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尚书(古文尚书是什么末年的)

64 0 2024-03-19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古文尚书,以及古文尚书是什么末年的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 1、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古文尚书,以及古文尚书是什么末年的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尚书》是我国最古老的皇室文集,这部著作有着怎样的意义?

《尚书》,字面意思是“远古之书”或“高贵的书”,原称《书经》,也能单称之为《书》。它是国内最历史悠久的一部史籍,在其中储存了多个殷周时期的历史时间文档和初始原材料。《尚书缺拆姿》是第一部用文本记述的中国上古史。古代人“尚”与“上”通用性,“书”原先便是史。上古时候,史为懂事之官,书为史官所记之史,因为这一部书所记述的是远古的史事,因此叫做《尚书》。它在其中含有的文体活动十分复杂,里边有正儿八百的历史数据,也是有王、重臣、知名人士的人物传记、采访和发言稿,乃至也有当然课程中的毕业论文和专业书籍,总而言之是一切有价值的古时候材料的集部。

《尚书》由来各不相同,最开始全是一篇或2~3篇在一起零零散散地广为流传下来的,之后孔子在晚年时期集中注意力梳理史籍,在“书”类参考文献中筛出100篇编在一起,作为学员教材内容,这才第一次拥有集结方式的《书》发生。在儒家文化中《尚书》具备非常重要的影响力,但做为这一部书的总编,孔子也有一个问题,那便是他编“书”单纯是出自于本人的学术研究必须,这些不符儒家文化的“书”孔子当然就并没有编进来,有一些“书”御手也就因而渐渐地消亡了。

秦伏绝始皇统一中国后,施行《焚书令》,秦代的焚书给《尚书》的广为流传产生破坏性打压,原来的《尚书》抄本几乎所有被烧毁。汉朝再次高度重视儒家文化,由秦博士伏生口授、用汉朝行驶文本篆书写的《尚书》,共28篇,大家称作今文《尚书》。西汉时,流传鲁恭王在拆卸孔子故宅一段墙面时,发觉了另一部《尚书》,是用秦代六国时的文字写法的,大家称作古文《尚书》。古文《尚书》通过孔子后代孔安国的梳理,书目比今文《尚书》多16篇。在西晋永嘉年里的战争中,今、古文《尚书》统统流失了。

今存于《十三经注疏》的《古文尚书》有58篇,在其中的33篇与汉朝传本文本大多同样(仅有极少数章节的合分、命名不一样),此外25篇是晋代人的伪作。草窗孙星衍作《尚书今古文注疏》,普遍吸取先人考订成效,革除25篇伪作,将书目再次厘定为29卷,大多修复了汉朝《尚书》传本。

[img]

读懂《尚书》:古文尚书和“伪古文尚书”

清代末期今文尚书学派认为,所谓“古文尚书”是个大阴谋。但还有另一派学者不这样认为。

清代的阎若璩辨明了流传的《尚书》篇目中,古文的部分是魏晋时人伪造的,所以叫“伪古文尚书”;那就是说,还有个不伪的《古文尚书》,也就是引发了汉代“今古文之争”的那个古文尚书。

但之后的今文学派的辨伪更加进一步。其中,龚自珍认为,刘向提供樱租碧的所谓古文是伪造的,魏源认为马融、郑玄注疏的古文是伪造的。

康有为写《新学伪经考》,提出汉代古文经,就所谓的孔宅壁中诸经,全是刘歆为帮助王莽篡取汉政权而伪造的。王莽的政权叫新朝,这些古文经全是新朝经学所伪造的,所以他称之为“新学伪经”。

顾颉刚先生受康有为启发很大,对新学伪经说,坚持更彻底。

但是,按照阴谋论的说法,刘歆能够伪造出《古文尚书》、《左传》这些经典来,这个人可真是厉害了!刘歆能有这么厉害吗?

