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书(梁书锦)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梁书,以及梁书锦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 1、梁书的思想
- 2、梁书的介绍
- 3、文言文《梁叔徐勉传》
- 4、《梁书·刘孺传》文言文翻译
梁书的思想
《梁书盯春》起自梁武帝天监元年,至敬帝帝太平二年,记载梁朝五十六年间史事。本书是依据其父姚察的旧稿而成,而嫌扒姚察历经梁、陈两代,时人记事,史料价值极高。故《梁书》是现存梁史的较原始的芹则昌记载。在行文方面,舍当时盛行的骈文,而仿效司马迁、班固用简练的散文记事。就史料来说,范缜、阮孝绪、陶弘景等传,保存了当时的思想、目录、医药等方面的材料。
具体的范文模板
链接:
?pwd=6nca 提取码: 6nca
梁书的介绍
梁书 (1907.9—1998.8),字凯世,号惕生。中国近现代著名画家 ,江西书画十老之一,江西万安人。 早年就读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国画系,师从刘并携海粟、黄宾虹、潘天寿等名师,1932年毕业后以优异成绩留校,后又被聘为南京中央大学国绝链伏画系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江西分会顾问。精于山水花鸟,笔势雄健凝重,气韵唤返生动蕴藉,博采众长,自成一格。
文言文《梁叔徐勉传》
1. 《南史.徐勉传》全文翻译
徐勉,字修仁,南北朝时梁朝东海郡郯县(今山东郯城北)人。
徐勉一生行事公正而谨慎,到普通六年(525年)时,梁武帝升他为中书令,并赐给二十名亲信作护卫。徐勉以有病为由请求解除他的朝内职务,梁武帝不准。
徐勉一生身居高位,但他从不营置家产。平时所得的俸禄,大都分给了亲族中的穷困者,因此家里没有积蓄。
他的门客和老朋友中有人劝他为后代置点产业,他回答说。“别人给子孙留下财产,我给子孙留下清白。
子孙如果有才能,他们自会创家业;如果他们不成材,即使我留下财产,也会转到别人手中去。”徐勉曾写信告诫儿子徐崧说: “我们家世代清廉,所以平常日子过得清苦。
至于置办产业这件事,从来就没有提及过,不仅仅是不经营而已。……古人说:‘以清白的名声留给子孙,不也是一份很丰厚的遗产吗!’又说:‘把整筐的黄金留给子孙,不如教他们攻读一门经书’。
仔细研究这些言论,的确不是空话。我虽然才能低下,但有自己的心愿,幸得遵奉古人这个教训去做,就不敢半途而废。
自从我身居高位以来,将近三十年,一些门人和老朋友极力劝我趁有职有权时见机行事,有人劝我购置田园;有的人劝我开设商店客栈,或者搞点水上运输,也会经营生利,发财致富。像这样一些意见,我都拒绝未采纳。
这并不是我要学汉朝的公仪休那样‘拔葵去识’不与民争利,只是想避免后代为争夺财产而闹得一塌糊涂……” 徐勉终生洁身不贪,言传身教,屡次训诫子孙属守律。这还只是父为子树立的楷模掘岁作用 。
