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公孙丑下(孟子公孙丑下原文)

59 0 2024-03-19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孟子公孙丑下,以及孟子公孙丑下原文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 1、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孟子公孙丑下,以及孟子公孙丑下原文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孟子第十六课(公孙丑章句下·第四节+圣人过多,小人无过)

7.30共修孟子第16课,公孙丑章句下第四节,圣人过多,小人无过。原文如下:

孟子之平陆。谓其大夫曰:“子之持戟之士,一日而三失伍,则去之否乎?”曰:“不待三。”

“然则子之失伍也亦多矣。凶年饥岁,子之民,老羸转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曰:“此非距心之所得为也。”

曰:“今有受人之牛羊而为之牧之者,则必为之求牧与刍矣。求牧与刍而不得,则反诸其人乎?抑亦立而视其死与?”曰:“此则距心之罪也。”

他日,见于王曰:“王之为都者,臣知五人焉。知其罪者,惟孔距心。为王诵之。”王曰:“此则寡人之罪也。”

艾婷的分享:

平陆之地受灾,百姓饥荒,老弱可怜者,跑到山沟里活活饿死,年轻力壮者四散逃荒近上千人。

孟子责当地袭搏邑宰距心失职。

人在什么情况下能看到自己的缺陷?什么情况下看不到自己的缺陷?

一.距心一开始之所以认为自拍汪祥己管辖下的灾民流离失所,死亡逃散不是自己失职的问题,是因为他没有将保护百姓安危为己任,对自己没有严陵帆格要求,没有认清自己生而为人的真正终极目标和意义,责任心和道义不明确。

二.人在心平静时,谦让,仁爱彰显,内心纯净。没有傲慢,没有推脱责任,可以清晰的判断,犯错了,不在意外面的一切,而是自己承认错,认错改过。当我们对自身要求提升,面对问题哪怕做得很好,还总认为问题在自己,自己做得不够好,推功揽过,通过自己的努力,规避很多风险。

三.相反,人心不平时,推过揽功。贪心,愚痴越来越多,圣人揽过,小人揽功。千古功过,自有天评断,自有后人说。人在知错时,知耻而后勇,有勇气改错,坚持走正确的道路,不停地改正自己的错误,而且是始终能看见自己的错误,不断改进,仁义礼智安住心中,提升责任、担当、勇气,有博爱心,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四.圣人过多,是因为圣人能看到自己的错,小人无过,只因为他看不见自己的过错。

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他人非。我所有的问题都根植于我的存在,探索人生和生活的真正意义和价值,探索自己,认识我自己。常反省,常反思,看见自己的一切,有错则改,无则加勉。

[img]

《孟子チ6ᆭ1公孙丑下》翻译

《孟子》第04章 公孙丑下(译文)

孟子说:“天气形势比不上地理的有利因素,地形的有利比不上人民的同心协力。内城三里、外城七里的小城,有包围攻击而不能获胜的情况。包围起来实施攻击,肯定也会遇到天气形势有利的时候,但仍不能取胜,这就是天时不如地利了。城墙足够高,壕沟足够深,又有坚韧的盾牌与锋利的兵刃,加上充足的粮铅山模食储备;然而一交战,兵士们恐惧得献出兵刃城池而逃跑了,这就是地利不如人和了。所以说:控制百姓不能仅靠边境守卫,巩固国家也不能单凭高山险关,扬威于天下不仅凭借武器的精良。遵循道义的人会有很多协助者,违背道义的人没有谁去追随。拥护的人少到极点,连亲戚朋友都会叛离;协助的人多到极点,天下的人都愿顺从。用天下都愿归顺的身份去攻伐众叛亲离的人,贤明君主也许不选择战争方式,但只要是开战,则必胜无疑。”

孟子准备拜会齐王,齐王派人来说:“寡人本来应该先去拜见您的,只是受了寒风,不能再出门让风吹。早上我在朝廷上召见群臣,不知您能否前来一见?”

孟子说:“很不巧,我也病了,不能前往王宫。”第二天,孟子出门吊唁东郭先生去了。

公孙丑问:“昨天您推辞有病,今天又出门吊唁,这种做法对吗?”

孟子说:“昨天病了,今天好了,为什么不能出门吊唁呢?”

齐王又派医生前来问讯病情,孟子的堂兄孟仲子说:“昨天大王派人传话,可巧孟子病了不能赴王宫相见。今天稍好一些,已经去朝廷了,但能否到达王宫我就不知道了。”说完后马上派人在半路上等候,告诉孟子:“不要回家先去王宫吧!”

孟子不得已才躲到景丑氏家里借宿。景子说:“在家孝父母,在外敬君王,这是一个人最重要的道德标准。父子之间是一份恩情,君臣之间是一份敬意。我现在看到齐王对您够尊敬的了,却不见您有什么表现出对齐王的尊敬。”

孟子说:“咄!这是什么话!齐国没有一个人跟大王谈论仁义道德,难道是仁义道德不好吗?其实他的心里想:大王有什么资格可谈仁义道德呢?这才是最大的不敬。不是尧、舜的大仁大义我不跟大王说,所以齐国人谁也没有我更尊敬大王的了。”

景子说:“不是,我指的并不是这个。礼仪制度上说:‘父亲召唤,不及答应一声就要起身;君王召唤,不能等到车马备齐才出发。’您本来要去拜会齐王,但听到齐王召请后反而百般推辞始终不去,这样做符合礼仪制度吗?”

孟子说:“怎能这么说呢?曾子说:‘晋国和楚国的富裕,没有哪一个赶得上。他们有他们的富裕,我自有我的仁爱;他们有他们的高贵地位,我自有我的信义,我又有什么不痛快呢!’难道曾子说得不对吗?其实这是一个道理。天下值得人尊敬的有三种:地位一种,年龄一种,品德一种。在朝廷上地位最重要,在家乡邻里间年龄最重要,辅佐君主治理百姓则是品德最重要。齐王怎能仅仅以他有高贵的地位这一种,就能慢怠我有年龄和品德这二种呢?”