就像今天,有人说《清华简》是文物贩子造的假货,有研究者指出,如果文物贩子造假能够造到这个水平,让碳十四检测确认为是真,让李学勤、裘锡圭等当代的一流古文字专家深信不疑,那这个文物贩子可就厉害去了,必须得是战国时代的人,穿越来才行。

其实,把古文经一概否定,康有为的弟子们也不是都同意,但毕竟那是老师在说。就在顾颉刚先生的同时代,另一位国学大师钱穆先生就提出了不同意见,他写了一本《刘向歆父子年谱》,对康有为作了最有力的批驳。

顾颉刚先生的学生刘起釪先生,前些年刚去世的,是一位了不起的尚书专家。他认为,在汉代,除了伏生传下来的今文尚书,是有古文尚书存在的。因为伏生可以藏书,孔子家族更可能藏书,那可是人家祖先留下的命根子、传家宝啊;汉朝廷大规模征集,也有可能找到别人藏的古本尚书,所以历史记载有个“中秘本”,就是汉朝廷的大内珍藏本,是有的。

此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理由,就是刘歆在和当时的博士官争论时,博士官们反对他把中秘本的古文尚书、左传这些书立在学官,理由一大堆,但没有人说他的书是伪造的。汉代这些学者可不是好糊弄的,汉代张霸献百二篇尚书时,博士们可是拿中秘本对照,当场确定是造伪的。但他们没有对刘歆提出造假的质疑。

如果古文尚书不是假货,那为什么博士官们反对把它列入学官呢?《尚书》文字古奥,不加讲解是根本无法读的。据说老一辈的研究经学的学者,除了要读注疏本,还经型念常点读不加注释的本子,叫白文本,来练功夫,就像武侠练功一样。中秘本可能就是这脊举样的一个白文本,就那么放在大内皇家图书馆里,而外面流传的,就是这些博士官们讲解本。

前面讲过,《尚书》的流传,是通过学者代代相传的;就在学者的流传当中,形成了家法、门派,并与社会地位结合起来了。看似学术问题,其实在当时已经不单纯是学术问题了。刘歆要把古文尚书拿出来,就破坏了既有的利益格局,受到群起攻之。后来,借助了王莽的帮助,古文尚书立在学官,后来就在民间流传开来了。 

但遗憾的是,到了汉末、魏晋时代,这个真的古文尚书就失传了,而梅赜版的《尚书》流传下来,这个本子还伪造了一部分古文尚书篇目。

上一讲已经讲了从宋朝到清朝几百年间辨伪的历史,以及清华简给伪古文尚书的“补枪”,证明确实存在着另一部分古文尚书篇目,这里就不重复了。

那么问题来了,究竟是谁伪造了这些古文尚书?从宋代以来,一直到民国,众说纷纭,始终没法得到定论。

但是,几百年来,学者们猜来猜去,也就只有三个人可以怀疑:皇甫谧、梅赜、王肃。

皇甫谧(215年-282年),字士安,幼名静,自号玄晏先生,安定朝那(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彭阳县古城)人。曾祖父为东汉太尉皇甫嵩。他是西晋朝的人。这个人很有学问,博览儒家经典百家,淡于名利,举孝廉而不行,相国征辟而不就,著述很多。他把古代著名的三部医学著作,即《素问》、《针经》(即《灵枢》)、《明堂孔穴针灸治要》,综合编著成《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共10卷,乃中国针灸学名著。另著《帝王世纪》、《高士传》、《列女传》、《玄晏春秋》、《年历》等。

说他伪造古文尚书的证据,是梅鷟引用一个说不清楚来源的《晋书》版本,说上面记载了皇甫谧继承《古文尚书》。但不仅这个版本的《晋书》没有人见过,后来多个学者认真考证,发现皇甫谧根本就没有见过今本的《古文尚书》,也就是《伪古文尚书》,后来就没人提他了。

