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明史全文及译文)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明史》,以及明史全文及译文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 1、明史尹小林多久出版的
- 2、《明史》记载了哪些内容?
- 3、明史魏骥传文言文及翻译
- 4、文言文《明史》
- 5、明史有哪些目录?
- 6、明史是谁写的
明史尹小林多久出版的
《明史》,1974年4月第1版,1997年3月北京第6次印刷,字数约5000千字。
本书由国学网创办者、首都师范大学电子文献研究所所长尹小林携汤一介、冯其庸、庞朴、陈来、白化文、李零、孙家洲、王立群、佐藤利行、方铭、邓小军等百位专家学者、教授历经二十余年编纂、点校、排版制作而成,涵盖(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南史、北史、隋书、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的合辑,记载了从黄帝到清末四千多年的史事、人物、经济、文化、政治、前亩好军事、教育、典章制度、天文、地理、灾异等等,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史料价值。在本套《二十四史》中,《史记》和《汉书》以民国百衲本为底本,其余史书则全部以武英殿本的《二十四史》为底本,各本在勘校过程中,都参考了其有关的善本,订正了武英殿本中的讹误,但其他部分尽可能保持了史籍的原汁原味,包括人名、地名中的异体字等都一般不改,古体字和通假字也一般不作修改,为读者再现史籍原貌。
《史记》,1959年9月第1版,1982年11月第2版,2002年3月北京第17次印刷,字数约2351千字。
《汉书》,1962年第1版,1996年5月第9次印刷,字数约2700千字。
《后汉书》,1965年5月第1版,2001年5月北京第9次印刷,字数约2309千字。
《三国志》,1959年12月第1版,1982年7月第2版,2006年10月北京第20次印刷,字数约1006千字。
《晋书》,1974年11月第1版,1998年3月第7次印刷,字数约1880千字。
《宋书》,1974年10月第1版,2000年11月北京第7次印刷,字数约1400千字。
《南齐书》,1972年1月第1版,1997年3月北京第7次印刷,字数约600千字。
《梁书》,1973年5月第1版,1997年3月北京第6次印刷,字数约530千字。
《陈书》,1972年3月第1版,1997年3月北京第7次印刷,字数约300千字。
《魏书》,1974年6月第1版,1997年3月北京第6次印刷,字数约1140千字。
《北齐书》,1972年11月第1版,1997年3月北京第7次印刷,字数约420千字。
《周书》,1971年11月第1版,1997年3月北京第7次印刷,字数约547千字。
《隋书》,1973年8月第1版,2000年11月北京第7次印刷,字数约1080千字。
《南史》,1975年6月第1版,1997年3月北京第6次印刷,字数约1160千字。
《北史》,1974年10月第1版,1997年3月北京第6次印刷,字数约1910千字。
《旧唐书》,1975年5月第1版,2007年4月北京第5次印刷,字数约3089千字。
《新唐书》,1975年2月第1版,1997年3月北京第6次印刷,字数约3696千字。
《旧五代史》,1976年5月第1版,1997年3月北京第6次印刷,字数约1173千字。
《新五代史》,1974年12月第1版,1997年3月北京第6次印刷,字数约532千字。
《宋史》,1985年5月第1版,1997年6月北京第4次印刷,字数约8137千字。
《辽史》,1974年10月第1版,2000年11月北京第7次印刷,字数约900千字。
《金史》,耐帆1975年7月第1版,1997年7月第6次印刷,字数约慧铅1650千字。
《元史》,1976年4月第1版,1997年7月第6次印刷,字数约2667千字。
《明史》,1974年4月第1版,1997年3月北京第6次印刷,字数约5000千字。
《清史稿》,1977年8月第1版,2000年2月北京第
《明史》记载了哪些内容?
