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周书(逸周书世俘解)

43 0 2024-03-19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逸周书,以及逸周书世俘解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逸周书,以及逸周书世俘解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逸周书主要内容是什么

《逸周书》书之来历,汉刘向、《隋书·经籍志》及刘知几《史通》皆以为是孔子删削《尚书》之余篇。今人多不信从,而以为是战国人所编;各篇写成时代或可早至西周,或晚至战国,另有个别篇章,可能还经汉人改易或增附。如《时训纳轿孝》以雨水为正月中气,惊蛰为二月节气,与汉以前历法相左洞稿。该书在汉代已散佚不全。刘向校书,即谓帆芹存者45篇。今传60篇本,盖又经后人改编。有人认为今本盖后人合旧本与晋太康间汲冢所出之周书而成,故有《汲冢周书》之名。但多数人认为称今本《周书》为《汲冢周书》,是一种误解。

具体的范文模板

链接:

?pwd=3y7r 提取码: 3y7r  

[img]

先秦史籍《逸周书》的内容是什么?

《逸周书》先秦史籍。本名《周书》,隋培谨答唐以后亦称《汲冢周书》。今本全书10卷,正文70篇,其中11篇有目无文,42篇有晋五经博士孔晁注。各篇篇名均赘“解”字。又序一篇,各本或在卷晌颤端,或附卷尾。序与《尚书》序配慧相类,分言各篇之所由作。正文基本上按所记事之时代早晚编次,历记周文王、周武王、周公、成王、康王、穆王、厉王及景王时事。

逸周书原文及译文

逸周书原文及译文如下:

凡谨扰腊民生而有好有恶。小得其所好则喜,大得其所好则乐; 小遭其所恶则忧,大遭其所恶则哀。李老凡民之所好恶,生物是好,死物是恶。

民,至有好而不让,不从其所好,必犯法元以事上。民,至有恶而不让,不去其所恶,必犯法无以事上。遏行于此,尚有顽民,而况曰不去其所恶而从其所好,民能居乎?若不竟力,何以求之?力争则力政,力政则无让,无让则无礼,无礼虽得所好,民乐乎?

若不乐,乃所恶也。凡民不忍,好恶不能分次,不次则夺,夺则战。战则何以养老幼?何以救痛疾为丧?何以胥役也?明王是以极等以断好恶,教民次分祥滑,扬举力竟任壮、养老、长幼有报,民是以胥役也。

翻译:

所有民众皆有喜欢有厌恶。得到一点他所爱的就高兴,得到很多他所爱的就欢乐。遇到一点他厌恶的事就忧伤。遇到很多他厌恶的事就会悲哀。

大凡民众的好恶都一样,喜欢养生之物,厌恶致死之物。民众遇到自己喜爱的东西就相争不让。如果不能顺从他的爱好,就一定犯法作乱,不能侍奉上司;民众遇到自己厌恶的东西就争相回避。 如果不能除去他厌恶的东西,就一定犯法作乱,不能侍奉上。

《古代兵法散文·春秋兵法·逸周书》原文鉴赏

《古代兵法散文·春秋兵法·逸周书》原文鉴赏

[原文] (节选)

度 训

凡民生而有好有恶。小得其所好则喜,大得其所好则乐; 小遭其所恶则忧,大遭其所恶则哀。凡民之所好恶,生物是好,死物是恶。民,至有好而不让,不从其所好,必犯法元以事上。民,至有恶而不让,不去其所恶,必犯法无以事上。遏行于此,尚有顽民,而况曰不去其所恶而从其所好,民能居乎?若不竟力,何以求之?力争则力政,力政则无让,无让则无礼,无礼虽得所好,民乐乎?若不乐,乃所恶也。凡民不忍,好恶不能分次,不次则夺,夺则战。战则何以养老幼?何以救痛疾为丧?何以胥役也?明王是以极等以断好恶,教民次分,扬举力竟任壮、养老、长幼有报,民是以胥役也。

