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崔排第几(崔姓为什么是凶姓)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百家姓崔排第几,以及崔姓为什么是凶姓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 1、百家姓崔拍第几位?
- 2、崔在百家姓里排第几
- 3、姓崔的在百家姓里面排第几
- 4、百家姓中崔姓排多少?
- 5、崔排在百家姓第几位
- 6、百家姓之崔姓
百家姓崔拍第几位?
崔姓在2007年4月24日公布为当代中国第54姓,在2008公布为当代中国第58姓有420多万人。
崔在百家姓里排第几
崔在《百家姓》中排189位。”崔吉钮龚“。《康熙字典》:《广韵》:齐丁公之子食采于崔,因以为氏。因此,崔姓是根据封邑而来。
1,姓,早期的姓是一种族号。姓不是个别人、个空差别家族的称号,而是整个氏族的称号。“百姓”,最早很可能就是指众多的氏族。
顾炎武说:“言姓者本於五帝,见于春秋者,得二十有二”。这二十二个姓是:妫、姒、子、姬、风、嬴、己、任、姞、余亏者祁、芈、曹、董、姜、偃、归、曼、熊、隗、漆、妘、允。
2,姓有“别婚姻”的作用。在氏族社会中,同姓不婚,实质上就是同一氏族内部的人不得通婚。
3,姓有“崇恩爱,厚亲亲”的作用。“崇恩爱,厚亲亲”,不单是指人伦关系、思想感情的亲疏厚薄问题,更重要的是牵涉到政治权利、物质利益的问题。在氏族社会中,同氏族的成竖薯员平等地享有氏族内部的各种权利。到了奴隶社会,“百姓”指的就是贵族,而奴隶是没有姓的。即使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一般平民也还是没有姓。
我国上古时期,不仅有姓,而且有氏。氏和姓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姓是一种族号,氏是姓的分支。
战国以后,人们往往以氏为姓,姓氏逐渐合而为一;到了汉代,通称为姓,而且自天子至一般平民百姓都可以有姓了。
[img]姓崔的在百家姓里面排第几
崔姓是袭早中国、朝鲜和韩国的姓氏之一。崔姓曾长期是山东望族和全国大姓,其主要来源于姜姓,宋版《百家姓》中排第189位。今日崔姓尤以山东、河南、黑龙江、辽宁、江苏等省多此姓,上述五省崔姓约占全国汉族崔姓人口的60%。崔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74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28%。崔姓 - 姓氏源流
崔(Cuī)姓源出有三:
1、出自姜姓,以邑名为氏。据《唐书·宰相世系表》及《元和姓纂》等资料所载,炎帝神农氏后裔,西周时齐国国君丁公伋的嫡长子季子曾食采于崔邑(今山东省章丘县)颂亮,子孙以邑为氏,是为山东崔姓。根据多种古籍的记载,崔氏出自姜姓。崔姓出自于西周时期的齐国,有将近三千年的历史,曾经长期是山东望族和中国著姓。齐国是西周初周武王分封的重要诸侯国之一,建都于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开国君主是吕尚。吕尚本来姓姜,因为他的先祖被封于吕(今河南省南阳),从其封姓,故称为吕尚。吕尚的儿子丁公佶,是齐国的第二代国君,他的嫡子叫季子,本来应该继承君位,但却让位给弟弟叔乙(即乙公得),而自己则住到食采地崔邑(今山东省章丘县西北),后来以邑为氏,就是崔氏。而这位丁公佶,相传是姜太公姜子牙的儿子。由此可见,崔氏中国人是源自姜太公的直系后代,追本溯源还是上古时期炎帝神农氏的子孙。他们的得姓,算起来大约有3000余千年的历史了。
2、据《新唐书》所载,唐时新罗国有崔姓。
3、出自少数民族崔姓:
① 清代高丽人、满洲人姓氏中有崔姓。
② 今彝、回、蒙、土等族均有崔姓。
得姓始祖:崔季子。相传炎帝神农氏为少典之子,因居于姜水(渭水支流)之滨而得姜姓。西周初年,其后人有姜姓吕尚,字子牙,人称姜子牙,因辅佐武王灭商有功,被封于齐(今山东北部)。姜太公之子在周成王时为齐丁公。齐丁公嫡子季子本该继承齐国国君之位,却让位于其弟叔乙,自己食采于野禅宽崔邑。其后人以邑为氏,称为崔姓,并尊仁爱有德的季子为崔姓得姓始祖。
百家姓中崔姓排多少?