梅赜,字仲真,东晋汝ru南(今湖北武昌)人,曾任豫章内史。他献了《古文尚书》及《尚书孔氏传》立为官学,但被宋以来的考据家指为伪书。

史书明确记载了梅赜献书,但除了献书以外,没有任何材料足以证明他伪造此书。

后来阴谋论者认为,王肃是最大嫌疑,是王肃为了死后和郑玄争名而作。这个说法比较有趣,这里也给大家介绍一下。

尚书文言文

1. 《古文尚书》里面是写什么的

《尚书》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最早时它被称为 《书》,到了汉代被叫做《尚书》,意思是“上古之书”。汉代以后,《尚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所以又叫做《书经》。这部书的写作和编辑年代、作者已很难确定,但在汉代以前就已又了定本。据说孔子曾经编纂过《尚书》,而不少人认为这个说法不可靠。

《尚书》所记载的历史,上起传说中的尧虞舜时代,下至东周(春秋中期),历史约1500多年。它的基本内容是古代帝王的文告和军臣谈话记录,由此可以推断作者很可能是史官。《尚书》作为我国最早的政事史料汇编,记载了虞、夏商、周的许多重要史实,真实的 反映了 这一历史时期的天文、地理、哲学思想、教育、刑法和典章制度等,对后世产生过重要影响,是我们了解古代社会的珍贵史料。

《尚书》用散文写成,按朝代编排,分成《虞书》、《夏书》、《商书》和《周书》。它大致有四种体式:一是“典”,主要记载当时的典章制度;二是“训诰”,包括君臣之间、大臣之间的谈话和慧迹祭神的祷告辞;三是“誓”,记录了君王和诸侯的誓众辞;四是“命”,记载了帝王任命官员、赏赐诸侯的册命。《尚书》使用的语言、词汇比较古老,因而较难读懂。

流传至今的《尚书》包括《今文尚书》和《古文尚书》两部分。《今文尚书》共二十八篇,《古文尚书》共二十五篇。从唐代以来,人们把《今文尚书》和《古文尚书》混编在一起后来经过明、清两代的一些学者考证、辨析,确认相传由汉代孔安国传下来的二十五篇《古文尚书》和孔安国写的《尚书传》是伪造的因此被称为《伪古文尚书》和《尚书伪孔传》。这个问题在学术界已成为定论。

现存二十八篇《今文尚书》传说是秦、汉之际扰模的博士伏生传下来的,用当时的文字写成,所以叫做《今文尚书》(《古文尚》用古代文字写成)。其中《虞夏书》四篇,《商书》五篇,《周书》十九篇。我们选录的是《今文尚书》,不包括书《古文尚书》。原文主要依据清代阮元校订的《十三经注疏》注释和译文广泛参考了研究《尚书》的各种专著。

2. 古文《尚书》都有哪些版本啊

《尚书》是我国最古的皇室文集,是我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它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

《尚书》相传由孔子编撰而成,但有些篇是后来儒家补充进去的。西汉初存28篇,因用汉代通行的文字隶书抄写,前李并称《今文尚书》。

另有相传在汉武帝时从孔子住宅壁中发现的《古文尚书》(现只存篇目和少量佚文)和东晋梅赜所献的伪《古文尚书》(较《今文尚书》多16篇)。现在通行的《十三经注疏》本《尚书》,就是《今文尚书》和伪《古文尚书》的合编本。

上古历史文献集。《左传》等引《尚书》文字,分别称《虞书》、《夏书》、《商书》、《周书》,战国时总称为《书》,汉人改称《尚书》,意即“上古帝王之书”(《论衡·正说篇》)。

《尚书》的真伪、聚散,极其复杂曲折。2009年清华简中发现了部分早期版本的《尚书》。

汉人传说先秦时《书》有100篇,其中《虞夏书》20篇,《商书》、《周书》各40篇,每篇有序,题孔子所编。《史记·孔子世家》也说到孔子修《书》。

但近代学者多以为《尚书》编定于战国时期。秦始皇焚书之后,《书》多残缺。

今存《书序》,为《史记》所引,约出于战国儒生之手。汉初,《尚书》存29篇,为秦博士伏生所传,用汉时隶书抄写,被称为《今文尚书》。

又,西汉前期,相传鲁恭王拆孔子故宅一段墙壁,发现另一部《尚书》,是用先秦六国时字体书写的,所以称《古文尚书》,它比《今文尚书》多16篇,孔安国读后献于皇家。因未列于学官,《古文尚书》未能流布。

