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岁时记(荆楚岁时记记载了竞渡吗)

43 0 2024-03-20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荆楚岁时记,以及荆楚岁时记记载了竞渡吗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荆楚岁时记,以及荆楚岁时记记载了竞渡吗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荆楚岁时记 • 四

[原文]

四月也,有鸟名布谷,其名自呼。农人侯此鸟,则犁杷上岸。

按:

《 尔雅 》云:“[尸鸟]鸠,[吉鸟]鞠。”  郭璞云:“今布谷也,江东呼布谷。”

《正论》云:“夏扈多耕锄。即窃脂玄鸟鸣。”  获谷则其夏扈也。

[译文]

到了四月,有一种鸟名叫获谷,获谷这个名字,是因它自己叫出的声音而有的。农民等到这种鸟叫,就把犁杷移置到田岸上(准备插秧了)。

按语:

《尔雅》说纳散:“[尸鸟]鸠,就是[吉鸟]鞠”。

郭璞注解说:“就是现在的布谷鸟,江东一带叫获谷。”

崔的《正论》讲:“夏扈催促春耕,就是窃脂和燕子鸣叫。”获谷就是那个夏扈了。

[原文]

五月俗称恶月,多禁。忌曝床荐席,及忌盖屋。

按:

《异苑》云:“新野庚尝以五月曝席,忽见一小儿死在席上,俄失之,其后子遂亡。” 或始于此。

或向董勋曰:“俗五月不上屋。云五月脸或上屋见影,魂便去。” 

勋答曰:“盖秦始皇自为之。禁夏不得行,汉魏未改。”

按:

《月令》:“仲夏可以居高明,可以远眺望,可以升山陵,可以处台榭。”

郑玄以为顺阳在上也。今云不得上屋,正与礼反。敬叔云见小儿死而禁曝席,何以异此乎?

俗人月讳,何代无之? 但当矫之归于正耳。

[译文]

五月,习俗认为是不吉祥的月份,有很多禁忌,忌讳晒垫在床上的草席子,也忌讳用草盖屋。

按语:《异苑》说:“新野人庚实曾经在五月晒席子,忽然看见一个小孩死在席子上,一会儿又不见了,这以后庚实的小孩就死了。”

禁忌晒席可能从这事开始。

有人问董勋说:“ 习俗五月不上屋,说是五月如果有人上屋,看见自己的影子,魂魄就会离开身体。”

董勋回答说:“大概是秦始皇自个儿立下的风俗,禁止群众夏天不上屋,汉魏都没改变。”

按语:

《 礼记 ·月令》说:“阴历五月,可以居住在高而明亮的地方,可以在高处眺望远方,可以爬山,可以置身亭台楼阁。”

郑玄认为这是顺应阳气在上的季候。现在说不能上屋,正好与阳气在上的季候相反。

刘敬叔说的看见小儿死在席上就禁止晒席子,这同禁止五月上屋有什么不同呢?

普通老百姓忌讳恶月,哪个朝代没有?

但应当把错误的忌讳改正过来。”

[原文]

五月五日,四民并蹋百草,又有斗百草之戏。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

按:

宗测字文度,尝以五月五日,鸡未鸣时采艾,见似人处,揽而取之,用灸有验。

《师旷占》曰:“ 岁多病则艾先生。”

[译文]

五月初五,农工士商,各行各业的人都到野外踏青。

还有 “斗百草” 的游戏。

采摘艾草束扎成人形,悬挂在大门或房门上,祭祷消灾。

按语:

“守测字文度,曾经在五月初五日鸡鸣以前去采摘艾草,看见有象人形的,就采摘下来,用艾炙治病有效。

《师旷占》中讲过:“ 多病的年岁,艾草便提前生长出来。”

[原文]

是日,竞渡,采杂药。

按:

“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故并命舟楫戈以拯之。

舸舟取其轻利,谓之飞凫,一自以为水军,一自以为水马。

州将及士人。悉临水而观之。

邯郸淳《曹娥碑》云:“五月五日,时迎伍君逆涛而上,为水所淹。”

斯又东吴之俗,事在子胥,不关屈平也。

《越地传》云起于越王勾践,不可详矣。

是日竞采杂药。

《夏小正》:“此月蓄药,以蠲除毒气。”

[译文]

五月初五这天,举行划船比赛,采摘各种各样的药草。

按语:

五月初五赛船,这个风俗是因为屈原在这一天投汨罗江自杀,老百姓哀怜他的去世,所以都用船只去搭救他。

比赛的船,取它行驶轻快,称为“飞凫”。

比赛双方,一个自认为是水上兵车,一个自认为是水上骏马。

州郡长官和有身分的人,都到水边观看比赛。

邯郸淳的《曹娥碑》记载:“五月五日,(正是曹娥的父亲) 迎接波神伍子胥沿江而上,被水淹死的日子。”

这是东吴的风俗,说的伍子胥,与屈原没有关系。

《越地传》说:“ 这个风俗起源于越王勾践,没有记载,那就更搞不清楚了”。

这一天争相采摘各种药草。

《夏小正》说:“五月聚积草药,用来除去毒气。”

[原文]

以五彩丝洞腊氏系臂,名曰辟兵,令人不病瘟。又有条达等组织杂物以相赠遗。取鸲鹆教之语。

按:

“仲夏茧始出,妇人染练,咸有作务。”

“日月星辰鸟兽之状。文绣金缕,贡献所尊。”

一名长局卜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名辟兵缯,一名五色丝,一名朱索,名拟甚多。

青赤白黑以为四方,黄为中央,襞方缀于胸前,以示妇人蚕功也。

此月鸲鹆子毛羽新成,俗好登巢取养之,以教其语也。

[译文]

五月初五用五色丝织品系在臂上,叫做“辟兵”,可使人不染瘟疫。

也有的用条纹清晰的丝织物绣织成多种物品,互相赠送。捉八哥鸟,教它学人讲话。

按语:

阴历五月蚕茧开始出来了,妇女们练丝染色,人人忙个不停。

妇女们在丝织品上,织日月星辰、鸟兽各种物状。精心绣绘,进奉给尊长。

这种丝绸装饰品,一种名叫长命缕,一种叫续命缯,一种叫辟兵缯,一种叫五色丝,一种叫朱索。

摹拟物状的名称很多。

用青、红、白、黑象征东西南北四方,黄色象征中央,把它折叠成方胜,饰在胸前,可显示妇女丝织的成就。

本月小八歌羽毛刚丰满,习俗上,人们喜欢爬到巢穴里把它捉来喂养,教它学人讲话。

[原文]

夏至节食粽。

周处谓为角黍,人并以新竹为筒粽。练叶插五[纟采]系臂,谓为长命缕。

[译文]

夏至节这一天吃粽子。

周处在《风土记》里称粽子为黍。人们将刚生成的竹子做成筒粽。

还有的,在苦木树叶子上缠些五色丝线,系在臂上,叫做长命缕。

[原文]

是日,取菊为灰,以止小麦蠹。

按:

干宝《变化论》云:“朽稻为蟋蟀,朽麦为蛱蝶。”  此其验乎?

[译文]

夏至节这一天,取菊花研成粉末,用来防治小麦虫害。

按语:

干宝《变化论》上讲:“腐烂的稻子变成蟋蟀,腐烂的麦子变成蝴蝶。”

这种说法是否是小麦生蠹的证据呢?

