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史(南史梁本纪翻译)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南史,以及南史梁本纪翻译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南史》卷七梁本纪中第七
《南史》是中国历代官修正史“二十四史”之一。纪传体,共八十卷,含本纪十卷,列传七十卷,上起宋武帝刘裕永初元年(420年),下迄陈后主陈叔宝祯明三年(589年)。下面为大家带来了《南史》卷七梁本纪中第七,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普通元年春正月乙亥朔,大赦,改元。丙子,日有蚀之。己卯,以司徒临川王宏为太尉、扬州刺史,以金紫光禄大夫王份为尚书左仆射。庚子,扶南、高丽等国并遣使朝贡。
二月癸丑,以高丽宴蔽王嗣子安为甯东将军、高丽王。
三晌穗州月,滑国遣使朝贡。
夏四月,河南国遣使朝贡。
秋七月己卯,江、淮、海并溢。
九月乙亥,有星晨见东方,光烂如火。
是岁,魏正光元年。
二年春正月辛巳,祀南郊,诏置孤独园以恤孤幼。戊子,大赦。二月辛丑,祀明堂。
三月庚寅,大雪,平地三尺。
夏四月乙卯,改作南北郊。丙辰,诏曰:「平秩东作,义不在南,前代因袭,有乖礼制。可于震方,具兹千亩。」于是徙藉田于东郊外十五里。
五月己卯,琬琰殿火,延烧后宫屋三千间。
闰月丁巳,诏自今可停贺瑞。
六月丁卯,义州刺史文僧明以州归魏。
秋七月丁酉,假大匠卿斐邃节,督众军侵魏。甲寅,魏荆州刺史桓叔兴帅众降。
八月丁亥,始平郡石鼓村地自开成井,方六尺六寸,深三十二丈。
冬十一月,百济、新罗国各遣使朝贡。
十二月戊辰,以镇东大将军百济王余隆为甯东大将军。
三年春正月庚子,以吴郡太守王暕为尚书左仆射。庚戌,都下地震。
三月乙卯,巴陵王萧屏薨。
夏四月丁卯,汝阴王刘端薨。
五月壬辰朔,日有蚀之,既。癸巳,大赦。诏公卿百僚各上封事,连率郡国举贤良、方正、直言之士。
秋八月甲子,婆利、白题国各遣使朝贡。
冬十一月甲午,开府仪同三司始兴王憺薨。
四年春正月辛卯,祀南郊,大赦。辛亥,祀明堂。
二月乙亥,耕藉田,孝弟力田赐爵一级,豫耕之司,克日劳酒。冬十月庚午,以中卫将军袁昂为尚书令,即本号开府仪同三司。十一月癸未朔,日有蚀之。甲辰,尚书左仆射王暕卒。十二月戊午,用给事中王子云议,始铸铁钱。狼牙修国遣使朝贡。
五年夏六月乙酉,龙斗于曲阿王陂,因西行至建陵城,所经树木倒折,开地数十丈。庚子,以员外散骑常侍元树为平北将军、北青兖二州刺史,率众侵魏。
六年春正月辛亥,祀南郊,大赦。庚申,魏徐州刺史元法僧以彭城来降。自去岁以来,北侵诸军,所在克获。甲戌,以元法僧为司空,封始安郡王。
二月辛巳,改封法僧为宋王。
三月丙午,赐新附人长复除,诖误罪失,一无所问。
夏五月己酉,修宿预堰,又修曹公堰于济阴。壬子,遣中护军夏侯亶督寿阳诸军侵魏。
六月庚辰,豫章王综奔魏,魏复据彭城。
秋七月壬戌,大赦。
冬十二月壬辰,都下地震。
是岁,魏孝昌元年。
七年春正月辛丑朔,赦死罪以下。
夏四月乙酉,太尉临川王宏薨。南州津改置校尉,增加奉秩。诏在位群臣,各举所族陵知,凡是清吏,咸使荐闻。
秋九月己酉,荆州刺史鄱阳王恢薨。
冬十一月庚辰,丁贵嫔薨,大赦。
是岁,河南、高丽、林邑、滑国并遣使朝贡。
大通元年春正月乙丑,以尚书右仆射徐勉为尚书仆射。诏百官奉禄,自今可长给见钱。辛未,祀南郊。诏流亡者听复宅业,蠲役五年,尤贫家勿收今年三调,孝弟力田赐爵一级。是月,司州刺史夏侯夔进军三关,所至皆克。初,帝创同泰寺,至是开大通门以对寺之南门,取反语以协同泰。自是晨夕讲义,多由此门。
三月辛未,幸寺舍身。甲戌还宫,大赦,改元大通,以符寺及门名。
夏五月丙寅,成景隽克魏临潼、竹邑。
冬十月庚戌,魏东豫州刺史元庆和以涡阳内属。甲寅,曲赦东豫州。
十一月丁卯,以中护军萧藻为都督侵魏,镇于涡阳。
是岁,林邑、师子、高丽等国各遣使朝贡。
二年春正月乙酉,蠕蠕国遣使朝贡。
二月,筑寒山堰。癸丑,魏孝明皇帝崩。
夏四月戊戌,魏尒朱荣推奉孝庄帝。庚子,荣杀幼主及太后胡氏。辛丑,魏郢州刺史元愿达以义阳降,封愿达为乐平王。是时魏大乱,其北海王颢、临淮王彧、汝南王悦并来奔。北青州刺史元隽、南荆州刺史李志皆以地降。
冬十月丁亥,以魏北海王颢主魏,遣东宫直阁将军陈庆之卫送还北。魏豫州刺史邓献以地降。
是岁,魏武泰元年,寻改为建义,又改曰永安。中大通元年春正月辛酉,祀南郊,大赦,赐孝悌力田爵一级。辛巳,祀明堂。
夏四月癸巳,陈庆之攻拔魏梁城,进屠考城,禽魏济阴王晖业。五月癸酉,进克虎牢,魏孝庄帝出居河北。乙亥,元颢入京师,僭号建武。
六月壬午,以永兴公主疾笃故,大赦,公主志也。是月,都下疫甚,帝于重云殿为百姓设救苦斋,以身为祷。
闰月,护军将军南康王绩薨。己卯,魏将尒朱荣攻杀元颢,京师反正。
