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二十八篇原文(尚书28篇有多少字)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尚书二十八篇原文,以及尚书28篇有多少字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古代兵法散文·春秋兵法·尚书》原文鉴赏
《古代兵法散文·春秋兵法·尚书》原文鉴赏
[原文] (节选)
夏书卷二
甘 誓
大战于甘,乃召六卿。
王曰:“嗟!六事之人,予誓告汝: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今予唯恭行天罚。左不攻于左,汝不恭命;右不攻于右,汝不恭命;御非其马之正,汝不恭命。用命,赏于祖;弗用命,戮于社。予则孥戮汝。”
商书卷三
汤 誓
王曰:“格尔众庶!悉听朕言。非台小子敢行称乱;有夏多罪,天命殛之。”
“今尔有众,汝曰:‘我后不恤我众,舍我穑事而割正夏。’予惟闻汝众言。夏氏有罪。予畏上帝,不敢不正。”
“今汝其曰:‘夏罪其如台?’夏王率遏众力,率割夏邑。有众率怠弗协,曰:‘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夏德若兹,今朕必往。”
“尔尚辅予一人,致天之罚,予其大赉汝。尔无不信,朕不食言。尔不从誓言,予则孥戮汝,罔有攸赦。”
周书卷四喊宴敏
牧 誓
时甲子昧爽,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王左杖黄钺,右秉白旌以麾。曰:“逖矣,西土之人!”
王曰:“嗟! 我友邦冢君、御事、司徒、司马、司空、亚旅、师氏、千夫长、百夫长,及庸、蜀、羌、髳、微、卢、彭、濮人,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予其誓。”
王曰:“古人有言曰:‘牝鸡无晨。牝鸡之晨,惟家之索。’今商王受惟妇言是用,昏弃厥肆祀,弗答; 昏弃厥遗王父母弟,不迪;乃惟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长,是信是使,是以为大夫卿士,俾暴虐于百姓,以奸宄于商邑。”
“今祥数予发,惟恭行天之罚。今日之事,不愆于六步、七步,乃止齐焉。夫子助哉!不愆于四伐、五伐、六伐、七伐,乃止齐焉。勖哉夫子!尚桓桓,如虎如貐,如熊如罴,于商郊。弗迓克奔,以役西土。勖哉夫子! 尔所弗勖,其于尔躬有戮。”
大 诰
王若曰:“猷!大诰尔多邦,越尔御事。……已!予惟小子若涉渊水,予惟往求朕攸济。敷贲、敷前人受命兹不忘大功。予不敢闭于天降威用。宁王遗我大宝龟,绍天明。即命曰:‘有大艰于西土,西土人亦不静。越兹蠢。’殷小腆诞敢纪其叙。天降威,知我国有疵,民不康,曰:‘予复,’。反鄙我周邦;今蠢。今翼日,民献有十夫予翼,以于敉宁武图功。我有大事,休,朕卜并吉。……
“肆予冲人永思艰,曰:呜呼! 允蠢鳏寡,哀哉! 予造天役,遗大投艰于朕身,越予冲人不卯自恤。义尔邦君,越尔多士、尹氏、御事,绥予曰:‘无毖于恤,不可不成乃宁考图功。’……”
王曰:“若昔,朕其逝。朕言艰日思:若考作室,既底法,厥于乃弗肯堂,矧肯构?厥父灾,厥子乃弗肯播,矧肯获?厥考翼其肯曰:‘子有后,弗弃基。’肆予曷敢不越卯敉宁王大命?若兄考,乃有友伐厥子,民养其劝弗救?”
