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平准书(史记平准书翻译)

88 0 2024-03-18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史记平准书,以及史记平准书翻译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史记平准书,以及史记平准书翻译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史记》卷三十 平准书第八(5)

其明年,天子始巡郡国。东度河,河东守不意行至,不辨,自杀。行西逾陇,陇西守以行往卒,①天子从官不得食,陇西守自杀。于是上北出萧关,从数万骑,猎新秦中,以勒边兵而归。新秦中或千里无亭徼,②于是诛北地太守以下,而令民得畜牧边县,③官假马母,三岁而归,及息什一,以除告缗,用充仞新秦中。④

注①集解汉书音义曰:“逾,度也。卒,仓卒也。”

注②集解如淳曰:“徼,亦卒求盗之属也。”晋灼曰:“徼,塞也。”瓒曰:“既无亭候,又不徼循,无韂边之备也。”

注③集解汉书音义曰:“令民得畜牧于边县也。”瓒曰:“先是,新秦中千里无民,畏寇不敢畜牧,令设亭徼,故民得畜牧也。”

注④集解李奇曰:“边有官马,今令民能畜官母马者,满三岁归之也。及有蕃息,与当出缗算者,皆复令居新秦中,又充仞之也。谓与民母马,令得为马种;

令十母马还官一驹,此为息什一也。”瓒曰:“前以边用不足,故设告缗之令,设亭徼,边民无警,皆得田牧。新秦中已充,故除告缗,不复取于民也。”

既得宝鼎,立后土、太一祠,①公卿议封禅事,而天下郡国皆豫治道桥,缮故宫,及当驰道县,县治官储,设供具,而望以待幸。

注①集解徐广曰:“元鼎四年立后土,五年立泰畤。”

其明年,南越反,西羌侵边为桀。于是天子为山东不赡,赦天下[囚],因南方楼船卒二十余万人击南越,数万人发三河以西骑击西羌,又数万人度河筑令居。①初置张掖、酒泉郡,②而上郡、朔方、西河、河西开田官,斥塞卒③六十万人戍田之。中国缮道馈粮,远者三千,近者千余里,皆仰给大农。边兵不足,乃发武库工官兵器以赡之。车骑马乏绝,县官钱少,买马难得,乃着令,令封君以下至三百石以上吏,以差出牝马天下亭,亭有畜牸马,岁课息。

注①索隐令音零,姚氏音连。韦昭云:“金城县。”

注②集解徐广曰:“元鼎六年。”

注③集解如淳曰:“塞候斥卒。”

齐相卜式上书曰:“臣闻主忧臣辱。南越反,臣愿父子与齐习船者往死之。”天子下诏曰:“卜式虽躬耕牧,不以为利,有余辄助县官之用。今天下不幸有急,而式奋愿父子死之,虽未战,可谓义形于内。赐爵关内侯,金六十斤,田十顷。”

布告天下,天下莫应。列侯以百数,①皆莫求从军击羌、越。至酎,少府省金,②而列侯坐酎金失侯者百余人。③乃拜式为御史大夫。④

注①索隐刘氏言其多以百而数,故坐酎金失侯者一百六人。

注②集解如淳曰:“省视诸侯金有轻有重也。或曰,至尝酎饮宗庙时,少府视其金多少也。”

注③集解如淳曰:“汉仪注王子为侯,侯岁以户口酎黄金于汉庙,皇帝临受献金以助祭。大祀日饮酎,饮酎受金。金少不如斤两,色恶,王削县,侯免国。”

注④集解徐广曰:“元鼎六年。”

式既在位,见郡国多不便县官作盐铁,铁器苦恶,①贾贵,或强令民卖买之。

而船有算,商者少,物贵,乃因孔仅言船算事。上由是不悦卜式。

注①集解瓒曰:“谓作铁器,民患苦其不好。”索隐器苦恶。苦音(苦)楛(反),言苦其器恶而买卖也。言器苦窳不好。凡病之器云苦。窳音庾,语见本纪。苦如字读亦通也。

汉连兵三岁,诛羌,灭南越,番禺以西至蜀南者置初郡十七,①且以其洞和故俗治,毋赋税。南阳、汉中以往郡,各以地比给初郡②吏卒奉③食币物,传车马被具。而初郡纳兄盯时时小反,杀吏,汉发南方吏卒往诛之,闲岁万余人,费皆仰给大农。大农以均输调盐铁助赋,故能赡之。然兵所过县,为以訾给毋乏而已,不敢言擅赋法矣。④