秋九月辛巳,朱雀航华表灾。癸巳,幸同泰寺,设四部无遮大会。上释御服,披法衣,行清净大舍,以便省为房,素床瓦器,乘小车,私人执役。甲午,升讲堂法坐,为四部大众开涅盘经题。癸卯,群臣以钱一亿万奉赎皇帝菩萨大舍,僧众默许。乙巳,百辟诣寺东门奉表,请还临宸极,三请乃许。帝三答书,前后并称顿首。
冬十月己酉,又设四部无遮大会,道俗五万馀人。会毕,帝御金辂还宫,御太极殿,大赦,改元。
十一月戊子,魏巴州刺史严始欣以城降。
是岁,盘盘、蠕蠕国并遣使朝贡。
二年夏四月癸丑,幸同泰寺,设平等会。庚申,大雨雹。
六月丁巳,遣魏汝南王悦还北主魏。庚申,以魏尚书左仆射范遵为司州牧,随悦北侵。是月,林邑、扶南国遣使朝贡。
秋八月庚戌,幸德阳堂,祖魏主元悦。山贼寇会稽郡县。
九月壬午,假超武将军湛海珍节以讨之。
是岁,魏庄帝杀其权臣尒朱荣,其党奉魏长广王晔为主而杀孝庄帝,年号建明。
三年春正月辛巳,祀南郊,大赦。丙申,以魏尚书仆射郑先护为征北大将军。
二月辛丑,祀明堂。
夏四月乙巳,皇太子统薨。
《南史·王规传》原文及翻译
《南史》是中国历代官修正史“二十四史”之一,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南史·王规传》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南史》是1974年中华书局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李延寿。下面是我整理的《南史·王规传》原文及翻译,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南史·王规传》原文:
王规,字威明,八岁丁所生母忧,居丧有至性。齐太尉徐孝嗣每见必为流涕,称曰“孝童”。叔父睐亦深器重之,常曰:“此儿吾家千里驹也。”年十二,略通《五经》大义。及长,遂博涉有口辩。为本州迎主簿。起家秘书郎,累迁太子洗马。
天监十二年改造太极殿毕规献《新殿赋》其辞甚工后为晋安王纲云麾谘议参军久之为新安太守。父忧去职,服阕,袭封南昌县侯。除中书黄门侍郎,敕与陈郡殷芸、琅邪王锡、范阳张缅同侍东宫,俱为昭明太子所礼。湘东王绎时为丹阳尹,与朝士宴集,属规为酒令。规从容曰:“江左①以来,未有兹举。” 特进萧琛、金紫光禄大夫傅昭在坐,并谓为知言。朱异尝因酒卿规,规责以无礼。
普通初,陈庆之北侵,陷洛阳,百僚称庆。规退曰:“可吊也,又何贺焉?道家有云棚轮:非为功难,成功难也。昔桓温得而复失,宋武竟无成功。我孤军无援,深入寇境,将为乱阶。”俄见覆碰兆没。
六年,武帝于文德殿饯广州刺史元景隆,诏群臣赋诗,同用五十韵。规援笔立奏,其文又美,武帝嘉焉,即日授侍中。后为晋安王长史。王立为太子,仍为散骑常侍、太子中庶子,侍东宫。太子赐以所服貂蝉,并降令书,悦是举也。寻为吴郡太守,主书芮珍宗家在吴,前守宰皆倾意附之。至是珍宗假还,规遇之甚薄。珍宗还都,密奏规云“不理郡事”。俄征为左户尚书,郡境千余人诣阙请留,表三奏,上不许。求于郡树碑,许之。
规常以门宗贵盛,恒思减退。后为太子中庶子,领步兵校尉,辞疾不拜,遂于钟山宋熙寺筑室居焉。卒,赠光禄大夫,谥曰文。皇太子出临哭,与湘东王绎令曰:“王威明风韵道上,神峰标映,千里绝迹,百尺无枝,实俊人也。一尔过隙,永归长夜,金刀掩芒,长淮绝涸。去岁冬中,已伤刘子,今兹寒孟,复悼王生。俱往之伤,信非虚说。”规集《后汉》众家异同,注《续汉书》二百卷。
(选自《南史梁书》,有删改)
【注】①江左,指东晋。
《南史·王规传》译文:
王规,字威明,八岁时母亲去世,为自己的生母服丧,服丧期间表现出他至孝的天性。齐太尉徐孝嗣每次见到他都要为他哀伤流泪,称他为“孝童”。王规的叔父王睐也深深器重王规,王睐常说:“这孩子是我们家的千里驹啊。”王规十二岁时,已经能够大致了解《五经》大义。长大成人之后,王规广泛涉猎群书,知识渊博,有口才。他被本州召为主簿。王规初出仕任秘书郎,积功升为太子洗马。
天监十二年,朝廷改建太极殿完工,王规进献《新殿赋》,文辞非常精巧。后来,王规任晋安王萧纲云手下的谘议参军,过了一段时间,又任新安太守。王链吵信规因父亲去世离职守丧,服丧期满,他承袭南昌县侯的封爵。王规被授任中书黄门侍郎,皇上命王规与陈郡殷芸、琅邪王锡、范阳张缅等人一同侍奉东宫太子,他们都受到昭明太子的礼遇。湘东王萧绎当时任丹阳尹,他和朝廷官员宴饮集会,委托王规行酒令。王规不慌不忙地说:“从东晋以来,就没这种做法。”当时特进萧琛、金紫光禄大夫傅昭在座,他们都认为王规的话很有见识。朱异曾经借着酒意称王规为卿,王规指责了朱异失礼的行为。
普通初年,陈庆之率军向北进攻,攻陷洛阳,百官都向皇上道贺。王规退朝之后说:“这事应当哀痛,有什么值得庆贺的呢?道家有句话说:并不是做一件事情很难,而是把事情做成功很难。以前桓温曾占领洛阳,但又失去它。宋武帝最终也没有完成收复北方的`事业。我们军队深入敌寇境内,孤立无援,这事将成为导致祸乱的起因。”不久,攻占洛阳的军队就全军覆没。
