别亲密的朋友,分别很久也没来看他,乐广就问朋友为什么不来的原因。

朋友回答说:“前些日子到你家做客,承蒙你给我喝酒,但我端起酒杯,看见杯中有一条蛇,心里十分恶心,不喝吧,对朋友不尊敬,喝了以后,就得了重病。”

乐广想到可能是墙上挂着的那只弓,弓上有一条用漆画的蛇毁迟。

杯中的影子就是弓了。于是乐广再次邀请朋友喝酒,还是在原来的地方。

乐广问朋友“看见了什么?”

朋友回答:“跟上次一样,有一条蛇”。于是乐广就告诉了他其中的原因,朋友心情豁然开朗,病也就好了。

寓意:比喻疑神疑鬼,自相惊扰。

六、守株待兔

出自《韩非子 五蠹》传说战国时期宋国有一个农夫,看见一只兔子撞在树桩子清档上死了。

他便放下手中的农具在那里等待,希望能再次得到撞死的兔子,导致兔子也没有得到,庄稼也荒芜了。

寓意:比喻不主动的努力,而存万一的侥幸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收获。

儿童寓言故事50则

1、河边的苹果    

一位老和尚,他身边聚拢着一帮虔诚的弟子。这一天,他嘱咐弟子每人去南山打一担柴回来。弟子们匆匆行至离山不远的河边,人人目瞪口呆。只见洪水从山上奔泻而下,无论如何也休想渡河打柴了。无功而返,弟子们都有些垂头丧气。

唯独一个小和尚与师傅坦然相对。师傅问其故,小和尚从怀中掏出一个苹果,递给师傅说,过不了河,打不了柴,见河边有棵苹果树,我就顺手把树上唯一的一个苹果摘来了。后来,这位小和尚成了师傅的衣钵传人。

2、小公鸡和小鸭子

有一天,小鸭子与小公鸡一起出去玩,它们走进草堆里。小公鸡找到许多虫子,吃得非常高兴。而小鸭子却捉不到虫子,急得哇哇直叫。小公鸡看见了,一捉到虫子就叫小鸭子来吃。它们走到小河边,小鸭子说:“公鸡哗孙圆弟弟,我到河里捉鱼给你吃。”小公鸡说:“我也去。”小鸭子说:“不行,不行,你不会游泳,下去会被淹着的!”小公鸡不信,偷偷地跟在小鸭子后面下了水。

小鸭子正在水里捉鱼,忽然,听见小公鸡在喊救命。于是,它飞快地游到小公鸡身边,让小公鸡坐在自己的背上。小公鸡上了岸,笑着凯兆对小鸭子说:“鸭子哥哥,谢谢你。”

3、小猴子掰玉米

有一天,一只小猴子下山来。它走到一块玉米地里,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非常高兴,就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小猴子扛着玉米,走到一棵桃树下。它看见满树的桃子又大又红,非常高兴,就扔了玉米去摘桃子。小猴子捧着几个桃子,走到一片瓜地里。它看见满地的西瓜又大又圆,非常高兴,就扔了桃子去摘西瓜。

小猴子抱着一个大西瓜往回走。走着乱塌走着,看见一只小兔蹦蹦跳跳的,真可爱。它非常高兴,就扔了西瓜去追小兔。小兔跑进树林子,不见了。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去。

4、笨狼阿灰

笨狼阿灰经常想歪点子欺负其他小动物,还得意洋洋。这一天,笨狼阿灰又吓唬小公鸡,说要吃掉他。小公鸡请求阿灰晚上再来,笨狼同意了。小动物们知道了,一起来帮小公鸡想办法。大家在小公鸡的家里布置了一些特别的陷阱。小狗说:“小公鸡,这下你可不用害怕了。”笨狼阿灰一走进小公鸡家就掉进了陷阱里,大家高兴得拍手称快。

5、圣母的小酒杯 

从前,一辆装满酒的车陷在路上了,车夫使尽了全身力气,车子仍是纹丝不动地陷着。这时圣母恰巧打这儿经过,她看到这可怜的人给难住了,便对他说:“又累又渴,给我一杯酒,我会把你的车子弄出来的。”

“我很乐意,”车夫回答道,“可我手头没有杯子来给你斟酒呀!”于是圣母摘下了一朵带红条的小白花,给了马车夫,这花叫野旋花,很像一只玻璃杯。车夫斟上满满一杯酒,圣母喝完后,车子就出来了,车夫可以继续赶路了。从此这种小花便一直被人称作“圣母的小酒杯。