《明史》是张廷玉写的。《明史》是二十四史中的最后一部,共三百三十二卷,包括本纪二十四卷、志七十五卷、列传二百二十卷、表十三卷。它是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明史》记载了自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至明思宗朱由检崇祯十七年二百七十六年的历史。在二十四史中,《明史》以扮仿编纂得体、材料翔实、叙事稳妥、行文简洁为史家所称道,是一部水平较高的史书。这反映出编者对史料的考订、史料的基段运用、对史事的贯通、对语言的驾驭能力都达到较高的水平。
张廷玉是清朝杰出政治家、大学士张英次子,历任礼部尚书、户部尚书、吏部尚书,拜保和殿大学士(内阁首厅锋纤辅)、首席军机大臣等职,完善了军机处制度。张廷玉兼管翰林院多年,又担任其他好几个修书馆的总裁官。在此期间,大量的编纂工作都是由他主持开展的。
张廷玉一生作诗数千首,题画诗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张廷玉的诗歌作品中还有一些饱含理趣饱含智慧的作品,如他的《杂兴二十首》就比较典型。诗歌内容丰富,较为全面地表达了他的种种人生见解。是其处世立行的心得之言。这一组诗带有浓厚的理味,儒道思想兼有,体现了作者在立世“处心”为官方面的种种思想和态度。
具体的范文模板
链接:
?pwd=nu2w 提取码: nu2w
[img]明史魏骥传文言文及翻译
原文:
魏骥,字仲房,萧山人。永乐中,以进士副榜授松江训导。常夜分携茗粥劳诸生。诸生感奋,多成就者。用师逵荐,迁太常博士。
宣德初,迁吏部考功员外郎,正统三年,召试行在吏部左侍郎,屡命巡视畿甸遗蝗,问民疾苦。八年改礼部,寻以老请致仕。吏部尚书王直言骥未衰,如念其老,宜令去繁就简。乃改南京吏部。复以老辞,不允。十四年进尚书。英宗北狩,骥率诸司条上时务,多施行。景泰元年,年七十七,致仕。
骥居官务大体。在太常,山川坛获双白兔,圻内生瑞麦,皆却不进。在吏部,有进士未终制,求考功。同官将许之,骥持不可。法司因旱恤刑,有王纲者,恶逆当辟,或悯其少,欲缓之。骥曰:“此妇人之仁,天道不时,正此故也。”狱决而雨。
正统中,王振怙宠,凌公卿,独严重骥,呼“先生”。景泰初,以请老至京师。大学士陈循,骥门生也,请间曰:“公虽位冢宰,然未尝立朝。愿少待,事在循辈。”骥正色曰:“君为辅臣,当为天下进贤才,不得私一座主。”退语人曰:“渠以朝廷事为一己事,安得善终。”竟致仕去。
骥端厚祗慎。顾劲直,好别白君子小人。恒曰:“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家居,忧国忧民,老而弥笃。萧山故多水患,骥倡修螺山、毕公诸塘堰,捍江潮,兴湖利。乡人赖之。居恒布衣粝食,不殖生产。事兄教谕骐,虽耄益恭。时戴笠行田间。尝遇钱塘主簿,隶呵之。答曰“萧山魏骥也”。主簿仓皇谢慰而去。
成化七年,御史梁昉言:“臣先任萧山,见致仕尚书臣魏骥里居,教子孙孝弟力田,增堤浚湖,捍御灾患。所行动应礼法,倡理学,勖后进。虽在林野,有补治化,齿德有余。乞下所司,酌前代故事施行。”帝览奏嘉叹。遣行人存问,赐羊酒,命有司月给米三石。使命未至而骥卒。赐祭葬如礼,谥文靖。其子完以骥遗言诣阙辞葬,乞以其金振饥民。帝怃然曰:“骥临终遗命,犹恐劳民,可谓纯臣矣。”许之。
翻译:
魏骥,字子房,萧山人。永乐年间,以进士副榜的身份授职松江训导。常在深夜携带茶粥慰劳诸生。诸生感动而发奋,其中多有功成名就的人。因师逵的推荐,升任太常博士。
宣德初年,升任吏部考功员外郎。正统三年,召入试用行在所吏部左侍郎,多次奉命巡视京城郊区蝗虫灾情,询问民众的疾苦。正统八年,改任礼部左侍郎,不久因年老而请求辞官退休。吏部尚书王直说魏骥没有衰老,若考虑到他年龄大,最好下令除去繁杂的工作而做简要的事情。
于是改任南京吏部含念巧左侍郎。他再次推托年老而辞官,但是朝廷不同意。正统十四年升为尚书。英宗被俘北去,魏骥率领各司众官吏逐条上陈时弊,大多被施行。景泰元年,年龄七十七,辞官退休。
魏骥做官识大体。任太常官时,山川坛抓获一对白兔,京畿内长瑞麦,他都拒绝进呈给朝廷。在吏部时,有一进士服丧期未满,就请求考核功绩授官。同僚打算答应他,可是魏骥坚持不同意。
司法官因天旱体恤受刑者,有个叫王纲的犯人,罪大恶极,应判处死罪,有人怜悯他年少,想要给他减刑。魏骥说:“这是妇人之仁,天道不合时节,正是这个原因。”依法断案后,天就下雨了。
正统年间,王振依仗宠幸,凌辱公卿,唯独尊重魏骥,称他为“先生”。景泰初年,魏骥因请求退休养老到达京城。大学士陈循,是魏骥的学生,找机会避开众人对魏骥说:“您虽位居冢宰,然而不曾在京城中央作官。请您稍稍等待,可叫朝廷为您加官封爵,这事儿包在我陈循等人身上。”
