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色(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色1000字)

70 0 2024-03-20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色,以及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色1000字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色,以及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色1000字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陶渊明的诗歌特点是什么

陶渊明的诗作中数量最多的就是田园诗,那么陶渊明的诗歌特点是什么?下面是我为你搜集陶渊明的诗歌特点,希望对你有帮助!

陶渊明的诗歌特点

陶渊明诗歌丰富多彩,其特点平淡 自然 、情真味永;浑融完整,意境深远;语言质朴,生动精妙;题材广泛,特点多样。陶渊明的诗歌大都是追求自然美,求真善美,从中体现自我的生活情趣和超脱的心境。

诗歌特点一:平淡自然、情真味永。

陶渊明的诗歌平淡自然,无论在叙事、写物还是描景上都是朴质无华的。诗歌的内容贴近生活,思想感情非常的浓厚真切。陶渊明的诗歌题材以田园生活为主,描写的都是生活中的寻常小事,虽平平淡淡,读起来却有滋有味。

诗歌特点二:浑融完整,意境深远。

陶渊明诗中,有许多描写景物的 句子 。这些句子用白描和写意的手法,把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写的诗意盎然,丰富了读者的想象,好像在读者面前展示了一幅生动有趣、意境深远的画面。

诗歌特点三:语言质朴,生动精妙。

崇尚自然是陶渊明的核心思想,在诗歌的著作中当然也不例外。他的语言质朴实在,不娇柔不造作。就如同本人一样,陶渊明在仕途上始终保持着品德节操的纯洁。因人格的坚定与生活体验高度合一,创作出来的诗句就很有感染力。

诗歌特点四:题材广泛,特点多样。

陶渊明的诗歌可以分为五大类,有田园诗、咏怀诗。咏史诗、行役诗和赠答诗。田园诗和咏史诗是陶渊明的主要创作,也是他成就的代表。田园诗表达的是陶渊明向往追求的田园生活,抒发了悠然自在、知足淡泊的思想情感,体现了陶渊明追求真的 人生哲理 ;咏史诗是陶渊明继承了古典诗歌的传统,在咏史的同时又抒发情怀,展现了一种大气豪迈的特点。

陶渊明的品质

陶渊明有着很多文人士大夫向往的高尚品质,他拥有淡泊名利,坚持本心,不愿与世俗的黑暗势力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他还相当自尊自爱,安贫乐道,拥有常人难有的平静自然的心境。

由于年少时期受到家庭和儒家 教育 的影响和熏陶,陶渊明很早就拥有济世之志,期望建功立业,在仕途上有所大作为,能够为国家为百姓干出一番实事。然而在他们那个时代, 政治 官场相当黑暗,官场上的要职都被贵族所垄断,背景不够雄厚的寒门之人只会遭到贵族们的压迫,因此陶渊明即使身负济世的远大志向,但是却无法得以施展。不仅如此,陶渊明身在官场就避免不贺颂了与那些官场上的人物应酬,这些使本性正直、向往自然闲适生活的陶渊明非常难以忍受,因此,最终他作出了辞官回归田园的选择。从中就能看出陶渊明身上不慕功名利禄,坚持本心,不随波逐流的高尚品质。

辞官归隐田园后,陶渊明在诗文方面大放光彩,他借助诗歌抒发自己胸中的情感,倾诉自己心中的喜怒哀乐,所著诗歌无一不是佳作。而从他的那些诗作中,不论是饮酒诗,还是咏怀诗简灶,亦或是田园诗,都可以看出陶渊明对宁静悠闲的田园生活的喜好,以及他淡泊旷达、安贫乐道的高尚人格。

陶渊明劝学的 故事

陶渊明在隐居田园生活时,临村的一位少年跑来向他请教学习的方法。陶渊明听后哈哈大笑,向少年举了两个事例告诫他世间上并没有什么学习的妙法。陶渊明的一番话令少年幡然醒悟,欣然归去。

