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经全集(孝经全文带拼音版)

60 0 2024-03-20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孝经全集,以及孝经全文带拼音版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孝经全集,以及孝经全文带拼音版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孝经全集《士章第五》原文赏析与注解

士章第五

【原文】

资于事父以事母[1],而爱同[2],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3]。

【译文】

取侍奉父亲的态度去侍奉母亲,那爱心是相同的;取侍奉父亲的态度去侍奉国君,那敬心是相同的。

【注释】

[1]资于事父以事母:资,取,拿。事,奉事。

[2]爱同:指对父、母双方的亲情之爱相同。

[3]敬同:指对父、母双方的尊敬之情相同。

【解析】

大多数人都是这样做的:对母亲很爱戴,而对自己的上司则大多是尊敬的,对父散斗亲则是又爱又敬的。尽管这是对不同人群“孝”的区别,但是如果一个人能够做到这样对待自己的父母和上司,那么这个人难道不值得被人称赞吗?这样的人难道不会获得社会的认可、取得人生的成功吗?

典例阐幽

孝子不会让父母担心

春秋末期,韩国大夫严仲子因为受到韩哀侯的宠信而受到了韩相侠累的嫉恨。严仲子惧为侠累所害,逃离韩国,开始游历各地,欲寻侠士为自己报离乡之恨,刺杀侠累。后闻听魏国轵地人聂政因杀人避仇,携母及姐隐迹于齐国,其人仁孝侠义,武功高超,当可结识。严仲子遂赴齐,寻至聂政所居,数次登门拜访,并备酒馔亲向聂母致礼,并赠黄金百镒(音益,古代重量单位,1镒为24两,一说20两)与聂母为礼。聂政坚辞不受,但已心许严仲子为知己,所不能从,盖因老母在堂,不能以胡掘和身许友。

没过多久,聂母与世长辞。严仲子亲执子礼助聂政葬母,聂政感激在心。此后,聂政服母丧三年,并嫁其姐,独剩孤身始赴濮阳严仲子处,询问严仲子仇家的名字,并谢绝严仲子欲为其遣人相助的要求,孤身赴韩。

韩相侠累府宅护卫森严。那个时候侠累正高坐府堂,执戟甲士侍立两旁。聂政仗剑直入韩府,诸多甲士反应不及,正自呆若木鸡时,聂政长剑已刺入侠累胸膛,侠累顷刻命丧。顿时府中大乱,甲士们醒悟过来,齐裤盯上围攻聂政。聂政仗长剑击杀数十人后,难逃重围,遂倒转剑柄,以剑尖划破面颊,剜出双眼,剖肚出肠。

聂政死后,韩侯暴其尸于市,悬赏购求能辨认其人的。聂政姐聂荌闻听消息,即刻想到:这个人一定是聂政,因为他曾与韩相仇人严仲子国士相交,聂政想必是为了报知遇之恩。我应该前去认领。于是动身赴韩,到了那里,一眼就看出尸体就是聂政。聂荌伏尸痛哭,失声道:这就是轵地深井里人聂政啊!

道有往来人,好心劝止道:此乃刺韩相之凶手,韩侯悬赏千金欲求其姓名,你不躲避,怎么还敢来辨认呀?聂荌回答:这个我知道。然而聂政之所以蒙受屈辱隐迹于市贩之中,都是由于母亲还在世上,以及我还没有出嫁的缘故。严仲子在屠贩之中与聂政相识,并屈身结交,此深厚知遇之恩怎可不报!士为知己者死,聂政不过是因为我还活着,才毁坏自己的躯体,以免被人辨认出来牵连与我。但我又怎能害怕被牵连而任聂政的英名埋没呢!

话刚一说完,聂荌长呼三声“天”,即因悲哀过度、心力交瘁,死在聂政的尸体旁。

弘扬孝的使者诠释孝的孝女

于文华出生于普通的河北农村家庭,祖上世世代代都是农民。这种环境里长大的于文华,太早地理解了母亲的艰辛,也懂得了为母亲分担一些生活的压力,尽可能的多干一些家务事。放学之后,于文华总是千方百计地搂猪草、拾煤核、拣树枝、喂猪,什么活都干。

父亲病得非常厉害的时候,家里发电报给她。于文华匆匆从郊区赶到永定门火车站。在路上换乘公交车的时候,她还不忘给老人让座位。其实这种让座给老人的习惯她一直保持了十几年。于文华说,只要她一见到老人,就会想起父亲来。心中对父亲隐隐的情愫,永远挥之不去。让座也算是对父亲的一种缅怀。有一段时间,她总是梦到父亲。在梦里,父亲依然那么慈祥,那么亲切。于文华也时时告诫身边的朋友和同事,一定要即时孝顺自己的父母,不管当儿女的在事业取得怎样的成就,哪怕是一句知心的问候也好,千万不要等到父母不在了,再后悔也来不及了。

父母的健康是儿女的福气。母亲只剩下三颗牙齿,吃起东西来很是麻烦。每次吃饭,于文华都会替母亲夹易嚼易消化的食物,吃鱼的时候更会替母亲摘掉一根根细小的鱼刺。然而,看着每次吃饭时,母亲艰难、痛苦的表情,于文华心里真如打翻了的五味瓶。她设法联系了牙医,给母亲镶了一口结实、轻便的牙齿。如今母亲都能嚼花生豆了。女儿更是喜上眉梢,心中洋溢着小小的幸福。

由于于文华的母亲习惯了乡下的生活,所以她不愿离开家乡到北京来。好在老家离北京很近,于文华隔三差五地就回去把母亲接过来,小住上几天,为母亲做可口的饭菜,为母亲洗澡、梳头,精心地照顾。直到今天,母亲已经是80岁高龄,却依然精神矍烁,耳聪目明,身体硬朗。对整日忙碌的女儿来说,这就是最大的欣慰。

于文华把自己对父母的感恩之情融入了作品创作之中。《想起老妈妈》、《永远的报答》、《天下父母》、《丈夫辛苦了》、《和谐盛世》——一首首饱含深情的歌曲唱出了心中对丈夫,对父母,对祖国无比的眷恋和感恩。她用自己的歌喉诉说着孝敬父母,忠于祖国的情怀。

【原文】

故母取其爱[1],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2]。故以孝事君,则忠[3]。以敬事长[4],则顺。忠顺不失[5],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6],而守其祭祀[7],盖士之孝也。

【译文】

侍奉母亲取亲爱之心,侍奉国君取崇敬之心,只有侍奉父亲是兼有爱心与敬心。所以,有孝行的人为国君服务必能忠诚,能敬重兄长的人对上级必能顺从,忠诚与顺从,都做到没有什么缺憾和过失,用这样的态度去侍奉国君和上级,就能保住自己的俸禄和职位,维持对祖先的祭祀。这就是士人的孝道啊!