普通六年,梁武帝在文德殿为广州刺史元景隆饯行,下诏命群臣赋诗,同用五十韵。王规拿起笔一会儿就把诗写好,呈奏给皇上,文字又很美,梁武帝很赞赏他,当天就授任王规为侍中。王规后来任晋安王长史。晋安王立为太子,王规仍然担任散骑常侍,太子中庶子,侍奉东宫太子。太子把自己所穿的貂蝉赐给他,并专门颁布令书,对他的这种做法感到很高兴。不久,王规任吴郡太守,主书芮珍宗家在吴郡,前任守宰都尽心尽意地阿附芮珍宗。这个时候,芮珍宗请假回家,王规待他很薄。芮珍宗回到京城,就秘密启奏王规不处理郡中事务。不久,朝廷征召王规任左户尚书。吴郡百姓一千余人到京城请求让王规留任,多次进呈表章,朝廷都不答应。他们又请求在郡中为王规树碑,朝廷答应了。
王规经常因为自己门第高贵显赫,常常想退职。王规后来被任命为太子中庶子,领步兵校尉,他以有病为由推辞,不肯接受任命,于是在钟山宋熙寺修建房子住下来。王规去世,朝廷追赠他为光禄大夫,谥号为文。皇太子亲自出宫哭吊,皇太子写给湘东王萧绎的令说:“王威明风韵超群,气度光耀特出,好比难见踪迹的千里马,绝无旁枝高百尺的良材大木,他实在是个杰出的人才啊!现在他突然结束了那如白驹过隙般的一生,永归九泉之下的漫漫长夜,就像金刀掩去了光芒,长河断绝了水流。去年的冬天,已为刘子的去世而哀痛,今年的冬初又在哀悼王规。朋友纷纷逝去的伤痛,实在不是句空话啊。”王规收集各家《后汉书》的不同说法,写成《续汉书》二百卷。
[img]《南史·祖冲之传》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作品:《南史》
简介
《南史》,唐李延寿撰。八十卷。其中本纪十卷、列传七十卷,无表、志。记述南朝宋、齐、梁、陈四代170年史事。
李延寿,字遐龄,西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唐相州(治今河南安阳)人,贞观中,累官崇贤馆学士,御史台主簿,符玺郎兼修国史。与著作郎敬播同修《五代史志》(即《隋书》十志)。其父有意重修南、北朝史记,以正前人褒贬、详略失当之病,未成而卒。他继父志,以一人之饥春力,补宋、齐(南)、梁、陈、魏、齐(北)、周、隋诸史,经十六年,撰成《南史》八十卷,《北史》一百卷。《南史》叙事有条理,但删补也有失当之处,列传以家族为中心,把一家几代人合为一篇,即父子祖孙同传,结果把许多陈朝的人记入宋代。而使朝代不分,变成大姓家谱。
祖 冲 之 传
祖冲之字文远,范阳①遒人也。曾祖台之,晋侍中。祖昌,宋大匠卿。父朔之,奉朝请。
冲之稽古,有机思,宋孝武使直华林学省,赐宅宇车服。解褐②南徐州从事、公府参军。
始元嘉中,用何承天所制历,比古十一家为密。冲之以为尚疏,乃更造新法,上表言之。孝武令朝士善历者难之,不能屈。会帝崩不施行。
历位为烂悄耐娄县令③,谒者仆射④。初,宋武平关中⑤,得姚兴指南车,有外形而无机杼⑥,每行,使人于内转之。升明中,齐高帝辅政,使冲之追修古法。冲之改造铜机,圆转不穷,而司方如一,马钧⑦以来未之有也。时有北人索驭骀者亦云能造指南车,高帝使与冲之各造,使于乐游苑对共校试,而颇有差僻,乃毁而焚之。晋时杜预有巧思,造欹器⑧,三改不成。永明中,竟陵王子良好古,冲之造欹器献之,与周庙不异。文惠太子⑨在东宫,见冲之历法,启武帝施行。文惠寻薨⑩又寝。
转长水校尉,领本职。冲之造《安边论》,欲开屯田,广农殖。建武中,明帝欲使冲之巡行四方,兴造大业,可以利百姓者,会连有军事,事竟不行。
冲之解钟律博塞,当时独绝,莫能对者。以诸葛亮有木牛流马,乃造一器,不因风水,施机自运,不劳人力。又造千里船,于新亭江试之,日行百余里。于乐游苑造水碓磨,武帝亲自临视。又特善算。永元二年卒,年七十二。著《易老庄义》,释《论语》、《孝经》,注《九章》,造《缀术》数十篇。
注释
①范阳:郡名。治所在今河北涿县。 ②解褐:出仕。平民以褐布为衣,做官后换官服脱褐布衣服,故以解褐喻出仕。 ③娄县:今江苏昆山东北。 ④仆射(yè):官名。魏晋南北朝时尚书省长官之一。 ⑤宋武平关中:晋安帝义熙十二年(416年)刘裕北伐后秦,次年八月攻下秦都长安,灭后秦。 ⑥机杼:此指指南车机械。 ⑦马钧:三国时机械制造专家。 ⑧欹(yī)器:古代巧变之器,周时已发明制造。 ⑨文惠太子:萧长懋,武帝长子。 ⑩薨(hōnɡ):古时有重要地位的人死称薨。 博塞:本作“簙簺”,古代的博戏。 碓(duì):舂谷的设备。
译文
祖冲之字文远,范阳遒县人。曾祖父台之,为晋侍中。祖父祖昌,为运游宋大匠卿。父祖朔之,为奉朝请。
祖冲之好稽考古事,机智灵巧,宋武帝派他作华林学宫侍从,赐予房宅车服。入仕为南徐州从事、公府参军。
宋文帝元嘉年间,用何承天制定的历书,此历书较之古代十一家都精密。但祖冲之仍以为还有疏漏,就重新修定制为新历法,并向皇帝上表说明。宋孝武帝下令朝廷精通历法的人和他辩论,最终都没能驳倒他。正值此时,孝武帝死,新历书因而未能颁行。
