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里的故事(史记里的故事都有哪些)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史记里的故事,以及史记里的故事都有哪些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 1、史记著名故事
- 2、史记里有什么好故事
- 3、史记中的100个经典故事
- 4、史记中的故事
史记著名故事
要想更好的进行历史教学,优化历史课堂教学效果,就必须先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的乐趣,而 历史 故事 无疑可以做到这一点,下面这些是我为大家推荐的几篇史记著名故事。
史记著名故事1:张仪“连横”的故事
张仪是魏国人,他跟苏秦一样,原来也是一个穷困潦倒的政客。张仪师从鬼谷子学习游说之术,学成之后,开始在各诸侯国之间游说。他曾求见过魏惠王,可魏惠王没有见他,于是,他又来到楚国,可是,楚国也没有他的用武之地,而且,楚国相国的门客们怀疑他偷走了相国的玉璧,把他抓起来,打了几百板子。
他回到家里,妻子见他被打成这个样子,眼泪不由流了下来,心疼地说:“你如果不去学游说之术,会受到这样的耻辱吗?”
张仪张开嘴,问:“我的舌头还在不在?”
妻子说:“舌头还在。”
张仪自信地说:“舌头在,这就足够了。”
张仪得知苏秦在赵国为相,就去投奔他。原以为苏秦会看在同窗好友的分上,给他一份差事,谁知,苏秦不但不帮他,反而讥讽他:“你那么有才能,居然落到如此地步,我有权向大王推举你,可是,你不值得收留啊。”
张仪一气之下去了秦国。
他去秦国的时候,有一个朋友一直跟着他,与他同吃同住,还给了他马车和金钱,资助他去见秦惠公。秦惠公听说张仪来了,十分高兴,很快召见了他,并拜他为客卿。张仪得到重用,他的那位朋友却要回赵国去了。到这时,张仪才知道,这个朋友其实是苏秦的门客,而暗中帮助他的人正是好友苏秦。
原来,苏秦怕张仪贪图小利而磨损斗志,特意用激将法激发他前往秦国。另外,苏秦还有一个打算,那就是让张仪暗中帮他,不使秦国拆散六国刚刚建立的联盟。
张仪非常感激苏秦。
后来,苏秦被人害死,他的“合纵”谋略渐渐不被六国采用,六国互相攻击,给秦国创造了各个击破的机会。
公元前313年,秦惠公准备发兵攻打齐国,可是,齐国和楚国结成了一个新的联盟,这两个大国联合在一起,对秦宴枯国极为不利。
秦惠公找来已是丞相的张仪商量对策。
张仪说:“只要我去一趟楚国,一定可以拆散齐楚联盟。”
秦惠公一听,十分高兴,马上派他出使楚国。
楚怀王听说张仪的声望很高,便亲自召见了他。
张仪说:“臣下奉秦王的命令,特意来同贵国结盟来啦。如今天下最强大的国家就是秦国与楚国,秦王看在大王的面子上,愿意与您联起手来,一起平分天下。大王联合弱小的齐国,哪有联合强大的秦国合算呢?”
楚怀王一听,有些大祥猛心动,就问:“丞相所说的都是实话吗?”
张仪一本正经地说:“我乃一国丞相,说话怎能不算数呢?要是大王肯听从我的意见,下决心与齐国断交,秦王愿意把商於滚桥一带六百里的土地献给贵国。”
楚怀王一听,心花怒放,马上答应了张仪的要求。
群臣都向楚怀王表示祝贺,只有陈轸提出反对意见。他说:“秦国为什么要把商於六百里的土地送给大王呢?还不是因为大王与齐国签订了盟约吗?楚齐结盟,秦国才不敢来欺负我们,这个结盟一解除,恐怕秦国的军队也就到了。如果秦国真的愿意把六百里土地给咱们,大王不妨先派人去接收,等土地到手了,再和齐国断交也来得及。”
楚怀王哪里听得进陈轸的话,他一面跟齐国绝交,一面派人跟着张仪去接收商於。
谁知道,张仪一回到秦国,就声称自己出门翻车摔伤了脚,一连三个月没有上朝。楚国的使者不耐烦了,派人回去向楚怀王 报告 ,楚怀王以为秦国怀疑自己与齐国断交不彻底,便专门派了一个人到齐国去,把齐宣王辱骂了一通。
齐宣王气愤极了,他派人来见秦惠公,要求和秦国结盟,一起发兵攻打楚国。
张仪见楚齐联盟彻底破裂了,这才重新出面,接见了楚国的使者。
楚国的使者提出商於六百里土地的事,张仪吃惊地说:“大概你们听错了吧?我是说我的封地六里,可不是商於六百里。秦国的土地都是征战所得,怎么可以随便送人呢?”