崔
排名: 74
由来: 崔姓出自西周时期的齐国,有将近3000年的历史,曾经长期是山东望族和全国著姓,在当今以人口多少为序的中国姓氏中名列第74位。齐国开国君主是吕尚,吕尚本姓姜,因他的儿子丁公及,是齐国的第二代国君,他的嫡子叫季子,本应该继承群位,但却让位给弟弟叔乙,后来用尺销邑作为姓,就是崔姓。魏晋到唐初,握宽按士族门第排姓氏,或称“崔、卢、王、谢”,均把崔姓列为一等大姓。定州博陵郡五姓之首为崔姓,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平州刺史崔毖率族人千余避乱入朝鲜,后来发展成为朝鲜族大姓,西晋到唐代,崔姓还分布在现在的山西、浙江、段困亮江苏、江苏、安徽、陕西、甘肃等省的一些地方,宋代以后,崔姓分布地更广,有的在清代以后移居东南亚一些国家。崔姓对历史的进步做也了积极的贡献,人才辈出,史不绝书。东汉有个文学家崔因、书法家崔瑗、均是涿郡安平人。唐代,崔姓出三位诗人,崔国辅,崔颢、崔护、可风唐代崔姓地位显赫之一斑。北宁有画家崔白,擅画花竹,禽鸟。明末有画家崔子忠。清代有学者崔述,近代有经学家崔适。
崔排在百家姓第几位
崔姓在宋《百家姓》列为第189姓,在2007年4月24日公布为当代中国第54姓。
百家姓之崔姓
百家姓之崔姓
崔姓在南北朝、隋唐时期达到极盛,属于中原地区望族、全国大姓;望族分布于今山东淄博、河南濮阳、河北安平、湖南桂东等地;主要堂号有博陵堂、清河堂等。历代名人有清官崔篆、文学家崔骃、 书法 家崔瑗、政论家崔寔、诗人崔颢、崔护等。
崔姓在宋代版《百家姓》中排第189位。在今中国姓氏中排行第54,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28%。今日崔姓尤以山东、河南、河北,黑龙江、辽宁、江苏等省多此姓,上述胡行氏六省约占全国汉族崔姓人口的60%。海外分布则以朝鲜半岛和越南为多。
崔姓 历史 发展
姓氏源流
崔[cuī]姓的起源有五个:
源于姜姓,出自西周时齐国君主齐丁公伋嫡长子季子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元和姓纂》卷三载:“姜姓。齐太公生丁公伋,生叔乙,让国居崔邑,因氏焉。”《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崔氏出自姜姓。齐丁公伋嫡子季子让国叔乙,采食于崔,遂为崔氏。”《通志·氏族略》载:“姜姓,出齐丁公伋,季子让国叔乙,食采于崔氏,遂为崔氏。”姜太公姜尚的儿子丁公伋,是西周时期齐国的第二代国君,他有个嫡子名季子,本应按礼制继承齐国君位,季子却让位于姜得(史称让国叔乙,即齐乙公姜得),自己则采食于封地崔邑。在姜季子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者,称之为崔氏,世代相传至今已有三千余年的历史。
西周初年,炎帝裔孙姜尚因辅佐文王、武王灭商建周有功,被分封于齐,建齐国,为公爵。数传至齐丁公时,有嫡子姜季子应袭公爵,但辞而不受,让位于叔乙。叔乙继位后,封季子卿大夫把崔邑(今山东邹平县魏桥镇崔八村)赏赐给他作为食邑。从此,季子的子孙便在崔邑居住下来,后来季子后裔把食邑的名称崔当作姓氏,从而发展成为今天的崔姓。
崔姓得姓以后,世代在齐国担任重要官职,是当时的公卿世家之一。如季子八世孙崔杼是齐国权臣,独揽朝政大权多年。后来由于他在政争中失败,崔姓才在齐国失去权势,避居鲁国(今山东曲阜一带),续任鲁卿大夫,仕宦罔替。秦朝时,崔杼裔孙崔意如被封为东莱侯。入汉以后,崔意如长子崔业(字伯基)袭封这一爵位,并在清河东武城(今河北清河东北)定居下来。崔业弟崔仲牟,另居博陵安平(今属河北),二人的后代在汉魏南北朝及隋唐时各发展成为强宗大族,名贤辈出,史称清河崔氏和博陵崔氏,为“七宗五姓”之首。由于两支崔姓人繁衍众多,加上仕宦迁徙等原因,崔姓又进一步分衍出郑州崔氏、鄢陵崔氏、南祖房崔氏、青州房崔氏、清河大房崔氏、清河小房崔氏、博陵安平房崔氏、博陵大房带闭崔氏、博陵第二房崔氏、博陵第三房崔氏等定著十房,光在唐代崔氏累计出了29位宰相。当时 天下 有“言贵姓者莫如崔卢李郑王”的俗谚,崔姓被当作天下最著名的姓氏之一,公认为“天下第一高门,北方豪族之首”。
