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中为的意思(古文中的意思及例句)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古文中为的意思,以及古文中的意思及例句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 1、为的意思文言文
- 2、“为”在古文中的意思
- 3、古文中“为”的所有解释
- 4、文言文为的意思是什么意思
- 5、文言文的为是什么意思
为的意思文言文
1. 文言文中“为”的所有解释
为 释义 wéi①做;干.《为学》:“天下事有难易乎?之,则难者亦易矣.”②发明;制造;制作.《活板》:“庆历中,有布衣毕升,活板.”③作为;当作.《公输》:“子墨子解带~城,以牒~械.”④成为;变成.《察今》:“向之寿民,殇子矣.”⑤是.《出师表》:“宫中府中,一体.”⑥治;治理.《论积贮疏》:“安天~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⑦写;题.《伤仲永》:“即书诗四句,并自~其名.”⑧以为;认为.《鸿门宴》:“窃~大王不取也.”⑨叫做;称做.《陈涉世家》:“号~张楚.”⑩对待.《鸿门宴》:“君王~人不忍.”⑾算作;算是.《肴之战》:“秦则无礼,何施之~”⑿担任.《鸿门宴》:“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相.”⒀对付.《鸿门宴》:“今者出,未辞也,之奈何.”⒁表示被动.《韩非子?五蠹》:“兔不可复得,而身~宋国笑.”⒂如果;假如.《战国策?秦策》:“秦~知之,必不救矣.”⒃用在句中,起提前宾语的用;用药尾,表示感叹或疑问.《苏武》:“何以汝~”《鸿门宴》:“如今人方~刀俎,鱼肉.”。
2. 古文中为的意思
文言字词“为”的用法
文言文中,“为”的用法大致有四类。
第一类,动词
1读音:wéi。做,干
是不为也,非不能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是不去做,并不是做不到啊。
2读音:wéi。治,治理。
为国以礼。(《论语侍坐》)
——用礼治理国家。
3读音:wéi。制造,制作。
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墨子公输》)
——我从北方听说您正在制造云梯,准备用它来攻打宋国。
4读音:wéi。整理,准备
乃为装谴荆轲(《荆轲刺秦王》)
——于是整理行装拆岁,派遣荆轲上路。
5读音:wéi。当作,作为,变成,成为
然后以六合为家(贾谊《过秦论》)
——然后又把天下当作自己的家。
6读音:wéi。以为,认为
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
——我认为大王您这样做是不合里理的。
7读音:wéi。是,算是,算作,叫做,称做
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陈涉世家》)
——于是陈涉就被立为国王,国号称做张楚。
第二类介词
1读音:wèi。表动作行为的对象。跟,对,向。
太子怒,如为王泣。(《韩非子》
——太子发怒,进去对着君王哭泣。
2读音:wèi。表动作行为的目的。为了。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
——文章应该为了反映时代而著述,诗歌为了反映事实而创作。
3读音:wèi。表动作行为的原因。因为,为颂册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
——自然界的运行是有规律的,不会因为有尧而存在,也不会因为有桀而灭亡。
4读音:wèi。表动作行为的受事者,给,替。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庖丁解牛》
——庖丁替文惠君解牛。
5读音:wéi。表被动,被
吾属皆为之虏矣!(《鸿门宴》
——我们这些人都要被他俘虏了1
第三类;连词。
1读音:wéi。表因果关系,因为。
为肥甘不足于口与?(《《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是因为山珍海味不够吃吗?
2读音:wéi。表假设关系,如果。
秦为知之,必不救也。(《战国策》)
——秦国如果知道这件事,必定不会出兵救援。
第四类,语气助词,用于句尾,表疑问语气,呢。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
——为什么飞上高空九万里以后才向南飞呢?
3. “为”在古文中的意思
(18)臣请为王言乐,举贤以自佐。
⑺句末语气词,替。②为天下唱。
例,君而已矣,恐栗,君家妇难为,未为简旅樱睁易,何施之为。 (15)对。
⑨然后以六合为家。例,将??⑤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12)为坛而盟,为说稗官野史可喜可之事,向。(20)今日嬴之为公子亦足矣。
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③以弱为强者,为天下笑。
(12)为仲卿母所遣:这里指人口买卖) 「为人」做人处世的态度,当,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表示疑问或反诘。例。
②敢用是为怨望,为击破沛公军,不为征利,为掩户。⑦有布衣毕升,以为桂林;,非惟天时。
⑦今为君计,(18)竟为秦所灭, 函为宫,可以为师矣?②处遂改励。⑦汉之为汉?③子墨子解带为城,引入,认为:①孰为汝多知乎。
②公输盘为我为云梯。(16)身死人手,妻妾之奉。
②升死。 (13)为了?②何辞为,几四十年矣:①其诗以养父母。
(18)非为织作迟,(为市。例,又为活板!③由也为之。
(17)唐僧贯休为《诺矩罗赞》。(17)阿母为汝求?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动哉。
④为国以礼:一人去为市。③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可使有勇?(14)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
⑤相传以为雁荡。 例。
⑥若止印三二本!⑦羸兵为人马所蹈藉。④国险而民附。
⑦此为何若人、象郡,为屯长。②何以为计.。
(22)南取百越之地。④此可以人为援而不可图也。
⑧为汉家除残去秽。⑥为长者折技。
例!(21)今为宫室之美为之。②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⑴成为,水为之,我为鱼肉。
⑤李 李忠义 其城为坎以先登!(15)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所识穷乏者得我欤:①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①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⑨有鬼。
例。 ⑻指心理活动。
③慎勿为妇死。⑩宁知此为归骨所耶:①不足为外人道也?⑧必为有窃疾矣。
②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非人死精神为之也。例。
例。⑥行将为人所并!②骤视之,终为忠臣。
例。⑤恐为操所先。
(21)汝来床前,唐人尚未盛为之,或异二者之为。(13)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⑧斩木为兵。(16)谁为大王为此计者,其言不让,臣请缚一人过而行。
⑩则为深谷林莽所蔽:为除不洁者。(15)为君翻作《琵琶行》。
(14)乃知太白“开风言风语入天镜”之句为妙。⑥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12)如今人方为刀俎,且知方也,为刎颈之交,为人奸狡诡谲。⑶原是个宦家子弟。
(14)为国者无使为积之所劫域:①为之;梁父吟。(11)在药则未为良时也。
(13)亮躬耕陇亩、吴广皆次当行,为其不可得而法。⑧因而化怒为悲。
(15)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例。
(17)则“于”。 (16)因为:予尝求古仁人之心?④顽童之为是心也,不为征利。
(12)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⑼有。(20)为复守黜藏使者。
(17)身死国灭,士卒多为用者?③秦则无礼,菲若遣腹心自结于东。②即书诗四句,陷泥中死者甚众,而寒于水,亦以明生死之大。
例:①愿为市鞍马。④寄伪儿啼。
⑧不者!(24)愿为小相焉,为天下笑者,⑤怵然为戒,以共济世业,从此替爷征。(19)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④如姬为公子泣。
例,为君也?(13)君为我呼入,收族为意,为儿恒状。(19)若是物特为天之所厚而择焉以存也者,皆叹惋,仁而下士,其为死君乎。
⑥板印书籍,并自为其名,揭竿为旗,无不惊为生人者:①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11)我固为子孙创业也,群家妇难为。例。
⑩为天下理财。⑨故为之说,聊资一欢。
⑤于是秦王不怿。 ⑶作为,为天下也。
⑩然得而腊之以为饵,若属皆且为所虏。例,变成。
⑨吾属今为之虏矣;。③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①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下惊者。
④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城! ⑹被,为一击缶。 ⑷是,则难者亦易矣。
(11)治理。⑨项燕为楚将,好为。
⑤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13)非为织作迟。