[原文]

六月伏日,并作汤饼,名为辟恶。

按《魏氏春秋》:“何晏以伏日食汤饼,取巾拭汗,面色皎然,乃知非傅粉。”

则伏日汤饼,自魏已来有之。

[译文]

六月伏天,家家都煮面馄虼,说是可以避除邪恶。

按语:

《魏氏春秋》说:“何晏在六月伏天吃面馄,拿一条面巾揩过汗以后,脸色洁白。这之后,才晓得何晏并没有在脸上搽粉。”

伏天吃面馄,从三国魏以来就有了。

[原文]

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

按:

戴德《夏小正》云,是月织女东向,盖言星也。

《春秋运斗枢》云:“牵牛,神名略。”

石氏《星经》:“牵牛,名天关。”

《佐助期》云:“织女,神名收阴。”

《史记·天官书》云,是天帝外孙。

傅玄《拟天问》云:“七月七日牵牛织女会天河。”

此则其事也。河鼓、黄姑,牵牛也,皆语之转。

[译文]

月初七日夜晚,是牵牛织女团聚相会的时候。

按语:

戴德的《大载礼记·夏小正》说:这个月织女朝向东方,是指(织女)星说的。

《春秋运斗枢》说:’牵牛星,神名叫略。”

石氏《星经》说:“牵牛,星名天关。”

《春秋左助期》说:“织女星,神名叫收阴。”

《史记·天官书》说,织女是天帝的外孙。

西晋文学家傅玄《拟天问》篇说:“七月初七日夜晚,牛郎织女在天河相会。”

这就是牛郎织女七夕相会的故事。河鼓、黄姑都指牵牛星,那是语音转化的原故。

[原文]

是夕,人家妇女结[纟采][纟娄],穿七孔[金咸]。或以金银[钅俞]石为[金咸],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

按《世王传》曰:“窦后少小头秃,不为家人所齿。七月七日夜,人皆看织女,独不许后出。有光照室,为后之瑞。”

[译文]

七月初七这一天夜晚,家家户户的妇女结扎彩线,空很细的针,有的人用金、银、黄铜做成针,把瓜、果等摆列在庭院中,向织女星神乞求智巧。

如果有蜘蛛在瓜果上织网,就认为织女星神降临。

按语:

《世王传》说:“ 汉文帝时,窦太后小时头发稀少,家里人都不大理她,七月初七日夜晚,人人都到外面观看织女星,惟独不许她出去看。这时却有光亮照明了她的卧室,这是她将来做皇后的吉兆。”

[原文]

七月十五日,僧尼道俗悉营盆供诸佛。

按:

《盂兰盆经》云:“ 有七叶功德,并幡花歌鼓果食送之。” 盖由此也。

《经》曰:目连见其亡母在饿鬼中,即以钵盛饭往饷其母,食未入口,化成火炭,遂不得食。目连大叫,驰还白佛。佛言:“ 汝母罪重,非汝一人奈何。当须十方众僧威神之力。至七月十五日,当为七代父母厄难中者,具百味五果,以著盆中,供养十方大德。佛众僧皆为施主,祝愿七代父母,行禅定意,然后受食。” 是时,目连母得脱一切饿鬼之苦。目连白佛:“未来世,佛弟子行孝顺者,亦应奉盂兰盆供养。” 佛言:“大善!” 故后人因此广为华饰,乃至刻木割竹,饴蜡剪[纟采],模花叶之形,极工妙之巧。

[译文]

七月十五日,和尚、尼姑、出家的、在家的佛教信徒,都设置盂兰盆会供养众佛。

按语:

《盂兰盆经》说:“有为解脱七代父母而供奉十方众僧的功德,用金银彩花、果食味品,敲鼓奏乐诵经,奉献给佛

主。”  七月十五作盂兰盆会,大概就是从这里来的。

《盂兰盆经》说:“目连看到他已亡故的母亲处在饿鬼群中,立即盛了一钵饭给他母亲吃,饭没有吃进口,就变成了火炭,目连的母亲未能得食。目连大声喊叫,跑回来禀告佛主。佛主说:“ 你母亲罪重,不是你一个人对付得了的,,需要十方众僧神威的力量。到七月十五那天,你应当为正在地狱受苦的七代父母,备办各种美味、五果,放在盆盂中,供奉十方高僧大德。佛主会告诫众僧,都祝愿施主的七代父母进入‘禅定’,然后去接受食物。” (目连照佛主讲的作了)。这时目连母亲就解脱了俄鬼的一切痛苦。目连禀告佛爷说:“以后佛弟子孝顺父母的,也应当设置盂兰盆会,供养十方高僧大德 ”  佛主说:“ 说得好 !”  后人根据这个经义,对盂兰盆会美化装饰,甚至雕木刻竹、做糖果、胶蜡烛、剪彩绸、模仿花和叶子的形状,穷尽美妙的技巧。

[原文]

八月十四日,民以朱水点儿头额,名为天灸,以厌疾。又以锦[纟采]为眼明囊,递相饷遗。

按:

《述征记》云:“八月一日作五明囊,盛百草头露洗眼,令眼明也。”

《续齐谐记》云:“弘农邓绍尝以八月旦入华山采药,见一童子执五[纟采]囊,承柏叶上露,皆如珠满囊。

绍问:‘用此何为?’  答曰:‘赤松先生取以明目。’  言终便失所在。”

今世人八月旦作眼明袋,此遗象也。或以金薄为之,递相饷焉。

[译文]

八月十四日,人们都把朱砂水点在小孩的头额上,称为“天灸”,用来去除疾疫。又用色彩鲜艳的丝绸做成眼明袋,辗转相送。

按语:

《述征记》说:“八月一日做成五明囊,即眼明囊,采盛百草上的头茬露水洗眼睛,能使眼睛明亮。”

《续齐谐记》上说:“泓农县邓绍曾在八月的一个早晨到华山采草药,看见一个小童手里拿着五色彩袋,接取柏树叶上的露水,颗颗珍珠般的露水装满了袋子。邓绍问:‘这有什么用?’  童子回答说:‘赤松先生要用它洗眼晴,使眼睛明亮。’ 话刚讲完,小童就从讲话的地方消失了。”  现在老百姓在八月早晨做眼明囊装露水,就是这个故事留下的遗迹。也有人用金箔做成眼明囊,辗转相送的。

[原文]

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

按:

杜公瞻云:九月九日宴会,未知起于何代。然自汉至宋未改。

今北人亦重此节。佩茱萸,食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近代皆安设于台榭。

又《续齐谐记》云:“ 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长房谓之曰:‘九月九日,汝南当有大灾[户乙],急令家人缝囊盛茱萸系臂上,登山饮菊花酒,此祸可消。’ 景如言,举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 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于此。

[译文]

九月初九,土农工商,各行各业的人都到郊外登高,设宴饮酒。

按语:

杜公瞻说:九月初九设宴集会,不知是从哪个朝代开始的,然而从汉到南朝宋相沿没有变更。现在北方人也重视这个节日。佩带茱萸,吃糕饼,喝菊花酒,据说这样可以使人长寿。近代宴会都设在高台上的亭子里。

另《续齐谐记》说:“ 汝南郡桓景跟随费长房游学仙术。费长房对桓景说:‘九月初九这一天,汝南地方一定会有大灾难,快点叫你家里人缝一个袋子,装上茱萸,系在臂上,到山上去喝菊花酒,这桩灾祸就可免除’。桓景就照费长房说的做了,全家人都上了山。傍晚回来。看到家里的鸡、狗和牛羊突然死了。费长房听到这消息说:‘好了! 这可以代替你受灾了。’” 现在人们九月初九日登山饮酒,妇女佩带茱萸袋,大概就是从这时开始的。

[原文]

十月朔日,黍[日霍],俗谓之秦岁首。

示详黍[日霍]之义。今北人此日设麻羹豆饭,当为其始熟尝新耳。

《祢衡别伟》云:“十月朝,黄祖在艨艟上会设黍[日霍]。” 是也。

[译文]

十月初一,吃黍子羹。向来说这一天是秦历一年开始的日子。没有弄清楚“黍”到底是什么东西。现在北方人在这一天备办芝麻粥和豆饭,定是芝麻和赤豆刚刚成熟,尝尝新罢了。

《祢衡别传》说:“十月一天早晨,黄祖在战船上宴会,吃黍[日霍]。”  就是了。

[原文]