王曰:“……子永念曰: 天惟丧殷。若穑夫,予曷敢不终朕亩?天亦惟休于前宁人,予曷其极卜,敢弗于从?率宁人有指疆土?矧今卜并吉,肆朕诞以尔东征。天命不僭,卜陈惟若兹。”
周书卷五
多 方
惟五月丁亥,王来自奄,至于宗周。
周公曰:“王若曰:猷郑枝!告尔四国多方,惟尔殷侯尹民,我惟大降尔命,尔罔不知。……
“王若曰:诰告尔多方,非天庸释有夏,非天庸释有殷;乃惟尔辟以尔多方,大淫图天之命,屑有辞。乃惟有夏,图厥政,不集于享;天降时丧,有邦间之。乃惟尔商后王,逸厥逸,图厥政,不蠲烝;天惟降时丧。……
“今我曷敢多诰,我惟大降尔四国民命。尔曷不忧裕之于尔多方?尔曷不夹介刈我周王、享天之命?今尔尚宅尔宅,畋尔田,尔曷不惠王熙天之命?尔乃迪屡不静,尔心未爱,尔乃不大宅天命,尔乃屑播天命。尔乃自作不典,图忱于正。我惟时其教告之,我惟时其战要囚之,至于再至于三。乃有不用我降尔命,我乃其大罚殛之。非我有周秉德不康宁,乃惟尔自速辜。……
“王曰:呜呼! 多士,尔不克劝忱我命,尔亦则惟不克享,凡民惟曰不享。尔乃惟逸惟颇,大远王命。则惟尔多方探天之威,我则致天之罚,离逖尔土。
“王曰: 我不惟多诰,我惟祗告尔命。又曰: 时惟尔初,不克敬于和,则无我怨!”
立 政
今文子文孙,孺子王矣。其勿误于庶狱,惟有司之牧夫。其克诘尔戎兵,以陟禹之迹;方行天下,至于海表,罔有不服。以靓文王之耿光,以扬武王之大烈。
周书卷六
费 誓
公曰:“嗟!人无哗,听命。徂兹淮夷徐戎并兴。善□乃甲胄,敌乃干,无敢不吊!备乃弓矢,锻乃戈矛,砺乃锋刃,无敢不善!
“今惟淫舍牿牛马。杜乃擭,敜乃阱,无敢伤牿!牿之伤,汝则有常刑。
“马牛其凤,臣妾通逃,勿敢越逐; 祗复之,我商贲汝。乃越逐,不复,汝则有常刑。无敢寇攘;逾垣墙,窃马牛,诱臣妾,汝则有常刑。
“甲戌,我惟征徐戎。峙乃糗粮,无敢不逮!汝则有大刑。鲁人三郊三遂,峙乃桢干。甲戌,我惟筑,无敢不供!汝则有无余刑、非杀。鲁人三郊三遂,峙乃刍茭,无敢不多,汝则有大刑。”
[鉴赏]
《尚书》,又称《书》、《书经》。儒家经典之一。“尚”就是“上”的意思,《尚书》即上代以来的书,正如王充所说:“上古帝王之书也”。它是我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相传由孔子选编而成。儒家后来又补充进去了许多篇章,如《尧典》、《皋陶谟》、《禹贡》、《洪范》等,是研究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重要史料。
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9年),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者。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先世是宋国贵族。少“贫且贱”,及长,做过“委史”和“乘田”等事。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聚徒讲学,从事政治活动。年五十,由鲁国中都宰升任司寇,摄行相事。后又曾周游宋、卫、陈、蔡、齐、楚等国,自称“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终不见用。晚年致力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弟子相传先后有3千人,其中著名的有70余人。孔子曾大力宣传“仁”的学说。认为“仁”即“爱人”。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论点,即所谓“忠恕”之道。