【注释】

[1]取:得到。

[2]兼之者父也:兼,同时具备。之,代词,指爱与敬。

[3]忠:忠贞。

[4]长:上级,长官。

[5]顺:恭顺,顺从。失:短缺,过失。

[6]禄位:俸禄和职位。

[7]祭祀:指的是祭祀宗庙祖先。

【解析】

士的孝道,在于忠于职守、爱岗敬业,和同事相处融洽。因为他要想在事业上取得成功,那他就必须先完成上级交给他的一切任务,并懂得学习他人的长处。如果做事拈轻怕重,那就是不敬业;对同事颐指气使,那便是不顺。这样的人终究不会得到上级的信任和同事的好感。一个人处在如此尴尬的境地,那他还能继续保持其地位并进退自如吗?

典例阐幽

孝悌治家的楷模

鲍出,字文才,三国时京兆新丰人。天生魁伟,生性至孝。他和母亲以及四个兄弟一起居住。鲍出为人豪放,但是对母亲却照顾得无微不至,兄弟之间也是兄友弟恭,一家人的日子过得和乐美满、其乐融融。

一天,兄弟五人外出,只有母亲一人在家。两个哥哥和弟弟先回到家,发现一伙强盗把他母亲用绳子绑住手,劫走了。他们惊慌失措,又不敢去追。等到鲍出回来后,听说此事,怒发冲冠,抄起一把刀就不顾一切地追了出去。沿途杀了十多个个贼人,终于追上了劫掠他母亲的强盗,邻居家的妇人也被一道劫来了。众贼见他来势凶猛,锐不可当,自己的同伙也已经有好几个死在了他手里,都不敢和他正面交锋,无奈之下就放了他母亲。鲍出指着邻居家的妇人说:“这是我嫂子,快放人!”贼人不敢造次,乖乖地把人放了。就这样,母亲和邻家妇人都得救了,鲍出也因此名声大振。

后来战乱纷起,他就侍奉母亲到南阳避难。天下太平后,他们回到家乡。在路上跋山涉水,母亲行走不便,鲍出就亲手编了一个竹笼,请母亲坐在笼中,他背着母亲回到了家乡。鲍出对母亲的照料可谓无微不至,天冷加衣,天热扇席,母亲生病便寸步不离、衣不解带,母亲心情不好,就想方设法逗母亲开心,总之事事按照母亲的意愿行事,从来不敢怠慢。在他的悉心照料下,母亲活到了一百多岁才逝世,那时他也已经七十多岁了,但依然为母亲守丧礼,无所不备。

鲍出的孝行真正做到了孔子所说的“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为后世做出了榜样,他的后代继承了祖先的遗风,成为孝悌治家的楷模。

梅婷与父母

南京姑娘梅婷,因主演《血色童心》、《北方故事》、《红色恋人》、《不要和陌生人说话》等影视剧而拥有了众多的“粉丝”,曾荣获第22届国际开罗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女演员奖”等多项大奖,是大家公认的实力派明星。

然而,让梅婷感到最骄傲的,并不是她如日中天的事业,而是她拥有一个温馨和睦的家,拥有疼她爱她、知冷知热的父母。

梅婷出生在南京一个普通知识分子家庭,小时候的她聪明伶俐,乖巧懂事,人见人爱。1988年,梅婷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前线歌舞团舞蹈班。舞蹈班的女孩子特别爱美,她们经常一起去街上买漂亮的衣服和各种化妆品,而梅婷上街的次数是少之又少,大多数时间她都是一个人待在练功房里练功。

一天,母亲来学校看女儿,见其他女孩子一个个打扮得像公主,而梅婷简直就是她们中间的“灰姑娘”,母亲感到很内疚,她觉得这样太委屈女儿了。于是,她带着女儿来到商场里,要给她买几套漂亮的衣服,梅婷一个劲地摇头,并说:“妈妈,你们为了培养我,已经很不容易了,我不能再给你们增加负担。再说,我从来不和同学们比吃穿,只和她们比学习。”女儿这么小的年纪就能说出这样的话,知道体贴父母,这让母亲感到很欣慰。

5年后,梅婷毕业进入了南京军区前线歌舞团舞蹈队。领到了第一个月的津贴时,她给父母每人买了一个礼物,然后把剩下的钱全部交给了母亲。母亲搂着女儿,幸福地说:“我们的小婷婷成了家里的顶梁柱了。”

1996年,梅婷考入了中央戏剧学校表演系,昂贵的学费和在北京的各种开销,对他们家来说,无异于是一笔天文数字。梅婷想,自己再也不能加重父母的负担了。因此,上学期间,她总是寻找机会拍摄一些广告,在剧组去客串一些角色,不仅解决了自己的学费和生活费问题,甚至还能给父母一些零花钱。

随着《血色童心》、《北方故事》、《红色恋人》等影视剧的播出,梅婷渐渐有了一定的知名度。此后,她的片约不断,很少有时间与父母见面了,但无论走到哪里,她始终觉得自己是一只风筝,线紧紧拽在父母的手里。

平时在外面拍戏,无论多晚,梅婷都要打电话回家,向父母报平安。每次从外地回到家,她都要给父母买大包小包的礼物。随着经济条件的一步步好转,梅婷为父母换了一套住房,添置了家具,还掏钱让父母去国外旅游,见见外面的世界。

梅婷在北京有了自己的房子后,她每年都要把父母接到北京来住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梅婷不接戏,推掉一切应酬,甚至连手机也关掉,一心一意在家里陪父母。有时,她还一手牵着父亲、一手牵着母亲在公园里游玩,去街上吃各种小吃。朋友见了,劝梅婷要注意自己的名人形象,她却说:“我觉得这样挺好的。在父母的眼里,我永远都是他们长不大的小女孩。”

【原文】

《诗》云:“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1]。”

【译文】

《诗经》里说:“要早起晚睡,努力工作,不要玷辱了生育你的父母!”

