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佑通典(杜佑通典全文翻译中文)

88 0 2024-03-20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杜佑通典,以及杜佑通典全文翻译中文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 1、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杜佑通典,以及杜佑通典全文翻译中文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杜佑》历史评价与正史事迹,《杜佑》人物故事小传

《杜佑》历史评价与正史事迹,《杜佑》人物故事小传

杜佑(公元735—812年)字君卿,唐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历仕德宗、顺宗、宪宗三朝,官至宰相。曾穷30余年功力撰著了《通典》一书。是为我国第一部专门记述历代典章制度的通史。宋代郑樵、元代马端临先后仿其例作《通志》、《文献通考》,合《通典》,即是治史者必备的“三通”。

[正 史]

杜佑字君卿,京兆万年人。父希望,重然诺,所交游皆一时俊桀。为安陵令,都督宋庆礼表其异政。坐小累去官。开元中,交河公主嫁突骑施,诏希望为和亲判官。信安郡王漪表署灵州别驾、关内道支度判官。自代州都督召还京师,对边事,玄宗才之。属吐蕃攻勃律,勃律乞归,右相李林甫方领陇西节度,故拜希望鄯州都督,知留后。驰传度陇,破乌莽众,斩千余级,进拔新城,振旅而还。擢鸿胪卿。于是置镇西军,希望引师部分①塞下,吐蕃惧,遗书②求和。希望报曰:“受和非臣下所得专。”虏悉众争檀泉,希望大小战数十,俘其大酋,至莫门,焚积蓄,卒城③而还。授二子官。时军屡兴,府库虚寡,希望居数岁,刍粟金帛丰余。宦者牛仙童行边,或劝希望结其欢,答曰:“以货藩身④,吾不忍。”仙童还奏希望不职,下迁恒州刺史,徙西河。而仙童受诸将金,事泄,抵死,畀⑤金者皆得罪。希望爱重文学,门下所引如崔颢等,皆名重当时。

佑以荫补济南参军事、剡县丞。尝过润州刺史韦元甫,元甫以故人子待之,不加礼。它日,元甫有疑狱不能决,试讯佑,佑为辨处契要无不尽,元甫奇之,署司法参军。府徙浙西、淮南,皆表置幕府。入为工部郎中,充江淮青苗使,再迁容管经略使。杨炎辅政,历金部郎中,为水陆转运使,改度支兼和籴使。于是军兴馈漕,佑得剸决。以户部侍郎判度支。建中初,河朔兵挐⑥战,民困,赋无所出。佑以为救敝莫若省用,省用则省官,乃上议曰:

汉光武建武中废县四百,吏率十署一⑦;魏太和时分遣使者,省吏员;正始时并郡县;晋太元省官七百;隋开皇废郡五百;贞观初省内官六百员。设官之本,以治众庶,故古者计人置吏,不肯虚设。自汉至唐,因征战艰难以省吏员,诚救弊之切也。

昔咎繇作士,今刑部尚书、大理卿,则二咎繇也。垂作共工,今工部尚书、将作监,则二垂也。契作司徒旅耐,今司徒、户部尚书,则二契也。伯夷为秩宗,今礼部尚书、礼仪使,则二伯夷也。伯益为虞,今虞部郎中、都水使者,则二伯益也。伯冏为太仆,今太仆卿、驾部郎中、尚辇奉御、闲厩使,则四伯冏也。古天子有六军,汉前后左右将军四人,今十二卫、神策八军,凡将军六十员。旧名不废,新资日加。且汉置别驾,随刺史巡察,犹今观察使之有副也。参军者,参其府军事,犹今节度判官也。官名职务,直迁易不同尔,讵有事实哉?诚宜斟酌繁省。欲致治者先正名。神龙中,官纪荡然,有司大集选者,既无阙员,则置员外官二千人,自是以为常。当开元、天宝中,四方无虞,编户九百余万,帑藏丰溢,虽有浮费,不足为忧。今黎苗凋瘵⑧,天下户百三十万,陛下诏使者按比,才得三百万,比天宝三分之一,就中浮寄又五之二,出陆尘赋者已耗,而食之者如旧,安可不革?