孟子进一步说:“所以说,那些有大作为的君王,肯定会有一些不敢召唤的臣子,若是有事商量,只能屈尊前往。尊重品德、安守道义要是达不到这种程度,就不能算是有大作为的君主。所以商汤对于伊尹,是先去学习请教,然后才拜请出来辅佐自己,唯逗因此没费多大精力便统一了天下;齐桓公对于管仲,也是先学习然后才请出来当大臣的,同样也没费劲,就称霸于诸侯之中。现今天下各国,土地面积差不了多少,君主的品行也是同样水平,没有一个能值得人尊敬。这没有别的原因,只是这些君主们只喜欢臣子听他教诲,而不喜欢听取贤明大臣的指教。商汤对伊尹,桓公对管仲,就不敢随便召请。连管仲这类人都不受召唤,更何况我这个根本看不起管仲的老臣呢?”

陈臻问:“前次在齐国,齐王赠送黄金百镒,您没有接受,在宋国却接受了七十镒的馈赠,在薛地也接受了五十镒的馈赠。如果前次不收正确的话,那么这次收下就是错误,反过来也是这样。先生肯定有一次是错了。”

孟子说:“两次都对。在宋国时,我准备出门远行,而旅行肯定要有路费,人家说‘送点路费’,我为什么不收?在薛地时,社会治安不好,我总是提心吊胆的,地方官说:‘听说您需要自卫,我给您送点钱买武器’,我为何不收下。至于在齐国槐缓时,则没有什么用处。不需要钱的时候送我钱,就是想收买笼络我,哪有贤明君子可以用钱买到呢?”

孟子到平陆,跟地方官孔距心说:“你手下的士兵,要是一天三次掉队,您是否要开除他呢?”

孔距心回答:“等不到第三次掉队。”

孟子说:“那么你掉队次数也不少了啊!遇到灾荒年境,你的百姓中,老弱病残者的尸体埋填在沟壑里,强壮点的流落四方,这样的人有几千了吧?”

孔距心说:“这不是我能解决的问题,只有国王才能彻底解决这类问题。”

孟子说:“有这么一个替人放牛放羊的人,他必须寻找草场准备草料。如果找不到牧地和草料,他是该把牛羊还给人家呢,还是该眼睁睁地看着牛羊饿死?”

孔距心说:“我知道自己的过错了。”

过几天,孟子见到齐王时说:“大王属下的地方官吏,我共认识五个,但能明白自己的过错的,仅有孔距心一人而已。”随即复述了一遍与孔距心的对话。

齐王说:“这都是寡人的过错啊!”

孟子问羟蛙:“你辞去灵丘地方官职务,而自请担任朝廷的司法官,是因为可以向齐王随时提出自己的见解吧。现在好几个月过去了,不知你是否向齐王提出过什么?”羟蛙向齐王提出建议,未被齐王接受,随即辞职离去了。

齐国有些人就说:“孟子给羟蛙出主意,倒是满口仁义道德;不知他自己在这个位子上的话,会怎样做呢?”公都子把这些闲语转告给了孟子。

孟子说:“我听说过:当官的人要是不能尽职尽责,就该辞职远去;有向国王提建议义务的人,要是不能提出好的建议或者建议不被采纳,也该辞职不干了。我没有当官,也没有提出建议的义务,那我干什么或不干什么,不是随便由我选择了吗?”

孟子在齐国担任卿(重要大臣)的时候,曾奉文王之命作为大使去滕国吊丧。齐王又增派盖地长官王作为副使一起前往。孟、王二人每天都见面,往返的路上也在一块,可孟子一次都没有提起过出访滕国执行任务的事情。

公孙丑问:“齐国的卿是很高的职务了,去滕国的路也够长的了,返回时却连一句有关公务的事都没有说,这是怎么回事?”

孟子回答:“既然有人(指齐王)把这一切都安排好了,我还说它干吗?”

孟子离开齐国去鲁国安葬母亲,返回后暂时停在嬴地。充虞前来询问:“前几天,承蒙先生看得起我,让我负责管理工匠制作棺材。当时太忙,心里有想法也不敢说出来。现在我愿私下里说给您听:棺材的质量是不是太豪华了些?”

孟子回答:“最初棺椁没有什么规定,周初之后按周公制定的制度,棺木厚度为七寸,再配上大小合适的木椁。从天子到普通百姓,使用棺椁并不是为了好看大方,而是这样做了,才体现了对死者的孝心。地位不允许,心里当然不高兴;没有充足的财产,心里当然也不高兴。在财力和地位允许的情况下,古代的人都会选择豪华的棺木,为什么我就不可以用呢?况且仅仅是为了使死者不直接挨在泥土上,对于孝子来说,这样做心里就痛快了吗?我听人说:贤明的人不会为了别人而去在自己的父母身上节省钱财。”

齐国大臣沈同以私人身份问孟子:“燕国可以讨伐吗?”

孟子回答:“可以。燕王子哙不应该把整个国家交给别人,宰相子之呢,也不应该接受子哙交给的国家。例如有一个人,你很喜欢他,就不禀告齐王便把你的爵位和职务让给他;而这个人呢,也不报告齐王就接受了你给的这一切,这种事情对吗?燕国的事跟这个例子有什么两样。”齐国派兵讨伐燕国。

有人问孟子:“你劝齐王攻伐燕国,有这事吗?”

孟子回答:“没有。沈同问我‘燕国该被讨伐吗’,我回答‘应该’,他们因此就出兵讨伐了。当时他要是问‘谁可以去讨伐燕国呢’,我会说‘符合上天意愿的人,可以前往征讨。’就好比现在有一个杀人犯,若是问我‘这个人该杀吗’,我就回答说‘该杀’,但若问‘谁该去杀死这个罪犯’,我自然会回答:‘当司法官的人,应该去处死这个杀人犯。’现在是一个与燕国没有什么区别的齐国去征伐燕国,我又怎么会劝说呢?”

燕国发生叛乱。齐王说:“没有听从孟子的一再劝说,现在果然出现了严重的后果,我感到很惭愧。”

大臣陈贾劝解说:“大王不要太自责了。您以为自己在仁义和智慧上比周公如何?”