仲冬之月,采撷霜燕、菁、葵等杂菜乾之,并为[卤咸]菹。

有得其和者,并作金[钅义]色。今南人作咸菹,以糯米熬[扌寿]为末,并研胡麻汁和酿之,石窄令热。菹既甜脆,汁亦酸美,其茎为金[钅义]股,醒酒所宜也。

[译文]

阴历十一月,采摘霜燕、芜菁、冬葵等多种蔬菜,把它晒干弄干,做成咸菜酸菜。

如有适当的方法,制出的咸菜酸菜全象金钗颜色一样。现在南方人做咸菜、酢菜,把糯米熬过,捣碎成粉末,并研些芝麻汁和在一起,然后用石头加压使它成熟。这样做出来的酢菜既甜脆,汁水又酸美,茎梗象金钗的股瓣,是解酒最合适的食物。

[原文]

十二月八日为腊日。谚语:“腊鼓鸣,春草生。”村人并击细腰鼓,戴胡头,及作金刚力士以逐疫。

按:

“《礼记》云:“傩人所以逐厉鬼也。”

《 吕氏春秋 ·季冬纪》注云:“今人腊前一日,击鼓驱疫谓之逐除。”

《晋阳秋》:“王平子在荆州,以军围逐除,以斗故也。”

《玄中记》:“颛顼氏三子俱亡,处人宫室,善惊小儿。汉世以五营千骑自端门传炬送疫,弃洛水中。” 故《东京赋》云:“卒岁大傩,[区支]除群厉。方相秉钺,巫觋操[艹列]。[亻辰]子万童,丹首玄制。桃弧棘矢,所发无臬。”

《宣城记》云:“洪矩,吴时作庐陵郡,载土船头。逐除人就矩乞,矩指船头云:无所载,土耳。”

《 小说 》:“孙兴公常着戏头,与逐除人共至宣武家,宣武觉其应对不凡,推问乃验也。”金刚力士,世谓佛家之神。

按:

《河图玉版》云:“天立四极,有金刚力士,兵长三十丈。” 此则其义。

[译文]

十二月初八是腊日,俗话说:“腊鼓敲响,春草生长。”  村里人都敲着细腰鼓,头戴假面具,扮成金刚力士,逐除疾疫。

按语:

《礼记》说:“傩人是专门赶恶鬼的。”

《吕氏春秋·季冬纪》的注文说:“现在人们在十二月初八前一天击鼓驱逐瘟疫,叫做逐除。”

《晋阳秋》说:“王平子在镇守荆州的时候,用军队包围逐除瘟疫,是军事斗争需要的缘故。”

《玄中记》说:“颛顼氏三个儿子都死了。他们住在人家屋子里,专门惊人家小孩。在汉代,调用五营千骑,从宫殿的正门传递火炬驱赶瘟疫到洛水边,把火炬丢入洛水中”。所以(张衡的)《东京赋》说:“每到年末要举行盛大傩仪,驱赶各种恶鬼。方相神拿着兵器,巫觋拿着苕帚,上万个小孩头戴红巾身穿黑衣,手执桃弓和棘箭,向各处无目的地发射。”

《宣城记》说:“三国吴时洪矩去作庐陵郡守,船头装了“土牛。逐除人向洪矩乞求(东西),洪矩指着船头说:‘没有装什么东西,只有土而已’”。

《小说》讲:孙兴公(即晋朝文学家孙绰),曾戴着假面具,跟逐除人一起到恒宣武家里去,桓宣武发觉他言辞对答很不寻常,经仔细询问才得到证实。”

金刚力士习俗上认为是佛家天神。据《河图玉版》说:“天帝创立宇宙时有金刚力士,手持兵器长达三十丈。”这是就是金刚力士的说明。

[原文]

其日,并以豚酒祭灶神。

按:

《礼器》:“灶者,老妇之祭,尊于瓶,盛于盆。” 言以瓶为缶尊,盆盛馔也。

许慎《五经异义》云:“ 颛顼有子曰黎,为祝融火正。祝融为灶神,姓苏名吉利,妇姓王名抟颊。”

汉阴子方,腊日见灶神,以黄犬祭之,谓之黄羊。阴氏世蒙其福,俗人竞尚,以此故也。

[译文]

十二月初八日,还用小猪、酒等祭祀灶神。

按语:

《礼记·礼器》说:“(祭)灶(神),是老妇们掌管的祭祀。把酒装在瓶子里,把菜盛在盆里。” 即用瓶作酒杯,用盆装食物。

许慎《五经异义》中说:“颛瑞氏有个儿子名叫黎,就是光融天下的火官,祝融是灶神,姓苏名吉利,妻子姓王名抟颊。”

汉朝阴子方,在十二月初八见到灶神,杀了一条黄狗祭祀它,把狗叫作黄羊。阴子房因此世世代代受到灶神的赐福,后来人们争相仿效,就是因为这个缘故。

[原文]

岁前,又为藏[弓区]之戏。

按:

周处《风土记》曰:“醇以告蜡,竭恭敬于明祀。乃有藏[弓区]。腊日之后,叟妪各随其侪为藏[弓区],分二曹以校胜负。”

分辛氏《三秦记》以为[钅句]弋夫人所起。周处、成公绥并作[弓区]字。《艺经》、庾阐则作[钅句]字,其事同也。俗云:此戏令人生离,有禁忌之家则废而不修。

[译文]

过年以前,还做藏[弓区]的游戏。

按语:

周处《风土记》说:“用淳厚的美酒奉告百神,毕恭毕敬地祭祀神明,之后才有藏[弓区]的游戏。十二月初八腊祭以后,老爷子和老太太各自结合成伴,分成两组来比较胜负。”

辛氏《三秦记》认为,藏[弓区]游戏出自汉朝的[钅名]弋夫人。

在周处和成公绥两人的著作中都是用的“[弓区]”字。

但是《艺经》和庚阐的《藏“铂”字》,讲的事是相同的。

习俗认为,这种游戏使人思想紧张,神形分离。所以家有忌讳的人,就舍弃而不去参加。

[原文]

岁暮,家家具肴蔌诣宿岁之位,以迎新年。相聚酣饮。留宿岁饭,至新年十二日,则弃之街衢,以为去故纳新也。

[译文]

除夕之夜,家家户户备办美味佳肴,到守岁的地方迎接新年到来。一家人在一起开怀畅饮。留下些守岁饭,到新年的元月十二日,把它撒到大路边或街道旁;有吐故纳新的意思。

(全文结束)

[img]

荆楚岁时记的简介

宗懔(499—563),[2]字元懔,誉没世居涅阳(今邓州市穰东镇),后迁江陵。懔幼年聪敏好学,被誉为“小儿学士”。南朝梁时,湘东王萧绎镇荆州,刘之遴荐为记室。曾奉命作《龙川庙碑》,一夜即成,为萧绎叹美。后历任临汝、建城、广晋县令。湘东王重镇荆州时,任宗懔为别驾兼江陵令。

承圣元年(552年),湘东王即帝位(梁元帝),任宗懔为尚书侍郎,封信安县侯(今湖基悉北省麻城),累迁至吏部尚书。魏军破江陵,宗懔去关中。太平二年(557年)北周闵帝宇文觉即位,拜宗懔为车骑大将军。明帝(宇文毓)时,懔与王褒在麟趾殿勘定群书。有文集20卷,今存诗4首及《荆楚岁时记》辑本。《荆楚岁时记》是宗懔的笔记,记述荆楚之地自正月初一至除夕一年中的岁时节令、风物故事,凡二十余条,保存了一些古代的神话和传说,后世著作多所引用。

具体的范文模板

链接:

?pwd=3qf8 提取码庆锋纳: 3qf8 

荆楚岁时记

《荆楚岁时记》,是记录中国古代楚地(以江汉为中心的地区)岁时节令风物故事的笔记体文集,由南北朝梁宗懔(约501~565)撰。下面是我整理的荆楚岁时记,一起来看看吧。

宗懔(约500——约563)字符懔,南阳涅阳(今属河南)人,八世祖承,晋宜都郡守,属永嘉东徙,子孙因居江陵焉(今属湖北)。少聪敏好学,昼夜不倦,乡里呼为“小儿学士”。

湘东王萧绎镇荆州,宗懔经长史刘之遴推举往见,一夜写就《龙山庙碑》,深得萧绎赞赏。历任刑狱参军兼掌书记、临汝令、建成令、广晋令、荆州别驾、江陵令。萧绎在江陵即帝位,擢为尚书郎,封信安县侯,食邑千户。后又累迁吏部郎中、吏部尚书。西魏陷荆州后,宗懔被掳,往北土。北周代魏,孝闵帝对宗懔甚为器重,拜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世宗即位,又与王褒等在麟趾殿刊定群书。保定中卒,年六十四。有集二十卷,已佚。遗着甚多,辑为20卷行于世。其中最著名的是《荆楚岁时记》,为中国现今保存最为完整的一部记录岁时节令、风物故事的笔记体散文著作,记述荆楚地区的农事、治病、祭祀、婚嫁等民俗习惯和民间故事。历代校勘版本甚多,并流传曰本及东南亚各国。?

《荆楚岁时记》原书已佚,现存一卷,系明人从类书中辑出。查历代史志着录,该书题“梁宗懔撰”均无误,惟卷数有异:《旧唐书?经籍志》作十卷,《新唐书?艺文志》作一卷。《宋史?艺文志》作一卷。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作六卷,称“梁吏部尚书宗懔撰,记荆楚风物故事”。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则作四卷,并收有宗懔自序云:“傅玄之《朝会》,杜笃之《上巳》,安仁《秋兴》之叙,君道《娱蜡》之述,其属辞则已洽,其比事则未宏。(故)率为小说,以录荆楚岁时风物故事。自元曰至除曰,凡二十余事。”《文献通考》作四卷。又新、旧《唐书》于宗懔《荆楚岁时记》后,又均署杜公赡《荆楚岁时记》二卷。郑樵《通志?艺文略》称:“《荆楚岁念裂时记》二卷,梁宗懔撰,(隋)杜公赡注。”《四库全书总目》称“原书一卷,公赡所注分二卷,后人又合之”,当符合现存该书面貌。

概言之,《荆楚岁时记》是我国最早记录楚地岁时节令、风物故事的笔记体专书。现存一卷,以时为序,自元旦至除夕,凡三十八条,记录了古代荆楚地区四时十二月重大节令的.来历、传说、风俗、活动等,涉及天文、地理、历史、神话、农事、生产、婚姻、家庭、医药、文娱、体育、旅游等众多领域。其多学科知识资料的运用,致使历代着录对其有诸如农家类(新旧《唐志》、《宋志》)、史部地理类(《四库全书》)、史部时令类(《书录解题》)、礼类(《通志》)等纷纭不一兄唤的归类。我们认为,它是我国著作年代最早、影响最大的民俗学著作。其中关于端阳竞渡、寒食禁火、七夕乞巧、重阳登高等民俗记录,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十月十五夜迎紫姑神的记载,声吻仔尘闭维妙维肖,颇具文学色彩。

是书先后有明万历二十年(1592)《广汉魏丛书》本、万历四十三年(1615)《宝颜堂秘籍》(十集)本、《说郛》本、《四库全书》本、《丛书集成》本、《四部备要》本(据《广汉魏丛书》本校刊)等。其中《四部备要》祖本为时间较早的《广汉魏丛书》,故取作整理底本,参校其余诸本,遇有异文,择善而从。各条按语,当是隋杜公赡所注,故前均空一格,以示区别。又清人王谟“识”中,辑录了不少佚文,可作本书补充,故亦附于书后。

荆楚岁时记

正月一曰是三元之曰也。《春秋》谓之端月。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按:《神异经》云:西方山中有人焉,其长尺余,一足,性不畏人。犯之则令人寒热,名曰山臊;以竹着火中,烞熚有声,而山臊惊惮。《玄黄经》所谓(山巢)鬼也。俗人以为爆竹起于庭燎,家国不应滥于王者。

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进椒柏酒,饮桃汤。进屠苏酒,胶牙饧。下五辛盘。进敷于散,服却鬼丸。各进一鸡子。造桃板着户,谓之仙木。凡饮酒次第,从小起。按《四民月令》云:过腊一曰谓之小岁。拜贺君亲,进椒酒,从小起。椒是玉衡星精,服之令人身轻能老。柏是仙药。成==《椒华铭》则曰:“肇惟岁首,月正元曰。厥味惟珍,蠲除百疾。”是知小岁则用之,汉朝元正则行之。桃者,五行之精,厌伏邪气,制百鬼也。董勋云:俗有岁首用椒酒。椒花芬香,故采花以贡樽。正月饮酒先小者,以小者得岁,先酒贺之。老者失岁,故后与酒。周处《风土记》曰:“元曰造五辛盘。正元曰五熏炼形。”五辛,所以发五脏之气。《庄子》所谓“春曰饮酒茹葱,以通五脏也”。敷于散出葛洪《炼化篇》。方:用柏子人、麻人、细辛、干姜、附子等分为散,井华水服之。又方:江夏刘次卿以正旦至市,见一书生入市,众鬼悉避。刘问书生曰:“子有何术以至于此?”书生言:“我本无术。出之曰,家师以丸药绛囊裹之,令以系臂,防恶气耳!”于是刘就书生借此药,至所见鬼处,诸鬼悉走,所以世俗行之。其方:用武都雄黄丹散二两,蜡和,令调如弹丸。正月旦,令男左女右带之。周处《风土记》曰:“正旦,当生吞鸡子一枚,谓之练形。”胶牙者,盖以使其牢固不动。今北人亦如之:熬麻子、大豆,兼糖散之。按:《练化篇》云:“正月旦,吞鸡子、赤豆七枚,辟瘟气。”《肘后方》云:“旦及七曰,吞麻子、小豆各二七枚,消疾疫。”《张仲景方》云:“岁有恶气中人,不幸便死。取大豆二七枚,鸡子、白麻子,酒吞之。”然麻豆之设,当起于此。梁有天下,不食荤。荆自此不复食鸡子,以从常则。

帖画鸡户上,悬苇索于其上,插桃符其傍,百鬼畏之。按:魏议郎董勋云:“今正、腊旦,门前作烟火、桃人,绞索松柏,杀鸡着门户逐疫,礼也。”《括地图》曰:“桃都山有大桃树,盘屈三千里,上有金鸡,曰照则鸣。下有二神,一名郁,一名垒,并执苇索,以伺不祥之鬼,得则杀之。”应劭《风俗通》曰:“黄帝书称,上古之时,兄弟二人曰荼与郁,住度朔山上桃树下,简百鬼。鬼妄搰人,援以苇索,执以食虎。”于是县官以腊除夕饰桃人,垂苇索,虎画于门,效前事也。

又,以钱贯系杖脚,回以投粪扫上,云令如愿。按:《录异记》云:“有商人区明者,过彭泽湖。有车马出,自称青洪君,要明过,厚礼之,问‘何所须?’有人教明:‘但乞如愿!’及问,以此言答。青洪君甚惜如愿,不得已,许之。乃其婢也。既而送出。自尔商人或有所求,如愿并为,即得。后至正旦,如愿起晚,乃打如愿,如愿走入粪中,商人以杖打粪扫,唤如愿,竟不还也。”此如愿故事。今北人正月十五曰夜立于粪扫边,令人执杖打粪堆,云云,以答假痛。意者亦为如愿故事耳。