经典寓言故事集锦(5篇)

【 #儿稿模童故事# 导语】寓言是用比喻性的故事来寄托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的文学体裁,字数不多,但言简意赅。寓言的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动物,也可以是植物等。寓言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情节高度凝练的故事中得到揭示。下面是 无 整理分享的经典寓言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1.经典寓言故事:亡羊补牢

从前有一个牧民,养了几十只羊,白天放牧,晚上赶进一个用柴草和木桩等物围起来的羊圈内。

一天早晨,这个牧民去放羊,发现羊少了一只。原先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间有狼从窟窿里钻了进来,把一只羊叼走了。

邻居劝告他说:“赶快把羊圈修一修,堵上那个窟窿吧。”

他说:“羊已经丢了,还去修羊圈干什么呢”没有理解邻居的好心劝告。

第二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又少了一只羊。原先狼又从窟窿里钻进羊圈,又叼走了一只羊。

这位牧民很后悔没有认直理解邻居的劝告,去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于是,他赶紧堵上那个窟窿,又从整体进行加固,把羊圈修得牢牢实实的。

从此,这个牧民的羊就再也没有被野狼叼走过了。

牧民的故事告诉我们:犯了错误,遭到挫折,这是常见的现象。只要能认真吸取教训,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就能够避免继续犯错误,遭受更大的损失。

2.经典寓言故事:狐假虎威

从前在某个山洞中有一只老虎,因为肚子饿了,便跑到外面寻觅食物。当他走到一片茂密的森林时,忽然看到前面有只狐狸正在散步。他觉得这正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于是,便一跃身扑过去,毫不费力的将他擒过来。

可是当它张开嘴巴,正准备把那只狐狸吃进肚子里的时候,狡黠的狐狸突然说话了:

‘哼!你不要以为自我是百兽,便敢将我吞食掉;你要明白,天地已经命令我为王中,无论谁吃了我,都将遭到天地极严厉的制裁与惩罚。’老虎听了狐狸的话,半信半疑,可是,当它斜过头去,看到狐狸那副傲慢镇定的样貌,心里不觉一惊。原先那股嚣张的气焰和盛气凌人的态势,竟不知何时已经消失了大半。虽然如此,他心中仍然在想:我因为是百兽,所以天底下任何野兽见了我都会害键碧缓怕。而他,竟然是奉天帝之命来统治我们的!

这时,狐狸见老虎迟疑着不敢吃它,明白他对自我的那一番说词已经有几分相信了,于是便更加神气十足的挺起胸膛,然后指着老虎的鼻子说:‘怎样,难道你不相信我说的话吗?那么你此刻就跟我来,走在我后面,看看所有野兽见了我,是不是都吓的魂不附体,抱头鼠窜。’老虎觉得这个主意不错,便照着去做了。

于是,狐狸就大模大样的在前面开路,而老虎则细心翼翼的在后面跟着。他们走没多久,就隐约看见森林的深处,有许多小动物正在那儿争相觅食,可是当它们发现走在狐狸后面的老虎时,不禁大惊失色,狂奔四散。

这时,狐狸很得意的掉过头去看看老虎。老虎目睹这种情形,不禁也有一些心惊胆战,但他并不知到野兽怕的是自我,而以为他们真是怕狐狸呢!

狡狐之计是得逞了,可是他的威势完全是因为假借老虎,才能平着一时有利的形势去威胁群兽而那可怜的老虎被人愚弄了,自我还不自知呢!

所以,北方人民之所以畏惧昭奚恤,完全是因为大王的兵全掌握在他的手里,那也就是说,他们畏惧的其实是大王的权势呀!”