【注释】

[1]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夙,早。兴,起,起床。寐,睡觉。无,别,不要。忝,羞辱,侮辱。尔,汝。所生,指生身的父母。

【解析】

这里说明了初级官员所要做到的孝道:第一,要尽忠职守;第二,要尊敬长上。初级官员所代表的人群在现代社会有一种普遍的意义,因而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典例阐幽

爱的谎言

小飞是个10岁的男孩。他爸爸是个做生意的,有一次出去三年还没回来。但每过一段时间,小飞和妈妈就会收到爸爸从南方一座城市某条路的67号寄来的信。后来小飞问妈妈:“爸爸为什么过年也不回来?”妈妈说:“爸爸这两年的生意刚起步,肯定很忙,等忙完这阵子他就回来了。您给他回封信吧。”于是小飞趴在桌子上开始写信。他写完了信,再写信封,写上某某市某某路67号,再贴上邮票,封了口,让妈妈寄出去。

就这样,小飞和爸爸通起了信。

小飞很喜欢看爸爸的回信。在一封信中,爸爸提到了他所住的67号。说那是一幢大的老式房子,他住在那幢房子的四楼。房间里铺着抛光的松木地板,米黄色的窗帘从天花板一直垂到了地上。早晨,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的时候,能听到附近教堂里传来的隐隐约约的福音。下雨的夜晚,站在阳台往下望,就能看见拖着尾光的小汽车在流光溢彩的街道像忙碌的甲壳虫一样来往穿梭。

在另一封信里,爸爸则写到他楼下的花园:从街道进入67号,是一条碎石铺成的小路,小路的两边用铁栅栏围着小小的花园,花园里有一种叫不出名的花,像碗口一样大,会在晚上悄悄开放,刚开时浅红色,但颜色越来越深,每天变七次。还有一种张开五只角的鲜红小花,喜欢沿着栅栏生长,它的叶子细碎而墨绿,淡青色的触须在白天使劲地打着卷儿,一到晚上却爬得老高……

市中心67号那些美丽的鲜花足足在小飞心里开了有几个月。小飞想,放了假我一定要到爸爸那里去玩,到那里亲眼看一看。

小飞想爸爸了。

可是每次小飞对妈妈说起这事,妈妈就重复那几句话说:“爸爸做生意非常辛苦,一定不愿意我们去打扰他。”每次小飞都只好打消念头。

爸爸常常给小飞寄东西回来。小飞的书包里装着爸爸买的文具盒,身上穿着爸爸买的运动衫。他很愿意把爸爸给他买的零食和同学们分享,也愿意和他们说起那个67号。但说多了,同学们就问小飞:“您到过67号吗?”小飞一下子语塞了,说:“我……我当然要去的。”

想去看爸爸的念头又在小飞的心里打鼓了,这回比任何一次都强烈。

小飞的计划是在那年夏天实施的。学校举行为期五天的夏令营时,小时揣着妈妈给他的夏令营用的100块钱去了火车站,用37块钱买了一张通往爸爸所在城市的火车票。

小飞坐了一天一夜的火车才到了目的地。一下车,人流就把他淹没了。这是小飞第一回一个人出远门,而且是去大城市。他想,我不能慌,要镇定。他问一个摆摊的女人,您知道在某某路怎么走吗?那个女人说,某某路?好像很远,到郊区去了。小飞想,她一定是弄错了,我爸说某某路在市中心,怎么会在郊区呢?小飞又问了一位民警、一个中年男人、一个老头,还有三个比小飞大几岁的学生。这些人都告诉小飞,那条路在郊区。小飞奇怪了。爸爸为什么要骗自己呢?

人家还告诉小飞,去那么里转很多路公交车,不过要有钱也可以打的,那就方便多了。小飞知道打的很花钱,不过一想只要找到爸爸,什么问题都解决了。就真的打了个的。但那位司机问明小飞要去的地方以后就不走了。他说,那里太偏了,真要去得加钱。要不只能载你到岔路口。小飞算了算钱,说,那就到岔路口吧。在岔路口下车后,小飞看见了几座低矮的平房,房子旁边还有好些菜地,路上的人和车子都很少,知道真的到郊区来了。他又找人问,某某路怎么走?被问的人往西指了指。可是小飞走了半小时,还没到,他只好又去问人,人家还是往西指了指。小飞越走越觉得不对劲儿,那天小飞一直向西走了近两个小时,才见到某某路的牌子孤零零脏兮兮地立在一个垃圾堆旁。又走了好一会儿,才看见一个门牌上写着107,小飞沿着这个号码往下走,一直走到了路的尽头,67号终于出现在小飞眼前。

但是小飞没有看见鲜花盛开的花园,也没有看见带有米黄色窗帘的窗户。那里的房子,甚至没有阳台。

眼前的景象让小飞惊呆了!

那天小飞转身就离开了那里,后来在一个好心人的帮助下回到了家。到家时,是夏令营的第三天,妈妈还以为小飞提前从夏令营回来了。关于这一次的秘密出行,小飞后来一句话也没有提起。

小飞还是像以前一样和爸爸通信。小飞说我的同学们也都知道67号了,都知道那是一个美丽的地方。爸爸则在半年后的一封信里告诉小飞,因为生意好转,他已经不那么忙了,所以在春节以前会回家。

爸爸回家的那天,小飞和妈妈去车站接他。爸爸比以前瘦多了。头上戴了顶帽子,但他一出站,还是被小飞一眼认出来了。小飞疯跑过去,紧紧抱住了爸爸。

19年过去了,小飞依然记得爸爸信中的话:从街道进入67号,是一条碎石铺成的小路,小路的两边用铁栅栏围着小小的花园……

如果您问19年前的那个夏天小飞看见了什么,现在他大概可以心平气和地告诉您了:那天小飞在67号看见的,是一座戒备森严的监狱。

[img]