(14)给。⑥冰。
④为宫室之美。⑤五代时始印五经? ⑵做。
③吴广素爱人。例。
(11)陈胜,始知其为壁也。 「为市」谈交易。
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例。
⑵公子为人。例,当作。
④卒相与欢,在:①旦日飨士卒。 ⑽将来,贤能为之用。
⑧公输盘为我为云梯。(19)即解貂覆生。
(23)为民诬太守者视此:①夫子何命焉为:①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④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②迨以手扪之。⑩保为将军破之。
(25)莫不欲求忠以自为,凶强侠气:①周年处少时,传一乡秀才观之。③赖肤觉之助,是故晒之。
④为天下理财:⑴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 ⑸以为。
③为之奈何。⑥量其家之所有以为剂。
⑦霓为衣兮风为马,而后见为体,岂足托乎,比及三年,已后典籍皆为板本,宜多应者。(11)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
③窃为大王不取也。(14)公为我献之,为乡里所患。
(12)装作:为其来也。⑨请为筹之。
例。(16)而为之记。
②非不贤也:①此何遽不为福乎。③温故而知新,抑亦人谋也。
4. 文言文中为的意思有哪些
1)成为,变成。
例:①此何遽不为福乎?②处遂改励,终为忠臣。 (2)做。
例:①为之,则难者亦易矣。②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3)作为,当作。例:①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②何以为计? (4)是。例:①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②迨以手扪之,始知其为壁也。
(5)以为,认为。例:①孰为汝多知乎!②骤视之,无不惊为生人者。
③窃为大王不取也! (6)被。例:①周年处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
②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7)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
例:①夫子何命焉为?②何辞为?③秦则无礼,何施之为? (8)指心理活动。例: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9)有。
例:①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②敢用是为怨望。
(10)将来,将。例:①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②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11)治理。
例:①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下惊者?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动哉! (12)装作。例:为除不洁者,引入。
(13)为了。例:①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②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 (14)给,替。
例:①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②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15)对,向。例:①不足为外人道也。
②为天下唱,宜多应者。③为之奈何? (16)因为。
例:①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②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
(17)则“于”,在,当。例: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而行。
5. 为在古文的意思
假借为“伪”。
做,作,干,搞 [do;act;make]我生之初,尚无为。——《诗·王风·兔爰》制作;创作 [make;pose]造作,为也。
——《尔雅》以为乐器。——《周礼·春官·典同》。
注:“为,作也。”治理 [administer]为,治也。
——《小尔雅》变成,成为 [bee]何遽不为福。——《淮南子·人间训》是 [be]不为远者小。
——《列子·汤问》学习,研究 [study]群臣为学,门子好辩,商贾外积,小民右仗者,可亡也。——《韩非子》种植;营作 [plant]东周欲为稻, 西周不下水, 东周患之。
——《战国策》使 [let]井渫不食,为我心恻。——《易·井》以为;认为 [think;bilieve;consider]为汝多智。
——《列子·汤问》。
6. “为”在古文中的意思
⑴成为,变成。
例:①此何遽不为福乎?②处遂改励,终为忠臣。③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④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⑤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⑥冰,水为之,而寒于水。⑦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
⑧因而化怒为悲。⑨有鬼,非人死精神为之也。
⑩宁知此为归骨所耶? ⑵做。例:①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②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③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④寄伪儿啼,恐栗,为儿恒状。⑤李 李忠义 其城为坎以先登。
⑥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⑦有布衣毕升,又为活板。
⑧公输盘为我为云梯。⑨故为之说。
⑩然得而腊之以为饵。(11)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
(12)为坛而盟。(13)亮躬耕陇亩,好为 ?(14)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
(15)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16)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17)唐僧贯休为《诺矩罗赞》。(18)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
(19)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20)今日嬴之为公子亦足矣!(21)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22)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23)为民诬太守者视此!(24)愿为小相焉。
(25)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⑶作为,当作。
例:①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②何以为计?③子墨子解带为城。
④此可以人为援而不可图也。⑤相传以为雁荡。
⑥量其家之所有以为剂。⑦霓为衣兮风为马。
⑧斩木为兵,揭竿为旗。⑨然后以六合为家, 函为宫。
⑷是。例:①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②迨以手扪之,始知其为壁也。
③赖肤觉之助,而后见为体。④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城。
⑤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
⑦此为何若人?⑧必为有窃疾矣。⑨项燕为楚将。
⑩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11)在药则未为良时也。
(12)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13)非为织作迟,群家妇难为。
(14)乃知太白“开风言风语入天镜”之句为妙。 ⑸以为,认为。
例:①孰为汝多知乎!②骤视之,无不惊为生人者。③窃为大王不取也! ⑹被。
例:①周年处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②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③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④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
⑤恐为操所先。⑥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⑦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
⑧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⑨吾属今为之虏矣。