但“仁”的执行要以“礼”为规范,他说:“克己复礼为仁”,“仁”实际上是以维护贵族等级秩序为目的的。在世界观上,对殷周以来的鬼神宗教迷信采取存疑态度,认为“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但仍强调“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在认识论和教育思想方面,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命题。政治上提出“正名”的主张,认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实副其“名”;在维护贵族统治的基础上提倡德治和教化,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并提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的论点。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封建统治者一直把他尊为圣人。
《尚书》在秦之前,相传原文多达100篇,内容包括自帝尧至秦穆公(公元前659—前621年在位)间几个时代的史料。它在先秦时代与《诗》300篇并称《诗》、《书》。到西汉初年,一个叫伏生的人以今文《尚书》28篇相传于世。后来汉武帝时又传闻有人在孔子住宅壁中发现《古文尚书》。到了东晋时期,一个叫梅赜的人献出伪《古文尚书》。自此,《尚书》出现真伪之争,世间出现了《今文尚书》、《古文尚书》、《伪古文尚书》几个版本。梅赜在推出伪《古文尚书》的同时,把今文《尚书》28篇分为33篇,托出伪《古文尚书》25篇,合58篇。现在通行的《尚书》均为58篇。
《尚书》各篇不仅文字简洁明快,而且文章体裁多样。记载尧舜之事则用“典”的体裁,体现了作者“尊阁之意”;记载群王训诫勉励将士和百姓发出的文告,则以“诰”体;记叙君臣之间嘉言善政,共商国是之事,则用“谟”的体裁;记载君王率兵出征前发表的告戒将士的言辞则用“誓”的体裁。除此,还有“训”、“命”等体裁。通过各种体裁的灵活运用,使上起原始社会末期,下至封建社会初期的1000多年,包括政治、军事、文化、宗教等史料再现在人们面前时,给人以亲临其境之感。
现存《尚书》分《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个部分,共58篇,各部分的具体篇章如下:
《虞书》有:尧典、舜典、大禹谟、皋陶谟、益稷共5篇。
《夏书》有:禹贡、甘誓、五子之歌、胤片共4篇。
《商书》有:汤誓、仲虺之诰、汤诰、伊训、太甲上、太甲中、太甲下、咸有一德、盘庚上、盘庚中、盘庚下、说命上、说命中、说命下、高宗肜日、西伯戡黎、微子共17篇。
《周书》有:泰誓上、泰誓中、泰誓下、牧誓、武成、洪范、旅獒、金滕、大诰、微子之命、康诰、酒诰、梓材、召诰、洛诰、多士、无逸、君奭、蔡仲之命、多方、立政、周官、君陈、顾命、康王之诰、毕命、君牙、同命、吕刑、文侯之命、费誓、秦誓共32篇。
《尚书》的注本也比较多,有唐代孔颖达的《尚书正义》,宋代蔡沈的《书经集传》,清朝孙星衍的《尚书今古文注疏》等。
《尚书》58篇中专门记载军事的有《甘誓》、《汤誓》、《牧誓》、《费誓》、《秦誓》等篇。在《大诰》、《多方》、《立政》等篇中也包含有大量的军事内容。这些篇章记载着古代的军事制度、战争情况以及古代先贤的用兵之法等等。军事资料非常丰富,归纳起来,《尚书》在军事思想方面主要体现在如下几点。
一、确立“敬天保民”的战争观