使者无奈,急忙回国向楚怀王报告。
楚怀王这时才发现自己上了张仪的当,他实在咽不下这口气,就发兵攻打秦国。秦惠公派大将魏章迎战,结果楚军一败涂地。楚怀王派去的十万人马只剩下两三万,汉中六百里的土地也被秦国夺去了。
张仪用欺骗的手段收服了楚国,后来又先后到齐、赵、燕等国去游说,推行他的“连横”策略。所谓“连横”,是指跟随强国去攻打其他弱国,具体点说,是指“战国七雄”的某几国跟随秦国去进攻别的国家,瓜分他人,壮大自己。东西为横,秦地偏西,六国居东,因此,六国服从秦国为“连横”。
史记著名故事2:曹操献刀
董卓收服猛将吕布后,威势更盛。并于当年(189年)九月废汉少帝刘辩为弘农王,而改立陈留王刘协为帝,是为汉献帝。然后,董卓自任相国,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飞扬跋扈,不可一世。第二年,董卓又派部下鸩杀少帝(弘农王),。绞死唐妃,甚至夜宿御床,篡位之心毕露无遗,他的行为激起了朝臣的普遍愤恨。
渤海太守袁绍与司徒王允秘密联络,要他设法除掉董卓。但文弱书生出身的王允面对骄横的董卓无计可施。思来想去,实在想不出什么办法,他便以庆祝生日为名,邀请群臣到自己家中赴宴,商讨计策。
席间,酒行数巡,王允突然掩面大哭。众官惊问:“司徒贵诞,为何悲伤?”王允说:“今日其实并非我的生日,因想与诸位一叙,恐怕董卓疑心,所以托言生日。董卓欺君专权,国将不国。想当初高皇帝刘邦诛秦灭楚,统一天下,谁想传至今日,大汉江山即将亡于董卓之手!”
王允边说边哭,众官也皆相对而泣。唯骁骑校尉曹操于座中一边抚掌大笑,一边高声说:“满朝公卿,夜哭到明,明哭到夜,还能哭死董卓吗?”王允闻言大怒,对曹操说:“你怎么不思报国,反而如此大笑呢?”曹操回答说:“我不笑别的,只笑满朝公卿无一计杀董卓!我虽不才,愿即断董卓之头悬于国门,以谢天下。”王允肃然起敬说:“愿闻孟德高见2”曹操说:“我近来一直在奉承、交好董卓,就是为了找机会除掉他。听说司徒您有七宝刀一口,愿借给我前去相府刺杀董卓,虽死无憾!”王允闻言即亲自斟酒敬曹操,并将宝刀交付曹操。曹操洒酒宣誓,然后辞别众官而去。
次日,曹操佩着宝刀来到相府,见董卓在小阁坐于床上,吕布侍立于侧。董卓一见曹操,便问他为何来得晚。曹操回答说:“乘马羸弱,行动迟缓。”于是,董卓即让吕布去从新到的西凉好马中选一匹送给曹操。吕布领命而出。曹操觉得机会来了,即想动手,但又怕董卓力大,难以制服。
正犹豫间,董卓因身体胖大,不耐久坐而倒身卧于床上并转面向内。曹操见状急忙抽出宝刀,就要行刺。不料董卓从衣镜中看到曹操在背后拔刀,急回身问道:“曹操干什么?”此时吕布已牵马来到阁外。
曹操心中不免暗暗发慌,他灵机一动,便表情镇静地双手举刀跪下说:“今有宝刀一口,献给恩相。”董卓接过一看,果然是一把宝刀:七宝嵌饰,锋利无比。董卓便将宝刀递给吕布收起,曹操也将刀鞘解下交给吕布。然后,董卓带曹操出阁看马,曹操趁机要求试骑一下。董卓不加思索便命备好鞍辔,把马交给曹操。曹操牵马出相府,加鞭往东南而去。