齐王说:“大胆!你怎能这么说话1

陈贾说:“周公让管叔监视、控制殷商的民众,管叔却率领殷商遗民发动叛乱。如果周公知道管叔要造反的话,派他去监管殷民就是不仁慈,因为这等于是给管叔创造叛乱条件;要是不知管叔要造反,那就是不聪明。仁慈和聪慧这两方面,连周公都不能具备,何况大王您呢?我请求去跟孟子解释一下。”

见了孟子,陈贾问“周公是什么样的人?”

孟子说:“是一位过去的圣人。”

陈贾问:“他派管叔监护殷民,管叔却率殷民叛乱,有这回事吧?”

孟子答:“有。”

陈贾问:“周公是知道管叔要造反还故意派他执行重任的吗?”

孟子说:“周公并不知道。”

陈贾说:“那么圣人也有犯错误的时候了?”

孟子说:“周公是弟弟,管叔是兄长,弟弟不猜测兄长并派以重任,由此而犯的错误不是也很正常吗!况且过去的贤明君子,犯了错误就改正,现在所谓的君子,有错误时还要将错就错。古代的君子,他犯的错误就像日食和月食,天下人都能见到从不隐瞒;等到他改正错误,天下人都仰望他、尊敬他。今天所谓的君子们,犯了错误不单是将错就错,并且还找借口加以辩护,千方百计地推卸责任。”

孟子辞掉大臣职务回到家中,齐王又来见孟子,并说:“以前总想见您可惜见不到,后来能在朝廷上作为君主与大臣一起共事,我很高兴。现在您抛下寡人回家了,不知以后还能像现在这样经常见面吗?”

孟子答:“我当然愿意见您,只是不敢请求罢了。”

过了几天,齐王跟时子说:“我想在城里赠给孟子一套房子,每年给地方万钟粮食养活他那些弟子,目的是想给百姓及官吏们留个学习的榜样。你可以去把我想的转告孟子。”

时子请孟子的徒弟陈子转达,陈子便把时子的话复述一遍给孟子。

孟子说:“唉!难道时子也不知这事不成吗?若是想让我富裕,我辞掉年收入十万钟的职务反而接受一万钟的恩惠,是想富裕吗?季孙说:‘子叔疑这人真奇怪啊!只想着自己当官,干不成了,又让弟弟、儿子去当官。哪个人不想富贵呢?难道这富贵的事情,让你一家承包了不成。’就像古代的集市,本来是用自己有的东西去换自己没有的物品,有关部门也只是维持秩序而已。偏偏有这么一个卑贱的小人,只想着自己发财,找个高地方爬上去左右观察,一心包揽所有的便宜。人们觉得这人太卑鄙了,就征收他的税利。向商人征税,就是从这种卑鄙小人开始的。”

孟子离开齐国都城,在昼这地方住宿。有一个想替齐王挽留孟子的人,坐下来劝孟子,孟子没有答话,靠着桌案躺下睡觉。

客人很不高兴地说:“我在外准备会见您的先一天便净洁身心,今天同您说话,您只顾睡觉不听我说什么,这个态度我还敢再来拜见您吗?”

孟子说:“坐下,我明明白白地告诉你。过去鲁缪公待子思时,要是无人相陪就觉得没有安顿好子思;泄柳、申详待鲁缪公,要是无人在缪公身边,就不敢自己脱身干别的。你为我这个老头着想,连子思怎样被鲁缪公对待都想不到;这是你同我这个老头决绝呢,还是我这个老头与你决绝呢?”

孟子离开了齐国。尹士跟别人说:“孟子不明白齐王不是商汤王周武王那样的贤明君主,就是不聪明;知道齐王不可能有大作为的话,还去拜见,实际上是为自己谋取功名富贵啊。走了那么老远的路,没被赏识才离去,但在昼地又住了三晚上,也太磨磨蹭蹭了!我不喜欢这样的人。”

高子把这些话转告孟子。

孟子说:“尹士这个人,根本不了解我啊!走了千里路程前去拜会齐王,是我的心愿;但不被接纳才离去,又怎是我的心愿呢?实在是迫不得已啊!我在昼地住了三宿,心里还是觉着太快了,大王若是改变主意了呢!齐王如果真能改主意,我肯定会马上返回。直到我离开昼地,齐王还是没来追赶,我这才下定决心要走了。虽然这样,又怎算是抛弃齐王呢?齐王毕竟还是一个可以引导着施行仁义的国王啊!齐王要是任用我,又何止是齐国百姓可得安宁,普天之下的人民也都能由此得到安宁。齐王什么时候改主意,我正天天盼着呢!我又怎能像那种小人一样,向国王提建议不受重视就生气,小里小气地跟人见面,一旦要走就直到天黑累坏了时才停下住宿。”

尹士听到孟子的话后,无限感慨地说:“我真是个小人啊1

孟子离开齐国,充虞在路上问:“先生看起来好像很不高兴。但前几天我听您说:‘有德才的人不怨恨上天,不归罪于别人。’”

孟子说:“那时有那时的情况,现在又是现在的形势。从以往历史看,五百年中必然会有一位圣明君主出现,并且也会有命世之才从其中产生。由西周建国至今,七百多年过去了,从时间上看,太长了点;从今日形势看,应该是有贤王出现的了。大概是上天还不想让天下得到太平吧!如果想要一统天下,在当今世上,除了我还会有谁?我为什么会不高兴呢?”

孟子离开齐国,在休地居住下来。公孙丑问道:“担当职务却不接受俸禄,是古代圣贤遵循的规范吗?”