祖冲之历任娄县令、谒者仆射。当初,宋武帝灭后秦,获得姚兴的指南车,只有外形,内部没有机械,每当行驶,必须用人在里面转动。宋顺帝升明年间,齐高帝辅政,命冲之研究古代指南车制造法。冲之改造了铜机械,指南车就不停地运转,和用人为转动的方法完全一样,自马钧以来还没有过像他这样的能工巧匠。当时北方有位名叫索驭骀的人,自称会造指南车,齐高帝命驭骀和冲之分别制造,造好后,在乐游苑进行比试,判其优劣,结果索驭骀大大不如,他感到惭愧,烧毁了自己造的指南车。晋朝杜预亦有制作技巧,制造欹器,三次改造都没有成功。齐武帝永明年间,竟陵王萧子良嗜好古玩,冲之造欹器进献,他制成的欹器与周代太庙中的完全一样。文惠太子在东宫,曾见到冲之修订的历法,启奏齐武帝施行。不久,太子死,颁布新历法之事又暂被搁置。
冲之调任为长水校尉,仍保留原职。他著有《安边论》,打算大兴屯田,扩大耕地,增殖农产品。齐明帝建武年间,明帝准备派他巡行天下,兴造各种可以便利百姓的事业,正值当时战争频繁,此举又未实行。
冲之精通黄钟音律和博戏,技艺盖世,当时无人能与之匹敌。因诸葛亮制造木牛流马,他另造一种机械,不借助风力、水力,只要扳动机关,就能自动运行,无需用人力推动。又造千里船,在新亭江试航,一日行一百多里。在乐游苑制水转磨,齐武帝亲临观看。祖冲之不仅长于机械制造,而且也特别精于计算。死于齐东昏侯永元二年(500年),终年七十二岁。平生著述颇多,有《易老庄义》,注释《论语》、《孝经》,又注《九章》,编撰《缀术》几十篇。
《南史》的作者是谁?
李延寿,生卒年不详,出于陇西著姓,世居相州(今河南安阳)。父太师,熟悉前代旧事,以为南北朝互相隔绝,各朝史书详于本国而略于他国,有褒贬不当和失实处,因而有意按编漏含散年体记述南北朝史事,未成书老正而死。李延寿追承父志,记述从宋永初元年(420)到陈祯明三年(589)的史事,称为《南史》,于显庆四年(659)成书,与所纂从魏登国元年(386)到隋义宁二年(618)的《北史》返氏并行。李延寿还曾参加《晋书》和五代史志(即《隋书》十志)的修撰,死时任符玺郎,并兼修国史。
具体的范文模板
链接:
?pwd=gi2s 提取码: gi2s
南史详细资料大全
《南史》是1975年6月,由中华书局出版社出版的图书。全6册,2027页,作者是【唐】李延寿。
基本介绍
书名 :南史 作者 :李延寿 类别 :史书 页数 :2027页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 :1975年6月 开本 :850×1168毫启迅米 1/32 成书年代 :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年) 体裁 :纪传体 卷数 :80 载史起年 :420年 载史至年 :589年 主要内容,作品目录,本纪,列传,作者,李大师,李延寿,创作背景,相关文献,四库提要, 主要内容 《南史》是中国历代官修正史“二十四史”之一。纪传体,共八十卷,含本纪十卷,列传七十卷,上起宋武帝刘裕永初元年(420年),下迄陈后主陈叔宝祯明三年(589年)。记载南朝宋、齐、梁、陈四国一百七十年史事。《南史》与《北史》为姊妹篇,是由李大师及其子李延寿两代人编撰完成的。 《南史》没有采取编年体,而是把南朝各史的纪传汇合起来,删烦就简,以便阅读。列传中不同朝代的父子祖孙,以家族为单位合为一卷,对于了解门阀制度盛行的南北朝社会,有一定的方便。对各朝正史以删节为主,但有应删而未删陵此的,如宋、齐、梁、陈四朝受禅前后的九锡文和告天之词等官样文章;有过求简练以致混乱不确切的,如把都督某某几州诸军事、某州刺史的官衔,一律省成某某州刺史加都督;也有由于对原书史文未能很好领会而把重要字句删去的。 《南史》中也有沈约《宋书》、萧子显《南齐书》等书中所未载的材料。虽然细微琐事较多,而且杂以神怪迷信,但也不乏有意义的史料。《宋书》未立文学传,《南史》以因袭为主,因而文学传不包括宋而从南齐丘灵鞠开始。这说明李延寿撰写《南史》《北史》的体制是汇集正史的纪传,因而拘泥于原书,没有达到李大师横则沟通南北,纵则贯串几代,综合成为新著的意图。《新唐书》李延寿传的评语说,“其书颇有条理,删落酿辞,过本书远甚”,是不恰当的。 文字简明 《南史》文字简明,事增文省,在史学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不足处在于作者突出门阀士族地位,过多采用家传形式。例如将不同朝代的一族一姓人物不分年代,集中于一篇中叙述,实际成为大族族谱。 以王、谢等大家为主,《列传》多附传,附传的人物多属家族成员,例如《南史·袁湛传》附传人物达12人,《北史·陆俟传》附传多至20人,前后相去百余年,乃至于有大量的神怪迷信,王鸣盛批此甚谬妄。《南史》《北史》中,某些传文亦有重复现象。 