东晋元帝时,梅颐献伪《古文尚书》及孔安国《尚书传》。这部《古文尚书》比《今文尚书》多出25篇,又从《今文尚书》中多分出5篇,而当时今文本中的《秦誓》篇已佚,所以伪古文与今文合共58篇。

唐太宗时,孔颖达奉诏撰《尚书正义》,就是用古今文真伪混合的本子。南宋吴棫以后,对其中真伪颇有疑议。

明代梅赜作《尚书考异》,清代阎若璩著《古文尚书疏证》等,才将《古文尚书》和孔安国《尚书传》乃属伪造的性质断实。 清华简《尚书》所录,为虞、夏、商、周各代典、谟、训、诰、誓、命等文献。

其中虞、夏及商代部分文献是据传闻而写成,不尽可靠。“典”是重要史实或专题史实的记载;“谟”是记君臣谋略的;“训”是臣开导君主的话;“诰”是勉励的文告;“誓”是君主训诫士众的誓词;“命”是君主的命令。

还有以人名标题的,如《盘庚》、《微子》;有以事为标题的,如《高宗肜日》、《西伯戡黎》;有以内容为标题的,如《洪范》、《无逸》。这些都属于记言散文。

也有叙事较多的,如《顾命》、《尧典》。其中的《禹贡》,托言夏禹治水的记录,实为古地理志,与全书体例不一,当为后人的著述。

自汉以来,《尚书》一直被视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哲学经典,既是帝王的教科书,又是贵族子弟及士大夫必修的“大经大法”,在历史上很有影响。 就文学而言,《尚书》是中国古代散文已经形成的标志。

据《左传》等书记载,在《尚书》之前,有《三坟》、《五典》、《八索》、《九丘》,但这些书都没有传下来,《汉书·艺文志》已不见著录。叙先秦散文当从《尚书》始。

书中文章,结构渐趋完整,有一定的层次,已注意在命意谋篇上用功夫。后来春秋战国时期散文的勃兴,是对它的继承和发展。

秦汉以后,各个朝代的制诰、诏令、章奏之文,都明显地受它的影响。刘勰《文心雕龙》在论述“诏策”、“檄移”、“章表”、“奏启”、“议对”、“书记”等文体时,也都溯源到《尚书》。

《尚书》中部分篇章有一定的文采,带有某些情态。如《盘庚》3篇,是盘庚动员臣民迁殷的训词,语气坚定、果断,显示了盘庚的目光远大。

其中用“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比喻煽动群众的“浮言”,用“若乘舟,汝弗济,臭厥载”比喻群臣坐观国家的衰败,都比较形象。《无逸》篇中周公劝告成王:“呜乎!君子所其无逸,先知稼穑之艰难乃逸,则知小人之依。”

《秦誓》篇写秦穆公打了败仗后,检讨自己没有接受蹇叔的意见时说:“古人有言曰:‘民讫自若是多盘,责人斯无难,惟受责俾如流,是惟艰哉!’我心之忧,日月逾迈,若弗云来!”话语中流露出诚恳真切的态度。此外,《尧典》、《皋陶谟》等篇中,还带有神话色彩,或篇末缀以诗歌。

因此,《尚书》在语言方面虽被后人认为“佶屈聱牙”(韩愈《进学解》),古奥难读,而实际上历代散文家都从中取得一定借鉴。 历来注释和研究《尚书》的著作很多,有唐孔颖达的《尚书正义》,宋蔡沈的《书集传》,清孙星衍的《尚书今古文注疏》。

