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的108个故事大全(弟子规的108个故事大全免费)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弟子规的108个故事大全,以及弟子规的108个故事大全免费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 1、弟子规全文解释及故事
- 2、《弟子规》中著名典故有哪些
- 3、弟子规中的故事 (短一些)
- 4、弟子规的故事
- 5、弟子规的108个故事大全
- 6、弟子规中的故事有哪些
弟子规全文解释及故事
弟子规全文解释和翻译是一篇宏著,对理解认识弟子规原文有积极意义。弟子规全文解释及故事如下:
1、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
译文:作哥哥的要爱护弟弟,作弟弟的要尊重哥哥。兄弟之间能够和睦相处,对父母的孝心也就包含在其中了。如果彼此都把财务看的轻一些,不贪图钱财,兄弟之间就不会有怨仇。说话时都能够互相忍让一点,多替对方着想,愤恨自然会消除。
不论在用餐、就座或行走时,都应该谦虚礼让、长幼有序,让年长者优先,年幼者在后。
2、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
译文:听到年长者叫人时,应立即替他去叫。如果被叫的人不在,自己就立即到年长者那里去,看看有什么事情需要做。称呼尊长,不可以直接叫他们的名字。长辈见识多,阅历深,要多听他们说话,不要自己夸夸其谈,表现出很有才能明戚的样子。
在路上遇到尊长时,要快步迎上前去行礼问候。如果尊长一时还没说什么,就要退在一旁恭恭敬敬地站立,等候指示。遇到尊长时,骑马时要下马,乘车时要下车。等尊长走过百步以外后,自己才能上马或上车离开。
3、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
译文:假如长辈站着,晚辈就不可以坐下。长辈坐下以后,让你坐时,你才可以坐下。在尊长面前,说话声音要低一些。但若低到尊长听不清楚的程度,那也是不适宜的。
在见尊长时,要快步走上前去,告退时,要缓慢退出。长辈问话的时候,要站起来回答,眼睛看着长辈,不要东张西望。对待自己的叔叔伯伯和他人的父辈时,应像对待自己的父亲一样;对待堂兄表兄和他人的兄长时,也应像对待自己的兄长一样。
4、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
译文:父母亲病了,吃的药自己要先尝一尝,看看是不是太苦、太烫。并且应日夜侍奉在他们的身边,不能离开一步。父母亲去世后,要守丧三年,有孝心的,提起父母会难过哭泣,哀思父母养育之恩。居处要力求简朴,禁绝酒肉、情欲等事。
丧事要完全按照礼法激蚂陵去办,祭祀要完全出于诚心。对待去世的父母亲,要如同他们在世时一样。
5、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
译文:清晨要早起,晚上要迟睡。人的一生很短暂,转眼间从少年就到了老年,所以每个人都要珍惜此刻的宝贵时光。
早晨起床后,一定要先洗脸刷牙,每次大小便物启完后都要洗手。这种良好的卫生习惯应该在小时候就养成。
帽子一定要戴端正,衣服纽扣要扣好,袜子和鞋子都要穿整齐,鞋带要系紧。
《弟子规》中著名典故有哪些
一、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悌 次谨信
【易解】《弟子规》这本书,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生活规范。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姊妹。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 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弟子规》中的“弟子”所指的就是学生,也就是父母的子弟;再广泛来讲,“弟子”可以说是每一个人。人“活到老,学到老”,可 以说一辈子都在学习。既然都在学习,理所当然就是学生。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圣贤人的学生。“规”就是规范、道理,做人应尽的道理,做人应尽的规范。我们从这 三个字,就可以了解这本书的用意就是:教我们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孝顺父桥纯母的人、做一个有礼貌的人。