更有远见的是,他不为子孙置办产业,而是将宝贵的清白遗给后代,让后人享用无穷。
2. 《梁书·徐勉传》的译文
遗之以清白
勉①虽居显位,不管产业,家无蓄积,俸禄分赡亲族之穷乏者。门人②故旧从容致言,勉乃答曰:“人遗子孙以财,我遗之以清白。子孙才③也,则自致辎④;如其不才,终为他有⑤。”判高睁尝为书诫其子崧曰:“吾家世代清廉,故常居贫素,至于产业之事,所未尝言,非直⑥不经营而已。薄躬⑦遭逢,遂至今日,尊官厚禄,可谓备之……古人所谓‘以清白遗子孙,不亦厚乎?’又云‘遗子黄金满籯⑧,不如一经。’评求此言,信非徒语⑨。吾虽不敏,实有本志,庶得遵奉斯义,不敢坠失……”
——《梁书·徐勉传》
注:①勉,徐勉,字修仁。幼年孤贫,早励清节。南朝梁武帝时,授宣慰将军。置佐史,侍中、仆射。后又迁尚书仆射、中卫将军。徐勉越升重位,越是尽心,知无不为。中大通三年(公元531年),移授特进、右光禄大夫、侍中、中卫将军,置佐史。大同元年(公元535年)卒,时年七十,诏赠特进、右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谥简肃公。②门人,弟子、学生、后进。③才,有才学,本领。④辎 ,车辆。辎,载重车;,轻便车。特谓财富、官职。⑤终为他有,最后还是归为别人所有。⑥直,特意。⑦薄躬,贫困穷迫。⑧籯,竹箱之类。⑨徒语,说说而已,空话。
释文:徐勉虽然官位显要,无心经管产业,家中念扰没有什么积蓄。所得的薪俸实物,都分送赡养亲族中穷困贫乏的人家。他的弟子和老友们曾善意地劝导他(要为家人考虑)。徐勉回答说:“别人给子孙留下的是财物;我给子孙留下的是清白。子孙们有才干,那么他自己会创造出财富。如果他们没有一点本领,(即使留给他们一大笔财产)最后还是归于别人。”徐勉为了告诫他儿子徐崧,曾经写道:“我家祖辈清廉,所以家境一直贫寒。至于家产这类的事情,从来都不曾提起过,并不在乎要去经营什么(委实没有什么可以经营的)。我的底子薄没有背景,仅是机遇好,慢慢有了今日的尊官厚禄,可说是什么都有了……古人所说的‘以清白留给子孙,不也是很丰厚吗?’又说:‘给子孙留下满箱的黄金,倒不如培养他们有知识有技术(不如一经,经,五经,泛指一门专业。此句中比拟不如有一门学问)。’细细地琢磨古人说的这些话,确实‘都不是空话。我虽然没有多大才能,实有一定主见,只要能够做到古人所说的话,我是不会有一点放松的。”
拾得:徐勉留给子孙的是做父母的清白,这是一笔最为丰富、也是最为宝贵的财产。他之所以这样做,有三点非常中肯的理由:一、留下一大笔家产给子孙,如果子孙只会花费,不知管理,结果还是归于别人。白费一场安排。二、子孙有才学,即使没有一点家产留给他们,凭他们的学识和本领,也能富裕起来。三、最为重要的是,给子孙满箱满箱的黄金,不如培养教育他们长知识长技能,懂得为人正道,不贪不沾。徐勉说到做到,还为子孙树立起好榜样,留给子孙的是一生清白。可能有的人不以为然,其实他们不懂得清白之中,自有大批无形的财产,那是激发后代具有一种自力更生,自强不息的奋发进取的精神,是更加可贵的用之不竭的自信者财源。