武 称

大国不失其威,小国不失其卑,敌国不失其权。拒崄伐夷,并小夺乱,□强攻弱,而袭不正,武之经也。伐乱,伐疾,伐疫,武之顺也。贤者辅之,乱者取之,作者劝之,怠者沮之,恐者惧之,欲者趣之,武之用也。美男破老,美女破舌,淫图破国,淫巧破时,淫乐破正,淫言破义,武之毁也。赦其众,遂其咎,抚其□,助其囊,武之闲也。饵敌以分,而照其储,以伐辅德,迫时之权,武之尚也。春违其农,秋伐其穑,夏取其,麦,冬寒其(衣)服;春秋欲舒,冬夏欲亟:武之时也。长胜短,轻胜重,直胜曲,众胜寡,强胜弱,饱胜饥,肃胜怒,先胜后,疾胜迟,武之胜也。追戎无恪,穷寇不格,力倦气竭乃易克,武之追也。既胜人,举旗以号,命吏禁掠,无敢侵暴,爵位不谦,田宅不亏,各宁其亲,民服如化,武之抚也。百姓咸服,偃兵兴德,夷厥险阻,以毁其武;四方畏服,奄有天下:武之定也。

允 文

思静振胜,允文维纪。昭告周行,维旌所在。收戎释贿,无迁厥里。官校属职,因其百吏。公货少多,振赐穷士;救瘠补病,赋均田(布)[市]。命夫复服,用(损)[捐]忧耻。孤寡无告,获厚咸喜。咸问外戚,书其所在。选同氏姓,位之宗子。率用十五,绥用士女。教用显允,若得父母。宽以政之,孰云不听?听言靡悔,遵养时晦,晦明遂语,于时允武。死思复生,生思复所。人知不弃,爱守正户。上下和协,靡敌不下。执彼玉珪,以居其宇。庶民咸耕,童壮无辅;无拂其取,通其疆土。民之望兵,若待父母。是故天下,一旦而定,奄有四海。

大 武

武有七芦世制:政、攻、侵、伐、陈、战、斗。善政不攻,善攻不侵,善侵不伐,善伐不陈,善陈不战,善战不斗,善斗不败。政有九因,因有四戚、五和。攻有九开,开有四凶、五艮。侵有七酌,酌有四聚、三敛。伐有七机,机有四时、三兴。陈有七来,来有三哀、四(赦)[教]。战有十一振,振有六厉、五卫。斗有十一客,客有六广、五虞。

四戚:一内姓,二外婚,三友朋,四同里。五和:一有天无恶,二有人无郄,三同好相固,四同恶相助,五远宅不薄。凡此九者,政之因也。

四凶:一攻天时,二攻地宜,三攻人德,四攻行利。五艮:一取仁,二取智,三取勇,四取材,五取艺。凡此九者,攻之开也。

四聚:一酌之以仁,二怀之以乐,三旁聚封人,四设围以信。三敛: 一男女比,二工[受]次,三祗人死。凡此七激枣者,侵之酌也。

四时:一春违其农,二夏食其谷,三秋取其刈,四冬冻其陪铅肢葆。三兴: 一政以和时,二伐乱以治,三伐饥以饱。凡此七者,伐之机也。

三哀:一要不(羸)[嬴],二丧[民]人,三摈厥亲。四(赦)[教]:一胜人必蠃,二取(威[戚]信(复)[人],三(人)乐生身[复],四赦民所恶。凡此七者,陈之来也。

六厉:一仁厉以行,二智厉以道,三武厉以勇,四师厉以士,五校正厉御,六射师厉伍。五卫:一明仁怀恕,二明智辅谋,三明武摄勇,四明材摄士,五明艺摄官。凡此十一者,战之振也。