3.经典寓言故事:孔雀惜尾

有一只雄孔雀的长尾巴真是漂亮极了,金黄和翠绿的颜色互相交错,在阳光下闪烁着艳丽的光泽,令人惊叹大自然的造化竟有如此神奇美妙的杰作,这绝不是一般的画家用七彩笔所能描绘得出来的。

岂止是人类羡慕雄孔雀美丽的尾羽,就连这雄孔雀自身也因这美丽而陶醉,以至进一步养成了嫉妒的恶习。它虽然已经被人类驯养很久了,但慧正只要是见到了有少男少女们穿着颜色鲜艳的服装在大街上行走,仍然禁不住妒火中烧,总要撵上去啄咬几口,才肯罢休。

早先,这只雄孔雀每逢在山里栖息的时候,总是要首先选择好一个能掩藏尾羽的地方,然后再来安置身体的其他部位。可是有一天,天上突然下起了大雨,雄孔雀因躲避不及,而淋湿了漂亮的尾羽,这使它好痛心呀。恰在此时,手持罗网捕鸟的.人又来到了面前,而这只孔雀还在珍惜顾盼自我漂亮的尾羽,不肯展翅高飞逃离现场,于是只好落入了捕鸟人撒下的罗网。

雄孔雀有着美丽的长尾羽,这本来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但它却对自我的这一优长之处珍爱得太过分了,其结果是反而招致了祸患。雄孔雀的下场警示人们:如果有谁对自我缺乏自知之明,将某个长处当包袱背起来,为其所累,这时好事就有可能变成坏事,引出本来不该发生的后果。

4.经典寓言故事:患得患失

从前有一位神射手,名叫后羿。他练就了一身百步穿杨的好本领,立射、跪射、骑射样样精通,并且箭箭都射中靶心,几乎从来没有失过手。人们争相传颂他高超的射技,对他十分敬佩。

夏王也从左右的嘴里听说了这位神射手的本领,也目睹过后羿的表演,十分欣赏他的功夫。有一天,夏王想把后羿召入宫中来,单独给他一个人演习一番,好尽情领略他那炉火纯青的射技。

于是,夏王命人把后羿找来,带他到御花园里找了个开阔地带,叫人拿来了一块一尺见方,靶心直径大约一寸的兽皮箭靶,用手指着说:“今日请先生来,是想请你展示一下您精湛的本领,这个箭靶就是你的目标。为了使这次表演不至于因为没有竞争而沉闷乏味,我来给你定个赏罚规则:如果射中了的话,我就赏赐给你黄金万两;如果射不中,那就要削减你一千户的封地。此刻请先生开始吧。”

后羿听了夏王的话,一言不发,面色变得凝重起来。他慢慢走到离箭靶一百步的地方,脚步显得相当沉重。然后,后羿取出一支箭搭上弓弦,摆好姿势拉开弓开始瞄准。

想到自我这一箭出去可能发生的结果,一向镇定的后羿呼吸变得急促起来,拉弓的手也微微发抖,瞄了几次都没有把箭射出去。后羿最终下定决心松开了弦,箭应声而出,“啪”地一下钉在离靶心足有几寸远的地方。后羿脸色一下子白了,他再次弯弓搭箭,精神却更加不集中了,射出的箭也偏得更加离谱。

后羿收拾弓箭,勉强陪笑向夏王告辞,悻悻地离开了王宫。夏王在失望的同时掩饰不住心头的疑惑,就问手下道:“这个神箭手后羿平时射起箭来百发百中,为什么今日跟他定下了赏罚规则,他就大失水准了呢”

手下解释说:“后羿平日射箭,可是是一般练习,在一颗平常心之下,水平自然能够正常发挥。可是今日他射出的成绩直接关系到他的切身利益,叫他怎能静下心来充分施展技术呢看来一个人仅有真正把赏罚置之度外,才能成为当之无愧的神箭手啊!”

患得患失、过分计较自我的利益将会成为我们获得成功的大碍。我们应当从后羿身上吸取教训,面临任何情景时都应尽量坚持平常心。

5.经典寓言故事:驾驭木筏

传说中,有往来于天上人间的木筏,驾驭木筏的人是真正勇敢无畏的人。

西汉时期,有个隐士叫罗君平。据说,他明白往来于天上和人间的木筏从人间到天上的时间,所以,凡是要到天上去的人,临出发之前都要先到罗君平那里来。

这一天,木筏出发的时间快要到了,罗君平家聚满了将要乘筏上天的人。这时候,一个驾木筏的人从罗君平家中走了出来。上天的人中有一个赶紧上前,拉住他问道:“上天要经过曲折的河水,而天又是那么高那么大,一路上还有神怪精灵,木筏在行驶中有时还会颠倒过来。你经常驾着木筏漂浮在这样的环境中,为什么你连手都不抖一下、一点也不害怕呢”