孟子说:“不是。当初在崇地,我得以与齐王交谈,回来后就有了离开的打算,因为不想改变离职的念头,所以不接收齐王的俸禄。随后齐国有军事行动,在非常时期不能提请辞职。当时在齐国又呆了好长时间,并不是我内心所希望的。”

孟子.公孙丑下的原文解释

【原文】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①。三里之城,七里 之郭②,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 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③非不深也,兵革(4)非 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⑤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 域(6)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7)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8)之;多助之至,天 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9)不战,战必胜 矣。”

【原文】2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①。

三里之城,七里 之郭②,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 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③非不深也,兵革(4)非 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⑤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 域(6)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7)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8)之;多助之至,天 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9)不战,战必胜 矣。

【注释】

①天时、地利、人和:《荀子·王霸篇》说:“农夫朴力而寡能,则上不 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废。”荀子所指的“天时”指农时,隐竖拆 “地利”指土壤肥沃,“人和”是指人的分工。而孟子在这里所说的“天时”则 指尖兵作战的时机、气候等;“地利”是指山川险要,城池坚固等;“人和”则 指人心所向,内部团结等。②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内城叫“城”,外城 叫“郭”。内外城比例一般是三里之城,七里之郭。③池:即护城河。 ④兵:武器,指戈矛刀箭等攻击性武器。革:皮革,指甲胄。古代甲胄确 皮革做的,也有用铜铁做的。(5)委:弃。(6)域民:限制人民。域, 界限.(7)山溪,山川河流,险阻.(8)畔:同“叛”。(9)有:或,要么。

词类活用

域:限制人民,这里指界限。

固:坚纤辩固,这里指巩固。

威:威慑,这里指威震。

【译文】

译文一:

孟子说:“有利的天时不如有灶枣利的地势,有利的地势不如人的团结。三里的内城,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包围起来攻打它,必定有得天时的战机,然而却不能取胜,这是有利的天时不如有利的地势。另一种情况是,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兵器和甲胄不是不极利和坚固,粮草也不是不充足,但还是弃城而逃了,这就说 明有利的地势不如人的齐心协力。所以说:老百姓不是靠封锁边 境线就可以限制住的,国家不是靠山川险阻就可以保住的,扬威 天下也不是靠锐利的兵器就可以做到的。拥有道义的人得到的帮助就多,失去道义的人得到的帮助就少。帮助的人少到极点时,连亲戚也会叛离;帮助的人多到极点时,全天下的人都会顺从。以 全天下人都顺从的力量去攻打连亲戚都会叛离的人,必然是不战则已,战无不胜的了。”

译文二: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向背、内部团结啊。 所以说,管理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的险阻,征服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孟子·公孙丑下》的翻译

孟子之平陆①.谓其大夫②曰:“子之持戟之士③,一日而三失伍④,则去⑤之否乎” 曰:“不待三.” “然则子之失伍也亦多矣.凶年饥岁,子之民,老羸转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 曰:“此非距心之所得为⑥也.” 曰:“今有受人之牛羊而为之牧之者,则必为之求牧与刍⑦矣.求牧与刍而不得,则反诸其人乎抑亦立而视其死与” 曰:“此则距心之罪也.” 他日见于王曰:“王之为都⑧者,臣知五人焉.知其罪者,惟孔距心.为王诵⑨之.” 王曰:“此则寡人之罪也.” [释字义] ①平陆:齐边邑名,在今山东以北. ②大夫:此指邑长官,朱熹《集注》云:“邑宰也.”周柄中《孟子辨正》谓:“《左传》凡大夫加邑号者,皆治邑之大夫.” ③持戟之士:士兵.戟是当时的主要武器之一,所以时人常以“持戟”称战士. ④失伍:伍则扰是当时步兵的基本编制单位和战斗队形的基础,一伍由五人组成,每人都有一定的战斗位置.与失职的涵义相似.孟子以此比喻在其位而不谋其政的人. ⑤去:赵注、朱熹均训为念盯碧杀,也有人训为罢免. ⑥此非距心之所得为:朱熹《集注》云:“言此乃王之失政使然,非我所得专为也.”孔距心在此推卸自仔举己的责任,受到孟子的教导和批评.仁政爱民,是上至帝王,下至长官都应自觉履行的基本德行. ⑦牧与刍:牧地和草料.比喻老百姓的给养. ⑧都:指城邑,《左传·庄公二十八年》云:“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其实时都、邑互称,如《左传·隐公元年》云:“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叁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 ⑨诵:《说文》:“讽也.”段注:“临文为诵,诵从也,以口从其文也.”赵注云:“言也.” [释经义] 孟子来到平陆,对那个地方的长官孔距心说:“你手下的士兵,如果一天三次失职,是否会被除名呢” 孔距心说:“等不到三次就会除名.” 孟子说:“你失职的地方也很多啊!灾荒歉收的年成,你的民众,年老体弱的在山沟荒野奄奄一息,年轻力壮的四散逃难,有近千人.” 孔距心说:“这不是我个人所能挽回的.” 孟子说:“如今有个人,领受了他人的牛羊而为其放牧,就一定要为牛羊寻找牧场和草料.要是找不到牧场和草料,是把牛羊还给它们的主人呢,还是站在一边看着它们死去呢” 孔距心说:“这是我的过错.” 另一天,孟子被齐王召见,说:“大王的地方长官,我认识了五位,知道自己过错的只有孔距心.”于是,就向齐王复述了与孔距心的? 齐王说:“这是我的过错.”

孟子公孙丑下 全文译文

《孟子 公孙丑下》一共有14章,译文如下:

1.第一章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原文】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橘锋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

孟子说:“有利的时机和气候不如有利的地势,有利的地势不如人的齐心好蠢协力。一个三里内城墙、七里外城墙的小城,四面围 攻都不能够攻破。既然四面围攻,总有遇到好时机或好天气的时候,但还是攻不破,这说明有利的时机和气候不如有利的地势。

另 一种情况是,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兵器和甲胄不是 极利和坚固,粮草也不是不充足,但还是弃城而逃了,这就说明有利的地势不如人的齐心协力。

所以说:老百姓不是靠封锁边 境线就可以限制住的,国家不是靠山川险阻就可以保住的,扬威天下也不是靠锐利的兵器就可以做到的。拥有道义的人得到的帮助就多,失去道义的人得到的帮助就少。

帮助的人少到极点时,连亲戚也会叛离;帮助的人多到极点时,全人下的人都会顺从。以全天下人都顺从的力量去攻打连亲戚都会叛离的人,必然是不战则已,战无不胜的了。”

2.第二章  贤才可拜不可召

【原文】

孟子将朝王,王使人来曰:“寡人如就见者也,有寒疾,不可以风。朝,将视朝,不识可使寡人得见乎?” 对曰:“不幸而有疾,不能造朝。”