宋两浙东路茶盐司刻本《尚书正义》20卷,现存北京图书馆。 《尚书》的文字内容特点:《尚书》所记基本是誓、命、训、诰一类的言辞。

文字古奥迂涩,所谓“周诰殷盘,诘屈聱牙”,就是指这个特点。但也有少数文字比较形象、朗畅。

《尚书》 主要记录虞夏商周各代一部分帝王的言行。它最引人注目的思想倾向,是以天命观念解释历史兴亡,以为现实提供借鉴。

这种天命观念具有理性的内核:一是敬德,二是重民。《尚书》的文字诘屈艰深,晦涩难懂,但它标志着。

3. 有一篇文言文前面是尚书示

故正议大夫行尚书吏部侍郎上柱国赐紫金鱼袋赠礼部尚书韩公行状(节选)

唐·李 翱

曾祖泰,皇任曹州司马。祖濬素,皇任桂州长史。父仲卿,皇任秘书郎,赠尚书左仆射。公韩愈,字退之,昌黎某人。生三岁,父殁,养于兄会舍。及长,读书能记他生之所习。年二十五,上进士第。汴州乱,诏以旧相东都留守董晋为平章事、宣武军节度使,以平汴州。晋辟公以行,遂入汴州,得试秘书省校书郎,为观察推官。晋卒,公从晋丧以出,四日而汴州乱,凡从事之居者皆杀死。武宁军节度使张建封奏为节度推官,得试太常寺协律郎。选授四门博士,迁监察御史。为幸臣所恶,出守连州阳山令。政有惠于下。及公去,百姓多以公之姓以名其子。

摘自《百度贴吧》

(翻译)曾泰,皇上委任曹州司马。祖父王浚一向,皇任桂州长史。他的父亲仲卿,皇任秘书郎,追赠尚书左仆射。公韩愈,字后的,昌黎某人。生三年,父亲去世,养在兄弟会舍弃。长大,读书能记住他生命的所学。二十五岁,上进士第。汴州混乱,诏令以旧相东都留守董晋为同平章事、宣武军节度使,因为平定汴州。晋国公府以行,于是进入汴州,可以试着秘书省校书郎,为观察推官。晋死,公从晋国丧事而出,第四天,汴州混乱,凡从事居住的人都杀死。武宁军节度使张建封上奏为节度推官,可以试着太常寺协律郎。选授四门博士,升任监察御史。是到我所厌恶的东西,出任连州阳山令。政治有惠于下。当公离去,很多老百姓认为您的姓来命名他的儿子。

《百度文言文翻译》

4. 古文尚书最初是鲁恭王在孔子家的一块地里发现的.是否

古文《尚书》有多种来源,相传为鲁恭王在拆除孔子故宅一段墙壁时发现的.这是在《汉书》中记载的2008年,清华大学入藏的一批珍贵竹简(简称“清华简”)中发现的多篇《尚书》均是焚书以前的写本.《金縢》、《康诰》、《顾命》等部分篇目有传世本,但文句多有差异,甚至篇题都不相同.更多的是前所未见的篇章.例如《尚书》中的名篇《傅说之命》,即先秦文献引用的《说命》,和传世伪古文就并不相同.经过专家认证,这批清华简中有失传多年的真正《尚书》,证实现今传世两千多年的古文《尚书》确系“伪书”.但汉朝时发现的古文尚书在魏晋时期亡佚了,东晋梅赜献的是伪书,先前的不一定是伪书.。