驾木筏的人回答说:“我用了多年时间来学习驾驭木筏的本领,又用了三年时间来亲自驾驭木筏,往来于天上人问。”

那人又问:“仅仅靠本领和实践,就能够了吗”

驾木筏的人说:“当然不是。在每次驾木筏上天的时候,我忧虑的只是不明白自我到底能活多少年,而根本就不研究木筏是否能够回到人问。我驾驭着木筏,一路上波浪翻腾,气候千变万化,反复无常。有时阳光灿烂,云蒸霞蔚,一下子又突然变得暗淡无光,明亮的白天刹时变成黑夜。有时候,木筏和波浪互相撞击,猛然震荡起来像脱缰的野马急驰狂奔,一会儿沉到波谷浪底,一会儿又像格斗一般冲向高高的浪尖,恍恍惚惚的样貌,使我感到似乎有无数人在驾驭这木筏。每当这时,我的心境都十分镇定,一点儿也不慌张。如果此刻心里一慌,手脚就会不听使唤了。只要心里不慌乱,怎样也不会跌倒,直至平安地到达目的地。”

那个问话的人深有感触地说:“我想,你说的这些道理不仅仅适用于驾驭木筏,其实许多事情也都要这样才行啊!”

我们从驾驭木筏中能够领悟到:不管干什么事,遇到什么情景,都应当专心致志,毫不动摇,无所畏惧,勇往直前,这样才能克服困难,争取胜利。

古代寓言故事集锦(5篇 )

【 #儿童故事# 导语】寓言是用比喻性的故事来寄托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的文学体裁,字数不多,但言简意赅。寓言的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动物,也可以是植物等。寓言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情节高度凝练的故事中得到揭示。下面是 考 网整理分享的古代寓言故事,携数猜欢迎阅读与借鉴,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1.古代寓言故事:吴裕与公孙穆

公孙穆生活在东汉时期,他非常热爱学习,总是想尽办法,抓住一切机会来学习,当时的许多人都因为他好学而对他交口称赞。

公孙穆读了不少书以后,还想进一步扩大知识面,完善自己,但是靠自学又觉得力不从心。那时候设有太学,太学里的老师知识渊博、见识很广,公孙穆就想进太学去继续学习。可是上太学需要交一大笔学费,另外还有平时食宿的花销,数额高得惊人,而公孙穆家里很穷,根本出不起这笔钱。怎么办呢?公孙穆一下子也想不出什么主意来,只好先暂时停止了学习。为此,他苦恼极了。

有个富商名叫吴裕,十分通情达理,对人总是很诚恳。有一次,他要招雇一批舂米的工人,派人把消息放了出去。有人把这事告诉了公孙穆,公孙穆高兴极了。他想:这下可有机会赚些钱继续求学了!那时候,去给人舂米被认为是低贱的工作,但公孙穆已经顾不得这些了,他把自己打扮成那种干重体力活的样子,穿一套短衫短裤,就去应征了。

一天,吴裕打算去舂米的地方转一转,巡视一番。他信步一路走来,东瞧瞧,西看看,最后在公孙穆身边站住了。公孙穆正干得满头大汗,也没有注意吴裕在他旁边,还是一个劲地舂他的米。

过了好一会儿,吴裕越看越觉得公孙穆的动毕誉作不很熟练,体力也不怎么好,不太像一个舂米工人,就问他道:“小伙子,你为什么会到我这儿来工作呢?”公孙穆随口答道:“为了赚些钱作学费。”吴裕说:“哦,原来你是个读书人啊,怪不得我看你斯斯辩型文文的,不太像工人。别干了,休息一会儿吧,咱们俩聊聊!”

他俩谈得十分投机,相见恨晚。后来,这两个人就结成了莫逆之交。

吴裕并没有因为贫富悬殊而看不起公孙穆这个穷书生,反而同他交上了朋友。这种不以物质的眼光看人的精神是很可贵的。我们交朋友,也同样不应以贵贱、贫富为标准,而要更看重一个人的才识和品行。

2.古代寓言故事:庄子知鱼乐

庄子在濠水桥上与的哲学家惠施一起散步。他看见鱼儿在水中悠然自得地游戏,便对身边的惠施说:“这是鱼儿的乐趣啊!”

惠施不以为然地反问庄子:“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儿是快乐的呢?”

庄子反唇相讥:“那么,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了解鱼的乐趣呢?”