少年敬佩陶渊明博学多才,便去 拜访 :“您的学识这么渊博,可是在年少读书时运用了什么技巧和方法?能否告知我,让我现在也和您一样的博学。”陶渊明听了,莞尔一笑:“世间上那有什么学习的妙法,这是无稽之谈。学习本不能一蹴而就的事情,渊博的只是也不是一日积成的。”说着,陶渊明把少年带到了农田边,指着农田里的禾苗说:“你仔细看一会儿,看看这些庄稼是不是在长高?”少年否认。陶渊明因势利导:“你眼前看到的这些庄稼没有在长高,可是,它们是时时刻刻都在生长的,只是我们无法看到而已。就像学习也一样,我们每天学习,知识就每天积累,积少成多就自然博学多才了”

接着,又指向河边的大磨石问少年:“你看那块石头,为什么有一块地方凹进去了?”少年回答:“是被磨损的。”“那你见过它是在哪一天被磨成凹面的吗?”“没见过。”陶渊明含有深意一笑:“石磨上的凹面是农夫日积月累的在上禅咐郑面磨刀导致的,就像滴水穿石的道理一样。反之,如果农夫没有天天磨刀,石磨不会有凹面,那么他们的刀会变钝”。少年听了陶渊明的一席话,茅塞顿开,似有所悟的拜谢而归。

少年离开后,陶渊明欣然起笔:“勤学如春……日有所亏。”学习就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没有任何速成的 办法 及途径。唯有勤奋与持之以恒才是最佳的办法。

猜你喜欢:

1. 陶渊明的诗歌风格是怎样的

2. 关于陶渊明诗歌的历史意义

3. 浅析陶渊明诗歌中的山水情怀

4. 陶渊明田园诗欣赏

5. 浅谈陶渊明诗歌中的山水情怀论文

6. 唐诗宋词陶渊明

[img]

陶渊明的田园诗与同一时期的诗人相比有什么独特的艺术特色?

陶渊明的田园诗与同期诗人不同的是都是情,景,理交融的艺术境界.。

诗歌创作中,情,景,理三者交融是至关重要的有的是通过描写田园景物的恬美,田园生活的简朴,表现自己悠然自得的心境.或春游,或登高,或酌酒,或读书,或与朋友谈心,或与家人团聚,或盥濯于檐下,或采菊于东篱,以及在南风下张开翅膀的新苗,日见茁壮的桑麻,无不化为美妙的诗歌.诗人通过对无限美好的田园风光的描绘,自然淳真的田园生活的歌颂,自己躬耕同农民友好交往的欢悦心情的倾吐,广大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愿望的反映,将自己对官场黑暗的极端厌恶和对美好田园生活的向往表达得淋漓尽致.崭新的内容,淳朴自然的风格,为我国古典诗歌开拓了一个新的领域--田园诗,从而成为田园诗派的创始人.他的田园诗风格平淡自然,亲切真挚,然而却包含了高度的匠心,笔法清新,描写细腻,以情化理,理入于情,达到了哲理性与形象性的统一.