注①集解徐广曰:“南越为九郡。”骃案:晋尘大灼曰“元鼎六年,定越地,以为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珠崖、儋耳郡;定西南夷,以为武都、□柯、越巂、沉儣、汶山郡;及地理志、西南夷传所置犍为、零陵、益州郡,凡十七也”。

注②索隐比音鼻。谓南阳、汉中已往之郡,各以其地比近给初郡。初郡,即西南夷初所置之郡。

注③索隐扶用反,包氏同。

注④集解徐广曰:“擅,一作‘经’。经,常也。惟取用足耳,不暇顾经常法则也。”

其明年,元封元年,卜式贬秩为太子太傅。而桑弘羊为治粟都尉,领大农,尽代仅筦天下盐铁。弘羊以诸官各自巿,相与争,物故腾跃,而天下赋输或不偿其僦费,①乃请置大农部丞数十人,分部主郡国,各往往县置均输盐铁官,令远方各以其物贵时商贾所转贩者为赋,而相灌输。置平准于京师,都受天下委输。召工官治车诸器,皆仰给大农。大农之诸官尽笼天下之货物,贵即卖之,贱则买之。如此,富商大贾无所牟大利,②则反本,而万物不得腾踊。故抑天下物,名曰“平准”。天子以为然,许之。于是天子北至朔方,东到太山,巡海上,并北边以归。所过赏赐,用帛百余万匹,钱金以巨万计,皆取足大农。

注①索隐不偿其僦。服虔云:“雇载云僦,言所输物不足偿其雇载之费也。僦音子就反。”

注②集解如淳曰:“牟,取也。”

弘羊又请令吏得入粟补官,及罪人赎罪。令民能入粟甘泉各有差,以复终身,不告缗。他郡各输急处,①而诸农各致粟,山东漕益岁六百万石。一岁之中,太仓、甘泉仓满。边余谷诸物均输帛五百万匹。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于是弘羊赐爵左庶长,黄金再百斤焉。

注①索隐谓他郡能入粟,输所在急要之处也。

是岁小旱,上令官求雨,卜式言曰:“县官当食租衣税而已,今弘羊令吏坐市列肆,①贩物求利。亨弘羊,天乃雨。”

注①索隐坐市列。谓吏坐市肆行列之中。

太史公曰:农工商交易之路通,而龟贝金钱刀布之币兴焉。所从来久远,自高辛氏之前尚矣,靡得而记云。故书道唐虞之际,诗述殷周之世,安宁则长庠序,先本绌末,以礼义防于利;事变多故而亦反是。是以物盛则衰,时极而转,①一质一文,终始之变也。禹贡九州,各因其土地所宜,人民所多少而纳职焉。

汤武承獘易变,使民不倦,各兢兢所以为治,而稍陵迟衰微。齐桓公用管仲之谋,通轻重之权,②徼山海之业,以朝诸侯,用区区之齐显成霸名。魏用李克,尽地力,为强君。自是以后,天下争于战国,贵诈力而贱仁义,先富有而后推让。故庶人之富者或累巨万,而贫者或不厌糟嗳;有国强者或并髃小以臣诸侯,而弱国或绝祀而灭世。以至于秦,卒并海内。虞夏之币,金为三品,③或黄,或白,或赤;或钱,或布,④或刀,⑤或龟贝。⑥及至秦,中一国之币为(三)②等,黄金以溢名,⑦为上币;铜钱识曰半两,重如其文,为下币。而珠玉﹑龟贝﹑银锡之属为器饰宝藏,不为币。然各随时而轻重无常。于是外攘夷狄,内兴功业,海内之士力耕不足粮饟,女子纺绩不足衣服。古者尝竭天下之资财以奉其上,犹自以为不足也。无异故云,事势之流,相激使然,曷足怪焉。

注①集解徐广曰:“时,一作‘衰’。”

注②集解管子有轻重之法。

注③索隐即下“或黄,或赤﹑白”。黄,黄金也;白,白银也;赤,赤铜也:

并见食货志。

注④集解如淳曰:“布于民闲也。”

注⑤集解如淳曰:“名钱为刀者,以其利于民也。”

注⑥索隐按:钱本名泉,言货之流如泉也,故周有泉府之官。及景王乃铸大钱。布者,言货流布,故周礼有二夫之布。食货志货布首长八分,足支八分。

刀者,钱也。食货志有契刀﹑错刀,形如刀,长二寸,直五千。以其形如刀,故曰刀,以其利于人也。又古者货贝宝龟,食货志有十朋五贝,皆用为货,其各有多少,元龟直十贝,故直二千一百六十,已下各有差也。