孝经全集《劝孝歌》原文赏析与注解

劝孝歌

(一)

孝为百行首,诗书不胜录。

富贵与贫贱,俱可追芳躅。

若不尽孝道,何以分人畜。

我今述俚言,为汝效忠告。

百骸未成人,十月怀母腹。

渴饮母之血,饥食母之肉。

儿身将欲生,母身如在狱。

唯恐生产时,身为鬼眷属。

一旦见儿面,母喜命再续。

一种诚求心,日夜勤抚鞠。

母卧湿簟席,儿眠干蓐茵。

儿睡正安稳,母不敢伸缩。

儿秽不嫌臭,儿病甘心赎。

横簪与倒冠,不暇思沐浴。

儿若能步履,举步虑颠覆。

儿若能饮食,省口恣所欲。

乳哺经三年,汗血耗千斛。

劬劳辛苦尽,儿至十五六。

性气渐刚强,行止难拘束。

衣食父经营,礼义父教育。

专望子成人,延师课诵读。

慧敏恐疲劳,愚怠忧碌碌。

有善先表暴,有过常掩护。

子出未归来,倚门继以烛。

儿行十里程,亲心千里逐。

儿长欲成婚,为访闺门淑。

媒妁费金钱,钗钏捐布粟。

一日媳入门,孝思遂衰薄。

父母面如土,妻子颜如玉。

亲责反睁眸,妻詈不为辱。

母披旧衫裙,妻着新罗绸。

父母或鳏寡,为儿守孤独,

父虑后母虐,鸾胶不再续;

母虑孤儿苦,孀帏忍寂寞。

身长不知恩,糕饵先儿属。

健不祝顷扒哽噎,病不知伸缩。

衣裳或单寒,衾稠失温燠。

风烛忽垂危,兄弟分财谷。

不思创业艰,惟道遗资薄。

忘却本与源,不念风与木。

烝尝亦虚文,宅兆可时卜?

人不孝其亲,不如禽与畜。

慈乌尚反哺,羔羊犹跪足。

人不孝其亲,不如草与木。

孝竹体寒暑,慈枝顾本末。

劝尔为人子,孝经须勤读。

王祥卧寒冰,孟宗哭枯竹。

蔡顺拾桑葚,贼为奉母粟。

杨香拯父危,虎不敢肆毒。

伯俞常泣杖,平仲身自鬻。

江革甘行佣,丁兰悲刻木。

如何今世人,不效古风俗?

何不思此身,形体谁养育?

何不思此身,德性谁式毂?

何不思此身,家业谁给足?

父母即天地,罔极难报复。

亲恩说不尽,略举粗与俗。

闻歌憬然悟,省得悲莪蓼。

勿以不孝首,枉戴人间屋。

勿以不孝身,枉着人间服。

勿以不孝口,枉食人间谷。

天地虽广大,难容忤逆族。

及早悔前非,莫待天诛戮。

万善孝为先,信奉添福禄。

(二)

