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人买履的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郑人买履这个寓言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郑人买履的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以及郑人买履这个寓言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郑人买履》的道理是什么
《郑人买履》的道理是告诉我们遇事要随机应变,不要死守教条。
郑人买履讲述的是郑国人因过于相信尺度,而买不到鞋子的故事。讽刺了那些恪守陈规、不尊重客观事实的人,说明因循守旧,不思变通,终将一事无成。告诉我们遇事要随机应变,不要死守教条。
郑人买履是先秦时的一则寓言故事哪升,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故事说的是,从前有一个郑国人,想去买一双鞋子。于是就先量好了自己脚的尺码,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放在自己的座位上。
郑国人到集市上挑好了鞋子,却发现自己忘记带尺码了,于是就返回家中拿尺码。等他再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最终没有买到鞋子。
有人问他,为什么不用自兄培己的脚去试试鞋子?他说,我宁原相信自己量好的尺码,也不愿相信自己的脚。
“郑人买履”这个寓言故事告诉人们的真理:
1.凡事都要有个标准:
我们许多寓言故事可以发羡缓唯现一个规律,大多数寓言故事里的主人公都是蠢笨的,被讥讽、被挖苦的,因为他们的言语或者行动曾经闹出过笑话,是被世人视为另类或者蠢笨的。比如“郑人买履”这个寓言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要买鞋,他忘了把量脚得出的尺码带到集市上,非要跑回家中去拿尺码,再回到集市上,集市都散了,最终没买成鞋子。人们就嘲讽他居然不用自己的脚试穿,而固执于要拿量好的尺码。
但这个郑人也有一个值得肯定的地方,那就是他知道做事要有个标准,他想买鞋,就一定要量好尺码,凭尺码买鞋,这个尺码就是买鞋的标准。这是他值得肯定的地方。比如,做室内装饰就要有个具体的参照标准,没有标准,就会出现五花八门的问题。
2.做事要从实际出发:
“郑人买履”这个寓言故事里的郑人之所以会被人讥讽、笑话,就是因为他做事情死守教条而不知道变通。客观来看,他的行为的确挺荒唐的,因为他似乎忘记了,这个量好的尺码是哪里来的?还不是量了自己的脚才得出来的尺码吗?
直接穿上鞋子试一试,不就可以买好鞋子了吗?“郑人买履”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根据实际情况出发,不要守着死教条。比如郑人放着好好的脚不用,偏要固执地回家去拿量好的尺码。
在这里,量好的尺码就是死教条,实际情况就是自己的脚。明明用自己的脚一试,就可以买好鞋子,他偏偏不用,要回家拿尺码,结果就闹出笑话了。古代常说的“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因为只有在一线指挥的将军才是最清楚实际战况的,君王不在一线,当然是以一线将军的指挥为标准。
3.事实是标准的基础:
“郑人买履”这个寓言故事还告诉我们,客观事实就是标准的基础。这个寓言故事还暗藏着一个不易察觉的情况:郑人在家里量好的尺码是固定的,不变的,虽然也是根据自己的脚量出来的标准,但也有可能和脚的实际情况不吻合。
比如,早上脚的长度和晚上脚的长度是有细微差别的;运动后脚的长度和安静时脚的长度也是有细微差别的。也就是说,脚的实际大小、长度会随着不同的情况而发生一些细微的变化;但量好的标准是不会变的。所以,如果为了让自己做的事情更加符合实际情况,就不能依赖于所谓的标准,而要根据最新的实际情况。
所以,我们制定的标准不是一成不变的,而要根据实际情况随时作出调整、修正、完善。调整、修正、完善的标准就是客观事实。比如理发,我们就不能把二十年前的标准拿到现在来用,就要根据现在人们的喜好,制定出理发的标准。
[img]“郑人买履”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郑人买履,这悄返盯个词已有很久的历史,它出自先秦时代一则寓言故事,它既是一个成语,也是一个典故,更是一则寓言。
郑人买履这个寓言故事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道理呢?首先我们先要来了解一下这个故事情节。
很多人其实都听过或者知道郑人买履这个成语,但是对郑人买履的出处和具体故事情节并不清楚。所以小伙伴们我们先来读一下这个故事。