明日,出吊于东郭氏。公孙丑曰:“昔者辞以病,今日吊,或者不可乎?”曰:“昔者疾,今日愈,如之何不吊?”王使人问疾,医来。

孟仲子对曰:“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不能造朝。今病小愈,趋造于朝,我不识能至否乎。”

使数人要于路,曰:“请必无归,而造于朝!”不得已而之景丑氏宿焉。

景子曰:“内则父子,外则君臣,人之大伦也。父子主恩,君臣主敬。丑见王之敬子也,未见所以敬王也。” 曰:“恶!是何言也!齐人无以仁义与王言者,岂以仁义为不美?其心曰:‘是何足与言仁义也’云尔,则不敬莫大乎是。我非尧舜之道,不敢以陈于王前,故齐人莫如我敬王也。”

景子曰:“否,非此之谓也。礼曰:‘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固将朝也,闻王命而遂不果,宜与夫礼若不相似然。”曰:“岂谓是与?

曾子曰:‘晋楚之富,不可及也;彼以其富, 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何慊乎哉?’夫岂不义而曾子言之?是或一道也。天下有达尊三:爵一,齿一,德一。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恶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

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其尊德 乐道,不如是,不足与有为也。故汤之于伊尹,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桓公之于管仲,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霸。今天下地丑德齐,莫能相尚,无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 为管仲者乎?”

【译文】

孟子准备去朝见齐王,恰巧齐王派了个人来转达说:“我本应该来看您,但是感冒了,吹不得风。明早我将上朝处理政务,不知您能否来朝廷上,让我见到您?”孟子回答说:“不幸得很,我也有病,不能上朝廷去。”

第二天,孟子要到东郭大夫家里去吊丧。公孙丑说:“昨天您托辞生病谢绝了齐王的召见,今天却又去东郭大夫家里吊丧,这或许不太好吧?”孟子说:“昨天生病,今天好了,为什么不可以去吊丧呢?”

齐王打友伍陪发人来问候孟子的病,并且带来了医生。孟仲子应付说:“昨天大王命令来时,他正生着病,不能上朝廷去。今天病刚好了一点,已经上朝廷去了,但我不知道他能否到达。”孟仲子又立即派人到路上去拦孟子,转告孟子说:“请您无论 如何不要回家,而赶快上朝廷去!”

孟子不得已而到景丑的家里去住宿。景丑说:“在家庭里有父子,在家庭外有君臣,这是人与人出 问最重要的伦理关系。父子之间以慈恩为主,君臣之间以恭敬为主。我只看见齐王尊敬您,却没看见您尊敬齐王。”

孟子说:“哎!这是什么话!在齐国人中,没有一个与齐王谈 论仁义的。难道是他们觉得仁义不好吗?不是。他们心里想的是: ‘这样的王哪里配和他谈论仁义呢?,这才是他们对齐王最大的不 恭敬.至于我,不是尧舜之道就不敢拿来向齐王陈述。所以,齐 国人没有谁比我更对齐王恭敬了。”

景丑说:“不,我不是说的这个方面。礼经上说过,父亲召唤, 不等到应‘诺’,‘唯’一声就起身;君王召唤,不等到车马备好就起身,可您呢,本来就谁备朝见齐王,听到齐王的召见却反而 不去了,这似乎和礼经上所说的不大相合吧。”

孟子说:“原来你说的是这个呀!曾子说过:‘晋国和楚国的 财富,没有人赶得上。不过,他有他的财富,我有我的仁;他有他的爵位,我有我的义。我有什么不如他的呢?’曾子说这些话难 道没有道理吗?应该是有道理的罢。

天下有三样最尊贵的东西:一样是爵位,一样是年龄,一样是德行。在朝廷上最尊贵的是爵位; 在乡里最尊贵的是年龄;至于辅助君王治理百姓,最尊贵的是德行.他怎么能够凭爵位就来怠慢我的年龄和德行呢?所以,大有作为的君主一定有他不能召唤的大臣,如果他有什么事情需要出谋划策,就亲自去拜访他们。

这就叫尊重德行喜爱仁道,不这样,就不能够做到大有作为。因此,商汤对于伊尹,先向伊尹学习,然后才以他为臣,于是不费大力气就统一了天下;桓公对于管仲,也是先向他学习,然后才以他为臣,于是不费大力气就称霸于诸侯。

现在,天下各国的土地都差不多,君主的德行也都不相上下,相互之间谁也不能高出一筹,没有别的原因,就是因为君王们只喜 欢用听他们的话的人为臣,而不喜欢用能够教导他们的人为臣。商汤对于伊尹,桓公对于管仲就不敢召唤。管仲尚且不可以被召唤,更何况连管仲都不屑于做的呢?”

3.第三章  当受则受,当辞则辞

【原文】

陈臻问曰:“前日于齐,王馈兼金一百而不受;于宋,馈七十镒而受;于薛,馈五十镒而受。前日之不受是,则今日之受非也;今日之受是,则前日之不受非也。夫子必居一于此矣。”

孟子曰:“皆是也。当在宋也,予将有远行,行者必以赆;辞 曰:‘馈赆。’予何为不受?当在薛也,予有戒心;辞日:‘闻戒, 故为兵馈之。’予何为不受?若于齐,则未有处也。无处而馈之, 是货之也。焉有君子而可以货取乎?”

【译文】

陈臻问道:“以前在齐国的时候,齐王送给您好金一百镒,您不接受;到宋国的时候,家王送给您七十镒,您却接受了;在薛地,薛君送给您五十镒,您也接受了。如果以前的不接受是正确的,那后来的接受便是错误的;如果后来的接受是正确的,那以前的不接受便是错误的。老师您总有一次做错了吧。”

孟子说:“都是正确的。当在宋国的时候,我准备远行,对远行的人理应送些盘缠。所以宋王说:‘送上一些盘缠。’我怎么不接受呢?当在薛地的时候,我听说路上有危险,需要戒备。

薛君说:‘听说您需要戒备,所以送上一点买兵器的钱。’我怎么能不接受呢?至于在齐国,则没有任何理由。没有理由却要送给我一些钱,这等于是用钱来收买我。哪里有君子可以拿钱收买的呢?”