一,清新的笔法.陶渊明的诗内容均为自己亲身见闻和感受,诗中的生活场景又为人们习见,如村舍,鸡犬,桑麻,豆苗,耕种,风雨等,他的诗正是选择了带有典型意义的景物和事物,并且通过朴素的语言,直率自然地抒写出来,艺术地再现了自己的生活和理想,使人感到诗人对农村,对土地的热爱,真好像是从"胸中自然流出",没有一点斧凿痕迹,让人一读就懂,倍感亲切.陶渊明刻划田园山水,绝不追求华丽的语言与表面的形似,而是随意点染,文字清新,质朴,犹如山里田间拂面的清风,清新自然,而有无尽的茄数神韵.如《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芦亏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此诗开头两句,说自己从少年时代起,就缺少那种适应世俗的风度,本性所爱即山水自然."误落尘网中",尘网指官场,整个官场好象一张捕捉鸟兽的罗网,自己入仕,是误落尘网,是"迷途".因此,自己即如"羁鸟","池鱼",这是隐微含蓄而又生动具体的比喻.这种被禁锢的痛苦不断折磨他,而由于"性本爱丘山"的本性,终于使他在看透了官场的黑暗之后,欣然归隐."开荒"二句说明他归田思想的胜利,实现了躬耕的愿望.以上八句,是用最简炼最含蓄的语言,概括地叙述了他自己的前半生.诗的后段,正面写他自己回到田园,重温田园的自然景物和生活气氛,抒发出内心的欣慰之情. "方宅"以下,落落如数家珍,地几亩,屋几间,树几株,花几种,远处村落何如,鸡鸣狗吠何处,琐琐屑屑,平平淡淡,语言愈见通俗,而意境愈见高雅,这些描写,充分表达了诗人离开官场后,去忙就闲,兴高采烈,自由欢快的心情,以及他对平淡的自然的田园生活的美的认识.最后"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戛然而止,好比一个长期负担很重的人,突然放下了担子,真是轻快极了,舒畅极了.正如俗话说的:"无官一身轻".只是诗人的这种轻松悠闲,怡然自得的感受,不仅由于他抛弃了官职,离开了"樊笼";而且,还由于他回到了农村,参加了劳动,躬耕田园,实现了生活理想.

二,质朴的语言.陶渊明的田园诗不尚藻饰,不事雕琢,而是惯用朴素自然的语言和疏淡的笔法精练地勾勒出生动的形象,语言精工本色,朴素真率,笔调疏淡,风韵深厚.此种白描功底,于平淡中透出丰富联想,于联想中生出诗的"淡永"意境.可谓"极平常之景,各生趣味","无一修饰之语,而其间无穷妙味." 近似"田家语"的朴素的语言和白描手法,从而形成田园诗平淡自然的风格,达到"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的艺术效果. 如如:"种豆南山下","今日天气佳","青松在东园", "秋菊有佳色","颤哗首悲风爱静夜","春秋多佳日",都是明白如话.然而,陶诗的语言不是未经锤炼的,只是不露痕迹,显得平淡自然,平淡之中可见绮丽.又如《拟古》其三:

仲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木从横舒.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

先巢故尚在,相将还旧居.自从分别来,门庭日荒芜.我心固匪石,君情定何如

春天来了,燕子双双回到自己的草庐.一年来自己的门庭日见荒芜,但仍然坚持着贫穷的隐居生活.有些朋友并不理解自己的态度,一再劝说出仕.可是燕子却翩翩而来,丝毫也不嫌弃它们的旧巢以及自己这个贫士.似乎燕子在问诗人:我的心是坚定的,你的心也像我一样坚定吗 这首诗好像一个美丽的童话,浅显平淡却有奇趣.

再看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第三首.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这首诗用语十分平淡自然."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朴素如随口而出,不见丝毫修饰.这自然平淡的诗句融人全诗醇美的意境之中,则使口语上升为诗句,使口语的平淡和诗意的醇美和谐地统一起来,形成陶诗平淡醇美的艺术特色.这两句写在南山下种豆,草很茂盛立苗却稀稀疏疏的.起句很平实,就像一个老农站在那里说话,让人觉得很亲切.为了不使豆田荒芜,诗人一大早就下了地,到了晚上才披着月光回来.虽然很辛苦,但他并不抱怨,这从"带月荷锄归"的美景就可以看出来.路窄草长,夕露沾衣,但衣服打湿了有什么可惜的呢 这句话看似平淡,但这平淡正好映射了结尾这一句"但使愿无违",使得"愿无违"强调得很充分.从表面上看,这首诗写的是田园劳作之乐,表现的是归隐山林的遁世思想;但把这首诗和其他的诗对比来看,作者的"愿"其实有它特殊的内涵.这里的"愿"更蕴合了不要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了自我的意思.

陶诗于平淡中又富于情趣.陶诗的情趣来自于写意."带月荷锄归",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身,却有一轮明月陪伴.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里,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啊!其中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种豆南山下"平淡之语,"带月荷锄归"幽美之句;前句实,后句虚.全诗在平淡与幽美,实景与虚景的相互补衬下相映生辉,柔和完美.