3. 文言文《徐勉传》翻译徐勉,字修仁,东海郯人也勉幼孤贫,早励清节
徐勉字修仁,是东海郯人。
徐勉幼年丧父,家境贫寒,很小就自我勉励,恪守高洁的节操。六岁时,恰逢连绵大雨,家人祈祷放晴,徐勉随意写了一篇祷文,竟被有名望有学问的老人称道。
年龄稍大后喜爱学习,同族人徐孝嗣见到他赞叹说:“这就是所说的人中的骏马,一定能到达千里之外啊。 ”十八岁时,被召为国子生,他就闭门苦读,专攻学业,精力很好,不知疲倦。
同辈人都对他肃然起敬。祭酒王俭每次见到他,都用目光送他离去,说:“这个人不是普通人。”
常称赞他有宰辅的气度。 考试取士时入选甲科,被授予王国侍郎的官职,又补为太学博士。
那时每当有事要商定,徐勉就依据当时社会认可的情理判断事情正误,严明而恰当,没有谁能够加以批评使之改变,一同为官的人都效法他。 起初,徐勉跟长沙宣武王交好,梁武帝很器重赏识他。
等到梁武帝即位,徐勉被授予中书侍郎的职位,又晋升而被授予中书通事舍人的官职,在内省当值。 掌管国家法令以后,督察举发的事情很多,当时的人都认为他很称职。
天监三年,被任命为给事黄门侍郎、尚书吏部郎,参与掌管吏部选官。后迁任侍中。
当时,梁军正入侵魏国,候坞驿站传来的文书堆积如山。徐勉参与掌管军事文书,日夜劳累,常常几十天才回一次家。
回家时群狗惊叫,徐勉叹息说:“我忧国忘家,才到了这地步。 ”天监六年,被授官为给事中、五兵尚书,迁任吏部尚书。
徐勉担任选官,办事符合常道,有条有理。既熟习文辞,又擅长辞令,虽然公文案卷堆积,宾客满座,但他应对自如,手不停笔。
他曾经跟门客夜间举行宴会,有个叫虞皓的门客请求做詹事五官。徐勉端庄严肃地回答说:“今晚只可谈风月,不应说及公事。
”所以当时的人都很佩服他的无私。 又被任命为尚书仆射、中卫将军。
徐勉因为旧恩,先后升任重要职位,他尽心为国,知晓的没有不去做的。不久又担任中书令,徐勉因病请求卸去朝廷中的重任和要职,皇帝下诏不允。
(后来徐勉)脚疾加重,很久没能朝见君王,(于是)坚决陈奏请求解任,皇帝下诏允许他病愈后返归台省。 徐勉虽然身居显要职位,但不经营产业,家里没有积蓄,他将俸禄分送出去以供养穷困的亲族。
门客、老友有人随口进言,徐勉就回答说:“别人把财产留给子孙,我把清白留给他们。子孙如果有才,就会自己取得财物;如果没有才,财产终究要为他人所有。
”等到他去世,皇帝听说后流泪痛哭。谥号为简肃公。
4. 徐勉文言文翻译
[公元四六六年至**年]字修仁,东海郯人。生于宋明帝泰始二年,卒于梁武帝大同元年,年七十岁。少孤贫,早励清节。六岁属祈霁文,见称耆宿。既长,笃志好学。起家国子生。太尉文宪公王俭时为祭酒,每称勉有宰辅之量。射策举高第,补西阳王国侍郎。历吏部尚书;尝与客夜坐,有求詹事五官者,勉正色曰:“今夕只可谈风月,不宜及公事。”累官至中书令。其戒子书,为世传诵。梁世言相者,勉及范云而巳。卒,谥简肃。勉善属文,勤著述,虽当机务,下笔不休。尝以起居注烦杂,乃加删撰,为流别起居注六百卷,(南史作六百六十卷。此从梁书)左丞弹事五卷,在选曹撰选品五卷,(南史作三卷。此从梁书)齐时撰太庙祝文二卷,以孔释二教殊途同归,撰会林五十卷,凡所著前后二集四十五卷,(南史作五十卷,《隋书志》作五十一卷,《两唐书志》作四十一卷。此从梁书)又为妇人章表集十卷,皆行于世。