自原始社会以来,氏族与氏族之间,王国与王国之间互相吞并而发起的战争是频繁的。但随着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确定一场战争的发起,逐步需要向人们阐明战争的性质,宣扬发起这场战争的正义性和必要性,才能激发人们勇往向前,英勇作战。
鉴于当时人们奉行“天命思想”,故凡是违背了“上天”的就是大逆不道、非正义的,凡是去惩罚上述大逆不道的行为就是正义的,十分必要的。
夏王启在甘(今陕西户县境内)讨伐扈氏前,就指责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蔑视金、木、水、火、土五行更替的道理,废黜历法)是大逆不道的行为。无疑,“天用剿绝其命”(上天因此要来绝他的大命)。“今予唯恭行天罚”(现在,我只是奉行上天的惩罚)。
当然,用“天命思想”去说服人们是非常抽象的,还有必要向人们阐述一些具体的,看得见摸得着的道理。因此,逐步提出了“敬天保民”的战争观。与此相适应,在声讨敌方罪行时,相继不乏列举了关系到人们切身利益的事实。如商汤在起兵攻夏桀的誓师大会上,就历数夏桀“总是竭尽民众的力量供他自己奴役,总是搜刮夏国的财富供他自己享受,从而使得夏国民众离心离德了”。再如周武王攻商纣前,历数商纣“专听妇人之言;废弃祀典;抛弃近亲;重用坏人,祸害百姓”等等。在列举敌方罪行之后,都以“非台小子敢行称乱,有夏多罪,天命殛之”或“今予发,惟恭行天之罚”的天命思想来说明发起战争的正义性、必要性,这是符合当时历史背景的。
二、注重武力和军备的重要作用
到殷周时期,统治者通过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已经深刻认识到武力和军备的重要作用。如周公摄政当国七年之后,还政于成王时所作的《立政》是这样告诫成王的:“其克诘尔戎兵,以陟禹之迹;方行天下,至于海表,罔有不服。”(你要能够过问军事、依靠它追踪大禹的足迹;广行天下,直达海外,没有人敢不服。)《多方》是周成王平叛奄乱后,命周公针对殷顽民及其他心有不服的诸侯所作的。它警告多次反叛的殷顽民,必须认清天命所归,顺服周的统治,否则就要继续用武力镇压,乃至“至于再,至于三”也要坚决用武力解决问题。这对殷顽民和心有不服的诸侯无疑起到了巨大的威慑作用。
三、强调协同一致的作战行动
《尚书》军事篇,几乎全是强调协同一致作战的篇章。首先从《甘誓》、《汤誓》、《牧誓》、《费誓》等誓师词看,就是一个个庄严的战争动员令。作战动员令理所当然要统一将士的思想,协调作战行动,再细读全篇誓词,不难看出,当时对作战行动的协调是何等的细致。如《牧誓》:“今日之事,不愆于六步、七步,乃止齐焉。夫子勖哉!不愆于四伐、五伐、六伐、七伐,乃止齐焉。”(今天的战斗,要求做到不超过六步或七步,就要停下来整顿一下。各位要努力啊!要求做到不超过四次或五次、六次、七次的冲刺,就要停下来整顿一下。)《费誓》还规定“甲戍”日军队要征伐除戎,三面郊区的民众和军队都要准备好粮草,民众还要准备好筑墙的工具,甲戍器要来修筑工事。可见,古代对协调一致的作战行动不仅十分重视,而且是着实认真研究的。
四、重视战场纪律
《尚书》对战场纪律描述较多。不仅说明这些铁的纪律为当时的作战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对后人治军也无不起到较大的借鉴作用。就当时人们的思想水平而言,《尚书》中规定的战场纪律既便于将士接受又规定得严厉具体。如《甘誓》“用命,赏于祖;弗用命,戮于社”。(肯于听命效力的,就在祖先的牌位前面给予奖赏;不肯听命效力的,就在社神的牌位前面加以杀戮。)这就是利用人民对神灵的敬畏来制定的纪律,便于大家接受。《费誓》等的战场纪律则规定得非常具体:“牛马走失了,男女奴隶逃跑了,不许逾越部伍前去追逐;得到走失牛马和逃亡的奴隶的,应该忠谨地送还原主,我会赏赐你们。凡是离开部伍去追逐的,或是得到了却不归还原主的,你们就会受到必然的惩罚。不许抢掠偷窃,翻越墙头,盗窃牛马,拐诱奴隶,否则你们就会受到必然的惩罚”。这样具体细致,深受战区民众欢迎的纪律至今还有指导意义。可见,《尚书》中的军纪对后人是一个较大的贡献。