东汉以后,博陵崔氏与清河崔氏俱为山东望族,北朝时讲究士族门第,崔氏被列为一等大姓「崔卢李郑王」。
南北朝时,博陵崔氏为第一等的高门大族。至唐朝初年,全国郡姓中位居首列的五姓七家中,崔姓占了两家,即博陵崔氏与清河崔氏。
唐初,按士族门第排姓氏,称“崔、卢、李、郑、王”均为一流士族。唐初官员修订《氏族志》时,依习惯把崔氏列为第一大姓,唐太宗知道后大怒,说:崔氏既无显官,又无人才,凭什么列为第一?难道我李氏贵为天子,还比不上崔氏吗?后来唐政府下令改皇裤散室李姓为第一,皇戚族长孙氏列第二,崔姓及其他山东士族列第三。
源于朝鲜民族,出自唐朝时期朝鲜半岛新罗国留唐学生,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新唐书》所载,唐朝时期,朝鲜半岛新罗国有崔氏。新罗国,是公元四世纪由三韩的辰韩斯卢部所建,都城为金城(今韩国庆尚道庆州)。从公元四世纪末起,新罗国先后与前秦、南齐、梁、北齐、陈、隋、唐登王朝通交,大力吸收中国汉 文化 。期间使用汉字并创造了用汉字标音的吏读文。从唐永淳元年(公元682年)起,新罗设立 国学 ,通读《论语》、《礼记》等汉文经典书籍。当时,包括僧侣在内的新罗留唐学生很多,其中学有所成者亦不少,为朝鲜民族的文化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唐朝时期,有大量新罗留唐学生因唐王朝的历代宰相除了皇族李氏以外(有六十一人),就属崔氏最多,足有三十六人,遂以其姓为汉姓,成为后来的高丽大姓崔姓氏族。高丽崔氏本源不一,分别有庆州、全州、东州、海州、朔宁、江隆、和顺、江华、永川、耽津、鸡林、水原、隋城、牛峰忠州、通川、阳川、开城、稷山、龙州、兴海、杨州、汉南……等一共四十三个本贯派系,各不相属,彼此之间没有直系血缘关联。[2]
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蒙古族崔珠克氏,亦称赤穆特氏,源出蒙古察哈尔部,世居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包括河北、内蒙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区),后有汉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Cuijuk Hala。清朝中叶以后,蒙古族、汉族崔珠克氏多冠汉姓为崔氏。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京族、彝族、回族、土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崔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崔氏,世代相传。
源于被土家族同化,崔姓十五世孙崔如意为秦朝大夫,有二子,长子崔伯基,次子崔仲牟。其后裔明征南侯崔友,系陕西西安府三原县人。明朝初年,崔友奉朝命,偕兄崔泰由陕西咸阳率兵入黔,保境安民,兴教化,发展生产。后崔泰回原籍,崔友卜居贵州沿河祐溪,是为沿河崔氏始祖。崔友定居后与当地土家族人通婚被同化为今贵州、重庆、四川等境内的土家族崔氏。
得姓始祖
“崔”得姓始祖:崔季子
相传炎帝神农氏为少典之子,因居于姜水(渭水支流)之滨而得姜姓。西周初年,其后人有姜姓吕尚,字子牙,人称姜子牙,因辅佐武王灭商有功,被封于齐(今山东北部)。姜太公之子在周成王时为齐丁公。
季子名德兴,生卒不详。炎帝五十六世孙,齐丁公伋四子(嫡子)。丁公卒後季子应继君位。但季子仁爱贤良,孝悌有加,举贤让国於叔乙。季子携家人隐居景色秀丽之崔邑,後以邑封姓,其子孙遂为“崔”姓。史称“崔氏始祖”。齐丁公伋另一支系子孙以諡号为姓“丁”,故,齐丁公伋为“崔”、“丁”两姓先祖。