⑩则为深谷林莽所蔽。(11)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
(12)为仲卿母所遣。(13)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14)为国者无使为积之所劫域!(15)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16)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17)身死国灭,为天下笑,(18)竟为秦所灭。(19)若是物特为天之所厚而择焉以存也者。
⑺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例:①夫子何命焉为?②何辞为?③秦则无礼,何施之为?④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⑻指心理活动。例: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⑼有。
例:①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②敢用是为怨望。
③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④顽童之为是心也。 ⑽将来,将。
例:①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②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11)治理。例:①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下惊者?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动哉!③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④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晒之。 (12)装作。
例:为除不洁者,引入。 (13)为了。
例:①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②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
③慎勿为妇死。④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⑤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14)给,替。例:①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②公输盘为我为云梯。③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
④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⑤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⑥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⑦今为君计,菲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
⑧为汉家除残去秽。⑨请为筹之。
⑩保为将军破之!(11)我固为子孙创业也。(12)谁为大王为此计者?(13)君为我呼入。
(14)公为我献之。(15)为君翻作《琵琶行》。
(16)而为之记,亦以明生死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17)阿母为汝求。(18)臣请为王言乐。
(19)即解貂覆生,为掩户。(20)为复守黜藏使者。
(21)汝来床前,为说稗官野史可喜可之事,聊资一欢。 (15)对,向。
例:①不足为外人道也。②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③为之奈何?④如姬为公子泣,⑤怵然为戒。⑥为长者折技。
(16)因为。例:①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②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17)则“于”,在,当。例: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而行。
「为市」谈交易。 例:一人去为市,(为市:这里指人口买卖) 「为人」做人处世的态度。
例:⑴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⑵公子为人,仁而下士。
⑶原是个宦家子弟,为人奸狡诡谲。
“为”在古文中的意思
为 #wéi
【释义】①做;干:事在人为|尽力而为|敢作敢为|胡作非为。②充当;当作:为首|梁绝枝拜您为师|以他为榜样。③变成;成:化为乌有|变废为宝|反败为胜。④是:60分钟为一小时|十寸为一尺。⑤能力;作为:年轻有为。⑥被:为人爱戴|为暴风雪所困|这种艺术形式为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⑦附于某些表示程度的单音副词后,加强语气:颇为可观|极为不满|尤为出色。⑧跟在某些形容词后面,表示程度或范围:大为赞赏|深为感动|广为流传。
【为难】 #wéinán ①感到难以应付。②作对或刁难。
〖例句〗张明同学要抄我的作业,我很为难,因为这样做对他没有好处。
【为人】 #wéirén 指做人处世的态度。
〖例句〗哥哥生性诚实,为人正直,深受领导的信任。
【为所欲为】# wéi suǒ yù wéi 想宏数做什么就做什么,任意而为(常指干坏事)。
〖例句〗在当今社会里,有些人凭借着自己有钱有势就为所欲为,他们早晚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关于这个字的更多的信息=================
为 动
(为的本义是母猴。象形。按字,从爪,古文下象两母猴相对形)
假借为“伪”。做,作,干,搞
我生之初,尚无为。――《诗·王风·兔爰》
子为不知,我将不坠。――《左传·定公十二年》
为善者,非善也,故善无以为也。――《管子·枢言》
变化则为生,为生则乱矣。――《管子·心术上》
为,施也。又,成也。――《广雅》
有客自云能,帝使为之。――《世说新语·巧艺》
为之难。――《论语》。皇疏:“犹行也。”
可以为师。――《论语》
人之为学。――清·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推为长。――清·徐珂《清稗类钞·战
为(为、为)wéi
⒈做,干:事在人~。敢作敢~。
⒉有能力,有贡献,做出橡敏成绩:年轻有~。大有作~。
⒊看成,当作:认~。以~。不足~凭。霓~衣兮风~马。
⒋充当,担任,治理:能者~师。她~校长已三年。善~国事。
⒌成,变成:变荒坡~花果山。
⒍是:十两~一斤。
⒎被:~人所耻。
⒏助词。〈表〉疑问、程度、范围、加强语气等:何乐不~?大~不幸。广~流传。极~紧要。
为(为、为)wèi
⒈给,替:~国争光。~人民服务。
⒉〈表〉目的:~了治病救人。
⒊向,对:且~众人言。不足~外人道。
⒋帮助,卫护:~人作嫁(〈喻〉没有自己的好处,白给别人操劳)。~虎作伥(〈喻〉做坏人的帮凶)。
古文中“为”的所有解释
1、假借为“伪”。做,作,干,搞 [do;act;make]
我生之初,尚无为。——《诗·王风·兔爰》
白话释义:在我幼年那时候,人们不用服兵役。
2、制作;创作 [make;compose]
造作,为也。——《尔雅》
白话释义:制造,是为。
3、治理 [administer]
为,治也。——《小尔雅》
白话释义:为,治理纯旅的意思。
4、变成,成为 [become]
何遽不为福。——《淮南子·人间训》
白话释义:为什么不为福。
5、是 [be]
不为远者小。——《列子·汤问》
白话释义:不是远的小。
6、学习,研究 [study]
群臣为学,门子好辩,商贾外积,小民右仗者,可亡也。——《韩非子》
白话释义:群臣为学,门生喜好辩论,商人在外积,小民右武器的,可消亡的。
7、使 [let]
井渫不食,为我心恻。——《易·井》
白话释义:井水污浊不能饮用,给我淘净澄清。
8、以为;认为 [think;bilieve;consider]
为汝多智。——《列子·汤问》
白话释义:为你多聪明。
组词如下:
因为、以为、含岩行为、为人、成为、为了、为何、为难、有为、人为、难为、为患、为着、甚为、为害、特为、为时、妄为、作为、为止、为力、为期、较为、为首、为数、为伍、相为、规为、为此、为比、
扩展资料
字形演变
字源解说
文言版《说文解字》:为,母猴也。其为禽好爪。爪,母猴象也。下腹为母猴形。王育曰:“爪,象形也。”,古文为,象两母猴相对形。
白话版《说文解字》:为,做老凳弥猴。作为走兽的弥猴喜欢用它的爪子。爪,就是弥猴的形象特征所在。“为”的篆文字形下部像弥猴的形状。王育说:“爪
的字形,像弥猴的爪形”。,这是古文写法的“为”字,像两只弥猴相对的样子。
组词解释:
1、因为:表示原因:他~这件事受到了处分。
2、以为:认为:不~然。这部电影我~很有教育意义。我~是谁呢,原来是你。
3、为人:做人处世接物。
4、行为: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出来的活动:~不端。揭露不法~。
5、为了:表示原因,一般用“因为”不用“为了”。
[img]文言文为的意思是什么意思
1. 文言文中的为是什么意思
大概是以下这些意思吧:
(1)成为,变成。例:①此何遽不为福乎?②处遂改励,终为忠臣。
(2)做。例:①为之,则难者亦易矣。②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3)作为,当作。例:①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②何以为计?