[img]尚书文言文
1. 《古文尚书》里面是写什么的
《尚书》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最早时它被称为 《书》,到了汉代被叫做《尚书》,意思是“上古之书”。汉代以后,《尚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所以又叫做《书经》。这部书的写作和编辑年代、作者已很难确定,但在汉代以前就已又了定本。据说孔子曾经编纂过《尚书》,而不少人认为这个说法不可靠。
《尚书》所记载的历史,上起传说中的尧虞舜时代,下至东周(春秋中期),历史约1500多年。它的基本内容是古代帝王的文告和军臣谈话记录,由此可以推断作者很可能是史官。《尚书》作为我国最早的政事史料汇编,记载了虞、夏商、周的许多重要史实,真实的 反映了 这一历史时期的天文、地理、哲学思想、教育、刑法和典章制度等,对后世产生过重要影响,是我们了解古代社会的珍贵史料。
《尚书》用散文写成,按朝代编排,分成《虞书》、《夏书》、《商书》和《周书》。它大致有四种体式:一是“典”,主要记载当时的典章制度;二是“训诰”,包括君臣之间、大臣之间的谈话和慧迹祭神的祷告辞;三是“誓”,记录了君王和诸侯的誓众辞;四是“命”,记载了帝王任命官员、赏赐诸侯的册命。《尚书》使用的语言、词汇比较古老,因而较难读懂。
流传至今的《尚书》包括《今文尚书》和《古文尚书》两部分。《今文尚书》共二十八篇,《古文尚书》共二十五篇。从唐代以来,人们把《今文尚书》和《古文尚书》混编在一起后来经过明、清两代的一些学者考证、辨析,确认相传由汉代孔安国传下来的二十五篇《古文尚书》和孔安国写的《尚书传》是伪造的因此被称为《伪古文尚书》和《尚书伪孔传》。这个问题在学术界已成为定论。
现存二十八篇《今文尚书》传说是秦、汉之际扰模的博士伏生传下来的,用当时的文字写成,所以叫做《今文尚书》(《古文尚》用古代文字写成)。其中《虞夏书》四篇,《商书》五篇,《周书》十九篇。我们选录的是《今文尚书》,不包括书《古文尚书》。原文主要依据清代阮元校订的《十三经注疏》注释和译文广泛参考了研究《尚书》的各种专著。
2. 古文《尚书》都有哪些版本啊
《尚书》是我国最古的皇室文集,是我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它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
《尚书》相传由孔子编撰而成,但有些篇是后来儒家补充进去的。西汉初存28篇,因用汉代通行的文字隶书抄写,前李并称《今文尚书》。
另有相传在汉武帝时从孔子住宅壁中发现的《古文尚书》(现只存篇目和少量佚文)和东晋梅赜所献的伪《古文尚书》(较《今文尚书》多16篇)。现在通行的《十三经注疏》本《尚书》,就是《今文尚书》和伪《古文尚书》的合编本。
上古历史文献集。《左传》等引《尚书》文字,分别称《虞书》、《夏书》、《商书》、《周书》,战国时总称为《书》,汉人改称《尚书》,意即“上古帝王之书”(《论衡·正说篇》)。
《尚书》的真伪、聚散,极其复杂曲折。2009年清华简中发现了部分早期版本的《尚书》。