两个人你一言我一语互不相让,惠施辩解道:“我不是你,当然不知道你的感觉。你本来就不是鱼,你肯定也不会知道鱼的感觉。”

庄子到底是做学问的人,十分善于总结问题的症结。他认为两人争论的焦点是,你问我怎么知道鱼儿的快乐,这是你承认我了解鱼的乐趣以后才会提出的问题。于是他告诉惠施:

“那是因为我在桥上的心情很高兴,所以我就认为鱼儿在水中也是很快乐的。”

这篇寓言是中国古代一场的辩论,带有浓厚的哲学意味。

惠施的观点是,人只能自知,不能他知;而庄子的观点则是,人既可自知,又能感知其他事物。

3.古代寓言故事:人贵有自知之明

齐威王的相国邹忌长得相貌堂堂,身高8尺,体格魁梧,十分漂亮。与邹忌同住一城的徐公也长得一表人才,是齐国有名的美男子。

一天早晨,邹忌起床后,穿好衣服、戴好帽子,信步走到镜子面前仔细端详全身的装束和自己的模样。他觉得自己长得的确与众不同、高人一等,于是随口问妻子说:“你看,我跟城北的徐公比起来,谁更漂亮?”

他的妻子走上前去,一边帮他整理衣襟,一边回答说:“您长得多漂亮啊,那徐先生怎么能跟您比呢?”

邹忌心里不大相信,因为住在城北的徐公是大家公认的美男子,自己恐怕还比不上他,所以他又问他的妾,说:“我和城北徐公相比,谁漂亮些呢?”

他的妾连忙说:“大人您比徐先生漂亮多了,他哪能和大人相比呢?”

第二天,有位客人来访,邹忌陪他坐着聊天,想起昨天的事,就顺便又问客人说:“您看我和城北徐公相比,谁漂亮?”客人毫不犹豫地说:“徐先生比不上您,您比他漂亮多了。”

邹忌如此作了三次调查,大家一致都认为他比徐公漂亮。可是邹忌是个有头脑的人,并没有就此沾沾自喜,认为自己真的比徐公漂亮。

恰巧过了一天,城北徐公到邹忌家登门拜访。邹忌第一眼就被徐公那气宇轩昂、光彩照人的形象怔住了。两人交谈的时候,邹忌不住地打量着徐公。他自觉自己长得不如徐公。为了证实这一结论,他偷偷从镜子里面看看自己,再调过头来瞧瞧徐公,结果更觉得自己长得比徐公差。

晚上,邹忌躺在床上,反复地思考着这件事。既然自己长得不如徐公,为什么妻、妾和那个客人却都说自己比徐公漂亮呢?想到最后,他总算找到了问题的结论。邹忌自言自语地说:“原来这些人都是在恭维我啊!妻子说我美,是因为偏爱我;妾说我美,是因为害怕我;客人说我美,是因为有求于我。看起来,我是受了身边人的恭维赞扬而认不清真正的自我了。”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人在一片赞扬声里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特别是居于领导地位的人,更要有自知之明,才能不至于迷失方向。

4.古代寓言故事:广纳贤才

管仲是我国古代有名的治国贤才,齐桓公不避前嫌重用管仲,把齐国治理得强盛起来,管仲还辅佐齐桓公成就了一代霸业。这一切,使得齐桓公十分关注有才干的人,他深知人才对于一个国家、一个国君来说是多么重要。

他想,光有一个管仲还不行,还需要有更多的像管仲这样的人才行。于是齐桓公决心广纳贤才,他命人在宫廷外面燃起火炬,照得宫廷内外一片红红火火,一方面造成声势,一方面也便于日夜接待前来晋见的八方英才。然而,火炬燃了整整一年,人们经过这里时,除了发些议论或看看热闹外,并无人进宫求见。大臣们只是面面相觑,也不知是什么原因。

有一天,竟然来了一个乡下人在宫门口请求进去见齐桓公。

门官问乡下人:“你有何才干求见大王?”