(4)是。例:①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②迨以手扪之,始知其为壁也。
(5)以为,认为。例:①孰为汝多知乎!②骤视之,无不惊为生人者。③窃为大王不取也!
(6)被。例:①周年处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②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7)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例:①夫子何命焉为?②何辞凳纯罩为?③秦则无礼,何施之为?
(8)指心理活动。例: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9)有。例:①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②敢用是为怨望。
(10)将来,将。例:①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②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11)治理。例:①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下惊者?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动哉!
(12)装作。例:为除不洁者,引入。
(13)为了。例:①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②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
(14)给,替。例:①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②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15)对,向。例:①不足为外人道也。②为天下唱,宜多应者。③为之奈何?
(16)因为。例:①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②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
(17)则“于”,在,当。例: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而行。
2. 文言文中“为”的所有解释
为 释义 wéi①做;干.《为学》:“天下事有难易乎?之,则难者亦易矣.”②发明;制造;制作.《活板》:“庆历中,有布衣毕升,活板.”③作为;当作.《公输》:“子墨子解带~城,以牒~械.”④成为;变成.《察今》:“向之寿民,殇子矣.”⑤是.《出师表》:“宫中府中,一体.”⑥治;治理.《论积贮疏》:“安天~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⑦写;题.《伤仲永》:“即书诗四句,并自~其名.”⑧以为;认为.《鸿门宴》:“窃~大王不取也.”⑨叫做;称做.《陈涉世家》:“号~张楚.”⑩对待.《鸿门宴》:“君王~人不忍.”⑾算作;算是.《肴之战》:“秦则无礼,何施之~”⑿担任.《鸿门宴》:“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相.”⒀对付.《鸿门宴》:“今者出,未辞也,之奈何.”⒁表示被动.《韩非子?五蠹》:“兔不可复得,而身~宋国笑.”⒂如果;假如.《战国策?秦裤嫌策》:“秦~知之,必不救矣.”⒃用在句中,起提前宾语的用;用药尾,表示感叹或疑问.《苏武》:“何以汝~”《鸿门宴》:“如今人方~刀俎,鱼肉.”。
3. 文言文为的意思是称为的有哪些
(1)第一人称代词,有“我、吾、余、予”。
a 它们都可作定、主、宾语。
b “吾”一般只在否定句里作前置宾语,
c 而在肯定句里一般用“我”作宾语。
d “朕”先秦时意同“我”,秦朝后,是皇帝自称。
(2)第二人称,有“女(汝)、尔、若”。
a 它们可作主、定、宾语。
b “而、乃”一般只作定语。
(3 )第三人称,
a “彼”出现率不高,一般作主语,个别用作宾语,仍有指示性,有轻蔑意味。
b“之、其”出现率很高,“之”只作宾语,“其”只作定语。
(4 )第一、二人称代词后,加“侪、辈、属、曹”表复数。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4. 古文中为的意思
文言字词“为”的用法
文言文中,“为”的用法大致有四类。
第一类,动词
1读音:wéi。做,干
是不为也,非不能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是不去做,并不是做不到啊。
2读音:wéi。治,治理。
为国以礼。(《论语侍坐》)
——用礼治理国家。
3读音:wéi。制造,制作。
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墨子公输》)
——我从北方听说您正在制造云梯,准备用它来攻打宋国。
4读枣闹音:wéi。整理,准备
乃为装谴荆轲(《荆轲刺秦王》)
——于是整理行装,派遣荆轲上路。
5读音:wéi。当作,作为,变成,成为
然后以六合为家(贾谊《过秦论》)
——然后又把天下当作自己的家。
6读音:wéi。以为,认为
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
——我认为大王您这样做是不合里理的。
7读音:wéi。是,算是,算作,叫做,称做
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陈涉世家》)
——于是陈涉就被立为国王,国号称做张楚。
第二类介词
1读音:wèi。表动作行为的对象。跟,对,向。
太子怒,如为王泣。(《韩非子》
——太子发怒,进去对着君王哭泣。
2读音:wèi。表动作行为的目的。为了。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
——文章应该为了反映时代而著述,诗歌为了反映事实而创作。
3读音:wèi。表动作行为的原因。因为,为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
——自然界的运行是有规律的,不会因为有尧而存在,也不会因为有桀而灭亡。
4读音:wèi。表动作行为的受事者,给,替。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庖丁解牛》
——庖丁替文惠君解牛。
5读音:wéi。表被动,被
吾属皆为之虏矣!(《鸿门宴》
——我们这些人都要被他俘虏了1
第三类;连词。
1读音:wéi。表因果关系,因为。
为肥甘不足于口与?(《《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是因为山珍海味不够吃吗?
2读音:wéi。表假设关系,如果。
秦为知之,必不救也。(《战国策》)
——秦国如果知道这件事,必定不会出兵救援。
第四类,语气助词,用于句尾,表疑问语气,呢。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
——为什么飞上高空九万里以后才向南飞呢?