议者以天下尚有跋扈不廷⑨,一省官吏,被罢者皆往托焉。此常情之说,类非至论。且才者荐用,不才者何患其亡,又况顾姻戚家产哉!建武时公孙述、隗嚣未灭,太和、正始、太元时吴、蜀鼎立,开皇时陈尚割据,皆罗取俊乂,犹不虑失人以资敌。今田悦辈繁刑暴赋,惟军是恤,遇士人如奴,固无范睢业秦、贾季强狄之患。若以习久不可以遽改,且应权省别驾、参军、司马,州县额内官,约户置尉。当罢者,有行义,在所以闻;不如状,举者当坐;不为人举者,任参常调,亦何患哉?如魏置柱国,当时宿德盛业者居之,贵宠第一,周、隋间授受已多,国家以为勋级,才得地三十顷耳。又开府仪同三司、光禄大夫,亦官名,以其太多,回作阶级。随时立制,遇弊则变,何必因循惮改作耶?

议入,不省。

卢杞当国,恶之,出为苏州刺史。前刺史早镇禅母丧解,佑母在,辞不行,改饶州。俄迁岭南节度使。佑为开大衢,疏析廛闬⑩,以息火灾。朱崖黎民三世保险不宾(11),佑讨平之。召拜尚书右丞。俄出为淮南节度使,以母丧解,诏不许。

徐州节度使张建封卒,军乱,立其子愔,请于朝,帝不许,乃诏佑检校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节度徐泗讨定之。佑具舠舰,遣属将孟准度淮击徐,不克,引还。佑于出师应变非所长,因固境不敢进,乃诏授愔徐州节度使,析濠、泗二州隶淮南。初,佑决雷陂以广灌溉,斥海濒弃地为田,积米至五十万斛,列营三十区,士马整饬,四邻畏之;然宽假僚佐,故南宫僔、李亚、郑元均至争权乱政,帝为佑斥去之。

十九年,拜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德宗崩,诏摄冢宰(12)。进检校司徒,兼度支盐铁使。于是王叔文为副,佑既以宰相不亲事,叔文遂专权。后叔文以母丧还第,佑有所按决,郎中陈谏请须叔文,佑曰:“使不可专耶?”乃出谏为河中少尹。叔文欲摇东宫,冀佑为助,佑不应,乃谋逐之,未决而败。佑更荐李巽以自副。宪宗在谅闇(13),复摄冢宰,尽让度支盐铁于巽。始,度支啬用度,多署吏权摄百司,繁而不纲;佑以营缮还将作,木炭归司农,湅染还少府,职务简修。明年,拜司徒,封岐国公。

党项阴导吐蕃为乱,诸将邀功,请讨之,佑以为无良边臣,有为而叛,即上疏曰:

昔周宣中兴,猃狁为害,追之太原,及境而止,不欲弊中国,怒远夷也。秦恃兵力,北拒匈奴,西逐诸羌,结怨阶乱,实生谪戍。盖圣王之治天下,惟欲绥静生人,西至于流沙,东渐于海,在北与南,止存声教,岂疲内而事外耶?昔冯奉世矫诏斩莎车王,传首京师,威震西域,宣帝议加爵土,萧望之独谓矫制违命,虽有功不可为法,恐后奉使者为国家生事夷狄。比突厥默啜寇害中国,开元初,郝灵佺捕斩之,自谓功莫与二,宋璟虑边臣由此邀功,但授郎将而已,繇是讫开元之盛,不复议边,中国遂安。此成败鉴戒之不远也。

党项小蕃,与中国杂处,间者边将侵刻,利其善马子女,敛求徭役,遂致叛亡,与北狄西戎相诱盗边。《传》曰:“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管仲有言:“国家无使勇猛者为边境。”此诚圣哲识微知著之略也。今戎丑方强,边备未实,诚宜慎择良将,使之完辑,禁绝诛求,示以信诚,来则惩御,去则谨备。彼当怀柔,革其奸谋。何必亟兴师役,坐取劳费哉?

