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园诗的开创人(田园诗开创者是谁)

78 0 2024-03-20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田园诗的开创人,以及田园诗开创者是谁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田园诗的开创人,以及田园诗开创者是谁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田园诗派的开创者是哪位诗人?

陶渊明。

在中国文学史上,陶渊明第一个以田园景色和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了大量的诗歌创作,他的田园诗创立了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个新流派——田园诗派,被历代诗人推崇备至。

如果仅从他的田园诗的字面上看,诗人之超然物外和物我两忘的超凡脱俗,真有着神仙般的无限风韵。然而事实却远非如此,陶渊明的田园诗虽取材田园,貌似田园,其实际意义早已超出田园领域之外。只有在这个意义上,和人民性的精髓之中去认识,探索它的思想内容顷码与艺术特色。

扩展资料: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晚年更册乎中名潜,字渊明。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末到刘宋初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是江西首位文学巨匠。

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州山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img]

田园诗人的开创人是谁

田园诗以其简约易懂为人们所欢迎,以下是我整理的田园诗人的开创人是谁,欢迎参考阅读!

陶渊明 是中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田园派的创始人,“隐逸诗人之宗”。他从小“好读书,不求甚解”;他有济苍生,复故土的豪情壮志,却有因不肯为“乡里小儿”折腰而“归去来”,过起了隐居田园的生活;他生性疏懒、嗜酒成癖,但又常常无钱买酒,于是便有了“我醉欲眠”、“渊明漉酒”、“白衣送酒”等佳话;他的诗文在当时并没有什么名气,但在唐宋之后,却受到文人墨客的极力推崇,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高峰。

一、青年时代

陶渊明 (公元365一427年),又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浔阳柴桑 (今江西九江西南)人。陶渊明出生于没落的官宦家庭。曾祖父陶侃,官至大司马,封长沙郡公,是当时很有权势的政治人物。祖父陶茂,做过武昌太守,父亲也做过安城太守。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之女,外祖父孟嘉对陶渊明的影响很大。

陶渊明八岁丧父,家道更为衰落,与母亲和五岁的妹妹相依为命。虽然生活很贫苦,但因家教优良,他从小就在母亲的指导下读了许多书,包括 《老子》、《庄子》、"六经",以及文、史、神话、培樱小说等等。在《五柳先生传》中,陶渊明曾把自己描绘为 "闲静少言,不慕名利。猛睁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从读书中获得了极大的乐趣,但是他读书并不是字斟句酌,而是 "不求甚解",以期与古人心灵某合。

青年时代的陶渊明也曾有过远大的志向,他曾回忆道:

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

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

谁言行游近,张掖至幽州。

在《拟古》诗其二中,诗人又特别赞扬田畴:"闻有田子泰,节义为士雄。"田畴的主要功绩是协助曹操平定鸟丸,陶渊明对他深怀敬佩之情。

二、 辞官还乡

陶渊明早年没有做官,二十九岁时,因为亲人衰老、家道贫困的缘故,他出仕做祭酒,由于不能忍受官场的腐败和黑暗,没过几天便辞职不干了。州里又召他做主簿,他也是 "辞不就",在柴桑过起了自给自足的隐居生活。七年之后,陶渊明又出任桓玄镇军的参军。母亲去世后,他辞官奔丧,守制两年。

有一次,他对亲戚朋友说:"我想过恬淡自娱的生活,现在我出去做官,为隐居积攒一些衣食之资,不知可以吗?"当权者听说后,马上派他去做彭泽县令。县里拨给他几亩公田,他全部用来种植酿酒用的秫谷,说:"能让我每天有酒喝就够了!"妻子不同意他这么做,于是他便拿出一半的土地种植粳稻米,另外一半仍种植秫谷。

陶渊明当上彭泽县令没多长时间,有一天,浔阳郡郡守派一个督邮到县里视察,县吏告诉他:"您应该穿好衣服,束好衣带前去拜见。"陶渊明听后,叹了口气说:"我岂能为了五斗米,就向那些乡里小儿卑躬屈膝?"当天便辞了彭泽县令这个职务,回归故乡。

陶渊明只当了八十五天的彭泽县令,从此就没有再做官,开始了长达二十多年的隐居生活。

三、桃花源

陶渊明四次辞官,最终选择归隐,这一方面是他爱好自然的天性所驱使,一方面则是因为当时的社会环境让他不得不做出这样的选择。

陶渊明从小就喜爱大自然,向往美好的田园生活。他有“少无道俗韵,性本爱丘山”、“弱龄寄事外,委怀在琴书”、“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等诗句,可见,陶渊明在正式辞官归隐之前,心中始终有一个声音在强烈地呼唤他 "归去来"。当他由于公事奔波忙碌时,这个声音在呼唤;当他沉思某想之际,这个声音也在呼唤。最后,他终于实现了归隐田园的凤愿。