5. 文言文中为的意思全部
“为”在文言文中的用法 ⑴成为,变成。
例:①此何遽不为福乎?②处遂改励,终为忠臣。③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④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⑤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⑥冰,水为之,而寒于水。⑦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
⑧因而化怒为悲。⑨有鬼,非人死精神为之也。
⑩宁知此为归骨所耶?⑵做。例:①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②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③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④寄伪儿啼,恐栗,为儿恒状。⑤李 李忠义 其城为坎以先登。
⑥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⑦有布衣毕升,又为活板。
⑧公输盘为我为云梯。⑨故为之说。
⑩然得而腊之以为饵。(11)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
(12)为坛而盟。(13)亮躬耕陇亩,好为 ?(14)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
(15)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16)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17)唐僧贯休为《诺矩罗赞》。(18)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
(19)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20)今日嬴之为公子亦足矣!(21)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22)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23)为民诬太守者视此!(24)愿为小相焉。
(25)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⑶作为,当作。
例:①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②何以为计?③子墨子解带为城。
④此可以人为援而不可图也。⑤相传以为雁荡。
⑥量其家之所有以为剂。⑦霓为衣兮风为马。
⑧斩木为兵,揭竿为旗。⑨然后以六合为家, 函为宫。
⑷是。例:①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②迨以手扪之,始知其为壁也。
③赖肤觉之助,而后见为体。④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城。
⑤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
⑦此为何若人?⑧必为有窃疾矣。⑨项燕为楚将。
⑩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11)在药则未为良时也。
(12)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13)非为织作迟,群家妇难为。
(14)乃知太白“开风言风语入天镜”之句为妙。⑸以为,认为。
例:①孰为汝多知乎!②骤视之,无不惊为生人者。③窃为大王不取也!⑹被。
例:①周年处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②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③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④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
⑤恐为操所先。⑥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⑦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
⑧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⑨吾属今为之虏矣。
⑩则为深谷林莽所蔽。(11)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
(12)为仲卿母所遣。(13)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14)为国者无使为积之所劫域!(15)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16)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17)身死国灭,为天下笑,(18)竟为秦所灭。(19)若是物特为天之所厚而择焉以存也者。
⑺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例:①夫子何命焉为?②何辞为?③秦则无礼,何施之为?④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⑻指心理活动。例: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⑼有。
例:①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②敢用是为怨望。
③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④顽童之为是心也。⑽将来,将。
例:①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②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11)治理。例:①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下惊者?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动哉!③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④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晒之。(12)装作。
例:为除不洁者,引入。(13)为了。
例:①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②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
③慎勿为妇死。④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⑤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14)给,替。例:①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②公输盘为我为云梯。③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
④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⑤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⑥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⑦今为君计,菲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
⑧为汉家除残去秽。⑨请为筹之。
⑩保为将军破之!(11)我固为子孙创业也。(12)谁为大王为此计者?(13)君为我呼入。
(14)公为我献之。(15)为君翻作《琵琶行》。
(16)而为之记,亦以明生死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17)阿母为汝求。(18)臣请为王言乐。
(19)即解貂覆生,为掩户。(20)为复守黜藏使者。
(21)汝来床前,为说稗官野史可喜可之事,聊资一欢。(15)对,向。
例:①不足为外人道也。②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③为之奈何?④如姬为公子泣,⑤怵然为戒。⑥为长者折技。
(16)因为。例:①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②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17)则“于”,在,当。例: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而行。
「为市」谈交易。 例:一人去为市,(为市:这里指人口买卖) 「为人」做人处世的态度。
例:⑴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⑵公子为人,仁而下士。
⑶原是个宦家子弟,为人奸狡诡谲。
6. 文言文中为是什么意思
【为】
(一)动词。
1.有"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等义,翻译比较灵活。
①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过秦论》)
②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过秦论》)
③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⑤赵王窃闻秦王善为(演奏)秦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⑥今日嬴之为(帮助)公子亦足矣(《信陵君窃符救赵》)
⑦南取百越之地,以为(划为)桂林、象郡。(《过秦论》)
⑧为(治理)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晒之。(《论语》)
2.以为,认为。
①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
②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
3.判断词,是。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非为织作迟,群家妇难为。(《孔雀东南飞》)
(二)介词。
1.表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译为"被"。
①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
②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促织》)
③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过秦论》)
④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⑤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赤壁之战》)
2.介绍原因或目的。为了,因为。
①慎勿为归死,贵贱轻何薄(《孔雀东南飞》)
②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庄暴见孟子》)
③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庄暴见孟子》)
3.介绍涉及的对象。给,替。
①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臣请为王言乐。(《庄暴见孟子》)
4.对,向。
①为之奈何?(《鸿门宴》)
②如姬为公子泣(《信陵君窃符救赵》)
5.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
①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三)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呢。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
③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
7. 文言文的以和为的意思是什么
wéi
①;动;做;干。《为学》:“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②;动;发明;制造;制作。《活板》:“庆历中,有布衣毕升,又为活板。”
③;动;作为;当作。《公输》:“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
④;动;成为;变成。《察今》:“向之寿民,今为殇子矣。”
⑤;动;是。《出师表》:“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⑥;动;治;治理。《论积贮疏》:“安天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
⑦;动;写;题。《伤仲永》:“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⑧;动;以为;认为。《鸿门宴》:“窃为大王不取也。”
⑨;动;叫做;称做。《陈涉世家》:“号为张楚。”
⑩;动;对待。《鸿门宴》:“君王为人不忍。”
⑾;动;算作;算是。《肴之战》:“秦则无礼,何施之为?”
⑿;动;担任。《鸿门宴》:“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
⒀;动;对付。《鸿门宴》:“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⒁;介;表示被动。《韩非子·五蠹》:“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⒂;连;如果;假如。《战国策·秦策》:“秦为知之,必不救矣。”
⒃;助;用在句中,起提前宾语的用;用药尾,表示感叹或疑问。《苏武》:“何以汝为见?”《鸿门宴》:“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wèi
①;介;给;替。《庖丁解牛》:“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②;介;向;对。《桃花源记》:“不足为外人道也。”
③;介;因为。《答司马谏议书》:“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④;介;为了。《史记·货殖列传序》:“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⑤;介;被。《过秦论》:“身死人手,为天下,何也。”
⑥;介;在……的时候。《晏子使楚》:“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为寿】席间敬酒祝寿。
是否可以解决您的问题?
8. 文言文中的“为”都有什么意思
1.做;干。《为学》:“天下事有难易乎?~之,则难者亦易矣。”
2.发明;制造;制作。《活板》:“庆历中,有布衣毕升,又~活板。”
3.作为;当作。《公输》:“子墨子解带~城,以牒~械。”
4.成为;变成。《察今》:“向之寿民,今~殇子矣。”
5.是。《出师表》:“宫中府中,俱~一体。”
6.治;治理。《论积贮疏》:“安天~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
7.写;题。《伤仲永》:“即书诗四句,并自~其名。”
8.以为;认为。《鸿门宴》:“窃~大王不取也。”
9.叫做;称做。《陈涉世家》:“号~张楚。”
10.对待。《鸿门宴》:“君王~人不忍。”
11.算作;算是。《肴之战》:“秦则无礼,何施之~?”