注⑦集解孟康曰:“二十两为溢。”

【索隐述赞】平准之立,通货天下。既入县官,或振华夏。其名刀布,其文龙马。增算告缗,裒多益寡。弘羊心计,卜式长者。都内充殷,取赡郊野。

每日一读,《史记》之平准书。

神州大地,每一次国家更替之后,都将是满目疮痍。因为长期的战争,百姓流离失所,庄稼上的精壮劳力,大多变成了战场的士兵,地荒了,树黄了,市面上要找到吃的都很艰难。人们常说,战争打的就是财力和补给能力,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因为长期的战争消耗的就是国家的经济实力和生产能力。

《平准书》就是记录汉高祖到汉武帝时期国家应用的所有手段,让国家富裕起来,调节市场,抑商助农。

由于汉朝时期,工业制造水平地较低,运输能力都比较落后。秦朝遗留下来的铸币重量较重,不便于流通。汉朝为了节约成本允许私人铸币,这样国家会省下铸币的人力和财力的投入。

秦朝的铸币特别重,制造的货币,产生相关费用和面值几乎相等,造假的人无利可图,同时秦朝是严禁私人铸币的。高祖建立汉朝以后,为了货币便于流通,改前朝12铢子为铢钱,同时放开铸币权限,民间也可以自行铸币流通,市场一下子活跃起来了。

本来是一个很好的政策,但是商人这种投机取巧谋利的天性,让货币大量涌进市场,造成货币真正购买力下降,即贬值。其实,真正原因是市场调节的结果,因为政策有利可图,他们就会用尽手段去争取最大的效益。不过那时候还没晌缺搏有经济学这种说法和理论支撑,人们不明白而已。

市场的自下而上的自动调节会驱使更多的人去从事货币的制造,因为铸造货币的成本远远低过与它流通价值,这样就产生了利润。土地上,原来从事农业的人群,纷纷加入了挖矿,进入铸币的行业。

从事土地生产的人少了,市场上的供应物资就会短缺,聪明的商人或者警觉性高的人,就会发现囤积居奇可以获利,造成市面上的物价飞涨。

从高祖刘邦到文帝和景帝,朝廷的主文化都是提倡节俭,从宫廷到地方都是勤俭朴素。朝廷甚至颁发了抑制商人奢侈的禁制令。为了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在较低的税负之下,汉朝还放开了官爵明码标价;想避免徭役,还可以捐款抵服,甚至犯宴祥了罪的刑徒也可以交纳粮食赎罪。

由于汉朝建立之初,到汉武帝之前70多年时间,国家没有战事,也没有遇上大的水灾和旱灾,百姓家家丰衣足食,这是国家休养生息的结果。

到了汉武帝时期,朝廷的粮仓里面堆满了陈粮,国库里面的铢子钱堆积如山,数不胜数。胸有宏图大略的汉武帝,轻易的启动了战争,从此潘多拉的盒子又重新打开了,吃人的魔鬼又回到了人间。

由于战争,国家这边的财富捉襟见肘,而另一边商人富可敌国,奢侈成风,平头百姓甚至连饭都没能吃得饱。汉武帝想了很多办法,启用了很多能人去管理财政和农业,基本上都是国家与民众争利,所以起色都不是很明显。市面上一放开就活,一收就死,朝庭财政收入没有明显改善;每次经济政令变改最后苦的都是穷人和农人;商人其实受的影响并不大,因为他们手上有流通需要的货物,市场波动还可以做到有利可图。

因为政策上有漏洞,国家幅员广阔,交通不发达,地区差别较大,为商人图利提供了便利。其实这种行为都是自下而上的,受到市场行为的影响,自动产生的。所以国家自上而下制定的政策,如果跟市场没有匹配的话,短期也许会看到有明显的收益,但是很难会有长期的效应产生。

这种情况,只有当一个人的出现,最后才能使问题得到了圆满的解决,这个人就是桑弘羊。用现在经济学的话来说,这个人应该是一个很懂经济规律的大师级人物。

由于汉朝可以花钱捐官买官,许多富起来的商人都纷纷捐官为吏,所以出现了很多官署各自做生意,相互竞争,或者合伙哄抬物价,从中渔利。同时运输成本极高,全国某些地方向中央缴纳的财物,甚至不够支付运输费用。

针对这种情况,桑弘羊想出一个很好的办法,就是平抑物价法。

各郡在县一级以上都设有均输盐铁官,各地每年进贡或者征收的贡赋,折收为当地出产的土特产品,按照商人收购时贵的价格,运往其它需要这些物品的地区去转手获扮盯利,变成现钱上交国库。

同时在京师重地设置平准官,接收全国各地运来的货物,运费由国家支出。这种货物,在市场上贵的时候就抛出去调节市场价格,不让价格涨得太高;在市场价格较低的时候,国家大量购入,不让价格跌的太低,避免出现价贱伤农现象。大家想一想,这种方法今天是不是还在使用?

