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孟子的性善论(如何理解孟子的性善论向善动机)

89 0 2024-03-18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如何理解孟子的性善论,以及如何理解孟子的性善论向善动机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如何理解孟子的性善论,以及如何理解孟子的性善论向善动机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如何评价孟子的性善论?

在人性棚或局问题上,孔子提出了“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著名观点,意思是人的本性或天性都是相近的,是后天行为、环境的影响才使人们之间有了善恶的差别。他并没有直接说人性本善,但从“为仁由己我欲仁,斯仁至矣”等话语可以看出,孔子显然认为人的道德依据是内在的、不用求诸于外的。孟子继承并高扬了人性善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自己标宗立派的核心思想一性善论。

孟子认为人性不是别的,而是人内在固有的良心善性,也叫“不忍人之心”。他通过“孺子将入井”的比喻来具体阐明了这一点:“所以谓之人皆有忍人之心者非恶其声而然也。④”由此观之,孟子对于人性善恶的讨论是从人固有的情感出发的。他认为人在猝不及防的情况下,见到孩子即将掉入井中,一定会产生惊惧、同情的情感,或不由自主地呼喊出声,或不由自主地做出挽救的动作。而这些情感或动作的产生都是一种无关乎功利、无关乎身份地位、无关乎文化水平等的本能反应,是完全自然而然、出乎人天性的反应,这不禁可以说明一切人都天然地具有善性。

在与告子的多次辩论中,孟子又对“性善”进行了进一步的论证。

首先链让,告子认为“性无善无恶论”,主张人性如水,“决诸东则东流,决诸西则西流⑤”。而孟子针对此观点则指出:水信无分于东西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⑥”即孟子反驳道:人性本善就像水必定向下流动。东边开个口子使水流向东,西边开个口子使水流向西。地势的高低,固然会改变水的流向,但不能改变的是水流向下的本性。人性也是如此。在日常生活中,针对同一事物,不同人可能会做出不同的道德判断,甚至还有人会做出不义之事。但这只能归根于人经验的不同,而不能以此说明人性本身是不善的。

其次,告子认为“生之谓性@”,“食色性也@”,满足生存繁衍的欲望才是人性的本质,而非情感。孟子对此辩驳说,牛、马也有天生的性,也有生存繁殖的需要,难道说人性等同于牛性、马性吗?

由此观之,孟子虽然不否认人有自然欲望的天性,但认为人之所以能有别于其他的动物是源于其特殊性的,即人皆之的道德性。在此意义上,孟子强调道:“大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⑨”即人和禽兽的差别虽然微乎其微,但人性中因本然地具有仁义,团拍才具有了与禽兽之间的根本区别。而如果将自然欲望作为人的本性,则无法区分人与其他动物的区别,只有道德本性才是人最根本、最重要、最突出的特性,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标尺。

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

[img]

怎样理解孟子的性善论

孟子的性善论思想诠释

摘 要: 孟子是儒家文化的象征,且孔孟并尊,建构了儒家文化基本格局。孟子从天与人、主体自由及功能及道义、自我及群体、道德原则及具体境遇、人格理想等多方面为原始儒学做出了多方面引申,并让其进一步系统化。正是从孟子那里,以善的追求为轴心,注重人文价值的强调,追求道德自由,重视群体认同,凸显理性本质,要求人格完善等儒家价值理念有更完备的形式,且逐渐趋向成熟与定型。孟子“性善论”学说掘首为后人留下宝贵精神财富,对后世影响深远。

关键词: 孟子 性善论 思想影响

孟子,名轲,字子舆,约出生于周烈王四年(即公元前372年),死于周郝王二十六年(即公元前289年),邹国人并散羡(今山东邹县东南),鲁公族孟孙后裔。孟子从王霸之辩、善恶之辩、义绝拍利之辨等多方面继承且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得出了“性善论”命题,再将性善说视为道德修养学说与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让先秦儒家性情思想上升至一个高峰,因而他被后人尊称之“亚圣”[1]。

1.孟子性善论

早在战国时期,人性问题即属于百家争鸣的焦点,孟子驳斥告子主张的“性无善无不善”论,提出性善论。孟子认为,人皆有食色之性,不过人之所以为人,主要在于人有内在道德的知、情、义,此属于人所特有的道德属性。孟子提到:“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如何看待孟子的“性本善”论?

