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初三字经全文(三字经全文)

71 0 2024-04-03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岐山谷,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

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岐山谷,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

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

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

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可奈。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

可与言而不可与逆否,可与笑而不可与骂议。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引自《三字经》

人之初,性本善。这是一句深刻的道理,意味着每个人生来都是善良的,只是在成长的过程中因为环境和教育的不同,人们的行为举止才会有所差异。

众人性相近,但是习惯、经历会让人们之间产生差距。正如岐山谷中的孟母选择了与有德行的人家为邻,希望孩子们能够接触到良好的榜样。这表明了家庭和环境对于人的成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项重要任务。窦燕山因其正直而受到了重用,他教导五个儿子,使得他们的名声扬名四方。这告诉我们,只有通过良好的教育,孩子们才能够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

养育孩子不仅仅是供养物质上的需求,更需要对他们进行教育。父母不仅仅要提供物质上的支持,更要严格要求孩子们的行为举止。如果孩子不用心学习,那么父母就犯了教育的错误;如果师长不严加要求,那么师长就是懒散怠惰。孩子们从小就应该明白学习的重要性,否则,幼小的时候不学习,长大后就会后悔不已。

玉没有经过琢磨就无法成为美丽的器物,人如果不学习就无法知道什么是正义。作为人的子女,我们在年幼的时候就应该学会尊敬师长,交友懂得礼仪。就像九岁的儿童香温床一样,孝敬父母是应该坚守的原则。融只有四岁,已经知道让果子给长者,这告诉我们在尊重长辈的问题上,应先行动触及他们的心灵。

首先要尽孝顺父母,然后才是遇到不合理的事情要能够发出自己的声音。学习的时候要明白所学的知识,掌握必要的技能。从一到十,从十到百,从百到千,从千到万,这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积累的过程。

三才代表了天地人,三光指的是太阳、月亮和星星,三纲是君、臣、义的关系,父子亲、夫妇和顺。这些都是社会伦理的基本原则。

四时代表了春夏秋冬的变换,四方指的是南北东西的方向。两者都是表示循序渐进,循环不断的运动。

水、火、木、金、土,是五行的代表。而仁、义、礼、智、信,则是五常的表现。只有在遵循这些原则的情况下,人们的行为和思想才能够得到平衡。

凡事要提前有准备,有规划。言前定则不会失言,事前定则不会失败,行前定则不会犯错,道前定则不会终止。

在与人交往中,我们可以进行言语交流,但不可使用冲突的言谈方式;可以与人共笑,但不可进行争吵和争论。如果我们的言语没有文明礼貌,那么我们的行动也不会有更好的发展。

综上所述,《三字经》为我们提供了许多人生哲理和行为准则,它以简短的文字,道出了人生道理的很多真相。作为人类社会的一员,我们应该对这些哲理进行深思并付诸实践,以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