乡下人回答说:“我能熟练地背诵算术口诀,我希望大王接见我。”

门官报告了齐桓公。齐桓公觉得十分好笑,背诵算术口诀算什么才能?于是让门官回复乡下人说:“念算术口诀的才能太浅陋了,怎么可以接受国君的召见呢?回去吧。”

乡下人不卑不亢地说:“听人们说,这里的火炬燃烧了整整一年了,却一直没有人前来求见,我想,这是因为大王雄才大略名扬天下,各地贤才敬重大王希望为大王出力,又深恐自己的才干远不及大王而不被接纳,因此不敢前来求见。今天我以念算术口诀的才能来求见大王,我这点本事的确算不了什么,可是如果大王能对我以礼相待,天下人知道了大王真心求才、礼贤下士的一片诚意,何愁那些有真才实学的能人不来呢?泰山就是因为不排斥一石一土,才有它的高大;江海也因为不拒绝涓涓细流、广纳百川,才有它的深邃。古代那些圣明的君王,也要经常去向农夫樵夫请教,集思广益,才会使自己更加英明起来啊!”

齐桓公听了乡下人的这一番话,被深深打动,认为乡下人说得太有道理了,于是马上以隆重的礼节接见了他。这件事很快传开了,不到一个月时间,各地贤才纷纷前来,络绎不绝。齐桓公大为高兴。

一个统治者若真心求贤,就必须有诚意、礼贤下士,以宽广的胸怀接纳人才。

5.古代寓言故事:东野稷驾马车

东野稷十分擅长于驾马车。他凭着自己一身驾车的本领去求见鲁庄公。鲁庄公接见了他,并叫他驾车表演。

只见东野稷驾着马车,前后左右,进退自如,十分熟练。他驾车时,无论是进还是退,车轮的痕迹都像木匠画的墨线那样的直;无论是向左还是向右旋转打圈,车辙都像木匠用圆规划的圈那么圆。鲁庄公大开眼界。他满意地称赞说:“你驾车的技巧的确高超。看来,没有谁比得上你了。”说罢,鲁庄公兴致未了地叫东野稷兜了一百个圈子再返回原地。

一个叫颜阖(he)的人看到东野稷这样不顾一切地驾车用马,于是对鲁庄公说:“我看,东野稷的马车很快就会翻的。”

鲁庄公听了很不高兴。他没有理睬站在一旁的颜阖,心里想着东野稷会创造驾车兜圈的纪录。但没过一会儿,东野稷的马果然累垮了,它一失前蹄,弄了个人仰马翻,东野稷因此扫兴而归,见了庄公很是难堪。

鲁庄公不解地问颜阖说:“你是怎么知道东野稷的马要累垮的呢?”颜阖回答说:“马再好,它的力气也总有个限度。我看东野稷驾的那匹马力气已经耗尽,可是他还要让马拼命地跑。像这样蛮干,马不累垮才怪呢。”听了颜阖的话,鲁庄公也无话可说。

世间万物,其能力总有一个限度。如果我们不认真把握这个限度,只是一味蛮干或瞎指挥,到时候只会弄巧成拙或碰钉子。

古代寓言故事集锦(5篇)

1.古代寓言故事:苏章不徇私情

汉顺帝的时候,出了一位有名的清官,名叫苏章。他为官清正、公私分明,从来不因自己的个人利益而冤枉好人、放过坏人,深受百姓的爱戴。

有一年,苏章被委任为冀州刺史。上任伊始,苏章便认认真真地处理政事,办了几件颇为棘手的案子。可是有一天,令苏章头疼不已的事情终于来了。

苏章发现有几个账本记得含混不清,不由得起了疑心,就派人去调查。调查的人很快呈上了报告,说是清河太守,数额巨大。苏章大怒,决心马上将这个胆大妄为的清河太守逮捕法办,可是当他的目光停留在报告上清河太守的名字上时,不由得呆住了。原来这个清河太守就是他以前的同窗,也是他那时最要好的朋友,两人总是一桌吃、一床睡,形影不离,无话不谈,简直情胜手足。真是没有想到这个朋友的品行竟会堕落到这种地步,苏章感到非常痛心,同时,想到自己正在处理这件案子,对老朋友怎能下得了手呢?苏章十分为难。

再说那位清河太守知道自己东窗事发,惊恐万状。他听说冀州刺史是自己的老朋友苏章,心存几分侥幸,希望苏章能念及旧情,网开一面。但是对于苏章清廉的名声他也有所耳闻,不知道苏章究竟会怎样对待自己。正在他惴惴不安、惶惶不可终日的时候,苏章派来了手下人请他去赴宴。

苏章一见老友,忙迎上去拉着他的手,领他到酒席上坐下。两个人相对饮酒说话,痛痛快快地叙着旧情,苏章绝口不提案子的事,还不停地给老友夹菜,气氛很是融洽。这时候,清河太守心里的一块石头终于落了地,他不禁得意地说道:“苏兄呀,我这个人真是命好,别人顶多有一个老天爷的照应,而我却得到了两个老天爷的荫护,实在是幸运啊!”