汉人传说先秦时《书》有100篇,其中《虞夏书》20篇,《商书》、《周书》各40篇,每篇有序,题孔子所编。《史记·孔子世家》也说到孔子修《书》。
但近代学者多以为《尚书》编定于战国时期。秦始皇焚书之后,《书》多残缺。
今存《书序》,为《史记》所引,约出于战国儒生之手。汉初,《尚书》存29篇,为秦博士伏生所传,用汉时隶书抄写,被称为《今文尚书》。
又,西汉前期,相传鲁恭王拆孔子故宅一段墙壁,发现另一部《尚书》,是用先秦六国时字体书写的,所以称《古文尚书》,它比《今文尚书》多16篇,孔安国读后献于皇家。因未列于学官,《古文尚书》未能流布。
东晋元帝时,梅颐献伪《古文尚书》及孔安国《尚书传》。这部《古文尚书》比《今文尚书》多出25篇,又从《今文尚书》中多分出5篇,而当时今文本中的《秦誓》篇已佚,所以伪古文与今文合共58篇。
唐太宗时,孔颖达奉诏撰《尚书正义》,就是用古今文真伪混合的本子。南宋吴棫以后,对其中真伪颇有疑议。
明代梅赜作《尚书考异》,清代阎若璩著《古文尚书疏证》等,才将《古文尚书》和孔安国《尚书传》乃属伪造的性质断实。 清华简《尚书》所录,为虞、夏、商、周各代典、谟、训、诰、誓、命等文献。
其中虞、夏及商代部分文献是据传闻而写成,不尽可靠。“典”是重要史实或专题史实的记载;“谟”是记君臣谋略的;“训”是臣开导君主的话;“诰”是勉励的文告;“誓”是君主训诫士众的誓词;“命”是君主的命令。
还有以人名标题的,如《盘庚》、《微子》;有以事为标题的,如《高宗肜日》、《西伯戡黎》;有以内容为标题的,如《洪范》、《无逸》。这些都属于记言散文。
也有叙事较多的,如《顾命》、《尧典》。其中的《禹贡》,托言夏禹治水的记录,实为古地理志,与全书体例不一,当为后人的著述。
自汉以来,《尚书》一直被视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哲学经典,既是帝王的教科书,又是贵族子弟及士大夫必修的“大经大法”,在历史上很有影响。 就文学而言,《尚书》是中国古代散文已经形成的标志。
据《左传》等书记载,在《尚书》之前,有《三坟》、《五典》、《八索》、《九丘》,但这些书都没有传下来,《汉书·艺文志》已不见著录。叙先秦散文当从《尚书》始。
书中文章,结构渐趋完整,有一定的层次,已注意在命意谋篇上用功夫。后来春秋战国时期散文的勃兴,是对它的继承和发展。
秦汉以后,各个朝代的制诰、诏令、章奏之文,都明显地受它的影响。刘勰《文心雕龙》在论述“诏策”、“檄移”、“章表”、“奏启”、“议对”、“书记”等文体时,也都溯源到《尚书》。
《尚书》中部分篇章有一定的文采,带有某些情态。如《盘庚》3篇,是盘庚动员臣民迁殷的训词,语气坚定、果断,显示了盘庚的目光远大。
其中用“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比喻煽动群众的“浮言”,用“若乘舟,汝弗济,臭厥载”比喻群臣坐观国家的衰败,都比较形象。《无逸》篇中周公劝告成王:“呜乎!君子所其无逸,先知稼穑之艰难乃逸,则知小人之依。”
《秦誓》篇写秦穆公打了败仗后,检讨自己没有接受蹇叔的意见时说:“古人有言曰:‘民讫自若是多盘,责人斯无难,惟受责俾如流,是惟艰哉!’我心之忧,日月逾迈,若弗云来!”话语中流露出诚恳真切的态度。此外,《尧典》、《皋陶谟》等篇中,还带有神话色彩,或篇末缀以诗歌。
因此,《尚书》在语言方面虽被后人认为“佶屈聱牙”(韩愈《进学解》),古奥难读,而实际上历代散文家都从中取得一定借鉴。 历来注释和研究《尚书》的著作很多,有唐孔颖达的《尚书正义》,宋蔡沈的《书集传》,清孙星衍的《尚书今古文注疏》。
宋两浙东路茶盐司刻本《尚书正义》20卷,现存北京图书馆。 《尚书》的文字内容特点:《尚书》所记基本是誓、命、训、诰一类的言辞。