吕布见曹操乘马远去,便对董卓说:“刚才曹操似乎有行刺的迹象,及被发现,便佯装献刀。”在吕布的提醒下,董卓也觉得曹操刚才的举动值得怀疑。正说间,董卓的女婿李儒来到。李儒是董卓的谋士,是个很有心计的人。他一听董卓介绍曹操刚才的所作所为,便说:“曹操妻小不在京城,只独居寓所。
今差人请他来,他若无疑而来,便是献刀;若推托不来,必是行刺,便可逮捕审问。”董卓即依照李儒的主意,派遣四个狱卒前去传唤曹操。良久,狱卒回报说:“曹操根本不曾回寓所。他对门吏声称丞相差他有紧急公事,已纵马飞奔出东门去了。”李儒说:.“曹操心虚逃窜,行刺无疑。”董卓大怒,便下令遍行文告,画影绘形,悬赏通缉曹操。
史记著名故事3:司马昭之心
魏少帝曹芳恨透了司马家族,结果被废黜,司马师立曹丕的孙子曹髦(máo)为帝。可是,曹髦空有皇帝的虚名,手中却没有实权,只是个傀儡(kuí lěi),连任命一个朝廷官员都做不了主。朝中的全部权力都集中在司马师和他弟弟司马昭手中。
司马昭是司马懿的第二个儿子,哥哥司马师死后,他接替做了大将军。司马昭同父亲、哥哥一样,工于心计,谋略过人。司马昭刚刚坐上大将军的宝座,镇东大将军诸葛诞谋反,司马昭率兵讨伐,大胜而归。司马昭为人奸诈,他认为魏国完全是依靠司马家族才得以有了今天,因此他进进出出都有三千名手执武器的护卫前呼后拥,所有的事情也不禀报朝廷,而直接由他决断。
曹髦做了几年有名无实的皇帝,他对司马昭大权独揽,自己不能亲理朝政,越来越不满,更担心自己有朝一日会像曹芳一样,被司马昭废掉。他想了好几天,终于作出了决定。
这天,曹髦把平日里还比较听他话的王经、王沈和王业三位大臣召入宫内,从怀中取出事先写好的讨伐司马昭的诏书,说道:“三位爱卿,司马昭大权独揽,野心勃勃,他称帝之心连过路人都知道。我决不能坐以待毙,等着他来废掉我。今天,我决定和你们一起去讨伐他!”这就是 成语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来历。
听了这话,三位大臣呆若木鸡,半晌才回过神来。
王经跪下身,一边叩头一边劝阻道:“陛下,这可万万使不得啊!从前鲁昭公不能容忍季氏专权,结果是失败亡国,被天下人耻笑!现在司马昭专权并非一天两天的事,朝廷中他的爪牙也不是一个两个,而宫中肯听命于您的,实在是太少了!您赤手空拳,拿什么去讨伐?如果不成功的话,恐怕祸患更大。还请陛下慎重考虑,从长计议!”
曹髦激动起来,咬着牙说:“我实在是忍无可忍了。我已下了决心,做好了死的准备,还有什么可怕的?何况我们不一定会死!”
说完,他径自入后宫,向太后禀报去了。
王沈和王业清楚地知道曹髦根本不是司马昭的对手,肯定必死无疑。他们生怕司马昭以后会治他们的罪,立刻溜出大殿,直奔司马昭府中告密去了。
曹髦手持利剑,带了一百多名童仆刚出宫门,迎面遇上了司马昭的心腹贾充奉令带了一队人马赶来。双方动起手来,曹髦持剑大喝一声:“我乃当朝天子,你们冲入宫中,难道想杀君谋反不成?”