魏骥正色道:“你身为辅佐之臣,应当为天下推举贤才,不能因为我是你的老师就偏私我。”魏骥后来对人说:“他把朝廷的事作为自己的事,这样怎么会有好结果呢?”最终辞官退休归家。
魏骥端正厚道刚劲正直,善于识别君子小人,常说:“没有是非之心,就不是人。”在家闲居也忧国忧民,此谈键情到老而更加纯厚。萧山原来多水灾,魏骥倡议修筑螺山、毕公等塘堰,拦截江潮,兴修水利。
乡里人依赖高判它获利。居家一直布衣粗食,不置产业。事奉作教谕的兄长魏骐,虽年长而更加恭敬。经常戴斗笠行走于田间。曾遇到钱塘的主簿,仆隶呵斥他,问他是谁,他回答说“是萧山的魏骥”。那主簿仓皇谢罪慰问而离去。
成化七年,御史梁昉说:“臣最初任职萧山,看到退休尚书臣魏骥的乡下住宅,教育子孙尊崇孝悌,致力农耕,增筑堤坝,挖掘湖泊,抵御灾害。所做的事符合礼法,提倡理学,勉励后进。魏骥虽身处山野,但对治理和教化有益处,年龄大,德行高。
请求陛下下令给主管部门,参照前代旧例实施对魏骥的表彰。”皇帝阅览奏折而嘉叹赞赏,派遣使者前往慰问,踢给羊和酒,命令有关部门每月供给米三石。但使者和命令还没到达魏骥就去世了。按照礼制赐予祭品,谥号文靖。
他的儿子魏完因魏骥的遗言赴朝堂推辞葬礼,乞求用礼金救济饥民。皇帝叹息说:“魏骥临终的遗言还害怕劳民伤财,可谓忠诚的大臣啊!”答应了魏完的请求。
《明史》是二十四史中的最后一部,共三百三十二卷,包括本纪二十四卷,志七十五卷,列传二百二十卷,表十三卷。它是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了自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至明思宗朱由检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二百多年的历史。
《明史》中的列传特点:
基本沿旧史之体例,但亦有其创新之处。《四库全书总目》卷四六《明史》条提要中称:“列传从旧例者十三,创新例者三,曰《阉党》、曰《流贼》、曰《土司》。盖貂珰之祸,虽汉、唐以下皆有,而士大夫趋势附膻,则惟明人为最夥。其流毒天下,亦至酷。别为一传,所以著乱亡之源,不但示斧钺之诛也。
闯、献二寇,至于亡明,剿抚之失,足为炯鉴,非他小丑之比,亦非割据群雄之比,故别立之。至于土司,古谓羁縻州也。不内不外,衅隙易萌。大抵多建置于元,而滋蔓于明。控驭之道,与牧民殊,与御敌国又殊,故自为一类焉。”应该说,创设《阉党》、《流贼》、《土司》三类传,确实符合于明史之实际情况,突出记述了明代的主要社会问题,为了解明代宦官、明代农民起义和明代民族关系,提供了比较集中、系统的材料。
这与诸表中创设《七卿表》有异曲同工之处。明代宦官之干政,虽不及汉、唐诸朝有废立之举,但外廷士大夫屈膝卑颜于阉宦,而成一时之气焰,则为亘古未有。《阉党传》所列四十六人,属刘瑾党者七人,余皆魏忠贤之党。读《阉党传序》可知史馆诸人于明亡之鉴深痛而慨然。
然而与《流贼传》相比,其感情又有所不同,所撰《流贼传序》自唐赛儿起义论起,直至李自成、张献忠之亡明,文称:“自唐赛儿以下,本末易竟,事具剿贼诸臣传中。独志其亡天下者,立《李自成、张献忠传》。”其中《李自成传》长达万余言,为《明史》诸传中之最长者。从修史者角度虽主要为后人之鉴,却因此而保留较为丰富的有关记载,而未采取分散于“剿贼”诸臣传中。
《明史》列传之体例采用类传形式,除以类分传外,于诸臣传中亦因类分卷,而未尽以父子及孙等为传。其方法即因事而分。如卷一二二有《郭子兴传》、《韩林儿传》、《刘福通传》,虽亦为明建国前群雄之列,而与群雄同明太祖朱元璋之关系不同,归为一卷。
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明玉珍合为一卷,扩廓、陈友定、把匝剌瓦尔密合为一卷。诸臣中,如徐达、常遇春单为一卷,是功臣亦有别而分立。史臣为建文帝遗臣列传颇详,甚至有传闻之人,能列立传者尽量立传,也是史臣寄托遗民之情的一种方式。
《明史》诸列传中,亦多见以事附传之体例。如卷一八九《夏良胜传》,附同下诏狱者万潮、陈九川、张衍瑞、姜龙、徐鏊、姚继岩传,均连署进言谏止武宗南巡之人。卷二○六《马录传》附颜颐寿、聂贤、汤沐、刘琦、卢琼、沈汉、王科,均嘉靖中“李福达之狱”受牵之人。
如隆庆中御史庞尚鹏疏中称:“据李同之狱,福达罪益彰,而当时流毒缙绅至四十余人,衣冠之祸,可谓惨烈。”此附传后史官评论中所引述,以为同事附传之由也。此类附传,于《明史》中不胜枚举。