作品目录 本纪 卷一 宋本纪上第一 武帝少帝 卷二 宋本纪中第二 文帝孝武帝前废帝 卷三 宋本纪下第三明帝后废帝顺帝 卷四 齐本纪上第四高帝武帝 卷五 齐本纪下第五 两废帝明帝东昏和帝 卷六 梁本纪上第六 武帝 卷七 梁本纪中第七 武帝 卷八 梁本纪下第八 简文帝元帝敬帝 卷九 陈本纪上第九 武帝文帝废帝 卷十 陈本纪下第十 宣帝后主 列传 卷十一 列传第一 后妃上 卷十二 列传第二 后妃下 卷十三 列传第三 宋宗室及诸王上刘道怜刘道规刘义庆刘遵考刘义真刘义康刘义恭刘义宣刘义季 卷十四 列传第四 宋宗室及诸王下 卷十五 列传第五刘穆之徐羡之傅亮檀道济 卷十六 列传第六王镇恶朱龄石毛修之傅弘之朱修之王玄谟 卷十七 列传第七刘敬宣刘怀肃刘粹孙处蒯恩向靖刘锺虞丘进孟怀玉胡藩 卷十八 列传第八赵伦之萧思话臧焘 卷十九 列传第九谢方明谢灵运 卷二十 列传第十谢弘微 卷二十一 列传第十一王弘 卷二十二 列传第十二王昙首 卷二十三 列传第十三王诞王华王惠王彧 卷二十四 列传第十四王裕之王镇之王韶之王悦之王准之 卷二十五 列传第十五王懿到彦之垣护之张兴世 卷二十六 列传第十六袁湛 卷二十七 列传第十七孔靖孔琳之殷景仁 卷二十八 列传第十八褚裕之 卷二十九 列传第十九蔡廓 卷三十 列传第二十何尚之 卷三十一 列传第二十一张尺旁迅裕 卷三十二 列传第二十二张邵 卷三十三 列传第二十三范泰荀伯子徐广郑鲜之裴松之何承天 卷三十四 列传第二十四颜延之沈怀文周朗 卷三十五 列传第二十五刘湛庾悦顾琛顾觊之 卷三十六 列传第二十六羊欣羊玄保沈演之江夷江秉之 卷三十七 列传第二十七沈庆之宗悫 卷三十八 列传第二十八柳元景 卷三十九 列传第二十九殷孝祖刘勉 卷四十 列传第三十鲁爽薛安都邓琬宗越吴喜黄回 卷四十一 列传第三十一 齐宗室萧道度萧道生萧遥光萧遥欣萧萧景先萧赤斧萧谌萧诞萧坦之 卷四十二 列传第三十二齐高帝诸子上萧嶷 卷四十三 列传第三十三 齐高帝诸子下萧映萧晃萧晔萧皓萧锵萧铄萧鉴萧锋萧锐萧铿萧豇萧铉 卷四十四 列传第三十四 齐武帝诸子文惠诸子 明帝诸子 卷四十五 列传第三十五王敬则陈显达张敬儿崔慧景 卷四十六 列传第三十六李安人戴僧静桓康焦度曹武吕安国周山图周盘龙王广之 卷四十七 列传第三十七荀伯玉崔祖思苏侃虞悰胡谐之虞玩之刘休江祏 卷四十八 列传第三十八陆澄陆慧晓陆杲 卷四十九 列传第三十九庾杲之王谌孔珪刘怀珍 卷五十 列传第四十 刘瓛明 僧绍庾易刘虬 卷五十一 列传第四十一 梁宗室上萧景萧懿萧敷萧畅萧融萧宏 卷五十二 列传第四十二 梁宗室下萧秀萧伟萧恢萧憺 卷五十三 列传第四十三梁武帝诸子昭明太子萧综萧绩萧续萧纶萧纪 卷五十四 列传第四十四梁简文帝诸子 元帝诸子 卷五十五 列传第四十五王茂曹景宗席阐文夏侯详吉士瞻蔡道恭杨公则邓元起 卷五十六 列传第四十六张弘策庾域郑绍叔吕僧珍乐蔼 卷五十七 列传第四十七 沈约范云 卷五十八 列传第四十八韦叡裴邃 卷五十九 列传第四十九江淹任昉王僧孺 卷六十 列传第五十范岫傅昭孔休源江革徐勉许懋殷钧 卷六十一 列传第五十一陈伯之陈庆之兰钦 卷六十二 列传第五十二贺玚司马褧朱异顾协徐摛鲍泉 卷六十三 列传第五十三王神念羊侃羊鸦仁 卷六十四 列传第五十四江子一胡僧佑徐文盛阴子春杜崱王琳张彪 卷六十五 列传第五十五 陈宗室诸王陈拟陈详陈慧纪陈昌陈昙朗陈伯茂陈伯山陈伯固陈伯恭陈伯仁陈伯义陈伯礼陈伯智陈伯谋 卷六十六 列传第五十六杜僧明周文育侯瑱侯安都欧阳頠黄法奭;淳于量章昭达 卷六十七 列传第五十七胡颖徐度杜棱周铁武程灵洗沈恪陆子隆钱道戢骆文牙孙玚徐世谱周敷荀朗周炅鲁悉达萧摩诃任忠樊毅 卷六十八 列传第五十八赵知礼蔡景历宗元饶韩子高华皎刘师知谢岐毛喜 卷六十九 列传第五十九沈炯虞荔傅縡顾野王姚察 卷七十 列传第六十循吏 卷七十一 列传第六十一儒林 卷七十二 列传第六十二 文学 卷七十三 列传第六十三孝义上 卷七十四 列传第六十四 孝义下 卷七十五 列传第六十五 隐逸上陶渊明 卷七十六 列传第六十六 隐逸下陶弘景 卷七十七 列传第六十七恩幸 卷七十八 列传第六十八夷貊上林邑扶南中天竺国师子国 卷七十九 列传第六十九 夷貊下高句丽百济新罗倭国扶桑国河南王宕昌国邓至国武兴国荆雍州蛮豫州蛮高昌国龟兹于阗波斯国蠕蠕 卷八十 列传第七十贼臣 侯景熊昙朗周迪留异陈宝应 作者 李大师 李大师(公元570年--628年),字君威,相州(今河南安阳)人,南朝末期由隋入唐的历史学家。他熟悉前代历史,长于评论当代时事,他认为南北朝时期各朝的断代史,彼此孤立,记事重复,又缺乏联系,打算仿《吴越春秋》体例,采用编年体撰写《南史》与《北史》,使南朝与北国各代的历史,分别统编于这两部史著之中,后因事一度中辍。 他在隋末参加了农民起义领袖窦建德建立的夏政权,任礼部侍郎。因此,在唐初流放到西会州(今甘肃境内),后遇赦放回。当他再执笔从事史书撰述时,已是武德九年(626),贞观二年(628)去世。他在临终之前,因“所撰未毕,以为没齿之恨”。此后,由其四子李延寿继续撰成。 李延寿 李延寿, 字遐龄,唐代相州(今河南安阳)人,史学家。他的生卒年月史书失载,大约卒于唐高宗仪凤年间(公元676-679年)。他任过东宫典膳丞、崇贤馆学士、御史台主簿,兼直国史符玺郎、兼修国史等官职。他在政治上没有什么作为,修史是他一生的主要事业。 他参加了唐代官修史书《隋书》《五代史志》(即《隋书十志》)《晋书》和唐朝当代国史的修撰工作。