文字古奥迂涩,所谓“周诰殷盘,诘屈聱牙”,就是指这个特点。但也有少数文字比较形象、朗畅。
《尚书》 主要记录虞夏商周各代一部分帝王的言行。它最引人注目的思想倾向,是以天命观念解释历史兴亡,以为现实提供借鉴。
这种天命观念具有理性的内核:一是敬德,二是重民。《尚书》的文字诘屈艰深,晦涩难懂,但它标志着。
3. 有一篇文言文前面是尚书示
故正议大夫行尚书吏部侍郎上柱国赐紫金鱼袋赠礼部尚书韩公行状(节选)
唐·李 翱
曾祖泰,皇任曹州司马。祖濬素,皇任桂州长史。父仲卿,皇任秘书郎,赠尚书左仆射。公韩愈,字退之,昌黎某人。生三岁,父殁,养于兄会舍。及长,读书能记他生之所习。年二十五,上进士第。汴州乱,诏以旧相东都留守董晋为平章事、宣武军节度使,以平汴州。晋辟公以行,遂入汴州,得试秘书省校书郎,为观察推官。晋卒,公从晋丧以出,四日而汴州乱,凡从事之居者皆杀死。武宁军节度使张建封奏为节度推官,得试太常寺协律郎。选授四门博士,迁监察御史。为幸臣所恶,出守连州阳山令。政有惠于下。及公去,百姓多以公之姓以名其子。
摘自《百度贴吧》
(翻译)曾泰,皇上委任曹州司马。祖父王浚一向,皇任桂州长史。他的父亲仲卿,皇任秘书郎,追赠尚书左仆射。公韩愈,字后的,昌黎某人。生三年,父亲去世,养在兄弟会舍弃。长大,读书能记住他生命的所学。二十五岁,上进士第。汴州混乱,诏令以旧相东都留守董晋为同平章事、宣武军节度使,因为平定汴州。晋国公府以行,于是进入汴州,可以试着秘书省校书郎,为观察推官。晋死,公从晋国丧事而出,第四天,汴州混乱,凡从事居住的人都杀死。武宁军节度使张建封上奏为节度推官,可以试着太常寺协律郎。选授四门博士,升任监察御史。是到我所厌恶的东西,出任连州阳山令。政治有惠于下。当公离去,很多老百姓认为您的姓来命名他的儿子。
《百度文言文翻译》
4. 古文尚书最初是鲁恭王在孔子家的一块地里发现的.是否
古文《尚书》有多种来源,相传为鲁恭王在拆除孔子故宅一段墙壁时发现的.这是在《汉书》中记载的2008年,清华大学入藏的一批珍贵竹简(简称“清华简”)中发现的多篇《尚书》均是焚书以前的写本.《金縢》、《康诰》、《顾命》等部分篇目有传世本,但文句多有差异,甚至篇题都不相同.更多的是前所未见的篇章.例如《尚书》中的名篇《傅说之命》,即先秦文献引用的《说命》,和传世伪古文就并不相同.经过专家认证,这批清华简中有失传多年的真正《尚书》,证实现今传世两千多年的古文《尚书》确系“伪书”.但汉朝时发现的古文尚书在魏晋时期亡佚了,东晋梅赜献的是伪书,先前的不一定是伪书.。
5. 古文尚书最初是鲁公王在孔子家的一块地里发现的对吗
《汉书•艺文志》记载:“武帝末,鲁恭王坏孔子宅,欲以广其官,而得《古文尚书》及《礼记》、《论语》、《孝经》凡数十篇,皆古字也.”也就是说,根据汉书记载,汉武帝(前140——前87年)末年,鲁恭王为扩建自己的宫殿拆毁孔子的宅第,在屋壁中得到一批古书,包括《古文尚书》、《礼古经》、《礼记》、《论语》、《孝经》、《春秋左氏传》等,都用古文书写,李零认为这批古书也许是战国鲁写本.当然,同一时期,汉景帝时河间献王刘德(前?——前130年)从其封国中征收到许多古书,皆用古文书写,包括《周官》、《尚书》、《礼》、《礼记》、《孟子》、《老子》等书.(《汉书•艺文志》记载:刘德“修学好古,实事求是.从民得善书,必为好写与之,留其真,加金帛赐,以招之.由是四方道术之人,不远千里,或有先祖旧书,多奉以奏献王者,故得书多,与汉朝等.是时淮南王安亦好书,所招致率多浮辩.献王所得书皆古文先秦旧书:《周官》、《尚书》、《礼》、《礼记》、《孟子》、《老子》之属,皆经传说记七十之子徒所论.”)两种古文《尚书》谁先谁后难以定论,不过如果单论鲁恭王之事,则此古文《尚书》是当时鲁恭王在孔子旧宅的墙壁里发现的.。