崇尚自然,是陶渊明归隐的主要原因,而客观原因则在于,他对当时动乱污浊的社会很不满。他所处的社会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呢?诗人在《感士不遇赋》的序言中说: "自真风告逝,大伪斯兴,闾阎懈廉退之节,市朝驱易进之心。怀正志道之士,或潜玉于当年;洁已清操之人,或没世以徒勤。故夷、晤有 。安归'之叹,三间发 。已矣'之哀。悲夫!寓开百年,且瞬息已尽,立行之难,而一城莫赏。此古人所以染翰慷,屡伸而不能已者也。"

诗人在这里指出当时社会风气的腐朽,朝堂之上 "雷同共誉毁,咄咄俗中愚",正直的人是没有出路的。而且长期的政治动乱,迫害无辜,魏昔以来 "名士少有全者",真是 "密网载而鱼骇,宏罗制而鸟惊",当权者是靠不住的,"觉悟当念还,鸟尽良弓废"。要保持高洁的品性,延命于乱世,便只有隐居这一条路了。

陶渊明心目中有自己的理想社会。这个理想社会就是他在配知丛《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世外桃源。

按照文章所描绘的,桃花源是一个与世隔绝、不受外界干扰的地方。桃花源外是一片桃花林,“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续纷",环境十分优美,引人人胜。"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从小山口进入,"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那里土地平坦广阔,房屋排列整齐,田地肥沃,池塘清澈,桑竹茂盛。田间道路纵横交错,井然有序;村舍中鸡鸣犬吠不绝于耳;男男女女正在田间辛勤地劳作,老人和小孩在一边怡然自乐。整个桃花源呈现出一派繁荣祥和、生机盎然的景象。

在生活上,桃花源人也是自给自足。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互相勉励,努力耕种。桑竹繁茂,都可以蔽日遮阴了,五谷能够及时种植,不违农时。到了收获的季节,他们也能够 "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所有的收获都归自己所有,而不必交那些繁重的苛捐杂税。此外,这里没有兵丁、官吏,不见商业、学校,完全是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绝仁弃义"、"绝圣弃智"的 "小国寡民"式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下人人平等、共同劳作、酷爱自由、崇尚人性;没有勾心斗角,也没有尔虞我诈,这就是陶渊明心目申的理想社会!

但是,这样一个淳朴、安乐的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在当时是根本实现不了的。诗人知道在一个充满着阴谋、屠杀、战争的社会中,他的 "世外桃源"只能是一种奢望,于是便隐居起来,希望在他隐居的狭小的.生活范围内,能找到心灵的安宁。

四、归去来

黑暗的社会现实与崇尚自然的本性,使陶渊明最终选择了归隐之路。在辞官归田时,诗人作《归去来含辞》,表明自己要从官场之中退出的决心和志向。

文章的前二句:"归去来含,田园将芜胡不归!"这无疑是诗人给自己的当头棒喝:归去啊!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还不归去?表现了人生之大彻大悟。在陶渊明的潜意识中,田园是人类生命的根,是自由生活的象征。田园快要荒芜了,意味着根的失落,自由的失落。归去来含,是田园的召唤,也是诗人本性的召唤。这个召唤的声音是那样的强烈,那样的震撼人心,使得诗人归心似箭,迫不及待地乘上小船、迎着轻风,日夜兼程地往家里赶,恼恨晨光熏微,不见归路。

熬过了漫漫长夜,终于看到了自家简陋的房子,诗人高兴得竟然跑着回家。童仆前来相迎,年幼的儿女也在门口等候。庭院中的小路己渐荒芜,只有自己所种的松菊依然傲立于荒园之中,使诗人感到欣慰。抱着最小的孩子走进屋里,看见瓶博里己经倒满了酒,这分明是妻子的一片柔情。诗人取酒自斟自饮,看着家中的一切,心里感到踏实、安宁。

归隐之后的陶渊明每天都做些什么呢?从他归隐之后所作的诗文中,我们可以知道,此时的诗人忙于耕种、交游、饮酒,过着自给自足、悠然自得的生活。

归隐之初,诗人“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 (《归园田居·其一》),然后诗人又利用"方宅十余亩",盖起了 "草屋八九间",还在房后种植柳树、榆树,房前栽桃树、李树。诗人这只长久被关在笼中的鸟儿,终于随心随性,复归自然了。