还独自撰写了30卷的《太宗政典》(已佚),又继承其父李大师遗志,以十六年功夫,独立修成《南史》和《北史》,《新唐书》对两书评价颇高,称“其书颇有条理,删落酿辞,过本书远甚。” 李延寿 贞观三年(629年),唐太宗命大臣组织修撰梁、陈、北齐、北周、隋五代史。魏徵主修其中的《隋书》,年轻的李延寿和其他一些知名学者参加了该书的修撰。贞观五年(631年),李延寿丁母忧去职,回家守丧。服阕,即被派往蜀中做官。公事之余,“以所得者编次之”,对前几年蒐集的一些史料进行初步的编排。 贞观十五年(641年),李延寿调回西京长安任太子典膳丞。由于令狐德棻的推荐,他再次进入史馆。当时,五代史早已在贞观十年(636年)写成。但这部史书只有纪、传,而无志书,因此,唐太宗于贞观十七年(643年)又命褚遂良等人修撰梁、陈、北齐、北周、隋五朝典章制度的《五代史志》,李延寿也参加了该书的编撰。 经过十二、三年的时间,《五代史志》于唐高宗显庆元年(656年)成书。《五代史志》共十志三十卷,后并入《隋书》刊行,其中的《经籍志》成于李延寿和敬播之手,记录了从古代到隋朝的历代著作。《经籍志》亦简称《隋志》,是专指《经籍志》而言的。《经籍志》正式创立了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对后世书籍的分类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代以前,史家所撰晋史多达20种左右,但“才非良史,事亏实录”,修撰者多不是良史之才,所记史事也往往失实,唐太宗对这些晋史都不满意,于是,他于贞观二十年(646年)下诏重修《晋书》。参加重修的共有21人,李延寿是其中之一。贞观二十二年(648年),《晋书》即重修告成。李延寿除前后3次参加修撰前朝史外,还于唐高宗显庆元年(656年)参与撰成当朝国史80卷。 此外,李延寿还独力撰成了3部史书,即 成书于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年)的《南史》 80卷和《北史》100卷,以及最后撰成的《太宗政典》30卷(已佚)。《太宗政典》写成后不久,他就去世了。调露年间,唐高宗读了《太宗政典》,“叹美久之”,给了李延寿后人许多奖赏,并命人抄写了两部,一部由皇家图书馆收藏,一部赐给皇太子。李延寿早年即怀有“思欲追终先志”之抱负,他要继承父亲的遗志,完成先人的未竟事业。 《南史》和《北史》是李延寿以其大半生的时间写成的历史著作,这两部史书的编撰,李延寿说是“始末修撰,凡十六载”,这里说的16年,是从他贞观十七年(643年)参加修撰《五代史志》这一年作为开始时间的。其实,在此很久以前,亦即从贞观三年参加修撰《隋书》时,他就开始了“二史”编撰的准备工作。那时,他利用“编辑之暇”,“昼夜抄录”“五代旧事所未见”者,为将来编撰“二史”积累资料。如果从蒐集史料之时来计算,“二史”的完成则经历了整整30年的时间。 李延寿的“二史”所依据的历史文献,主要是宋、齐、梁、陈、魏、齐、周、隋八代“正史”,但他并未拘限于此,另外还参考了各种“杂史”1000多卷,正如他自己说的“鸠聚遗逸,以广异闻”。对于八代史书,他采取“除其冗长,捃其菁华”的原则,“其烦冗者,即削去之”。他删削的“烦冗者”,主要是一些诏书和表文,而史实部分则尽量保留,这就使“二史”比“八书”简约多了。 《南史》和《北史》后来被列入“二十四史”中,在中国史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自有南北二史之后,《宋书》《南齐书》《魏书》《梁书》《陈书》《北齐书》《周书》《隋书》被称为八书,史称“二史八书”。《南史》与《北史》均广为流传,致“学者止观其书,沈约、魏收等所撰皆不行”。 李延寿的一生在仕途上是平稳的。既未飞黄腾达,也未贬斥流离。贞观初,延寿曾任太子典膳丞(负责太子的膳食事务)、崇贤馆学士(掌管经籍图书,教授生徒);贞观中,延寿为符玺郎(掌管皇帝印玺及国家符节);贞观末,延寿为御史台主簿(管理御史台文书事务)。 延寿专注于史学,似乎对于做官没多大兴趣,尽管官职屡有变动,始终没有做到大官,以致他的《南史》《北史》写成后,当时人还因为他地位不高而“不甚称其书”。延寿不修南史志。南史的研究,明以前人不很注意。 创作背景 当李大师开始编纂南北史的时候,沈约的《宋书》、萧子显的《南齐书》、魏收的《魏书》已经流传很久,魏澹的《魏书》和王劭的《齐志》等也已成书。而当李延寿继续编纂南北史的时候,梁、陈、北齐、周、隋五代史的编纂工作也正在进行或定稿。既然关于南北朝的史书已有多种,那么,李氏父子为什么还要另外编写这一时期的历史著作呢?李延寿的自序回答了这个问题。他说他的父亲“常以宋、齐、梁、陈、魏、北齐、周、隋南北分隔,南书谓北为'索虏',北书指南为'岛夷'。又各以其本国周悉,书别国并不能备,亦往往失实。常欲改正”。于是发奋成就《南史》与《北史》。 《南史》以《宋书》、《南齐书》、《梁书》及《陈书》为蓝本,共566卷,又参考“杂史”千余卷,删繁就简,事增文省,其中删《魏书》《宋书》最多,删文多为诏诰、符檄、章表。