类似的例子还有不少,例如:"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读山海经》其一)"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其二)两个"亦"字,物我情融,耐人寻味.又如:"山涧清且浅,可以濯吾足.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归园田居》其五)一条山涧,一只鸡,一根荆薪,这些平平常常的事物一经诗人点化便有了生活情趣,显示出他对邻人的亲切,以及农村淳朴的风俗."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 (《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平淡的十个字便写出了雪的轻柔之美.关于陶诗的这个特点,苏轼概括为"质而实绮,癯而实腴"(《与苏辙书》),十分精辟.。

,情,景,理交融的艺术境界.诗歌创作中,情,景,理三者交融是至关重要的,而情又是最为重要的.离开情的景就没有了生气,离开情的理更是"淡乎寡味"的空理.景和理如果没有浓厚的感情渗透,便失去了作品的生命力.在陶渊明的田园诗中,飞禽走兽,花卉草木和山山水水都饱含了强烈的思想感情;同时,诗人又善于寓情于理,把自己对人生,对现实的深刻认识形象化,把诗情与哲理,与景物紧密结合起来,因而给人以清新自然,毫不枯燥的感觉.陶诗发乎事,源乎景,缘乎情,而以理为统摄.在南山下张开翅膀的新苗,伴随他锄草归来的月亮,依依升起的炊烟,不嫌他门庭荒芜重返旧巢的春燕,在中夏贮满了清阴的堂前林,床上的清琴,壶中的浊酒,以及在他笔下常常出现的青松,秋菊,孤云,飞鸟,都已不是寻常的事物,它们既是客观的又是体现了诗人主观感情与个性的,既是具象的又是理念的.。

陶渊明的诗歌有哪些艺术特点?

艺术特点:

1、语言

陶渊明作品的语言平淡,但这平淡是把深厚的感情和丰富的思想用朴素平易的语言表达出来;表意易读懂,其内涵还需细细品味,但又富有情致和趣味。梁实秋曰:“绚烂之极归于平淡,但是那平不是平庸的平,那淡不是淡而无味的淡,那平淡乃是不露斧凿之痕的一种艺术韵味。

2、手法

他者搭亮善于以白描及写意手法勾勒景物、点染环境,意境浑融高远又富含理趣。语言精工本色,朴素真率,笔调疏淡,风韵深厚。但陶诗并非只有飘逸悠然、自然冲淡一种风格,也有金刚怒目的慷慨豪放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的“精卫衔微木”等。

陶诗还善于将兴寄和自然美融为一体。他笔下的景物既是有象征意义的意中之景,又是生活中的实有之景。

3、风格

陶渊明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而这田园生活也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其中的优秀作品寄寓着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其洁身自好,不愿屈身逢迎的志趣,但也有宣扬“人生无常”,“乐安天命”等消极思想。

其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为精炼,具有独特风格。陶渊明是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诗文重在抒情和言志。抒情、写景、议论紧密结合,情景交融,从中反映了作者的个性,他的清高自赏和不与世俗同习。

扩展资料

田园诗派——流派功绩

陶渊明一生屡仕屡隐,留存下来的诗作仅有一百多首,枝侍而最具代表性的为田园诗。陶氏田园诗的主要艺术特点便是朴素、自然、真淳,可是却寄意深远、境界开阔。

陶渊明的田园诗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是我国田园诗的首宽开山鼻祖,它开创了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个重要流派,在艺术上取得了重大成就。特别是在描写农村风光和田园生活上,别开生面,以其强烈的艺术魅力,给读者以美的享受。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是多方面的。

在他的笔下,田园、劳动第一次具有真正的审美意义。他开创的诗歌传统,被后代许多诗人继承和发扬。如唐代的王维、孟浩然、储光羲、韦应物、柳宗元等人,都是他的这一传统的继承者。

而李白、白居易、辛弃疾、苏轼等大诗人,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陶渊明的影响,由此可见陶诗的艺术影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陶渊明

陶渊明诗歌风格特点是什么?