自古圣贤把道传 孝道成为百行源

奉劝世人多行孝 先将亲恩表一番

十月怀胎娘遭难 坐不稳来睡不安

儿在娘腹未分娩 肚内疼痛实可怜

一时临盆将儿产 娘命如到鬼门关

儿落地时娘落胆 好似钢刀刺心肝

赤身无有一条线 问爹问娘要吃穿

娘坐一月罪受满 如同罪人坐牢监

把屎把尿勤洗换 脚不停来手不闲

白昼为儿受苦难 夜晚怕儿受风寒

枕头就是娘手腕 抱儿难以把身翻

半夜睡醒儿哭唤 打火点灯娘耐烦

或屎或尿把身染 屎污被褥尿湿毯

每夜五更难合眼 娘睡湿处儿睡干

倘若疾病请医看 情愿替儿把病担

对天祷告先许愿 烧香抽签求仙丹

煎汤调理时挂念 受尽苦愁对谁言

每日娘要做茶饭 儿啼哭来娘心酸

饭熟娘吃儿又喊 丢碗把儿抱胸前

待儿吃饱娘端碗 娘吃冷饭心也安

倘若无乳儿啼唤 寻觅乳母不惜钱

或喂米羹或嚼饭 或求邻舍讨乳餐

白昼儿睡把事办 或织布来或缝衫

儿醒连忙丢针线 解衣喂乳哄儿眠

晚间儿睡把灯点 或做鞋袜或纺棉

出入常把娘来唤 呼爹叫娘亲喜欢

学走恐怕跌岩坎 常防水边与火边

时时刻刻心 ***  行走步步用手牵

会说会走三岁满 学人说话父母欢

三岁乳哺苦受满 又愁疾病痘麻关

或稀或稠一大难 儿出痘花胆更寒

一见痘花有凶险 请医求神把心担

幸蒙神圣开恩点 过了此关先谢天

八岁九岁送学馆 教儿发愤读圣贤

学课书籍钱不算 纸笔墨砚又要钱

放学归家要吃饭 缝衣雀橘昌做饭娘耐烦

衣袜鞋帽父母办 冬穿棉衣夏穿单

倘若逃学不发奋 先生打儿娘心酸

十七八岁订亲眷 四处挑选结姻缘

央媒定亲要物件 件件礼物要周全

备办迎亲设酒筵 夫妻团圆望生男

花钱多少难算尽 还要与儿置妆田

养儿养女一样看 女儿出嫁要庄奁

为儿为女把账欠 力出尽来汗流干

倘若出门娘挂念 梦魂都在儿身边

常思常念常许愿 望儿在外多平安

倘若音信伍岩全不见 烧香问神求灵签

捎书带信把卦算 盼望我儿早回还

千辛万苦都受遍 你看养儿难不难

父母恩情有千万 万分难报一二三

青发难数恩难算 杀身割肉报不完

倘若生儿娘不管 饿死焉能有今天

为子先将孝道看 人老靠儿养百年

小靠父母老靠子 老而无子命难全

父母吃穿靠子办 切记莫惜银和钱

父母在世休游远 游必有方对亲言

出必告来返必面 爹娘见子心放宽

出门年久速回转 免得爹娘夜不眠

在世孝敬胜祭奠 二老能活几多年

孝顺父母天看见 兄弟妻子要团圆

莫听妻言家分散 兄要忍来弟要宽

娶妻丑陋夫莫怨 五行八字命由天

为妻莫嫌夫贫贱 百世修来共枕眠

三从四德守闺范 学个温良女中贤

夫若与子争长短 莫在后面添孬言

夫若作恶不向善 劝夫行善孝椿萱

一家大小能向善 能体亲心是圣贤

子孝媳贤同奉养 夫妻同孝赵居先

公婆面前莫变面 晨昏二时常问安

居家过日要勤俭 尽心竭力孝堂前

董永尽孝将身典 仙女成婚中状元

郭巨埋儿妻情愿 天赐黄金孝感夫

曹庄杀狗把妻劝 孟宗哭竹身受寒

莫说后娘心不善 且看古贤闵子骞

王祥卧冰鱼出现 寿昌寻母去了官

杨辅访道老僧点 披衣倒屣活神仙

杨辅回家见母面 竭力尽孝脱了凡

孝顺父母看上面 祖父祖母在堂前

爷爷婆婆要知感 恩养亦是一层天

你孝父母看下面 姑娘姨娘心勿偏

父母有过务苦谏 好言相劝心喜欢

打你骂你莫强辩 子孝自然父心宽

倘若父母有病患 请医调治把药煎

倘若一时钱不便 或借或当莫怨言

父母百年闭了眼 衣衾棺廓要周全

守丧行孝连葬掩 常言亡人入土安

有钱无钱量力办 富贵贫贱不一般

儿有果供灵前献 清明佳节烧纸钱

坟茔修好时常看 莫教风水有伤残

假若坟墓有缺陷 破甲伤丁不产男

丁兰刻木真有显 王衰行孝跪坟前

人有诚心天有感 善事父母能格天

羊羔跪乳将恩感 禽兽还知孝为先

子尽孝道头一件 为媳尽孝贤名传

贤孝二字说不尽 再劝不孝忤逆男

世上有等忤逆汉 忘了根本欺了天

养育之恩不思念 吃烟赌博懒耕田

不孝父母有偏见 重爱妻子伦长短

对待父母如奴汉 交朋结友如祖先

父母吃穿不备办 照看儿女心太偏

父母有病不挂念 反说老病难保全

父母故后不伤惨 还说年老理当然

妻子有病请医看 抓药调治不惜钱

妻子儿女有命险 拍手跺脚咒皇天

逆子逆妇狼心胆 天地不容人憎嫌

法律定得甚明显 若犯王法不容宽

驾母拟绞殴者斩 杀者凌耻九族怜

王法逃脱天地显 雷击煎熬下刀山

割心抽肠剜双眼 罪满转生六畜变

不信专把天雷看 单击奸妇忤逆男

孝顺不难有两件 我劝男女记心间

一要为亲行孝念 每日早晚问安然

二要奉亲恳喜欢 或农或商或贵贱

莫嫖莫赌莫吃烟 如戒艳妆勤织纺

孝经全集《三才章第七》原文赏析与注解

三才章第七

【原文】

曾子曰:“甚哉[1]!孝之大也[2]。”

【译文】

曾子说:“多么博大精深啊,孝道太伟大了!”

【注释】

[1]甚哉:对“孝之大”的赞叹语。甚,很,非常。哉,语气词,表示感叹。

[2]大:伟大,博大。

【解析】

曾子听了孔子所讲的五等孝道以后,赞美孝道的广大。接着孔子又更进一步给他说明孝道的本源,是取法于天地,立为政教,以教化世人。这也是儒家思想能够被推崇和发扬的重要因素之一。

典例阐幽

孝的标准

中国在南北朝时期,寺庙非常多。因此,做和尚的也非常多,而做和尚就要剃发。中国的传统观念是“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在当时就发生过好几次要不要剃发的辩论。认为不该剃的,是觉得佛教有悖中国的传统孝道。虽然当时的辩论不光光是说应不应该剃发问题。但是却因此而成为反对者最有力的一个证据。因为出家是一种回避隐居,这样父母就没人孝养了,君王也没人去辅佐尽忠(忠是孝的另一种表现)了。

当然支持出家的人也有他们的辩论词,或者说是佛门自己的看法辩解。梁释僧佑编辑的《弘明集》中有这样的论断:传统的孝道说割股疗亲是孝道,但是割股疗亲是很严重的毁伤行为,而剃发只能算是小儿科的毁伤行为。何以剃发就不孝,而割股疗亲却是孝呢?

还有一个东汉的牟蓉替佛教徒剃发辩护。他写的文章中说,有个齐国人在乘船过河的时候,他的父亲掉到水里去了,齐人将父亲救起来后,就将父亲的头倒过来,让水从口中出来,这样就救了父亲。牟蓉以此为例说,齐人将他父亲的头倒过来是大不孝,但是,他救了父亲的命,从这一点来说,齐人是对的。牟蓉就引用孔子的话说:“可与适道未可与?权所谓时与宜施者也。”意思是说是否合乎道理就不要讲了,主要是看当时的具体情况,要因时因地制宜,不可死守规矩不知道变通。牟蓉以此来驳剃发不是不孝,很有说服力。问题是风俗习惯是没多少道理可讲的,从古以来人们认为,割股疗伤是孝,卖携而剃发是不孝。

李信换头

以前有个叫李信的,从小就十分孝顺长辈。38岁那年,半夜梦见小鬼来取命,把他带到阴司依法处分。正好经过阎王面前,李信向阎王诉说道:“李信自小丧父,与老母相依为命。既然命已尽了,哪敢有什么违抗。只是老母年迈,李信死后,无人照看,但愿大王开恩,让我死在母亲耐竖之后。”

阎王问李信母亲的寿命有多少,鬼使说:“有90岁,还有27年。”

阎王说:“只有27年,放李信回去吧。”

鬼使说:“像李信这样的,天下不知有多少,今天若放了他,怕别人照例。”

阎王听了有理,就仍判李信从死。

众鬼使恨李信上诉,就马上截了他的头和手,扔在锅里煮。正好阎王派人来,却是要放李信回去,侍奉老母。鬼使对李信说:“你的头和手已在锅中煮坏了,没法再捞起来,暂且借别人的头和手,等见过阎王再来换好的头和手,千万不要就走了。现在事急,只能先给你胡人的头和手了。”

李信一听能回去,非常欢喜,见过阎王后就回去了,忘了去换好的头和手。李信一梦醒来,头和手都是胡人的,他十分烦恼,对妻子说:“你听得出我的声音吗?”

