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三章》原文及翻译(孟子三章原文及翻译注释)
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思想对于后世儒家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孟子三章》是孟子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本文将为大家介绍《孟子三章》的原文及翻译。
一、简介
《孟子三章》包括《离娄上》,《告子章句上》,《万章》三篇,是孟子的代表作之一。这三章主要阐述了孟子对于人性、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看法,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多级标题
2.1 《离娄上》
2.1.1 原文:离娄上
离娄上者,
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思想对于后世儒家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孟子三章》是孟子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本文将为大家介绍《孟子三章》的原文及翻译。
一、简介
《孟子三章》包括《离娄上》,《告子章句上》,《万章》三篇,是孟子的代表作之一。这三章主要阐述了孟子对于人性、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看法,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多级标题
2.1 《离娄上》
2.1.1 原文:离娄上
离娄上者,
子曰:
“大人者,与国同其生死,孰敢不敬?
故曰:『合死生以之。』
故大者不可以异事视也。”
2.1.2 翻译:《离娄上》
孟子曰:“一个为了国家,愿意与国家共同生死的人,谁敢不尊敬他呢?
因此,我们说‘与国家合而死生’。
所以,伟大的人不能用不同的标准来看待事物。”
2.2 《告子章句上》
2.2.1 原文:告子章句上
子曰:
“人而不仁,
如礼何?
人而不仁,
如乐何?
人而不仁,
如礼乐何?
故远人不服则修;己所不欲而施于人,则己。无颠无倒,不守权事,不守权言。”
子曰:“小人之过也,存君不能也。”
2.2.2 翻译:《告子章句上》
孟子曰:“一个不仁的人,怎么能遵守礼仪呢?
一个不仁的人,怎么能欣赏音乐呢?
一个不仁的人,怎么能理解礼乐之道呢?
因此,面对不听从的人,要用修身来感化他们;对待他人,要以己所不欲的去行为依据;不颠倒是非,不滥用权力,不滥用言辞。”
孟子曰:“小人的错误就是不能为君主存心。”
2.3 《万章》
2.3.1 原文:万章
子曰:
“万章者,
求善而无芥也。
何从焉用芥?
动貌则角,动色则瞽;
动听则聋,动言则狂。
动行则颠,动理则错;
动勇则乱,动恭则廉。”
子曰:“大人者,动而不迷,其瞽者也。”
2.3.2 翻译:《万章》
孟子曰:“所谓‘万章’,是指追求善良,但又没有任何瑕疵。
为什么要有瑕疵呢?
行动外表美观,但却刺人眼目;
行动态度和表情失常,则使人迷乱;
行动听觉方面受损,听不到声音;
行为言辞疯狂不理智。
行动行走颠簸不稳定,行动理念错误;
行动勇敢会导致混乱,行动恭顺才会廉洁。”
孟子曰:“伟大的人在行动中不会迷失,他们像盲人一样。”
三、内容详细说明
《离娄上》主要介绍了伟大的人应该与国家共同生死,表达了对于忠诚的重视。伟大的人不应该有私人的利益,应该将国家的命运视为自己的命运。这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的观点。
《告子章句上》主要强调了仁义和礼乐的重要性。一个没有仁爱之心的人是不能真正遵守礼仪和欣赏音乐的。只有具备仁德之心的人,才能准确理解和实践礼仪和音乐的道理。此外,孟子还谈到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原则,以及不可滥用权力和言辞的道德规范。
《万章》主要描述了追求善良的人应当达到的标准。孟子认为,真正追求善良的人应当内外一致,行动和态度都应该端正而稳定。他们不会因为外在的环境而改变自己的行为和思想。而那些追求善良却有瑕疵的人,就像瞎子一样行动迷乱。
通过深入分析《孟子三章》的原文和翻译,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孟子的思想,对于人性、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这三章内容的深入阐述,展示了儒家思想中对于伦理道德的重视和追求。这些思想对于我们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