正月七曰为人曰。以七种菜为羹;剪彩为人,或镂金薄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头鬓;又造华胜以相遗;登高赋诗。按:董勋《问礼俗》曰:“正月一曰为鸡,二曰为狗,三曰为猪,四曰为羊,五曰为牛,六曰为马,七曰为人。正旦画鸡于门,七曰贴人于帐。”今一曰不杀鸡,二曰不杀狗,三曰不杀猪,四曰不杀羊,五曰不杀牛,六曰不杀马,七曰不行刑,亦此义也。古乃磔鸡,今则不杀。荆人于此曰向辰门前呼牛马鸡畜令来,乃置粟豆于灰,散之宅内,云以招牛马。未知所出。剪彩人者,人入新年,形容改,从新也。华胜起于晋代,见贾充《李夫人典戒》云:“像瑞图金胜之形,又取像西王母戴胜也。”旧以正旦至七曰讳食鸡,故岁首唯食新菜,又余曰不刻牛马羊狗猪之像,而二曰福施人鸡,此则未喻。郭缘生《述征记》云:“寿张县安仁山,魏东平王凿山顶,为会人曰望处。刻铭于壁,文字犹在。”《老子》云:“众人熙熙,如登春台。”《楚辞》云:“目极千里伤春心。”则春曰登临,自古为适;但不知七曰竟起何代。晋代桓温参军张望亦有七曰登高诗。近代以来,南北同耳。北人此曰食煎饼,于庭中作之,云熏火,未知所出。

立春之曰,悉剪彩为燕戴之,帖“宜春”二字。按:“宜春”二字,傅咸《燕赋》有其言矣。赋曰:“四时代至,敬逆其始。彼应运于东方,乃设燕以迎至。翚轻翼之歧歧,若将飞而未起。何夫人之功巧,式仪形之有似。御青书以赞时,着宜春之嘉祉。”

荆楚岁时记 • 三

[原文]

帖画鸡户上,悬苇索于其上,插桃符其傍,百鬼畏之。

按:魏议郎董勋云:今正、腊旦,门前作烟火、桃人,绞索松柏,杀鸡著门户逐疫,礼也。

《括地图》曰:“桃都山有大桃树,盘屈三千里,上有金鸡,日照则鸣。下有二神,一名郁,一名垒,并执苇索以伺不祥之鬼,得则杀之。”

应劭《风俗通》曰:“黄帝书称上古之时,兄弟二人曰荼与郁,住度朔山上桃树下,简百鬼,鬼妄[扌骨]人,援以苇索,执以食虎。” 

于是县官以腊除夕饰桃人,垂苇索,虎画于门,效前顷盯事也。

[译文]

正月初一,在纸帖上画只鸡,帖在门上,把苇索悬挂在画鸡上面,桃符树立在纸帖两旁,各种鬼都会害怕。

按语:

魏朝议郎董勋说:在正月初一和腊月的早晨,门前烧香纸,树桃人,把松柏树枝扭成绳索挂在上面,杀只鸡把鸡血洒在门户上,驱逐瘟疫,这是一种札 zha 俗。

《括地图》上说:“桃都山上有颗大桃树,盘旋弯曲三千里,树上有只金鸡,太阳照在树上,金鸡就啼叫。桃树下有两个神人,一个叫郁,一个叫垒。他俩手里都拿着苇索,在伺察为害作恶的鬼魅,抓到了这种鬼就将它杀死。”

应劭的《风俗通》说:“据黄帝时的文字记载,上古时有兄弟二人,一个叫荼,一个叫郁,住在度朔山的大桃树下面,专门察管各种鬼魅,如有鬼魅胆大妄为,伤害人类,就用苇索捆住,抓去喂老虎。”

因此,皇帝在腊月除夕削饰桃人,悬挂苇索,画只老虎帖在门上,仿效以前的习俗。

札 zha 俗:去除疫病的习俗。

[原文]

以钱贯系杖脚,回以投粪扫上,云令如愿。

按《录异记》云:有商人区明者,过彭泽湖,有车马出,自称青洪君,要明过,厚礼之,问何所须?有人教明:“但乞如愿!”

及问,以此言答。青洪君甚惜如愿,不得已,许之。乃其婢也。既而送出。自尔,商人或有所求,如愿并为,即得。后至正旦,如愿起晚,乃打如愿,如愿走,入粪中,商人以杖打粪扫,唤如愿,竟不还也。此如愿故事。

今北人正月十五日夜立于粪扫边,令人执杖打粪堆,云云,以答假痛。意者亦为如愿故事耳。

[译文]

正月初一,有个风俗:把串起来的钱,绑在竹竿的末端,拿在手里围绕粪土转几圈,然后投打在粪土堆上。说令人如愿以偿。

按语:

《录异记》说:有个叫区明的商人,经过彭泽湖时,有辆马车从湖里出来,乘车者称是青洪君,邀请区明过访,用隆重的礼节接待区明,问区明需要什么东西。

有人告诉过区明:“只求如愿!”

等青洪君问他时,他就用这句话回答了。

青洪君非常喜欢如愿,没办法,只好同意了。

原来,如愿是青洪君的雀高和女佣。

后来青洪君送区明他们走了。

从这以后,区明如有什么要求,如愿去做,很快就可得到满足。

后来,到了正月初一早晨,如愿起迟了一点,区明就把她打了一顿。

如愿逃到秽土堆里。

这时,区明用钱杖敲打秽土堆,口里呼唤着如愿,如愿终于不回来了。

这就是如愿的故事。

现在,北方人在十月十五日夜晚,站在秽土边,叫人拿起竹杖敲打灰堆。

如愿故事中,区明这种作法,显示出的是不真实的爱怜。

[原文]

正月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剪[纟采]为人,或镂金薄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头鬓;又造华胜以相遗;登高赋诗。

按:董勋《问礼俗》曰:“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正旦画鸡于门,七日贴人于帐。”今一日不杀鸡,二日不杀狗,三日不杀猪,四日不杀羊,五日不杀牛,六日不杀马,七日不行刑,亦此义也。

古乃磔鸡,今则不杀。荆人于此日向辰念拆门前呼牛马鸡畜,令来,乃置粟豆于灰,散之宅内,云以招牛马,未知所出。

剪[纟采]人者,人入新年,形容改从新也。

华胜起于晋代,见贾充《李夫人典戒》云:“像瑞图金胜之形,又取像西王母戴胜也。”旧以正旦至七日讳食鸡,故岁首唯食新菜,又馀日不刻牛马羊狗猪之像,而二日福施人鸡,此则未喻。

郭缘生《述征记》云:寿张县安仁山,魏东平王凿山顶,为会人日望处。刻铭于壁,文安犹在。《 老子 》云:“众人熙熙,如登春台。”《 楚辞 》云:“日极千里伤春心。”则春日登临,自古为适;但不知七日竟起何代。晋代桓温参军张望,亦有七日登高诗。近代以来,南北同耳。

北人此日食煎饼,于庭中作之,支薰火,未知所出。

[译文]

正月初七是人日。用七样菜做成菜羹;剪五色绸为人形,有的雕刻金属薄片成人形,帖在屏风上,也有戴在鬓角处的;妇女制成花形首饰互相赠送;登上高处,吟赋诗歌。

按语:

董勋的《答问礼俗说》说:“正月初一是鸡日,初二是狗日,初三是猪日,初四是羊日,初五是牛日,初六是马日,初七是人日。正月初一早晨画只鸡帖在门上,初七把五色绸或金箔剪成人形贴在床帐上”。现在正月初一不杀鸡,初二不杀狗,初三不杀猪,禄四不杀羊,初五不杀牛,初六不杀马,初七不杀人,也是遵循这个古义。