妻子说:“声音与平时一样,没什么变化呀。”

李信又说:“昨夜我梦见一桩怪事,你早上起来时,用被子把我头脸罩住。要送饭来,就放在床前,出去时关好门,我自己会起来吃。”

到了早晨,妻子依从李信的话,用被子把他盖好就走了。等到送饭来时,问李信道:

“有什么怪事?”说着就把被子掀开了,只见一个胡人睡在里面。妻子大惊,急忙告知婆婆。婆婆拿起棒槌就打李信的头,丝毫不听李信解释。邻里听到声音赶来,问出了什么中亩伏事。李信才得以诉说详情,他母亲才知道眼前的是儿子,不由抱头痛哭。

汉帝听说了这件事,惊讶地说:“自古以来,没有听说过这种事,虽然换了胡人的头和手,但可见他的孝道,已通于神明了。”

于是就拜李信为孝义大夫,李信得以侍奉老母至终。

久病床前有孝媳

人常说“久病床前无孝子”,而久病不起的婆婆又能要求一个儿媳妇尽多少孝道呢。然而,长安区郭杜街道羊塬坊村五组村民王月英,却用自己多年来的一言一行为人们讲述了一个“久病床前有孝媳”的故事。

44岁的王月英,1988年嫁到羊塬坊村后,和婆婆生活在一起,丈夫上班,她在家种庄稼,公婆帮她照看小孩,一家人生活得美满幸福。2004年春季,月英74岁的婆婆王玉芳因脑梗、心脏病,突然昏倒在家不省人事,家人急忙把她送往医院,经过抢救,老人的性命保住了,却落下了半身不遂的后遗症。

月英的丈夫在基层单位上班,工作繁忙,根本没有时间照顾母亲,而她的儿子当年又面临中考,平时家里只有婆媳两人,所以照顾婆婆的重任就义不容辞地落在了月英的肩头。从此月英开始了白天上地干活,回家做饭洗衣,晚上照顾卧病婆婆的辛劳生活,一天也没有耽误。为不影响孩子上学和丈夫工作,脏活累活全由她承包,但从无一句怨言,也从没有嫌弃过婆婆。

为了让婆婆恢复得更快,她除了每天给婆婆服药喂饭外,还给老人翻身擦背。婆婆僵硬的身体毫无知觉,但是月英还是硬搀扶着老人鼓励她走路。为了使老人早日恢复语言表达能力,月英时常和婆婆拉家常,给婆婆念书念报,讲一些笑话。老人,由于行动不便,生活不能自理,有时大小便失禁,王月英不但没有嫌弃而且更加精心照料,按时给老人整理梳洗,病床收拾得干干净净,让老人生活得安逸舒适。老人有便秘的毛病,有时吃药也没有效果,为了减少她的痛苦,月英戴上手套,用手指将老人的大便抠出来。春夏秋冬,年复一年,功夫不负有心人,婆婆终于可以走路了,也可以和月英进行简单的语言交流。

因为照顾老人又家务繁忙,虽然离娘家只有二里路,但是月英却很少回娘家,为此娘家人没少埋怨她,她总是笑着说明情况。

经过月英多年来的悉心照顾,现在老人虽然生活还不能自理,但七十多岁的王玉芳面色红润,头脑清醒,心情开朗,幸福的笑容总是洋溢在她的脸庞,当乡亲夸她身体硬朗时,老人便高兴地说:“我能活这么些年,能和你们说话,全凭我家月英,要不我早就见阎王爷了,她比我亲闺女还亲啊!”

【原文】

子曰:“夫孝,天之经[1]也,地之义[2]也,民之行[3]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4],则天之明[5],因地之利[6],以顺天下[7],是以其教不肃而成[8],其政不严而治[9]。”

【译文】

孔子说:“孝道,犹如天有它的规律一样,日月星辰的更迭运行有着永恒不变的法则;犹如地有它的规律一样,山川湖泽提供物产之利有着合乎道理的法则。孝道是人的一切品行中最根本的品行,是人民必须遵循的道德,人间永恒不变的法则。天地严格地按照它的规律运动,人民以它们为典范实行孝道。效法天上的日月星辰,遵循那不可变易的规律;凭借地上的山川湖泽,获取赖以生存的便利,因势利导地治理天下。因此,对人民的教化,不需要采用严肃的手段就能获得成功;对人民的管理,不需要采用严厉的办法就能治理得好。

【注释】

[1]经:常规,原则,永恒不变的规律。

[2]义:对世道有益的正理,不变的道义。

[3]行:行为准则。

[4]民是则之:是,加强语气的助词。则,以·……为准则。之,借指孝。

[5]则天之明:取法上天的光明。

[6]因地之利:凭依大地的恩惠。

[7]以顺天下:以,用来。顺,理顺,治理好。

[8]是以其教不肃而成:是以,因此。肃,严厉。成,完美地推行。

[9]其政不严而治:严,严刑峻法。治,平治,指天下安定太平。

【解析】

古代的人们最讲究的就是“天人合一”,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顺应天意,假如违背了天意,便会被视为“不祥”之兆。孝道就像天体运行一样地顺应着天意,它指导着人类一步步走向文明。

典例阐幽

中元节的由来

中国古代人认为佛教不讲孝道,理由就是佛教把受之父母的身体发肤,头发给剃光了。但是佛教也是讲究孝道的。印度最为著名的阿育王曾经说过,“应该服从父亲和母亲,同样也应该服从年长者”。这些话与《孝经》中的说教相似。