这一声大喝把贾充的手下全吓得一动也不敢动,有几个胆小的甚至想转身逃跑。贾充见这情形,扯着嗓子对一个名叫成济的手下人喝道:“司马公平日里养你们是干吗用的?难道不正是为了今天这样的时刻吗?”
成济哆哆嗦嗦地问:“您看该怎么办?是杀还是绑起来?”
贾充瞪着眼说:“司马公有令,只要死的。”
成济这才壮起了胆,拿着长矛一直冲到曹髦的车前。曹髦大声说:“你小子竟敢对我无礼?”谁知话还未说完,已被成济一下子刺穿胸膛,从车上跌了下来,当场断了气。
司马昭没想到曹髦真的被手下人杀死,他有些心慌,更有些心虚。他马上把大臣们召集起来,装出非常伤心的样子,挤出几滴眼泪,假惺惺地说:“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大臣们心中都明白,却谁也不敢吱声。
司马昭又问老臣陈泰:“发生了这样的事,天下人会怎样看我呢?”
陈泰想了想,说:“只有杀了贾充,才可以向世人谢罪。”
这话让司马昭听了不顺耳,他又问:“您再想想,还有什么其他办法吗?”
陈泰说:“实在没有比这更好的办法了。”
司马昭不再吭声,心里暗暗地盘算着这事如何处置才好。最后,他决定将罪责归于成济一人,下令将成济斩首示众。
就这样,司马昭把杀曹髦的事轻易地掩饰了过去;接着,他立曹奂为帝,即魏元帝。
[img]史记里有什么好故事
《史记》是中国 历史 上第一部纪传体通模橘史,传而至今已两千余年。那你知道史记里有什么好 故事 吗?下面是我给举码晌大家分享的史记里的好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史记里的好故事:围魏救赵
后来魏国与赵国在扩张的方向上发生冲突,双方互不相让,打了起来。魏军在庞涓的带领下,势如破竹,一路攻城拔寨,打到了赵国都城邯郸,一围就是三年。在危急时刻,赵王向派人向齐国求救。
齐威正锋王觉得双方都筋疲力尽了,可以趁火打劫一番,正所谓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于是就想让孙膑做统帅领兵救援赵国,孙膑推辞说:“臣是受过刑罚而侥幸活命的人,不宜做统帅。”于是就用田忌做统帅,田忌是国君的亲戚,出身好,大家服气,改任孙膑为军师,坐在黑咕隆咚的斗篷车里,专门替田忌出谋划策。
田忌原想带领军队径直前往赵国与魏国交战,解救赵国,孙膑却说:“凡要解开错综纠缠、杂乱无序的绳索之类的东西,一定要冷静地找到它的结合部,慢慢去解才行,切忌不能握紧拳头盲目地用劲;劝解打架斗殴的人,就不能插手搏斗、击刺,那只会添乱,只要找到一处虚弱的地方,避实击虚,便会一击而成,斗殴的形势也会随之改观,干戈就会自行消解,互殴就会停止。如今魏国攻打赵国,轻锐精兵必定在国外冲锋陷阵,而老弱残兵必定在国内进行防守,但是疲惫孱弱,一定不堪一击。您不如带领军队急奔魏国都城大梁,占领它的交通要道,攻击它空虚薄弱的地方。这样一来,魏国必定会舍弃赵国,而班师回国拯救自己。这样,我们便会一举两得,既解除了赵国的围困,又使魏国遭受挫败。”田忌听从了他的建议,率军突进魏境。这时庞涓正在中原以北的邯郸拼命攻城,听说魏国大梁出现齐军,庞涓心神不定,但他偏不肯撤军回大梁。而是硬着头皮,又在邯郸打了两个月,打到秋天,庄稼都黄了,终于不负众望,占领了这座已变为废墟的城市。之后才匆忙撤离了邯郸,回师救援,跟齐国军队在桂陵(今河南长垣)交战,以逸待劳的齐军大败仓皇后撤的魏军。
史记里的好故事:吴起辅幼主