祖籍东海郯县(今山东郯城)的徐勉,从小笃志好学,早励清节。梁天监二年(公元502年),他被梁武帝任命为给事黄门侍郎、尚书吏部郎,参掌大选。此时梁朝建立才一年多些时间,梁武帝又兴师北伐,朝中政务军务十分繁忙。徐勉这时虽然已是吏部的重要官员之一,但因为他是秘书出身,极有文才,为了不延误军机,梁武帝于是让他“参掌军书”。徐勉本来就是一个十分勤勉的人,工作本身也确实繁忙,他因此往往要隔几十天才能回家一次。他家养了一群狗,因为他回来得少,这些狗都不认得自己的主人了,他每次回来,都要引起它们的狂吠。畜生们完全把主人当成了陌生人,徐勉既感到好笑,又觉得无奈。有一次他感叹说:“吾忧国忘家,乃至于此。若吾亡后,亦是传中一事。”后一句的意思是:“我死了后,如果有人写我的传记,群犬惊吠倒是件值得一记的轶事。”
5. 文言文~何攀传翻译
何攀,字惠兴,蜀郡郫人也。仕州为主薄。属刺史皇甫晏为牙门张弘所害,诬以大逆。时攀适丁母丧,遂诣梁州拜表,证晏不反,故晏冤理得申。王濬为益州,辟为别驾。濬谋伐吴,遣攀奉表诣台,口陈事机,诏再引见,乃令张华与攀筹量进时讨之宜。濬兼遣攀过羊祜,面陈伐吴之策。攀善于将命,帝善之,诏攀参濬军事。及孙皓降于濬,而王浑恚于后机,欲攻濬,攀劝濬送皓与浑,由是事解。以攀为濬辅国司马,封关内侯。转荥阳令,上便宜十事,甚得名称。除廷尉平。时廷尉卿诸葛冲以攀蜀士,轻之,及共断疑狱,冲始叹服。迁宣城太守,不行,转散骑侍郎。杨骏执政,多树亲属,大开封尝,欲以恩泽自卫。攀以为非,乃与石崇共立议奏之。语在崇传。帝不纳。以豫诛骏功,封西城侯,邑万户,赐绢万匹,弟逢平卿侯,兄子逵关中侯。攀固让所封户及绢之半,余所受者分给中外宗亲,略不入己。迁翊军校尉,顷之,出为东羌校尉。征为扬州刺史,在任三年,迁大司农。转兖州刺史,加鹰扬将军,固让不就。太常成粲、左将军卞粹劝攀涖职,中诏又加切厉,攀竟称疾不起。及赵王伦篡位,遣使召攀,更称疾笃。伦怒,将诛之,攀不得已,扶疾赴召。卒于洛阳,时年五十八。攀居心平允,氵位官整肃,爱乐人物,敦儒贵才。为梁、益二州中正,引致遗滞。巴西陈寿、阎乂、犍为费立皆西州名士,并被乡闾所谤,清议十余年。攀申明曲直,咸免冤滥。攀虽居显职,家甚贫素,无妾媵伎乐,惟以周穷济乏为事。子璋嗣,亦有父风。
【译文】
何攀,字惠兴,是蜀郡郫地的人。他在州里任职主薄,上司刺史皇甫晏被牙门张弘所陷害,被诬告有大逆之罪。当时何攀正在守母丧期间,就到梁州上奏章,证明皇甫晏不会谋反,皇甫晏的冤情因此而得到平反。
王濬在益州时,将他征辟为别驾。王濬计划攻打吴国,派遣何攀奉表去拜会台阁,口头陈述计谋。皇帝下诏两次引见,于是命令张华与何攀一起筹划进军攻打的时机。王濬还派何攀去拜访羊祜,面陈攻打吴国的计划。何攀善于奉命行事,皇帝认为他不错,下诏要何攀参与到王濬的军事工作中。后来,孙皓向王濬投降,而王浑为自己去得迟而恼火,想攻打王濬,于是何攀劝王濬把孙皓送到王浑那里,这件事就此解决。