六广:一明令,二明丑,三明赏,四明罚,五利兵,六竞竟。五虞:一鼓走疑,二备从来,三佐车举旗,四采虞人谋,五后动捻之。凡此十一者,斗之客也。

无竞惟害,有功无败。

大明武

畏严大武,曰维四方畏威,乃宁。天作武,修戎兵,以助义、正违,顺天行。五官官侯厥政,(谓)[谒]有所亡。城廓沟渠,高厚是量。既践戎野,备慎其殃。敬其严君,乃战赦。

十艺必明,加之以十因,靡敌不荒。陈若云布,侵若风行。轻车翼卫,在戎二方。我师之穷,靡人不刚。十艺:一大援,二(明从)[萌徒],三余子,四长兴,五(伐)[戍]人,六刑余,七三疑,八间书,九用少,十兴怨。十因:一树仁,二胜欲,三宾客,四通旅,五亲戚,六无告,七同事,八程巧,九□能,十利事。艺、因代用,是谓强辅。

应天顺时,时有寒暑,风雨饥疾,民乃不处,移散不(败)[取],农乃商贾。委以淫乐,赂以美女,主人若(杖)[伏]。□至城下,高堙临内,日夜不解,方陈并功,云何能御?虽易必敬,是谓明武。

城高难平,湮之以土,开以走路,俄傅器橹。因风行火,障水水下。惠用元元,不侮其寡。旁隧外权,隳城湮溪,老弱单处,其谋乃离。既克和服,使众咸宜,竟其金革,是谓大夷。

小明武

凡攻之道,必得地势,以顺天时,观之以今,稽之以古。攻其逆政,毁其地阻。立之五教,以惠其下。矜寡无告,实为之主。五教允中,枝叶代兴。

国为伪巧,后宫饰女,荒田逐兽,田猎之所,游观崇台,泉池在下。淫乐无既,百姓辛苦。上有困令,乃有极□。上困下腾,戎迁其野,敦行王法,济用金鼓。降以列陈,无悗怒□;按道攻巷,无袭门户。无受货赂,攻用弓弩。上下祷祀,靡神不下。具行衡梯,振以长旗,怀戚思终,左右愤勇。无食六畜,无聚子女。群振若雷,造于城下,鼓行(参)[噪]呼,以正什伍。上有轩冕,斧钺在下。胜国若化,故曰明武。

柔 武

维王元祀一月,既生魄,王召周公旦,曰:“鸣呼! 维在文考之绪功,维周禁五戎,五戎不禁,厥民乃淫。一曰土观(幸)[韦]时,政匮不疑;二曰狱仇刑蔽,奸吏济货;三曰声乐□□,饰女灭德;四曰维势是辅,维祷是怙;五曰盘游安居,枝叶难落。五者不距,自生戎旅。故必以德为本,以义为术,以信为动,以成为心,以决为计,以节为胜。务在审时,纪纲为序,和均道里,以匡辛苦。见寇□戚,靡适无下;胜国若化,不动金鼓。善战不斗,故曰柔武。四方无拂,奄有天下。”

酆 谋

维王三祀,王在酆,(谋)[谋]言告闻。王召周公旦,曰:“呜呼!商其咸辜,维日望谋建功,(谋)[谍]言多信,今如其何?”

周公曰:“时至矣,乃兴师循故。初用三同: 一戚取同,二任用能,三矢无声。三让:一近市,二贱粥,三施资。三虞:一边不侵内,二道不驱牧,三郊不留人。”

王曰:“呜呼!”允从三三,无昲,厥征,可因。与周同爱,爱微无疾。疾取不取,疾至致备。曲祷不德,不德不成,害不在小,终维实大,悔后乃无。帝命不滔,应时作谋,不敏殆哉!”

周公曰:“言斯允格,谁从已出,出而不允,乃出;往而不往,乃弱。士卒咸苦周一心。”

武 穆

曰若稽古,日昭天之道,熙帝之载,揆民之任,夷德之用。总之以咸殷。等之以□禁,成之以□和,咸康于民,(卿)[乡]格维时。监于列辟,攻惟三事,永有休哉!