《南史》有〈本纪〉十卷、〈列传〉七十卷,但无表、志。显然,在隋、唐全国统一的局面形成后,人们很需要综合叙述南北各朝历史的新著。同时,分裂的封建政权互相敌视的用语如“索虏”、“岛夷”之类,已与全国统一后南北各民族大融合的形势不相适应比李延寿时代稍后的刘知几也强烈反对这种称谓。所以李氏父子打破了朝代的断限,通叙南北各朝历史,又在书中删改了一些不利于统一的提法,正是反映了当时历史的要求。这也是南北史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 《南史》有本纪和列传,无表、志。本纪十卷,列传七十卷,共八十卷。其编撰方法按朝代顺序、帝王在位先后,排列各朝帝王、宗室、诸王、大臣等纪传。 本纪中有《宋本纪》三卷,《齐本纪》二卷,《梁本纪》三卷,《陈本纪》二卷。列传中除专传外,列“类传”九种。 相关文献 宋书音义4卷(清洪亮吉) 见南献遗征 书目答问云未刻 宋书考证4卷(清孙?)北平图书馆馆刊第9卷第1-4期二十五史三编第5册第251-472页题宋书考论 宋书札记1卷(清李慈铭) 1930年北京图书馆铅印本二十五史三编第5册第473-482页 二十四史订补第7册第425-433页民国印本 宋书州郡志校勘记1卷(清成孺)南菁书院丛书六集本 历代地理汇编本广雅书局刊本 史学丛书二集影印广雅本 二十五史补编本第3册 丛书集成第169册 申范1卷(清陈沣) 菊坡精舍刊本 古学汇刊本 申宋书范晔传之诬 二十五史三编第5册第483-498页 宋书夷貊传地理考证1卷(清丁谦)浙江图书馆丛书一集本 二十五史三编第5册 宋书补表4卷(清盛大士) 二十五史补编本第3册 据南京??里国学图书馆写本 补纪元表、诸侯王表、王子侯表、功臣侯表、外戚侯表、恩幸侯表六种 宋诸王世表1卷(清万斯同) 二十五史补编本第3册 据历代史表原刊本 宋将相年表1卷(清万斯同) 二十五史补编本第3册 据历代史表原刊本 宋方镇年表1卷(清万斯同) 二十五史补编本第3册 据历代史表原刊本 补宋书宗室世系表(近人罗振玉)永丰乡人杂着续编本 二十五史补编本第3册 补宋书刑法志1卷食货志1卷(清郝懿行)嘉庆21年自刊本光绪10年刊郝氏遗书本 粤雅堂丛书二十九集本附刊胡承珙校语(以下各本同) 广雅书局刊本 史学丛书二集影印广雅本 二十五史补编第3册 丛书集成第766、781册 补宋书艺文志1卷(清汪仁俊)上海图书馆藏稿本 补宋书艺文志1卷(近人聂崇岐) 二十五史补编本第3册据稿本 晋宋书故(清郝懿行) 嘉庆21年自刊本 郝氏遗书本 粤雅堂丛书二十九集本 广雅书局刊本 史学丛书二集影印广雅本 孙:二十五史三编第5册第499-519页 补校宋书州郡志札记(杨守敬) 杨守敬集第7册 续群书拾补据金陵书局本,已见迻校者不录 禹贡半月刊第6卷第7期 齐诸王世表1卷(万斯同) 二十五史补编本第3册 齐将相大臣年表1卷(万斯同) 二十五史补编本第3册 齐方镇年表1卷(万斯同) 二十五史补编本第3册 南齐书校勘记(清周星诒) 上海文管会藏稿本 孙:南齐书校议(今人朱季海) 中华书局1984年版,相当于中华点校本之校勘记 南齐书夷貊传地理考证1卷(清丁谦) 浙江图书馆丛书一集本 二十五史三编第5册第520-523页 补南齐书艺文志4卷(今人陈述) 二十五史补编第3册据稿本 补南齐书经籍志(陈鸿儒等编) 二十四史订补第7册第433-459页 民国间?印本、抄本 梁书佚文1卷(清王仁俊辑) 上海图书馆藏稿本 二十五史三编第5册第524页 梁书斠议(罗振玉) 二十四史订补第7册第461-469页 毛本梁书校议(清陈沣) 信古阁小丛书本 二十五史三编第5册第525-530页 梁书札记1卷(清李慈铭) 1930年北京图书馆铅印本 二十五史三编第5册第531-541页 二十四史订补第7册第459-461页 补梁疆域志4卷(清洪齮孙)道光15年李兆洛刊本 历代地理志汇编本 广雅书局刊本 史学丛书二集影印广雅本 二十五史补编第4册 丛书集成第3080-82册 梁书夷貊传地理考证(清丁谦) 浙江图书馆丛书一集本 补梁书艺文志1卷(清王仁俊) 上海图书馆藏稿本 梁诸王世表1卷(万斯同) 二十五史补编第4册 梁将相大臣年表1卷(万斯同) 二十五史补编第3册 陈书斠议(罗振玉) 二十四史订补第7册第469-477页 补陈疆域志(近人臧励龢) 二十五史补编第4册据稿本 陈州府职官备考1卷(清朱撰卿) 1916年淮阳县志附刻本 陈诸王世表1卷(万斯同) 二十五史补编第4册 陈将相大臣年表1卷(万斯同) 二十五史补编本第4册 南史佚文1卷(清王仁俊辑) 上海图书馆藏稿本 二十五史三编第5册第542页 读南史记疑1卷(清王懋竑) 读书记疑卷8 南史存校1卷(清王懋竑) 读书记疑卷13 南史札记1卷(清李慈铭) 1930年北京图书馆铅印本 二十五史三编第5册第543-557页 宋齐梁陈方镇年表4卷(近人吴廷燮) 景杜堂铅印本 二十五史三编第5册第558-683页 