4.第四章  爱民的修养就是“守职”

【原文】

孟子之平陆,谓其大夫曰:“子之持戟之士,一日而三失伍,则去之否乎?”曰:“不待三。”“然则子之失伍也亦多矣。凶年饥岁,子之民,老羸转於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曰:“此非距心之所得为也。”

曰:“今有受人之牛羊而为之牧之者,则必为之求牧与刍5矣。求牧与刍而不得,则反诸其人乎?抑亦立而视其死与?”曰:“此则距心之罪也。”

他日,见於王,曰:“王之为都6者,臣知五人焉。知其罪者,惟孔距心。”为王诵之。 王曰:“此则寡人之罪也。”

【译文】

孟子到了平陆,对那里的长官(孔距心)说:“如果你的卫士一天三次擅离职守,开除不开除他呢?”孔距心说:“不必等三次。"(孟子说:)“那么您失职的地方也够多的了。荒年饥岁,您的百姓,年老体弱抛尸露骨在山沟的,年轻力壮逃荒到四方的,将近一千人了。”

孔距心说:“这个问题不是我能够解决的。”孟子说:“假如现在有个人,接受了别人的牛羊而替他放牧,那么必定要为牛羊寻找牧场和草料了。如果找不到牧场和草料,那么是把牛羊还给那个人呢,还是就站在哪儿眼看着牛羊饿死呢?”

孔距心说:“这是我的罪过。”往后的某一天,孟子朝见齐王说:“大王的地方长官我认识五个,能认识自己罪过的,只有孔距心。”齐王说:“这是我的罪过啊。”

5.第五章  无官无责,进退有余

【原文】

孟子谓蚳蛙曰:“子之辞灵丘而请士师,似也,为其可以言也。今既数月矣,未可以言与?”

蚳蛙谏于王而不用,致为臣而去。齐人曰:“所以为蚳蛙则善矣; 所以自为,则吾不知也。”

公都子以告。曰:“吾闻之也:有官守者,不得其职则去;有言责者,不得 其言则去。我无官守,我无言责也,则吾进退,岂不绰绰然有余裕哉?”

【译文】

孟于对蚳蛙说:“您辞去灵丘县长而请求做法官,这似乎有道理,因为可以向齐王进言。可是现在你已经做了好几个月的法官了,还不能向齐王进言吗?”蚳蛙蛙向齐王进谏,齐王不听。蚳蛙因此辞职而去。齐国人说: “孟子为蚳蛙的考虑倒是有道理,但是他怎样替自己考虑呢?我们就不知道了。”

公都子把齐国人的议论告诉了孟子。 孟子说:“我听说过:有官位的人,如果无法尽其职责就应该辞官不干;有进言责任的人,如果言不听,计不从,就应该辞职不干。至于我,既无官位,又无进言的责任,那我的进退去留,岂不是非常宽松而有自由的回旋余地吗?”

6.第六章  道不同,不相为谋

【原文】

孟子为卿於齐,出吊於滕,王使盖大夫王驩为辅行。王驩朝暮见,反齐、滕之路,未尝与之言行事也。公孙丑曰:“齐卿之位,不为小矣;齐、滕之路,不为近矣,反之而未尝与言行事,何也?”曰:“夫既或治之,予何言哉?”

【译文】

孟子在齐国担任国卿,受命到滕国吊丧,齐王派盖地的长官王驩为孟子的副使。王驩早晚同孟子相见,一起往返于齐国至滕国的路上,孟子却从来没有与他商量过怎样办理公事。

公孙丑说:“王驩作为齐国国卿的职位不算小了,从齐国到滕国的路程也不算近了,但往返途中未曾与他谈过公事,这是为什么呢?”孟子说:“他既然已经独断专行,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7.第七章   君子不以天下俭其亲、

【原文】

孟子自齐葬于鲁,反于齐,止于嬴。充虞请曰:“前日不知虞之不肖,使虞敦匠事。严,虞不 敢请.今愿窃有请也:木若以美然。”曰:“古者棺椁无度,中古棺七寸,椁称之。自天子达于庶人,非直为观美也,然后尽于人心。不得,不可以为悦;无财, 不可以为悦。得之为有财,古之人皆用之,吾何为独不然?且比化者无使土亲肤,于人心独无恔(13)乎?吾闻之:君子不以天下俭赔。”

【译文】

孟子从齐国到鲁国安葬母亲后返回齐国,住在嬴县。学生充虞请教说:“前些日子承蒙老师您不嫌弃我,让我管理做棺椁的事。当时大家都很忙碌,我不敢来请教。现在我想把心里的疑问提出来请教老师:棺木似乎太好了一点吧!”

孟子回答说:“上古对于棺律用木的尺寸没有规定;中古时规定棺木厚七寸,椁木以与棺木的厚度相称为准。从天子到老百姓,讲究棺木的质量并非仅仅是为了美观,而是因为要这样才能尽到孝心。为礼制所限不能用上等木料做棺椁,不能够称心;

没有钱不能用上等木料做棺椁,也不能够称心。既为礼制所允许,又有财力,古人都会这么做,我又怎么不可以呢?况且,这样做不过是为了不让泥土沾上死者的尸体,难道孝子之心就不可以有这样一点满足吗?我听说过:君子不因为天下大事而俭省应该用在父母身上的钱财。”

8.第八章

【原文】

沈同以其私问曰:「燕可伐与。」孟子曰:「可。子哙不得与人燕, 子之不得受燕於子哙;有仕於此,而子悦之,不告於王,而私与之吾子之禄爵; 夫士也,亦无王命而私受之於子:则可乎?何以异於是!」 齐人伐燕。或问曰:「劝其伐燕,有诸?」曰:「未也。沈同问:『燕可伐与?』 吾应之曰:『可。』彼然而伐之也。彼如曰:『孰可以伐之?』则将应之曰: 『为天吏则可以伐之。』今有杀人者,或问之曰:『人可杀与?』则将应之曰: 『可。』彼如曰:『孰可以杀之?』则将应之曰:『为士师则可以杀之。』 今以燕伐燕,何为劝之哉!」

【译文】

沈同以个人名义问道:“燕国可以讨伐吗?”孟子说:“可以。子哙不得把燕国让给别人,子之不得从子哙那里接受燕国。比方说,这里有个士人,您喜欢他,就不禀告君王而私自把自己的俸禄、爵位让给他,那个士人也不经君王同意,私自从您那里接受俸禄和爵位,这样行吗?(子哙)让君位的事,同这有什么两样?”

