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鉴(通鉴资治)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通鉴,以及通鉴资治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 1、通鉴的解释
- 2、《资治通鉴》都讲述了什么内容?
- 3、《通鉴》是指《资治通鉴》吗?
- 4、通鉴的含义
通鉴的解释
通鉴的解释
共通的鉴定。 唐 刘知几 《史通·杂说下》 :“史臣美 澹 而讥 邵 者,岂所谓通鉴乎?”
词语分解
通的解释 通 ō 设有阻碍,可以穿过,能够达到:通风。通天。通气。通宵。通行。通过。通衢。 贯通 。四通八达。曲径 通幽 。 懂得, 彻底 明了:通晓。通彻。通今博古。通情达理。 传达:通令。 通讯 。 通报 。通告。通知。通缉。 鉴的解释 鉴 (鉴) à 镜子。 照: 光可鉴人 。 观察 ,审察:鉴别。鉴定。 鉴赏 。 鉴于 ( 看到 ,觉察到)。台鉴(书信用语,表示请人看信。亦作“惠鉴”、“钧鉴”)。鉴往知来。 可以使人 警惕 或引为教训的事情: 借鉴 。鉴戒
[img]《资治通鉴》都讲述了什么内容?
《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一部长篇编年体史书,共294卷,300万字,耗时19年完成。记载的历史由周威烈王时的公元前403年开始,一直到五代时期的后周世宗显德年间的959年征淮南为止,计16个朝代,包括秦、汉、晋、隋、唐统一王朝和“战国七雄”、魏蜀吴三国、五胡十六国、南北朝、五代十国等其他政权,其时间跨度达1362年。
《通鉴》是指《资治通鉴》吗?
《通鉴》一般情况下是指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是《资治通鉴》的省略称呼。
《资治通鉴》简称为《通鉴》,从古至今,都有用例。《资治通鉴》成书于宋代,当时的朱熹就简称《通鉴》了。朱熹在《朱子语类》的〈历代一〉中说:“温公修书,凡与己意不合者,即节去之,不知他人之意不如此。《通鉴》之类多矣。”宋末元初的胡三省也用简称:“为人子而不知《通鉴》,则谋身必至于辱先,作事不足以垂后。”清代学者王鸣盛评价《资治通鉴》时也用简称:“读十七史,不可不兼读《通鉴》。”今人称《资治通鉴》为《通鉴》的用例,俯拾皆是,不再枚举。
后人研究《资治通鉴》的作品,往往在题目中就直接简称为《通鉴》。南宋人袁枢编纂的《通鉴纪事本末》,根据《资治通鉴》记载的重要史实,以事件为中心,按照《通鉴》原来的年次,分类编辑。当今学者岑仲勉写有《通鉴隋唐纪事质疑》一文,指出了《资治通鉴》的不足之处。
值得注意的是,“通鉴”作为一个词语,意思是“共通的鉴定”,与《资治通鉴》的简称有别。
通鉴的含义
共通的鉴定。
《资治通鉴》是北宋时期名臣司马光奉旨编纂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全书上起战国,下终五代,共记载了16个朝代1362年的史实。一直以来,为历代统治者所看重,并且学习借鉴,从中获取正反两方面的统治经验和领导艺术。
中国是个非常注重历史同时善于从历史中汲取经验的国家。正是这一传统确保了中国文化脉络在不断的王朝颠覆裂则和兴替中不致中断,反而得以不断延伸和发展,并通过一次次内外经验的融入与整合,使得中国文化更加丰富和庞杂。
历代统治者虽然寄希望于通过 借鉴历史,少犯错误,走一条长治久安之路,但是正如我昌源斗们所知,耐磨很多事情往往“旁观者清,当局者迷”,或者“知易行难”,最终“事与愿违”。
毕竟,好的经验不能照搬实施于现实,即使相同的事情由于环境、人物以及形势的不同,实行起来也可能差异很大,结果难以预料。也就是说,历史的经验固然弥足珍贵,但是能根据现实情况的不同灵活地加以发挥才更为关键。
司马光因编纂《资治通鉴》为后人所推崇,将他和司马迁并列称为“前后两司马”。大家知道,司马光所处的宋神宗时代正值王安石变法。王安石是一个理想化的改革家,他的政治主张是企图以激进式改革来促使国家迅速走上富强之路。
关于通鉴和通鉴资治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