魏书校勘记1卷(清王先谦等)思贤讲舍刊本 广雅书局刊本 史学丛书二集影印广雅本 丛书集成第168册 二十五史三编第5册第684-701页 二十四史订补第7册第489-525页 魏书札记1卷(清李慈铭) 1930年北京图书馆铅印本 二十五史三编第5册第852-859页 魏书宗室传注12卷世系表2卷(近人罗振玉) 1924年东方学会铅印本 二十五史三编第5册第702-832页题传注12卷等 二十四史订补第7册第537-669页 民国印本 魏书宗室传注校补1卷(近人罗振玉) 贞松老人遗稿乙集本 二十五史三编第5册第833-851页实册数 二十四史订补第7册第669-687页 魏书铁佛刘虎传注(近人罗振玉) 魏书地形志校录3卷(清温曰鉴) 道光16年拾香草堂刻巾箱本题作校异有附录 适园丛书本 二十五史补编本第4册据适园丛书本 读魏书地形志随笔1卷(清温曰鉴)北京图书馆藏管廷芬辑花近楼丛书抄本 延昌地形志20卷(清张穆) 传抄本 稿本旧藏祁氏,后归陈士可,仅存卷1-3司州及目录1卷。各家传抄本多从何秋涛抄本转录。 北魏地形志札记(杨守敬) 历代舆地图·北魏地形志图,杨守敬集第7册郗志群校注〈续群书拾补〉第1399-1424页 魏书外国传地理考证1卷西域传地理考证1卷外国传补地理考证1卷(清丁谦) 浙江图书馆丛书一集本 二十五史三编第5册第955-985页 魏书校补1卷(清卢文弨)群书拾补本 二十五史补编本第4册魏书礼志校补1卷 补乐志缺文,未全,后经陈垣据册府元龟补足,已印入百衲本魏书。 魏书源流考(李正奋) 二十四史订补第7册第477-489页 抄本 魏诸帝统系图1卷魏诸王世表1卷魏异姓诸王世表1卷魏外戚诸王世表1卷魏将相大臣年表1卷西魏将相大臣年表1卷东魏将相大臣年表1卷(清万斯同) 历代史表原刊本 二十五史补编第4册 魏书官氏志疏证1卷(清陈毅) 光绪23年刊本 二十五史补编第4册 补魏书兵志1卷(清?今人谷霁光) 二十五史补编第4册 补后魏书艺文志(近人李正奋) 北京图书馆有抄本 二十四史订补第7册第687-733页 民国抄本 元魏方镇年表2卷(近人吴廷燮) 二十五史补编第4册据排印本 西魏书(清谢启昆) 二十四史订补第7册第733-911页清刻本 北齐书佚文1卷(清王仁俊辑) 上海图书馆藏稿本 二十五史三编第5册第524页 北齐书疏证(清杭世骏) 见南献遗征 书目答问云未见传本 北齐书斠议(罗振玉) 二十四史订补第7册第911-917页 北齐书校证(愿学斋主人) 二十四史订补第7册第917-947页 稿本 北齐书旁证(愿学斋主人) 二十四史订补第7册第947-1019页 稿本 补北齐书疆域志 二十四史订补第7册第1019-1031页 北齐诸王世表1卷北齐异姓诸王世表1卷北齐将相大臣年表1卷(万斯同) 历代史表原刊本 二十五史补编第4册 周书校勘记(清周星诒) 见宋本北周书跋 周书斠议(罗振玉) 二十四史订补第7册第1031-1037页 周诸王世表1卷周公卿年表1卷(清万斯同) 二十五史补编第4册 北周公卿表(清练恕) 多识录卷2 二十五史补编第4册 周书缓案(陈故章) 中华书局1959年石印线装本 周书异域传地理考证1卷(清丁谦) 浙江图书馆丛书一集本 二十五史三编第5册第986-991页 四库提要 《南史》·八十卷(内府刊本) 唐李延寿撰。延寿事迹附载《新唐书·令狐德棻传》。延寿承其父大师之志,为《北史》《南史》。而《南史》先成,就正于令狐德棻,其乖失者尝为改定。宋人称延寿之书删烦补阙,为近世佳史。顾炎武《日知录》又摘其《李安民》诸传一事两见,为纪载之疏。以今考之,《本纪》删其连缀诸臣事迹,《列传》则多删词赋,意存简要,殊胜本书。然宋、齐、梁、陈四朝九锡之文、符命之说、告天之词,皆沿袭虚言,无关实证,而备书简牍,陈陈相因,是芟削未尽也。且合累朝之书,勒为通史,发凡起例,宜归画一。今延寿于《循吏》《儒林》《隐逸传》既递载四朝人物。而《文学》一传,乃因《宋书》不立此目,遂始于齐之邱灵鞠。岂宋无文学乎? 《孝义传》搜缀湮落,以备阙文,而萧矫妻羊氏、卫敬瑜妻王氏先后互载,男女无别。将谓史不当有《列女传》乎?况《北史》谓《周书》无《文苑传》,遂取《列传》中之《庾信》《王褒》入于《文苑》。则宋之谢灵运、颜延之、何承天、裴松之诸人何难移冠《文苑》之前?《北史》谓魏、隋有《列女传》,齐、周并无此篇,今又得赵氏、陈氏附备《列女》。则宛陵女子等十四人何难取补《列女》之阙?书成一手,而例出两岐,尤以矛陷盾,万万无以自解者矣。 盖延寿当日专致力于《北史》,《南史》不过因其旧文,排纂删润。故其减位元组句,每失本意。间有所增益,又缘饰为多。如宋《路太后传》较《宋书》为详。然沈约修史,工于诋毁前朝,而不载路太后饮酒置毒之事,当亦揆以前后恩慈,不应存此异说也。延寿采杂史为实录,又岂可尽信哉?然自《宋略》《齐春秋》《梁典》诸书尽亡,其备宋、齐、梁、陈四史之参校者,独赖此书之存。则亦何可尽废也。
关于南史和南史梁本纪翻译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