5. 古文尚书最初是鲁公王在孔子家的一块地里发现的对吗

《汉书•艺文志》记载:“武帝末,鲁恭王坏孔子宅,欲以广其官,而得《古文尚书》及《礼记》、《论语》、《孝经》凡数十篇,皆古字也.”也就是说,根据汉书记载,汉武帝(前140——前87年)末年,鲁恭王为扩建自己的宫殿拆毁孔子的宅第,在屋壁中得到一批古书,包括《古文尚书》、《礼古经》、《礼记》、《论语》、《孝经》、《春秋左氏传》等,都用古文书写,李零认为这批古书也许是战国鲁写本.当然,同一时期,汉景帝时河间献王刘德(前?——前130年)从其封国中征收到许多古书,皆用古文书写,包括《周官》、《尚书》、《礼》、《礼记》、《孟子》、《老子》等书.(《汉书•艺文志》记载:刘德“修学好古,实事求是.从民得善书,必为好写与之,留其真,加金帛赐,以招之.由是四方道术之人,不远千里,或有先祖旧书,多奉以奏献王者,故得书多,与汉朝等.是时淮南王安亦好书,所招致率多浮辩.献王所得书皆古文先秦旧书:《周官》、《尚书》、《礼》、《礼记》、《孟子》、《老子》之属,皆经传说记七十之子徒所论.”)两种古文《尚书》谁先谁后难以定论,不过如果单论鲁恭王之事,则此古文《尚书》是当时鲁恭王在孔子旧宅的墙壁里发现的.。

6. 尚书得古文今文分别讲述的什么

尚书,全文2500余字,原称为《书》,是夏、商、周时代一些历史文献和传说资料的汇编,后来成为儒家宣扬二帝、三王及周公、孔子治道的圣典。

《尚书》的内容有所谓今文、古文之分。今文《尚书》为西汉初山东伏生所传,共28篇。

西汉中期以后,又多次发现用周秦六国文字书写的古文《尚书》。古文《尚书》在汉朝未能立于学官,以致西晋以后全部散失,现今只能看到它的篇目名称。

东晋时,豫章内史梅赜根据一些散逸的《尚书》文字编撰成所谓古文《尚书》25篇,后人称之为“伪古文《尚书》”。他又吸收了原今文《尚书》,将其离析为33篇,两者拼凑,以符合刘向、郑玄校注的古文《尚书》58篇之数,向朝廷呈献。

梅赜所献的古文《尚书》,收在如今通行的《十三经注疏》本中,它实际上是由今文《尚书》和伪古文《尚书》合并的。因此,现传《尚书》,只有今文才是真本,古文则是梅氏伪造的。

《十三经注疏》中还有梅赜伪造的《尚书孔氏传》13卷,说是西汉孔安国解释《尚书》之作。梅氏编选的这些伪书,直到清代阎若璩作《古文尚书疏证》时才被彻底揭穿。

古代对《尚书》的研究,除了《十三经注疏》中的注疏外,宋代蔡沈的《书集传》也是《尚书》研究的重要成果。

7. 今文尚书与古文尚书的区别

尚书》是我国第一部散文集,它是上古历史文献集。《左传》等引《尚书》文字,分别称《虞书》、《夏书》、《商书》、《周书》,战国时总称为《书》,汉人改称《尚书》,意即“上古帝王之书”(《论衡·正说篇》)。《尚书》的真伪、聚散,极其复杂曲折。汉人传说先秦时《书》有100篇,其中《虞夏书》20篇,《商书》、《周书》各40篇,每篇有序,题孔子所编。《史记·孔子世家》也说到孔子修《书》。但近代学者多以为《尚书》编定于战国时期。秦始皇焚书之后,《书》多残缺。今存《书序》,为《史记》所引,约出于战国儒生之手。汉初,《尚书》存29篇,为秦博士伏生所传,用汉时隶书抄写,被称为《今文尚书》。西汉前期,相传鲁恭王拆孔子故宅一段墙壁,发现另一部《尚书》,是用先秦六国时字体书写的,所以称《古文尚书》,它比《今文尚书》多16篇,孔安国读后献于皇家。因未列于学官,《古文尚书》未能流布。东晋元帝时,豫章内史梅颐献伪《古文尚书》及孔安国《尚书传》。这部《古文尚书》比《今文尚书》多出25篇,又从《今文尚书》中多分出5篇,而当时今文本中的《秦誓》篇已佚,所以伪古文与今文合共58篇。唐太宗时,孔颖达奉诏撰《尚书正义》,就是用古今文真伪混合的本子。南宋朱熹以后,对其中真伪颇有疑议。明代梅鷟作《尚书考异》,清代阎若璩著《古文尚书疏证》等,才将《古文尚书》和孔安国《尚书传》乃属伪造的性质断实。