注:季子,古人排行以“伯仲叔季”之排行,“季”应为四,故季子在兄弟中排行为四。但,确是正妃所生,故君位应传给季子。叔乙在兄弟中排行老三,但因其为庶兄,古时嫡和庶有地位上的差别。
崔姓迁徙分布
崔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五十八位,属于大姓系列,人口约420万,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34%左右。
历史上崔姓的分布与迁徙
先秦时期,崔姓有人曾为齐国的卿大夫,活动在山东地区。秦汉时期,崔姓发展很快,成为河北地区的大族,以此为源地向四周播迁,大凡崔姓寻祖,都要追到河北的清河和博陵二郡望。崔姓自西汉至宋,官宦不绝。魏晋至唐初,按士族门第排姓氏,崔姓居首位,连国姓李氏也屈于其后,可见崔姓的辉煌。尤其在唐朝崔姓最为显耀,为宰相者出自清河的有11位,出自博陵的12位。宋朝以后,崔姓分布更为广泛。
宋朝时期,崔姓大约有37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48%,排在第四十三位。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河南、河北、陕西,这三省崔姓大约占崔姓总人口的54%,其次分布于山东、安徽、江苏等多省。当时的豫、冀、秦中原地区地区为崔姓聚集中心。
明朝时期,崔姓大约有35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38%,为明朝第六十六大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河北、河南、江苏、山东、山西,江西等省崔姓大约占崔姓总人口的73%。全国的崔姓人口流动从北向东南迁移,全国重新形成了北部鲁豫冀晋、南方江苏江西两块崔姓人口聚集区,崔姓重心向东漂移。
当代崔姓的分布与图谱
当代崔姓的人口已达到420多万,为全国第五十八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34%。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崔姓人口呈下降的态势。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中原地区河南、山东、河北三省的崔姓占崔姓总人口的42%。其次分布于辽宁、山西、黑龙江、江苏、陕西、吉林,这六省的崔姓又集中了32%。全国形成了关内冀豫鲁、关外黑吉辽两块崔姓聚集地区。自明朝至今600年期间,崔姓人口流动由东南部向华北、华中的回迁十分强劲,东北的崔姓迅速增长。崔姓在华北和东北地区是比较常见的姓氏之一。崔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在鲁豫晋、冀京津、黑吉辽、内蒙古大部、陕西大部、甘肃东端、鄂皖苏北段,崔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6%以上,中心地区可达1.4%以上,以上覆盖面积约占了总国土面积的25.4%,居住了大约7l%的崔姓人群。在甘肃大部、宁夏、陕西南端、内蒙古中西部、川渝北段、湖北大部、皖苏中部、云南中部,崔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3%--0.6%之间,以上覆盖面积约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4.6%,居住了大约14%的崔姓人群。
关于百家姓崔排第几和崔姓为什么是凶姓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