更古的时候,正月初一是杀鸡的,现在不杀了。荆楚地方的人这一天在西门前呼唤牛、马、鸡畜,叫他们回来。并且把粟和豆子拌在灰中,撒在层内,说是用来招回牛马,不知出处在哪里。

剪五色绸或金属薄片成人形,是取人一进入新年,形貌精神都一改旧态而成新人的意思。戴花状首饰是从晋代开始的,可以参看西晋贾充《李夫人典戒》。那里面讲:“(华胜)取象瑞图金胜的形状,又取象西王母所载首饰的模样。”

从前因为正月初一到初七禁忌吃鸡,所以一年的开头只吃新菜。另外,其他几天(初二、初三、初四、初五、初六)也不刻画牛、马、羊、狗、猪的形象。但是初一和初七这两天把祭祀时的福食分给人和鸡吃,这一习俗就不知是什么意思。(译注者按:二日指鸡日和人日)

晋人郭缘生的《述征记》说:在山东寿张县安仁山,魏东平王凿平山顶作为人日集会和望远的场所,铭文刻在石壁上,字迹还保存着。《老子》第二十章说:“众人熙熙攘攘,如同登上春台游观。”《 楚辞 》“招魂”篇上也说过:“一望无涯千万里,春日迟迟伤人心。”那么,春日登高远眺,自古以来就认为是最合适的时候,但不知初七登高到底是什么时候开始的。晋朝桓温的参军张望也写过初七登高的诗。近代以来,南方北方都有这个习俗。

北方初七吃煎饼,煎饼是在庭院中做成的。叫“薰火”,不知出处在哪。

[原文]

立春之日,悉剪[纟采]为燕戴之,帖“宜春”二字。

按:宜春二字,傅咸《燕赋》有其言矣。赋曰:四时代至,敬逆其始。彼应运于东方,乃设燕以迎至。[羽军]轻翼之歧歧,若将飞而未起。何夫人之功巧,式仪形之有似。御青书以赞时,著宜春之嘉祉。”

[译文]

立春这天,人们用五色绸剪成燕形,载在头上,帖上“宜春”两字。

按语:

“宜春”两字,在傅咸的《燕赋》里就提到了。赋说:“春夏秋冬四季一个接一个地推移,人们恭敬地迎接春天,春天顺应天运是东方(之神)。所以用[纟采]燕欢迎她的来临。[纟采]燕展开轻巧而有力的翅膀,好象要飞而又不能飞高!人们的手工技巧是何等精妙,仿效燕子的模样维妙维肖,含着青书赞美着春天,表达了(宜春)的祝福‘春天安好’”。

[原文]

正月十五日,作豆糜,加油膏其上,以祠门户。先以杨枝插门,随杨枝所指,仍以酒脯饮食及豆粥插箸而祭之。

按:《续齐谐记》曰:“吴县张成夜起,忽见一妇人立于宅东南角,谓成曰:‘些地是君家蚕室,我即此地之神。明年正月半,宜作白粥,泛膏其上以祭我,当令君蚕桑百倍。’言绝而失之。成如言作膏粥,自此后大得蚕。”世人正月半作粥祷之,加肉覆其上,登屋食之。[口兄]曰:“登高糜,挟鼠脑,欲来不来?待我三蚕老。”则是为蚕逐鼠矣。《石虎邺中记》:“正月十五日,有登高之会。”则登高又非今世而然者也。

[译文]

正月十五日,煮豆粥,加些油脂在上面,用来祭祀记户,先用水杨枝插在门上,随着杨枝(受风飘动)所指方向,便用酒肉食品和插上筷子的豆粥来祭祀。

按语《续齐谐记》上说:“吴县张成有一天夜晚起来,忽然看见一个妇人站在屋子里的东南角,对张成说:‘这里是您养蚕的地方,我是这地方的神灵!明年正月十五日,要煮碗白米粥,上面加盖些肉脂来祭祀我,我会使你蚕业兴隆的。’ 说完话就不见了。张成按照那妇人说的作了油指白粥(祭祀她),从此以后张成养蚕年年丰收。”

人们在正月十五煮粥祈祷蚕神,把肉盖在粥上面,爬上屋供送给神,口里祝告说:“登上高处的粥,抓住老鼠的头。(老鼠呀)看你还想不想来,等着三蚕老(收拾你吧)”。这却是替蚕驱赶老鼠了。《石虎邺中记》说过:“正月十五日,有登高的聚会。”那么,正月十五登高也并不是现在才如此的。

[原文]

其夕,迎紫姑,以卜将来蚕桑,并占众事。

按:刘敬叔《异苑》云:“紫姑本人家妾,为大妇所[女石],正月十五日感激而死,故世人作其形迎之。咒云:“子胥(云是其婿)不在,曹夫人(云是其姑)已行,小姑可出”。于厕边或猪栏边迎之,捉之觉重,是神来也。”平昌孟氏尝以此日迎之,遂穿层而去。自尔,著以败衣,盖为此也。

《洞览》云:“帝喾女将死,云:‘生平好乐,至正月可以见迎。’”又其事也。

俗云:溷厕之间必须静而后致紫姑。《杂五行书》:“厕神名后帝”。《异苑》云:“陶侃如厕,见人自云‘后帝’,著单衣、平上帻,谓侃曰:‘三年莫说,贵不可言。’”将后帝之灵,凭此姑而言乎!

[译文]

(正月十五日)那天晚上,迎接紫姑神,来占卜即将到来的蚕事好坏,还占问其他事的吉凶。

按语:

南朝刘敬叔著的《异苑》说:紫姑本是一户人家的小老婆,因被大老婆嫉妒,于正月十五日气愤致死,所以人们在正月十五日做成紫姑的形象来迎接她。

祝告说:‘子胥说,紫姑的丈夫不在家,曹夫人(大妇曹氏)已回娘家了,紫姑你可以出来。

在厕所或猪圈边迎接,如果手中紫姑形象重了些,就是厕神来了。

平昌县一个姓孟的人曾经在正月十五日这一天迎到紫姑,紫姑穿过屋子走了。

从那以后,紫姑形象就披了件旧衣巾,概因此故。

《洞览》说:“高辛氏的女儿临死时,说:‘我一生爱音乐,到正月可以用音乐迎接我。” 这是另一桩关于迎接紫姑的传说。

习俗传说:厕所和猪圈里必须安静,才能招致紫姑。

《杂五行书》说:“厕神的名字叫后帝。”

《异苑》讲:“陶侃有天夜晚上厕所,看见一个人自称是后帝,穿一件单衣,戴平头巾,对陶侃说:‘三年之内不说,将来贵不可言。’”

后陶侃真做了大官。莫不是后帝的神灵附托紫姑说这话的。

 

[原文]

正月夜多鬼鸟度,家家槌床打户,捩狗耳,灭灯烛以禳之。

按:《玄中记》云:此鸟名姑获,一名天地女,一名隐飞鸟,一名夜行游女,好取人女子养之。有小儿之家,即以血点其衣以为志。故世人名为鬼鸟。荆州弥多。斯言信矣。

[译文]

正月夜晚多怪鸟飞过,家家户户敲击着床铺和房门,揪着狗的耳朵(使它叫),熄灭灯火蜡烛来驱逐怪鸟。按语:《玄中记》讲:这种鸟名叫姑获,一名天地女,一名隐飞鸟,又名夜行游女。它喜欢攫取人家的小孩去抚养,(遇上)有小儿的人家,就在小孩衣上点血作为标记。所以人们叫它做鬼鸟,荆州一带更多,那么,“正月夜多鬼鸟度”的话是真的了。

[原文]

正月末日夜,芦苣火照井厕中,则百鬼走。

[译文]

正月末日晚上,点烯用芦苇捆扎起来的火把,照亮井厕里,那么鬼魅都要逃跑。

[原文]