尚书的保存和流传过程也颇为曲折。秦时焚书,尚书被烧毁。汉初原秦朝博士伏生传《尚书》29篇,因是用当时通行的隶书写成,故被称为《今文尚书》,汉武帝末期,从孔子旧居的墙壁里发现了用蝌蚪文写成的《尚书》,被称为《古文尚书》。《古文尚书》经孔子后代孔安国整理流传,除却和今文相同的29篇,又多出16篇。据专家考证,“今文和古文既同是古文,而又均译成今文,它们的不同,不过是词句的略异,等于后世书籍的异本或别本。” 后来由于经历战乱,今文、古文《尚书》都散失了,东晋时豫章内史梅赜献上《古文尚书》,其中有33篇与《今文尚书》大致相同,又多出25篇,从南宋一直到明清,很多学者都质疑梅氏尚书的真实性,最终经过阎若璩等人的考证,确定梅本所多出的25篇,为魏晋时期的伪作,被称为《伪古文尚书》。但是保存在伪孔本中的原已失散了的今文二十九篇,就成了研究夏商周三代历史的“第一手文献资料”

《尚书》包括哪些部分?

《尚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

《尚书》又称《书》、《书经》,为一部多体裁文献汇编,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史书。

西汉学者伏生口述的二十八篇《尚书》为今文《尚书》,鲁恭王在拆除孔子故宅一段墙壁时,发现的另一部《尚书》,为古文《尚书》。西晋永嘉年间战乱,今、古文《尚书》全都散失了。东晋初,豫章内史梅赜给朝廷献上了一部《尚书》,包括《今文尚书》33篇,以及伪《古文尚书》25篇。

《尚书》列为重要核心儒家经典之一,“尚”即“上”,《尚书》就是上古的书,它是中国上古历史文献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

扩展资料

《尚书》的尚基知常见有三种解释方法:一种说法认为“上”是“上古”的意思,《尚书》就是“上古的书”;另一种说法认为“上”是“尊崇”的意思,《尚书》就是“人们所尊崇的书”;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尚”是代表“君上(即君王)”的意思,因为这部书的内容大多是臣下对“君上”言论的记载,所以叫做《尚书》。

刘起_的《尚书学史》认为《尚书》作为书名是汉代的事。

《尚书正义》说郑玄“依《书》纬,以‘尚’字是孔子所加。”马王堆帛书易《要》篇,孔子就是称《书》为《族饥尚书》的。“《要》篇中正是孔子称《尚书》,所以《书》纬和郑玄之说不为无本。这是以前我们不知道的。”

《尚书》,在作为历史典籍的同时兆锋返,向来被文学史家称为中国最早的散文总集,是和《诗经》并列的一个文体类别。但这些散文,用某代的标准来看,绝大部分应属于当时官府处理国家大事的公务文书,准确地讲,它应是一部体例比较完备的公文总集。 李学勤先生指出:“《尚书》本为古代《历书》,是我国历代统治者治理国家的“政治课本”和理论依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尚书

《尚书》原文及翻译

《尚书》原文及翻译如下。

《尚书》又称《书》、《书经》,是我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尚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战国时期总称《书》,汉代改称《尚书》,即"上古之书"。因是儒家五经之一,又称《书经》。现存版本中真伪咐陪尘参半。

《尚书》的尚常见有三种解释方法:一种说法认为"上"是"上古"的意思,《尚书》就是"上古的书";另一种说法认为"尚"是"尊崇"的意思,《尚书》就是"人们所尊崇的书";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尚"是代表"君上(即君王)"的意思,因为这部书的内容大多是臣下对"君上"言论的记载,所以叫做《尚书》。

"尚书"一词的本义是指中国上古皇家档案文件的汇编。"尚"意为"(把卷着的、包着的、摞着的东西)摊开、展平";"书"即文字、文字记录、文档;"尚书"即"解密的皇家文档"、"(向社会)公开的皇室卷宗"。