三事: 一倡德,二和乱,三终齐。德有七伦,乱有五遂,齐有五备。五备:一同往路,以揆远迩;二明要丑友德,以众尔庸;三明辟章远,以肃民教; 四明义倡尔众,教之以服; 五要权文德,不畏强宠。五遂: 一道其通,以决其雍,二绝□无赦,不疑;三挫锐无赦,不危;四闲兵无用,不害;五复尊离群,不敌。七伦: 一毁城寡守,不路; 二通道,不战;三小国不凶,不伐; 四正维昌静,不疑;五睦忍,宁于百姓; 六禁害,求济民; 七一德训民,民乃章。

钦哉钦哉! 余夙夜求之无射。

史 记

维正月,王在成周,昧爽,召三公,左史戎夫,曰:“今夕朕寤,遂事惊予。”乃取遂事之要戎,俾戎夫主之,朔望以闻。

“昔者,曲集之君伐智而专事强力,而不信其臣,忠良皆伏。愉州氏伐之,君孤而无使,曲集以亡。”

“犯难争权,疑者死。昔有林氏、上衡氏争权,林氏再战而胜,上衡氏伪义弗克,俱身死国亡。”

“业形而愎者危。昔谷平之君愎类无亲,破国弗克,业形用国,外内相援,谷平以亡。”

“武不止者亡。昔阪泉氏用兵无已,诛战不休,并兼无亲,文无所立,智士寒心。徒居至于独鹿,诸侯叛之,阪泉以亡。”

“文武不行者亡。昔者,西夏性仁非兵,城郭不修,武士无位。惠而好赏,财屈而无以赏。唐氏伐之,城郭不守,武士不用,西夏以亡。”

“宫室破国。昔者,有洛氏宫室无常,池囿广大,工功日进,以后更前,民不得休,农失其时,饥馑无食。成商伐之,有洛以亡。”

武 纪

币帛之间有巧言令色,事不成; 车甲之间有巧言令色,事不捷克。□事而有武色,必失其德;临权而疑,必离其灾。不成不捷,智不可恃。□于不足,并于不几,则始而施;几而弗免,[则]无功。

国有三守;卑辞重币以服之,弱国之守也;修备以待战,敌国之守也; (循)[修]山川之险而固之,僻国之守也。伐服不祥,伐战危,伐险难,故伐善者不伐三守。

伐国有六时、五动、四顺。间其疏,薄其疑,推其危,扶其弱,乘其衰,暴其约,此谓六时。扶之而不让,振之而不动,数之而不服,暴之而不革,威之而不恐,未可伐也。此谓五动。立之害,毁之利,克之易,并之能,以时伐之,此谓四顺。立之不害,毁之不利,唯克之易,并之不能,可伐也。立之害,毁之未利,克之难,并之不能,可动也。静以待,众力不与争,权弗果,据德,不肆国,若是而可毁也?地荒而不振,德衰而失与,无苦而危矣。

求之以其道,□□无不得; 为之以其事,而时无不成;有利备,无患事。时至而不迎,大禄乃迁;延之不道,行事乃困。

不作小□动大殃。谋有不足者三:仁废则文谋不足,勇废则武谋不足,备废则事谋不足。

国有本,有干,有权,有伦质,有枢体。土地,本也; 人民,干也; 敌国侔交,权也;政救顺成,伦质也;君臣和□,枢体也。土地未削,人民未散,国权未倾,伦质未移,虽有昏乱之君,国未亡也。

国有几失:居之不可阻,体之小也;不(畏)[果]邻家,难复饰也;封疆侵凌,难复振也;服国从失,难复扶也。大国之无养,小国之畏事,不可以本权失。邻家之交,不可以枉绳失。邻家之交,不据直以约,不亏体以阴,不可虞而夺也,不可策而服也,不可亲而侵也,不可摩而测也,不可求而循也。施度于体不虑费,事利于国不计劳。失德丧服于邻家则不顾难矣,交体侵凌则不顾权矣,封疆不(时)得其所无为养民矣。合同不得其位无畏患矣。百姓屈急无藏畜矣。挤社稷、坟宗庙、离圹墓、困鬼神、残宗族,无为受死矣。卑辞而不听,□财而无枝,计战而不足,近告而无顾,告过而无悔,请服而不得,然后绝好于闭门 (循)[修]险,近说外援,以天命,无为是,定亡矣。