12.担任。《鸿门宴》:“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相。”
13.对付。《鸿门宴》:“今者出,未辞也,~之奈何。”
14.表示被动。《韩非子?五蠹》:“兔不可复得,而身~宋国笑。”
15.如果;假如。《战国策?秦策》:“秦~知之,必不救矣。”
16.用在句中,起提前宾语的作用;用于句尾,表示感叹或疑问。《苏武》:“何以汝~见?”《鸿门宴》:“如今人方~刀俎,我~鱼肉。”
9. 文言文的以和为的意思是什么
wéi① 做;干。
《为学》:“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② 发明;制造;制作。
《活板》:“庆历中,有布衣毕升,又为活板。”③ 作为;当作。
《公输》:“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④ 成为;变成。
《察今》:“向之寿民,今为殇子矣。”⑤ 是。
《出师表》:“宫中府中,俱为一体。”⑥ 治;治理。
《论积贮疏》:“安天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⑦ 写;题。《伤仲永》:“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⑧ 以为;认为。《鸿门宴》:“窃为大王不取也。”
⑨ 叫做;称做。《陈涉世家》:“号为张楚。”
⑩ 对待。《鸿门宴》:“君王为人不忍。”
⑾ 算作;算是。《肴之战》:“秦则无礼,何施之为?”⑿ 担任。
《鸿门宴》:“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⒀ 对付。
《鸿门宴》:“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⒁ 表示被动。
《韩非子·五蠹》:“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⒂ 如果;假如。
《战国策·秦策》:“秦为知之,必不救矣。”⒃ 用在句中,起提前宾语的用;用药尾,表示感叹或疑问。
《苏武》:“何以汝为见?”《鸿门宴》:“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wèi① 给;替。
《庖丁解牛》:“庖丁为文惠君解牛。”② 向;对。
《桃花源记》:“不足为外人道也。”③ 因为。
《答司马谏议书》:“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④ 为了。
《史记·货殖列传序》:“天下熙熙,皆为利来。”⑤ 被。
《过秦论》:“身死人手,为天下,何也。”⑥ 在……的时候。
《晏子使楚》:“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为寿】席间敬酒祝寿。
是否可以解决您的问题?。
文言文的为是什么意思
1. 文言文中的为是什么意思
大概是以下这些意思吧:
(1)成为,变成。例:①此何遽不为福乎?②处遂改励,终为忠臣。
(2)做。例:①为之,则难者亦易矣。②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3)作为,当作。例:①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②何以为计?
(4)是。例:①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②迨以手扪之,始知其为壁也。
(5)以为,认为。例:①孰为汝多知乎!②骤视之,无不惊为生人者。③窃为大王不取也!
(6)被。例:①周年处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②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7)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例:①夫子何命焉为?②何辞为?③秦则无礼,何施之为?
(8)指心理活动。例: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9)有。例:①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②敢用是为怨望。
(10)将来,将。例:①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②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11)治理。例:①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下惊者?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动哉!
(12)装作。例:为除不洁者,引入。
(13)为了。例:①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②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
(14)给,替。例:①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②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15)对,向。例:①不足为外人道也。②为天下唱,宜多应悔伍简者。③为之奈何?
(16)因为。例:①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②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
(17)则“于”,在,当。例: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而行。
2. 文言文中为是什么意思
【为】
(一)动词。
1.有"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等义,翻译比较灵活。
①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过秦论》)
②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过秦论》)
③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⑤赵王窃闻秦王善为(演奏)秦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⑥今日嬴之为(帮助)公子亦足矣(《信陵君窃碧裤符救赵》)
⑦南取百越之地,以为(划为)桂林、象郡。(《过秦论》)
⑧为(治理)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晒之。(《论语》)
2.以为,认为。
①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
②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
3.判断词,是。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非为织作迟,群家妇难为。(《孔雀东南飞》)
(二)介词。
1.表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译为"被"。
①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
②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促织》)
③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过秦论》)
④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⑤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赤壁之战》)
2.介橘芹绍原因或目的。为了,因为。
①慎勿为归死,贵贱轻何薄(《孔雀东南飞》)
②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庄暴见孟子》)
③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庄暴见孟子》)
3.介绍涉及的对象。给,替。
①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臣请为王言乐。(《庄暴见孟子》)
4.对,向。
①为之奈何?(《鸿门宴》)
②如姬为公子泣(《信陵君窃符救赵》)
5.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
①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三)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呢。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
③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
3. 在文言文中"为"是什么意思
1、介词.(1)表被动,读作wéi,相当于“被”,常和“所”组合.例1.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伶官传序》)例2.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例3.为仲卿母所遣.(《孔雀东南飞》)(2)表动作行为的替代,读作wèi,相当于“给”“替”.例4.为击破沛公军.(《鸿门宴》)(3)表动作行为的对象,读作wèi,相当于“对”“向”.例5.持其踵为之泣.(《触龙说赵太后》)(4)表动作行为的原因,读作wèi,相当于“因为”“由于”.例6.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5)表动作行为的目的,读作wèi,相当于“为了”.例7.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孔雀东南飞》)2.助词,用于句尾,表疑问语气,前面一般有疑问代词呼应.读作wéi.例8.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此处表示原因。
4. 文言文中为的意思全部
“为”在文言文中的用法 ⑴成为,变成。
例:①此何遽不为福乎?②处遂改励,终为忠臣。③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④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⑤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⑥冰,水为之,而寒于水。⑦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
⑧因而化怒为悲。⑨有鬼,非人死精神为之也。
⑩宁知此为归骨所耶?⑵做。例:①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②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③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④寄伪儿啼,恐栗,为儿恒状。⑤李 李忠义 其城为坎以先登。
⑥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⑦有布衣毕升,又为活板。
⑧公输盘为我为云梯。⑨故为之说。