从此之后,诗人便开始了耕种生活,在《归园田居·其三》中,诗人写道: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埋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诗人在南山下种豆,但因杂草旺盛,豆苗稀少,他便一早起来就去铲除荒草,到了晚上才荷锄归来。艰苦的农耕生活并没有使诗人灰心丧 气,诗人反而因这种生活没有违背归隐的初衷而心情坦然。为了更好地进行农耕,诗人还和村中的农民交往、聊天、请教经验。《归园田居·其二》写道:"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我麻日己长,我土日己广,常恐霜霹至,零落如草莽。"除了与邻居们讨论农耕,诗人还愿意 "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这种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移居·其二》)的生活,让诗人深深地陶醉其中了!

饮酒是陶渊明最大的嗜好。他不仅一天都离不开酒,而且他的诗文中,儿乎篇篇都有酒,他甚至还专门写了二十首《饮酒》诗。如 "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 (《归园田居·其五》),"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移居·其二》),"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杂诗十二首·其二》)等等。

陶渊明嗜酒成癖,世人皆知。江州刺史王弘久慕其名,千方百计地想要结识他,却总也请不到他。有一次,陶渊明去庐山游玩,王弘知道后,便请陶渊明的老朋友庞通之在半道里备下酒宴邀请他。陶渊明当时正患脚病,王弘便让他的下属和两个儿子用肩舆抬着他。他们正在路上走时,遇见了庞通之,陶渊明欣然下舆,和老朋友推杯换盏。一会儿王弘来了,陶渊明很欢迎他,两人相处得很好,后来成了好朋友。

还有一个叫 颜延之 的人,在浔阳时,与陶渊明有很深的交情。后来,颜延之做了始安郡,他每次路过悍阳时,都要到陶渊明家申去喝酒,而且每次都要喝得酪盯大醉,常常耽误公事。

有一次,颜延之在临走的时候,给陶渊明留下两万钱,陶渊明把这些钱全都拿到酒馆里去,以便可以随时取酒。

有一年重阳佳节,陶渊明已经九天九夜滴酒未沾了,于是就到屋外的菊花丛中呆坐着,摘菊盈把,品其芬芳,以此来消解无酒可饮的痛苦。陶渊明偶一抬头,遥望远处,看见一个穿着白色衣服的小吏走过来,原来是江州刺史王弘派人来给他送酒,不禁心花怒放,欢喜异常。陶渊明取过酒来,一口气把酒喝完,大醉而归。

陶渊明性格宽厚,只要家里有酒,拜访他的人无论贵贱,他都会拿出酒与客人开怀畅饮。如果他先喝醉了,他就会告诉客人:"我醉了,想睡觉了,你可以离开了!"由此可见陶渊明的率直和自然。有时,在酒酿熟时,陶渊明会解下头下的葛布漉酒,即给酒过滤。过滤完毕后,他就重新把葛布戴回头上去,后来人们就用"渊明漉酒"、“漉酒葛巾” 来形容嗜酒之深或超脱率真的气度。此外,陶渊明虽然对音律一窍不通,但却有一张无弦琴,每当喝到兴头上时,他便做出抚琴的样子,而且还边 "抚"边歌,以表达自己的心迹,他说:"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后人遂以 "无弦琴"、 "陶琴"表示意趣高雅。

如果这种有酒有朋友、衣食无忧的生活一直持续下去,那陶渊明可以说是 “快乐似神仙” 了。但是好景不长,由于战乱频繁,加之自然灾害严重,农业歉收,陶渊明的生活极为贫困。在他四十四岁那年,居所失火,诗人的生活更是每况愈下,连生计都发生了问题,但他毫不后悔自己的选择。据说,他晚年因饥饿而致病,江州刺史檀道济馈以粱肉,劝他出仕,而他却挥而去之,即使饿死也不妥协。他还曾应释慧远之约,赴庐山白莲社,又 "忽攒眉而去"。他应刺史檀韶之邀,在靠近马队的公廨中讲礼、校书。他对殷景仁的任命并不欣赏,写下了"语默自殊势,亦知当乘分"这样颇有不满的话。凡此种种,都体现了他不肯苟合、坚守田园的真性情。正如他在 《自祭文》中所说:"宠非己荣,涅岂吾缁?几穷庐,酣饮赋诗。识运知命,畴能罔眷,余今斯化,可以无恨。"

元嘉四年 (公元427年),陶渊明在贫病交加中死去,享年六十三岁。

中国田园诗的开创者是谁?