齐国攻打燕国。有人问道:“(您)鼓励齐国攻打燕国,有这回事吗?”孟子说: “没有。沈同问‘燕国可以征伐吗?’我答复他说‘可以’,他们认为这个说法对,便去征伐燕国。他如果问‘谁能去征伐燕国?’那我将答复他说:‘奉了上天使命的人才可以去征伐。’就好比这里有个杀人犯。

如果有人问我:‘这个人该杀吗?’我就回答说:‘可以。’他如果再问:‘谁可以去杀这个杀人犯?’那我就会回答他:‘做法官的才可以杀他。’现在,让一个跟燕国一样无道的国家去征伐燕国,我为什么要鼓励它呢?”

9.第九章

【原文】

燕人畔。王曰:「吾甚惭於孟子。」 陈贾曰:「王无患焉。王自以为与周公,孰仁且智?」王曰:「恶,是何言也!」 曰:「周公使管叔监殷,管叔以殷畔。知而使之,是不仁也;不知而使之, 是不智也。仁智,周公未之尽也;而况於王乎?贾请见而解之。」 见孟子,问曰:「周公,何人也?」曰:「古圣人也。」 曰:「使管叔监殷,管叔以殷畔也:有诸?」曰:「然。」 曰:「周公知其将畔而使之与?」曰:「不知也。」「然则圣人且有过与?」 曰:「周公弟也,管叔兄也;周公之过,不亦宜乎? 「且古之君子,过则改之,今之君子,过则顺之。古之君子,其过也, 如日月之食,民皆见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今之君子,岂徒顺之, 又从为之辞。」

【译文】

燕国人反抗(齐国的占领)。齐王说:“对孟子我感到很惭愧。”陈贾曰:“王无患焉。王自以为与周公孰仁且智?” 陈贾说:“大王不必犯愁。大王如果在仁和智方面同周公相比较,自己觉得谁强一些?”

齐王说:“咳!这是什么话!” 陈贾说:“周公派管叔去监察殷人,管叔却带着殷人叛乱。(如果周公)知道他会反叛还派他去,这是不仁;如果不知道他会反叛而派他去,这是不智。仁和智,周公还未能完全具备,何况您大王呢?请允许我见到孟子时向他作些解释。”

陈贾见到孟子,问道:“周公是怎样一个人?” 孟子说:“古代的圣人。”陈贾说:“他派管叔监察殷人,管叔却带着殷人叛乱,有这回事吗?” 孟子说:“是这样。”陈贾说:“周公是知道他会反叛而派他去的吗?”

孟子说:“(周公)不知道。”“(岂不是)圣人也会有过吗?” 孟子说:“周公是弟弟,管叔是哥哥,(谁能料到哥哥会背叛呢?)周公的过错,不也是情有可原的吗?况且,古代的君子,犯了过错就改正;现在的君子,犯了过错却照样犯下去。古代的君子,他的过错就像日食月食一样,人民都能看到;等他改正后,人民都仰望着他。现在的君子,岂只是坚持错误,竟还为错误作辩解。”

10.第十章  言论垄断思想的危害性

【原文】

孟子致为臣而归。王就见孟子,曰:“前日愿见而不可得;得侍,同朝甚喜;今又弃寡人而归,不识可以继此而得见乎?” 对曰:“不敢请耳,固所愿也。”他日,王谓时子曰:“我欲中国而授孟子室,养弟子以万钟,使诸大夫国人皆有所矜式。子盍为我言之?”

时子因陈子(而以告孟子,陈子以时子之言告孟子。孟子曰:“然,夫时子恶知其不可也?如使予欲富,辞十万而受万,是为欲富乎?“孙曰:‘异哉子叔疑!使己为政,不用, 则亦已矣,又使其子弟为卿。人亦孰不欲富贵?而独于富贵之中有私龙断焉。’古之为市也,以其所有易其所无者,有司者治之耳。有贱丈夫焉,必求龙断而登之,以左右望,而罔市利。人告 以为贱,故从而征之。征商自此贱丈夫始矣。”

【译文】

孟子辞去齐国的官职准备回乡。齐王专门去看孟子,说:‘从 前希望见到您而不可能;后来终于得以在一起共事,我感到很高 兴;现在您又将抛弃我而归去了,不知我们以后还能不能够相见?”

孟子回答说:“我不敢请求罢了,这本来就是我的愿望。”

过了几天,齐王对臣下时子说:‘我想在都城中拨一所房子给 孟子,再用万钟粮食供养他的学生,使我们的官吏和人民都有所 效法。您何不替我向孟子谈谈呢?” 时子便托陈子把这话转告给孟子。陈子也就把时子的话告诉了孟子。

孟子说:“嗯,那时子哪里知道这事做不得呢?如果我是贪图 财富的人,辞去十万钟傣禄的官不做却去接受一万钟的赏赐,这是想更富吗?季孙曾经说过:‘子叔疑真奇怪!自己要做官, 别人不重用,也就算了嘛,却又让自己的子弟去做卿大夫想做官发财呢?可他却想在这做官发财中搞垄断。’

这正如古代的市场交易,本来不过是以有换无,以有关的部门进行管理。但却有一个卑鄙的汉子,一定要找一个独立的高地登上去,左边望望,右边望望,恨不得把全市场的赚头都由他一人捞劳去。别人都 觉得这人卑鄙,因此向他征税。征收商业税也就从这个卑鄙的汉子开始了。”

11.第十一章 孟子之辞职,是勇于承认和改正错误

【原文】

孟子去齐,宿於昼。 有欲为王留行者,坐而言;不应,隐几而卧。 客不悦曰:「弟子齐宿而后敢言,夫子卧而不听,请勿复敢见矣。」 曰:「坐。我明语子。昔者鲁缪公无人乎子思之侧,则不能安子思; 泄柳申详,无人乎缪公之侧,则不能安其身。 「子为长者虑,而不及子思;子绝长者乎?长者绝子乎?」

【译文】

孟子离开齐国,在昼邑歇宿。有个想替齐王挽留孟子的人来看孟子,严肃地端坐着与孟子谈话,孟子不理睬他,靠着几案睡觉。客人很不高兴地说:“我是先一天斋戒沭浴后才敢跟您说话,先生睡卧而不听,今后再也不敢请求见您了。”

孟子说:“坐下来!我明白地告诉你,从前鲁缪公要是没有人在子思身边侍候,就不能让子思安心。泄柳、申详要是没有人在鲁缪公身边侍候,就不能使自己安身。请你为年长的人考虑,远远是比不上子思的,是你拒绝长者呢?还是长者拒绝你?”