⑩然得而腊之以为饵。(11)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
(12)为坛而盟。(13)亮躬耕陇亩,好为 ?(14)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
(15)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16)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17)唐僧贯休为《诺矩罗赞》。(18)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
(19)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20)今日嬴之为公子亦足矣!(21)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22)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23)为民诬太守者视此!(24)愿为小相焉。
(25)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⑶作为,当作。
例:①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②何以为计?③子墨子解带为城。
④此可以人为援而不可图也。⑤相传以为雁荡。
⑥量其家之所有以为剂。⑦霓为衣兮风为马。
⑧斩木为兵,揭竿为旗。⑨然后以六合为家, 函为宫。
⑷是。例:①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②迨以手扪之,始知其为壁也。
③赖肤觉之助,而后见为体。④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城。
⑤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
⑦此为何若人?⑧必为有窃疾矣。⑨项燕为楚将。
⑩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11)在药则未为良时也。
(12)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13)非为织作迟,群家妇难为。
(14)乃知太白“开风言风语入天镜”之句为妙。⑸以为,认为。
例:①孰为汝多知乎!②骤视之,无不惊为生人者。③窃为大王不取也!⑹被。
例:①周年处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②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③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④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
⑤恐为操所先。⑥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⑦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
⑧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⑨吾属今为之虏矣。
⑩则为深谷林莽所蔽。(11)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
(12)为仲卿母所遣。(13)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14)为国者无使为积之所劫域!(15)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16)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17)身死国灭,为天下笑,(18)竟为秦所灭。(19)若是物特为天之所厚而择焉以存也者。
⑺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例:①夫子何命焉为?②何辞为?③秦则无礼,何施之为?④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⑻指心理活动。例: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⑼有。
例:①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②敢用是为怨望。
③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④顽童之为是心也。⑽将来,将。
例:①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②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11)治理。例:①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下惊者?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动哉!③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④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晒之。(12)装作。
例:为除不洁者,引入。(13)为了。
例:①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②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
③慎勿为妇死。④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⑤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14)给,替。例:①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②公输盘为我为云梯。③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
④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⑤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⑥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⑦今为君计,菲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
⑧为汉家除残去秽。⑨请为筹之。
⑩保为将军破之!(11)我固为子孙创业也。(12)谁为大王为此计者?(13)君为我呼入。
(14)公为我献之。(15)为君翻作《琵琶行》。
(16)而为之记,亦以明生死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17)阿母为汝求。(18)臣请为王言乐。
(19)即解貂覆生,为掩户。(20)为复守黜藏使者。
(21)汝来床前,为说稗官野史可喜可之事,聊资一欢。(15)对,向。
例:①不足为外人道也。②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③为之奈何?④如姬为公子泣,⑤怵然为戒。⑥为长者折技。
(16)因为。例:①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②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17)则“于”,在,当。例: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而行。
「为市」谈交易。 例:一人去为市,(为市:这里指人口买卖) 「为人」做人处世的态度。
例:⑴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⑵公子为人,仁而下士。
⑶原是个宦家子弟,为人奸狡诡谲。
5. 文言文的意思是什么
1.定义: 文言文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
2.特点: 文言文的特色有:言文分离、行文简练。 文言的特点,是相对白话(包括口语和书面语)而言的,主要表现在语法与词汇两方面。
3.结构: (1)判断句 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
如: ①"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陈胜是阳城人。
②"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 ③羿,古之善射者也。
(《管子·形势解第六十四》) ④"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⑤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 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 ①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②即今之傫然在墓者。
③梁父即楚将项燕。 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 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 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②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③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被动句 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
其常见类型有: 1)."见""……见……于""于"表被动。 如:"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 ①臣诚恐见欺于王。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③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④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2)."为""为……所"表被动。 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 ①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③为予群从所得。 ④恐为操所先。
倒装句 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1).宾语前置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
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 "微斯人,吾谁与归?"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2).定语后置 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