魏文侯死后,吴起辅佐文侯的儿子魏武侯。魏武侯游黄河顺流而下,到了河中间,回头对吴起说:“真是壮美啊,山河如此险固!易守难攻,这真是魏国的珍宝啊!”吴起回答说:“国家的珍宝并不是山河的险固就可以了,更重要的是国家的君主能否恩危并重,得到臣民的拥护。从前三苗氏左有洞庭湖、右有彭蠡湖,可谓是易守难攻的天险,但他却不讲求德行仁义,最后夏禹消灭了它。夏桀的居处,左有黄河、济水,右有泰山、华山,伊阙山在其南面,羊肠坂在其北面,但他不施行仁政,于是商汤流放了他。殷纣的国都,左有孟门山,右有太行山,常山在其北面,黄河流经它的南面,但他不行德政,周武王杀了他。由此看来,国家的珍宝在于国君的恩德,而不在于山河的险固。如果国君不施恩德,船上的人就都是仇敌,您纵有险固的山河又有什么用呢?”魏武侯听了,很感动地说:“说得好,有道理。”
吴起任西河守,很有名望。魏国设置相国,由田文担任此职。吴起很不高兴,对田文说:“让我来跟您比比功劳,可以吗?”田文说:“可以。”吴起说:“统帅三军,使士兵们舍生忘死,浴血疆场,敌国不敢暗算我国,关于这一点,您和我相比,谁强?”田文说:“不如您。”吴起说:“管理百官,亲服万民,充实仓库,在这一方面,您和我相比,谁强?”田文说:“当然我差的很远。”吴起说:“镇守西河从而秦国军队不敢东进侵犯,韩国和赵国臣服于我魏国,在这一方面,您和我相比,谁强?”田文说:“我更加地不如您。”
吴起说:“按这三条来说,您都在我之下,职位却在我之上,为什么呢?”田文说:“国君年少,国人疑惑重重,大臣们没有真心归顺大王,百姓也不信任大王,正当这个时候,把国家托附给您呢,还是托附给我呢?”吴起沉默了很久,说:“托附给您好了。”田文说:“这正是我职位在您之上的原因。”这时吴起才知道自己在协和内外、维护王权和稳定社会这方面不如田文。
史记里的好故事:不被重用的贤才
商君就是商鞅,姓公孙,是卫国国君姬妾生的公子。商鞅年轻时就喜欢刑名法术之学,那是建立和巩固君王统治的一套法家学说。后来他做了中庶子一官,侍奉魏国国相公叔痤。公叔痤知道他十分聪明能干,还没来得及向魏王推荐,公叔痤就生病了,魏惠王亲自去看望他,忧虑地说:“国相的病万一遭遇不幸,寡人和国家可怎么办啊?”公叔痤回答说:“臣的中庶子商鞅,虽然年轻,却有奇才,大王可以把国政交给他,由他去处理。”魏惠王听后默默无言。当魏惠王将要离开时,公叔痤屏退左右随侍的人员,对魏惠王说:“大王假如不打算任用商鞅,就一定要杀掉他,不要让他走 出国 境。”魏王答应了他的要求就离去了。惠王离开后,对随侍人员说:“公叔痤的病很严重,真叫人伤心啊,他想要我把国政全部交给一个中庶子掌管,他难道是糊涂了不成?”
公叔痤又召来商鞅,道歉说:“刚才大王询问能够出任国相的人,我推荐了你。看大王的神情不会同意我的建议。我当先爱君后爱臣,因而劝大王如果不任用你,就把你杀掉。大王答应了我的请求。你赶快离开吧,要不就会被处死的。”商鞅却说:“大王既然不能听您的话任用我,又怎么能听您的话来杀我呢?”商鞅就没有离开魏国。最后魏王既没有任用商鞅,也没有杀他。
猜你感 兴趣 :
1. 史记中的故事有哪些
2. 史记上有什么好故事
3. 史记里面有哪些故事
4. 史记中的故事有哪些
史记中的100个经典故事
1、负荆请罪
赵国的蔺相如因“完璧归赵”有功,被封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廉颇本就看蔺相如不顺眼,这下看他被封上卿,立马就火冒金星,不服气了,并且暴跳如雷说:“我遇见相如,一定要狠狠羞辱他!”