帝嘉纳之。

岁余,乞致仕,不听,诏三五日一入中书,平章政事。佑每进见,天子尊礼之,官而不名。后数年,固乞骸骨,帝不得已,许之,仍拜光禄大夫、守太保致仕,俾朝朔望,遣中人锡(14)予备厚。元和七年卒,年七十八,册赠太傅,谥曰安简。

佑资嗜学,虽贵犹夜分读书。先是,刘秩摭百家,侔周六官法,为《政典》三十五篇,房琯称才过刘向。佑以为未尽,因广其阙,参益新礼为二百篇,自号《通典》,奏之,优诏嘉美,儒者服其书约而详。

为人平易逊顺,与物不违忤,人皆爱重之,方(15)汉胡广,然练达文采不及也。朱坡樊川,颇治亭观林芿(16),凿山股泉,与宾客置酒为乐。子弟皆奉朝请,贵盛为一时冠。天性精于吏职,为治不皦察,数斡计赋,相民利病而上下之,议者称佑治行无缺。惟晚年以妾为夫人,有所蔽云。

《新唐书·杜佑传》卷一六六

〔注 释〕

①部分:部署。②遗书:致信。③卒城:筑好城池。卒,完成。④以货藩身:用钱巩固自己的地位。藩,屏障,掩蔽。⑤畀:付与。⑥挐:纷乱。⑦率十署一:大抵10人中留用1个人。署,署名。⑧黎苗凋瘵:百姓凋敝困顿。⑨不廷:不听命朝廷。⑩疏析廛闬:疏散民宅院墙。廛,居宅。闬,墙垣。(11)保险不宾:恃险不服从。(12)摄冢宰:代行冢宰之职。冢宰,官名,为6卿之首。这里指宰相。(13)谅闇:指帝王居丧。(14)锡:赐。(15)方:比。(16)芿:同“艿”,茂密的草地。

[相关史料]

稽古帝王治天下之大经大法,以及累朝名物制度,因革损益之详,纷纶浩博,散见典籍,未有统贯。唐宰相杜佑于为淮南节度书记时,始出己意,搜讨类次,勒成一书,名曰《通典》。为类八,为书二百卷。自唐肃、代间溯唐虞。虽亦稍据刘秩《政典》,及《开元新礼》诸书,要其网罗百代,兼总而条贯之,斯己勤矣。厥后,郑樵广之作《通志》,马端临续之作《通考》,三书并行于世。朕以其历年久远,颇有残缺,特命重为校正刊刻以广其传。《通典》实先告竣,朕惟三书,各有意义。郑樵主于考订,故旁及细微。马端临意在精详,故间出论断。此书则佑自言征于人事,将施有政,故简而有要,核而不文。观其分门起例,由食货以讫边防,先养而后教,先礼而后刑,设官以治民,安内以驭外,本未次第,具有条理,亦恢恢乎经国之良模矣。

乾隆《御制重刻通典序》

简述杜佑问世的缘由

杜佑对文学的社会功用,有很迅余如深刻的认识,他写作《亩启通典》毁闷是为了“征诸人事,将施有政”。(《通典·自序》)他要通过对历史上政治、经济制度方面的考察,来为当时的政治经济活动提供直接有益的指导。

[img]

.“三通”指哪三部论述典章制度的历史著作?

《通典》,《通志》和《文献通考》三书都以贯通古今为主旨,又都以“通”字为书名,故后人合之称为“三通”。“三通”在中国古代史籍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通典》——杜佑(唐代)(735~812)(字君卿,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附近]人)

《通典》书名,唐杜佑撰,二百卷。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体例完备的政书,「十通」之一。书成于贞元十七年(801)。通记历代典章制度建置沿革史,始于传说中唐天宝末,间及肃宗、代宗、德宗三朝。分为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九典慧氏,各冠总论,下系子目,凡有一千五百八十四条,正文约一百七十万字,注文约二十万字。作者杜佑曾任唐朝节度使和宰相等职,对中央及地方制度极为熟悉,他采录历代典籍,溯寻制度的因革变迁,希望为在唐帝国写下一幅臻于理想的政治蓝图。《通典》就是一部古代与现代的对话,理想与实际的结合。

