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编年体(资治通鉴编年体断代)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资治通鉴编年体,以及资治通鉴编年体断代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资治通鉴》是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吗?
《资治通鉴》是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资治通鉴》是由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十九年完成。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十六朝1362年的历史。
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答洞饥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资治通鉴》全书294卷,约三百多万字,另有《考异》、《目录》各三十卷。
作品影响:
《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历史著作,历来为人们所重视和阅读学习。
司马光在编修《资治通鉴》时,不仅妥善地将纪传体揉入编年体中,使纪传之详细与编年之简明结合起来,我国古代编年体史书因按年纪事,故没有篇目,不作目录,只是以年检索。
司马光突破这种旧例,分三部分将年表、帝纪、历法、天象、目录、举要及索引集于一块,开创了编年体史书多功能目录的新体颤裤例,使《资治通鉴》更臻于完善,将中国的历史编纂推进到了新的水平上。
司马光对《资治通鉴》文献整理思想,文献整理模式及方法清返,不仅结出了丰硕成果,丰富了中国古典文献学理论,而且对文献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资治通鉴》是一部什么体史书?
《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史书。
《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由北告拦掘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它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记录了春秋战国时期到宋朝共1362年的历史,展示了在这一千多年的时间里,曾经出现的诸多王朝兴衰交替的沧桑历史,揭示了其中蕴含的历史发展的规律。 扩展资料
《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总结出了许多经验教训可供统治者借鉴。
《史记》是一部什么体史书
《史记》是一部纪传体的史书,位列二十四史之首,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史记》以历史上的帝王等政治中心人物为主线,记载了黄帝时代至汉武帝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确立了史学的独立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我们小学课本中所学的《将相和》一课就是出自这本史书。
史书有什么分类
按体例进行分类,史书可以分成以下几类:
1、纪传体:它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用“本纪”叙述帝王;用“世家”记叙王侯封国和特殊人物;用“表”统系年代、世系及人物;用“书”或“志”记载典章制度;用“列传”记人物、民族及外国。
2、编年袜核体:编年体史书按年、月、日顺序编写,以年月为经,以事实为纬,比较容易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
3、纪事本末体:特点是以历史事件为纲,重要史事分别列目,独立成篇,各篇又按年、月、日顺序编写。
4、国别体:是一种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的史书体例,分载多国历史。
《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史书,编年体是史书常用的体裁,例如《左传》、《春秋衡镇》等。
资治通鉴是什么体的史书
资治通鉴是编年体史书。
资治通鉴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
《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警示后人。
书名的由来,就是宋神宗认为该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钦赐此名的。
由此可见,《资治通鉴》的得名,既是史家治史以资政自觉意识增强的表现,也袜者枝是封建帝王利用史学为政治服务自觉意识增强的表现。
扩展资料
《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史记》为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春秋》为现存最早编年体史书书),按时间先后叙次史事,往往用追叙和终言的手法,说明史事的前因后果,容告敏易使人得到系统而明晰的印象。
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的史实为主,借以展示历代君臣治乱、成败、安危之迹,作为历史的借鉴。
叙述了各族人民的生活与斗争。
《通鉴》征引史料极为丰富,除十七史外,所引杂史诸书达数百种。
书中叙事,往往一事用数种材料写成。
遇年嫌哗月、事迹有歧异处,均加考订,并注明斟酌取舍的原因,以为《考异》。
《通鉴》具有相当高的史料价值,尤以《隋纪》、《唐纪》、《五代纪》史料价值最高。
[img]关于资治通鉴编年体和资治通鉴编年体断代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