凡有事,君民守社稷、宗庙。而先衰亡者,皆失礼也。大事不法弗可作,法而不时弗可行,时而失礼弗可长,得礼而无备弗可成,举物不备而欲致大功于天下者,未之有也。

事不求周流,举而不几其成,亡; 薄其事而求厚其功,亡; 内无文道,外无武迹,往不复来者,亡; 有悔而求合者,亡。不难不费而致大功,古今未有。据名而不辱,应行而不困,唯礼;得之而无逆,失之而无咎,唯敬;成事而不难,序功而不费,唯时;劳而有成,费而不亡,唯当;施而不拂,成而有权,久之而能□,唯义。不知所取之量,不知所施之度,不知动静之时,不知吉凶之事,不知困达之谋,疑此五者,未可以动大事。

恃名不久,恃功不立,虚愿不至,妄为不祥。

太上敬而服,其次欲而得,其次夺而得,其次争而克,其下动而上资其力。

凡建国君民,内事文而和,外事武而义,其形慎而杀,其政直而公。本之以礼,动之以时,正之以度,师之以法,成之以仁,此之谓也。

[鉴赏]

《逸周书》,曾称《周书》,也有人误称为《汲冢周书》。所谓《周书》是先秦以前的的书名。《逸周书》自东汉许慎作《说文解字》之后的书名。至于《汲冢周书》,是有人误以为它和《竹书纪年》一样,都是晋朝出土于魏襄王墓中的蝌蚪文。经后代学者考定,《周书》自先秦至汉代屡被别的著作引录,诸如《左传》、《战国策》、《墨子》、《商君书》、《韩非子》、《吕氏春秋》都曾引用它,可见它不出版在汲冢。故称《汲冢周书》是不恰当的。

《逸周书》成书年代说法不一,作者无考。唐代刘知几说:“《周书》者,与《尚书》相类……上自文、武,下终灵景,甚有允笃诚,典雅高义;时亦有浅末恒说,滓秽相参,殆似后之好事者所增益也”(《史通·六家》)。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郭沫若在《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中》指出《周书》中的《世浮》、《克殷》等篇是西周初年的可靠史料。也有的指出书中的《度邑》、《作雒》等篇所记周初事迹,当有所根据。但也有研究者认为:《逸周书》多数出于战国时拟周代浩誓辞命之作。如《大武》篇中的“一取仁,二取智,三取勇……”确与战国后期的作品相一致;《大明武》篇中的……“三宾客,四通旅”也与战国时期“养游说之士”的历史背景相符合。

《逸周书》《汉书·艺文志》著录为“七十一篇”。因流传过程中亡佚之故,今存60篇。这60篇中也文字多脱误,史料是真伪相参。但我们把它作为一部古代兵法来学习研究,仍不失为一部很有参考价值的著作。

《逸周书》有晋朝五经博士孔晁注本(今存42篇),清人朱右曾《周书集训校释》,孙治让《周书斠补》,陈逢衡《逸周书补注》,丁宗洛《逸周书管笺》,刘师培《周书补正》,陈汉章《周书后案》等。

《逸周书》的许多篇章言及军事,本书根据朱右曾校释本,选录了9篇全文,2篇节录。从这11篇中基本上反映了《逸周书》的主要军事思想。现概述如下:

一、举仁义之师的用武指导思想

举仁义之师是《逸周书》最突出的军事思想之一。《逸周书》主张治国要“以德为本,以义为术”,反对无休止用武,《史记》篇列举了阪泉氏用兵不止,攻伐不停,不分亲疏一律兼并,而在文德方面又没有建树,后来智士感到寒心,诸侯叛离,最终造成阪泉氏灭亡的历史事实,论证了“武不止者亡”。认为武力的作用只是“助义,正违,顺天行”(《大明武》)。何谓“助义、正违、顺天行”呢?《明武》(清人谢墉认为《大武》、《大明武》、《小明武》文气不断,本为篇,不得分为三篇)接着做了解释,认为某一个国家净干虚伪奸巧的事情,后宫养着众多的美女,把供人民赖以休养生息之地,霸占成为打猎娱乐之场所,修筑起供游赏的高大华丽楼台,下面还挖着蓄有清澈泉水的池塘,君王贵族无穷尽地淫逸游乐,弄得百姓痛苦不堪。上头有苛刻的政令,下面民怨沸腾,就可以调动军队进入这个国家,以促使其推行王者宽厚的法令,同时也辅以必要的战斗,争取在两军摆列阵势之时就迫使对方投降。这种用武力讨伐那些整天沉溺于声色犬马之中的昏暴之君,救民众于水火的用武之道,确是举仁义之师“助义、正违。

《逸周书》谈“仁义之师”之处很多,如《武纪》篇中有:“本之以礼,动之以时,正之以度,师之以法,成之以仁……”。甚至有许多东西叫现代人难以致信,如《大武》篇中讲,敌国年成不好发生饥荒,敌国病灾泛滥而人民死丧较多,敌国的君王失去了父母谓之“三哀”。凡此三种情况下,都不能乘人之危去攻打。《武纪》篇主张扶植弱国。《武穆》篇提倡仁德的“七伦”中有:“一毁城寡守,不路”。就是说当敌方的城墙毁坏而且守卫力量不足时,不跟它格斗,认为毁城寡守,则胜之不为武。如当属实,“仁、义”到了何等程度!

二、“三兴、四凶、五良、六广”等军事原则

认真总结军事历史的经验教训,高度概括和提练军事理论是《逸周书》的重要特点之一。它理论性强却通俗易懂,内容广泛却条理清晰。如《大武》篇,作者首先指出军事有七大类,即:政(征讨)、攻(攻破)、侵(入侵)、伐(征伐)、陈(列阵)、战(交战)、斗(搏斗)。接着阐述这七大类的运用要做到:“善政不攻,善攻不侵,善侵不伐,善伐不陈,善陈不战,善战不斗,善斗不败”。最后逐条详细阐述如何进行政、攻、侵、伐、陈、战、斗。以这种笔调写出的军事著作,不仅使人们读后感到人情人理,而且绝不会怀疑是作者的堆集拚凑之作。当然,《逸周书》中那些军事理论,尤其是那些军事原则,于今有些是可借鉴,有些则是不可取的。象《大武》篇提出了“三兴、四凶、五良、六广”等军事原则。它把顺应天时去征伐,凭借自己的安定征伐敌人的动乱,凭借自己的粮草丰足征伐敌人的粮草不继归纳为“三兴”的原则;把在天时对敌人不利时攻打它,在地势对敌人不利时攻打它,在敌人内部不和时攻打它,在敌人装备不好时攻打它归纳为“四凶”的原则;把选用仁者,选用智者,选用勇者,选用有才能者,选用有技艺者归纳为“五良”的原则;把明确法令,明确荣辱观念,明确赏赐制度,明确惩罚制度、武器精良锋利,搏斗到底的气概归纳为“六广”的原则。这“三兴”、“四凶”的原则为攻伐和攻打敌国的行动提出了必须具备天时、地利、人和、装备优良、物质充足等条件才能克敌制胜的指导原则。“五良”原则为选兵择将提供了理论依据。“六广”原则是具体战斗行动的指南。此外《大武》篇还有“三剑,三哀,四戚,四聚,四时,四教,五和,五卫,五虞”等一系列军事原则。这些原则的提出,虽有时代的局限性,仍可充分证明作者军事理论水平之高,军事思想之活跃。