蔺相如得知后,尽量回避、容让,不与廉颇发生冲突。蔺相如的门客以为他畏惧廉颇,然而蔺相如说:“秦国不敢侵略我们赵国,是因为有我和廉将军。我对廉将军容忍、退让,是把国家的危难放在前面,把个人的私仇放在后面啊!”这话被廉颇听到,于是他拉下老脸,脱下战袍,心甘情愿的背上荆条,到蔺相如府门上“负荆请罪”。
2、鸿鹄之志
秦朝末年,有个叫陈涉的人,是当时的农民起义领袖之兆前一。陈涉小时候家里很穷,经常被人雇佣耕田。一天,他在耕作休息时,对社会的不公平现象,越想越是气愤。
就对一块休息的人说:如果有一天我变得富裕了,一定不会忘记你们的。同伴听了他的话,都讥笑他是异想天开,白日作梦。他不禁叹息说:唉,燕雀怎能理解鸿鹄的远大志向呢!
3、毛遂自荐
毛遂是战国时代赵国平原君的门客。秦兵攻打赵国,平原君奉命到楚国求救,毛遂自动请求跟着去。到了楚国,平原君跟楚王谈了一上午没有结果。毛遂挺身而出,陈述利害,楚王才答应派春申君带兵去救赵国。后来用“毛遂自荐”借指自己推荐自己。
4、破釜沉舟
秦朝末年,各地人民纷纷举行起义,反抗秦朝的暴虐统治。当时秦国的三十万人马包围了赵国巨鹿,赵王连夜向楚怀王求救。项羽派遣当阳君、蒲将军率领二万人渡过漳河,援救钜鹿。战争只有一些小的胜利,陈余又来请求增援。
项羽就率领全部军队渡过漳河,把船只全部弄沉,把锅碗全部砸破,把军营全部烧毁,只带上三天的干粮,以此向士卒表示一定要决死战斗,毫无退还之心。部队抵达前线,就大败秦军,俘虏了王离。涉间拒不降楚,自焚而死。这时,楚军强大居诸侯之首,前来援救钜鹿的诸侯各军筑有十几座营垒,没有一个敢发兵出战。
楚军战士无不一以当十,士兵们杀声震天,诸侯军人人战栗胆寒。项羽在打败秦军以后,召见诸侯将领,当他们进入军门时,一个个都跪着用膝盖向前走,没有谁敢抬头仰视。自此,项枣蠢羽真正成了诸侯的上将军,各路诸侯都隶属于他。
5、韦编三绝
春秋时的书,主要是以竹子为材料制造的,把竹子破成一根根竹签,称为竹“简”,用火烘干后在上面写字。竹简有一定的长度和宽度,一根竹简只能写一行字,多则几十个,少则八九个。
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这些竹简必须用牢固的绳子之类的东西编连起来才能阅读。像《易》这样的书,当然是由许许多多竹简编连起来的,因此有相当的重量。
孔丘花了很大的精力,把《易》全部读了一遍,基本上了解了它的内容。不久又读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点。接着,他又读第三遍,对其中凳猜陪的精神、实质有了透彻的理解。在这以后,为了深入研究这部书,又为了给弟子讲解,他不知翻阅了多少遍。
这样读夹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即使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谦虚他说:“假如让我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的文与质了。”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史记中的100个故事
史记中的故事
1、《史记-留侯世家》记载张良一忍再忍的故事:
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pīyí“圯”为桥的意思)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
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槐兄知因怪之,跪曰:“诺。”五日平明,良往。
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
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张良能够一忍再忍老头的很显然故意的折辱,终于抑制住了刚锐之气,塑造成能忍小忿而就大谋的谋略者。“张良忍于取履,终有封侯之荣。”
2、刘邦能忍而得天下
刘邦首先攻占咸阳,如按楚怀王之约,刘邦本应封为关中王。项羽40万大军入关,刘邦不但没做成关中王,连封地都变为汉中,刘邦一肚子怨气,但没有发作,忍了。
在楚汉对峙时:“彭越数反梁地,绝楚粮食。项王患之,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汉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兴分我杯羹’”项羽用刘邦的老父为筹码,要挟刘邦。
刘邦真有忍耐力,说您要烹食老父,请分我一杯羹,硬是搞得项羽没有一点办法,只好作罢。
刘邦在与项羽争夺天下进入关键时刻,垓下之战一触即发,凭刘邦的力量肯定打不过项羽,于是派人给韩信、彭越送信,令其率领人马齐聚垓下与刘邦合围项羽。
《淮阴侯列传》载:“汉四年,遂皆降平齐。使人言汉王曰:‘齐伪诈多变,反覆之国也,南边楚,不为假王以镇之,其势不定。原为假王便。’当是时,楚方急围汉王於荥阳,韩信使者至,发书,汉王大怒,骂曰:‘吾困於此,旦暮望若来佐我,乃欲自立为王!’