陶渊明诗歌风格特点包括但不限于:

1、平淡自然、情真味永。

陶渊明的诗歌平淡自然,无论在叙事、写物还是描景上都是朴质无华的。诗歌的内容贴近生活,思想感情非常的浓厚真切。陶渊明的诗歌题材以田园生活为主,描写的都是生活中的寻常小事,虽平平淡淡,读起来却有滋有味。

2、浑融完整,意境深远。

陶渊明诗中,有许多描写景物的句子。这些句子用白描和写意的手法,把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写的诗意盎然,丰富棚手腔了读者的想象,好像在读者面前展示了一幅生动有趣、意境深远的画面。

3、语言质朴,生动精妙。

崇尚自然是陶渊明的核心思想,在诗歌的著作中当然也不例外。他的语言质朴实在,不娇柔不造作。就如同本人一样,陶渊明在仕途上始终保持着品德薯销节操的纯洁。因人格的坚定与生活体验高度合一,创作出来的诗句就很有感染力。

4、题材广泛,特点多样。

陶渊明的诗歌可以分为五大类,有田园诗、咏怀诗。咏史诗、行役诗和赠答诗。田园诗和咏史诗是陶渊明的主要创作,也是他成就的代表。田园诗表达的是陶渊明向往追求的田园生活,抒发了悠然自在、知足淡泊的思想情感,体现了陶渊明追求真的人生哲理;咏史诗是陶渊明继承了古典诗歌的传统,在咏史的同时链衫又抒发情怀,展现了一种大气豪迈的特点。

陶渊明田园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征是?

具体如下:

1、开创了诗歌侍弯知的意境美和朴实无华的冲淡美

陶诗常常取发“自然”和平常人的生活,却通过诗人的组合,又呈现了新的意境,给人以美感。“日入室内睹,荆薪代明烛”(《归田园居》其五),不过是极平常的一束照明的荆条,但是诗人写出来就增强了亲邻之间欢聚谈笑的生活气氛。这一气氛的形成,也正是诗人甘愿归隐躬耕,坚守精神家园的结果。“弊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戊申岁六月中遇火》),只用“床席”两字,就具体地写出他安贫守俭的生活,看似平淡,但平淡之中,却透着一种超然洒脱。

从前诗中很少见的那平凡事物,如桑、麻、鸡、犬等等,一经陶渊明写入诗篇,和他的生活、志趣融合起来,就无不充满奇趣盎然诗意。读过陶诗的人,都会对他描写的农村景物留下深刻的印像。“鸟弄欢新节,冷风送余善”(《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其一)和“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其二),同样是写春风,但都写得这样简练丰富,不相重复。再如“凄凄岁暮风,翳翳经日雪。倾耳无希声,在目浩已洁。” (《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诗人是似乎毫不经意地就写出了人们在冬雪时候的一切细微感觉。这种感觉所体现的和谐,是人与自然泯合为一的结果。更主要的是这些景语在各首诗都和诗人所描写的感情很微妙的融合在了一起,成为表现诗人胸怀志趣的有机组成部分。

陶诗中冲淡之美的境界是最主要的艺术成就。正如鲁迅所说的,陶诗并非浑身“静穆,”也还有“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读三海经诗十三首》其十)之类的“金刚怒目”,此类诗写得慷闹手慨激昂,豪情迸溢,表现了诗人豪迈诗风的一面。另外,陶诗也有磊落不平的悲愤之句,“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聘。念此老消怀悲凄,终晓不能静”(《杂诗十二首》其二),也有忍饥抱寒的愁苦之音,“夏日抱长饥,寒夜无被眠。造夕思鸡鸣,及晨愿鸟迁”(《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故沈德潜说陶诗“有忧勤语,有自任语,有知足语,有悲愤语,有乐天安命语,有物我同得语”(《说诗晬语》)。