【故事】孔子讲学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相传,他最早创办私塾,招收学生。孔子有三千学生,著名的有七十二人。孔子教学生,以儒家典籍《诗》、《书》、 《礼》、《易》等为教材;以文、行、忠、信(即历代的文献、社会经验、对待别人要忠、与人交往要信)四项为课目,开设了六门课程敏念咐,分别是:礼仪、音乐、射 箭、驾车、书法和数学这六艺。教学的次第是: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培养了许许多多人才。作为我国历史上最早创办私学的教育家,孔子留下许多宝贵的教学 经验,对今天的教育者来说仍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其中“礼”也叫“礼法”或“高纤礼制”。礼在古代主要有五种,即吉礼(祭祀天地人)、凶礼(丧葬)、宾礼(诸侯朝见天子)、军礼(军中的礼节)、嘉礼(婚 礼、冠礼),其中含有一些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因素。我国素来就有“礼仪之邦”的称号,从一个国家到一个家庭,上上下下都特别注重礼节。在举行各种礼仪的时 候,一般都要演奏音乐,这些音乐都是与各种礼仪相配的。礼乐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上层建筑之一,在人们的社会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img]弟子规中的故事 (短一些)
1、孔融让梨(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孔融有五个哥哥、一个小弟弟。一天,家里吃梨。一盘梨子放在大家面前,哥哥让弟弟先拿,你猜孔融拿了一个什么样的梨?他不挑好的,也不捡大的,只拿了一个最小的。
父亲看见了心里很高兴,别看这孩子才四岁,还真懂事情!就故意问孔融,“这么多梨,又让你先拿,你为什么不拿大的,却拿一个最小的呢?”
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应该拿最小的,大的让给哥哥吃。”父亲又问,“你还有个弟弟,弟弟不是比你还小吗?”孔融说,“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应该把大的让给小弟弟吃。”
你看孔融讲的多好啊,他父亲听了哈哈大笑,“好孩子,好孩子,真是个好孩子!”孔融四岁知道让梨,上面让哥哥,下面让弟弟。大家都很称赞他,所以这个故事虽然很老很老了,可一直讲到现在。
2、孟母断机(父母教须敬听)
孟子小的时候,并不太珍惜学习的机会,有一天读书厌倦了,就跑出学堂去玩。后来孟子的母亲知道了,就在织布的时候,突然很生气的样子把织布的梭子折断,扔在地上。
孟子很奇怪,就问母亲为什么生气。母亲说:“织布要一寸一寸地织,才能织成。但是如果把梭子折断了,不去织它,还能织成一匹布吗?你的学业也一样啊,你还没有学成就厌倦了,怎么能够成为有用的人呢!”孟子听了,明白了做学问的道理,从此发奋学习,终于成为一代大师。
扩展资料:
《弟子规》在中国清代教育史上有一定的影响,清代后期成为广为流传的儿童读本和童蒙读物。此书以浅近通俗的文字、三字韵的形式阐述了学习的重要、做人的道理以及待人接物的礼貌常识等等,几乎与《三字经》码渣、《百家姓》、《千字文》有同等影响。《弟子规》总叙中说:“弟子规,圣人训:首孝乱返悌,次谨信,泛爱迟陪悄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_弟子规
百度百科_孔融让梨
百度百科_孟母断机
弟子规的故事
1、陆绩怀橘
在我国东汉时,有一位年纪才六岁的小孩,名字叫陆绩。有一次,在九江遇见当时的太守袁术,袁太守认为他的相貌不凡,就拿出橘子请陆绩吃。
陆绩就多拿两粒藏在衣服里,等到要回家告辞的时候,橘子突然掉出来。袁太守以为是陆绩贪心,就问他原因。祥冲陆绩回答说:“橘子是我母亲所喜欢吃的,因为没钱买橘子谨握歼,所以想留着拿回家给母亲吃,并非自己贪心,还请太守原谅!”