三、“艺、因”必明的制敌法宝

所谓“艺”是指法度、法则。所谓“因”是指凭借(或凭借的条件)。《大明武》篇说:“十艺必明,加之以十因,靡敌不荒。”就是说明确了十大军事法则和十条凭借的条件,就没有什么敌人不可战胜的。它指出的“十艺”就是:一有大国的援助,二有可供役使的民工,三有可征调的余子,四有后备的服役者,五有戍边的士卒,六有可征发的刑徒,七是虚虚实实地设疑,八是离间敌人的关系,九是只使用少量精锐的兵力,十是使敌人内部恐慌。“十因”就是:一是树立仁德,二是战胜贪欲,三是收揽宾客,四是利用旅客,五是依靠亲属,六是关心鳏寡孤独,七是联合同道者,八是重视有技巧的人,九是启用有才能的人,十是相知行事。综观这“十艺十因”,它包括了国际环境,国内政治状况,国家实力以及从属于上述三个方面的外交能力、战争动员能力、军事智囊结构的利用能力、对人才和其它一切可以利用条件的利用能力,乃至指挥员的个人素质等等,无所不及,真不愧为克敌制胜的法宝。

四、安抚怀柔的军事策略

安抚怀柔也是《逸周书》突出的军事思想之一。它是基于仁义之师而提出的重要观点,但它较之其它古代兵法更为具体详细。从尚柔的用武之道,军事上实行善政,到作战过程中秋毫无犯的纪律,战后的安抚政策都进行了论述。如《柔武》篇主张“不动金鼓”而取天下。指出“善战不斗”是尚柔的用武之道。《武称》篇认为,宽赦敌国的士民,清除他们的灾殃,抚恤敌国人民的困苦,拿钱、粮救济它,是军事上从容地实行善政。战场上有“无受货赂,无袭门户,按道攻巷,攻用弓弩”,“无食六畜,无聚子女”等秋毫无犯的军事纪律。对战争结束后的安抚怀柔政策更是十分重视。《武称》篇中有:“既胜人,举旗以号;命吏禁惊,无敢侵暴,爵位不谦,田宅不亏,各宁其亲……”《冗文》篇中说,当占领了某一国家(地区)后,一方面要收缴兵器,实行什伍连坐制度,以为防范,另一方面要安定百姓,安抚百官,要开仓济民,施德于瘠病孤寡,要使百姓安心耕种,丝毫不受惊扰。这些安抚怀柔策略,对于争取民心,提高战斗力,加快战后恢复生产的速度,是有较大作用的。

《逸周书》除了上述军事思想之外,还有许多观点是值得重视的。如《武纪》篇中强调抓住战机和做好战争准备等观点就很有价值,文中提出了六种可以利用的时机,而且认为“时至而不迎,大禄乃迁;延之不道,行事乃困”。“成事而不难,序功而不费,唯时。”“大事不法弗可作,法而不时弗可行,时而失礼弗可长,得礼而无备弗可成,举物不备而欲致大功于天下者,未之有也。”今日读来,仍觉哲理性很强。

《逸周书》卷九(2)

王佩解第六十五

王者所佩在德,德在利民,民在顺上。合为在因时,应事则易成。谋成在周,长有功在力多。昌大在自克,不过在数惩。不困在豫慎,见祸在未形。除害在能断,安民在知过,用兵在知时,胜大患在合人心。殃毒在信疑,孽子在听内,化行在知和,施舍在平心。不幸在不闻其过,福在受谏,基在爱民,固在亲贤。祸福在所密,利害在所近,存亡在所用,离合在出命。尊在慎,威安在恭己,危亡在不知时。见善而怠,时至而疑,亡正处邪,弗能居此,得失之方也,不可不察。

殷祝解第六十六

汤将放桀于中野,士民闻汤在野,皆委货扶老携幼奔,国中虚。桀请汤曰:“国所以为国者,以有家;家所以为家者,以有人也。今国无家无人矣,君有人,请致国君之有也。”

汤曰:“否。昔大帝作道,明教士民。今君王灭道残政,士民惑矣,吾为王明之。”士民复致于桀,曰:“以薄之居,济民之贱,何必君更?”桀与其属五百人南徙千里,止于不齐,民往奔汤于中滑慎野。桀复请汤,言:“君之有也。”汤曰:“否。无为君王明之,士民复重请之。”桀与其属五百人徙于鲁,鲁士民复奔汤。