要说到归隐的田园诗,我们不得不联想到晋代的以为著名诗人,陶渊明。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他生在晋哀帝兴宁三年,是我国封建社会史上危机四伏,战争不断的黑暗时代。一心为国效力的陶渊明,作为一个诗人,活在这个内忧外患,风雨飘摇的年代,其诗的风格与思想内容与之息息相关。在壮志为酬,遭受官士排斥后,以归隐来消极抵抗当时的黑暗势力。虽然他在家事军事上没有什么作为,但是在诗坛上却享誉盛名。

陶渊明的诗以其新颖的风格和不朽的艺术魅力,在诗坛独树一帜。看上去质朴自然,平淡无奇,但是细读一番后,却发现意境深远,在很多方面都值得我们去考究一番,尤其是在田园诗的艺术特色上。陶渊明的田园诗,给人一种清水出芙蓉的清新自然的感觉。在艺术特色上,具体可分为三点:

一.平淡质朴,清新自然,富有韵味。胡应麟说过:陶渊明“开千古平淡之宗”(《诗薮》

)。这一艺术特点无疑与其平淡的田园风光和平凡的日常生活分不开来的确。这些都体现在他在创作的诗篇上,如《归园天居》里写到的“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星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等诗句,语言质朴无华,自然平淡,派辩仔细玩味,却韵味绵长,形象生动,给人一种强烈的立体感。又因为陶渊明追求恬静心境的意向,所以他在田园生活中经常处于一种超然物表的化境之中,也成为他的诗歌平淡自然内质的又一个重要方面。“就表现形式来说,在崇尚质朴的美学观的支配下,陶渊明铅槐也为自己找到了最恰切的形式,这就是追逐艺术表现上的自然和本色。所以他的表现手法大都是白描的。他用笔不假雕饰,尽量把客观的自然风物、生活情景以及主观的体验和感受,如实地真切是表现出来。这种高妙的白描工功,常常使人不感到文字的存在,而直接接触到诗中的情景 与意境。”

二.意境丰富,情趣横生,诗中有画。这是中国古典诗歌中最重要的艺术手段,而陶渊明的诗所构成的意境是独特的。“一是,陶诗的艺术特点是在形似和神似高度统一的前提下,以写意为主。诗人往往突破景物外在形象的局限,不着意外形的摹拟,而是以神写形,着重反映诗人的气质和神韵,一次,诗中所选择的景物,有时并非实有之景,而只是诗人借以抒情的一种手段。如“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始作镇军参军经典阿作》)中的“高鸟”、“游鱼”就是信手拈来之物,并非实有之景。即使是诗人眼中实有的景物,一旦摄入笔下,也融入作家浓郁的主观色彩,使之成为“为化的自然”(马克思语)。二是,将景、情、理融为一体,不仅以景悦人,以情感人,而且以理警人,给读者以丰富而深刻的审美感受,如《饮酒》诗之五,在轻轻点染南山景物之后说:“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里诗人把对自然景物的观赏与自己领略的人生“真意”很自然地联想起来,即“意与境会”,于是不仅向我们展示了哲理境界,而且达到了景、情、理的和谐统一。三是,陶诗的意境充满了情趣。胡应麟说陶诗“以趣为宗”(《诗薮》)。清温汝能也说:“陶诗多有真趣”(《 陶诗汇评》)因此,真趣标志着陶诗意境的重要美学特征。

其次,陶诗的意境是运用移情入景的方式来生成的,如《归园田居》里写到的“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等诗句,反映了陶渊明一生热爱自然追求自由,躬耕田园。“这首诗既写自己本来不“适俗”,不肯追求名利的庸俗世人同道,又热爱山林田野,所以一旦辞官,归隐田园,心情是平和舒适的,在他的笔下,田园景物都带上温暖和谐的色彩,有一种摆脱束缚,自由生活的气息,实际上陶渊明家境并不富裕,他自己还要参加一些田间劳动,但是他的笔下,他所塑造的田园形象之中,浸润的却是他满意舒适的情感,以致诗歌所营造的艺术意境,已是美化了田园”