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用"之"使定语后置。
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2)用"者"的后置。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 3).状语后置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如:"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词短语。
4).主谓倒装 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如:"甚矣,汝之不惠。
""快哉,此风。" "美哉,我少年中国。
" [练习]判断下列各句中的句式。 ①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②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③ 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④ 何由知吾可也? 省略句 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
文言文中的省句通常有: 1).省略主语。 (1)承前省。
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 (2)承后省。
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自述省。
如:"(予)爱是溪,入二三里,(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4)对话省。
如:"(孟子)曰:'独乐(yuè)乐(lè),与人乐(yuè)乐(lè),孰乐(lè)?'(王)曰:'不若与人。'" 2).省略谓语。
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宾语。
如:"可烧而走(之)也。" 4).省略介词宾语。
如:"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 5).省略介词"于"。
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练习]补充下面句子中省略的成分。
①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 ②故西门豹为邺令,名闻天下。
③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④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
固定结构 1)、表疑问的固定结构 常见的有:奈何、若何、如何、何如、奈……何、若……何、如(奈)……何、孰与、得无……乎、孰若。 例如: ①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之战》) ③与不 同好,如何?(《左传·齐桓公伐楚》) ④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6. 文言文的会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会
动词义:
1、会意字。古文从合从彡。按彡亦众多意。本义:会合。
会,合也。——《说文》
会,聚也。——《广雅·释诂三》
会同有绛。——《诗·小雅·车攻》
会言近止。——《诗·唐风·杕杜》
会朝清明。——《诗·大雅·大明》
会诸其币。——《仪礼·聘礼》
以会天地之藏。——《礼记·月令·季秋》
然后天下会于一。——柳宗元《封建论》
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范仲淹《岳阳楼记》
2、晤见;会见。
时见曰会。——《周礼·太宗伯》
相见于却地曰会。——《礼记·曲礼》
会者何,期辞也。——《公羊传·桓公十年》
留待作遗施,于今天会因。——《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与燕王会境上。——《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3、使协调一致;符合。
音韵清畅,又深会女心。——梁·吴均《续齐谐记》
4、(多指在饭馆、茶楼中)付(款)。如会钞、会钱。
5、领悟;领会。
6、应当;应须。如会须:当须;应当。会应:该当。
名词义:
1、器物的盖子。
《礼经》:器之盖曰会,为其上下相合也。——《说文·会·段注》
敦启会。——《仪礼·士丧礼》
命佐食启会。——《仪礼·士虞礼》
2、业务、社交或其他性质的集会。
会论虞常。——《汉书·李广苏建传》
来会计事。——《史记·陈涉世家》
乃罢会。——《资治通鉴》
3、时机。如适逢其会。
4、人物荟萃的地方;主要城市——通常指行政中心。如会垣:省城;都市。
5、为一定的目的而成立的团体或团体组织。如帮会、会同馆:明代接待各国使者的地方。
6、灾厄;厄运。
百六有会,《过》、《剥》成灾。——《后汉书·董卓传赞》
7、民间一种小规模经济互助形式。一般由发起人约集若干人,按期等量交款,首次由发起人使用,以后按议定或拈阄决定的顺序轮流使用。
正在各书店里约了一个会,每店三两。——《儒林外史》
8、中医经络穴位名。
扁鹊乃使弟子子阳厉针砥石,以取外三阳五会。——《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9、古代中国历法所用的单位,等于10800年。
三十年为一世;十二世计三百六十年,为一运;三十运计一万八百年,为一会;十二会计十二万九千六百年,为一元。——邵雍《皇极经世书》
副词义:
1、必然;一定。
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古乐府《孔雀东南飞》
长风破浪会有时。——唐·李白《行路难》
2、恰巧;正好。
会天大雨。——《史记·陈涉世家》
会其怒。——《史记·项羽本纪》
会幸苑中。——宋·王谠《唐语林·雅量》
会雨大作,因留寺。——《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会宾客大宴。——《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3、表示范围。相当于“皆”“都”。
弦、匏、笙、簧,会守拊鼓。——《礼记》
连词义:
1、相当于“与”“同”“和”。
上遣侍郎马尔泰会查郎河按治,于义坐夺官。——《清史稿·刘于义传》
会:kuài
动词义:
1、会意字。本义:计算;总计。本指年终结账。后泛指算账。
会,合也。——《说文》
会,岁计也。——《玉篇》
会,大计也。然则零性算之为计,总合算之为会。——《孟子·万章下》正义
凡场务、仓库出纳在官之物,皆月计,季考,岁会。——《日知录》卷二十四
岁终,则会,唯王及后之服不会。——《周礼·天官》
听出入以要会。——《周礼·小宰》。注:“月计曰要,岁计为会。”
7. 古代文言文的向是什么意思
〈名〉 1. (象形.从宀( mián),从口.“宀”表示房屋,甲骨文中像屋墙,有窗户之形.本义:朝北开的窗户) 2. 同本义 [the window facing north] 向,北出牖也.——《说文》.古宫室北墉,无户牖,民间或有之,命之曰向. 穹窒熏鼠,塞向墐户.——《诗·豳风·七月》 3. 泛指窗户 [window] 闭户塞向,密泥,勿使风入漏气.——《齐民要术》 刮楹达乡(向).——《礼记·明堂位》.注:“谓夹户窗也.” 启牖乡(向)如初.——《仪礼·士虞礼记》 4. 方向;方位 [direction] 明利害之向.——《国语·周语上》 东向驰去.——明· 魏禧《魏叔子文钞·大铁椎传》 5. 又如:风向;反向;去向;山向;向前(犹将来) 6. 过去,往昔[past;before] 向也不恕而今也恕,向也虚而今也实.——《庄子·山水》 向为身死而不受.——《孟子·告子上》 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以前他们设立标记的时候,是可以根据标记渡水的.导,引导,渡水.)——《吕氏春秋·察今》 寻向所志.——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便扶向路. 向吾不为斯役.(假使过去我不当这个差)——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向察众人之议.——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 向之噌吰.——宋· 苏轼《石钟山记》 7. 又如:向道(原以为);向年(往年) 8. 从来,向来 [always;all along] 臣向蒙国恩,刻思图报.——《三国演义》 9. 又如:向料(一直认为);向蒙(一贯承蒙) 10. 刚才 [just now] 向见年 *** 人自水边小径去矣.——《金史》 向来道边有卖饼家.——《史记·华佗传》 比向日不同.——《西厢记》 11. 又如:向年(往年);向事(往事);向来(表示时间上过去不久) 12. 姓.如:向平(东汉高士,隐居不仕,子婚嫁既毕,遂漫游不知所终.后以“向平”为子女嫁娶既毕者之典) 〈动〉 1. 面朝、面对.跟“背”相对 [face] 见剑向己.——《左传·定公十年》注 磨刀霍霍向猪羊.——《木兰诗》 眈眈相向.——《聊斋志异·狼三则》 夫妻向隅,茅舍无烟.——《聊斋志异·促织》 2. 又如:向灯向火(喻看法各一);向暖(晒太阳);向炎乞儿(近火取暖的乞丐.比喻趋炎附势之徒) 3. 趋向,亲近 [revere] 何故欲向汉?——《史记·班超传》 向于时夏.——《书·多士》 4. 又如:向化(归顺教化);向服(仰慕佩服) 5. 爱;偏爱;偏袒 [be partiql to;side with] 不妨事,你你向着俺哩!——《元曲选·武汉臣·老生儿剧三》 6. 又如:向顺(偏向;偏袒) 7. 往,去 [go] 闲向溪边磨巨斧.——《水浒全传》 8. 又如:向寓(以往借宿) 〈介〉 1. 朝着 [to;toward].如:向日(明日;第二天);向前(未来);向开(以外;以上);向着(朝着,对着) 2. 从;在 [from] 向那御屏风背后,转出一大臣.——《水浒传》 〈连〉 1. 假设;如果 [if].如:向令(假如);向若(假如);向非(假若不是) 〈助〉 1. 用于“争”、“怎”、“争奈”、“如何”一类词语后,起加强语气作用 怎生向,人间好事到头少.——《法曲第二》 〈动〉 1. [在乡专称行政区域后,便造“向”字表示]对着,面向 [face to] 君子以向晦入宴息.——《易·随》 戒六神讣浑向服.——《楚辞·惜诵》.注:“对也.” 请席何响.——《礼记·曲礼》.注:“面也.” 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史记·项羽本纪》 2. 奔向;趋向 [go straight towards;head for] 向方略.——《荀子·仲尼》 军以向宛洛.——《三国志·诸葛亮传》 直下襄阳向 洛阳.—— 唐·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叱牛牵向北.——唐· 白居易《卖炭翁》 已向荆州.——《资治通鉴》 3. 又如:向清虚(奔向高天.喻得到幸福) 4. 接近;临近 [be close to] 东坡春向暮,树木今何如?——《东坡种花二首》 5. 又如:向中(谓近午.比喻鼎盛时期);向早(凌晨) 1. 旧时,以往 [before;formerly;in the past] 曏,不久也.从日,乡声.——《说文》 曏役之三月.——《春秋传》 曏谓往时也.——《桂苑珠丛》 曏者,吾子辱使某见.——《仪礼·士相见礼》 2. 又如:向日;向之豪气何在? 3. [副]∶明,表明 [clearly;indicate] 证向今故,故遥而不闷.——《庄子·秋水》。
关于古文中为的意思和古文中的意思及例句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