许多人往往用“平淡朴素”概括陶诗的风格,然而陶诗不仅仅是平淡,陶诗的好处是在平淡中见警策;陶诗不仅仅是朴素,陶诗的好处是朴素中见绮丽。陶诗所描写的对象,往往是平常的事物,如村舍、鸡犬、豆苗、桑麻、穷巷、荆扉,而一切如实说来,没有什么奇特之处,然而一经诗人的笔触,往往出现警策。陶诗很少用华丽的辞藻,夸张的手法,只是白描,朴朴素素。如“种豆南山下,”“青松在东园,”“秋菊有佳色,”“悲风爱静夜,” “春秋多佳日,”都是明白如话。然而,平淡之中可见绮丽。

2、质朴无华,不加雕饰,极尽语言美

苏轼曾说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东坡续集》卷三)。这是说他的诗平淡之中有无限的丰采,简练之中有浓厚的情味。像“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归田园居》其二),除了精选的名词、动词而外,几乎看不见什么是形容词,但是谁都能感受到诗句形象鲜明。钟嵘说渊明“文体省净,殆无长语”(《诗品》卷中),就准确指出了陶诗这一特点。

陶诗不用夸张的铺排和绮艳的色彩,不用刻意雕琢的对仗和深僻的典故,他诗句的魅力,在于全是以他性情中自然流出的言语,于内在的感情力量。他之所以选择这样纯净的去尽华饰的语言,是因为他向往的是闲适淡泊的人生,他要表达的情怀,是一片纯真心地,而不是矫饰的感情世界。陶诗的语言质朴无华,不加雕饰,极尽语言之美。陶诗的语言不是未加工锤炼的粗糙平俗的民间口头语言,而是语言巨匠剥落浮华后高度凝炼所达到的更高境界和水平。

陶渊明的《闲情赋》,写得多么绮丽多姿,这说明他并不是不会使用华美的辞藻和细腻绘声绘色。他的诗文创作中洗尽铅华,以质素自然创造出情味极浓的冲淡美的艺术境界。写雪“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不用“撒盐”“飘絮”之类的精巧比喻,只平平常常的十个字,就写出了雪落无声的轻柔意态。写风,“有风自南,翼彼新苗”(《时运诗》),不用“青萍”“惠风”之类的典故,只一“翼”字,便将南风微拂新苗摇曳之态写得和煦暖人。陶诗的语言是不露斧凿却高度艺术化的传神之笔,是诗歌大师语言功力炉火纯青的极致化境,非寻常辈可比拟。元好问说陶诗“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论诗绝句三十首》其四),殆非虚誉。

3、情、景、理的浑融

在诗歌创作中,情、景、理三者交融是至关重要的。离开情,景就没有了生气,理更是“淡乎寡味”的空理。景和理如果没有浓厚的感情渗透,便失去了作品的生命力。在陶渊明的田园诗中,飞禽走兽、花卉草木和山山水水都饱含了强烈的思想感情。同时,诗人又善于寓情于理,把自己对人生、对现实的深刻认识形象化,把诗情与哲理、景物紧密结合起来,因而给人以清新自然、毫不枯燥的感觉。陶诗描写景物并不追求物象的形似,叙事也不追求情节的曲折,而是通过人人可见之物,普普通通之事,表达高天世人之情,写出人所未必能够悟出之理。他无意于模山范水,也不在乎什么似与不似,只是写出他自已胸中的一片天地。且看《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前四句讲了“心”与“地”也就是主观精神与客观环境之间的关系,只要“心远,”不管在什么地方都不会受尘俗喧嚣的干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偶一举首,心与山悠然相会,自身仿佛与南山融为一体。那日夕的山气,归还的飞鸟,在自已心里构成一片美妙的风景,其中蕴藏着人生的真谛。这种心与境的瞬间感应,以及通向无限的愉悦,是不可落于言筌的。这首诗已无法说是田园诗还是咏怀诗、哲理诗,因为诗中情、景、理水乳交融,互相渗透,互相衬托,无论你从哪个角度去欣赏,都能领略到不同的奇趣,享受到无尽的美。这种深厚淳美的艺术境界,决定了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无法替代的地位。

关于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色和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色1000字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