12.第十二章不是为了自己的名誉地位

【原文】

孟子去齐,尹士语人曰:「不识王之不可以为汤武,则是不明也;识其不可, 然且至,则是干泽也;千里而见王,不遇故去,三宿而后出昼,是何濡滞也! 士则兹不悦。」 高子以告。 曰:「夫尹士恶知予哉!千里而见王,是予所欲也;不遇故去,岂予所欲哉! 予不得已也。

「予三宿而出昼,於予心犹以为速。王庶几改之;王如改诸则必反予。 「夫出昼而王不予追也,予然后浩然有归志。予虽然,岂舍王哉!王由足用为善;

王如用予,则岂徒齐民安,天下之民举安。王庶几改之,予日望之。 「予岂若是小丈夫然哉!谏於其君而不受,则怒,悻悻然见於其面, 去则穷日之力而后宿哉!」 尹士闻之曰:「士诚小人也。」

【译文】

孟子离开齐国,有个叫尹士的人就对别人说:“不能识别齐王是不可以成为商汤王和周武王,就是不明白世事;如果能识别其不可以,但是又来了,那就是想要求取国君的恩惠。行走了千里路来见齐王,得不到赏识所以又走了,在昼地住宿了三天才走,是何等的想长期滞留在齐国,我最不高兴的就是这种人。"高子把这个话告诉了孟子。

孟子说:“那个尹士怎么能知道我呢?不远千里来见齐王,是我的愿望!不得赏识而离开,怎么能是我希望的呢?我是无可奈何呀。我住了三天才离开昼地,在我心里仍觉得快了,就是希望齐王能改变。齐王如果改变,那就会反过来找我。

而我离开昼地,齐王没有来追赶我,我这才产生了很多回家的感想。我虽然这样做,怎么是舍去齐王呢?这是齐王遵照足用为善的原则,齐王如果使用我,我怎么会只是让齐国的人民能安居乐业?全天下的人民都可以安居乐业了。

就是希望齐王能改变,我才每天盼望着。我难道象是一个目光短浅的小人吗?向国君进谏言而不被接受,就发怒,怨恨失意的神色露在脸上,离开时就要拚命尽力后才住宿吗?” 尹士听说孟子这番话后,说:“我才是一个小人呀!”

13.第十三章 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原文】

孟子去齐,充虞路问曰:“夫子若有不豫色然。前日虞闻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曰:“彼一时,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 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

【译文】

孟子离开齐国,充虞在路上问道:“老师似乎有不快乐的样子。 可是以前我曾听老师您讲过:‘君子不抱怨上天,不责怪别人。”孟子说:“那是一个时候,现在又是一个时候。从历史上来看, 每五百年就会有一位圣贤君主兴起,其中必定还有名望很高的辅 佐者。从周武王以来,到现在已经七百多年了。

从年数来看,已经超过了五百年;从时势来考察,也正应该是时候了。大概老天 不想使天下太平了吧,如果想使天下太平,在当今这个世界上,除 了我还有谁呢?我为什么不快乐呢?”

14.第十四章 不要为了丰厚的报酬而出卖自己的良心和意志

【原文】

孟子去齐,居休。公孙丑问曰:“仕而不受禄,古之道乎?” 曰:“非也。於崇,吾得见王,退而有去志;不欲变,故不受也。继而有师命2,不可以请,久於齐,非我志也。”

【译文】

孟子离开齐国,住在休地。公孙丑问他:“做官而不接受俸禄,是古时候的道理吗?”孟子说:“不是,在崇地的时候我见到齐王,退下来我就有离开的想法,我不想改变这种想法,所以就不接受俸禄。后来发生了战争,不能够申请离开。长期留在齐国,不是我的想法。”

拓展资料

公孙丑下一般指《孟子·公孙丑下》,作品《孟子》中的一篇,共分为十四章,作于战国时期。

文章选自《孟子·公孙丑下》,是一篇气势充沛的短论。孟子生活的时代,诸侯兼并,战争频繁,人民境遇非常悲惨。孟子同情人民,反对掠夺性战争,主张君主减轻对人民的剥削和压迫,以“王道”和“仁政”治国并进而统一天下。本文正是针对此而写的一次对君主好战的讲话,中心论点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省邹城市)人,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儒家学说的继承和发扬者,有“亚圣”之称。受业于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有权威的代表人物。

他和孔子的学术成就几乎同高,人们将他们合称为“孔孟”。他曾游梁,说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南宋时朱熹开始将《孟子》、《大学》、《中庸》、《论语》合称为“四书”。

参考资料:公孙丑下_百度百科

孟子公孙丑下的道理

公孙丑章句下一共14节。道理不止14条。举例说明:

公孙丑章句下·第一节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派毕举之;多助之至,天下顺尘碧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孟子在这里则主要是从军事方面来分析论述天时、地利、人和之间关系的,而且是观点鲜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者之中,“人和”是最重要的,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地利”次之,“天时”又次之。这数宏是与他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一贯思想分军开的,同时,也是与他论述天时、地利、人和关系的目的分不开的,同时,也是与他论述天时、地利、人和关系的目的分不开的。正是从强调“人和”的重要性出发,他得出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结论。这就把问题从军事引向了政治,实际上又回到了他那“老生常谈”的“仁政”话题。

关于孟子公孙丑下和孟子公孙丑下原文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