朝廷又让何攀做王濬的辅国司马,并封为关内侯。后来他转任荥阳令,提交了有力国家又方便推行的十件事,得到了不少好名声。又任廷尉平。当时,廷尉卿诸葛冲看何攀是蜀地人,所以很轻视他,后来一起审理疑案,诸葛冲这才为之叹服。他升任宣城太守,但没有去,又转任散骑侍郎。
杨骏掌朝中大权时,拉了很多亲戚当官,又大肆封赏,想要遍施恩泽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何攀认为这样不对,于是和石崇一起提交议状上奏。奏文在石崇传内。皇帝没有采纳。后来他又以参加铲除杨骏的功绩,被封为西城侯,食邑万户,赐绢万匹,他的弟弟何逢被封为平卿侯,其兄长的儿子何逵被封为关中侯。何攀坚持让出自己所受的封户和一半的绢物,其余受取的封赠全分给了直系、旁系的本宗亲戚,一点都没留给自己。
后来又任翊军校尉,不久,出朝廷任东羌校尉。又被任命为扬州刺史,在任三年,迁任大司农。又转任兖州刺史,加封鹰扬将军,他坚持退让不愿就职。太常成粲、左将军卞粹劝何攀就职,皇帝还亲自下诏,恳切而严肃地要求,何攀竟称病不起。
后来赵王司马伦篡位,派遣使者召见何攀,他更加称自己病势沉重。司马伦大怒,要杀了他,何攀不得已,带病接受召见。死于洛阳,享年五十八岁。
何攀居心公平允当,做官时讲究严肃整齐,喜爱才能杰出的人,对文士厚重,爱惜人才。在梁、益二州任中正时,招引弃置未用的人才。巴西之地的陈寿、阎乂、犍为、费立都是西州的名士,而且都被乡里说坏话,被清议了十余年。何攀帮他们申明了曲直,他们都得以免于冤枉。何攀虽然身居要职,但家里非常清贫、简朴,没有收置妾媵和伎乐,还专门做周济穷人、救济有难处的人的事。他的儿子何璋继承了爵位,何璋也有他父亲的作风。
6. 文言文《吕公著传》
吕公著,字晦叔,幼嗜学,至忘寝食。
父夷简器异之,曰:“他日必为公辅。”恩补奉礼郎,登进士第,召试馆职,不就。
神宗立,召为翰林学士、知通进银台司。司马光以论事罢中丞,还经幄。
公著封还其命曰:“光以举职赐罢,是为有言责者不得尽其言也。”诏以告直竹合门。
公著又言:“制命不由门下,则封驳之职,因臣而度。愿理臣之罪,以正纪纲。”
帝谕之曰:“所以徙光者,赖其劝学耳,非以言事故也。”公著请不已,竟解银台司。
起知河阳,召还。帝从容与论治道,遂及释、老,公著问曰:“尧、舜如此道乎?”帝曰:“尧、舜岂不知?”公著曰:“尧、舜虽如此,而惟以知人安民为难,所以为尧、舜也。”
帝又言唐太宗能以权智御臣下。对曰:“太宗之德,以能屈己从谏尔。”
帝善其言。未几,同知枢密院事。
有欲复肉刑者,议取死因试劓、刖,公著曰:“试之不死,则肉刑遂行矣。”乃止。
夏人幽其主,将大举讨之.公著曰:“问罪之师,当先择帅,苟未得人,不如勿举。及兵兴,秦、晋民力大困,大臣不敢言,公著数白其害。
元丰五年,以疾丐去位,除资政殿学士、定州安抚使。俄永乐城陷,帝临朝叹曰:“边民疲弊如此,独吕公著为朕言之耳。”