元月至于月晦,井为[酉甫]聚饮食。士女泛舟,或临水宴乐。按:每月皆有弦望晦朔,以正月初年,时俗重以为节也。《玉烛宝典》曰:“元日至月晦,人并为[酉甫]食,度水。士女悉湔裳酹酒于水湄,以为度厄。”今世人唯晦日临河解除,妇人或湔裙。

[译文]

从正月初一至正月三十日,家家都做丰盛的菜肴、聚会吃喝。青年男女则驾舟游玩,或到水边设宴嬉乐。

按语:“每月都有弦日、望日、晦日、朔日,因为正月是一年开始的月份,习俗特别重视这几个日子,把它作为节日来过。《玉烛宝典》说:“正月初一到月底,老百姓都做些美味,饮酒取乐,泛舟游玩。男男女女都到水洗裙子,倒点酒在水边,用业解除灾厄。”现在的人只在正月三十日这一天到河边消灾除厄,妇女有的还去洗裙子。

[原文]

春分日、民并种戒火草于屋上,有鸟如乌,先鸡而鸣,架架格格。民候此鸟则入田,以为侯。

[译文]

春分这一天,老百姓都把戒火草种到屋上,有一种鸟很象乌鸦,在雄鸡啼叫以前,就架架格格地叫起来了,农民听到这种鸟声就下田,认为是耕耘的节季到了。

 

[原文]

社日,四邻并结综合社,牲醪,为屋于树下,先祭神,然后飨其胙。按:郑氏云:“百家共一社。”今百家所社综,即共立之杜也。”

[译文]

春社这一天,周围邻居都结集起来,举行仪式祭祀社神,杀牛宰羊献祭酒。在社树下搭棚屋,先祭神,然后共同享用祭祀用过的酒肉。

按语:郑玄说:“一百家共立一个社(以祭祀社神)”现在,四民联合起来举行社祭,就是(郑玄说的)那种“百家共立之社”了。

[原文]

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造饧大麦粥。据历合在清明前二日,亦有去冬至一百六日者。

《琴操》曰:“晋文公与介子绥俱亡,子绥割股以啖文公。文公复国,子绥独无所得。子绥作蛇之龙歌而隐。文公求之,不肯出,乃燔左右木,子绥抱木而死。文公哀之,令人五月五日不得举火。”又周举移书乃魏武《明罚令》、陆[岁羽]《邺中记》并云,寒食断火,起于子推。《琴操》所云子绥即推也。又,云五月五日与今有异,皆因流俗所传。

据《左传》及《 史记 》,并无介子推被焚之事。

按;《 周书 ·司[火亘]氏》:“仲春以木铎循火禁于国中。”注云:“为季春将出火也。”今寒食准节气是仲春之末。清明是三月之初,然则禁火盖周之旧制。

陆[岁羽]《邺中记》曰:“寒食三日作醴酪。又:煮粳米及麦为酪,[扌寿]杏仁,著作粥。”《玉烛宝典》曰:“今人悉为大麦粥。研杏仁为酪,引饧沃之。”孙楚祭子推文云:“黍饭一盘,醴酪二孟。”是其事也。

[译文]

冬至节过后的一百零五天,就有大风大雨,叫做寒食节。寒食要禁火三天,做些饴糖大麦粥之类的食物(备食用)。根根据沥法推算,寒食节应当是在清明节前两天,也有定在冬至节过后一百零六天的。

《琴操》说:“晋公子重耳和介子绥一起逃亡国外,(晋公子经过卫国时饥饿乏食)介子绥把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下来给文公吃。文公回国当了国君以后,(论功行赏)只有介子绥一个人没有得到禄位。子绥于是作《龙蛇之歌》并隐居起来。晋文公访求子绥,子绥不愿出来,于是文公在(子绥隐居处)前后左右放火烧树(希望逼使子绥出来),子绥抱住枯柳,让火烧死。文公哀悼他,命令老百姓五月五日不得生火。” 另外,周举在介子推庙前帖的文告里、魏武帝在《明罚令》里、陆[岁羽]在《邺中记》里都说:寒食节禁火这个习俗,是为纪念子推才开始有的。《琴操》上说的“子绥”,就是“子推”。还有,(禁火的日期)《琴操》上说的是五月初五,与现在也不同,这是风俗流传所致。

根据《左传》和《史记》的记载,都没有介子推被焚烧这件事。

按语:

《周书·司[火亘]氏》说:“二月,官吏摇着木铎巡行国中,宣令国人禁止烟火。”注书的人说:“禁火是因为三月份将是起火最多的时候。”现在寒食节的准确时间是二月末,清明节又是三月初。这样看来,“禁火”大概是周朝的老规矩了。

陆[岁羽]《邺中记》说:“寒食节三天,吃甜酒果浆。又把粳稻米和大麦煮成乳酪,舂碎杏仁煮成粥。”

《玉烛宝典》说:“现在,人们都是做成大麦粥。把杏仁研碎做成浆。加些糖水。”孙楚祭介子推的文章说:“黍饭一盘,醴酪二孟”,说的就是断火寒食、纪念子推这件事了。

[原文]

斗鸡,镂鸡子,斗鸡子。

按:《玉烛宝典》曰:“此节城市尤多斗鸡卵之戏。”《左传》有季[后阝]斗鸡。其来远矣。

古之豪家,食称画卵。今代犹染蓝茜杂色,仍如雕镂。递相饷遗,或置盘俎。《 管子 》曰:“雕卵然后瀹之,所以发积藏,散万物。”张衡《南都赋》曰:“春卵夏[竹旬],秋韭冬菁。”便是补益滋味。

其斗卵则莫知所出。董仲舒书云:“心如宿卵,为体内藏,以据其刚。[髟方][髟弗]斗理也。

[译文]

(寒食节)有斗鸡游戏,雕画鸡蛋和“斗鸡卵”(的习俗)

按语:

《玉烛宝典》说:“这个节日在城市里特别盛行‘斗鸡卵’的游戏。”

《左传》载有季氏和[后阝]氏斗鸡的事,斗鸡的游戏起源已很早了。

古时富裕人家,讲究的吃食是画有图形的鸡蛋。现在还有在鸡蛋上染上蓝红等颜色,仍象雕刻的一样,辗转相互赠送,或者放在菜盘和祭器里。

《管子》说:“雕刻鸡蛋然后染上颜色,为的是开发积藏、扩散万物。”

张衡南都赋说:“春天的鸡蛋,夏天的笋子、秋天的韭菜,冬天的韭菜花”,把鸡蛋列为滋补身体的美味。

至于斗卵的游戏就不知道出自哪里。

董仲舒的著作写:人的心象宿卵一样,是身体内部五脏器官之一,居于人体的主位,似乎斗卵就是这个道理。(译注者按:这几句话可以理解为,鸡蛋好象人的心脏,因此斗卵就是斗心斗智。

[原文]

打[毛求]、[革秋][革迁]、施钩之戏。按:“刘向《别灵》曰:“蹴鞠,黄帝所造,本兵势也。”或云起于战国。按:鞠与[毛求]同。古人蹋蹴以为戏也。

《古今艺术图》云:[革秋][革迁],北方山戎之戏,以北方山戎之戏,以习轻[走乔]者。

施钩之戏,以绠作蔑缆相[juan\],绵亘数里,鸣鼓牵之。求诸外典,未有前事。公输子游楚为舟战。

其退则钩之,进则强之,名曰钩强遂以时越。以钩为戏,意起于此。

《涅槃经》曰:斗轮骨轮索,其秋迁之戏乎?[革秋][革迁]亦施钩之类也。

[原文]