桀又曰:“国君之有也,吾则外。人有言,彼以吾道是邪,我将为之。”汤曰:“此君王之士也,君王之民也,委之何?”汤不能止桀。

汤曰:“欲从者,从君。”桀与其属五百人去居南巢。

汤放桀,而复薄三千诸侯大会,汤退,再拜,从诸侯之位。汤曰:“此太子位,有道者可以处之,天下非一家之有也,有道者之有也。故天下者,唯有道者理之,唯有道者纪之,唯有道者宜久处之。”

汤以此让,三千诸侯莫敢即位,然后汤即天子之位。与诸侯誓曰:“阴胜阳即谓之变,而天弗施。雌胜雄即谓之乱,而人弗行。”故诸侯之治,政在诸侯之大夫,治与从。

周祝解第六十七

曰:维哉其时,告汝□□道,恐为深灾,欢哉,民乎,朕则生汝,朕则刑汝。朕则经汝,朕则亡汝,朕则寿汝,朕则名汝。故曰:文之美而以身剥,自谓智也者,故不足。角之美,杀其牛,荣华之言,后有茅。凡彼济者,必不怠。观彼圣人,必趣时。石有玉伤其山,万民之患在□言及。时之行也,勤以徙,辟召道者,福为祸。时之从也,勤以行,不知道者以福亡。故曰:费豕必烹,甘泉必竭,直木必伐。

地出物而圣人是时,鸡鸣而人为时,观彼万物,且何为求?故他有时,人以为正;地出利,而民是争。人出谋,圣人是经,陈五刑,民乃敬。教之以礼,民不争,被之以刑,民始听。因其能,民乃静。故狐有牙而不敢以噬,豲有蚤而不敢以撅。势居小者,不能为大。特欲正中,不贪其害。凡势道者,不可以不大。故木之伐也,而木为斧贼,难之起,自近者。二人同术,谁昭谁暝;二虎同段让岁穴,谁死谁生。故虎之猛也,而陷于获;人之智也,而陷于诈。曰之美也,解其柯;柯之美也,离其枝;枝之美也,拔其本。俨矢将至,不可以无盾。

故泽有兽而焚其草木,大威将至,不可为巧。焚其草木则无种,大威将至,不可以为勇。故天之生也,固有度;国家之患,离之以故。地之生也,国有植,国家之患,离之以谋。故时之还也,无私貌;日之出也,无私照。时之行也,顺至无逆。为天下者,用大略。火之燀也,固定上。为天下者,用牧。水之流也,固走下。不善,故有桴。故福之起也,恶别之;祸之起也,恶别握睁之。

故平国若之何?须国覆国事国孤国屠,皆若之何?故日之中也,仄月之望也。食威之失也,阴食阳。善为国者,使之有行。是彼万物,必有常。国君而无道,以微亡。故天为盖,地为轸。善用道者,终无尽。地为轸,天为盖,善用道者,终无害。天地之间,有沧热,善用道者,终不竭。陈彼五行,必有胜,天之所覆,尽可称。故万物之所生也,性于从;万物之所反也,性于同。故恶姑幽,恶姑明,恶姑阴阳,恶姑短长,恶姑刚柔。

故海之大也,而鱼何为可得?山之深也,虎豹貔貅何为可服?人智之邃也,奚何为可测?跂动哕息,而奚为可牧?玉石之坚也,奚可刻?阴阳之号也,孰使之?牝牡之合也,孰交之?君子不察,福不来。故忌而不得,是生事;故欲而不得,是生诈。欲伐而不得,深斧柯;欲鸟而不得,生网罗;欲彼天下,是生为。维彼幽心,是生包;维彼大心,是生雄;维彼忌心,是生胜。

故天为高,地为下,察汝躬,奚为喜怒。天为古,地为久,察彼万物,名于始。左名左,右名右。视彼万物,数为纪。纪之行也,利而无方,行而无止,以观人情。利有等维,彼大道成而弗改,用彼大道知其极,加诸事,则万物服。用其则必有群,加诸物则为之君,举其修则有理,加诸物则为天子。

关于逸周书和逸周书世俘解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逸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