哲宗即位,以侍读还朝。太皇太后遣使迎,问所欲言,公著曰:“先帝本意,以宽省民力为先。
而建议者以变法侵民为务,与己异者一切斥去,故日久而弊愈深。法行而民愈困。
诚得中正之士,讲求天下利病,协力而为之,宜不难矣。”又乞备置谏员,以开言路。
元祐元年,拜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与司马光同心辅政,推本先帝之志,凡欲革而未暇与革而未定者,一一举行之。
民欢呼鼓舞,成以为便。光薨,独当国,除吏皆一时之选。
右司谏贾易以言事讦直诋大臣,将峻责,公著以为言,止罢知怀州。退谓同列曰:“诛官所论,得失未足言。
顾主上春秋方盛,虑后有进谀说惑乱者,正赖左右争臣耳,不可使人主轻厌言者也。”众莫不叹服。
元祐三年四月,恳辞位,拜司空、同平章军国事。明年二月薨,年七十二。
7. 徐勉文言文翻译
[公元四六六年至**年]字修仁,东海郯人。生于宋明帝泰始二年,卒于梁武帝大同元年,年七十岁。少孤贫,早励清节。六岁属祈霁文,见称耆宿。既长,笃志好学。起家国子生。太尉文宪公王俭时为祭酒,每称勉有宰辅之量。射策举高第,补西阳王国侍郎。历吏部尚书;尝与客夜坐,有求詹事五官者,勉正色曰:“今夕只可谈风月,不宜及公事。”累官至中书令。其戒子书,为世传诵。梁世言相者,勉及范云而巳。卒,谥简肃。勉善属文,勤著述,虽当机务,下笔不休。尝以起居注烦杂,乃加删撰,为流别起居注六百卷,(南史作六百六十卷。此从梁书)左丞弹事五卷,在选曹撰选品五卷,(南史作三卷。此从梁书)齐时撰太庙祝文二卷,以孔释二教殊途同归,撰会林五十卷,凡所著前后二集四十五卷,(南史作五十卷,《隋书志》作五十一卷,《两唐书志》作四十一卷。此从梁书)又为妇人章表集十卷,皆行于世。
祖籍东海郯县(今山东郯城)的徐勉,从小笃志好学,早励清节。梁天监二年(公元502年),他被梁武帝任命为给事黄门侍郎、尚书吏部郎,参掌大选。此时梁朝建立才一年多些时间,梁武帝又兴师北伐,朝中政务军务十分繁忙。徐勉这时虽然已是吏部的重要官员之一,但因为他是秘书出身,极有文才,为了不延误军机,梁武帝于是让他“参掌军书”。徐勉本来就是一个十分勤勉的人,工作本身也确实繁忙,他因此往往要隔几十天才能回家一次。他家养了一群狗,因为他回来得少,这些狗都不认得自己的主人了,他每次回来,都要引起它们的狂吠。畜生们完全把主人当成了陌生人,徐勉既感到好笑,又觉得无奈。有一次他感叹说:“吾忧国忘家,乃至于此。若吾亡后,亦是传中一事。”后一句的意思是:“我死了后,如果有人写我的传记,群犬惊吠倒是件值得一记的轶事。”
8. 梁书·徐勉传翻译,,,高分悬赏
翻译:徐勉虽然官位显要,无心经管产业,家中没有什么积蓄。
所得的薪俸实物,都分送赡养亲族中穷困贫乏的人家。他的弟子和老友们曾善意地劝导他(要为家人考虑)。
徐勉回答说:“别人给子孙留下的是财物;我给子孙留下的是清白。子孙们有才干,那么他自己会创造出财富。
如果他们没有一点本领,最后还是归于别人。”注释勉:徐勉,字修仁,在梁朝曾任吏部尚书,尚书仆射(yi、第四声)等要职。