三月三日,士民并出江渚池沼间,为流杯曲水之饮。

按:《续齐谐记》:“晋武帝问 尚书 挚虞曰:‘三日曲水,其义何指?’答曰:“汉帝时,平原徐肇以三月初生三女,而三日俱亡,一村以为[忄在],乃相携之水滨盥洗,遂因流水以滥觞,曲水起于此。’帝曰:‘若此谈,便非嘉事。’尚书郎束[析曰]曰:“挚虞小生,不足以知此,臣请说其始。昔周公卜成洛邑,因流水以泛酒。故逸诗云:羽觞随波流。又,秦昭王三月上已置酒河曲,有金人自东而出,奉水心剑曰:“令君制有西夏。乃秦霸诸侯,乃因其处立为曲水祠,二汉相沿,皆成盛集。’帝曰:‘善!’赐金十五斤,左迁挚虞为阳城令。”

按:《韩诗》云:“唯溱与洧,方洹洹兮。唯士与女,方秉兰兮。”注:“谓今三月桃花水下,以招魂续魄,祓除岁秽。

《 周礼 》:“女巫岁时祓除衅浴。”郑注云:今三月上已水上之类。

司马彪《礼仪志》:“三月三日官民并禊饮于东流水上。”弥验此日。

《南岳记》云:“其山西曲水坛,水从石上行,士女临河坛。三月三日所逍遥处。”

周处、吴徽注《 吴地记 》,则又引郭虞三女。并以元已日死,故临水以消灾。所未详也。张景阳《洛禊》赋,则洛水之流。傅长虞《神泉》文,乃园池之宴。孔子云:“暮春浴乎沂。则水滨禊除,由来远颖。

[译文]

三月初三日,官民都到大江、小洲、池、沼边曲水作渠,“流杯”饮酒。

按语“《续齐谐记》说:“晋武帝问尚书挚虞说:‘三月初三,引水成曲渠,(流杯饮酒),它的意义是什么?’挚虞回答说:‘东汉章帝的时候,平原县徐肇在三月初生了三个女孩,可是三天内都死了,全村人都认为是件怪事,于是互相牵引到水边去洗濯,并且放置酒杯在水里任其流去,曲水的起源就出在这里。’晋武帝说:‘象这样说来,曲水就不是件好事。’

尚书郎束[析曰]说:“挚虞后生,不能了解这个典故,请允许我把这个典故的来源说说吧!从前周公旦选定、建成洛邑作为东都。借流水泛杯饮酒,所以《逸诗》说:“羽觞随波流。还有,秦昭王在三月上巳日,在黄河的拐弯处饮酒,有一金人从东边出来,献一把水心剑给他,说:(这把剑)可以使你统治西夏。等到秦国称霸诸侯,就在那个地方建立曲水(祠)。西汉东汉沿袭下来,都成了繁盛的集会场所’。晋武帝说:‘讲得好!’赐给他黄金十五斤,将挚虞降职作阳城县的县令。”

按语:

《韩诗》说:“溱水洧水花花响,大伙子,大姑娘,人人手里持着兰花香。”注解说:这里说的就是当今三月桃花水涨的时候,(人们到水边禊祭)去招还魂魄,消除一年中不吉利的事物。

《周礼·春官·女巫》说:“女巫掌管一年四季的祓除衅浴。”郑玄注释说:“就是现在三月三日在水边举行的一类活动。

司马彪《续汉书·礼仪志》说:“三月初三日,官民都在东流水上禊祭、饮酒”。足可证实这一天的习俗。

《南岳记》说:“南岳山的西面曲水边有个祭坛,水从石岩上流过,三月初三日,有身分的男男女女都到河坛去,在那里玩乐。”

周处、吴微注《吴地记》,又引用了郭虞三个女儿的事。都认为是上巳曰死的,所以人们到水边洗濯,去消除灾害。这事到底怎样,不很清楚。张景阳的《洛禊》赋,写的是到洛水游玩的事。傅长虞的《神全》文,写的是在园池宴饮的事。孔子说过:暮春三月到沂水边去洗濯(见《论语·先进》篇)。这样看来,到水边祭除灾,由来很久了。

[原文]

是日,取鼠麴汁蜜和粉,谓之龙舌[米半],以厌时气。

[译文]

三月初三这一天,采摘鼠曲草,用蜜汁加粉调和,做成饼团,叫“龙舌”,可治疗时气病。

荆楚岁时记翻译?

一、爆竹庭前 辟除邪恶

[原文]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春秋》谓之端月。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译文]正月初一是一年、四季、十二个月起始的一天姿历。《春秋传》上将正月叫做端月。这一天当雄鸡高唱的时候,人们便开始了迎接新年的礼仪活动,先在堂阶前烧响竹筒,用来辟除山臊恶鬼。

二、依次拜贺 饮椒柏酒

[原文]长幼悉正衣冠,以次迹耐搜拜贺,进椒柏酒,饮桃汤。进屠苏酒,胶牙饧,下五辛盘。进敷于散,脚却鬼丸。各进一鸡子。造桃板著户,谓之仙木。必饮酒次第,从小起。[译文](正月初一)全家老小端正穿戴,依次祭祀祖神,祝贺新春。敬奉椒柏酒,喝桃汤水。饮屠苏酒,吃胶牙糖。吃五辛菜。服“敷于散”和“却鬼丸”。每人吃一个鸡蛋。做两块桃木板,悬挂在门上,这桃板叫作仙木。喝酒的次序是从年纪最小的开始。

三、帖鸡户上 桃符镇鬼

[原文]帖画鸡户上,悬苇索于其上,插桃符其傍,百鬼畏之。[译文](正月初一)在纸帖上画只鸡,帖在门上,把苇索悬挂在画鸡上面,桃符树立在纸帖两旁,各种鬼都会害怕。

四、杖打粪扫 呼令如愿

[原文]又,以钱贯系杖脚,回以投粪扫上,云令如愿。[译文](正月初一)还有一个风俗:把串起来的钱绑在竹竿的末端,拿在手里围绕粪土转几圈,然后投打在粪土堆上。说令人如愿以偿。

五、金薄为人 华胜相遗

[原文]正月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剪[纟采]为人,或镂金薄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头鬓;又造华胜以相遗;登高赋诗。[译文]正月初七是人日。用七样菜做成菜羹;剪五色绸为人形,有的雕刻金属薄片成人形,帖在屏风上,也有戴在鬓角处的;(妇女)制成花形首饰互相赠送;登上高处,吟赋诗歌。

六、剪[纟采]为燕 祝福宜春

[原文]立春之日,悉剪[纟采]为燕戴之,帖“宜春”二字。[译文]立春这天,人们亩冲用五色绸剪成燕形,载在头上,帖上“宜春”两字。

七、豆粥加膏 祭祀门户

[原文]正月十五日,作豆糜,加油膏其上,以祠门户。先以杨枝插门,随杨枝所指,仍以酒脯饮食及豆粥插箸而祭之。[译文]正月十五日,煮豆粥,加些油脂在上面,用来祭祀记户,先用水杨枝插在门上,随着杨枝(受风飘动)所指方向,便用酒肉食品和插上筷子的豆粥来祭祀。

八、夕迎紫姑 以卜农事

[原文]其夕,迎紫姑,以卜将来蚕桑,并占众事。[译文](正月十五日)那天晚上,迎接紫姑神,来占卜即将到来的蚕事好坏,还占问其他事的吉凶。

九、夜驱鬼鸟 槌床打户

[原文]正月夜多鬼鸟度,家家槌床打户,捩狗耳,灭灯烛以禳之。[译文]正月夜晚多怪鸟飞过,家家户户敲击着床铺和房门,揪着狗的耳朵(使它叫),熄灭灯火蜡烛来驱逐怪鸟。

十、芦苣引火 夜照井厕

[原文]正月末日夜,芦苣火照井厕中,则百鬼走。[译文]正月末日晚上,点烯用芦苇捆扎起来的火把,照亮井厕里,那么鬼魅都要逃跑。

关于荆楚岁时记和荆楚岁时记记载了竞渡吗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