听了这话,苏章推开碗筷,站直身子整了整衣冠,一脸正气地说:“今晚我请你喝酒,是尽私人的情谊;明天升堂审案,我仍然会公事公办。公是公,私是手做私,绝对不能混淆!”

第二天,苏章开堂审案,果然不徇私吵薯核情,按照国法将罪大恶极的清河太守正法了。

苏章公私分明,一心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精神,到今天仍时时提醒着我们要秉公办事。

2.古代寓言故事:扁鹊说病

春秋时期有一位名医,人们都叫他扁鹊。他医术高明,经常出入宫廷为君王治病。有一天,扁鹊巡诊去见蔡桓公。礼毕,他侍立于桓公身旁细心观察其面容,然后说道:“我发现君王的皮肤有病。您应及时治疗,以防病情加重。”桓公不以为然地说:“我一点病也没有,用不着什么治疗。”扁鹊走后,桓公不高兴地说:“医生总爱在没有病的人身上显能,以便把别人健康的身体说成是被医治好的。我不信这一套。”

10天以后,扁鹊第二次去见桓公。他察看了桓公的脸色之后说:“您的病到肌肉里面去了。如果不治疗,病情还会加重。”桓公不信这话。扁鹊走了以后,他对“病情正在加重”的说法深感不快。

又过了10天,扁鹊第三次去见桓公。他看了看桓公,说道:“您的病已经发展到肠胃里面去了。如果不赶紧医治,病情将会恶化。”桓公仍不相信。他对“病情变坏”的说法更加反感。

照旧又隔了10天,扁鹊第四次去见桓升掘公。两人刚一见面,扁鹊扭头就走。这一下倒把桓公搞糊涂了。他心想:“怎么这次扁鹊不说我有病呢?”桓公派人去找扁鹊问原因。扁鹊说:“一开始桓公皮肤患病,用汤药清洗、火热灸敷容易治愈;稍后他的病到了肌肉里面,用针刺术可以攻克;后来桓公的病患至肠胃,服草药汤剂还有疗效。可是目前他的病已入骨髓,人间医术就无能为力了。得这种病的人能否保住性命,生杀大权在阎王爷手中。我若再说自己精通医道,手到病除,必将遭来祸害。”

5天过后,桓公浑身疼痛难忍。他看到情况不妙,主动要求找扁鹊来治病。派去找扁鹊的人回来后说:“扁鹊已逃往秦国去了。”桓公这时后悔莫及。他挣扎着在痛苦中死去。

启发: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对于自身的疾病以及社会上的一切坏事,都不能讳疾忌医,而应防微杜渐,正视问题,及早采取措施,予以妥善的解决。否则,等到病入膏肓,酿成大祸之后,将会无药可救。

3.古代寓言故事:狙公失猴

从前,楚国有个老头以饲养猴子为生,楚国人都把他叫作狙(ju)公。每天早上,狙公起床以后都在院子里给他的猴子们分配任务。他让老猴子带着猴子们跳出去,采摘山里果树的果实。晚上,等猴子们回来了,狙公就逼着猴子们交出它们所采果实的十分之一。光靠着这些猴子采来的果实,他就可养活自己,而且还略有盈余。有一次几个猴子觉得自己白白辛苦一场,狙公却坐享其成,不愿交出果实,狙公就对它们棍棒相加,一阵毒打。猴子虽然觉得每天采摘果实是件苦活,可又怕狙公的棍棒,不敢违背狙公的命令。

有一天,一只不懂事的小猴子突然问这群猴子:“山里果实累累,难道是狙公亲手所种吗?”大伙都说:“不是呀,谁都知道这些果树并没有什么人去栽种,都是天生的。”小猴子又问:“既然这样,我们干吗靠给狙公做苦力过日子呢?”小猴子话还没说完,猴子都已经恍然大悟。