三.诗歌慷慨激昂,风格清新遒劲,豪放有力。冲淡是其艺术风格的基调。从陶诗如《拟古》《咏荆轲》《饮酒》等诗篇中可以看出,陶渊明的诗似柔实刚,绵里藏针,于冲淡之中寄予着浩宕之气。朱熹也评价他的诗说:“余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来不觉耳。”(《朱子语类》)。诗人在作品中以满腔的义愤,把批判的锋芒直指统治者,表达强烈的反抗和不满,抒发感时忧国的壮怀,让我们在诗中听到诗人的心在激烈跳动。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总结出陶渊明的田园诗的艺术特色是,质朴自然,平淡清新,语境含蓄而深远。“因此,钟嵘说他“文体省净殆无长槐羡友语,笃意真古,辞兴婉惬”, 朱熹也说他的诗“平淡出于自然”,不过,这似乎只看到了问题的一面,尽管它是主要的一面,但是如果我们再进一步剖析,就会发现,诗人常常融主观感情于常见景物之中,构成含蕴丰富的意境,这种意境“初见若散缓,熟视之有奇趣。”(苏轼语,《冷斋夜话》引)。

希望能帮到你~

田园诗派的开创者是谁

田园诗派的开创者是陶渊明。

在中国文学史上,陶渊明第一个以田园景色和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了大量的诗歌创作,他的田园诗创立了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个新流派——田园诗。

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 ),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

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有《陶渊明集》。稿老贺

田园诗,它自成流派、一直影响后世诗人创作的发展,陶渊明的诗大部分取材于田园生活,来源于陶渊明对田园生活的深切感受,有的接近于口语,有的直抒胸臆,直接表明了作者热爱躬耕生活之情,语言平淡而自然,朴实而又毫不缺乏色彩,给人一种清新、淳美的感觉、诗情画意的感受。

扩展资料

田园诗派代表人物:陶渊明、孟浩然、王维。

1、陶渊明

陶渊明长于诗文歌赋,诗歌多描写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优秀作品隐含着他对腐朽统治集团的憎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但也有虚键派无的“人生无常”“乐天安命”等消极思想。另一类题材的诗,如《咏荆轲》等,则表现了他的政治抱负,颇为悲愤慷慨之音。

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他用客观的记叙方式虚构了一些情节,塑造了一个美好的世外桃源,并通过这个故事反映了人民厌恶战争和追求和平的生活愿望,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对理想社会的憧憬。

2、孟浩然

唐代诗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前半生主要居家侍亲读书,以诗自适。曾隐居鹿门山。40岁游京师,应进士不第,返襄阳。在长安时,与张九龄、王维交谊甚笃。有诗名。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以排遣仕途的失意。

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而亡。孟浩然诗歌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题材不宽,多写山水田园和隐逸、行旅等内含迟容。虽不无愤世嫉俗之作,但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

他和王维并称,其诗虽不如王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有独特造诣,而且是继陶渊明、谢灵运、谢眺之后,开盛唐田园山水诗派之先声。孟诗不事雕饰,清淡简朴,感受亲切真实,生活气息浓厚,富有超妙自得之趣。

3、王维

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他继承和发扬了谢灵运开创的山水诗而独树一帜,使山水田园诗成就达到高峰,在中国诗歌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王维其他方面也有佳作。有的反映军旅和边塞生活,有的表现侠义,有的揭露时弊。一些赠别亲友和写日常生活的小诗,如《送元二使安西》、《相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送沈子福归江东》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陶渊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田园诗派

田园诗的创始人是谁?

山水田园诗,源于南北朝的谢早备唤灵运和晋代陶渊明,以唐代王维、孟浩然为代表。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陆凯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滚嫌洗练,多用白描手法。

所以谢灵运开创的就是田园诗。

田园诗派的创始人(),

田园诗派的创始人是陶渊明。

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

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从此归隐田园。他敏段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

扩展资料:

陶渊明的艺术特色:

1、语言

陶渊明作品的语言平淡,但这平淡是把深厚的感情和丰富的思想用朴素平易的语言表达出来;表意易读懂,其内涵还需细细品味,但又富有情致和趣味。

2、手法

他善于以白描及写意手法勾勒景物、点染环境,意境浑融高远又富含理趣。语言精工本色,朴素真率,笔调疏淡,风韵深厚。但陶诗并非只有飘逸悠然、自然冲淡一种风格,也有金刚怒目的慷慨豪放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的“精卫衔微木”等。陶诗还善于嫌拿没将兴寄和自然美融为一体。

3、风格

陶渊明长于诗文辞赋,芹纳诗多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而这田园生活也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其中的优秀作品寄寓着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其洁身自好,不愿屈身逢迎的志趣,但也有宣扬“人生无常”,“乐安天命”等消极思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陶渊明

关于田园诗的开创人和田园诗开创者是谁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