袁太守觉得这孩子太难能可贵了,肯定这孩子将来一定会有出息。
2、潘京孝母
我国明朝南海地方,有位叫潘京的人,父亲很早就去世,对母亲非常孝顺。他的母亲,本性很仁慈,喜欢做利益大众的事。
有一年大饥荒,就要潘京集合大家,商讨赈灾的事。潘京深体亲心,尽力鼓吹倡导,任劳任怨,因此活命的人很多。平日他又多行善事,不怕劳苦,让母亲欢喜。乡里的人为了感谢他们母子的大恩,就立生祠来纪念。
后来潘京的儿子潘浚,在万历年间中了进士,一直做到相当宰相的尚书职位。
3、泰伯让位
周文王的大伯父泰伯,孔子称赞他有三让天下的美德。当周文王(名字叫昌) 出生时,祖父古公亶父就说了一句话:“我周家将来一定有兴盛家业的皮早人,那个人就是昌罢!”
如果照传统的规定,古公亶父的位子应该传给大儿子泰伯,不可能传给三儿子季历,季历就是文王的父亲,这样周文王就无法继承国位。
泰伯很有智慧,听到父亲古公亶父这句话,了解父亲的心意,于是藉父亲生病时,需要药材,便偕同二弟仲雍往南方去采药,并将自己纹身断发,这样一来就不能接受国位,而满了父亲的心愿。泰伯不仅舍掉世间最大的财物国位,让位给三弟季历,又顺利地把国位再传给文王。
扩展资料:
《弟子规》在中国清代教育史上有一定的影响,清代后期成为广为流传的儿童读本和童蒙读物。
此书以浅近通俗的文字、三字韵的形式阐述了学习的重要、做人的道理以及待人接物的礼貌常识等等,几乎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有同等影响。《弟子规》总叙中说:“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陆绩怀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弟子规
弟子规的108个故事大全
《弟子规》三字一句,易学易记,更重要的是,它中间的许多准则可以和汪行洞相关文史知识、成语典故结合起来学习,这也正是《弟子规》人文气息浓厚的重要原因。 【白话解说】
《弟子规》是古圣先贤教导人们的道德规范。其中最重要的是对父母孝顺,对兄弟友爱;其次是做人做事要严谨且诚信。爱护天下众人,并且多亲近有仁德的君子。还有多余的时间、精力,才能学习各种文学方面的学问。
【参考故事】
道德始祖———舜帝
舜是中国古代的五帝(注)之一,姓姚,名重华,号虞氏,史称虞舜。
舜很小的时候母亲就过世了,双目失明的父亲瞽瞍(g□ s□u,ㄍㄨˇ ㄙㄡˇ)又娶了妻子,生下弟弟象。舜的父亲是个顽固不讲理的人,加上后母个性粗暴凶狠,弟弟蛮横无理,后母和象因为得到瞽瞍的宠爱,三个人都讨厌前妻生下的舜,经常想杀死他。
有一次瞽瞍叫舜修理米仓,等舜爬上仓顶,瞽瞍就放火烧米仓,舜拿著两个斗笠像小鸟一样降落下来,没能害死他。后来瞽瞍又叫舜去挖井,当舜深入井中时,瞽瞍和象合力用土填井,没想到舜很聪明,挖井时就预先从旁边挖了通道,逃了出来。象像本以为这次万无一失了,就霸占了舜的家产,看到舜回家来,大家吓了一大跳。但宽宏大量的舜还是以德报怨,日后依然孝敬父母,爱护弟弟。
古人说:「百善孝为先。」舜二十岁就以孝闻名天下,三十岁时尧帝访求贤才,四方群臣都推荐舜,尧帝因此把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舜,并让九个儿子和舜相处,以观察舜的品德。因为舜以德服人,娥皇、女英受到舜的德行感化,也不敢因身份尊贵就态度骄慢,待人都非常谦逊恭敬。尧帝的九个儿子在舜的耳濡目染下,也变得更加仁厚谨慎。
舜到历山耕种,那里的人受到舜的影响,变得心胸宽大,让出田界。