张良、陈平蹑汉王足,因附耳语曰:‘汉方不利,宁能禁信之王乎?不如因而立,善遇之,使自为守。不然,变生。’汉王亦悟,因复骂曰:‘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乃遣张良往立信为齐王,徵其兵击楚。”
刘邦能够忍住韩信趁他形势不利时伸手要王的愤怒,并立即派张良带着印绶去铅消加封韩信。韩信做齐王后,与刘邦等军包围项羽,直逼项羽自刎。刘邦终于得天下,开汉代基业。
3、韩信忍于胯下,卒收登坛之拜。
《史记·淮阴侯列传》:“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内心)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ku)下。”于是信孰视之,俛(俯)出袴下,蒲伏(匍匐)。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韩信能忍胯下之辱,其实并不是他胆怯,而是看清局面的睿智。有传说韩信富贵之后,找到那个屠夫,屠夫很是害怕,以为韩信要杀他报仇,没想到韩信却善待对屠夫,并封他为护军卫,他对屠夫说,没有当年的“胯下之辱”就没有今天的韩信。
4、你在地下还要反?
周亚夫是平定七国之乱的大功臣。他儿子偷偷买了皇家用的盾牌刀剑给父亲陪葬用。后来被告发。
法官:“你要造反。”周亚夫尘梁:“我买了陪葬用的,你怎么能说是造反呐?”
法官:“不管了,即使你在地上不造反,在地下也会造反!”
我猜,一千年后,等周亚夫在地下见了因为“莫须有”的罪名而新来的岳飞,一定会说:这些禽兽们,一千年来整人的套路都不会变变啊!
廷尉责曰:“君侯欲反邪?”亚夫曰:“臣所买器,乃葬器也,何谓反邪?”吏曰:“君侯纵不反地上,即欲反地下耳。”---《绛侯周勃世家》
5、卡住自己命运咽喉的商鞅
商鞅变法,立了一箩筐的严刑峻法,也得罪了一大波人。在后台秦孝公崩后,他遭到了敌对势力的疯狂反扑。
晚上逃亡到一家宾馆准备入住,老板并不认识他,死活不让住:客官,您不知道吗,商鞅有规定,这住店没验身份证的话,我也是要跟着判罪呐!面对这戏剧性的一幕,商鞅愕然:没想到我商君之法,竟然积弊至此了......
他从未这么真切地感受到自己卡住自己命运咽喉的力度。他恨不得穿越回去,抽那个正在立法的自己一大嘴巴。
如果政策的制定者,当有朝一日被这政策加于己身,依然能觉得合情合理,那么这就是一条好政策吧。
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商君亡至关下,欲舍客舍。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曰:“商君之法,舍人无验者坐之。”商君喟然叹曰:“嗟乎,为法之敝,一至此哉!”去之魏。---《商君列传》
关于史记里的故事和史记里的故事都有哪些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