由于汉武帝接受了这个经济政策的推行,很快商人获取暴利的途径渐渐的减少,很多商人重新回到了农业生产上去,重新变成了农人。由于这个政策的推行,阻断了很多商人的谋取私利的机会,所以汉朝有很多贵族或者商人对桑弘羊恨之入骨。有一年小早灾情出现, 居然有人说要把桑弘羊煮了,老天就会下雨了,因为他指使官员在市场上做生意,不成体统,惹怒上天。

其实,桑弘羊的平准政策,是符合市场规律的。这种行为是国家对市场干预最小的一种,主要是让国家手段发挥调节作用。它可以让不同州郡之间,通过官输渠道输出粮食时互通有无,而不用国家提前干预或者行政调令,因为市场看不见的手一直在调节着。缺粮的郡,粮价自然会高;多粮的群,自然会把粮食主动运到那边去赚钱,这也许是最早有记录的市场调节吧。

司马迁是不怎么赞成桑弘羊这种平准政策,因为他也认为官员做生意不是很好的事。事实上,朝庭的政策确实让汉朝的国库日渐充盈。司马迁认为人应该靠仁德和礼义约束私心逐利。但是,他不明白市场这个概念,这个重要因素,这不能怪他,因为经济学这个概念也是近代学才出现的。

其实,司马迁虽然不赞同也不喜欢桑弘羊,但是当今社会,许多国家在经济上一直在沿用他这种平准策略,比如储备粮政策、外汇政策、农业补贴等等。从这一点出发,在经济理论方面,人类历史也没有进步了多少……

[img]

史记 平准书 是有关什么内容的文章

平纤拆准书叙述了西汉武帝时期手雹产生的平准均输政策的由来。

平准法是在大司农之下设立平毁薯枣准官,用官物在市场上随物价涨落贵卖贱买以营利。实行均输和平准使得京师所掌握的物资大大增加,平抑了市场的物价,贩运商和投机商也无利可图。

均输法是指汉武帝时期,在中央主管国家财政的大司农之下设立均输官,由均输官到各郡国收购物资,易地出售,辗转交换,最后把中央所需货物运回长安。

根据史记平准书原文,分析汉代经济为何在汉武帝时期由盛转衰?

《平准书》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创作的一篇文言文,收录于《史记》中。本书叙述了西汉武帝时期产生的平准均输政策的由来。《史记·平准书》对于东汉史学家班固所作《汉书·食货志》有重要的影响~

书中记载汉武帝统一货币权和盐铁经营权,以及开始实行酒类专卖,来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汉武帝的档卜雹这一举措虽然一时缓解了战争给财政带来的压力,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这一举措无疑是国家在于民挣弊银利。这样一来最终苦的还是百姓,国家财政已经入不敷出,严重到与百姓争抢利益,这样的国家还能长久吗?显然此时的汉朝已经逐渐从盛世行帆走向衰弱~

平准书的说明

《平准书》是《史记》八书之一。主要介绍自西汉建国以来到汉武帝即位时的经济状况,以推求社会演变和社会风气的变化情形宏铅前。西汉初年国家十分困窘,经蔽清过几代的积累,到汉武帝初年时国力已很强盛。在司马迁看来,自高祖至孝景数十年休养生息所积累的财富,几乎在武帝一朝就消耗干净。司马迁在书中将激首汉武帝一朝的巨大花费记录下,并且表达了他自己的经济理论。他肯定人类追求物质财富的本性与权力,明确的指出发展在国家富强中的基础作用。他主张农、工、商、渔四者并举,反对秦朝的抑商政策。《平准书》关于经济问题的研究,在中国历史上是第一次,对于《汉书·食货志》有重要的影响。司马迁的自由市场的思想,在今天看来是非常可贵的。继《史记·平准书》之后西汉恒宽有《盐铁论》,为西汉另一部经济方面的著作。

关于史记平准书和史记平准书翻译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