印度有一部《盂兰盆经》,是印度佛教的经典之一,传到中国后,有人将它比作印度的《孝经》,字数约800字,这点和孝经很相似。只不过孝经是分篇章以说理讲孝。而《盂兰盆经》整篇讲了一个故事。故事是这样的:释迦牟尼的弟子目连,通过勤奋修炼,取得了佛家的六神通。六神通之一是天眼通,就是能够看到别人看不到的。目连用练就的天眼看到了母亲在地狱里受到恶鬼的折磨,瘦成了皮包骨头,非常心痛。于是,目连赶紧施法术,送给母亲吃的,母亲虽然得到了吃的,但是当食物送到嘴边的时候,食物马上就变成了火炭,无法入口。目连见此情景,更是痛苦不堪,于是向释迦牟尼求助,希望佛祖能够告诉自己拯救母亲的方法。佛祖告诉目连,办法是有的,就是在七月十五(阴历)这天,多预备一些百味饮食,放在盂兰盆中,供养众僧,这样就可以借助众僧的力量救出你母亲。目连就照着做了,结果真的救出了母亲。于是目连,就问佛祖,其他人是否也能够这样,集百味,施舍于众僧,也能够救出自己的母亲呢?佛祖告诉目连任何其他人,只要他一心向佛,采取同样的方法,一样能够救出自己的母亲。可以看出,这部《盂兰盆经》在劝人信佛的同时,教人尽孝。

《盂兰盆经》传到中国后,人们就把七月十五这天作为了一个节日:中元节(和正月十五、十月十五合称三元)。到了这天,无论僧俗都会参加。活动有,做法事、还愿、答谢父母的养育之恩等。

【原文】

“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1]也。是故先之以博爱[2],而民莫遗其亲[3];陈之于德义[4]而民兴行[5];先之以敬让[6],而民不争[7];导之以礼乐[8],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9]。”

【译文】

先代的圣王看到通过教育可以感化人民,所以亲自带头实行博爱,于是,就没有人会遗弃自己的双亲;向人民讲述德义,于是,人民觉悟了,就会主动地起来实行德义。先代的圣王亲自带头,尊敬别人,谦恭让人,于是,人民就不会互相争斗抢夺;制定了礼仪和音乐,引导和教育人民,于是,人民就能和睦相处;向人民宣传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人民能够辨别好坏,就不会违犯禁令。

【注释】

[1]化:使变善,使变好。

[2]先:以·……为先。

[3]遗:弃置不管,不予赡养。

[4]陈之于德义:陈,施行,宣扬。德义,伦理亲情方面的道理。

[5]兴行:兴,感悟之后奋身而起。行,履行,实践。

[6]先:同[2]。

[7]不争:指不为获得地位、钱财等而与他人相争。

[8]导之以礼乐:导,循循善诱,因势利导。礼乐,都是儒家制定的从外部规范人们行为方式,使之符合当时社会等级制度的手段方法。

[9]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示,讲解,指明。好,美好的。恶,丑,丑恶。禁,道德禁忌,法律条令。

【解析】

道的本质,是顺乎自然的规律,应乎民众的心理。把孝道作为国君教化民众的日常行为准则,不但可以使教化推行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就是对于政治,也有莫大的益处。所以圣人告诉我们“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

典例阐幽

宾客敬母

裴秀,字季彦,西晋河东闻喜人。父亲裴潜曾经担任三国曹魏时的尚书令。而裴秀也凭借自己的才华和才能,成为西晋的名臣,官拜尚书令,并且被封为济川侯。裴秀从小就天资聪慧,博览群书,八岁即能赋诗作文,人称其有神童之目。而且,裴秀从小就是一个非常孝顺的孩子。裴秀是小妾所生,其生母身份卑微,因此常常受到嫡母宣氏的歧视和虐待。有一次,家里大宴宾客,嫡母宣氏命裴秀生母给客人上菜,客人看到端菜的是裴秀生母后全都站了起来,并且全都对她行礼,接过她手里的菜不让她再端。宣氏在屏风后面看到了这一幕,心中顿时明白这都是因为裴秀,于是感叹道:“像她这样卑微的身份而能受到宾客们如此的礼遇和尊敬,这都是因为秀儿的缘故啊!”从此以后宣氏再也没有轻慢过裴秀的生母。

一个人显赫的身份固然可以使人畏惧,但是高尚的品德和节操却更加能够令人敬佩。孝道是构成中华民族传统思想和人格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一个普通人的孝心可以感动身边的人,而一个位高权重的人的孝心却可以引导整个社会的正气。

身在曹营心在汉

徐庶,字符直,东汉末年颍川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人,汉末颍川一代名士。归曹后,在魏官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对于徐庶,因中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对其有精彩的描写,中国人对他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书中许多情节虽与正史有所出入,但他至孝侍母,力荐诸葛,史籍却有详细的记载。

徐庶在少年时代,是一名远近闻名的少年侠士。

他曾经杀死了当地一个豪门恶霸,为一位朋友报了家仇,自己却不幸失手被擒。官府对徐庶进行了严酷审讯,徐庶出于江湖道义,始终不肯说出事情真相。又怕因此株连母亲,尽管受尽酷刑,也不肯说出自己的姓名身份。老百姓感于徐庶行侠仗义,没有一个人出面揭穿他的身份。后经徐庶的朋友上下打点,费尽周折,终于将其营救出狱。

徐庶为人忠厚诚恳、豁达大度,才识广博、见解独到,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很受刘备赏识,并委以重任。后来在一次战争中,刘备战败,徐庶的母亲不幸被曹军掳获,并被曹操派人伪造其母书信召其去许都。徐庶得知此讯,痛不欲生,含泪向刘备辞行。他用手指着自己的胸口说:“本打算与您共图王霸大业,但不幸老母被掳,方寸已乱,即使我留在将军身边也无济于事,请将军允许我辞别,北上侍养老母!”刘备虽然舍不得让徐庶离开自己,但他知道徐庶是出了名的孝子,不忍看其母子分离,更怕万一徐母被害,自己会落下离人骨肉的罪名,只好同徐庶挥泪而别。

徐庶虽然离开了刘备,但是却把更有才能的诸葛亮举荐给了刘备,使他能够大展宏图,建立了蜀汉政权,而且徐庶并没有背叛刘备,身在曹营心在汉,孝使他身不由己,但是也更坚定了他对刘备的忠诚和承诺。徐庶归曹后未向曹操献过一策。

【原文】

《诗》云:“赫赫师尹,民具尔瞻[1]。”

【译文】

《诗经》里说:“威严显赫的太师尹氏啊,人民都在仰望着你啊!”