清修《明史》的另一特色是,隐瞒明朝与清朝在辽东的战争史事。对于明朝文武诸臣,曾为督抚镇巡等官者,清朝修史时皆削其在辽之事迹。如王翱、李秉、赵辅、彭谊、程信等人,《明史》中均各有传,但其于建州有抚治或征讨之绩处,《明史》中均略去不述,间有一二语涉及,则不指明为何部落,以何原因启衅,其史实真相,无从观看。
对于一些实在避不开的人物,清朝干脆让他们从历史记录中人间蒸发了。凡是明朝人中所长而必书之事在于建州者,则《明史》中削其人而不为立传。如顾养谦、宦官亦失哈等,因生平活动不可离辽东及建州之事,《明史》中遂无传。又如赞理征东军务登莱巡抚袁可立、东江总兵毛文龙和后金总兵刘爱塔所关明金辽海战事尤重,《明史》均不为立传。
《明史》列传中,《外国传》及《西域传》,反映了当时与境外国家及部落地区等的联系,保存了大量东南亚及中亚等地历史资料,是研究这些国家历史及中外关系史的较好参考资料。
在二十四史中,《明史》以编纂得体、材料翔实、叙事稳妥、行文简洁为史家所称道,是一部水平较高的史书。这反映出编者对史料的考订、史料的运用、对史事的贯通、对语言的驾驭能力都达到较高的水平。
扩展资料:
《明史》创作背景:
清朝入主中原后,顺治二年(1645年)四月癸亥(十一日),御史赵继鼎奏请纂修《明史》(注:赵继鼎奏请纂修《明史》的记载,见于《清世祖实录》卷15,何冠彪《顺治朝〈明史〉编纂考》一文首揭此事。
但清廷何时决议纂修,尚无确切史料证实。清代官书中亦不见有关纂修《明史》的诏令,《清世祖实录》中仅见几位总裁于顺治二年五月癸未的上奏,其中言,“臣等钦奉圣谕,总裁《明史》”,并提出副总裁及纂修人员名单。这种“钦奉圣谕”,很可能仅是早朝时的口头指示而已。以往论著称顺治二年五月“诏修《明史》”,表述确实有所不当,准确言之为:顺治二年五月,清廷组成《明史》的纂修人员。),得到了清廷认可。
其后,大学士冯铨、李建泰、范文程、刚林、祁充格为总裁,操办此事。是年五月,由总裁提名副总裁和纂修官,并设收掌官七员,满字誊录十员,汉字誊录三十六员, 揭开了清朝官方纂修《明史》的序幕。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重开明史馆,因纂修《清世祖实录》而停止。
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以徐元文为监修,开始纂修明史。于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最后定稿,进呈刊刻。《明史》是我国历史上官修史书中纂修时间最长的一部。如果从清顺治二年(1645年)开设明史馆起,到乾隆四年(1739年)正式由史官向皇帝进呈,前后历时九十四年。假如从康熙十八年(1679年)正式组织班子编写起至呈稿止,为时也有整整六十年之久。
文言文《明史》
1. 文言文~《明史》
明史》是二十四史最后一部,共三百三十二卷,包括本纪二十四卷,志七十五卷,列传二百二十卷,表十三卷。
它是一部纪传体明代史,记载了自朱元璋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至朱由检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二百多年的历史。其卷数在二十四史中仅次于《宋史》,但其修纂时间之久,用力之勤却大大超过了以前诸史。
修成之后,得到后代史家的好评,认为它超越了宋、辽、金、元诸史。清史学家赵翼在《廿二史札记》卷31中说:“近代诸史自欧阳公《五代史》外,《辽史》简略,《宋史》繁芜,《元史》草率,惟《金史》行文雅洁,叙事简括,稍为可观,然未有如《明史》之完善者。”
编辑本段明史历史背景 清朝入主中原之后,转年即顺治二年(1645年)四月癸亥(十一日),御史赵继鼎奏请纂修《明史》(注:赵继鼎奏请纂修《明史》的记载,见于《清世祖实录》卷15,何冠彪《顺治朝〈明史〉编纂考》一文首揭此事。但清廷何时决议纂修,尚无确切史料证实。
清代官书中亦不见有关纂修《明史》的诏令,《清世祖实录》中仅见几位总裁于顺治二年五月癸未的上奏,其中言,“臣等钦奉圣谕,总裁《明史》”,并提出副总裁及纂修人员名单。这种“钦奉圣谕”,很可能仅是早朝时的念搏口头指示而已。
以往论著称顺治二年五月“诏修《明史》”,表述确实有所不当,准确言之为:顺治二年五月,清廷组成《明史》的纂修人员。),得到了清廷认可。
其后,大学士冯铨、李建泰、范文程、刚林、祁充格为总裁,操办此事。是年五月,由总裁提名副总裁和纂修官,并设收掌官七员,满字誊录十员,汉字誊录三十六员, 揭开了清朝官方纂修《明史》的序幕。