舜到雷泽捕鱼,雷泽的人争相让出住所。舜到黄河边做陶器,那边出产的陶器变得非常精细。大家都喜欢和舜在一起,所以他住的地方,一年就聚成村落,二年形成城镇,三年就变成大都市了。经过考察,尧帝对舜很满意,将帝位传给了舜。
舜帝特别注重道德教育,他宣扬五常之教: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推动人伦道德,开创了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先河,成为历代带宴中国人遵循的典范。
几千年来,舜文化以德为先的传统,经由孔子儒家文化传承下来,教化了一代代的中国人。
附注:三皇五帝,:远古时候的伏羲,神农,黄帝,号称三皇,是中国最早的三位皇帝。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号称五帝。古文献记载,黄帝为三皇之一,也是五帝之首。
【白话解说】
父母有事叫唤时,我们要马上回答,不可拖延;父母吩咐做事,我们应立刻行动,不可偷懒;父母教导我们做人做事的道理,我们必须恭敬聆听,牢记在心;父母指责纠正我们的过错,我们必须顺从接受,坦承错误,不可顶嘴争辩,掩饰过错。
【参考故事】
周拔忤逆父母 堕落成驴
周拔是明代浙江省平阳县人,从小就是个小神童,读书能过目不忘,七岁就会吟诗作文。到十六岁,他的诗文更是名噪一时,被称为「平阳才子」。他因为得到大家的称赞,父母的宠爱,越来越狂妄自大,目中无人。他的父母、兄弟和邻居经常忍受他暴躁的脾气。
有一年,周拔要进京赶考,父母为了他的旅费东借西凑,还请裁缝帮他裁制新衣。但不知足的周拔嫌旅费太少,嫌衣服太宽、裤子太长、帽子式样老旧、鞋子颜色太深。父母的苦心反而招来他满腹的抱怨,父亲忍不住教训他:「儿啊!你不要嫌这嫌那了,要知道父母为了你这次考试,帮你准备旅费,缝制新衣,已经伤透脑筋,弄得头发都白了,你还这样不知满足,困枯我也想不出办法了。」周拔没有被父亲的话感动,反而大声咆哮:「我是天上的文昌星下凡,是一个大贵子,你这个草包一样的土老儿,有资格当我父亲吗?我才不是你生的,你没资格做我父亲。」他父亲被气得当场晕倒。
当天夜里,周拔被抓到地府(阴间的官府),阎罗王对他说:「你平时忤逆父母,虽有人的躯壳,却是畜生心肠,心田里的畜生种子结果了,你就将失去人身,堕落成畜生。」
周拔辩解:「我对父母只是据理直言,怎么算忤逆不孝?而且我是绝顶聪明的才子,怎么可能变成愚蠢的畜生?你的话不能使我信服。」
阎王和善的解释:「你这辈子聪明,是因为前生有善行。但是你今生任性狂妄、骄慢无礼、暴躁、忤逆等恶行,养成畜生的种子,上辈子的善良种子已被摧毁殆尽。你狂妄到目空一切,你的报应就该堕落为驴,被人遮盖双目(注),推磨受鞭。」
周拔听了觉得很有道理,自知恶报难逃,惊惶而醒。那天就得了急病,开口困难,牙关紧闭,喉咙发出驴子叫声,名医也无法诊断是什么病,不到两天,周拔就在驴鸣声中死了。(取材自清代《暗室灯》)
注:驴子推磨时,如果看到磨上的食物,会使它想吃而停下来,不肯推磨了,所以要罩住驴的双眼。
【白话解说】
冬天要为父母温席,夏天要为父母凉席;早晨要向父母问安,晚上要帮父母弄好床被。
外出要禀告父母,回家要面告父母;生活起居要有规律,日常秩序不要任意改变。
【参考故事】
黄香搧枕温衾(注1)
黄香,东汉江夏人。九岁时母亲去世,对母亲的思念非常深切,乡人都说他是个孝子。
黄香做事勤快,不怕吃苦,一心一意侍奉父亲。夏天炎热,他用扇子搧凉父亲的枕头、席子。冬天寒冷,他用身体先温暖父亲的被褥。黄香十二岁时,太守刘护听闻他的孝行而召见他,送他「门下孝子」的匾额(注2),表扬他的难能可贵。