【注释】

[1]赫赫师尹,民具尔瞻:赫赫,声威显赫,很有气派的样子。师,指太师,是周三公(太师、太傅、太保)中地位最高者,辅佐天子治理国家。尹,尹氏,周朝人,官太师。具,通“俱”,都。尔瞻,即瞻尔,注视你。

【解析】

前代的君王都非常清楚孝道的妙用,故此他们都以身作则,率先倡导。所以不论你是官大还是官小,就算你是一国之君,只要身体力行,也会受到民众的爱戴与推崇。

典例阐幽

买肉孝父

冯玉祥将军不仅是个著名的爱国将领,还是个远近闻名的孝子。

旧社会当兵是个苦差事,当兵的经常发不上军饷,逢五排十还要打靶。每到打靶的日子,父亲念其年幼身弱,总想方设法给儿子凑几个小钱,让他买个烧饼充饥。可懂事的小玉祥看到家里日子艰难,父亲又伤了腿,正需补补身子。但如果不要这钱,父亲会生气。于是他就把父亲给的钱一个不花,攒了起来,过些天再把自己平时省下的一点饷钱凑在一起,到肉店买了二斤猪肉,请假回家给父亲烧了锅焖猪肉。父亲见后顿时生疑,便质问这肉的来历。冯玉祥深知父亲的严厉,只好如实道来。听后老父亲一把拉过懂事的孩子,一句话也说不出,眼泪扑簌簌地掉了下来。

樊寮卧冰

樊寮是个非常孝顺的人。他的母亲很早就去世了。父亲娶了新妻子后,樊寮像对待亲生母亲一样侍奉他的后母。

后母长了个毒疮,疼痛难忍,整夜整夜地睡不着觉。樊寮为此愁肠纠结,心乱如麻。他衣冠不解地日日夜夜守候在母亲身边照料她。这样过了一个多月,母亲的病还没有一点点好转的迹象。而樊寮自己也憔悴得不成人样,人们见到他都快认不出来了。

眼看着母亲的病情越来越严重,樊寮打算请医生用针灸给母亲治疗,但又怕针灸太痛,母亲会承受不了,便用口在母亲的疮上吸吮。在吸出了几大口脓血后,母亲感觉稍微好了一些,晚上也睡得安稳了。

樊寮晚上梦见有一仙人对他的母亲说:“只有吃鲤鱼,你的疮才会痊愈,以后还会无病无灾延长寿命,不然你的死期就会很快到来。”

樊寮听到这些话,又担忧又恐惧,仰天长叹说:“都是因为我不孝顺,才使母亲落到这个地步。十一月正是天寒地冻的时节,哪来的鲤鱼呀!”

樊寮和母亲抱头痛哭了一阵,便告别母亲出去找鲤鱼了。他来到一个大湖边,看到湖面上结起了厚厚的冰。樊寮越想越伤心,哭得好不凄惨。他对着天空大声哭喊:“天啊!你如果哀怜我,就让鱼感应而出吧!如果你没有这个神力,那就算了,我也不会怪你。”

樊寮想就这样哭也不是办法。于是他把外衣脱掉趴在冰上,想以身上的热量来融化冰。趴了好久,身体都快冻僵了,冰还是没有动静,鱼当然也没出来。他又把里面的衣服也脱掉,赤体卧在冰上。

上天得知了他的孝行,便感召出两条鲤鱼。当樊寮卧在冰上奄奄一息的时候,这两条鲤鱼冲破了冰层跳到他面前来了。樊寮欣喜若狂,带着鱼飞奔回去给母亲。母亲吃了鲤鱼,又敷了一些在疮上,病很快就好了。

之后,母亲活了很多年,直到110岁才去世。

爱比恨只多一笔

父母离婚后,他和妹妹跟了母亲。父亲搬出去,和那个叫李晓娟的女人一起离开了小城。

母亲常常坐在家里,精神恍惚,单位领导替她打了病休报告。

长大是一件不容易的事。那时,他只恨自己长得不够快。为了省几个钱,他去很远的郊外打荒草,再背进家门。母亲的间歇性精神病发作了,他把泪往肚里咽了又咽,终于没有哭出来。

他没考大学,工厂子弟学校正在招老师,他居然考上了,做了体育老师。

后来,他结了婚,日子过得磕磕绊绊。就算母亲犯了病,损坏了东西,妻子也不吭声。他觉得,这就够了。

日子刚过安稳,有一天,父亲回来了,原来,那女人花光了他的钱,跟别人走了。父亲说:好歹你是我儿子,有血缘关系。”

妻子说:“该养儿子时,不见你的影子;快要养老时,你就跑出来当爹。”

母亲走过,拉住儿子的手,说:“让他回来吧……”

儿子不吭声,抽了一地的烟头。末了,他问母亲:“你真的不恨他?”既是问母亲,又是问自己。

他去了父亲居住的小屋。已是深秋,那里冰冷冰冷的,只有一张小床、一个小电炉、几包方便面。

父亲见到他,紧张得像一个孩子,说:“坐吧。”

他坐在床上,居然比父亲高了一截。两个人对着抽烟,很快,屋里烟雾缭绕。

后来,他站起来,走到门口,父亲跟在后面。他说:“星期天,我来接你。”

他在离家很近的地方,给父亲租了房,跑前跑后地忙着装修,墙壁是他亲自刷的,屋里的桌椅碗筷,都是他去买的,做这些事时,他好象不恨父亲,居然有些欣喜。

妹妹来了,说:“哥,你想好了?”

他点点头。

母亲跟着父亲生活,很久都没犯病。他经常去,坐在小院里,很少说话。

他看到父亲给母亲梳头,很轻很轻,掉的头发,他一根根拾起来,放进一个小盒子里。

父亲说:“老伴啊,叶子都掉光了,我们这两棵老树,就该走啦。”

母亲微微一笑。

他站起身,他的心第一次变得宽广了。

那天,他教邻居的孩子写字猛然发现,爱比恨只多一笔。就这么一笔,写出的却是人间的冰火两重天。

关于孝经全集和孝经全文带拼音版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