这个故事讲述了从前有一个郑国人,他想去买一双新鞋子,所以他事先量了自己的脚的尺码,并写在了纸上,但是他却忘记了带上记录尺码的这张纸。到了集市,挑好了鞋子,才发现他忘了带尺码。于是他就返回家中拿尺码,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他最终没有买到鞋子。而这时候有人问他:“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去试试鞋子?”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世世”
这个故事读完了,小伙伴们肯定觉得这个人太傻了,也能够了解这个故事讲述了什么道理吧!故事揭示了郑人拘泥于教条心理,依赖数据而忘记了现实。这个故事讽刺了那些墨守成规的教条主义者,循守旧,不思变通的人。
墨守成规、不思变通,只会止步不前。这就是这个故事的主旨,生启和活中我们很多时候都会犯这个错,所以将我们牢牢封锁原地,止步不前。
郑人买履这则寓言故事包含了什么道理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对肢虚待事物要会灵活变通、随机应变,不能墨守成规,死守教条,要注重客观事实,为人处事要从实际出发。这个郑国人只相信量脚得到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不仅闹出了大笑话,而且连鞋子也买不到,成为笑柄。
现实生活中,买鞋子只相信脚码而不相信脚的事,只懂死守教条而不懂变通,没有头脑的人可能是不会有的吧,但类似这样的人的确是有的,而且并不少。有的人说话、办事、想问题,只从书本出发,不从实际出型备发。
书本上写到的他就相信,书本上没有写但实际上存在着的,他就不相信。在这种人看来,只有书本上的才是真理,没写上的就不是历租燃真理。这样,思想当然就要僵化,行动就容易碰壁。
扩展资料
出处: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是战国末期思想家韩非创作的一篇散文。此文主要讲明君治理国家要有办法,全文分为六章,分别从“忠言逆耳”“民为利/士为名”“以身作则”“诚信”等方面论说,至今也有很重要的意义,值得后人借鉴和学习。
韩非是法家思想之集大成者。他将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和慎到的“势”集于一身,并且将老子的辩证法、朴素唯物主义与法融为一体,为后世留下了大量言论著作。其学说一直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治国的思想基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郑人买履
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一、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郑人买履告诉我们无论是说话、办事还是考虑问题,思想不能僵化,不能只从书本出发,不切实际,这样行动容易碰壁,要学灵活变通,不要死守教条。
二、郑人买履原文和译文
郑人有欲买履者(一些书上写“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从前有一个郑国人,想去买一双新鞋子,于是事先量了自己的脚的尺码,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放在自己的座位上。到了集市,却忘了带上尺码。挑好了鞋子,才发现:“我忘了带尺烂宽码。”就返回家中拿尺码。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他最终没有买到鞋子。
有人问:“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去试试鞋子?”
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三、从郑人买履谈谈教学
《郑人买履》的寓言故事,讲述了忘记带鞋子尺码的郑人,最终没有买到鞋子的故事。看似简单的故事,却蕴含着大道理。买鞋子的时候,我们的确知道自己去试试鞋子,而不是单单记住自己的鞋码。但是,在遇到其他事情的时候,我们何尝不是在惦记着心中的鞋码,然后忘记自己亲身去尝试是否真的合适这双鞋子呢。
其实在教学中也是如此。对于一个教师而言,他有自身的成长阶段,在初期的时候,他需要积累很多的专业知识和技巧,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以及如何对待不同的学生,这些都是被记录和被测量好的“鞋码”。我们上课,也就类似带着鞋码去找合适的鞋子。在前期的时候,没有什么不对的。对于一个新教师而言,他需要这些工具,需要这些“鞋码”,越详细越好,越专业越好。