黄香年少时就已熟读经典,博学能文,他写的文章闻名京城,大家称赞他「天下无双,江夏黄童。」(取材《二十四孝》)
注1:搧(sh□n,ㄕㄢ),挥动扇子。衾(q□n,ㄑ|ㄣ),大被子。
注2:匾额,横写大字,高挂于园亭、大厅、书房上方的木板。
【白话解说】
事情虽然细小,不可不禀明父母就擅自作主;如果任性而为,有亏做人子女的本分。
物品虽然微小,不可私自藏起;如果占占为己有,会使父母亲感到羞愧、伤心。
【参考故事】
陶母还鱼责子
陶侃(k□n,ㄎㄢˇ),东晋名将,父亲早死,幼年家境贫寒,母亲湛(zh□n,ㄓㄢˋ)氏靠织布供他读书,而且很重视陶侃的品德修养。
陶侃年轻时在江西浔阳县当县吏,监管捕鱼之事。他派人送给母亲一罐腌(注)鱼乾,母亲将原罐退回,并写信责备他:「你当县府官吏,拿官家物品送我,以为我会高兴吗?这是在增添我的忧虑呀!」
之后陶侃所到之处,都以清廉尽责而受人称赞。后来为征西大将军,封长沙郡公。
注:腌,用盐浸泡食物,避免腐坏。
【白话解说】
父母亲有了过错,要好好规劝使他们改正,自己要和颜悦色,声音柔和;父母不听劝告,要等到他们高兴时再规劝,还不行就哭泣哀求,就算被打也毫无怨言。
【参考故事】
秀贞劝母救妹
明朝时,杨秀贞的母亲一连生了三个女儿,没有儿子,生第四个又是女儿,母亲气极了,要把女婴淹死。当时杨秀贞十三岁,急忙抱起妹妹,向母亲下跪哀求:「母亲为了要儿子就杀女儿,越得不到儿子啊!如果烦恼以后的嫁妆,就把我的陪嫁给这个妹妹吧!」
祖母骂她不懂事,秀贞又跪著禀告祖母:「祖母天天念佛,现在却见死不救,念佛有何用呢?」祖母也被感动而明白了,于是留养女婴。两年后,秀贞母亲果真生了一个儿子。
母亲生儿子时,秀贞的父亲梦见祖父告诉他:「如果第四个女儿不留下来,这个儿子铁定不能生的。」因为秀贞当初的跪禀之言,至孝感动上天,才得以延续杨家血脉。
弟子规中的故事有哪些
1、书读百遍,其意自见
东汉时有一个叫董遇的人,从小家里就很穷,靠上山砍柴为生,整日为生活而奔波。但是他只要一有空闲时间,就坐下来读书学习,他的哥哥讥笑他,他却不在乎。天长日久,他的知识很渊博,并写出两本书,引起了轰动,人们很佩服他。
董遇的名声越来越大,附近的人纷纷前来求教,并问他学习的窍门。他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 ”人家说:“可是没有时间呀!”他又说:“学习要利用‘三余’,就是三种空余时间,冬天为羡漏桐一年之余、晚上为一天之余、雨天为平日之余。”
人们听了才恍然大悟,原来董遇是通过利用空闲时间的学习,才来提高自己水平的。
2、郯子鹿乳
郯子,春秋时期人。他天性非常孝顺,父母年老,双目失明,听人说喝鹿乳会好,就借了一件鹿皮的衣服乔装成一只鹿,跑到深山里头,混进鹿群中取鹿乳。猎人看到这只动也不动的“鹿”,抽出箭想射。郯子便慌忙立起身来,掀掉鹿皮,并大声地把详细的情形告诉猎人。
这才免掉了被射杀的危险。猎人非常感动,就把鹿乳送给他。郯搜握子将鹿乳取回家中,双亲喝后眼睛复明。历代帝王视郯子为德、才、威、雅的化身。郯子死后,后人建郯子庙、郯子墓来纪念他。
3、孟母断机
孟子小的时候,有一天读书厌倦了,就跑回家里。这时他的母亲正在织布,见他回来,突然把织布的梭子折断,扔在了地上。孟子很奇怪,就问母亲为什么发火。母亲说:“织布要一寸寸地织,才能织成。
但如果把梭子折断了,不去织它,还能织成一匹布吧?你的学业也一样啊,你还没有学成就厌倦了,什么时候才能成为有用之才呢! ”孟子听了母亲的教诲,恍然大悟,从此发奋学习,终于成为一代大师。
4、秀贞劝母救妹