营:经营,料理。显位:显耀的职位。
赡:供给。门入故旧:门生和旧友。
从容致言:从中了解,向徐勉劝慰这里指为徐勉的子孙着想而从中调解。从容,调解。
才:有才干,作动词。辎(zi、第一声)閰(ju、第二声):古代贵人乘坐的车子。
9. 文言文《汪应辰传》翻译
汪应辰,字圣锡,是信洲玉山人。年幼时沉稳聪明,和一般小孩不一样,五岁时就知道读书回答他人的问话常常出语惊人,认识很多偏僻字。家贫寒,没有灯油,就经常拾柴火用来点接着白天看书。从别人那里借来的书,一看就不会忘记。十岁能写诗,曾在乡校游学,郡里的学官戏弄他说:“韩愈十三岁能写文章,现在你像什么?”应辰回答到:“孔子有三千学生听他讲学,只有你还是这样。”绍兴五年,考中进士第一名,年龄刚刚十八岁。御策用民力、吏道、兵势问他,汪应辰回答时认为治理国家的关键,以诚信为根本,对皇帝而言要设身处地为天下百姓着想。皇帝看了他的策论,认为他是一个老成的读书人,等到放榜的时候一看,竟然是个年轻人。引见者带汪应辰上前拜见皇上,皇上对他感到很惊异。皇上立即想授予他官职,赵鼎说:“姑且让他到京城外任职,培养他成才。”于是授予震东军签判。按照惯例,殿试第一名无须按等级等候,从这个时候,就先到地方上锻炼一年半载才回来。召回京城,任秘书省正字。当时秦烩主张和谈。应辰上书说:“和谈不成功不是担忧的事,和谈成功了,而就因此不防范就可怕了。不同的意见不停息不是可怕的事,不同的意见没有了,上下相互欺骗就可怕了。即使和金和谈了,边疆之上还应该提高警惕,褒扬将帅,使他们滋生骄纵之心,认为休整军队,使老百姓修养生息可以从现在开始。这样做,即使忘了长久以来的耻辱,难道不想想将来意料之外的祸患吗?这就是因此不防备可怕的原因啊?我希望不要认为和金和好了就没有忧患了,而是要常常想到忧患进行防备,像敌人来到一样。“奏折送上去后,秦桧很不高兴,贬汪应辰出京城做通判建州,汪应辰于是辞官归隐。张九成被贬到邵州,朋友都和他断绝了往来,而汪应辰按时问候他。等到他的父亲去世,说他的坏话的人还攻击他,但汪应辰却不远万里前去吊唁,人们都为他感到危险。过了很长时间,召回京城做秘书少监,提拔做吏部尚书。李显宗冒领安丰军的功劳赏赐五千多人,应辰上奏折反驳他。做户部伺郎兼伺讲。应辰独自一人承担繁多的事务,节约多余的开支,常常上书皇上说:"轮到值班的官吏值班三天,给他们增加的饭钱就一万缗;工匠洗器皿仅仅给百余千,而给官吏吃饭的钱就六百千;塑显仁皇帝的神像,半年时间不到,官吏的饭钱就已经支了三万、银绢六百匹两。其他方面的浪费都和这方面类似。”皇上对这种浪费很惊异,命令吏部加以裁减。授予 官职作吏部尚书,不久兼翰林学士和侍读。论及爱民六件事,在朝廷上和其他人的意见不合,不高兴的人很多。……汪应辰待人接物温和谦逊,遇到事情刚直不屈 ,流落岭桥十七年。秦桧死了,才得以回朝廷。刚正方直,敢于直言而不回避。……在淳熙三年二月在家中去世。
评论说:汪应辰学术精通,尤其以刚直被人称赞。……侍奉皇上忠诚,足以担当大任,可惜他的才能没有完全得到使用啊!!