对于新教师培训而言,前三个月,需要让一个新教师迅速熟悉教学职责和教学流程,因此提供详细的“鞋码”,就像一套完整且完善的产品使用说明书,可以让新老师迅速成长为一个合格的教师。后期我们还可以继续教他们如何做好家长和学员的沟通,确保教学满意度直线上升,这些都是通过前期细化工作步骤和流程可以实现的。这一个阶段也是教师成长最快的时期,能够学习到很多的知识,并且能够把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进一步在实践中验证这些知识是真理。
慢慢的,鞋码上的知识越来越多,教学却会慢慢走入瓶颈期。教师会开始疑惑,教学到底是什么?究竟应该如何教学生呢?学生又究竟应该如何学习呢?似乎还是有学不完的知识,学生的问题也是千奇百怪。作为教师,渴望每一个学生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我们都能找到对应的解决方案。我们试图在撰写新的“鞋码”,但是这样真的就够了么,我想这是远远不够的。
教学的含义就是此时此刻此在的发生,在课堂上与学生的互动,教学就在互动中发生了。那么,我们那些所谓的教学技巧和策略不正是像郑人写在纸上的“鞋码”一样么?我们坚信那些教乱睁学技巧和策略才是真实的,我们需要靠着它们去教育我们的学生,但是却忽略了教师去享受课堂,去看看哗历岁是不是真的此时此地就在课堂上,并且与学生进行真实的课堂互动,而不是剧本的排练。
真正上好一堂课,反复的、充分的备课一定是必要的。但是带着自己的备课笔记,就能上好一节课吗?我想这个答案是否定的。在准备上课之前,我们对讲台下面的学生是有一定的预设的,按照大部分学生的接受水平准备了课程内容,设置了恰当的课程难度,也预想了学生对课堂提问的可能回答。所以,更多情况下,对于新老师而言,上课更加类似于一次表演,有剧本,反复排练,同时还需要学生一起配合,最终实现完美的演出。但是,怎么看,这场教学都像是一次剧场演出,因此我们需要抛开所谓的剧本,试试让自己沉浸在课堂,并且在课堂上去感受和聆听学生的个人需求。
需要始终保持警惕,我们对着的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他的身份是学生,没有错,但是他的最初身份是人,同样是人,那么就会有很多想法,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相互的,作为老师,也需要从讲台上走下来,倾听学生的声音,并且据此修改我们的“备课笔记”,实现课堂的此时此地此在。老师被会被自己的身份给局限住,被自己所习得的教学技巧所限制住,然后不再去探索更多的可能性。试想想,如果连一个教师自己本身都会被局限住,并且还不自知,如何去告诉学生打破个人思维局限,实现突破呢。怎么看都像是天方夜谭。
我想,教学中思想的碰撞就是教学的无限魅力所在。我喜欢学生在课堂上提问,虽然,刚开始,面对他们的提问,满脑子想的都是,为什么要问这样的问题,没有答案,你记住就好。想那么多也没有用。或者是觉得,这个学生怎么那么不配合,跟我备课笔记上准备的提问不一致,我也不知道要怎么回答,陷入这样或者那样的窘境。但是,慢慢的,我变成了课堂的享受者,我喜欢他们天马行空的提问,然后跟他们一起探讨。在探讨过程中发现,有些涉及的知识是超出本节课学科内容的。但是,那也无妨。仔细想想,所谓学习,不就是各类知识都要知道么,最初对知识的分类,无非是希望条理清晰,便于学习,但是逐步细分下去的学科知识,也在限制学生发展的无限可能性。那么,我们为何不在自己课堂突破常规,讲所谓的更多的“课外的”或者“其他学科”的知识呢。
备课笔记不是没有用处,借助备课笔记,的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课堂的顺利进行,毕竟有些规则是通用的。就像郑人的鞋码,量好的鞋码,与市场计算鞋码的规则一致,那么郑人是可以买到合适的鞋子的。忘记带尺码,那么并不代表无法买到鞋子,因为脚在自己身上,直接用自己的脚去试鞋子就好了。就像教学一样,苏格拉底有产婆术,知识不是外部灌输得到的,这些知识本来就在你心中,启发式教学是相信人本身的能力和创造力的。教学也是如此,何须你如此教条的对着你的备课笔记,作为老师,你也可以抛开这一切,带着学生一起,在课堂上展开讨论和论述,就某个知识点展开讨论和学习。
回到郑人买履的故事中来,我想,我们每个人都可能在某一个时刻,变成郑人。因此,需要时常把这个故事拿出来提醒自己。没有尺码的帮助的时候,我们需要变成勇敢的郑人,用自己的脚去试试鞋子,也许我们会很容易发现适合自己脚的鞋子,然后踏上一条通往未来的路。
;
关于郑人买履的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和郑人买履这个寓言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