明朝时,杨秀贞的母亲一连生了三个女儿,没有儿子,生第四个又是女儿,母亲气极了,要把女婴淹死。当时杨秀贞十三岁,急忙抱起妹妹,向母亲下跪哀求:「母亲为了要儿子就杀女儿,越得不到儿子啊!如果烦恼以后的嫁妆,就把我的陪嫁给这个妹妹吧!」
祖母骂她不懂事,秀贞又跪著禀告祖母:「祖母天天念佛,现在却见死不救,念佛有何用呢?」祖母也被感动而明白了,於是留养女婴。两年后,秀贞母亲果真生了一兄坦个儿子。
母亲生儿子时,秀贞的父亲梦见祖父告诉他:「如果第四个女儿不留下来,这个儿子铁定不能生的。」因为秀贞当初的跪禀之言,至孝感动上天,才得以延续杨家血脉。
5、小杖则受大杖则走
曾参侍奉父母,尽心尽力。有一次,曾参的父亲曾点叫他去瓜地锄草,曾参不小心将一棵瓜苗锄掉。曾点认为其子用心不专,便用棍子责打。由于出手太重,将曾参打昏。当曾参苏醒后,并没有因为被误打而忿忿不平。
孔子知道此事后教训他说:“小杖则受,大杖则走,今参委身待暴怒,以陷父不义,安得孝乎!”如果大杖不走,让父亲在盛怒之下将其打死,就会令父亲受不义之恶名,造成终身遗憾。
曾参承认说:“参罪大矣! ”所以,我们不要死在文字里面,要通权达变,这样才能真正做一个孝顺父母的人。
6、陶母还鱼责子
陶侃东晋名将,父亲早死,幼年家境贫寒,母亲湛氏靠织布供他读书,而且很重视陶侃的品德修养。陶侃年轻时在江西浔阳县当县吏,监管捕鱼之事。
他派人送给母亲一罐腌(注)鱼乾,母亲将原罐退回,并写信责备他:「你当县府官吏,拿官家物品送我,以为我会高兴吗?这是在增添我的忧虑呀!」之后陶侃所到之处,都以清廉尽责而受人称赞。后来为征西大将军,封长沙郡公。
7、“融四岁,能让梨。”
说的是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
一日,父亲的朋友带了一盘梨子,父亲叫孔融他们七兄弟从最小的小弟开始自己挑,小弟首先挑走了一个最大的,而孔融拣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我年纪小,应该吃小的梨,剩下的大梨就给哥哥们吧。”
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说:“因为我是哥哥,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应该让着他。”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曲阜,并且一直流传下来,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8、黄香温席
相传东汉时期有一个叫黄香的孩子,母亲早逝,他和父亲相依为命。夏天天气热,每天晚上他都先给父亲扇枕席,以便父亲安歇;冬天天气寒冷,他每天晚上都要先上床,用自己的体温把被褥焐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黄香的孝行,传遍了左邻右舍,传遍了全县,也传遍了全国。
九岁的孩童能这样懂得孝顺父亲,感动了太守刘护,他上书朝廷申报,批准黄香为孝廉,黄香由此成为一位孝敬长辈而名留千古的儿童。当时有“江夏黄香,天下无双”的赞誉。黄香小小的年纪就有这样的孝心,也使他在做人、求学上有所成就。
后来他当了官,做了尚书令。成为以孝闻名、以孝施政的榜样。黄香的事迹被历代传颂,成为著名的“二十四孝”之一。
关于弟子规的108个故事大全和弟子规的108个故事大全免费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