《通志》——郑樵(宋)(1104~1162)(字渔仲,南宋兴化军莆田[福建莆田人])

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中国通史 。全书200卷 ,有帝纪18卷 、皇后列传2卷、年谱4卷、略51卷、列传125卷。作者郑樵,一生勤于著述,曾几次献书。《通志》为纪传体,但把年表改称年谱,把志改称略,保存了《晋书》的载记部分。总序和二十略是全书的精华。除礼、器服、选举、刑等略外,其余各略都有新意。郑樵在《通志》中提出会通思想,主张修通史,强调史事、典章制度相依因的联系;主张史书应极古今之变。他反对割断史事联系写断代史。

《文献通考》——马端临(元)(1254~1323)(南宋理宗宝祐二年~元泰定帝泰定元年)

《文献通考》全书分为24门,348卷。自《经籍》至《物异》等5门为《通典》所未有者,此外19门均为《通典》的原目或子目。书的内容起自上古,终于南宋宁宗嘉定年间。就其体例与内容来看,实为《通典》的扩大与续作,这返缓是本书的第一个特点。本书的取材中唐前以《通典》为基础,并进行适当补充。中唐以后则是马端临广收博采的结果,尤其是宋代部分,当时《宋史》尚未成书,而马氏所见到的宋代史料最丰富,所以其所收之材料多有为《宋史》所无者。取材广博,网漏碧模罗宏富,可以说是本书的第二个特点。

唐代杜佑的什么作品

唐代杜佑的作品是通典。

《通典》书写于唐贞元十七年,记述了远古黄帝时期至唐朝天宝末年的制度沿革,分为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法、州郡、边防九典,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记述历代典章制度的典志体史书。

作者介绍

杜佑(735年~812年),字君卿,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唐朝著名政治家、史学家,诗人杜牧的祖父。杜佑出身京兆杜氏,门荫入仕,起家济南参军,历任剡县县丞,后投奔润州刺史韦元甫并随其赴浙西坦升带、淮南任职。

大历六年,入为工部郎中,出任抚州刺史、御史中丞、容管经略使。唐德宗即位,入为户部郎中、江淮水陆转运使,迁户部侍郎。得罪权相卢杞,外放苏饶二州刺史。

兴元元让芦年,迁岭南节度使、御史大夫。贞元初年,历任尚书右丞、陕虢观察使,迁检校右仆射、淮南节度使。

贞元十九年,拜检校司空、同平章事,成为宰相。唐顺宗即位,迁检校司徒、度支盐铁使。唐宪宗即位,进拜司徒,封岐国公。元和七年,以光禄大夫、太保之职致仕,同笑祥年十一月卒于家中,享年七十七岁,追赠太傅,谥号安简。

唐代史学家杜佑在通典中描述

      杜佑(公元734—812年),字君卿,唐代中期政治家、史学家,出身于名门望族,曾任德宗、顺宗、宪宗三朝宰相。

      杜佑历经三十余年独自撰写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典章制度通史——《通典》,答圆该书记叙了上自唐虞三代下至天宝末年的政治经济、礼乐刑法等各项典章制度的变迁历史。

     全搭举衫书共二百卷,分为九门,其中包括食货十二卷知腔、选举六卷、职官二十二卷、礼一百卷、乐七卷、兵十五卷、刑法八卷、州郡十四卷、边防十六卷。

     当代学者们从中唐史学、制度沿革、经世致用等多个角度对《通典》进行了研究,下面本文将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论文进行简要评述。葛兆光在《杜佑与中唐史学》一文中从中唐政治危机的角度指出,杜佑写作《通典》“重在从历史沿革方面总结历史以达到‘施诸有政’的目的”。

关于杜佑通典和杜佑通典全文翻译中文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