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重开明史馆,因纂修《清世祖实录》而停止。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以徐元文为监修,开始纂修明史。
于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最后定稿,进呈刊刻。《明史》是我国历史上官修史书中纂修时间最长的一部。
如果从清顺治二年(1645年)开设明史馆起,到乾隆四年(1739年)正式由史官向皇丛敏帝进呈,前后历时九十四年。假如从康熙十八年(1679年)正式组织班子编写起至呈稿止,为时也有整整六十年之久。
2. 翻译古文 选自《明史》
蒋瑶,字粹卿,归安人。弘治十二年进士。授行人(明设行人司,虽取《周礼》“行人”之名,渗高枝而性质不同。行人司置“司正”及左右“司副”,下有“行人”若干,以进士充任,掌管捧节奉使之事,凡颁诏、册封、抚谕、征聘诸事皆归其掌握。在京官中地位虽低,而声望甚高,升转极快。初中之进士,以任此职为荣)。正德年间,历任两京御史。上奏时弊七件,里面说:“内府的军器局有军匠六千人,宦官做监督的人有二人,现在增加到六十余人,人占军匠三十。其他局都这样做,军队怎么会不消耗。”还说:“传奉官和滥收校尉勇士也最好革除。刘瑾虽然已经被杀,权力还是被宦官掌握。”有旨诘问,而且说“自今像蒋瑶一样议论朝政的人,不用再上奏。”随即外放为荆州知府。修筑了黄潭堤。
调任到扬州。武宗南巡到扬州,蒋瑶只是提供皇帝的用具而已,没有赠送的东西。各位嬖幸都很生气。江彬想抢夺富民的住房作为威武副将军府,蒋瑶执意不可。江彬气愤蒋瑶挫辱他,就用皇帝所赐的铜瓜威胁他,蒋瑶不为之所慑服。恰逢皇帝打渔获得一条巨鱼,戏言说价值五百金,江彬就诬告蒋瑶责备他的正直。蒋瑶怀揣他的妻子的簪珥、袿服进言,说:“金库没有钱,臣所有的只是这些。”皇帝笑然后打发他走。扬州府以前有琼花观,皇帝下诏索取琼花。蒋瑶说自宋徽、钦北狩,此花已经灭绝,现在没有可以用来进献的。又传旨征收异物,蒋瑶都说不是扬州出产的。皇帝说:“苎白布,也不是扬州出产的吗?”蒋瑶不得已,给皇帝进献了五百疋。那个时候,当权的认为扬繁华,要求无所不至,而且轻视蒋瑶,平民已经十分困苦。御驾回京,瑶扈到了宝应。宦官邱得用以铁纟亘捆绑蒋瑶,数日才释放,竟然随行到临清才返回。扬州人看见蒋瑶,没有不感动哭泣的。到升迁为陕西参政的时候,争相出资修建祠堂来祭祀他,名声自此大震。
嘉靖初,历任湖广、江西左、右布政使,以右副都御史巡抚河南。皇帝命令桂萼等审核巡抚官的去留,让蒋瑶回京等候调动。后来,累迁为工部尚书。四郊工竣,加太子少保。西苑宫大殿修成,皇帝设置宴会。看见蒋瑶和王时中的席在外面,命令移至殿内,然后移皇亲到殿右来让蒋瑶,说:“亲近亲人不如尊重贤才。”他重视蒋瑶如此。当时土木繁兴,一年花费数百万钱。蒋瑶规画都说是皇帝的意思,好几次给与钱币。因为丁忧去官。很久之后,自南京工部尚书,皇帝下召改为北京工部尚书。皇帝临幸承天,蒋瑶随从。京师建立营,所率役的京军,多为豪家所占匿。到那个时候大兴土木仍然很频繁,每年招募平民充当劳役,花费二百余万钱。蒋瑶为这个说话,因请停不急者。豪家所藏匿的军人都出来,招募花费大减。因为年老致仕。
蒋瑶端亮清介。已经退休,居住在陋巷之中。和尚书刘麟、顾应祥等人结了一个文酒社,徜徉于岘山之间。卒年八十九。赠太子太保,谥恭靖。
3. 【明史金幼孜文言文翻译】
【译文】 金幼孜,名善,以字行,新淦人。
建文二年(1400)中进士。后被授予户科给事中。
成祖即位后,改任翰林检讨,与解缙等人同在文渊阁当值,再升为侍讲。当时,翰林院和坊局之臣在东宫讲书,都先要准备所讲的经义,由阁臣阅正后,呈皇上批览,然后才得进讲。
解缙讲《书经》,杨士奇讲《易经》,胡广讲《诗经》,幼孜讲《春秋经》,幼孜借此呈上《春秋要旨》三卷。 永乐五年(1407),进升幼孜为右谕德兼侍讲,并传谕吏部,说在内阁当值的胡广、金幼孜等人已任满,不要改作他任。
七年,幼孜随从皇上到北京。第二年北征,幼孜与胡广、杨荣随行。
圣驾驻扎在清水源,有泉水涌出。幼孜献上铭,杨荣献上诗,皇上都以最高等级给予慰劳。
皇上敬重幼孜的文学才华,所过山川要害,总命他加以记载。幼孜就在马鞍上当场起草。
使者从瓦剌来,皇上召幼孜等人傍车舆而行,谈论敌方之事,对他很亲信和倚重。他曾与胡广、杨荣和侍郎金纯迷路陷在山谷中。
天黑时,幼孜从马上掉下来,胡广、金纯去而不顾,杨荣为他结鞍再行,走了一会儿幼孜又掉下来,杨荣便将自己的马让给他骑,第二天才到达行在所。那个晚上,皇上派出十几名使者追寻杨荣和幼孜,但都没有找到。
他们回来后,皇上非常高兴。此后每次北征,幼孜都随从,他还写下了《北征前录》和《后录》。