[img]《梁书·刘孺传》文言文翻译
刘孺(485-543),南朝梁文学家。字孝稚,彭城(今徐州)人。下面是我为你带来的《梁书·刘孺传》文言文翻译 ,欢迎阅读。
《梁书·刘孺传》原文:
刘孺,字孝稚,彭城安上里人也。祖勔,宋司空忠昭公。父悛,齐太常敬子。孺幼聪敏,七岁能属文。年十四,居父丧,毁瘠骨立,宗党咸异之。服阕让游,叔父瑱为义兴郡,携以之官,常置坐侧,谓宾客曰:“此儿吾家之明珠也。”既长,美风采,性通和,虽家人不见其喜愠。本州召迎主簿。起家中军法曹行参军。时镇军沈约闻其名,引为主簿,常与游宴赋诗,大为约所嗟赏。累迁太子舍人、中军临川王主簿、太子洗马、尚书殿中郎。出为太末令,在县有清绩。还除晋安王友,转太子中舍人。
孺少好文章,性又敏速,尝于御坐为《李赋》,受诏便成,文不加点,高祖甚称赏之。后侍宴寿光殿,诏群臣赋诗,时孺与张率并醉,未及成,高祖取孺手板题戏之曰:“张率东南美刘孺雒阳才揽笔便应就何事久迟回?”其见亲爱如此。
转中书郎,兼中书通事舍人。顷之迁太子家令,余如故。出为宣惠晋安王长史,领丹阳尹丞。迁太子中庶子、尚书吏部郎。中大通四年,出为仁威临川王长史、江夏太守,加贞威将军。五年,为庆滑迅宁远将军、司徒左长史,未拜,改为都官尚书,领右军将军。大同五年,守吏部尚书。其年,出为明威将军、晋陵太守。在郡和理,为吏民所称。七年,入为侍中,领右军。其年,复为吏部尚书,以母忧去职。居丧未期,以毁卒,时年五十九。谥曰孝子。
孺少与从兄苞、孝绰齐名。苞早卒,孝绰数坐免黜,位并不高,惟孺贵显。
(节选自《梁书》)
《梁书·刘孺传》译文:
刘孺,字孝稚,是彭城誉此安上里人。他祖父刘勔,担任南朝宋司空,被谥为“忠昭”。他父亲刘悛,任南朝齐太常官职,被谥为“敬”。刘孺自小聪敏,七岁就能写文章。十四岁时,因父亲去世守丧,哀伤致使形体消瘦,宗族乡里全都感到惊异。服丧期满,他叔父刘瑱担任义兴郡太守,带他到官府,经常把他安置到自己座位旁边,对宾客说:“这个小孩是我家的明珠啊。”刘孺长大成人,俊秀有风度,性情开朗平和,即使是家人也没见过他表现出过分的`喜怒。所在州召迎他任主簿。一出身就担任了中军法曹行参军。当时镇军沈约听闻他的名声,召他任主簿,经常跟他游赏饮宴赋诗,他很受沈约叹赏。屡次升迁担任太子舍人、中军临川王主簿、太子洗马、尚书殿中郎。出都城担任太末县令,他在县任职时有清正的政绩。回都城后授任晋安王友,转任太子中舍人。
刘孺自小喜欢写文章,又才思敏捷,曾经在皇帝赐予的坐席上写作《李赋》,接到指令很快就写成,文章不用增删改动,高祖皇帝很赞赏。后来在寿光殿陪侍宴饮,皇帝下令群臣赋诗,当时刘孺跟张率都喝醉了,没等诗写成,高祖皇帝拿来刘孺的手板题诗开玩笑道:“张率东南美,刘孺雒阳才。揽笔便应就,何事久迟回?”他就是如此受到皇帝亲近喜爱的。
后来他转任中书郎,兼任中书通事舍人。不久升任太子家令,其他官职不变。出都城任宣惠晋安王长史,兼任丹阳尹丞。又升任太子中庶子、尚书吏部郎。中大通四年,出都城任仁威临川王长史、江夏太守,加号贞威将军。五年,担任宁远将军、司徒左长史,还没上任,又改任都官尚书,兼任右军将军。大同五年,担任吏部尚书。同一年,出都城任明威将军、晋陵太守。他在郡中政务处理得平和妥当,受到属下和百姓的称赞。七年,入朝担任侍中,兼任右军将军。同一年,又担任吏部尚书,因母亲去世守丧离职。守丧不到一年,因哀伤过度去世,当时五十九岁。谥为“孝子”。
要记住这篇文章哦:《梁书·刘孺传》原文及翻译,如果喜欢,可以经常来找我,我是你的“秀秀姐”。
关于梁书和梁书锦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