孟子的性善论是他的政治思想仁政的理论根据,它反映了一定阶级的阶级意向。而从认识论的角度看孟子的人性论,它又标志着中国探讨人类本质达到轮闹一定阶段。在人类认识论上,它的消极影响就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用虚假的“仁君”观来欺瞒人民群众,成为一条束缚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枷锁。使人民甘于忍受封建制度的残酷统治。其中,孟子在《公孙丑上》提到:“恻隐之腊困罩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把“不忍人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作为人类先天就有的道德心,并认为,“仁”、 “义”、 “礼”、“智”就是从四心中发出的。因此,四心就成为四德的前提条件。由此可见,孟子突现了人的主体性和自觉能动性。但是,把四心看成是人先天就有的道德之端、道德之本,就没有任何的科学依据了实际上,四心应该是人借助于后天的实践才逐渐形成的。然而“四端”之说是孟子人性论的基础。但从另一角度来看,孟子的人性论也起到一起的积极作用。它提出了比较系统的探讨人类本质的理论。推动人们对人性问题的深入研究。同时,孟子在性善论基础上提出的民本思想在中国古代起到重要的政治意义。中国思想家的民本主张无不受孟子民本思想的渗透与影响。明清之际及其后,鉴于前朝君主专制给国家和民族带来的灾难,许多思想家都试图在孟子的思想中寻找有效的治国武器。例如,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原君》)及“以天下万民为事”。(《原臣》)又如,康有为认为:“国之所立,以为民也”。(《春秋笔削大义微言考》)谭嗣同说:“君末也,民本也”(《仁学》)等等。但孟子的民本思想同样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孟子民本思想中,并没有赋予人民相应的政治权利。孟子虽然主张人民是国家的根本,人民是国家、社会的价值主体。但是人民并非政治权利的主体,君主的权力并非来自于人民的授予,君主的权力也不是人民意志的体现,反而仍坚持“君权神授”的观点。尺闭

来源: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孟子怎么看待性善论?

孟子认为人性善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正因为人性善,所以“人皆可以为尧舜。”但这是一种理论上的可能性,实际上并档轮非如此。这是由于每人保留善性的程度不一样,有着“存之”和“去之”的差异,因而也就形成了君子与庶民之间在人格上的差别。因此,孟子强调心性修养的必要性,主张对庶民进行教化,使他们逐步恢复已失掉的善性。孟子还指出,“养心莫善于寡欲”,只有减少物质欲望对道德本性的侵害,才能逐步地“求其放心”,达到人格上的自我尘高完善。

孟子行兄信的性善论把人的道德意识看成先验的观念,这种理论的提出表明人类对自身认识的开始。孟子的性善论强调,人性首先应当是人的社会属性,而不是人的自然属性。他不赞成告子的“食色,性也”的自然人性论,认为这种理论没有把人与动物区别开来,忽略了人的社会属性。孟子的性善论突出人的基本性,鼓励人们追求完善的人性,带有理想主义色彩,确立了儒家特有的价值取向。

如何理解性善论

我们来看如何理解孟子的性善论。

如果我们排除从本质判断、全称判断、后天判断这三种判断出发来理解的话,那么可以发现,前面十种不同对于性善论的解释都各有其道理。

也可以说,孟子的思想是一团混沌,可能同时潜在地包含着棚搜上述几种思想的萌芽或内含。

现在,我们要问的是,果真如此的话,哪种解释最能证明性善论呢?

首先,可以说,心善说、善端说、可善说、向善说虽皆有一些理据,如果理解为对性善含义的挖掘是有道理的;但如果用来从整体上归纳、总结性善论,问题就比较大。

比如,从孟子关于恻隐之心、仁义内在、仁义礼智根于心、尽心知性、求得舍失等的一系列讨论,确实可以发现心善是《孟子》人性论的一个重心;

但正如下面谈到的,孟子除了讲心善外,还从其他不同角度(如人禽之别、如成长特征等角度)阐明性善。

如把性善论归结为心善说,就显得片面。

再者,前面也谈到,心善说既然不能否定人心中也有恶,在逻辑上也存在无法证明人性善的理论问题。

又如,孟子曾以“水之就下”、“牛山之木”来比喻人性有趋善之势,但这类文字决不构成《孟子》论证性善的主要成分。善端说、可善说也是如此。

因此,不能将把性善论从总体上解释成心善说、向善说、善端说或可善说,而只能说性善论包含这些方面的内容,而且要注意这四种说法暴露了性善论在论证逻辑上的漏洞。

其次,有善说、人禽说、本原说、本体说、总体说、成长说在逻辑上较能自圆其说,但未必完全符合孟子本意,更多地体现了后人的发挥。

具体剖析如下:

01

有善说。

按照陈澧的说法,孟子性善只是指“人性有善”,而不是指“人性全善”。

然而,如前所述,此说与杨雄“人性善恶混”之说有何区别?

再说,孟子本人说过“人无有不善”,未闻说过“人性有善(也有恶)”。有善说在文本当中的依据并不充分,陈澧举出的例证也很有限。

不过,由于比较判断、总体判断、价值判断均是在承认人性中有恶的前提下得出人性善的结论,可以说人禽说、总体说、本原说、本体说也包含特称判衫者断。

这样一来,以特称判断为基础的“有善说”并不一定导致杨雄的“善恶混”或者韩愈的“性三品”。

但是问题在于,正如下面讲到的,总体说、本原说、本体说更多地体现了后人对性善论的引申发挥,而非孟子本意;人禽说即便符合孟子很大部分思想,却存在理论困境。

如果把性善论解释成“有善说+人禽说”,有很大的合理性;但这似乎也只能说揭示了孟子性善的含义之一,而不能说证明了人性善链塌历。

关于如何理解孟子的性善论和如何理解孟子的性善论向善动机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