当天晚上,猴子们趁狙公睡熟之后,悄悄地打破栅栏,弄坏笼子。然后,它们拿上狙公积存的果实,手牵着手跑进了树林深处,从此再也不回去了。狙公一觉醒来,才发觉猴子们都跑光了,他赖以生存的手段没有了,只得待在家中活活地饿死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人要自食其力,如果自己不付出努力,企图依赖别人,或者靠剥削别人过活,最终只能落得像狙公那样活活饿死的下场。

4.古代寓言故事:张良与老人

张良是汉高祖刘邦的重要谋臣,在他年轻时,曾有过这么一段故事。

那时的张良还只是一名很普通的青年。一天,他漫步来到一座桥上,对面走过来一个衣衫破旧的老头。那老头走到张良身边时,忽然脱下脚上的破鞋子丢到桥下,还对张良说:"去,把鞋给我捡回来!"张良当时感到很奇怪又很生气,觉得老头是在侮辱自己,真想上去揍他几下。可是他又看到老头年岁很大,便只好忍着气下桥给老头捡回了鞋子。谁知这老头得寸进尺,竟然把脚一伸,吩咐说:"给我穿上!"张良更觉得奇怪,简直是莫名其妙。尽管张良已很有些生气,但他想了想,还是决定干脆帮忙就帮到底,他还是跪下身来帮老头将鞋子穿上了。

老头穿好鞋,跺跺脚,哈哈笑着扬长而去。张良看着头也不回、连一声道谢都没有的老头的背影,正在纳闷,忽见老头转身又回来了。他对张良说:"小伙子,我看你有深造的价值。这样吧,5天后的早上,你到这儿来等我。"张良深感玄妙,就诚恳地跪拜说:"谢谢老先生,愿听先生指教。"

第5天一大早,张良就来到桥头,只见老头已经先在桥头等候。他见到张良,很生气地责备张良说:"同老年人约会还迟到,这像什么话呢?"说完他就起身走了。走出几步,又回头对张良说:"过5天早上再会吧。"

张良有些懊悔,可也只有等5天后再来。

到第5天,天刚蒙蒙亮,张良就来到了桥上,可没料到,老人又先他而到。看见张良,老头这回可是声色俱厉地责骂道:"为什么又迟到呢?实在是太不像话了!"说完,十分生气地一甩手就走了。临了依然丢下一句话,"还是再过5天,你早早就来吧。"

张良惭愧不已。又过了5天,张良刚刚躺下睡了一会,还不到半夜,就摸黑赶到桥头,他不能再让老头生气了。过了一会儿,老头来了,见张良早已在桥头等候,他满脸高兴地说:"就应该这样啊!"然后,老头从怀中掏出一本书来,交给张良说:"读了这部书,就可以帮助君王治国平天下了。"说完,老头飘然而去,还没等张良会过神来,老头已没了踪影。

5.古代寓言故事:危在旦夕

太史慈是三国时期吴国的将领,他年轻的时候就武艺高强,很有心计,远近闻名。当时大名士北海相孔融听说了太史慈这个年轻人,对他非常欣赏,认定他是难得的奇才,很想与他结交,于是便多次派人去看望他的母亲,并向他的母亲赠送了丰厚的礼物。这让太史慈的母亲非常感动。

当时还是东汉末年,黄巾起义风起云涌,孔融为防侵扰,出兵屯驻都昌这个地方,结果被黄巾军管亥包围,情势十分危急。正好太史慈由辽东回家,母亲便命他去救助孔融。她说:“你和孔融并不认识,但是他在你走后,派人非常周到地照顾我的生活。今天他被敌军围困,你应该赶紧去救他啊!”

太史慈赶到都昌城下,趁夜间找机会进入城内,拜见孔融。孔融便派太史慈去找刘备搬救兵。太史慈来到平原,对刘备说:“我与孔融非亲非故,但都是讲道德仁义的人。今管亥乱,孔融被围,危在旦夕。您有仁义之名,能救人之急。因此孔融让我冒着生命危险突出重围向您求救。”刘备闻言,恭敬地回答:“孔融知道这人世间有我刘备这个人吗?太看得起我了。”刘备于是立即调遣精兵三千跟随太史慈驰救都昌,黄巾军听说有救兵前来,便四散而去。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把的给予别人,就会从别人那里获得的,帮助他人就是帮助自己。你帮助的人越多,你得到的也越多。你越吝啬,就越一无所有。现实就是这样,只有那些乐于帮助他人的人才会获得别人的尊重。

关于寓言故事集和伊索寓言是什么寓言故事集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