十二年他受命与胡广、杨荣等人编纂《五经》和《四书》、《性理大全》,升为翰林学士,十八年他与杨荣一起升为文渊阁大学士。 二十二年(1424)幼孜随从皇上北征,途中士兵疲惫,皇上向群臣问对策,没有人敢回答。
只有幼孜说不宜深入,皇上不听。到达开平时,皇上对杨荣、幼孜说“:朕梦见神人两次说上帝好生,这是什么兆头?”杨荣、幼孜回答说:“陛下此举,固在于除暴安民。
但火烧昆仑,玉石俱焚,望陛下留意。”皇上同意他们的意见,当即命他们起草诏书,诏谕各个部落。
军队回到榆木川时,皇上驾崩,秘不发丧。杨荣到京师报丧,幼孜护梓宫返回。
仁宗即位,幼孜被任为户部右侍郎兼文渊阁大学士。不久加封为太子少保兼武英殿大学士。
这一年十月命幼孜、杨荣、杨士奇在承天门外一起审查并记录囚犯的罪状。皇上还下诏给法司,审查重案囚犯必须会同这三位学士一起办,皇上对他们的委任更重了。
皇上御临西角门阅览廷臣的制诰,对三学士说:“你们三人和蹇义、夏原吉两位尚书,都是先帝旧臣,朕正靠你们来辅佐。朕曾见前代君主不喜欢听直言,虽是一向所亲近的人,也因为惧怕君主之威而顺从君主的旨意,缄默不言以讨好君主。
贤良之臣,所言不被采纳,便会退而闭口。朕与诸位爱卿应当引以为戒。”
幼孜等人叩头致谢。洪熙元年(1425)幼孜进升为礼部尚书,仍兼大学士、学士,并支给三职俸禄。
幼孜不久请求回家探母。第二年,他母亲去世。
宣宗即位后,诏令幼孜出来任职,修撰两朝实录,充任总裁官。宣德三年(1428),幼孜持节到宁夏,册封庆府郡王妃。
他所经过的地方,都询问士兵和百姓疾苦,回来后上奏皇上,皇上都嘉许并采纳了。随从皇上巡边,度过鸡鸣山时,皇上说“:唐太宗仗着其英武征辽时,曾经过此山。”
幼孜回答说“:太宗不久便后悔这一战役,所以修建了悯忠阁。”皇上说“:此山在元顺帝时崩塌了,成为元朝灭亡的征兆。”
幼孜回答说“:顺帝是亡国之主,就是山不崩,国也必亡。”宣德六年(1431)十二月幼孜去世,终年六十四岁。
赠少保,谥文靖。 幼孜为人平易,沉默寡言,心胸开阔。
虽很受皇上宠信,但他自己更加谦虚。他给自己起居之室命名为“退庵”。
他病重时,家人嘱咐他请求身后之恩,但幼孜不听。他说“:这种做法是君子所耻的行为。”
4. 文言文《明史·张居正传》全文翻译
《明史·张居正传》原文: 张居正,字叔大,江陵人。
少颖敏绝伦。十五为诸生。
巡抚顾璘奇其文,曰:“国器也。”未几,居正举于乡,璘解犀带以赠,且曰:“君异日当腰玉,犀不足溷子。”
嘉靖二十六年,居正成进士,改庶吉士。徐阶辈皆器重之。
居正为人,颀面秀眉目,须长至腹。勇敢任事,豪杰自许。
然沉深有城府,莫能测也。严嵩为首辅,忌徐阶,善阶者皆避匿。
居正自如,嵩亦器居正。 居正为政,以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为主。
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黔国公沐朝弼数犯法,当逮,朝议难之。
居正擢用其子,驰使缚之,不敢动。既至,请贷其死,锢之南京。
居正以御史在外,往往凌抚臣,痛欲折之。一事小不合,诟责随下,又敕其长加考察。
御史刘台按辽东,误奏捷。居正方引故事绳督之,台抗章论居正专恣不法,居正怒甚。
帝为下台诏狱,命杖百,远戍。由是诸给事御史益畏居正,而心不平。
居正乞归葬父,帝使尚宝少卿郑钦、锦衣指挥史继书护归,期三月,葬毕即上道。居正请广内阁员,诏即令居正推。
居正因推礼部尚书马自强、吏部右侍郎申时行入阁。自强素忤居正,不自意得之,颇德居正,而时行与张四维皆自昵于居正,居正乃安意去。
居正自夺情后,益偏恣。其所黜陟,多由爱憎。
左右用事之人多通贿赂。冯保客徐爵擢用至锦衣卫指挥同知,署南镇抚。
居正三子皆登上第。世以此益恶之。
及卒,帝为辍朝,谕祭九坛,视国公兼师傅者。至是,赠上柱国,谥文忠,命四品京卿、锦衣堂上官、司礼太监护丧归葬。
于是四维始为政,言官劾篆、省吾,并劾居正,篆、省吾俱得罪。新进者益务攻居正。
诏夺上柱国、太师,再夺谥。居正诸所引用者,斥削殆尽。
帝命司礼张诚及侍郎丘橓偕锦衣指挥、给事中籍居正家。诚等将至,荆州守令先期录人口,锢其门,子女多遁避空室中。
比门启,饿死者十余辈。诚等尽发其诸子兄弟藏,得黄金万两,白金十余万两。
其长子礼部主事敬修不胜刑,寻自缢死。 赞曰:张居正通识时变,勇于任事。
神宗初政,起衰振隳,不可谓非干济才。而威柄之操,几于震主,卒致祸发身后。
《书》曰“臣罔以宠利居成功”,可弗戒哉! 文言文翻译: 张居正,字叔大,是江陵人。年少聪明才思敏捷,十五岁就做了秀才。
当地的巡抚顾璘认为他的文章不同寻常,说:"张居正是国家的栋梁啊。"不久,张居正在乡试中中举,顾璘解下自己的犀牛皮腰带赠送给他。