6. 尚书得古文今文分别讲述的什么
尚书,全文2500余字,原称为《书》,是夏、商、周时代一些历史文献和传说资料的汇编,后来成为儒家宣扬二帝、三王及周公、孔子治道的圣典。
《尚书》的内容有所谓今文、古文之分。今文《尚书》为西汉初山东伏生所传,共28篇。
西汉中期以后,又多次发现用周秦六国文字书写的古文《尚书》。古文《尚书》在汉朝未能立于学官,以致西晋以后全部散失,现今只能看到它的篇目名称。
东晋时,豫章内史梅赜根据一些散逸的《尚书》文字编撰成所谓古文《尚书》25篇,后人称之为“伪古文《尚书》”。他又吸收了原今文《尚书》,将其离析为33篇,两者拼凑,以符合刘向、郑玄校注的古文《尚书》58篇之数,向朝廷呈献。
梅赜所献的古文《尚书》,收在如今通行的《十三经注疏》本中,它实际上是由今文《尚书》和伪古文《尚书》合并的。因此,现传《尚书》,只有今文才是真本,古文则是梅氏伪造的。
《十三经注疏》中还有梅赜伪造的《尚书孔氏传》13卷,说是西汉孔安国解释《尚书》之作。梅氏编选的这些伪书,直到清代阎若璩作《古文尚书疏证》时才被彻底揭穿。
古代对《尚书》的研究,除了《十三经注疏》中的注疏外,宋代蔡沈的《书集传》也是《尚书》研究的重要成果。
7. 今文尚书与古文尚书的区别
尚书》是我国第一部散文集,它是上古历史文献集。《左传》等引《尚书》文字,分别称《虞书》、《夏书》、《商书》、《周书》,战国时总称为《书》,汉人改称《尚书》,意即“上古帝王之书”(《论衡·正说篇》)。《尚书》的真伪、聚散,极其复杂曲折。汉人传说先秦时《书》有100篇,其中《虞夏书》20篇,《商书》、《周书》各40篇,每篇有序,题孔子所编。《史记·孔子世家》也说到孔子修《书》。但近代学者多以为《尚书》编定于战国时期。秦始皇焚书之后,《书》多残缺。今存《书序》,为《史记》所引,约出于战国儒生之手。汉初,《尚书》存29篇,为秦博士伏生所传,用汉时隶书抄写,被称为《今文尚书》。西汉前期,相传鲁恭王拆孔子故宅一段墙壁,发现另一部《尚书》,是用先秦六国时字体书写的,所以称《古文尚书》,它比《今文尚书》多16篇,孔安国读后献于皇家。因未列于学官,《古文尚书》未能流布。东晋元帝时,豫章内史梅颐献伪《古文尚书》及孔安国《尚书传》。这部《古文尚书》比《今文尚书》多出25篇,又从《今文尚书》中多分出5篇,而当时今文本中的《秦誓》篇已佚,所以伪古文与今文合共58篇。唐太宗时,孔颖达奉诏撰《尚书正义》,就是用古今文真伪混合的本子。南宋朱熹以后,对其中真伪颇有疑议。明代梅鷟作《尚书考异》,清代阎若璩著《古文尚书疏证》等,才将《古文尚书》和孔安国《尚书传》乃属伪造的性质断实。
尚书的保存和流传过程也颇为曲折。秦时焚书,尚书被烧毁。汉初原秦朝博士伏生传《尚书》29篇,因是用当时通行的隶书写成,故被称为《今文尚书》,汉武帝末期,从孔子旧居的墙壁里发现了用蝌蚪文写成的《尚书》,被称为《古文尚书》。《古文尚书》经孔子后代孔安国整理流传,除却和今文相同的29篇,又多出16篇。据专家考证,“今文和古文既同是古文,而又均译成今文,它们的不同,不过是词句的略异,等于后世书籍的异本或别本。” 后来由于经历战乱,今文、古文《尚书》都散失了,东晋时豫章内史梅赜献上《古文尚书》,其中有33篇与《今文尚书》大致相同,又多出25篇,从南宋一直到明清,很多学者都质疑梅氏尚书的真实性,最终经过阎若璩等人的考证,确定梅本所多出的25篇,为魏晋时期的伪作,被称为《伪古文尚书》。但是保存在伪孔本中的原已失散了的今文二十九篇,就成了研究夏商周三代历史的“第一手文献资料”
关于尚书二十八篇原文和尚书28篇有多少字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