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二则译文(礼记二则译文抄写)
礼记是中国古代经典之一,也是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一。它记录了丰富多样的礼仪活动和仪式,记录了传统礼仪的精髓和智慧。本文将翻译并介绍两则礼记。
一、尚父(原文)
尚父之周也,岐周之典备也,传之、秩之,管而不窥,型而不楚。尚父之广也,自阴自阳、自天自地,物产万有为一也。尚父之德也,顺乎人心、顺乎天心;反政、易政之所无、尸乎详事之所行也。
尚父之广也,不倦于居官也;尚父之言也,不疲于行道也;尚父之文也,不疲于居学也;尚父之事也,不疲于行仁也;尚父之道也,不疲于行义也。
礼记是中国古代经典之一,也是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一。它记录了丰富多样的礼仪活动和仪式,记录了传统礼仪的精髓和智慧。本文将翻译并介绍两则礼记。
一、尚父(原文)
尚父之周也,岐周之典备也,传之、秩之,管而不窥,型而不楚。尚父之广也,自阴自阳、自天自地,物产万有为一也。尚父之德也,顺乎人心、顺乎天心;反政、易政之所无、尸乎详事之所行也。
尚父之广也,不倦于居官也;尚父之言也,不疲于行道也;尚父之文也,不疲于居学也;尚父之事也,不疲于行仁也;尚父之道也,不疲于行义也。
难仆难致而德有甚人之乐者,尚父之所以忘也;有大事而忍辱羞之者,尚父之所以助也。君全其位、臣尽其心、志有所忘而不忧,尚父之所以助也。
君不失贤、臣不助患、君臣不忘于世、禄之以德,是以王道成,民得其福。君不弃臣、臣不悔君,君臣不忘于天,福之以心,是以民和,家宅成立。
(译文)
尚父一周,承继了岐周的典礼典章,承传并施行,严守而不窥视,模范而不具犯。尚父所指广义,包含了阴阳之道、天地之道,万物生长的规律。尚父的品德要讲究以顺应人心、天心;回应政治的变革,处理政务的细节。
尚父的广义,即使长期从事官职也不会感到厌倦;尚父的言论不会疲倦于践行道德;尚父的文章不会疲倦于涉猎学术;尚父所从事的事情不会疲倦于行善;尚父所追求的道德不会疲倦于行义。
面临困难和苦难时能够仍然快乐,这是因为尚父选择了遗忘;在重大事件中能够忍气吞声,这是因为尚父提供了支持。君王完全尽责,臣民竭尽忠心,即便有志向遗忘但不感到忧虑,这是尚父提供的支持。
君主不丢失其聪明才智,臣子不为君主招来危险,君臣不忘记对天地的责任,以德行来奖赏与尊重,这样才能使王道成就,人民获得福祉。君主不废弃臣子,臣子不后悔对君主的忠诚,君臣不忘记对天地的感恩,以善良的心来实现福祉,这样人民才能和谐,家庭才能稳定。
二、分祀(原文)
昔者,文、武为汤孙,文敬而武茂,故曰显德;成王、康王为武孙,文茂而武敬,故曰弘毅;昭王、穆王为康孙,文又茂而武又敬,故曰承贞;共王、懿王为穆孙,文化而武德,故曰光天;庄王为懿孙,崇厥祖道、任听时事,故曰其德维尊。
桓、桓自成汤承之至庄王,分九祀。栾与大夫以隆此官;原与士以隆此业。庶绩有盲诸田,何严慎之如之哉!君子之言明义而择事命;其可辩明,而可劝也。
分祀有徽典,文乎班志、武乎首武,皆其器也。祭事益隆,其祀益逾,称诸。
(译文)
早年间,文王和武王是汤的孙子,文王兼具敬畏和武勇,因此被称为显德;成王和康王是武王的孙子,文王茂盛并具有武勇的特质,因此被称为弘毅;昭王和穆王是康王的孙子,文王及武王的美德都继承并兼备,因此被称为承贞;共王和懿王是穆王的孙子,文化并具有武德,因此被称为光天;庄王是懿王的孙子,崇尊祖道,懂得合时而行,因此被称为最尊贵的。
桓和桓自成汤以来的九位祖先,分别有不同的祭祀仪式。栾和大夫负责管理这些官职;原和士人负责执掌这些业务。历次祭祀事务越来越重要,在祭祀方面越发庄严,这种称赞是实至名归的。
分祀有明确的规章制度,文王祭祀神明,武王向武神作出祭祀,都体现了他们的特质。祭祀事务的隆重程度增加,祭祀的地位也随之提高,结果得到了验证。