刘起釪的《尚书学史》认为《尚书》作为书名是汉代的事。

《尚书正义》说郑玄"依《书》纬,以'尚'字是孔子所加。"马王堆帛书易《要》篇,孔子就是称《书》为《尚书》的。"《要》篇中正是孔子称《尚书》,所以《书经》和郑玄之说不为无本。这是以前我们不知道的。"

《尚书》,在作为历史典籍的同时,向来被文学史家称为中国最早的散文总集,是和《诗经》并列的一个文体类别。但这些散文,用古代的标准来看,绝大部分应属于当时官府处理国家大事的公务文书,准确地讲,它应是一部体例比较完备的公文总集。

李学勤先乱顷生指出:"《尚书》本为古代《历书》,是我国历代统治者治理国家的"政治课本"和理论依据。然而,由于真正的《尚书》命运多舛,两千多年来,我国学术界一直对传世的古文《尚书》存在真伪之争。传统观点认为:现存版本中真伪参半。

一般认为《今文尚书》中《周书》的《牧誓》到《吕刑》十六篇是西周真实史料,《文侯之命》《费誓》和《秦誓》为春秋史料,所述内容较早的《尧典》《皋陶谟》《禹贡》反而是战国编写的古史资料。今本伪《古文尚书》总体认为是晋代梅赜伪造,但也存在争议。

《尚书·大禹谟》记载十六个字的中华心法,其内容是:"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即中国文化传统中著名的"十六字心传",中华民族的文化核心与灵魂。

自汉初以来,有今文、古文两种不同的传本。《汉书·艺文志》说:"《尚书》原有100篇,孔子编纂并为之作序。"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颁布《焚书令》,秦代的焚书给《尚书》的流传带来毁灭性打击,原有的《尚书》抄本几乎全部被焚毁。

汉代重新重视儒学,由秦博士伏生口授、用汉代通行文字隶书写的《尚书》,共28篇,人们称之为《今文尚书》。西汉时期,相传鲁恭王在拆除孔子故宅一段墙壁时,发现了另一部《尚书》,是用先秦六国时的字体书写的,人们称之为《古文尚书》。

《古文尚书》经过孔子后人孔安国的整理,篇目比今文《尚书》多16篇。

西晋永嘉年间战乱中,今、古文《尚书》全都散失了。东晋初年,豫章内史梅赜给朝廷献上了一部《尚书》,包括《今文尚书》33篇(梅赜从原先的28篇中析出5篇),伪《古文尚书》25篇 。

清人孙星衍作《尚书今古文注疏》,广泛汲取前人考订成果, 将篇目重新厘定为29卷,大抵恢复了汉代《尚书》传本的面貌。《尚书》所记基本是誓衡禅、命、训、诰一类的言辞。

李学勤先生一再强调:"史料不是只用真假来判断,而是有可行性高低的问题。" 因为研究先发现的大量简帛书籍,与现存古书相对比,不难看到,在古书的产生和传流过程中,有以下多种情形值得注意:

1、佚失无存。

2、名亡实存。

3、为今本一部。

4、后人增广。

5、后人修改。

6、经过重编。

7、合编成卷。

8、篇章单行。

9、异本并存。

10、改换文字。

"总的说来,除了少数经籍早已被立于学官,或有官本之外,古籍一般都要经过较大的改动变化,才能定型。"

在清华大学2008年7月入藏的一批战国竹简中,出现了失传两千多年的《尚书》真正原貌。

"清华简中已发现有多篇《尚书》,有些篇有传世本,如《金縢》《康诰》等,但文句多有差异,甚至篇题也不相同" 。更多的是前所未见的佚篇。《傅说之命》与今本《说命》不是一回事。《书序》告诉我们《说命》是三篇。

当代清华简的《傅说之命》真是三篇 。李先生订正说:"说简中有《康诰》,后来证明是误认。"

关于古文尚书和古文尚书是什么末年的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