且曰:“君异日当腰玉,犀不足溷子。”嘉靖二十六年,张居正考中进士,改任庶吉士,徐阶等人都非常器重他。
张居正这个人,长脸眉目清秀,胡须长至腹部。敢于承担责任,自认为是豪杰。
但是很深沉,胸有城府,别人很难猜测到他的想法。严嵩当首辅,嫉妒徐阶,和徐阶关系好的人都避开了。
张居正言行自如,严嵩亦很器重他。 张居正执政,把尊崇主权、考核吏职、信守赏罚、统一号令作为主要措施。
即使远在万里之外,早上下达政令而晚上就要执行。黔国公沐朝弼屡次犯法,当逮捕法办,朝廷大臣议论感到为难。
张居正便提拔任用他的儿子,又派人飞快前往逮捕沐朝弼,他不敢动弹。押到朝廷后,请求宽免死罪,便把他押到南京监禁。
张居正认为御史到了各省,往往 *** 抚臣,想严厉纠正。御史论事稍有不合意,张居正就加以责骂,又敕令作长期考察。
御史刘台巡按辽东,误传捷报。张居正准备援引成例章法对他进行督责处罚,刘台上奏章指责张居正专横独断,肆行不法,张居正愤怒至极。
神宗皇帝特为张居正把刘台逮捕,投入诏狱,命人杖打一百,流放到边远地区当戍卒。由此,众给事中、御史更加畏惧张居正,内心都愤愤不平。
居正乞归葬父,皇帝派尚宝少卿郑钦、锦衣指挥史继书护卫他归家,为父服丧三月,丧葬完了就上道。居正请求广泛的接受新的阁员,皇帝下诏就命令居正推举。
居正于是推礼部尚书马自强、吏部右侍郎申时行入阁。自强向来和居正不合,没有料想到能入阁,颇感激居正,而时行与张四维皆与居正交好,居正于是安心离开了。
居正自从夺情后,更加不公纵权。这些官吏的升迁,多由爱憎。
左右掌权的人多通贿赂。冯保门客徐爵提拔任用至锦衣卫指挥同知,署南镇抚。
居正三子皆进进士前几名。世人因此更加不喜欢他。
等到他逝世后,皇帝为此而不上朝,用下谕旨祭九坛的方法表示尊敬,把他当做国家元老和导师。至是,赠上柱国,谥文忠,命四品京卿、锦衣堂上官、司礼太监护丧归葬。
在这时四维才开始主政,言官弹劾篆、省吾,并弹劾居正,篆、省吾都得罪。刚提拔的人更加致力攻击居正。
诏令夺取上柱国、太师,再夺谥。张居正所重用的人,几乎全部被削去官职。
帝命司礼张诚及侍郎丘橓偕同锦衣指挥、给事中抄居正家。张诚等将要到,荆州守令先期逮捕人口,禁锢其门,子女多逃避空室中。
等门启开,饿死者十余多人。张诚等尽挖掘其诸儿子兄弟的私藏,得黄金万两,白金十余万两。
其长子礼部主事敬修不能忍刑罚,不久自缢死。 赞(一种文体,主要是评价性文章)说:张居正精于审视时政变化,敢于做改革事。
神宗刚亲政时,他所作所为扭转衰局振兴危国(隳:原意为毁坏的城墙,此处引申为危。
5. 【节选自《明史·毛纪传》的文言文答案
明史毛纪传【参考答案】4、A简:选拔,选任.5、D6、C 毛纪要离职的根本原因是皇帝指责他“结朋奸,背君报私”.7、⑴那些趴在宫殿上哭着抗争的大臣,全都被逮捕拘押起来,毛纪就分条陈述(拟写奏疏)请求皇帝原谅他们.译出大意2分,重点词语“阙”、“系”、“原”的翻译各1分.⑵(如果)一个臣子凭借俸禄官位来让自己感到荣耀,却不能匡正补救(您的错误),这表明他只是窃取名号来为自己谋私利.译出大意2分,重点词语“自荣”、“救正”、“私”的翻译各1分.【参考译文】毛纪,字维之,掖县人.成化末年,参加科举考试取得乡试第一,考中进士,被选拔作了庶吉士.弘治初年,升任修撰,充当经筵讲官,被选拔担任侍东宫讲读.等到《会典》编成,升为侍读.武宗即位,改任左谕德.因为《会典》中小错误,降为侍读.正德五年晋职学士,升为户部右侍郎.正德十年,乌思藏进贡,他们的使者说有活佛能预测祸福.皇帝派遣几千人前去迎接,粮草车船费用用百万来计算.毛纪上书说:“从京师到乌思藏二万多里,所需公私费用,不可计算.一切费用取自四川,四川连年用兵,兵力疲惫,财力枯竭,再加上如此负担,恐怕会滋生意外变故.”奏疏两次呈上,皇帝没有答复.世宗即位,记录毛纪拥立皇帝的功劳,加封伯爵,毛纪两次上疏推辞请求免除.嘉靖初年,皇帝想要追加尊奉父亲为兴献帝,朝中大臣坚持上奏,抗拒圣旨.嘉靖三年,毛纪担任首辅大臣,又像当初一样坚持原则.皇帝想要去掉加在父母名号前的本生称谓,毛纪与石珤联合上疏抗争.皇帝在平台召见毛纪,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想法,毛纪始终没有顺从.那些趴在宫殿上哭着抗争的大臣,全都被逮捕拘押起来,毛纪就分条陈述(拟写奏疏)请求皇帝原谅他们.皇帝大怒,传出圣旨责备毛纪与奸人结成朋党,违背皇帝传达私情.毛纪于是上疏说:“以往大臣们接受皇上的旨意,对国家政事都要商讨是否可行,然后再贯彻施行.这本来是内阁臣子的本职工作啊,我愚笨不能对上称职完成圣意.最近,关于去本生的问题,皇上在平台召见问话,司礼官员传出旨意,我不知这里有多少好像是可以商榷的,却都是由皇上一个人决断的.既然我的话没有被您接受采纳,还有什么探讨行不行的必要.皇上召见我们次数是很多,但严厉的责罚还跟以前一样.我虽然有体谅国家的心意,但不能自己充分的表达.宋代司马光告诉神宗说:陛下之所以重用大臣,是看出他的耿直,或许对国家有帮助,如果只是用官位让他荣耀却不采纳他的意见,这是使用官位来谋私情而否定这个人.(如果)一个臣子凭借俸禄官位来让自己感到荣耀,却不能纠正补救(您的错误),这表明他只是窃取名号来为自己谋私利.我在您面前,请允许我把这些话说给您.至于勾结奸人结成朋党,背叛您谋私利,正是我平时最痛恨的事.如果我有一条这样的情况,我的罪行何止是要罢官.如果您用这样的罪行怀疑我,我还能一天到晚腆着脸在朝廷里呆着吗.我请求退休回家,来保全自己的生命.特别希望您能够学习祖先的典章常识,任用贤才接受谏议,来秉养和平的福分.”皇帝忌恨(嫌恶)毛纪正直刚强,允许他离开,交通和饮食保障按着旧例.毛纪有学识,做官时清廉沉静庄严持重.后来《明伦大典》编成,皇上下诏判定大礼之议中各位大臣的罪,追查论罪夺去官爵.嘉靖二十一年,八十岁时,毛纪因为皇帝降恩复职,皇帝又下诏派官员慰问他,又赏赐一些俸禄.又经过三年去世了.附录:《明史•卷一百九十•列传第七十八•毛纪传》原文毛纪,字维之,掖县人.成化末,举乡试第一,登进士,选庶吉士.弘治初,授检讨,进修撰,充经筵讲官,简侍东宫讲读.《会典》成,迁侍读.武宗立,改左谕德.坐《会典》小误,降侍读.《孝宗实录》成,擢侍讲学士,为讲官.正德五年进学士,迁户部右侍郎.十年,由吏部左侍郎拜礼部尚书.乌思藏入贡,其使言有活佛能前知祸福.帝遣中官刘允迎之.携锦衣官百三十,卫卒及私仆隶数千人,刍粮、舟车费以百万计.纪等上言:“自京师至乌思藏二万余里,公私烦费,不可胜言.且自四川雅州出境,过长河西行数月而后至.无有邮驿、村市.一切资费,取办四川.四川连岁用兵,流贼甫平,蛮寇复起.困竭之余,重加此累,恐生意外变.”疏再上,内阁梁储、靳贵、杨一清皆切谏,不报.郊祀毕,请勤朝讲,又以储嗣未建,乞早定大计,亦不听.寻改理诰敕,掌詹事府.十二年兼东阁大学士入预机务.其秋加太子太保,改文渊阁.帝南征,纪佐杨廷和居守.驾旋,晋少保、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世宗即位,录定策功,加伯爵,再疏辞免.嘉靖初,帝欲追尊兴献帝,阁臣执奏,忤旨.三年,廷和、冕相继去国.纪为首辅,复执如初.帝欲去本生之称,纪与石珤合疏争之.帝召见平台,委曲谕意,纪终不从.朝臣伏阙哭争者,俱逮系,纪具疏乞原.帝怒,传旨责纪要结朋奸,背君报私.纪乃上言曰:“曩蒙圣谕,国家政事商榷可否,然后施行.此诚内阁职业也,臣愚不能仰副明命.迩者大礼之议,平台召对,司礼传谕,不知其几似乎商榷矣.而皆断自圣心,不蒙允纳,何可否之有.至于笞罚廷臣,动至数百,乃祖宗来所未有者,亦皆出自中旨,臣等不得与闻.宣召徒勤,捍格如故.慰留虽切,诘。
明史有哪些目录?
《明史》共三百三十二卷,宴并备包括本纪二十四卷、志七十五卷、表十三卷、列传二百二十卷,另有目录四卷。该书蔽腊取材于《明实录》《大明会典》、档册、邸报,以及文集、奏议、稗史、方志、传记等有关著述和材料,由于有著名史家万斯同等的整理和考订,该书体例严谨,叙事清晰,编排晌毁得当,文字简明,引述的资料,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明史》体例多有不同于前代正史或其他史书者。建文、景泰两朝均列为本纪,不同于《明实录》的附录形式;《历志》中的图表,简便易明,为过去所未有;《艺文志》只记述明代著述,不同于前代正史中的《艺文志》。
明史是谁写的
徐元文,字公肃,号立斋,江苏昆山人。探花徐乾学、徐秉义之弟,兄弟三人皆官贵文名,号称“昆山三徐”、斋号“集义居”。顺治十六年进士第一,顺治帝称徐元文为"佳状元",赐冠带、蟒服、乘御马等,授翰林院修撰。康熙十八年,出任修《明史》总裁,荐万斯同入史局。升国子监祭酒,充经筵讲官。后任左都御史,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翰林院掌哗缓院学士。卜芦迟康熙二十九年江南江西总督傅拉塔弹劾徐乾学及型李其弟徐元文不法之事共十五款,被解职。闰七月二七日惊悸呕血而死,享年五十八岁。著有《含经堂集》、《得树园诗集》。
关于《明史》和明史全文及译文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